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 ppt
语文学科发展历程知识点总结
语文学科发展历程知识点总结一、古代语文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古代语文教育起源于礼乐教育,在儒家经典《论语》、《大学》等中得到了初步的规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语文教育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教育体系,主要包括阅读、写作、修辞、辩证等方面。
1. 语文的起源与发展古代语文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最早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后来逐渐演变为指事文字、会意文字和形声文字。
文字的发展推动了语文教育的兴起。
2. 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古代语文教育主要包括阅读、写作、修辞和辩证等。
阅读主要是对古代文献的阅读和理解,写作主要是写作技巧和文体的培养,修辞主要是修辞手法和修辞效果的讲解,辩证主要是思维方法和辩证思维的培养。
二、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与变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现代语文教育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性的发展态势。
从教材编写到教学方法,从考试评价到教师培养,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1. 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现代语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不再局限于语文技能的训练,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同时,现代语文教育也更加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促进广泛的知识交流和学科整合。
2. 现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现代语文教育主要包括语言文学、修辞与鉴赏、写作能力、口语表达、阅读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语言文学注重对语言和文学作品的研究和解读,修辞与鉴赏注重文学表达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写作能力注重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创新能力培养,口语表达注重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阅读能力注重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未来语文学科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语文学科也在不断变革与创新。
未来语文学科将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多媒体化教学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未来语文教学将更加注重多媒体化教学手段的运用,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语文学科发展历程与重要里程碑
语文学科发展历程与重要里程碑语文学科是人们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门学科,它对于培养人们的语言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中有诸多重要的里程碑,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古代语文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古代中国的语文教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主要以经典阅读和文学创作为主要内容。
《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被视为古代语文教育的基石,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和经典文献,人们培养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汉代是古代语文教育的重要阶段,学习的重点开始从经典转向文言文。
《庄子》、《史记》等文学作品广泛流传,人们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研究,提高了对文言文的把握能力。
此时期,辞章学的兴起也对语文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辞章学提倡辞章理学和修辞技巧,进一步拓展了语言文字的应用领域。
二、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与变革近代以后,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引入,语文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在清末民初,康有为、梁启超等开始提倡白话文运动,主张用白话替代文言文,以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的语言促进思辨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到了20世纪初,中国教育改革家们开始关注语文教学的实践问题,以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运用课文为目标。
胡适提出了“阅读教学”理论,强调通过课文阅读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这一理论奠定了现代语文教学的基础。
1949年以后,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语文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毛泽东运动提出了“五四运动”的口号,推动了语文教育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国家对语文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例如推行“普通话”政策、深化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等等。
三、语文教育的重要里程碑在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些重要的里程碑对于语文教育的进步起到了关键作用。
2012年,国家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这是我国语文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
该标准明确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为教师提供了指导,促进了语文教育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语文学科发展史
西南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作业课程名称语文学科发展史培养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级别2014级姓名贾文龙学号112014308220326类别免费师范硕士领域学科教学(语文)2014年7 月22日研究生院制历史维度下中国写作教学的发展轨迹选题:1、民国写作教学发展研究2、分格法写作教学策略研究3、浅谈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浅谈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摘要:叶圣陶深谙教育规律,有独到的教育理念并付诸实践;作为文学家,他熟知写作规律,有着丰硕的创作实绩与理论建树。
