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胶体溶液(新)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基础胶体教案模板

高中化学基础胶体教案模板

高中化学基础胶体教案模板
课题:胶体
教学目标:
1. 了解胶体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掌握胶体溶液的制备方法和特点;
3. 理解胶体的稳定性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胶体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难点:胶体溶液的制备方法和特点。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投影仪、PPT课件、实验物品。

2. 学生准备:课前阅读相关教材。

教学步骤:
Step 1:导入(5分钟)
介绍胶体的概念,引入胶体的定义和特点。

Step 2:讲解胶体的分类(15分钟)
1. 胶体的分类:溶胶、凝胶、乳胶等;
2. 胶体的特点和性质。

Step 3:实验演示(20分钟)
进行一个简单的胶体溶液制备实验,并观察其特点和稳定性。

Step 4:教师总结(10分钟)
总结胶体的定义、特点和分类,以及胶体溶液的制备方法和特点。

Step 5: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相关的作业。

教学反馈:
通过小测验或讨论,检查学生对胶体的掌握情况。

教学延伸: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胶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评价:
通过实验操作、讨论和小测验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无机化学 胶体溶液

无机化学 胶体溶液

(2) 膨胀作用 干燥的弹性凝胶放入适当的溶剂中,会自动吸收液 体,使凝胶的体积和重量增大的现象称为膨胀作用。 脆性凝胶没有这种性质。膨胀现象对于药用植物的 浸取很重要,一般只有在植物组织膨胀后,才能将 有效成分提取出来。
(3) 脱水收缩
凝胶在放置过程中,缓慢自动地渗出液体,使体 积缩小的现象称为脱水收缩或离浆,如常见的糨糊久 置后要析出水,血块放置后有血清分离出来。 脱水收缩是膨胀的逆过程,可以认为是凝胶的网 状结构继续相互靠近,促使网孔收缩,把一部分液体 从网眼中挤出来的结果。体积虽然变小了,但仍保持 原来的几何形状。
层上的离子,水化能力强,在胶粒周围形成
一个水化层,阻止了胶粒之间的聚集。
水化膜 Cs+ 水化膜
Li+
(2)聚沉 —使胶粒聚集成较大的颗粒而沉降的过程
常用聚沉的方法有:
加入少量电解质—加入电解质后,与胶粒带相反电 荷的离子进入吸附层,中和了胶粒所带的电荷,水化膜 被破坏,当胶粒运动时互相碰撞,就可以聚集成大的颗 粒而沉降。 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就是 由于河流中带有负电荷的胶态黏 土被海水中带正电的钠离子、镁 离子中和后沉淀堆积而成。 黄河三角洲
{[Fe(OH)3]m· nFeO+ · (n-x)Cl-}x+ · xCl胶核 电位离子 反离子 反离子
胶粒 胶团
吸附层和扩散层的整 体称为扩散双电层
胶团内反离子和 电位离子的电荷 总数相等,故胶 团呈电中性
胶核是胶体的核心,为固 相,具有很大的表面积和 表面能,能选择性吸附与 其组成有关的离子
由于胶粒中反离子数比电 位离子数少,故胶粒所带 电荷与电位离子符号相同
AgI 溶胶的胶团结构 示意图(KI过量)

九年级化学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知识点整合

九年级化学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知识点整合

认识化学变化是九年级化学中的重要章节之一、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等。

以下是对该章节知识点的整合。

1.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离子或分子之间的重组和重新排列,从而形成新的物质。

化学反应可由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和生成物组成。

例如:2H2+O2→2H2O表示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

2.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数量守恒,即反应物中的原子数量等于生成物中的原子数量。

这个基本原理被称为质量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指出,在化学反应中,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摧毁,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3.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失或生成物出现的量变化。

化学反应速率受到温度、浓度、表面积、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通常,高温、高浓度、大表面积和适当的催化剂会加快反应速率。

4.化学平衡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存在的反应物浓度或生成物浓度保持恒定的状态被称为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可以用化学方程式和平衡常数来描述。

化学平衡的特点包括转化速度的变化、反应物浓度与生成物浓度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平衡常数的大小。

5.反应热反应热是指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变化。

化学反应的放热或吸热性质是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键的能量差异来确定的。

放热反应是指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的反应,吸热反应是指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热量的反应。

6.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酸性溶液中的氢离子与碱性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

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用H++OH-→H2O表示。

7.胶体溶液胶体溶液是介于溶液和悬浮液之间的一种混合物。

胶体溶液由胶体和溶剂两部分组成,溶剂中的颗粒被分散均匀,但颗粒大小比溶解物要大。

胶体溶液的可见度随颗粒大小的变化而变化。

8.毒理与环境保护化学变化相关的毒性物质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第四节 溶胶剂与高分子溶液剂

第四节 溶胶剂与高分子溶液剂

第四节溶胶剂和高分子溶液剂一、溶胶剂溶胶剂系指固体药物微细粒子分散在水中形成的非均匀状态液体分散体系。

又称疏水胶体溶液,溶胶剂中分散的微细粒子在1~10Onm之间,胶粒是多分子聚集体,有极大的分散度,属热力学不稳定系统。

将药物分散成溶胶状态,它们的药效会出显著的变化。

目前溶胶剂很少使用,但他们的性质对药剂学却十分重要。

(一)溶胶的构造和性质1.溶胶的双电层构造溶胶剂中固体微粒由于本身的解离或吸附溶液中某种离子而带有电荷,带电的微粒表面必然吸引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称为反离子。

