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逻辑推理理论(简明汇总)
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知识点总结
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知识点总结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逻辑推理是一个重要的板块,对于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有着较高的要求。
下面就来对逻辑推理的常见知识点进行一个系统的总结。
一、直言命题直言命题是表达对事物直接判断的命题。
比如“所有的苹果都是红色的”“有的花不是白色的”等。
1、直言命题的种类分为全称肯定命题(所有 S 都是 P)、全称否定命题(所有 S 都不是 P)、特称肯定命题(有的 S 是 P)、特称否定命题(有的 S 不是P)、单称肯定命题(某个 S 是 P)、单称否定命题(某个 S 不是 P)。
2、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1)矛盾关系:“所有 S 都是P”与“有的 S 不是P”;“所有 S 都不是P”与“有的 S 是P”。
这两对命题必然一真一假。
(2)反对关系:“所有 S 都是P”与“所有 S 都不是P”。
两个“所有”至少一假。
(3)下反对关系:“有的 S 是P”与“有的 S 不是P”。
两个“有的”至少一真。
(4)从属关系:全称真则特称真,特称假则全称假。
二、联言命题联言命题是指多个命题同时成立的情况。
比如“小明既聪明又勤奋”。
1、逻辑形式:A 且 B2、真假判定:A、B 都为真时,“A 且B”为真;只要 A、B 中有一个为假,“A 且B”就为假。
三、选言命题选言命题分为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言命题。
1、相容选言命题逻辑形式:A 或 B。
只要 A、B 中有一个为真,“A 或B”就为真;A、B 都为假时,“A 或B”为假。
2、不相容选言命题逻辑形式:要么 A,要么 B。
A、B 中只有一个为真时,“要么 A,要么B”为真;A、B 都为真或都为假时,“要么 A,要么B”为假。
四、假言命题假言命题是反映条件关系的命题。
1、充分条件假言命题逻辑形式:如果 A,那么 B(A→B)。
A 为真且 B 为假时,“A→B”为假;其他情况都为真。
2、必要条件假言命题逻辑形式:只有 A,才 B(B→A)。
A 为假且 B 为真时,“B→A”为假;其他情况都为真。
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推理题型详解
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推理题型详解在公务员考试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中,逻辑推理题型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不仅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还对考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常见的逻辑推理题型。
一、翻译推理翻译推理是逻辑推理中的基础题型,主要涉及对题干中逻辑关系的准确理解和翻译。
例如,常见的逻辑关联词“如果……那么……”“只有……才……”等,需要考生将其翻译为相应的逻辑表达式。
然后根据推理规则,进行推理得出结论。
在做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练掌握各种逻辑关联词的翻译方法,比如“如果 A 那么B”翻译为“A→B”,“只有 B 才A”翻译为“A→B”。
其次,要牢记推理规则,如“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否前肯后无必然”等。
二、集合推理集合推理与翻译推理有一定的相似性,也是通过对题干中条件的翻译和推理来得出结论。
但集合推理更多地涉及集合概念和关系的判断。
例如,“所有的 S 都是P”“有的 S 是P”“有的 S 不是P”等表述,需要考生清晰地理解其包含的范围和逻辑关系。
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集合推理的特有规则和推理方法,避免出现错误。
三、真假推理真假推理的题目中会给出若干个论断,并且告知这些论断中有真有假。
考生需要通过分析这些论断之间的关系,找出矛盾关系、反对关系等,从而判断出各个论断的真假情况。
矛盾关系是真假推理中的关键,例如“A 是”与“A 不是”就是一对矛盾关系,必有一真一假。
通过找出矛盾关系,再结合题干中的其他条件,就能够逐步推断出各个论断的真假。
四、分析推理分析推理题通常会给出一组人物、物品或事件,以及相关的条件和信息,要求考生根据这些条件进行分析和推理,得出相应的结论。
这类题目可以采用排除法、代入法、假设法等多种方法进行解题。
在解题时,要善于抓住关键信息,对条件进行合理的整合和运用,逐步缩小答案的范围,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五、归纳推理归纳推理要求考生根据题干所提供的信息,归纳总结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
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知识点剖析
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知识点剖析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逻辑推理是一个重要的板块,它对于考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掌握逻辑推理的知识点,不仅有助于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也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提升我们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一、直言命题直言命题是逻辑推理中最基础的部分。
它是指断定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比如“所有的苹果都是甜的”“有的花是红色的”等等。
在直言命题中,我们需要理解“全称肯定”“全称否定”“特称肯定”“特称否定”这四种基本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对当关系。
比如,“所有的 S都是P”和“有的 S 不是P”是矛盾关系,“所有的 S 都不是P”和“有的 S是P”也是矛盾关系。
通过对直言命题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快速准确地进行推理和判断。
例如,已知“所有的公务员都要遵守纪律”为真,那么“有的公务员不遵守纪律”就一定为假。
二、联言命题联言命题是指多个命题同时成立的情况。
比如“小明既聪明又勤奋”。
联言命题的真假取决于其组成部分的真假。
只有当所有组成部分都为真时,整个联言命题才为真。
如果其中有一个部分为假,那么整个联言命题就为假。