尤为可贵的是,叶圣陶以教学实践为根基,从目的、资源、媒介与路径四个方面将写作系统化,既符合写作规律,又适合教学需要。
让写作可教、易教,让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无疑是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的深邃之处。
关键词: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On the teaching of writing ideas and significance Ye shengtaoAbstract:Ye shengtao understands education law, there is a uniqu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put it into practice; as a writer, he was familiar with writing the law, has a rich creative performance and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Particularly valuable is the foundation Ye shengtao teaching practice, from four aspects purpose, resources, media and the path will be writing a systematic, consistent with writing the law, but also for teaching. Let the writing can be taught, easy to teach, so that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s undoubtedly deep place Ye shengtao writing teaching ideas.Keywords: Ye shengtao teaching writing thinking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他在小学、中学与大学任过教,担任过国家教育机关的重要职务,出版过有关语文教育的著作;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早在1921年,便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写过小说,写过散文,也写过童话。
大学语文ppt课件
课堂互动法
03
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调
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践教学
01
02
03
实地考察法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模拟教学法
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在 模拟实践中学习解决问题 的方法。
项目教学法
学生自主或小组完成一个 实际项目,教师提供指导 和反馈,培养学生的实践 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02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与老师 和同学交流,这有助于加深对课
程内容的理解。
04
定期复习
定期复习所学内容,以确保掌握 所学知识。
学习技巧
使用记忆技巧
采用各种记忆技巧,如联想记忆、制作思维 导图等,来帮助记忆和理解课程内容。
制作学习卡片
将重要的知识点和概念写在卡片上,随时随 地复习。
利用网络资源
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扩展自己的知识 面。
小组学习
与同学组成小组,一起学习和讨论,这有助 于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资源推荐
图书馆资源
大学图书馆通常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参考书籍,可供 学生借阅和参考。
在线课程资源
许多大学都提供在线课程资源,可以在网上学习相关 课程。
学术期刊和论文
查找相关的学术期刊和论文,以深入了解课程内容的 细节和最新研究进展。
与特点,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
02
分析代表性作家的创作特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如鲁
迅、茅盾、巴金等。
03
通过文学特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学流派和思
潮的特色与优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别能力。
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
2、领导管理型 该类型以魏书生、潘凤湘为代表,主
张用科学民主的教学管理引导学生自 主学习。 魏书生“六步教学法” ——定向、自 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潘凤湘(江西南昌二中),合作教学 法
发掘派的教学共识是对学生潜能的认识与开
掘。 1、思维训练型 宁鸿彬,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训练 2、技能训练型 程汉杰(北京铁路二中),“快速阅读” 杨初春(湖南新邵县第一中学)“快速作文”
强调语感训练,主张优化课堂教学的 基本程序。 3、审美悟道型 该类型以欧阳代娜(辽宁鞍山十五中) 为代表,注重教学审美。教学中讲究 “简”、“深”、“美”。
导引派的教学思想源于孔子的启发诱
导 1、引导点拨型 该类型以钱梦龙、蔡澄清为代表 钱梦龙,“三主”“四式”的语文导 读法 “自读式”、“教读式”、“作业 式”、“复读式” 蔡澄清(安徽芜湖一中)的点拨法。
(二)教师的讲授及其风格 1、教师讲授较多的场合是个别进行的。 2、有的教师上大课 3、还有的讲学,不光是学生听讲,同行专 家和朝廷官员也来听讲。 阅读课有不同的风格 1、有的注重讲解的逻辑层次。 2、有的注重讲课语言的修饰。 3、有的旁征博引。 4、有的教师上大课,有讲有唱。
从语文教育有关的方面说:
3、跳摘训练型 张富(南昌市三中):充分挖掘学生
潜力,让学生“跳”起来。 4、渗透训练型 强调小课堂与大社会的结合 张孝纯(河北邢台中学),“精讲巧 练”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大社 会”,学习“大语文”。
“名师名单”,如下: 东部:李海林(沪) 洪宗礼(苏) 王尚文 陈钟梁(沪) 朱永新 钱梦龙 (沪) 于漪(沪) 张大文(沪) 程红兵 (沪) 黄厚江(苏)方仁工(沪) 陈军(沪) 曹津源(苏) 沈江峰(浙) 朱泳燚(沪) 李震(苏) 王栋生(苏) 蔡明(苏) 郭初阳(浙) 袁卫星(苏) 郑桂华(沪) 邓彤(浙) 马骉(沪) 丁卫军(苏) 毛荣富(沪) 肖家芸(沪) 南部:孙绍振(闽) 潘新和(闽) 钟德赣(粤) 黎世法 孙春成 武镇北 王文延 吴 泓(粤) 黄汝棠(粤) 李廷坚(粤) 许更生(闽) 程少堂(粤) 许序修(闽) 陈日亮(闽) 西部:李镇西(川) 杨东俊(晋) 干国祥(川) 颜振遥(川) 王君(渝) 北部:魏书生(辽) 宁鸿彬(京) 欧阳代娜(辽) 程汉杰(京) 申士昌(京) 赵大鹏(京) 陶伯英(京) 韩军(京) 程翔(京) 赵谦翔(京) 李元昌(吉) 吴心田(鲁)李裕德(京) 王大绩(京) 郑晓龙(京) 李卫东(京) 窦桂梅 (京) 张孝纯(冀) 许建国(冀)张国生(冀) 顾德希(京) 翟小宁(京) 史 建筑(鲁) 中部:洪镇涛(鄂) 蔡澄清(皖) 胡明道(鄂) 杨初春(湘) 余映潮(鄂) 史绍典(鄂) 张 富(赣 )甘其勋 汪南松(皖) 余 蕾(鄂) 王先海(鄂) 朱显驹(鄂) 王世发(鄂)周崇典(鄂) 杨舜山(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件
• • 教师 → 课 → 学生 → 做人 → ?
