植物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作用
5.1.2 植物生长素的合成运输与分布及生理作用(教案)高级中学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
《5.1植物生长素》教学设计第2课时《植物生长素的合成、运输与分布及生理作用》一、教材和教学对象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新人教版)第5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第2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生长素发现过程的科学史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植物生长素的合成、运输、分布与生理作用。
它属于大概念“生命个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结构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并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保持稳态”下的教学内容。
教材先介绍了生长素的合成、运输与分布,为理解生长素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
关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材先介绍生长素作为信息分子起作用,再介绍它在细胞水平、器官水平上发挥的作用,进而深入分子水平解释作用机制。
到此学生会认为生长素的作用只是促进,通过教材追问引发认知冲突,通过教师引导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帮助学生深化植物生长素作用的理解。
然后再详细阐述影响生长素发挥作用的因素,并以植物的顶端优势为例,介绍生长素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学生对生物体的调节有了一定的认识,知晓植物激素的概念。
高二学生已经对科学实验以及科学研究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观察思维能力较强,但逻辑思维能力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所以在本节课中关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以小组探究学习来突破难点,利用探究实验,构建数学模型,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分析综合能力得以训练,在全面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核心素养1.生命观念(1)说出生长素的合成、运输与分布,形成结构与功能观;(2)分析顶端优势形成的原因,阐释生物学中的适度与平衡观念。
2.科学思维构建数学模型,理解生长素的作用及特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
3.社会责任根据生长素的作用特点,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现象或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植物生长素的合成、运输及分布;(2)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特点。
植物生长素+示范教案
第1节植物生长素◆教学目标1.分析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阐明其中蕴含的科学本质特点。
2.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合成、运输、分布和生理作用,尝试阐释植物生长素作用特点中蕴含的适度与平衡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教学难点】植物生长素的合成、运输、分布和生理作用。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教师展示向光性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这三张图片体现了植物哪一共同的特征?提示:弯向光源的方向生长。
2.可能是哪种环境因素刺激引发了植物形态改变?植株对这种刺激的反应有什么适应意义?提示:是较长时间的单侧光刺激引起植株弯向阳光处生长。
这样,可以使植株获得更多的阳光,从而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
3.这种生长方向的改变,是发生在植物的幼嫩部分还是成熟部分?提示:植物的弯曲生长发生在幼嫩部位。
教师引导:通过这些问题总结向光性的概念。
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叫作向光性。
【新知讲解】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设计意图】探究向光性涉及的相关实验看似简单,但学生在具体实施时会暴露出很多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提醒到学生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相应的处理方法,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可以避免很多错误。
因此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主要采用问题驱动,重温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设置问题,学生主动探究如何设计实验。