在解题时,我们要注意关联词,如“并且”“既……又……”“不但……而且……”等,通过这些关联词来判断是联言命题,然后根据其真假规则进行推理。
三、选言命题选言命题分为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言命题。
相容选言命题是指几个命题至少有一个成立,比如“小明或者喜欢数学,或者喜欢语文”。
其真假规则是只要有一个选言支为真,整个命题就为真。
不相容选言命题则是指几个命题有且只有一个成立,比如“今天要么是晴天,要么是阴天”。
对于选言命题,我们要准确判断是相容还是不相容,然后根据相应的规则进行推理。
四、假言命题假言命题是逻辑推理中的重点和难点。
它是指一种条件关系的命题。
常见的假言命题有“如果……那么……”“只有……才……”“当且仅当”等。
比如“如果天下雨,那么地面会湿”“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经典行测75道逻辑推理题附加详细答案
经典行测75道逻辑推理题附加详细答案【1】假设有一个池塘,里面有无穷多的水。
现有2个空水壶,容积分别为5升和6升。
问题是如何只用这2个水壶从池塘里取得3升的水。
【2】周雯的妈妈是豫林水泥厂的化验员。
一天,周雯来到化验室做作业。
做完后想出去玩。
"等等,妈妈还要考你一个题目,"她接着说,"你看这6只做化验用的玻璃杯,前面3只盛满了水,后面3只是空的。
你能只移动1只玻璃杯,就便盛满水的杯子和空杯子间隔起来吗?" 爱动脑筋的周雯,是学校里有名的"小机灵",她只想了一会儿就做到了。
请你想想看,"小机灵"是怎样做的?【3】三个小伙子同时爱上了一个姑娘,为了决定他们谁能娶这个姑娘,他们决定用手枪进行一次决斗。
小李的命中率是30%,小黄比他好些,命中率是50%,最出色的枪手是小林,他从不失误,命中率是100%。
由于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为公平起见,他们决定按这样的顺序:小李先开枪,小黄第二,小林最后。
然后这样循环,直到他们只剩下一个人。
那么这三个人中谁活下来的机会最大呢?他们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4】一间囚房里关押着两个犯人。
每天监狱都会为这间囚房提供一罐汤,让这两个犯人自己来分。
起初,这两个人经常会发生争执,因为他们总是有人认为对方的汤比自己的多。
后来他们找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一个人分汤,让另一个人先选。
于是争端就这么解决了。
可是,现在这间囚房里又加进来一个新犯人,现在是三个人来分汤。
必须寻找一个新的方法来维持他们之间的和平。
该怎么办呢?按:心理问题,不是逻辑问题【5】在一张长方形的桌面上放了n个一样大小的圆形硬币。
这些硬币中可能有一些不完全在桌面内,也可能有一些彼此重叠;当再多放一个硬币而它的圆心在桌面内时,新放的硬币便必定与原先某些硬币重叠。
请证明整个桌面可以用4n个硬币完全覆盖【6】一个球、一把长度大约是球的直径2/3长度的直尺.你怎样测出球的半径?方法很多,看看谁的比较巧妙【7】五个大小相同的一元人民币硬币。
国考行测判断推理知识点汇总
国考行测判断推理知识点汇总推理是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中的重要考点之一、下面是国考行测判断推理知识点的汇总。
一、常见推理题型1.模拟推理题:通过给出的事实材料,推理出相应的结论。
模拟推理题常见的形式包括分类归纳推理、归结推理、一般概推、转化推理等。
2.辨析根据题:判断题中,将给出的判断信息与原始材料进行对比,判断其真伪程度。
3.证明方向题:给出一组条件,要求推理出与条件相符的结果,需要根据给定条件和问题要求进行分析推理。
4.排序推理题:给出一组人员或物品的特征,要求根据给定的条件将其进行排序,需要根据条件进行排除和排序。
5.综合判断题:综合应用以上各种推理题型进行判断,要求考生运用多种推理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二、判断推理的基本原理1.矛盾法则:矛盾法则指的是同一个命题与其否定命题是互为对立命题,它们的真假不能同时成立。
2.原因果效应:根据原因与果效应之间的关系,可以推断出对应的结论。
3.前提推理:根据给定的前提条件进行逻辑推理,推断出相应的结论。
4.逻辑收缩:将多个条件中的部分条件进行合并,得出新的条件。
5.逻辑扩展:根据给定的条件,推断出更多的结论。
三、判断推理的方法与技巧1.合并条件:将多个条件中的部分条件进行合并,得出新的条件。
2.分解条件:将一个复杂的条件进行分解,找出其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推理。
3.利用排除法:对于综合判断题,可以通过排除法进行筛选,逐一排除不符合条件的选项,从而确定正确的选项。
4.分析两者关系:对于给定条件,可以分析其与结果的关系,通过推理找出适合的结果。
5.换个角度思考:对于难以推断的题目,可以尝试换个角度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或角色出发,进行推理。
四、判断推理题的答题技巧1.充分理解题干和选项:判断推理题虽然是非常考查思维能力的题型,但首先要对题目进行全面并充分的理解,理解选项中的关键词。
2.注意排除法:排除不符合条件的选项,逐一进行排除,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公考行测——逻辑推理——知识点整理
公考行测——逻辑推理——知识点整理嘿,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公考行测里的逻辑推理这个重要板块。
逻辑推理啊,就像是一个神秘的谜题世界,等着咱们去探索和破解。
这里面的知识点,那可真是丰富多彩,又充满挑战!先来说说直言命题。
这就好比是直接了当的表达,简单明了。
比如“所有的苹果都是甜的”“有的学生是勤奋的”,这种表述是不是一下子就能让你心里有个大概的判断?可别小看这直言命题,里面的门道多着呢。
它的真假关系,就像是一场精彩的“是非大战”,一不小心就容易判断错误。
再讲讲联言命题和选言命题。
联言命题就好像是几个好朋友手拉手,要一起出现才行。
比如说“小王既聪明又勤奋”,只有聪明和勤奋都具备,这个命题才是真的。
而选言命题呢,则像是给你几个选择,要么这个,要么那个,或者都可以。
“今天要么下雨,要么晴天”,是不是很形象?三段论也是个有趣的家伙。
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就像搭积木一样,一步一步搭建出推理的大厦。
“凡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是不是有点像在玩推理的游戏?还有假言命题,这可是个厉害的角色。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和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就像是一对双胞胎,长得有点像,可性格大不同。
充分条件是“有它就行”,必要条件是“没它不行”,是不是得好好琢磨琢磨才能分得清?逻辑推理中的矛盾关系更是让人又爱又恨。
就像你找东西,明明就在眼前,可就是看不见。
掌握了矛盾关系,很多难题就能迎刃而解啦。
推理规则就像是游戏的规则,只有遵守了,才能玩得转。
什么肯前肯后、否后否前,听着有点绕,可多练几遍,你就会发现其中的妙处。
类比推理也是不能忽视的一部分。
就像找相似的朋友,从形状、功能、属性等方面去比较,看谁和谁更亲近。
这么多的知识点,是不是感觉有点头大?别担心,只要多练习,多思考,就像打怪升级一样,一个一个攻克它们。