吸附的带电离子和反离子构成了吸附层。

少部分反离子扩散到溶液中,形成扩散层。

吸附层和扩散层分别是带相反电荷的带电层称为双电层,也称扩散双电层。

双电层之间的电位差称为ζ电位。

ζ电位愈高由于胶粒电荷之间排斥作用和在胶粒周围形成的水化膜,可防止胶粒碰撞时发生聚结。

ζ电位愈高斥力愈大,溶胶也就愈稳定。

ζ电位降低至25mV以下时,溶胶产生聚结不稳定性。

2.溶胶的性质(1)光学性质:当强光线通过溶胶剂时从侧面可见到圆锥形光束称为丁铎尔效应。

这是由于胶粒大小小于自然光波长引起光散射所产生的。

(2)电学性质:溶胶剂由于双电层结构而荷电,可以荷正电,也可以荷负电。

在电场的作用下胶粒或分散介质产生移动,在移动过程中产生电位差,这种现象称为界面动电现象。

溶胶的电泳现象就是界面动电现象所引起的。

(3)动力学性质:溶胶剂中的胶粒在分散介质中有不规则的运动,这种运动称为布朗运动。

这种运动是由于胶粒受溶剂水分子不规则地撞击产生的。

(4)稳定性:溶胶剂属热力学不稳定系统,主要表现为有聚结不稳定性和动力不稳定性。

溶胶剂对带相反电荷的溶胶以及电解质极其敏感,将带相反电荷的溶胶或电解质加入到溶胶剂中,由于电荷被中和使ξ电位降低,同时又减少了水化层,使溶胶剂产生凝聚进而产生沉降。

向溶胶剂中加入天然的或合成的亲水性高分子溶液,使溶胶剂具有亲水胶体的性质而增加稳定性,这种胶体称为保护胶体。

第二章 习题

第二章 习题

第二章习题一、名词解释1.物质的量浓度2.质量浓度3.渗透现象4.渗透压5.渗透浓度6.晶体渗透压7.胶体渗透压二、选择题(单选)1.100ml溶液中含8mgCa2+,则溶液中Ca2+的浓度为:()A.0.2mol·L-1 B.0.2mmol·L-1 C.2mol·L-1 D.2mmol·L-1 2.配制300ml 0.1mol·L-1的NaOH溶液,需要称取固体NaOH多少克?()A.1.2g B.1.2mg C.4.0g D.1200g3.9g·L-1的生理盐水的物质的量浓度为:()A.0.0154 mol·L-1 B.308 mol·L-1 C.0.154 mol·L-1 D.15.4 mol·L-1 4.下列四种温度相同、质量浓度相同的溶液,渗透压最大的是:()A.葡萄糖溶液 B.氯化钠溶液 C.氯化钙溶液 D.蔗糖溶液5.下列NaCl溶液能使红细胞产生溶血现象的是:()A.9.0g·L-1 B.15.0g·L-1 C.0.154mol·L-1 D.3g·L-16.中和50ml0.20mol·L-1的HCl溶液,需某NaOH溶液25ml,该NaOH溶液的浓度为:()A.0.1mol·L-1 B.0.2mol·L-1 C.0.4mol·L-1 D.0.8mol·L-17.下列能使红细胞发生皱缩的溶液是:()A.12.5g·L-1NaHCO3B.1.0g·L-1NaCl C.9.0 g·L-1NaCl D.100g·L-1葡萄糖8.将12.5gNaCl溶于水,配制成250ml溶液,该溶液的质量浓度为:()A.25 g·L-1 B.50g·L-1 C.0.05g·L-1 D.0.025g·L-1三、填空题1.100ml0.1mol .L-1Na2CO3溶液中含有Na2CO3____g,该溶液的质量浓度为_____g·L-1。

胶体化学第4章 表面张力 毛细作用和润湿作用

胶体化学第4章 表面张力 毛细作用和润湿作用

则x与y各增加dx和dy 。
Young-Laplace 公式
移动后曲面面积增量为: dAs (x dx)( y dy) xy
D'
x dx C'
o'
xdy ydx (dydx 0)
增加这额外表面所需功为
A'
D
dz
B'
C
y
o
Wf g xdy ydx
克服附加压力所作的功为 W ' psdV dV xydz
第四章 表面张力、毛细作用和 润湿作用
附加压力
表面现象
表面润湿 表面吸附
蒸汽压
毛细现象
表面张力和表面能
ps
界定:界面和表面
什么是界面?
不同相态之间,两相紧密接触、约有几个分子厚度的 过渡区,称为该两相的界面(interface)。
常见的界面有:
液体 界面 性质
气-液界面 液-液界面 液-固界面
气-固界面 固-固界面
液体界面性质的研究内容
研究对象: 液-气界面性质; 液-固界面性质; 液-液界面
基本内容: 1、物体表面会发生怎样的物理化学现象 2、物体表面分子和内部有何不同 3、界面现象对体系性质的影响
前沿热点、实际应用:
1、超临界干燥技术 2、仿生材料——超疏水、超亲水材料 3、分子子组装膜;LB膜。。。。。。
狭义的表面吉布斯自由能:
g
G ( A ) p,T ,nB
保持温度、压力和组成不变,每增加单位表面积时,
Gibbs自由能的增加值称为表面Gibbs自由能,或简称表
面自由能或表面能,用符号g 或 表示,单位为J·m-2。
等温、等压条件下,可逆的增加单位表面积时,环 境对体系所做的功转化为表面层分子的吉布斯自由能。