(有确定的检测手段)
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念阐 释
(一)课程—— 1、孔颖达:“以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 制也。” • 朱熹:“宽著期限,紧著课程。” 2、拉丁语:“跑道、路线”。 • 斯宾塞:“有组织的知识体系”或“有组织的 教学内容体系”。 3、语文课程:学校规定的语文教学目的、内容、范 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静态体系)
• ⑪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 ▲ 华生《行为主义心目中的心理学》: • “刺激——反应”是行为的基本单位 • “学习”就是强化“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 “教学”就是 有效的安排这种强化。
• ⑫认知教学理论——
• • ▲ 布鲁纳“发现法”:当新的经验改变了学习者现有的心理结构时, 学习就产生了。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
• ②“发展个性,提高精神境界,开掘与发 展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思维能力与创 造力。”(钱理群)
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 途径: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情感培 养、人格完善 • 方法: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对话交流,深入精 神世界。 • 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他们具有热爱祖 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素质,具有运用与理解祖国语 言文字的能力素质、言语行为素质、文学审美素 质和语文习惯素质。同时提高一代人的民族文化 素质,提升一代公民的道德素养,传承人类文明。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杨双安
绪论
一、学科发展与名称演变
(一)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 1918)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教育学(包括各科教 授法)
(二)“国文教授法”时期 (1918——1924)
我国小学语文发展史
语文课程的发展历史我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
自从出现了文字,也就开始了语文教育的发端。
到了奴隶社会,我国就开始出现了正式的学校。
有了学校,相应地也就有了课程和教学。
然而,在此后的两千多年内,我国虽然有语文教学,但一直没有专门的语文课程,语文是与史学、伦理学等融为一体的。
换言之,却又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除了国文,可算是没有别的功课。
”古代语文是个无所不能的“包天下”。
直到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现代教育背景下的中国语文课程才真正确立。
虽然此后也曾分分合合,几易其名,但是语文课程终究已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
一、近代小学语文课程(1904年—1949年)(一)“五四”运动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当时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向西方学习,提出“废科举、兴学校”的口号,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01年清政府明令各地兴办学堂,次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以分科形式存在的小学语文课程初见端倪。
但这个章程虽然公布了,却未能实行。
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建立了我国的现代小学教育制度,教育史称为“癸卯学制”。
这个学制一直沿用到清政府灭亡,后来的学制也都是在这个学制的基础上演变的。
在学制方面,该章程把小学教育分为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两段,分别修学5年和4年,学制共9年。
在语文课程方面,初等小学设中国文字科,教学内容是识字、读文、作文;高等小学设中国文学科,教学内容是读文、作文、写字、习官话。
该章程将识字、写字、读书、作文、说话等科目合为一科,朝着近代语文课程的建立前进了一大步。
《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标志着注重实用、发展语言能力的现代语文教育的发轫和一味读经、应对科举的古代语文教育的渐趋终结。
《奏定学堂章程》作为“博考外国,参酌变通,择其宜者用之”的历史产物,虽然还掺合着封建礼教、科举旧习这种传统教育的特质,但主要是以欧美近代教育为真正源头、形式上从日本引进的学校制和课程设置,这样自然初步体现出西方的科学精神和民主思想的萌芽。
第二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二、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考试重点:语文单独设科、“国文”名称出现及现代文进 入语文教学的主要情况. (一)语文名称的演变 1.语文学科独立设科时期:1902年,张百熙拟定了《钦 定学堂章程》又为“壬寅学制”,1904年,张之洞、张百 熙、荣禄合订《奏定学堂章程》又为“癸卯学制”,第一 个经清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学制:改私塾 为学堂,引进自然科学,增设外语,实行分科教学,语文 也开始独立设科,始称为中国文字、中国文学。 2.辛亥革命前后:蔡元培、梁启超就认为中国文字、中 国文学并不限于文字、文学,提议定名为“国文”。辛亥 革命后,1912年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 》,规定中小学一律开设“国文”课,这是我国教育史上 语文学科从古代传统教育的综合性社会学科中独立出来后 的第一个正式名称。