朋友们,公考行测的逻辑推理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得下功夫,用心去琢磨。
你想想,要是能把这些知识点都掌握了,在考场上那得多威风啊!难道你不想成为那个在逻辑推理中轻松应对、游刃有余的高手吗?加油吧,相信自己一定行!。
公务员行测逻辑题型核心知识点归纳
公务员行测逻辑题型核心知识点归纳公务员行测考试中,逻辑题型是一个重要的部分,掌握其核心知识点对于提高成绩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归纳一下常见的公务员行测逻辑题型的核心知识点。
一、翻译推理翻译推理是逻辑判断中的基础题型,其核心在于准确理解和翻译题干中的逻辑关系,并运用推理规则得出结论。
1、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常见的关联词有“如果……那么……”“只要……就……”等,翻译为“前推后”;必要条件常见的关联词有“只有……才……”“……才……”等,翻译为“后推前”。
例如:“如果天下雨,那么地就湿”,翻译为“天下雨→地湿”;“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翻译为“好成绩→努力学习”。
2、推理规则(1)肯前必肯后:如果肯定了前提,必然肯定结论。
(2)否后必否前:否定了结论,必然否定前提。
(3)肯后否前无必然结论:肯定结论和否定前提都无法得出必然的结果。
二、集合推理集合推理主要涉及集合之间的关系,需要理解“所有”“有的”等词汇的含义。
1、“所有”和“有的”“所有”表示全部;“有的”包括“某个”“部分”和“全部”三种情况。
2、集合推理的四个基本公式(1)所有 S 都是 P ⇒某个 S 是 P ⇒有的 S 是 P(2)所有 S 都不是 P ⇒某个 S 不是 P ⇒有的 S 不是 P(3)有的 S 是 P ⇔有的 P 是 S(4)有的 S 不是 P ⇔有的非 P 是 S三、真假推理真假推理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中给出的若干论断,以及真假限定,找出论断之间的矛盾关系、反对关系等,从而确定真假情况,得出结论。
1、矛盾关系(1)“A”与“¬A”(2)“所有 S 都是P”与“有的 S 不是P”(3)“所有 S 都不是P”与“有的 S 是P”2、反对关系(1)“两个所有,必有一假”(2)“两个有的,必有一真”四、分析推理分析推理题通常给出一组对象和相关信息,需要通过分析和推理来确定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
1、排除法根据题干中的条件,逐一排除不符合的选项。
行测逻辑判断必考知识点总结
在对联考逻辑判断部分真题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公务员考试逻辑判断的考查可能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必然性推理部分必然考查的是假言命题的推理,除了比较明显的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推理之外,部分直言命题也可以转化为假言命题进行推理,因此一定要牢牢掌握相关的推理规则。
野生动物保护组织: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 ;没有杀戮,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
如果以上陈述为真,以下哪一项陈述一定为真 ?A.只要有杀戮,就一定有买卖B.只要禁止了买卖,人与自然就会和谐相处C.只有禁止了买卖,人与自然才会和谐相处D.人与自然之所以没能和谐相处,是因为存在杀戮解析:题干命题可转化为:①没有买卖→ 没有杀戮;②没有杀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根据充分条件假言命题推理规则,否定后件则否定前件, A 项正确;由①②推不出 B、C 两项;由②只能得到如“果有杀戮,人与自然就不能和谐相处”, D 项表述错误。
因此答案为 A。
历年真题中一般会出现要求选择最能削弱或加强题干论证的选项,但是也有可能出现要求选择削弱程度最弱的题目。
当然,这两种问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要进行削弱或加强程度的比较。
需要提醒考生注意的是:首先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不要想当然地认为选最强的一项 ; 其次按照选项比较原则进行比较。
缺少睡眠已经成为影响公共安全的一大隐患。
交通部的调查显示,有37%的人说他们曾在方向盘后面打盹或睡着了。
因疲劳驾驶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大约是酒后驾车所导致的交通事故的 1.5 倍。
因此,我们今天需要做的不是加重对酒后驾车的惩罚力度,而是制定与驾驶者睡眠相关的法律。
如果以下陈述为真,哪一项对上述论证的削弱程度最小 ?A. 目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制定了与驾驶者睡眠相关的法律B. 目前,人们还没有找到能够判定疲劳驾驶的科学标准和法定标准C.酒后驾车导致的死亡人数与疲劳驾驶导致的死亡人数几乎持平D.加重对酒后驾车的惩罚与制定关于驾驶者睡眠的法律同等重要解析:注意,此题要求选择对题干论证削弱程度最小的。
行测知识点总结推理
行测知识点总结推理一、概述推理是指在一定前提条件下,通过逻辑分析和推断得出结论的过程。
在行测中,推理是考察考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的一种题型。
推理题目通常包括逻辑推理、数学推理、图形推理等内容。
在实际生活中,推理能力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可以帮助人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逻辑推理逻辑推理是指通过一些逻辑规则和前提条件,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
在行测中,逻辑推理题目通常要求考生根据一些已知条件推断出一个未知的结论。
逻辑推理题目常见的形式包括假设推理、排列组合、因果推理、对比推理等。
逻辑推理题目考察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逻辑规则的掌握程度。
1. 假设推理假设推理是指在一些已知条件下,通过一些假设和推断,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
在假设推理题中,通常会给出一些已知的条件,然后要求考生根据这些条件进行推断,求出符合题意的结论。
假设推理题目考察考生的分析问题和逻辑推断的能力。
例如:已知条件:A>B, B>C, C>D结论:A>D在这个例子中,可以根据已知条件,假设A比D大,然后通过比较A与B、B与C、C与D的大小关系,得出A比D大的结论。
2. 排列组合排列组合是指根据一些排列组合的规律,通过已知条件推断出一个合理的结论。
在排列组合题目中,通常会给出一些人或物体的顺序或组合,然后要求考生根据这些条件进行推断,求出符合题意的结论。
排列组合题目考察考生的逻辑推断和排列组合规律的掌握程度。
例如:已知条件:A排在B的前面,B排在C的前面结论:A排在C的前面在这个例子中,可以根据已知条件,根据排列组合规律得出A排在C的前面的结论。