大学化学第4章溶液与胶体

大学化学第4章溶液与胶体

水的离子积
通常将此平衡常数( K )称为水的离
子积( KW ),即
KW
C
(H C
)
C
(OH C
)

1.01014
.
KW 不随组成而变,只是温度的函数。
t/℃
5 10 15 20 25 30 50 100
K
W
/10 14
0.186 0.293 0.452 0.681 1.008 1.471 5.476
如:SO3、CO2
3、路易斯(Lewis)酸碱电子理论
与布朗斯特质子酸碱同时,路易斯提出了电子酸 碱理论:
能接受电子对的物质为酸
如:AlCl3、ZnCl2、BF3等。
能给出电子对的物质为碱
如:NH3、 Br- 、S-等。
路易斯酸碱电子理论几乎适用于所有的无机 化合物,特别是配合物,故又称为广义酸碱理论。
蒸气压
把液体置于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温度 下,当液体的蒸发速率与蒸气的凝结速 率相等时,气、液两相达到平衡,此时 蒸气的压力叫做饱和蒸气压,简称蒸气压。
蒸汽压示意图Biblioteka 在一定温度下,若溶质是非挥发性的,则 溶剂的蒸汽压与其占据液面的比例有关。
纯溶剂
溶液
理想溶液
若溶质分子为A,溶剂分子为B。
如果分子之间A与A、A与B、B与B的作用力都 相同,则该溶液为理想溶液。
凝固点
液体的蒸气压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当 其等于固态的蒸气压时,液体就凝固。
此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用Tf表示。在凝 固点时,通常是气、液、固三相共存。
3、具有一定的渗透压
1) 渗透现象
2) 渗透压 3) 渗透现象及应用
1) 渗透现象

高中化学胶体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胶体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胶体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针对高中化学中的胶体这一章节进行深入讲解和探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胶体的定义、分类、性质以及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此外,还需了解胶体溶液与普通溶液的区别,掌握胶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化学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溶液的基本概念、组成及性质,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

此外,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在胶体这一章节上,可能存在知识盲点,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因此,本节课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胶体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胶体的定义,掌握胶体的分类及性质,了解胶体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2)掌握胶体溶液与普通溶液的区别,了解胶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学会使用相关实验仪器进行胶体的制备和观察,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运用胶体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和分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掌握胶体相关知识。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胶体的性质和稳定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实验素养。

(4)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2)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对待实验和学术研究的认真程度。

(4)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善于沟通和协作。

(5)教育学生关注环境保护,了解化学知识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06第四章胶体溶液于素华

06第四章胶体溶液于素华

第四章胶体溶液学习要点分散系、分散相、分散介质、表面现象、表面能、表面活性物质、吸附、孚L 化剂、乳化作用、溶胶、胶团结构、Tyndall现象、Brown运动、电泳、电渗。

聚沉值、大分子溶液、胶凝、盐析学习指南(一)分散系统分散系统,简称分散系,是由一种或几种物质以较小的颗粒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系统。

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容纳分散相的物质称为分散介质。

根据物态,分散系有固态、液态与气态之分。

液体分散系按其分散相直径的大小不同可分为真溶液、胶体分散系和粗分散系三类。

分散系又可分为均相分散系和非均相分散系两大类。

均相分散系只有一个相(体系内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均一的部分形成一相”,包括真溶液、大分子溶液。

非均相分散系的分散相和分散介质为不同的相,包括溶胶和粗分散系。

(二)表面现象我们把在任何两相界面上产生的物理化学现象总称为表面现象。

胶体的许多性质,如电学性质、稳定性、保护作用等都与表面现象有关。

如果把液体内部分子移到表面层就要克服向内的合力而做功。

这种功称为表面功,它以势能形式储存于表面分子。

单位表面上的表面自由能即增加单位表面所消耗的功,称为比表面能,比表面能在数值上等于表面张力。

根据热力学原理,表面能有自发降低的趋势。

要降低表面能,可通过两种途径:一是缩小物体的表面积;二是降低表面张力或是两者都减小。

表面活性物质分子的一端具有疏水性,另一端具有亲脂性。

如果向水中加入表面活性物质,则表面活性物质会部分地代替水分子聚集在溶液表面上,以降低表面张力,导致表面活性物质在表面层的浓度大于在溶液内部的浓度,产生正吸附。

相反,如果向水中加入某些无机盐类(如NaCl等)、糖类(单糖、双糖)以及溶于水的金属氢氧化物、淀粉等表面张力比水大的表面非活性物质,则这类物质在溶液表面层的浓度将会小于它们在溶液内部的浓度,产生负吸附。

(三)孚L状液水与油这两种液体不相溶,若使其中的一种液体的一种以细小的液滴分散于另一种不相溶的液体中,必须在振荡的同时加入一种能降低比界面能的表面活性物质,这种表面活性物质的分子在油与水两相界面上定向地排列,形成一层保护分散相液滴的薄膜,防止了液滴合并变大而分层,使体系得到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这种能使乳浊液稳定的的表面活性物质称为乳化剂,乳化剂所起的作用称为乳化作用。