学生探究活动:学生阅读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根据教师提出的探究活动内容,每个小组以图形加文字的形式展示实验设计。
并由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本小组的实验设计,对实验的结果作出预测。
教师活动:向学生讲解实验探究的一般思路和过程,如下表。
教师活动:向学生介绍实验材料胚芽鞘。
单子叶植物,特别是禾本科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状物,叫作胚芽鞘,它能保护生长中的胚芽。
种子萌发时,胚芽鞘首先钻出地面,出土后还能进行光合作用。
探究一:探究单侧光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提示:【教师点拨】如何设置单侧光和均匀光?可以用纸盒子,在一侧开小洞制造单侧光;为了让植物接受均匀光照,可以直接放在人造光源的下方,或者在纸盒子一侧开小洞之后,让胚芽鞘匀速旋转,也可以接受到均匀光照。
生长素的运输
生长素的运输生长素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具有重要作用。
在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过程,涉及到多个细胞、组织和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生长素的运输机制和影响因素。
一、生长素的合成和分布生长素主要由植物的顶端分生组织(如嫩芽、嫩叶等)以及茎尖和根尖等部位合成。
合成的生长素在植物体内通过运输系统来分布到其他部位,并在这些部位产生作用。
生长素的分布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可以影响植物株型、根系生长、花芽分化等重要过程。
二、生长素的传输方式生长素在植物体内以多种方式进行传输,包括细胞质转运、韧皮部运输和蒸腾驱动等。
1. 细胞质转运:生长素在细胞内部通过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进出进行转移。
这种方式适用于疏水性的生长素分子,如吲哚-3-乙酸(IAA)。
细胞间的转运通常通过细胞膜的间隙连接来完成。
2. 韧皮部运输:生长素在植物体内主要通过韧皮部(涡轮样细胞)进行长距离的运输。
韧皮部是维管束中负责水分和营养物质运输的组织,其细胞具有长形而管状的结构,有助于生长素的快速传输。
3. 蒸腾驱动:生长素在植物体内也可以通过蒸腾作用来进行运输。
蒸腾作用是植物叶片释放水蒸气的过程,通过蒸腾作用产生的负压能够促使水分和生长素等物质从根部向上运输。
三、生长素的运输通路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通路与维管束系统密切相关。
维管束系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xylem(导管)和phloem(韧皮部)。
1. Xylem中的运输:生长素在根部合成后,主要通过xylem运输到地上部分。
在根部,生长素通过细胞间隙或直接通过导管腔内的xylem 细胞转运。
在向上运输过程中,生长素可以通过xylem间的间隙连接到达目标组织或器官。
2. Phloem中的运输: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中,phloem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生长素通过phloem进行长距离运输,可以由源组织向下或向上运输。
这种运输方式称为可逆转运。
这种方式下,生长素以共享方式进入或退出phloem,然后在受体组织中生物活性释放或无生物活性储存。
生长素的运输和作用怎么考
生长素的运输和作用怎么考生长素的运输和作用。
生长素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激素,它在植物体内起着调节生长和发育的重要作用。
生长素的运输和作用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生长素的运输和作用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作用机制。
一、生长素的运输。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运输,主要包括细胞间运输和细胞内运输两种方式。
1. 细胞间运输。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主要通过细胞间运输的方式进行传递。
在细胞间运输中,生长素通过植物体内的维管束进行传输。
维管束是植物体内的一种重要组织,它主要由导管组织和木质部组织组成。
生长素在维管束内通过导管组织进行传输,从而实现在植物体内的远距离传递。
维管束的存在为生长素的长距离运输提供了重要的通道,保证了生长素能够在植物体内快速而有效地传递。
2. 细胞内运输。
除了细胞间运输外,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还通过细胞内运输的方式进行传递。
在细胞内运输中,生长素主要通过细胞间隙和细胞膜进行传递。
细胞间隙是细胞内的一种重要通道,生长素可以通过细胞间隙快速传递到达目标细胞。
同时,细胞膜也是生长素传递的重要通道,生长素可以通过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进行传递,从而实现在细胞内的定位和作用。
二、生长素的作用。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具有多种作用,主要包括促进细胞分裂、促进细胞伸长、调节植物生长和发育等方面。
1. 促进细胞分裂。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能够促进细胞分裂,从而增加细胞数量,促进植物的生长。
生长素通过调节细胞分裂素的合成和分泌,促进细胞的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从而实现细胞数量的增加和组织的生长。