3. 因果推理因果推理是指通过一些因果关系,根据已知条件推断出一个合理的结论。
在因果推理题目中,通常会给出一些事情发生的原因和结果,然后要求考生根据这些因果关系进行推断,求出符合题意的结论。
因果推理题目考察考生的因果关系分析和逻辑推断的能力。
例如:已知条件:下雨了,路面湿滑结论:车辆容易打滑在这个例子中,可以根据因果关系,由于下雨导致路面湿滑,所以车辆容易打滑。
行测推理判断知识点总结
行测推理判断知识点总结行测推理判断是各类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主要考察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
本文将对行测推理判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一题型。
一、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行比较,从而推断出它们在某一方面的共同特征。
其常见知识点包括:1.语法关系:主谓、动宾、偏正、并列等关系。
2.语义关系:同义、反义、近义、远义等关系。
3.逻辑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转折关系、递进关系等。
二、定义判断定义判断是根据给定的定义,判断某个事物是否符合该定义的要求。
其常见知识点包括:1.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定义中的关键词通常包括主体、客体、方式、结果等。
2.分析定义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指定义所涵盖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外延是指定义所涵盖的事物的范围。
3.排除不符合定义的选项:通过分析选项,排除与定义不符的选项。
三、逻辑判断逻辑判断是根据给定的前提,运用逻辑推理规则,得出结论。
其常见知识点包括:1.直言命题:A、E、I、O四种命题及其推理规则。
2.复言命题: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假言命题及其推理规则。
3.模态命题:必然命题、可能命题及其推理规则。
4.演绎推理: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
5.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等。
四、图形推理图形推理是通过观察图形的规律,推断出下一个图形。
其常见知识点包括:1.位置关系:图形的上下、左右、内外等位置关系。
2.形状关系:图形的对称、旋转、翻转等形状变化。
3.数量关系:图形的个数、面积、角度等数量变化。
4.轨迹关系:图形按照一定规律运动形成的轨迹。
五、判断推理判断推理是根据给定的信息,推断出未知的信息。
其常见知识点包括:1.事实判断:根据已知事实,判断未知事实。
2.价值判断:根据已知价值观,判断未知事物的价值。
3.方法判断:根据已知方法,判断未知问题应采用的方法。
总结:行测推理判断涉及多个知识点,需要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进行系统学习和训练。
公务员行测逻辑题型知识点精讲
公务员行测逻辑题型知识点精讲公务员考试中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对于广大考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其中,逻辑题型是行测中较为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部分。
掌握好逻辑题型的知识点,对于提高行测成绩至关重要。
一、逻辑推理概述逻辑推理主要考查考生对事物关系的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它要求考生能够从给定的信息中,通过严谨的逻辑思维,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行测中,常见的逻辑推理题型包括翻译推理、真假推理、分析推理、归纳推理、加强论证和削弱论证等。
二、翻译推理翻译推理是逻辑推理中的基础题型。
它的关键在于将题干中的语言表述转化为逻辑表达式。
例如,“如果……那么……”这样的关联词,翻译为“前推后”,即“如果 A 那么B”可以翻译为“A→B”;“只有……才……”则翻译为“后推前”,“只有 B 才A”翻译为“A→B”。
掌握好常见的逻辑关联词及其翻译规则是解题的关键。
在解题时,通过推理规则,如“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否前肯后无必然结论”来得出结论。
三、真假推理真假推理要求考生根据给定的若干论断,判断其真假情况。
解题的关键在于找到论断之间的矛盾关系、反对关系等。
矛盾关系必有一真一假,反对关系则可以根据其特点来判断真假情况。
通过确定真假情况,逐步推理出各个论断的真假,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四、分析推理分析推理题通常给出一组人物、事物以及相关的条件,要求考生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符合条件的结论。
解题方法多样,可以使用排除法、代入法、最大信息法等。
对于条件复杂的题目,可以通过列表、画图等方式辅助解题,使思路更加清晰。
五、归纳推理归纳推理要求考生根据题干中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
在解题时,要注意选项的表述是否准确、全面,是否存在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等错误。
同时,要遵循从弱原则,即选项表述越谨慎、越保守,越有可能是正确的。
六、加强论证加强论证题要求考生找出能够支持论点成立的选项。
常见的加强方式有补充论据、建立联系、增加前提等。
【国考行测】逻辑推理的知识点整理
【国考行测】逻辑推理的知识点整理2023-10-0315:42•邢云流水啊逻辑判断:一、翻译推理(无法翻译的句子,大概率是错误)【提问方式】可以推出or不能推出【前推后】1如果……那么……、若……则……、只要……京都……、为了……一定(必须)……、……是…【逆否等价】AfB=—Bf—A1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否前肯后不确定1AfB,B→C,得出A-B-C,也得出A-C1选项通常会设置为正确的、否前的、肯后的【后推前】1只有……,才……、除非……否则不……、…设/前提/关键、……是……的必要/必不可少条件【后推前变形】1除非A否则不B=B-A1除非A否则B-BfA ……、所有的充分条件是……的基础/假不.... 