张志公
张志公(1918-1997),著名语 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 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是中国20世纪 语文教育的第三座丰碑。
张志公先生作为“工具说”的集大成者,最主要的贡献就是提出了语文是 特殊工具。1963《论工具》一文中说:“语文这个工具跟其它工具有相同 的一面,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切切实实的在训练中学会操纵和 使用语文工具,也就是着眼于掌握字、词、句和篇章的运用能力,不容许 离开这种训练去空讲大道理,空讲理论知识;它跟其它工具又有相异的一 面,这又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把训练学生运用字、词、句、篇章的能力, 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的能力结合起来,不容许把二者割裂开 来,对立起来。” 语文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
第二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考试重点:
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主要经验 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弊端.
(一)三种形态: 1.原始社会:原始宗教、艺术、记事、伦理道德。 2.奴隶社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封建社会:儒家经典;蒙学读物、“五经” “四书” ;文选为补充
第二讲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
第二讲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内容2、认识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经验和问题3、了解语文单独设科到现代文进入语文教材的历史发展4、理解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传承与创新教学重点和难点:1.对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经验和问题的理解2.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传承与创新的具体体现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内容和过程:一、导入新课(可请学生回答)你是否知道语文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你是否知道语文作为一门学校课程单独设科是什么吗?“语文”这个词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怎样理解“语文”这个词含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寻语文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
二、新课传授(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国古代的教育中,并无独立的语文课程。
语文教学是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伦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教育等融为一体的。
但古代教育教学中那些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及基础地位的部分内容,已绽露出语文课程的萌芽。
中国古代在语文教学和学习中,也积累了大量经验,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中国古代教育有三种表现形式: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非常简单。
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社会教育没有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因而也不可能有严格意义上的课程。
但原始社会课程内容却存在,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也已存在。
比如:原始的宗教祭祀、原始艺术(歌唱、绘饰、雕刻等)、原始记事(物件记事、符号记事、图画记事)、伦理道德观念的教育中,都有不少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原始人群在生产劳动、生活之中口头创作出来的古代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一直是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传统教学内容。
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教育也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