2. 促进细胞伸长。
除了促进细胞分裂外,生长素还能够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增加植物体的体积和大小。
生长素通过调节细胞壁的松弛和伸长,促进细胞的伸长和延伸,从而实现植物体的生长和发育。
3. 调节植物生长和发育。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还能够调节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生长素通过调节植物体内的代谢和物质转运,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生长素的运输方式解读
生长素的运输方式解读1、极性运输:生长素是唯一具有极性运输性质的植物激素。
在胚芽鞘或植物茎节中,生长素主要是向基性运输。
不同植物或组织中参与生长素运输的细胞可能不同,例如在燕麦胚芽鞘中主要是在非维管束组织的细胞,而在双子叶植物茎中,主要是维管束薄壁细胞。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采取“细胞—细胞壁空间—细胞”的形式,即一个细胞中的生长素透过质膜流出到细胞壁,然后再通过质膜流入下一个细胞内。
这个过程是一个需能的过程。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对分子结构具有选择性,即只有活性内源或合成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性质,而一些无活性的生长素类似物或生长素的代谢物不表现极性运输性质,这表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可能有存在于质膜上的一些载体蛋白参与,它们可以特异地识别活性和非活性的生长素及其类似物。
植物根中的生长素也表现极性运输性质,不过是由根基部向根尖方向的运输,即向顶性运输。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模型:生长素极性运输的化学渗透模型有两个重要的步骤:首先,生长素在质子势和化学势的推动下从细胞壁通过质膜流入细胞;其次,细胞内生长素在化学势的推动下借助于细胞基端的载体蛋白流出细胞。
2、生长素在韧皮部的非极性运输:在成熟叶片中合成的生长素大部分是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的,和其他韧皮部运输的物质一样,可以沿着植物茎干向上或向下运输,大部分生长素结合物的运输也是通过韧皮部进行的,例如萌发的玉米种子中生长素结合物就是通过韧皮部从胚乳运输到胚芽鞘顶端的,生长素的沿韧皮部的长距离运输可能对形成层活动以及侧根发生具有调控意义。
3、横向运输:向光性产生的原因:推测向光性反应是一种蓝光反应,其光受体应是蓝光受体。
目前认为黄素蛋白更可能是向光性反应中接受蓝关的受体,接受蓝光受体的色素也被称为隐花色素。
目前对蓝光引起向光性反应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近年来发现,在依赖蓝光的向光性反应中,可能有蛋白质磷酸化作用介入。
向重力性产生的原因分析:根直立生长时,茎尖运向根尖的IAA在根中均匀分布;当根从垂直方向转到水平方向时,根冠柱细胞中淀粉体向重力方向沉降,对细胞两侧内质网产生不同的压力,刺激Ca2+从内质网释放到细胞质中,和CaM结合,激活质膜ATPase,使Ca2+和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下侧积累超最适浓度的生长素抑制根下侧的生长,引起根的向下弯曲。
植物生长素的生物合成和作用
植物生长素的生物合成和作用
植物生长素是一种对植物生长和发育产生重要影响的植物激素,它负责控制植物的生长、发育、花期和果实的成熟等重要生理过程。
一、植物生长素的生物合成
植物生长素的生物合成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酪氨酸和色氨酸的代谢产生,另一种是通过异戊二烯基精氨酸的转化而得到。
1、经酪氨酸和色氨酸的转化
酪氨酸和色氨酸在植物体内代谢,形成了石蜡酸和L-酸,而后经过脱羧和脱酸的反应形成了吲哚-3-乙酸(IAA)。
2、通过异戊二烯基精氨酸的转化
异戊二烯基精氨酸在植物体内被转化为谷氨酸,最终形成了IAA。
二、植物生长素的作用
植物生长素可以在植物体内调节生长和发育,其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细胞分裂和增长
植物生长素可以促进细胞分裂和增长,这使得植物体积得到增加,从而使植物能够适应生长环境,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控制植物的方向性发育
植物生长素可以控制植物体向阳的方向性发育,使得植物能够避免过度竞争,保证植物能够采得足够的光能。
3、促进花期和果实的成熟
植物生长素可以促进花期和果实的成熟,使得植物能够有更好的繁殖能力,增加植物种群的数量。
4、抗逆性能
植物生长素可以帮助植物体对外部逆境(如干旱、寒冷等)进行适应,从而增强植物的生命力。
总之,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分子生物学和现代基因技术研究发现,植物生长素调控植物生长和发育的机制非常复杂,除了生物合成外,还包括运输、感受和信号转导等多个步骤。
由于植物生长素在生长和发育过程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植物生长素的生物合成和调控机制,对于提高作物丰产、抗逆性能和提高经济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与作用》 学习任务单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与作用》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程,包括重要科学家的实验及得出的结论。