不....1谁是基础前提/关键/不可缺少/必不可少/必要条件/假设,谁放后【且and或】IA且B:二者同时成立等价关键词:和、既……又……、不仅……而且……、……但是……IA或B:二者至少一个成立等价关键词:或者、或者……或者……、至少一个【否一推一】或关系为真,否定一项可以得到另一项【德・摩根定律】-(A且B)=-A或-B-(A或B)=-A且-B二、组合排列【排除法】:读一句,排一句(比大小的题目,最值最重要)【代入法】:假设选项正确,代入题干验证是否符合题意【推理起点】确定信息:题干中明确给出“谁”="谁”的信息最大信息:题干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信息假设法:二选一或无确定信息、最大信息三、逻辑论证【提示词】论点:所以,结论是,这表明/说明/意味着,由此推出,据此认为论据:由于、因为、鉴于、根据论据常见形式:原因、数据、事例、实验或调查内容等【否定论点】1选项特征:与论点表述的意思相反1文段特征:文段只有论点、无论据,只能对论点进行反驳文段的论点和论据话题一致,“话题一致”即论证充分【削弱之拆桥】1选项特征:否定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必然联系1常见干扰项:程度词不一致1时髦拆桥:论据:某物质中的一些元素有效论点:某物质有效削弱:某物质内该元素含量极少/要吃极多1话题不一致/存在漏洞,考虑拆桥【否定论据】1题型特征:题干中有“双方互思”,经常采用否定论据来削弱题干有论据且在找不到否论点和拆桥1选项特征:与论据表述的意思相反1出现“反对者”,论点一般隐含其中1对策建议类选项不选【因果倒置and他因削弱】论点包含因果关系:……是……的原因;……导致/使得/有助于……;……增加/降低/加强/减轻……;这是由于……【因果倒置】原因和结果说反了论点:1导致2因果倒置削弱:2导致1【他因削弱】1承认结果,同一个主体、同时存在、两种及以上可能的原因1若论点是其中一种原因,则可用另一种原因进行削弱1他因本质:干扰因素,用于削弱论点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唯一关系1他因特点:同一主体、同一时间、不同原因【特殊提问】不能加强一一排除加强选项,削弱与无关均可不能削弱一一排除削弱选项,加强与无关均可【补充论据】1问加强/支持/赞同/证明,90%考查补充论据1问前提/假设/必要条件,90%考查搭桥1解释原因:说明论点成立的原因一一整体上解释1举例支持:证明论点成立的例子一一部分上证明1补充论据特征:不论是原因解释还是举例子,均是针对论点1什么时候用补充论据:只有论点,考虑补充论据论点、论据的话题一致,考虑补充论据1选项出现诉诸权威(科学家的话),不能选1论点和选项中出现的限定词(时间限定、程度限定等),正确答案往往与论点对应【搭桥】1题型特征:论点与论据话题不一致提问方式为前提、假设、必要条件、加强论证时,优先考虑搭桥1选项特征:同时包含论点和论据中的关键词,并肯定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1解题思维:找论点一找论据一去同存异一对比选项【必要条件】1提问方式:前提、假设、必要条件,且无搭桥选项,1没有搭桥项:只有论点;论点、论据话题一致1必要条件:选项为论点成立的必要条件(没它不行)1搭桥=必要条件>解释原因>举例子1论点为方式+目的1加强就说做法可行/做法有效1削弱就说做法不可行/做法没有效果1“可行”和“有效”同时出现,没法选择,二者是一样的【加强论证】提问方式为:前提/假设有论点、有论据一一搭桥:找论点、论据一去同存异一对应答案有论点、无论据一一必要条件:没TA不行(常考方式+目的论点)要么找方式可行,要么说目的能实现【原因解释】1提问方式:最能解释/不能解释上述现象题干中存在看似矛盾的现象1解题思维:找矛盾一一转折词:但是、然而……给理由——能够解释矛盾双方一、直言命题【定范围】:所有(全称)、有的(特称)、某个(单称)所有、某个范围小,有的范围大【定性质】:是(肯定)和非(否定)【考察角度】:所有是、所有非、有些是、有些非、某个是、某个非【推出关系】小推大,大不能推出任何【矛盾关系】所有是与有的非转化二、模态命题【模态词变化】必然变成可能【量词变化】所有变成有的【性质词变化】是变成不是、非、并非不一定A=-(一定A)=可能不A【秒杀口诀】“不"去掉,“不”的后翻硬币三、三段论A-B,B-C,所以A-C【秒杀口诀】第一步,所有法;第二步,约分秒杀法;第三步,从结论找B法四、假言命题【秒杀口诀】谁是充分谁在前,谁是必要谁在后【补全】包含:论点包含论据内容论据:a-B;论点:A-B;隐含的条件为:A=a+b;要补充:bfB【约分】相交:论点与论据之间内容重复论据:A-B;论点:A→C;约分:把A约,得B-C【搭桥】相离:论点与论据无关系论据:A;论点:B;补充的为:A与B的关系【矛盾】相切:论点与论据出现矛盾的转折词论据:然而;论点:-A;分为缺A和架桥五、基础构建【因果思维】1标志性:一般情况因为A,所以B1本质:A→B1加强:符号的重合度1削弱:-A(否因)、隔断因果联系【方式+目的思维】1标志性:通过A达到了B的目的。
行测判断推理逻辑判断知识点总结
行测判断推理逻辑判断知识点总结(一)翻译推理
1.充分条件命题:前推后
2.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后推前
3.逆否命题推理: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否前肯后推不出确定性结论
4.递推公式:A→B,B→C可以得到A→C
5.联言命题:全真为真,一假为假
6.选言命题:全假为假,一真为真
7.摩根定律:去括号,分负号,且变或,或变且
8.否定肯定式:选言命题为真时,否定一肢,肯定一肢
9.模态命题:移动否定词,所有变有的,有的变所有,可能变必然,必然变可能
10.平行结构:只对比推理过程,不关注推理对错
(二)真假推理
解题技巧:找关系,看其余
1.矛盾关系;
2.反对关系
(三)分析推理
1.优先排除法;
2.最大信息法;
3.确定信息优先;
4.假设条件法;
5.选项代入法。
(四)归纳推理
1.话题一致原则:偷换话题、无由猜测、夸大事实;
2.从弱原则;
3.整体优先原则。
(五)原因解释
1.题干中找冲突;
2.选项中看解释
(六)加强论证
1.加强论点;
2.加强论据;
3.建立联系;
4.补充前提。
(七)削弱论证
1.削弱论点;
2.削弱论据;
3.切断联系;
4.否定前提。
公务员行测逻辑题型核心知识点归纳
公务员行测逻辑题型核心知识点归纳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逻辑题型是一个重要的部分,掌握其核心知识点对于提高解题能力和成绩至关重要。
以下将为大家详细归纳几种常见的逻辑题型及其核心知识点。
一、翻译推理翻译推理是逻辑判断中的基础题型,其核心在于将题干中的语言表述转化为逻辑表达式,并通过推理规则得出结论。
1、关联词及其翻译常见的关联词有“如果……那么……”“只有……才……”等。
“如果 A 那么B”翻译为“A→B”;“只有 B 才A”翻译为“A→B”。
2、推理规则(1)肯前必肯后:如果 A 成立,那么 B 一定成立。
(2)否后必否前:如果 B 不成立,那么 A 一定不成立。
(3)否前肯后无必然结论:A 不成立时,无法确定 B 的情况;B 成立时,也无法确定 A 的情况。
二、真假推理真假推理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中给出的若干论断,判断其真假情况,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1、矛盾关系常见的矛盾关系有:“A 是”与“A 不是”;“所有 A 都是B”与“有的 A 不是B”;“有的 A 是B”与“所有 A 都不是B”等。
矛盾关系必定一真一假。
2、反对关系“所有 A 都是B”与“所有 A 都不是B”,两个“所有”必有一假;“有的 A 是B”与“有的 A 不是B”,两个“有的”必有一真。
三、分析推理分析推理需要通过对题干信息的分析和推理,得出具体的对应关系。
1、排除法根据题干中的条件,直接排除不符合的选项。
2、最大信息法从出现次数最多的信息入手进行推理。
3、假设法在无法直接得出结论时,通过假设情况来进行推理。
四、归纳推理归纳推理要从题干的陈述中总结出一般性的结论。