中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具有共同性,即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基本教育内容。
第二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
(三)写作教学
• 1、注重基本功训练。 • 2、多读多写多改
• 3、作文从模仿入手 • 4、先放后收
三、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 主要问题和弊端
• (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 三大问题
• 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 • 2、教学内容问题。 • 3、教学方法问题。
(二)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的四大弊端
2012-10-22
(五)1960—1966年,国民经济 调整时期的语文教育
(六)1966—1976,“文革” 时期的语文教育
• 十年“文革”期间,把建国17年来的教育 定为黑线专政(即在教育领域内资产阶级 专了无产阶级的政),进行全面、彻底的 批判,语文课首当其冲。各地教材无一例 外地以“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为纲, 语文教材选文主要为革命领袖著作、鲁迅 作品、“样板戏”选场等,完全置语文学 科的教学规律于不顾,导致语文教学质量 和学生水平能力的全面下降。
• 封建社会教育:
• 以儒家经学典籍为主,主体是 • “五经”。
教材内容
• • • • • (一)“三、百、千、千” 1、《三字经》 2、《百家姓》 3、《千字文》 4、《千家诗》 (二)“五经”、“四书” 1、“五经” : 《诗经》、《尚书》、 《礼记 》、《易经》、《春秋》 • 2、“四书”:《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 • (三)文选读本 • 《昭明文选》《文章正宗》《文章轨范》《古 文观止》《古文类辞篡》《唐诗三百首》
2012-10-22
(四)1958—1960年,“大跃 进”时期的语文教育
• 1958年5月,中共八届二次会议通过了“鼓 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 主义”的总路线。随后,大跃进和人民公 社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思潮 泛滥全国,语文教育也未能幸免。这一时 期的语文教材强调“突出政治”、“联系 实际”,排斥名家名篇,代之以简单化的 标语口号作品。语文课被上成了政治课, 语文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语文的发展史
语文的发展史语文的发展史一、历史的回顾:“语文知识”何以成为一个问题20世纪语文教学是从古代综合性的、百科全书式的教育中独立出来的,其标志,就是“语言专门化”。
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就是从传统的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向“语言专门化”教育的转型、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化”是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转型的一种内在推动力。
传统语文教学也有语言教学,但都是“就书衍说”,“神而明之耳,未可以言传也”,其效率是极其低下的。
中国第一部语法学著作《马氏文通》,就是作者痛感“蒙子入塾”,“终日伊吾”,可只是“循其当然而不求其所以然”,因而以“十余年力索之功”完成《马氏文通》一书,希望“而后童蒙入塾能循是而学文焉”。
可以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是中国语文教学“知识化”的先声。
到了上个世纪初,中小学语文课堂开始出现包括注音字母、标点符号、文字的笔画、修辞、语法等内容的语言知识教学。
而到了三四十年代,在一大批现代语文学家和语文教育家的努力下,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开始大量出现“发音”“读法”“书法”“作法”“缀法”等语文知识,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应该是夏丏尊、叶绍钧合编的《国文百八课》。
该教材以语文知识为经,以选文为纬,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在知识理论指导下构建的比较成熟的语文教科书。
毫无疑问,“知识化”在中国中小学语文教育发展史上是一个进步的标志。
其进步意义在于:第一,它取代“经义教育”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语文教育的“语言专门化”历程,完成了古代语文教育向现代语文教育的转型。
第二,它使语文教学摆脱了“未可以言传”的落后状况,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实现了语文教学范式的更新换代。
从整体上来说,现代语文教育的“知识化”,是与现代科学发展和社会趋势相适应的,实际上,它就是现代科学发展和社会趋势的产物。
但是,与其他学科相比,中学语文教学在知识问题上有它的特殊性。
一方面,“语文知识”是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知识化”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基本保障。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PPT参考
2021/3/10
授课:XXX
5
《百家姓》
2021/3/10
授课:XXX
6
《千字文》
《千字文》,古人多简 称其为《千文》,它在 “三、百、千”中虽排 在最后,但其成书时间 却是最早的,也是“三、 百、千”中唯一确切知 道成书时间和作者的一 部书。根据史书记载, 《千字文》是南朝梁武 帝在位时期(502 —549 年)编成的,其编者是 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 周兴嗣。