2、掌握植物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特点。
3、理解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特点。
4、能够运用植物生长素的知识解释植物的向性运动等现象。
二、学习重点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经典实验的设计思路和结论。
2、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两重性。
三、学习难点1、生长素的运输方式及机制。
2、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曲线分析及实际应用。
四、知识讲解(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达尔文的实验19 世纪末,达尔文做了一个实验。
他观察到金丝雀虉草的胚芽鞘在单侧光照射下会向光弯曲生长。
于是,他设计了一组实验来探究这种现象的原因。
他分别将胚芽鞘的尖端和尖端下部遮光,结果发现只有尖端受到单侧光照射时,胚芽鞘才会向光弯曲生长。
由此,达尔文推测: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
2、鲍森·詹森的实验1910 年,鲍森·詹森进行了实验。
他将胚芽鞘尖端切下,然后将切下的尖端和尖端下部隔开,中间放置一片琼脂片,结果发现胚芽鞘仍然能够生长并且向光弯曲。
这个实验证明了达尔文的推测,即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拜尔的实验1914 年,拜尔做了一个实验。
他将胚芽鞘尖端切下,然后将尖端放置在胚芽鞘一侧,结果发现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方向与尖端放置的位置相反。
拜尔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温特的实验1928 年,温特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
他把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尖端,并将这块琼脂切成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发现胚芽鞘会向放琼脂块的对侧弯曲生长。
如果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第32课时-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生长素的作用机理 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4.辣椒在盛花期遭遇连续暴雨,正常受粉受到影响,为防止
减产,菜农采取了喷洒一定浓度的植物激素类似物溶液的措
施。他们最可能使用了激素类似物是( A )
A.生长素
B.赤霉素
C.细胞分裂素
D.乙烯
考查重点:预计出题概率60% 本考点与生产实际联系密切,是高考的常考点,题型
通常是选择题。一般是考查不同植物激素的产生、分布和 作用,还有的是以各种激素为出发点来考查实验方案设计。
划重点: 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分别促进细胞生长和分化。 ②乙烯和脱落酸分别促进植株衰老和果实成熟。
植物激素之间的关系
a.科学家在对黄化豌豆幼苗切段的实验研究中发现, 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 定值时,就会促进切段中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 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切段细胞伸长的作用。
生长的原理,其中尤其要注意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尖端的感 光部位、生长素重新分布的情况等。
②审清题目,分辨清楚题干中实验与教材中实验的区别, 及哪一因素会引起弯曲生长,不要被误导。
项目 命名 合成
运 极性 输 运输
解释
吲哚乙酸(IAA) 生长素的主要的合成部位是 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在 这些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
根向下生长-向地性 茎向上生长-背地性
小结
现象 顶端优势 根的向重力性 茎的背重力性 植物的向光性
是否体现两 重性 是
是
否
否
生长素的作用
顶芽,低:促进 侧芽,高:抑制
远地端,低:促进 近地端,高:抑制
近地端:高,促进强 远地端:低,促进弱
背光侧:高,促进强 向光侧:低,促进弱
双重性
植物生长素的运输特性及在植物生长中的调节作用辨析
两者 的浓度差 。但胚芽鞘切 口处 的生长 素浓度却是极
性运输 的结果 。因此 , 的来看 , 总 在胚芽鞘 中生长素通 过极性运输 积累在下 端 , 下端 的切 I处 通过 化学扩 在 : 1 散进入琼脂块 中。
值得一提 的是 , 人工合成 的生长素类似物 , 也存在
极性 运输 的特性 。活性越 强 , 极性运输越强 J 。 植 物体 内的 IA除 了 自由的活性 状态外 , A 还存在
素增加 , 促进果实快速生长 。
3 生长素与向地性
虽然 有数据证 明顶芽抑制侧芽生长 与生长素积 累 有关 , 但还 与其他 因素有关 , .G ee 10" K obl 90年提 出 的 营养理论认 为 , 通往顶芽 的维管束发 达 , 顶端 的高 IA A 使 营养流入顶芽 , 使侧芽没有足够的营养生长 … 。
一
般情况下 , 低浓度 的生 长素(<1 - 促 进根 0 8M)
伸长 , 高浓度 ( O ~l M) 著抑制根伸 长( 因 1~ O 显 原 之一可能是诱导 了乙烯 的产生 ) 。需要注意 的是 : 高浓 度的生长素却可显 著地刺激次 生根的形成 lj 4 。因此 ,
不 同的生 长素类物质对不 同植物根的生 长有不 同的促