1、正确选项特征可以是对题干内容的简单概括,或者是基于题干合理的推断。
2、错误选项特征无中生有、偷换概念、过度推断、以偏概全。
五、加强论证加强论证是要找到能够支持论点成立的论据或补充条件。
1、加强论据通过增加新的论据来支持论点。
2、建立联系说明论据和论点之间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
公务员行测—逻辑判断知识点全整理
进行这次整理的原因有二:一是经过跟一些考友的交流发现,之前的帖子里面有一些错误,有可能给大家的复习造成麻烦,因此对目前发现的错误进行了改正。
二是不久前找版主申精的时候,版主说排版不够规范,比较零散,因此重新调整了一下字号和缩进。
其实内容没有新东西,看过之前帖子的朋友可以不用再看这个了。
当然,错误还是难以避免,如果发现有错误,欢迎批评指正!一、逻辑层次与核心行测逻辑与管理类联考逻辑差别不大,基本是以概念→命题→推理→论证的层次来展开的。
其中概念构成命题,几个命题构成推理,若干推理形成论证。
因此,我们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认识,逐步了解整个逻辑体系的大厦,这样学来的逻辑知识才是牢固的。
逻辑看似或高深、或绕弯,其实有两个核心技能如果掌握好,基本平踏所有问题。
这两个技能就是:矛盾判断和假言推理。
相关知识会在后面介绍。
二、概念概念是逻辑的基本元素,离开概念,一切逻辑无从谈起。
概念的逻辑定义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用我们听得懂的话说,它是一个名词或者一个短语。
例如:苹果、月球、外星人、已故的美国总统、在比利时买巧克力的人等等。
关于概念,重要的知识是它的外延和内涵。
概念的内涵是指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也就是我们从概念的字面上能够得到的信息。
例如“月球”这个概念的内涵就是太空中每个月绕地球转一圈的那个自然天体。
概念的外延是指所有具备这一本质属性的事物,从另一个角度描述,如果把概念看做一个集合,那么外延就是这个集合内的所有事物。
例如“苹果”这个概念的外延包括红富士、国光、熟透的苹果、未成熟的苹果等等所有具备苹果本质属性的事物。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中,更加重要的是外延,因为它与行测逻辑所要考察的推理密切相关。
三、命题命题是对思维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所做的判断。
因此命题又称为判断、断定,其实都一样。
总而言之,它是一个陈述句,或者反问句。
例如: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难道中国梦是不可能实现的吗?(一)逻辑变项命题的思维对象称为命题的“主项”,如上述命题中的钓鱼岛、中国梦;具有或不具有的性质称为命题的“谓项”,如上述命题中的中国的固有领土、不可能实现的。
公务员行测之逻辑判断推理技巧
一、【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否前推可能,肯后推可能】1.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即逻辑词前推后〕〔1〕如果……那么……例:如果我考上了公务员,那么我肯定通过了笔试。
〔考上了公务员→通过了笔试〕〔2〕只要〔倘假设〕……就〔那么〕……例:只要〔倘假设〕你考上了公务员,我就嫁给你。
〔考上公务员→嫁给你〕〔3〕但凡……都……/所有的……都……例:但凡我不认识的字都不是字。
〔我不认识的字→不是字〕【这里要注意一点,做这种题不要考虑题本身是否正确,就像上面这个例子,本身是错的,但这里只要根据逻辑词去推断结果就好。
】〔4〕为了〔想要〕……一定要〔必须〕……例:为了老婆以后能穿迪奥,女儿能吃奥利奥,自己能开奥迪,我现在一定要努力。
〔老婆穿奥迪,女儿吃……→努力〕〔5〕……离不开……例:鱼离不开水。
〔鱼→水〕2.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即逻辑词后推前〕〔1〕只有……才……例:只有老婆不生气,才有幸福小生活。
〔幸福生活→老婆不生气〕〔2〕不……不……例: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
〔知道柴米油盐贵→在当家〕〔3〕除非……否那么不……〔注:题干中如果没有“不〞,在转换答题时需自己把“不〞添加上〕例:除非今天发工资,否那么不能买海鲜。
〔买海鲜→今天发工资/不买海鲜→没法工资〕〔4〕……是……必不可少的例:奶粉是提高婴儿营养必不可少的。
〔婴儿有营养→有奶粉〕〔5〕……是……的根底例:乐观的心态是生活幸福的根底。
〔生活幸福→乐观的心态〕〔6〕……是……的前提/关键例:类似于上面一个〔7〕没有……没有……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新中国→共产党〕二、递推公式【A→B,B→C,即A→C】例:如果给老婆买包,老婆就不生气了,老婆不生气,我就不用跪搓衣板。
〔买包→不生气,不生气→不跪,即:买包→不跪〕三、联言命题〔推理题〕1.“且〞关系:表并列A且B,A、B需同时满足或存在;A且B为真,那么A、B必须都为真;A且B为假,那么A、B中至少一个为假就为假命题。
行测逻辑推理总结
行测逻辑推理总结一、背景介绍在现代社会中,行测逻辑推理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招聘考试中。
行测逻辑推理是通过分析问题中的逻辑关系和规律,从而得出正确答案的过程。
通过掌握行测逻辑推理的方法和技巧,可以提高我们在招聘考试中的竞争力,实现自己的求职目标。
二、行测逻辑推理的基本概念1. 逻辑关系:行测逻辑推理考察的是问题中存在的逻辑关系。
这些逻辑关系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判断。
一种是通过分析问题中的文字信息,寻找线索和规律,从而找到正确答案。
另一种是通过填充选项,通过排除错误选项来得到正确答案。
2. 逻辑规律:行测逻辑推理考察的逻辑关系中存在着一定的规律。
这些规律可以分为数学规律、序列规律、类比规律等。
通过对不同类型问题的实践和总结,我们可以逐渐熟悉这些规律,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三、行测逻辑推理的解题方法1. 分析问题:在解决行测逻辑推理问题时,我们首先要对问题进行仔细的阅读和分析。
通过阅读问题中的文字材料,了解问题的背景和要求,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帮助我们确定解题思路。
2. 寻找线索:问题中常常存在一些线索和规律,这些线索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正确答案。
我们需要提取问题中的关键信息,寻找其中的规律和联系。
通过深入分析问题中的线索,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寻找解题方法。
3. 排除错误选项:在行测逻辑推理中,常常使用排除法来选择正确答案。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问题中的选项,排除与问题无关或者明显错误的选项。
通过逐个排除错误选项,我们可以减少解题的难度,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4. 实践总结:行测逻辑推理是一个需要不断实践和总结的过程。
