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体育的科学化发展

合集下载

浅谈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浅谈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浅谈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运动训练学是一门研究运动员训练的学科,它的发展与运动的兴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中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

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萌芽期在我国古代,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并不完善,运动训练主要以武术、射箭、乒乓球等传统项目为主,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这一阶段,主要是一些功夫高手通过实践和传统经验总结出的一些规律,并没有系统地整理和科学化。

第二阶段:借鉴外国经验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的体育理论和训练方法。

在这一阶段,中国运动训练学开始借鉴外国的经验,逐渐形成了一些自己的训练理论和方法。

也开始建立一些体育学院和运动训练学专业,培养出一批专业的运动训练师和研究人员。

第三阶段:理论体系逐步完善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逐步完善。

在这一阶段,中国开始进行了大量的运动训练学研究,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如中国特色体育学、运动生理学等。

中国也开始大力发展体育科研机构和学术期刊,为运动训练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平台和载体。

第四阶段:科技进步推动理论体系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不断得到推进和完善。

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营养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为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运动科学和运动医学的发展,也为我国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

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变革和完善中。

在以后的发展中,我国运动训练学将逐渐形成更加完善的理论体系,使之能更好地指导运动训练实践,为运动员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我国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经历了萌芽期、借鉴外国经验、逐步完善和科技进步推动这几个阶段。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将继续不断完善,为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支撑。

论中国近、现代体育史

论中国近、现代体育史

论中国近、现代体育的发展及未来摘要:中国近、现代体育的发展是由1840鸦片战争开始至今,伴随着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也进入了近代体育发展史。

主要由于西方近代体育传入中国,外国近代体育的兴起与发展构成了中国近代体育的基本内容。

而中国现代体育的发展是由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的,到现在已经经历了60余年,这段时间的体育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中国由最初的体育弱国成长为在29届北京奥运会上取得金牌榜首这样的成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还有就是中国体育以后的发展道路以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近代体育现代体育体育发展体育科学化体育社会化学校体育正文:一、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中国近代体育,一般指从1840—1949年,这一时期内中国流行和实施的体育。

这一时期中国体育的主要特征是:西方近代体育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通过不同的渠道与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取代了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体育的主流位置。

为中国体育的的主要内容和模式,伴随这一过程中国体育与当时的世界体育的发展主流模式逐渐融合一致,成为近代体育国际化的组成部分,从而为中国现代体育的形成奠定基础。

【1】1、中国近代体育的发端: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以后,清朝政府统治集团中产生了“洋务派”洋务运动开启了西方近代体育传入中国的先声,近代体育的某些内容被作为军事训练的手段而首先引进中国从1862年起,清朝政府开始对部分军队实行西式编练当时的“兵操”俗称“洋操”实际上是西方仅是军队以列队的训练和基本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军事体操。

创办军事学堂,设置体操课程。

19世纪后叶洋务派引进西方科技,培养人才。

先后兴办了一些新式军事工业学堂和军事学堂,这些较早创办的新式学校大多仿照外国同类学校设置课程。

一般都开有体操课程,并聘用欧洲人担任教习。

以得、日两国居多。

派遣留学生学习近代体育为了培养军事工业人才及军官。

洋务派曾选送不少学生赴英、法、德、美、日等国留学。

这些学生回国后带回了一些西方近代体育,翻译西方书籍,传播近代体育知识。

中国特色体育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中国特色体育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中国特色体育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特色体育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我们将概述体育学科体系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特色体育学科体系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特色体育学科体系的基本内涵、核心要素及其特征,旨在明确体育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在构建中国特色体育学科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将分析现有的体育学科体系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我们将重点关注如何将中国特色体育理念融入学科体系,以及如何加强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从而推动体育学科的创新发展。

本文还将探讨如何完善中国特色体育学科体系的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

我们将从政策层面、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议,以期为中国特色体育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中国特色体育学科体系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推动中国体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二、中国特色体育学科体系的历史与现状中国特色体育学科体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体育事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开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体育学科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借鉴了苏联的体育理论,同时也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学科体系。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特色体育学科体系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体育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体育学科的研究和实践方面,我们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例如,我们在体育训练、体育教育、体育管理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理论和实践方法。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特色体育学科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我们的体育学科体系还不够完善,一些领域的研究和实践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我们的体育学科体系还需要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全民健身和体育强国建设。

中国近代体育教育的发展

中国近代体育教育的发展

中国近代体育教育的发展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体育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早在古代,传统武术、游泳、赛龟等体育运动就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

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以及外国文化的不断涌入,中国的体育教育也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逐渐与外国接轨,西方的现代文化和体育运动也逐渐传入中国。

1904年,上海建立了首个“新式教育学堂”,为中国的现代教育奠定了基础。

之后,在上海、南京等城市相继建立了一批体育学校,从而开始了中国近代体育教育的发展。

最早的体育运动包括篮球、排球、垒球等,都是由美国传入中国的。

体育的传入不仅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娱乐,也为人们提供了锻炼身体的平台。

1914年,北京中央大学成立了田径校队,成为中国大学田径的奠基者,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普及田径运动。

1928年,国立中央大学成立了体育系,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体育专业学位的高等学府。

在中央大学,运动学科的教授闵鸿道为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此外,他还制定了中国竞赛体育的计时计分规则,并领导了大赛裁判组,使得中国的体育运动逐渐走向了规范化和科学化。