而根对生长素非常敏感 , 近地一侧生长被 抑制 , 产生根 向地生长 。躺倒 的植株如果 以长轴方 向为轴心 进行旋 转将会使植物失去向地 生长特性 J 。 ( 文资 助 项 目: 家基 础 科 学人 才 培 养基 金 : 本 国
N .10 57 通讯作者 ) oJ13 0 ;
主要参 考文献
植物的向地性 生长是 在重力 作用 下 , 生长 素在植
物体的横 向上生长素不均匀分布 , 从而产生异 的结果。 同时 , 由于芽 、 茎和根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不 同导致 了茎 的负 向地生 长和根 向地生 长。在 这一 现象 中, 生
生长素的合成、运输与分布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课件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题后提升
(3)若曲线表示植物的茎,在植物水平放置、 表现出茎的背地性时,且测得其茎的近地 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 浓度范围是 大于0小于m 。 (4)若曲线表示植物的根,在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根的向地性时,且测得其 根的远地侧生长素的浓度为m,则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是 大于i 。
√D.生长素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
解析 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这些部位,色氨 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A、B错误; 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通过输导组织进行非极性运输,C错误; 生长素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D正确。
导练
2.下图中,A、B、C表示花盆放在具有一定转速的匀速旋转的转盘上。A放在转盘的 圆盘上,B放在开小窗的暗箱内,暗箱放在转盘正中;C放在转盘正中,外面套上开 小窗的暗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下图是科学家研究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某一器官的作用得到的曲线, 请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促进”或“抑制”的作用效果是与哪一组对比 得到的?
是相对于生长素处于最低浓度时各器官的生长速度而言, 当生长素浓度过高而抑制生长时,器官表现为生长速度减 慢,甚至生长停滞。
2.对于同一器官来说,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有什么关系?
类别 遮盖类 暗箱类 插入类
题后归纳
不同处理条件下胚芽鞘生长状况分析
处理条件
实验结果
①直立生长;②向光弯曲生长
①直立生长;②向光(小孔)弯曲生长
①向右弯曲生长;②直立生长;③向光弯 曲生长;④向光弯曲生长
类别 移植类
题后归纳
处理条件
实验结果
①直立生长;②向左弯曲生长;③④中 IAA的含量:a=b+c,b>c;⑤向右弯曲 生长
生长素的主要作用原理
生长素的主要作用原理
生长素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激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
在自然界中,植物通过合成和调控内源激素来适应环境变化,生长素作为其中的关键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生长素的作用机理
促进细胞分裂与伸长
生长素通过调节细胞的生长和分裂,促进植物细胞的伸长和增加,从而使植物体积增大。
它能够促进细胞间物质的合成和细胞分化,调节植物的生长与发育。
促进根系生长
生长素能够促进植物的根系生长,增强植物对土壤中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
这有助于植物更好地适应环境。
促进果实发育
生长素在果实的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够促进果实的生长增大和成熟,提高果实的产量和品质。
生长素的合成与运输
生长素主要在植物的嫩梢、叶片、果实等部位合成,然后通过植物体内的维管束输送到其他部位。
它的合成受光照、温度、水分等环境因素的调控。
生长素的应用
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可以通过外源添加的方式来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质量。
然而,过量使用生长素也可能引起植物生长失调,甚至对环境造成危害。
结语
综上所述,生长素作为植物生长发育中的重要激素,起着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作用。
了解生长素的作用原理和应用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这一激素,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生长素的产生部位
实验结论总结:
生长素的产生部位: 胚芽鞘的尖端 生长素的作用部位: 胚芽鞘的尖端下段 胚芽鞘的感光部位: 胚芽鞘的尖端
胚芽鞘的生长部位: 胚芽鞘的尖端下段 生长素的运输方向: 从上到下
3、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经鉴
定,为吲哚乙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故取名为生长素(IAA)。
植物为什么向光弯曲?