通过参加模拟考试和解析真题,我们可以增加对问题类型的熟悉程度,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总结解题的经验和方法,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进一步提高解题水平。
四、常见问题类型及解题技巧1. 数学规律题:数学规律题主要考察的是数学运算和规律的应用。
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对数学运算和规律的掌握程度较高。
通过灵活运用四则运算、百分数、比例、平均值等概念和公式,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数学规律题。
行测推理考试总结
行测推理考试总结引言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是公务员招录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推理能力是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推理考题主要考察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行测推理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需要熟悉常见的推理题型、掌握解题技巧,并进行系统的备考。
本文将对行测推理考试进行总结,希望能为广大考生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
一、常见的推理题型行测推理考试中常见的推理题型包括: 1. 推理判断题:根据题干所给的信息,推理出正确答案。
2. 推理综合题:题干中给出多种条件和可能性,要求考生根据这些条件进行推理,找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3. 推理关系题:根据题干中给出的人物、事件、地点等信息,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
4. 推理图形题:根据给出的图形、图表进行推理判断。
5. 推理计算题:通过对数据和运算规则的分析推断出结果。
6. 推理演绎题: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前提条件,进行逻辑推理,找出符合题意的结论。
二、解题技巧在行测推理考试中,解题技巧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解题技巧的总结:1. 阅读理解:•仔细阅读题干,注意关键词,理清题目要求和信息。
•通过排除法,先将明显错误的选项排除,再从剩余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答案。
2. 推理判断:•注意题干给出的条件,合理推断不直接给出的信息。
•善于利用排除法,排除与题目无关的选项。
3. 推理综合:•将题干中给出的多种条件进行分类,形成清晰的思维导图或表格,以便更好地进行推理思考。
•注意题干中可能存在的转折条件,切勿被其中的陷阱所迷惑。
4. 推理关系:•注意人物、事件、地点之间的关联性,可以利用归纳法,找出共同特征进行推理。
•结合题干中给出的条件,进行推理判断。
5. 推理图形:•通过观察图形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找出规律进行推理判断。
•适当借助纸笔辅助,画出逻辑关系,帮助理清思路。
6. 推理计算:•充分利用表格、图表等形式,对数据进行分类和分析。
•根据给出的运算规则,进行推算并得出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辑常识(逻辑学习总体把握)
一、逻辑推理
是指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导出另外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
一切推理都必须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一般来说,作为推理依据的已知判断称为前提,所推导出的新的判断则称为结论。
推理大体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
(一)直接推理
只有一个前提的推理叫直接推理。
例如:有的高三学生是共产党员,所以有的共产党员是高三学生。
(二)间接推理
一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前提的推理就是间接推理。
例如:贪赃枉法的人必会受到惩罚,你们一贯贪赃枉法,所以今天你们终于受到法律的制裁和人民的惩罚。
一般说,间接推理又可以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等三种形式。
(1)演绎推理
所谓演绎推理,是指从一般性的前提得出了特殊性的结论的推理。
例如:贪赃枉法的人是必定会受到惩罚的,你们一贯贪赃枉法,所以,你们今天是必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人民的惩罚的。
这里,“贪赃枉法的人是必定会受到惩罚的”是一般性前提,“你们一贯贪赃枉法”是特殊
性前提。
根据这两个前提推出”你们今天是必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和人民的惩罚的”这个
特殊性的结论。
演绎推理可分为三段论、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
a三段论
b假言推理
c选言推理
(2)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即从特殊性的前提推出普遍的一般的结论的一种推理。
一般情况下,归纳推理可分为完全归纳推理、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a完全归纳推理
也叫完全归纳法,是指根据某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别事物都具有某种性质,推出该类事物普遍具有这种性质的结论。
正确运用完全归纳推理,要求所列举的前提必须完全,不然推导出的结论会产生错误。
例如:在奴隶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封建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文学艺术是有阶级性的。
(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四种社会形态构成了整个阶级社会。
)
b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是根据同一类事物中部分事物都具有某种性质,从而推出该类事物普遍具有这种性质的结论。
这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推理。
但是,这种推理通常仅考察了某类事物中部分对象的性质就得出了结论,所以结论可
*性较低。
一般为了提高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所得出的结论的可*性,要列举前提的数量尽可能多,考察个别对象数量越多,结论也就越具有可*性。