第4讲 物质的分类 溶液 胶体

第4讲  物质的分类 溶液 胶体

第4讲物质的分类考点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溶1.2.胶体:概念、组成、性质及应用1.元素、微粒及物质间关系图2.同素异形体3. 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4. 混合物和纯净物①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②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有下列物质:①氧气②二氧化碳③臭氧(O3) ④盐酸⑤铁⑥碳酸钠⑦空气⑧氢氧化钠⑨冰、水混合物其中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纯净物有:①②③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纯净物有:⑤;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纯净物有:⑥⑧;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①和③;属于单质的有:①③⑤;属于化合物的有:②⑥⑧⑨;属于混合物的有:④⑦。

提醒: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O2和O3。

3.物质的分类(1)树状分类法——按不同层次对物质逐级分类无机化合物⎩⎪⎪⎪⎪⎪⎪⎪⎪⎨⎪⎪⎪⎪⎪⎪⎪⎪⎧氢化物:HCl 、H 2S 、H 2O 、NH 3等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CO 、NO 等成盐氧化物⎩⎨⎧碱性氧化物:Na 2O 、CaO 等酸性氧化物:CO 2、P 2O 5等两性氧化物:Al 2O 3等过氧化物:Na 2O 2、H 2O 2等酸⎩⎪⎪⎪⎨⎪⎪⎪⎧按电离出的H +数⎩⎨⎧一元酸:HCl 、HNO 3等二元酸:H 2SO 4、H 2S 等三元酸:H 3PO 4等按酸根是否含氧⎩⎨⎧无氧酸:HCl 、H 2S 等含氧酸:HClO 4、H 2SO 4等按酸性强弱⎩⎨⎧强酸:HCl 、H 2SO 4、HNO 3等弱酸:CH 3COOH 、HF 等按有无挥发性⎩⎨⎧挥发性酸:HNO 3、HCl 等难挥发性酸:H 2SO 4、H 3PO 4等碱⎩⎨⎧按水溶性⎩⎨⎧可溶性碱:NaOH 、KOH 、Ba (OH )2等难溶性碱:Mg (OH )2、Cu (OH )2等按碱性强弱⎩⎨⎧强碱:NaOH 、Ba (OH )2、KOH 等弱碱:NH 3·H 2O 等盐⎩⎨⎧正盐:BaSO 4、KNO 3、NaCl 等酸式盐:NaHCO 3、KHSO 4等碱式盐:Cu 2(OH )2CO 3等复盐:KAl (SO 4)2·12H 2O 等提醒:(1)同一种物质,按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可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如Na 2CO 3属于钠盐、碳酸盐、含氧酸盐、正盐等。

第4章体液失衡病人护理

第4章体液失衡病人护理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1
2
3
1.护理评估—实验室检查
可见血液浓缩、血细胞压积升高;血尿素氮可升高。
高渗性 缺水 低渗性 缺水 等渗性 缺水
血清Na+ >150mmol/ L, 尿比重增高
血清Na+ <135mmol /L, 尿比重 <1.010
血清[Na+] 在正常范围 内,尿液比 重基本正常 或稍增高。
正常体液代谢的调
节机制、不同类型
缺水、低钾血症和 高钾血症、酸碱平 衡失调的发病机制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第1节 水、钠代谢失衡病人护理
案例4-1 郭先生,男,65岁,体重60kg,食管癌致饮食困 难1月余,主诉乏力,极度口渴,尿量少色深。体 格检查意识清楚,血压、体温均在正常范围内, 眼窝凹陷明显,唇干舌燥,皮肤弹性差。 1.请对该病人做出合理的评估,列出主要护理问 题。 2.若给予该病人液体疗法,请计算出当日液量是 多少?在治疗与护理过程中,应着重从哪些方面 观察病人的治疗反应?
丢多少,补多少
一般成人每日需要水分约为2000 ~2500ml,氯化钠4.5~9g,氯 化钾2~3g,葡萄糖100~150g
第1日补液总量=生理需要量+1/2已经丧失量; 第2日补液总量=生理需要量+1/2已经丧失量+第1日的继续损失量; 第3日补液总量=生理需要量+第2日的继续损失量。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轻度
中度
疲乏、头晕、手足麻木,直 立性晕倒,尿量正常或增多 、尿比重低、尿Na+及CL -含量下降(低渗尿)。 除以上症状外,皮肤弹性减 退、眼球凹陷,食欲不振、 恶心呕吐,尿量减少但比重 仍低,表情淡漠,血压不稳 、脉压缩小。
0.5~0.75

第4讲 胶体的稳定性

第4讲  胶体的稳定性
作用,产生斥力势能称为空间斥力势能ERS。
四、高分子的稳定和絮凝作用
所以,总势能E=ER + EA + ERS
起聚沉作用的主要是反离子,反离子的价数越高,聚沉 效率也越高。对于给定溶胶来说,聚沉值与反离子的价数的
六次方成反比。即1/16∶1/26∶1/36或1∶0.016∶0.0013。
二、聚沉作用(coagulation)
相同价数的反离子聚沉值虽然相近,但也有差距
其顺序为:
Li+>Na+>K+>NH4+>Rb+>Cs+ Mg2+>Ca2+>Sr2+>Ba2+ SCN->I->NO3->Br->Cl->F->1/2SO42-
CCCC 常数
3 (kT)5 0 4
A2 Z 6
三、DLVO理论
该式表明,临界聚沉浓度与离子价数的六次方成
反比,这与Schulze-Hardy经验规则相符,证明了DLVO 理论的合理性。 对带电胶体质点的稳定性,DLVO理论是相当成功 的,但对有些现象,DLVO理论是无能为力的,如某些 高分子和表面活性剂稳定胶体的现象。 此外,另一个要考虑的因素是溶剂化层的影响。
斥力势能而使 energy) E 值,称为势垒。 急剧上升,又 而E逐渐增大变为正值。 形成一个极小值(第一极小 值)。
势能作用曲线
三、DLVO理论
势能的大小是胶体能否稳定的关键,粒子要发生聚沉,必
须越过这一势垒才能进一步靠近。如果势垒很小或不存在,粒 子的热运动完全可以克服它而发生聚沉,从而呈现聚结不稳定 性。如果势垒足够大,粒子的热运动无法克服它,则胶体保持 相对稳定,即表现出聚结稳定性。一般势垒高度超过15RT时就
exp( Ze 0 / 2kT) 1 0 exp( Ze 0 / 2kT) 1