在单侧光的照射 下,生长素的背 光一侧比向光一 侧分布多。这样, 背光一侧的细胞 纵向生长的快, 结果使得茎朝向 生长慢的一侧弯 曲,也就是朝向 光源弯曲。
2、茎的背地性(负向地性)与根的向地性原理:
根:10 —10 mol/L
茎:10 — 4 mol/L
背地面——少 地心引力 (重力) 近地面——多
(B、D) (A、C)
茎→慢 根→快 茎→快 根→慢 茎的背地性 根的向地性
【 相 关
生长素作用(适宜浓度)
促进生长。 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促பைடு நூலகம்果实发育。(无籽果实)
防止落花落果。
其他植物激素 五大植物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脱落酸、生长素、乙烯。
存在于正在进行细胞分 裂的部位(幼嫩的根尖、萌发的种子和正在 发育的果实等器官)。
练习: 3、在置于暗室中的燕麦胚芽尖端,套上一个 不透光的锡纸小帽然后从右侧照光,结果胚 芽鞘将( D ) A 向左弯曲生长 B 向右弯曲生长 C 向前方弯曲生长 D 直立生长不弯曲 4、一个正在发育的桃子被虫蛀了,结果桃子 停止生长,这说明虫蛀部分是( A ) A 种子 B 外果皮 C 中果皮 D 内果皮
细胞分裂素
主要作用: 促进细胞分裂。
乙烯是一种气体激素。植物体的 各部分都能产生乙烯,在成熟的果实中含量 更多。
植物生长素(第2课时)高二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3.植物激素
分泌器官 化学本质 作用部位 运输方式
相同点
动物激素
植物激素
有特定内分泌腺或细胞
无特定分泌器官
蛋白质,氨基酸衍生物、固醇等 一般是小分子物质
靶器官、靶细胞
无特定靶器官
随体液运输
多样、复杂
①由自身产生;②从产生部位运到作用部位
③起调节作用;④微量高效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B
进 生
E
F
长
C
A
抑 制 生 长
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⑧图中的促进和抑制是以什么为对照进行 判断的?抑制作用是不生长还是减缓生长?
是相对于生长素处于最低浓度时 D mol·L-1 根的生长速度为对照。抑制说明在
0 10-10 10-8 10-6 10-4 10-2
该浓度下生长缓慢甚至停止。
3.如果要验证上述结论,应该如何改进实验方案?
应该增加一组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朝下的实验,以研究生长素 能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生长素在胚芽鞘内只能由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 不会随植物形态学上端与形态学下端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思考5.有人提出“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重力无关”的观点。如何证明?
(2)若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茎背地生长,且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 度为2m,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为:__0_~_m__。 (3)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侧芽生长素 浓度范围为:__大__于___i _。
生长素极性运输
生长素极性运输长度,在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中,极性运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有效地帮助植物吸收运输必需的营养物质和水,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生长素(auxin)是植物生长发育的一种重要激素,它可以调节光合作用、减弱叶片突出度和调节植物的细胞分裂等多种功能。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它重要的作用包括:1.节植物内部生长素分布: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可以在植物内部有效地分布和调节,充分发挥它的活性作用。
2.性运输对植物外部物质的反应:吸收的外部物质,包括精氨酸、氨基酸和核糖核酸,都可以与生长素相结合,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3.发植物的枝条发育:极性运输可以帮助植物以特定角度分化出新枝条,同时确保植物在特定环境下可以有效地利用阳光。
