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 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8
2、整齐押韵。用三字、四字、七字句,句 式整齐。
3、注重实用。《汉书.艺文志》说,《急就 篇》中的字都是常用汉字。
4、知识面宽。颜师古在《急就篇注叙》中 评价该书,“包括品类,错综古今”。全书 有100多个姓,400多种器物名称,100多种 动植物,70多种疾病、药物名称,还有官名, 法律知识,地理知识等。
从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 606年)开始的科 举制度,到唐代逐渐完备,一直沿用到清末, 对语文教育影响很大。
-
13
科举考试与现行语文考试制度
第一、科举考试的情况介绍
(一)考生的来源和考试的办法
两个来源:生徒,乡贡
考生要求自带身份、履历证书及鉴定
材料
到了考试之日,自备水、炭、蜡烛和
餐具
考试的办法:1、帖经
2、口试 诗赋
3、墨义
-
4、策问 5、
14
(二)录取人数和及第后的荣耀
明经科每10人可取1-2人,每次录取总 数不得超过100人。
进士科每100人可取1-2人,每次录取 以20人为上限。
-
15
第二、世界语文考试趋势
语文考试总的趋势是淡化知识性考查, 强化语文实践能力的考核。
英国考试要求 :
(一)语言占60% 。包括
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进 程
吕洋
陕西师范大学
-
1
专题一、古代语文教育发展
了解语文学科发展的分期 其一,以李杏保、顾黄初为代表,把
语文学科的独立设科作为分水岭。即 1904年初,《癸卯学制》的颁布 其二,以张隆华为代表,以鸦片战争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
-
2
古代语文教育的总体特征
(一)综合性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没有分科教学的传统,而
育现象 2.文字的创造及其演变 结绳记事-----图画文字-------象形
文字-------“六书”
-
4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语文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对我国教育的发 展有很重要的贡献,是我国教育史上的 一个创举。
孔子堪称首创私学的大师,在中外教育 史上是最著名的。孔子的后学如子思、 孟轲、荀况。
以自学为主要形式,辅以教师的讲解。 1、学童自学的方法,首先是读书。当
时的读书有口治与目治的区别。 (1)口治指朗读和吟咏。 (2)目治指浏览快读。 2、自学的另一种方法是抄书。
-
11
(二)教师的讲授及其风格 1、教师讲授较多的场合是个别进行的。 2、有的教师上大课 3、还有的讲学,不光是学生听讲,同行专
是融识字教育与文史哲经于一体的综合教育,体 现了教育内容的综合性。
(二)整体性 古代语文教育较少进行机械琐碎的分解式的讲授
和训练,而是从整体着眼进行诵读训练和写作指 导。
(三)实践性 传统语文教育的学习方法是通过读写的实际操作
使学生获得读写能力。
-
3
一、远古到西周时期的语文教育 1.诗歌神话是原始社会早期的语文教
家和朝廷官员也来听讲。 阅读课有不同的风格 1、有的注重讲解的逻辑层次。 2、有的注重讲课语言的修饰。 3、有的旁征博引。 4、有的教师上大课,有讲有唱。
-
12
五、隋唐五代时期的语文教育
从语文教育有关的方面说:
唐诗鼎盛,开一代诗风,创一代诗教,是这 一时期语文教育最显著的特点。
韩愈、柳宗元提倡的古文运动和散文教育, 与诗教相得益彰,对后代语文教育影响也很 大。
某些措施。
-
19
(二)胡瑗和“苏湖教法” 胡瑗生平(993-1059),江苏泰州人。与好
友孙明复、石守道被学者称为“三先生” 1、发展因材施教的思想,进行“分斋教学”
经义斋:学习六经经义等儒家经典,提高学 生的文字阅读、思维和研究的能力。
治事斋:“治民”“讲武”“堰水”和立法 算术等科。每人要选择一个主科,同时还要 选择一个或几个副科。
1、至少写三篇实事报道。2、至少写 三篇对争议性问题的表态文章。3、至 少进行三篇创作。4、写一篇小型的调 查报告。5、两次综合考试,其中124 分是社会科学性质的,35分是语文性
质的。
-
16
(二)文学占20%,至少有十篇对读过 小说、戏剧、诗歌的鉴赏文章。
(三)口头表达占20%,包括平时阅读、 讨论活动中的表现,自选题目向全班 演讲及与教师交谈。
-
7
三、秦汉时期的语文教育
(一)现存最早的习字课本《急就篇》 作者史游,现存《急就篇》有34章,前32章
每章63字,后两章每章64字,合计2144字。 《急就篇》的体例,就是所谓“类而韵之”。
从教育的角度看,《急就篇》具有以下一些 特点: 1、集中识字。《急就篇》34章,2144字, 据王国维统计,只重复335字。
-
17
六、宋元时期的语文教育
(一)宋代三次兴学对语文教育的影 响
1、庆历兴学 1044年,范仲淹兴学的内容:第一,
令州县立学。 第二,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 第三,改革太学。
-
18
2、熙宁、元丰兴学 (1)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2)改革科举制度。取消诗赋、帖经考试,
改考议论文。 (3)设置专门学校。 3、崇宁兴学 1102年,蔡京主持,恢复熙宁、元丰兴学的
-
20
2、教育方法 (1)讲授教学: 胡瑗在讲授时循循善诱、一丝不苟、深入浅
出、以理服人的教学态度。 组织学生分组学习,相互讨论 (2)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是胡瑗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
“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知其 如之何也已矣。”( 《卫灵公》)
-
6
(二)教育方法观——孔子主张 “因材施教”
这项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 个别差异的矛盾。
实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 生间的个体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
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通过谈话。第二,个别观察。 “听其言而观其行”
5、进行思想教育。
6、读写结合。
-
9
(二)汉代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
1、上大课。西汉把这种方法叫“大都 授”。
2、采用次相授业的方法。亦称高足弟 子代授法。
3、师生问答。 4、学生之间互相讨论。 5、学生自学。 6、考试。 7、重体罚。
-
10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文教育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阅读教学的方 法
墨子也曾创办私学,与孔子的儒家私学 并称“显学”。墨子的门徒禽滑厘、孟 胜。名家、法家、纵横家也都聚众讲学。
-
5
孔子的教育观与语文教育
(一)学习方法观——孔子主张学思并重
这项原则主要解决学习与思考,掌握知识与 发展思维的矛盾。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 政》)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卫灵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