【化学技能4】Fe(OH)3胶体溶液的制备

【化学技能4】Fe(OH)3胶体溶液的制备

【化学技能4】Fe(OH)3胶体溶液的制备
01
1、洗涤
2、取用试剂
3、加热【沸腾状态下滴加20滴1mol/LFeCl3溶液,煮沸2分钟制成红棕色Fe(OH)3胶体溶液】
4、清洁、整理
02
1
烧杯、量筒、玻璃棒分别用洗涤剂(取少量,加自来水溶解稀释)清洗→ 自来水清洗(泡沫冲洗干净)→蒸馏水清洗(三
遍)
2
量筒量取20ml蒸馏水(液面与视线水平),倒入小烧杯
中。

3
1)点燃酒精灯并移至三脚架下方,火柴梗放废物缸;
2)石棉网放在三脚架上方;
3)小烧杯(装有20ml蒸馏水)放上,酒精灯(外焰)加热至沸腾;
4)沸腾状态下边搅拌边滴加20滴FeCl3溶液,煮沸2分钟制成红棕色Fe(OH)3胶体溶液,停止加热;
5)取下烧杯,熄灭酒精灯(灯冒盖灭两次)。

4
Fe(OH)3胶体溶液需回收,自来水清洗烧杯、量筒、玻璃棒三遍,仪器摆放整齐,台面清洁整理。

溶液 (2)

溶液 (2)
Δp = p* M AbB = kbB A
31
故可得出结论:在一定的温度下,难挥发的非电解 质稀溶液蒸气压的下降值近似的与溶液的质量 摩尔浓度成正比。 这里还需说明的是,上述溶液中溶质是难挥发 性的,如果溶质、溶剂都有挥发性,只要两者不发 生作用,(即理想溶液),定律同样适用。 p = pA + pB = pA0 xA + pB0xB
如: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汽压下降、 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和渗透压等这类性质 与溶质的本性无关只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多 少有关叫稀溶液的依数性,又称稀溶液的通 24 性。
什么是物质的饱和蒸气压?
什么是溶液的饱和蒸气压?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这句 话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溶液的蒸气压会下降? 下降多少,由什么决定?
15
B 的质量浓度与 B 的物质的量浓度 之间的关系为: ρB=cBMB MB 为 B 的摩尔质量。
16
例1-5 100 mL 生理盐水中含 0.90 g NaCl,计算 生理盐水的质量浓度和物质的量浓度。 解:生理盐水的质量浓度为:
m(NaCl) 0.90 g (NaCl) 9.0 g L1 V 0.10 L
34
[例1]已知20 ˚C 时水的饱和蒸气压为2.34 kPa,将17.1 g 蔗糖(C12H22O11)与 3.00 g 尿素[CO(NH2)2] 分别溶于 100 g 水。计算这两种溶液的蒸气压各是多少?
解 蔗糖的摩尔质量 M = 342 gmol-1, 则其溶液浓度 nB bB = mA = 水的摩尔分数 1000 g 55.5 mol 18gmol-1 = = 0.991 x(H2O) = 1000 g 56 mol + 0.5 mol -1 18gmol

4-1 胶体溶液.

4-1 胶体溶液.
组织教学
展示学习目标
专业相关知识模块
溶液和胶体溶液
二、稀溶液的依数性
3.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
(1)渗透浓度
(2)等渗、低渗和高渗溶液
280~320 mmol/L等渗溶液
<280 mmol/L低渗溶液
> 320mmol/L高渗溶液
三、胶体溶液
(一)溶胶的性质和结构
1.溶胶的性质:
丁铎尔现象、
布朗运动、
电泳:、电渗。
2.胶团的结构
问题:.胶团的结构是怎样的?
影响溶胶稳定的因素有哪些?
举例说明:AgI胶团结构示意图:
(二)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
问题:溶胶聚沉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聚沉的方法有哪些?决定电解质聚沉能力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溶胶相对稳定的原因
(1)布朗运动;(2)胶粒带电;(3)胶粒表面水化膜的保护作用。
1.高分子化合物溶液
(1)高分子化合物溶液的特征:稳定、黏度大、盐析
(2)高分子溶液对溶胶的保护作用
2.凝胶
课堂小结:1.溶胶稳定的因素;2.使溶胶聚沉的方法。
布置作业P32—34
检查学生出勤和上课准备情况
PPT展示学习目标
(讲授法、举例讲解)
(讲授法)
(问题讨论法、讲授法)
(问题讨论法、讲授法)
(问题讨论法、讲授法)
2.溶胶的聚沉
(1)加入少量电解质,中和胶粒电荷。
(2)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溶液两种带相反电荷的胶粒互相吸引,彼此中和电荷,从而发生聚沉。
(3)加热使胶粒的运动速度加快,碰撞聚合的几率增多,水化程度增大,有利于胶粒在碰撞时聚沉。
练习:
(1)将20ml 0.1mol / L的AgNO3与10ml 0.1mol / L的KI溶液混合。下列电解质中,对AgI溶胶聚沉能力最强的是()。