《昭明文选》,又称 《文选》,是中国现 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 集,由南朝梁武帝的 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 同编选。萧统死后谥 “昭明”,所以他主 编的这部文选称作 《昭明文选》。
《文选》的内容
《昭明文选》一书,是萧统招聚文学之 士而编。书中选录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 不选经子,史书中也只略选“综辑辞 采”,“错比文华”的论赞,已初步注 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分,认为 只有“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者方 可入为文学作品,在艺术形式上,尤注 重骈俪、华藻。
1949年至今则称为当代语文教育
2021/3/10
授课:XXX
3
一、古代语文教育
1、教材内容:
(1)蒙学读物:
蒙学是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它一 般招收8~15岁的儿童入学,大多属于私学性质。
蒙学始创于奴隶社会的夏朝,在秦汉时期得以不 断发展,唐宋以后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 和程序,主要进行读书、习字作文的教学,为进 入官学、书院以及应科举考试作准备。
作品划分的类别,则能反映汉魏以来文学发展、 文体增多的历史现象。
《文选》的地位
“选学”在唐朝与《五经》并驾齐驱,盛 极一时士子必须精通《文选》。
时至北宋年间,民间尚传谣曰:文选烂、 秀才半。宋代有“文章祖宗”之说。
中国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概观.pptx
借题发挥
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吾谁与归: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知言养气:切磋语言体味神韵
①熟读成诵 ②句段仿写 ③评论范公
•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 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 乐气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 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 以为伪。……故听其《雅》《颂》之声 ,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 伸,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 ,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 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 也。
• 二、(博览)自己搜集若干首描写劳动 人民辛苦劳作的古诗。
• 范仲淹《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 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 《水浒传》赤日炎炎似火烧,禾田稻麦 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 扇摇。
•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 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课例:《岳阳楼记》学习目标: ①背诵:熟读成诵体验语言 ②手法:对比铺排写景抒情 ③立意:借题发挥倾吐夙愿
过程: 说文解字:解释课文重点词语 知人论世:走近范仲淹与藤子京 以意逆志:推测感悟文章脉络情理
背景点题:谪守-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写景抒情
楼之大观 情之悲喜
空间: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时间: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 1.吟诵-吟诵全诗,体悟情感。
• 2.博览-拓展阅读杜甫的《三吏三别》《兵车行》 《悲陈陶》等反映战争的诗篇。
• 3.提要-对阅读过的每首诗的主旨与特点概括出 书面提要。
• 4.钩玄-深入讨论为什么杜甫的诗被称为“史诗 ”,诗人被称为“诗圣”、现实主义诗人?
• 撰写一篇有关杜甫战争题材的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7
六、宋元时期的语文教育
(一)宋代三次兴学对语文教育的影 响
1、庆历兴学 1044年,范仲淹兴学的内容:第一,
令州县立学。 第二,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 第三,改革太学。
-
18
2、熙宁、元丰兴学 (1)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2)改革科举制度。取消诗赋、帖经考试,
改考议论文。 (3)设置专门学校。 3、崇宁兴学 1102年,蔡京主持,恢复熙宁、元丰兴学的
5、进行思想教育。
6、读写结合。
-
9
(二)汉代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
1、上大课。西汉把这种方法叫“大都 授”。
2、采用次相授业的方法。亦称高足弟 子代授法。
3、师生问答。 4、学生之间互相讨论。 5、学生自学。 6、考试。 7、重体罚。
-
10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文教育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阅读教学的方师范大学