4.性运输对植物抗逆性能的影响:极性运输有助于补充植物营养物质和水,同时激活植物的抗逆机制,从而有效地抵抗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
正确的极性运输能够帮助植物有效地吸收必需的营养物质和水,从而有效地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因此,为了有效地利用极性运输,开发必要的生物技术,植物生长素极性运输已经成为植物生物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在植物生长素极性运输的研究进展方面,近年来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针对植物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研究者们设计了表达不同拓扑结构的基因,在植物内部形成极性转运系统,从而使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更加有效。
另外,研究者们还研制出了可以精准把握植物生长素极性运输的传感器,以及能够有效抑制或促进植物生长素极性运输的药物,这些研究成果可以有效解决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极性运输系统的问题,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从长远来看,通过对植物生长素极性运输进行研究可以有效提高植物生长发育效率,增加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植物生长素极性运输的研究是一个潜在的研究课题,而植物生物学家们也应该把极性运输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实现植物的质量提高和产量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作用
生长素(auxin)是一类含有一个不饱和芳香族环和一个乙酸侧链的内源激素,英文简称IAA,国际通用,是吲哚乙酸(IAA)。
4-氯-IAA、5-羟-IAA、萘乙酸(NAA)、吲哚丁酸等为类生长素。
1872年波兰园艺学家谢连斯基对根尖控制根伸长区生长作了研究;后来达尔文父子对?草胚芽鞘向光性进行了研究。
1928年温特首次分离出这种引起胚芽鞘弯曲的化学信使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1934年,凯格等确定它为吲哚乙酸,因而习惯上常把吲哚乙酸作为生长素的同义词。
生长素在扩展的幼嫩叶片和顶端分生组织中合成,通过韧皮部的长距离运输,自上而下地向基部积累。
根部也能生产生长素,自下而上运输。
植物体内的生长素是由色氨酸通过一系列中间产物而形成的。
其主要途径是通过吲哚乙醛。
吲哚乙醛可以由色氨酸先氧化脱氨成为吲哚丙酮酸后脱羧而成,也可以由色氨酸先脱羧成为色胺后氧化脱氨而形成。
然后吲哚乙醛再氧化成吲哚乙酸。
另一条可能的合成途径是色氨酸通过吲哚乙腈转变为吲哚乙酸。
在植物体内吲哚乙酸可与其它物质结合而失去活性,如与天冬氨酸结合为吲哚乙酰天冬氨酸,与肌醇结合成吲哚乙酸肌醇,与葡萄糖结合成葡萄糖苷,与蛋白质结合成吲哚乙酸-蛋白质络合物等。
结合态吲哚乙酸常可占植物体内吲哚乙酸的50~90%,可能是生长素在植物组织中的一种储藏形式,它们经水解可以产生游离吲哚乙酸。
植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吲哚乙酸氧化酶可将吲哚乙酸氧化分解。
生长素有多方面的生理效应,这与其浓度有关。
低浓度时可以促进生长,高浓度时则会抑制生长,甚至使植物死亡,这种抑制作用与其能否诱导乙烯的形成有关。
生长素的生理效应表现在两个层次上。
在细胞水平上,生长素可刺激形成层细胞分裂;刺激枝的细胞伸长、抑制根细胞生长;促进木质部、韧皮部细胞分化,促进插条发根、调节愈伤组织的形态建成。
在器官和整株水平上,生长素从幼苗到果实成熟都起作用。
生长素控制幼苗中胚轴伸长的可逆性红光抑制;当吲哚乙酸转移至枝条下侧即产生枝条的向地性;当吲哚乙酸转移至枝条的背光侧即产生枝条的向光性;吲哚乙酸造成顶端优势;延缓叶片衰老;施于叶片的生长素抑制脱落,而施于离层近轴端的生长素促进脱落;生长素促进开花,诱导单性果实的发育,延迟果实成熟。
近年来提出激素受体的概念。
激素受体是一个大分子细胞组分,能与相应的激素特异地结合,尔后发动一系列反应。
吲哚乙酸与受体的复合物有两方面的效应:一是作用于膜蛋白,
影响介质酸化、离子泵运输和紧张度变化,属于快反应(〈10分钟〉;二是作用于核酸,引起细胞壁变化和蛋白质合成,属于慢反应()10分钟)。
介质酸化是细胞生长的重要条件。
吲哚乙酸能活化质膜上A TP(腺苷三磷酸)酶,刺激氢离子流出细胞,降低介质pH值,于是有关的酶被活化,水解细胞壁的多糖,使细胞壁软化而细胞得以扩伸。
施用吲哚乙酸后导致特定信使核糖核酸(mRNA)序列的出现,从而改变了蛋白质的合成。
吲哚乙酸处理还改变了细胞壁的弹性,使细胞的生长得以进行。
生长素对生长的促进作用主要是促进细胞的生长,特别是细胞的伸长,对细胞分裂没有影响。