第四章液体制剂概论

第四章液体制剂概论

第四章液体制剂一、问答题1、试述液体制剂的特点与其应用的适应性。

2、简述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特性和应用范围,并请分别举例说明。

3、试述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的定义、测定原理及其在表面活性剂应用中的意义。

4、哪些表面活性剂具有昙点?为什么?5、药剂学上常用的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有哪些?分别举例说明。

6、名词解释:表面活性剂、HLB值、昙点、临界胶团浓度。

7、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有何特点?分哪几类?肥皂、月桂醇硫酸钠、阿洛索0T、新洁尔灭、卵磷脂、Tween80 、PluronicF-68 分别属于哪一类?应用有何特点?8、不同用途对表面活性剂的HLB值要求如何?混合表面活性剂的HLB如何计算?9、不同类别表面活性剂的毒性如何?与其应用有何关系?10、表面活性剂在药剂中有哪些应用?举例说明。

11、表面活性剂生物学性质是什么?、单选题1、难溶于水的药物配成水溶液时,增大其溶解度的方法是(A)A、加热B、粉碎成细粉促进其溶解C、搅拌D、药物与溶媒所带电荷相同E、药物与溶媒的性质相似2、最适于作疏水性药物润湿剂HLB值是(E)A、HLB值在5〜20之间B、HLB值在7〜9之间C、HLB值在8〜16之间D、HLB值在7〜13之间E、HLB值在3〜8之间3、不属于液体药剂者为(D)A、合剂B、搽剂C、灌肠剂D、醑剂E、注射剂4、对液体制剂质量要求错误者为(B)A、溶液型药剂应澄明B、分散媒最好使用有机分散媒C、有效成分浓度应准确稳定D、乳浊液型药剂应保证其分散相小而均匀E、制剂应有一定的防腐能力5、下列表面活性剂有起昙现象的主要是那一类(E)A、肥皂B、硫酸化物C、磺酸化物D、季铵化物E、吐温6、下列关于表面活性剂性质的叙述中正确者是(C)A、有亲水基团、无疏水基团B、有疏水基团、无亲水基团C、疏水基团、亲水基团均有D、有中等级性基团E、无极性基团7、不同HLB值的表面活性剂用途不同,下列错误者为(A)A、增溶剂最适范围为15〜18以上B、去污剂最适宜范围为13〜16C、润湿剂与铺展剂最适范围为7〜9D、大部分消泡剂最适范围为5〜8E、O/W乳化剂最适范围为8〜168、药物以下列哪种状态分散在介质中,可形成均相的液体制剂?( B )A、胶粒C、小液滴9、属于阴离子型的表面活性剂是()A、吐温-80C、乳化剂0P10、将吐温-80 (HLB=15 )和司盘-80 值最接近的是()A、9.6C、12.611、表面活性剂结构特点是()A、含烃基的活性基团C、分子由亲水基和亲油基组成E、含不解离醇羟基12、具有临界胶团浓度是()A、溶液的特性C、表面活性剂的一个特性E、亲水胶体的特性13、以下表面活性剂毒性最强的是()A、吐温80B、肥皂C、司盘14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A含乙醇20%以上具有防腐作用BB、分子D、微粒B、月桂醇硫酸钠D、普罗尼克F-68(HLB=4.3 )以二比一的比例混合,混合后的B、17.2D、11.4B、是高分子物质D、结构中含有氨基和羟基HLBB、胶体溶液的特性D、高分子溶液的特性20 D、平平加O E、氯苄烷铵山梨酸适用于含吐温类液体的防腐C pH高时苯甲酸钠防腐作用较好D 阿拉伯胶可作为矫味剂使用15 •有关表面活性剂生物学性质的错误表述是()A表面活性剂对药物吸收有影响B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可发生相互作用C表面活性剂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毒性最大D表明活性剂长期应用或高浓度使用可能岀现皮肤或粘膜损伤16 •调配溶液时,进行搅拌的目的是增加药物的()1、W/0型乳化剂的HLB值()2、湿润剂的HLB值()3、增溶剂的HLB值()4、O/W型乳化剂HLB值()5、去污剂的HLB值()四、多项选择题1、属于非离子型的表面活性剂有()A、司盘-80B、月桂醇硫酸钠C、乳化剂OPD、普流罗尼克F-682、可用于注射乳剂生产的表面活性剂有()A、新洁尔灭B、司盘-80C、豆磷脂D、普流罗尼克F-683、表面活性剂在药剂上可作为()A、湿润剂B、乳化剂C、防腐剂D、洗涤剂E、助溶剂4、有关表面活性剂叙述正确的是()A、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不能配合使用B、制剂中应用适量表面活性剂可利于药物吸收C、表面活性剂可作消泡剂也可作起泡剂D、起浊现象是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一种特性5、卜面的术语或缩写中,与表面活性剂无关的是(CE)A、HLB B、Krafft Poi ntC、顶裂D、起昙A润湿性B抗氧化性C溶解度D溶解速度17.将吐温-80 ( HLB=15 )和司盘-80 (HLB=4.3 )以二比一的比例混合,混合后的HLB值最接近的是()A、9.6 C、12.6B、17.2 D、11.4三、配伍选择题[1-5]A、15-18B、13-15C、8-16D、7-11E、3-8E、HPMC6、吐温类表面活性剂具有(ACD )A、增溶作用B、助溶作用C、润湿作用D、乳化作用E、润滑作用口服液体制剂问答题1什么是液体制剂?有何特点?可分为哪几类?2、常用的液体分散溶媒有哪些?各有何应用特点?3、什么是溶解度,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有哪些?各举例说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二、高分子溶液的特性