-
1
专题一、古代语文教育发展
了解语文学科发展的分期 其一,以李杏保、顾黄初为代表,把
语文学科的独立设科作为分水岭。即 1904年初,《癸卯学制》的颁布 其二,以张隆华为代表,以鸦片战争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
-
2
古代语文教育的总体特征
(一)综合性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没有分科教学的传统,而
从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 606年)开始的科 举制度,到唐代逐渐完备,一直沿用到清末, 对语文教育影响很大。
-
13
科举考试与现行语文考试制度
第一、科举考试的情况介绍
(一)考生的来源和考试的办法
两个来源:生徒,乡贡
考生要求自带身份、履历证书及鉴定
材料
到了考试之日,自备水、炭、蜡烛和
餐具
考试的办法:1、帖经
-
20
2、教育方法 (1)讲授教学: 胡瑗在讲授时循循善诱、一丝不苟、深入浅
出、以理服人的教学态度。 组织学生分组学习,相互讨论 (2)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是胡瑗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
-
7
三、秦汉时期的语文教育
(一)现存最早的习字课本《急就篇》 作者史游,现存《急就篇》有34章,前32章
每章63字,后两章每章64字,合计2144字。 《急就篇》的体例,就是所谓“类而韵之”。
从教育的角度看,《急就篇》具有以下一些 特点: 1、集中识字。《急就篇》34章,2144字, 据王国维统计,只重复335字。
-
8
2、整齐押韵。用三字、四字、七字句,句 式整齐。
3、注重实用。《汉书.艺文志》说,《急就 篇》中的字都是常用汉字。
4、知识面宽。颜师古在《急就篇注叙》中 评价该书,“包括品类,错综古今”。全书 有100多个姓,400多种器物名称,100多种 动植物,70多种疾病、药物名称,还有官名, 法律知识,地理知识等。
某些措施。
-
19
(二)胡瑗和“苏湖教法” 胡瑗生平(993-1059),江苏泰州人。与好
友孙明复、石守道被学者称为“三先生” 1、发展因材施教的思想,进行“分斋教学”
经义斋:学习六经经义等儒家经典,提高学 生的文字阅读、思维和研究的能力。
治事斋:“治民”“讲武”“堰水”和立法 算术等科。每人要选择一个主科,同时还要 选择一个或几个副科。
墨子也曾创办私学,与孔子的儒家私学 并称“显学”。墨子的门徒禽滑厘、孟 胜。名家、法家、纵横家也都聚众讲学。
-
5
孔子的教育观与语文教育
(一)学习方法观——孔子主张学思并重
这项原则主要解决学习与思考,掌握知识与 发展思维的矛盾。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 政》)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卫灵公》)
“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知其 如之何也已矣。”( 《卫灵公》)
-
6
(二)教育方法观——孔子主张 “因材施教”
这项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 个别差异的矛盾。
实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 生间的个体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
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通过谈话。第二,个别观察。 “听其言而观其行”
是融识字教育与文史哲经于一体的综合教育,体 现了教育内容的综合性。
(二)整体性 古代语文教育较少进行机械琐碎的分解式的讲授
和训练,而是从整体着眼进行诵读训练和写作指 导。
(三)实践性 传统语文教育的学习方法是通过读写的实际操作
使学生获得读写能力。
-
3
一、远古到西周时期的语文教育 1.诗歌神话是原始社会早期的语文教
2、口试 诗赋
3、墨义
-
4、策问 5、
14
(二)录取人数和及第后的荣耀
明经科每10人可取1-2人,每次录取总 数不得超过100人。
进士科每100人可取1-2人,每次录取 以20人为上限。
-
15
第二、世界语文考试趋势
语文考试总的趋势是淡化知识性考查, 强化语文实践能力的考核。
英国考试要求 :
(一)语言占60% 。包括
育现象 2.文字的创造及其演变 结绳记事-----图画文字-------象形
文字-------“六书”
-
4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语文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对我国教育的发 展有很重要的贡献,是我国教育史上的 一个创举。
孔子堪称首创私学的大师,在中外教育 史上是最著名的。孔子的后学如子思、 孟轲、荀况。
以自学为主要形式,辅以教师的讲解。 1、学童自学的方法,首先是读书。当
时的读书有口治与目治的区别。 (1)口治指朗读和吟咏。 (2)目治指浏览快读。 2、自学的另一种方法是抄书。
-
11
(二)教师的讲授及其风格 1、教师讲授较多的场合是个别进行的。 2、有的教师上大课 3、还有的讲学,不光是学生听讲,同行专
1、至少写三篇实事报道。2、至少写 三篇对争议性问题的表态文章。3、至 少进行三篇创作。4、写一篇小型的调 查报告。5、两次综合考试,其中124 分是社会科学性质的,35分是语文性
质的。
-
16
(二)文学占20%,至少有十篇对读过 小说、戏剧、诗歌的鉴赏文章。
(三)口头表达占20%,包括平时阅读、 讨论活动中的表现,自选题目向全班 演讲及与教师交谈。
家和朝廷官员也来听讲。 阅读课有不同的风格 1、有的注重讲解的逻辑层次。 2、有的注重讲课语言的修饰。 3、有的旁征博引。 4、有的教师上大课,有讲有唱。
-
12
五、隋唐五代时期的语文教育
从语文教育有关的方面说:
唐诗鼎盛,开一代诗风,创一代诗教,是这 一时期语文教育最显著的特点。
韩愈、柳宗元提倡的古文运动和散文教育, 与诗教相得益彰,对后代语文教育影响也很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