植物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在茎的尖端,但弯曲的部位是在尖端的下面一段,这是因为尖端的下面一段细胞正在生长伸长,是对生长素最敏感的时期,所以生长素对其生长的影响最大。
趋于衰老的组织生长素是不起作用的。
生长素能够促进果实的发育和扦插的枝条生根的原因是:生长素能够改变植物体内的营养物质分配,在生长素分布较丰富的部分,得到的营养物质就多,形成分配中心。
生长素能够诱导无籽番茄的形成就是因为用生长素处理没有受粉的番茄花蕾后,番茄花蕾的子房就成了营养物质的分配中心,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养料就源源不断地运到子房中,子房就发育了。
植物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较低浓度促进生长,较高浓度抑制生长。
植物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最适浓度的要求是不同的。
根的最适浓度约为10E-10mol/L,芽的最适浓度约为10E-8mol/L,茎的最浓度约为10.3E-5mol/L。
在生产上常常用生长素的类似物(如萘乙酸、2,4-D等)来调节植物的生长如生产豆芽菜时就是用适宜茎生长的浓度来处理豆芽,结果根和芽都受到抑制,而下胚轴发育成的茎很发达。
植物茎生长的顶端优势是由植物对生长素的运输特点和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两个因素决定的,植物茎的顶芽是产生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但顶芽处产生的生长素浓度通过主动运输而不断地运到茎中,所以顶芽本身的生长素浓度是不高的,而在幼茎中的浓度则较高,最适宜于茎的生长,对芽却有抑制作用。
越靠近顶芽的位置生长素浓度越高,对侧芽的抑制作用就越强,这就是许多高大植物的树形成宝塔形的原因。
但也不是所有的植物都具有强烈的顶端优势,有些灌木类植物顶芽发育了一段时间后就开始退化,甚至萎缩,失去原有的顶端优势,所以灌木的树形是不成宝塔形的。
由于高浓度的生长素具有抑制植物生长的作用,所以生产上也可用高浓度的生长素的类似物作除草剂,特别是对双子叶杂草很有效。
生长素类似物:2,4-D.因为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存在量很少,为了调控植物生长,人们发现了生长素类似物,它们具有和生长素类似的效果而且可以进行量产,现已广泛运用到农
业生产中。
地球引力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
茎的背地生长和根的向地生长是由地球的引力引起的,原因是地球引力导致生长素分布的不均匀,在茎的近地侧分布多,背地侧分布少。
由于茎的生长素最适浓度很高,茎的近地侧生长素多了一些对其有促进作用,所以近地侧生长快于背地侧,保持茎的向上生长;对根而言,由于根的生长素最适浓度很低,近地侧多了一些反而对根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所以近地侧生长就比背地侧生长慢,保持根的向地性生长。
若没有引力,根就不一定往下长了。
在失重状态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根的向地生长和茎的背地生长是要有地球引力诱导的,是由于在地球引力的诱导下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在太空失重状态下,由于失去了重力作用,所以茎的生长也就失去了背地性,根也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
但茎生长的顶端优势仍然是存在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不受重力影响。
生长素的发现:
生长素是最早发现的植物激素。
1880年
英国的达尔文在用金丝雀薏草研究植物的向光性时发现,对胚芽鞘单向照光,会引起胚芽鞘的向光性弯曲。
切去胚芽鞘的尖端或用不透明的锡箔小帽罩住胚芽鞘,用单侧光照射不会发生向光性弯曲。
因此,达尔文认为胚芽鞘在单侧光下产生了一种向下移动的物质,引起胚芽鞘的背光面和向光面生长快慢不同,使胚芽鞘向光弯曲。
1928年
荷兰德温特把切下的燕麦胚芽鞘尖直与琼胶块上,经过一段时间后,移去胚芽鞘尖把这些琼脂小块放置在去尖的胚芽鞘的一边,结果有琼胶的一边生长较快,向相反方向弯曲。
这个实验证实了胚芽鞘尖产生的一种物质扩散到琼胶中,再放置于胚芽鞘上时,可向胚芽鞘下部转移,并促进下部生长。
后来Went首次分离鞘尖产生的与生长有关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1934年
荷兰的Kogl等人从人尿中分离出一种化合物,加入到琼胶中,同样能诱导胚芽鞘弯曲,该化合物被证明是吲哚乙酸。
随后Kogl等人在植物组织中也找到了吲哚乙酸(indoleacetie acid简称I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