高分子化合物能自动地分散到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形 成均匀的溶液。 属均相、稳定的体系。 与溶胶有相似性:扩散速度慢,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 透膜,具有布朗运动和丁铎尔效应等。 原因:高分子溶液的分散相粒子是分子,但其分散相粒 子的大小已达到胶体范围(1 nm~100 nm) 与溶胶有区别 : 高分子溶液的分散相粒子是单个的高分 子,其组成和结构与溶胶的胶粒不同。
当溶胶中的胶粒存在浓度差时,胶粒将从浓度
大的区域向浓度小的区域迁移。
胶粒越小,温度越高,溶胶粘度越小,越容易扩散。 胶粒的扩散,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
【链接】 血液透析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3) 沉降 分散系中的溶胶粒子受重力作用逐渐下沉的现象。 沉降平衡 :当扩散和沉降这两种相反作用的 速度相等时,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 平衡时,胶粒的浓度从上到下逐渐增大,形成 一个稳定的浓度梯度。 为了加速沉降平衡的建立,使用超速离心机,在 比地球引力大1万~100万倍离心力的作用下,可使溶 胶或蛋白质溶液的胶粒迅速沉降。目前超速离心机广 泛用于医学研究中,以测定各种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 量及病毒的分离提纯。
分散相和溶剂间有亲和力(自行溶解)
单相,稳定体系,丁铎尔现象弱 对电解质不太敏感,加大量电解质可盐析分子 的柔顺性对溶液的性质有重要影响 粘度和渗透压较大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三、高分子溶液对溶胶的保护作用
在一定量的溶胶中加入适量的高分子化合物溶液,可显 著提高溶胶的稳定性,当受到外界因素作用时(如加入电 解质),不易发生聚沉,这种现象称为高分子溶液对溶胶 的保护作用。 原因:由于高分子化合物和胶粒都有较大的表面积,很 容易相互吸附,当高分子化合物被吸附在胶粒表面时,能 将整个胶粒包裹起来形成一个保护层;再加上高分子化合 物又是高度溶剂化的,有一层致密的水化膜,这样层层保 护,就阻止了溶胶粒子的聚集,从而增强了溶胶的稳定性。 【链接】 人类健康与高分子 【链接】 钡餐
生理盐水、医用酒 精、蔗糖等水溶液
溶胶 1nm~100nm 胶 体 分 散 系
胶粒(原子或分子离 子的聚集体)
氢氧化铁、硫化砷、 碘化银及金、银、 硫等单质、溶胶
高分子 溶液
有机大分子
蛋白质,核酸等水 溶液
悬浊液
固体粒子
>100nm
粗 分 散 系
乳状液
液体小滴
非均相,不稳定体系, 分散相粒子扩散速度很 慢或不扩散,较快地下 沉,不能透过滤纸和半 透膜
2. 溶胶的动力学性质 (1)布朗运动 :溶胶的胶粒在介质中不停地作不定向 的、无规则的运动现象。
图4-2 溶胶粒子的布朗运动
胶粒质量越小,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布朗运动越剧烈。 运动着的胶粒可使其本身不下沉,因而是溶胶的一个稳定 因素,即溶胶具有动力学稳定因素。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2)扩散与渗透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2. 黏度较大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的黏度比真溶液或溶胶大得多。 原因:高分子化合物具有线状、分支状或网状结
构,分子链很大,在溶液中能牵制介质使溶剂分子
移动困难,再加上高分子化合物高度溶剂化(若溶 剂为水,则为水化),使自由流动的溶剂减少,故
粘度较大。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高分子化合物相对分子量虽然很大,但组成一般比 较简单,是由一种或多种小的结构单位重复连接而成 的长链性分子 。 链节:小的结构单位称为链节。 聚合度 :链节重复的次数叫聚合度,用 n 表示 。 如:聚糖类的高分子化合物纤维素、淀粉、糖 原等分子就是由数千个葡萄糖残基(-C6H10O5-) 连接而成, 通式可写成(C6H10O5)n。 高分子化合物易发生形变,具有良好的柔顺性、弹性。
图4-3 电泳现象示意图
Fe(OH)3溶胶界面逐渐上升,而正
极一端溶胶的界面逐渐下降 。 结论:Fe(OH)3溶胶的胶粒带正电,向负极移动。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正溶胶:大多数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溶 胶的胶粒带正电荷
负溶胶:大多数金属硫化物、硅胶、金、银、
硫等溶胶的胶粒带负电荷
在临床检验中,应用电泳法可分离血清中各种 蛋白质,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泥浆
乳汁、豆浆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第 2节
一、溶胶性质
溶胶
溶胶的基本特性 :多相性、高度分散性和不稳定性
1. 溶胶的光学性质---丁铎尔现象 在暗室中让一束经聚集的强
光通过溶胶时,从垂直于入射光 前进的方向观察:胶体溶液中出 现一个锥形混浊发亮的光柱 。 称为丁铎尔现象(或乳光现象)
图4-1 溶胶的丁铎尔现象示意图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2)加入带相反电荷的溶胶 相互聚沉现象:将两种电性相反的溶胶按适当比例混 合,因胶粒所带电荷相反,可彼此吸引而发生聚沉。 原因:由于不同电性的溶胶相互中和了彼此所 带的电荷,所以共同聚沉下来 【链接】 明矾净水 (3)加热: 增加了胶粒的运动速度和相互碰撞机会,同时也削 弱了胶核对离子的吸附作用和胶粒表面的溶剂化作用, 使胶粒所带电荷减少,水化程度降低,在碰撞时聚沉 。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第 3节