例如:金导电;银导电;铜导电;铁导电;铝导电;锡导电;所以,一切金属都导电。
(3)类比推理
是指从特殊性的前提得出特殊性的结论的推理。
一般情况下,这种推理根据两个事物的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推出这两个事物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的结论。
类比推理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提供假设,启发人们思考问题,找出规律或事物本质等。
因为类比推理的结论是一种或然性的判断,它的可*性及可*程度一般决定于两个类比对象共有性质之间的联系程度:
一般说,类比现象的相同性质越多,则结论的可*程度越大。
并且,以类比对象的本质属性而不是一些表面现象为根据进行类比,其结论的可*性越大。
例如:我们在动物、植物中发现细胞,又在植物细胞中发现了细胞核,由此类比,推导在动
物细胞中也有细胞核,后来用显微镜观察,果然在动物的细胞中发现了细胞核。
这种通过表面到实质的假设,最终得以证明正是类比推理的特点。
二、间接推理
三、逻辑方法
矛盾法、假设法、代入法、排除法、列表法、计算法。
第一部分:逻辑方法
矛盾律
相互矛盾的命题
1、规律:不能同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必有一假
2、构成矛盾的命题:
(1)“如果P则Q”,与“P并且非Q”:——(P→Q)=P∧-Q
“只有P则Q”,与“非P并且Q”:
(2)“P并且Q”,与“非P或者非Q”:
“P或者Q”,与“非P并且非Q”:
(3)“必然P”,与“可能非P”:
“必然非P”,与“可能P”:
⊿几组关系比较:
(1)“所有S是P”,与“有些S不是P”:矛盾关系
“所有S是P”,与“所有S不是P”:相互反对关系(不能同真,可以同假)
“所有S是P”,与“这个S不是P”:矛盾关系
(2)“所有S不是P”,与“有些S是P”:矛盾关系
⊿区分:从属关系:不可能P=必然非P
可能不P=可能非P
例如:所有的天气预报不可能都是准确无误的,即:
有的天气预报必然不是准确无误的
解析:否定词在模态词前,是对P对模态的双否定
—(可能都P)=必然有些不是P =有些必然不是P
例如:所有的天气预报可能不都是准确无误的,即:
有的天气预报不必然不是准确无误的
可能—(都是P)=可能有些不是P=有些可能不是P=有些不必然不是P
解析:否定词在模态词后,只进行性质判断的否定
例如:黑板是黑色的。
黑板不是黑色的。
这两个判断是互相矛盾的,两者不能同真。
“黑板是黑色的”和“黑板是红色的”这两个判断是互相反对的,两者也不能同真。
如果把这组判断放在同一议论中都加以肯定,那就违反了矛盾律。
又如:①入夜,朝教学大楼望去,整座大楼灯火辉煌,只有一个教室的灯没亮。
②生活会上,大家互相做了自我批评。
上述两例都违反了矛盾律。
解析:①“灯火辉煌”和“灯没亮”、“整座大楼”和“一个教室”是自相矛盾的,既然整座楼灯火辉煌,就应当看不见一个教室灯没亮。
例②“自我批评”是自己检查和反省自己的缺点错误;“批评”不同,可以“自我批评,但不能“互相自我批评”。
排中律:相互矛盾的命题
简洁地说,排中律是关于人们思想认识必须保持明确性的规律。
在逻辑思维上,排中律要求:在同一议论中,一个概念或者反映事物的某种本质,或者不反映事物的这种本质,二者必居其一;一个判断或者反映事物的某种情况(情形),或者不反映事物的这种情况,二者必居其一。
同时,排中律还要求,对于互相矛盾的两种思想必须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而不允许都加以否定或者都加以肯定。
以上所述,换句话说,人们在一般议论过程中,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必须表明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排中律的一般逻辑公式表现:
为A或者是A,或者是非A。
有的也这样表现即甲或者是甲,或者是非甲。
简析这个公式:“甲对象”,或者具有“甲属性”或者不具有“非甲属性”。
实质上,排中律的内容就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定有一真。
例如:“鲁迅是革命家”和“鲁迅不是革命家”,这两个判断是互相矛盾的,在议论中我们一定要肯定一个而否定一个,决不能对两者都加以否定,或者加以肯定。
因为这两个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注意:
排中律它只适用于矛盾关系的判断,因为只有互相矛盾的判断,才能够说二者必居其一。
碰到不是矛盾关系,排中律就不能适用,也不需要用。
排中律和矛盾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违反排中律也就必然违反矛盾律,但如违反矛盾律就不一定违反排中律。
因为,运用矛盾律只能指出两个自相矛盾的论断,其中必有一假;运用排中律就可进一步指出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其中必有一真。
矛盾律主要是在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关系的判断中都起作用;排中律则只在互相矛盾的关系的判断中起作用。
所以,掌握排中律的关键在于弄清楚排中律的内容就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须有一真。
同一律
通俗地说,同一律是关于人们思想保持确定性的一条规律。
在逻辑思维上,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运用概念或判断都应当保持确定的同一内容,不能任意改变,所议论的命题即论题也应保持同一,不能改变或“中途”转移或“偷梁换柱”。
同一律的公式表现为A 是A(或甲是甲)。
例如: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群众的疾苦,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衣食住行,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
这个例子,前后五次使用“群众”这一概念,其意思保持一致,符合同一律的要求。
如果违反同一律,就会犯错误。
例如:
要搞好群众工作必须依靠群众,我就是群众,当然应该依*我。
这个例子,前后三次使用“群众”这一概念,但它们含义是不同的。
前两个“群众”泛指人民群众,不指某一个具体的人;后一个“群众”则特指“我”,意为非干部或党团员。
因此,前后不是同一概念。
这段话违反了同一律要求,在逻辑上称为犯偷换概念与混淆概念的错误。
第二部分:直言命题推理
一、直言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
规律:1、全肯和特否,全否和特肯之间的矛盾互推
2、部分不推全
3、特肯不推特否(例如:有的人不及格,不能推出有的人及格)
即:(1)A-----E:不能同真,可以同假
(2)I-----O:可以同真,不能同假
(3)A-----O、E-----I,不能同真,不能同假
(4)A-----I、E-----O,肯定前件,则肯定后件;否定后件,则否定前件;否前肯后,不能确定
全肯A---------------E全否
特肯I--------------O特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