高分子溶液
一、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
高分子化合物(又称大分子化合物)是指相对分 子质量在1万以上,甚至高达几百万的物质。 组成人体肌肉、组织、细胞以及存在于 天然高分子 体液中的重要物质--------蛋白质、酶、 化合物: 核酸、糖原、淀粉、纤维素等 合成高分子 树脂、聚乙烯塑料、合成橡胶、 化合物: 合成纤维等
4-2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和溶胶的性质
溶 胶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
相同特点:粒子大小为1nm~100nm,扩散速度慢,不能透过半透膜 胶粒是由许多小分子组成的聚集体分散相 胶粒是单个的高分子
和分散介质无亲和力(不溶解)
多相,不稳定体系,丁铎尔现象强 对电解质敏感,加少量电解质即聚沉 相界面对溶胶性质有重要影响 粘度和渗透压小
分散系。
分散质(分散相 ) :被分散的物质 分散系 分散剂 (分散介质 ) :容纳分散质的物质 医药上用的各种注射液、合剂、洗剂、乳剂、气雾剂 都是分散系。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二、分散系的分类
◆ 根据分散相和分散介质之间是否有界面存在,
分散系分为 均相(单相)分散系:只含有一个相的分散系 非均相(多相)分散系 :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 的分散系 ◆ 按照分散相粒子的大小(粒子直径)不同, 分子(离子)分散系 分散系分为 胶体分散系 粗分散系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表4-1 分散系的分类
分散相 粒子大小 分散系 类型 分散相 粒子组成 一般性质 实例
<1nm
分子、离子分散系 (真溶液)
低分子或离子
均相,稳定体系,分散 相粒子扩散快,能透过 滤纸、半透膜,形成真 溶液 非均相,不稳定体系, 分散相粒子扩散速度慢, 不能透过半透膜,能透 过滤纸 均相,稳定体系,分散 相粒子扩散慢,不能透 过半透膜,能透过滤纸, 形成真溶液
二、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
1.溶胶的相对稳定性 (1)胶粒的布朗运动:布朗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克服 了重力对胶粒的影响,起到了使其稳定的作用 。
(2)胶粒带同性电荷:同种溶胶的胶粒带有同性电 荷,使胶粒之间相互排斥不易聚集,带电越多,排斥 力越大,胶体越稳定。
(3)水化膜的保护作用 :水化膜阻止了胶粒和带相 反电荷离子的结合。水化膜越厚,溶胶越稳定。
第4章 胶体溶液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
医用化学
主编 薛会君 刘德云
学习目标
1. 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胶体的基本概念 3. 掌握溶胶的基本性质
4. 了解高分子溶液的基本特性、对胶体的保护作用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第 1节
一、分散系的概念
分散系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体系称为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2)胶粒带电的主要原因 1)选择性吸附
吸附正离子时,胶粒带正电;吸附负离子时,胶粒带负电。 胶粒总是选择性地吸附与其组成相似的离子。 2)表面分子解离 胶核和介质接触后,表面层上的分子与介质作 用而解离,其中一种离子扩散到介质中去,这时
胶核表面便带相反的电荷。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高分子溶液具有以下两个特殊性质:
1. 稳定性较大 在无菌、溶剂不蒸发的情况下,可以长期放置不沉淀。 要使高分子化合物从溶液中析出,必须加入大 量的电解质,而对于溶胶则只需少量即可。 盐析:加入大量电解质使高分子化合物从溶液中沉
淀析出的过程。
盐析剂:盐析过程中使用的电解质。 盐析一般是可逆的,加水后又可重新溶解 。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3.溶胶的电学性质
(1)电泳:在外电场作用下,胶 粒在液相介质中定向移动的现象。 实验:在一U形管中注入红棕色的 Fe(OH)3溶胶,小心地在两液面上方加 一层NaCl溶液(导电用),并使有色 溶胶与NaCl溶液间有明显界面。然后 将两个惰性电极插入NaCl溶液中,通 入直流电 。 现象:负极一端红棕色的
胶体体系丁铎尔现象最明显,是胶体溶液的重要特 征。因此利用丁铎尔现象,常可以区别溶胶与真溶液、 悬浊液和高分子液。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丁铎尔现象 光亮的通路
CuSO4溶液
Fe(OH)3胶体溶液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树林中的晨曦、雨后彩虹都是丁铎尔现象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2.溶胶的聚沉 :使胶粒聚集成较大颗粒而沉淀的过程 (1)加入电解质 因胶粒带电荷,溶胶对电解质十分敏感,加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