1929年,中国教育界的代表在广州召开了“体育教育会议”,提出了开展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进一步确定了发扬乒乓球、游泳、足球等项目的方向。

通过持续不断的推广宣传,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重视体育和健康,不断地练习体育活动已经成为每个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中国体育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孙中山提出了“体育教育刻不容缓”的口号,倡导从儿童开始就要进行体育教育。

同时,国内举办了大量的体育比赛和运动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1936年在南京举行的国民体育运动会。

如今,这种国内性质的运动会已经发展为一年一度的中国全国运动会。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的体育事业也在持续发展壮大。

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标志着中国在世界体育舞台上迈出了令人瞩目的一步。

关于世界与中国体育科学的发展历程

关于世界与中国体育科学的发展历程

关于世界与中国体育科学的发展历程体育科学是用科学的方法来探求体育的本质和规律,是研究社会各种体育现象、最大限度发挥人体运动能力相通过身体练习进行教育并提高健康水平等规律的综合性科学。

用科学的方法来探求体育的本质和规律。

20世纪初首先在德国、日本开始了体育科学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体育科学研究真正在世界范围开展起来。

它的学科建成和发展,大体上经过派生、迭加和综合三个阶段。

体育科学的新兴学科不断出现,这完全符合当代科学不断分化和综合的总趋势。

中国有组织地开展体育科学研究工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杂志《体育科学》封面立后才开始的。

1954年,首先在北京体育学院设立了研究部,开始培养研究生和开展体育科学研究工作。

1958年成立了国家体委体育科学研究所,卫生系统成立了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

以后相继建立了上海、黑龙江体育科学研究所,成都体育学院成立了体育史研究室和研究治疗运动创伤的运动医学研究室和附属体育医院。

到1979年底,全国共有17个体育科学研究所。

全国各体育学院和师范学院体育系正向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学研究中心的方向发展。

中国的体育科学研究工作由国家体委统一规划和领导。

1956年在北京体育学院召开了第1次全国性的体育科学报告会。

1960年召开了第1届全国体育科学工作会议,讨论并制订了体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方针、任务和3年发展规划。

1964年召开了国家体委体育科学工作委员会,并于同年召开第1届全国体育科学报告会。

1977年召开了全国体育科学技术规划会议,草拟了1978~1985年全国体育科技发展规划,确定了研究的主要内容。

1979年召开了第2届全国体育科学工作会议,研究了今后的任务和建立、健全体育科研机构等问题。

1980年召开的第2届全国体育科学报告会,收到了全国各地的论文628篇,比1964年多了近一倍。

1978年体育界有3名代表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有12项成果获重要科研项目奖。

1980年完成的重大课题《中国青少年儿童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的现状、特点及某些规律的研究》,是由国家体委、教育部、卫生部共同组织1500多名科技工作者和教师进行的。

试论我国学校体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试论我国学校体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试论我国学校体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就。

然而,学校体育在这一进展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仍然有待探讨和改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看法。

一、现状1. 学校体育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投入在我国,教育和体育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比较紧密。

然而,随着教育的发展和对素质教育的追求,学校体育逐渐失去了过去的重要地位。

许多学校将体育活动视为非必要的课余活动,或者只是为了应付一些政策而提供一些形式上的体育课程。

这使得学校体育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投入,难以真正起到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综合素质的作用。

2. 学校体育在传承和发扬传统体育文化方面存在问题作为中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独特的魅力。

然而,在学校体育中,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些学校和教师忽视了传统体育项目的教育和普及工作,甚至有些学校和教师都不太了解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这对学生培养体育文化素养造成了影响。

3. 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仍有待提升除了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学校体育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校体育在育人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

部分学校的体育教育过于功利化,只强调成绩而忽视道德引导。

同时,一些学校体育设施和师资不足,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这些问题都制约着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

二、发展趋势1. 着力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体育强国。

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我国将加强体育事业的投入和发展,学校体育也将成为关注的重点之一。

学校体育将更多地融入素质教育、全面育人的目标之中,致力于促进学生历史文化的传承和身体健康的提升。

2.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为了提高学校体育的育人效果,我国应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这不仅包括优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提高教师素质,还涉及到对体育教师工作的落实和管理等方面。

我国学校体育的演变

我国学校体育的演变

我国学校体育的演变王兵体育教育二班 201005034054摘要: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了现代教育的思想基础、由工业革命发端的一系列巨大社会变革,则产生了对体育,贴别是学校体育的显示需要和条件关键词:学校体育思想演变发展新趋势。

一、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体育教育思想的早期传播早在鸦片战争前就已经有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兴办教会学校,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以后,教会学校的数量才有了较大发展,开设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学校也逐渐增多。

据资料记载: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1864年创办的山东登州文会馆是最早开设体操课程的教会学校。

在掀起的洋务运动中,陆续开办了一些新式的军事学堂和普通学堂。

除开设近代科学知识学科外,并设有体操课。

如北洋水师学堂的“学生入学,授以英国语言,翻译文法……推步、测量、驾驶诸学。

虑其或失文弱,授之枪,俾习步伐,树之桅,俾习升降,以升降娴其技艺,即以练其筋力”。

实际开设的体操课以兵式体操、普通体操和田径运动项目为主,有击剑、刺棍、木棒、拳击、哑铃、算术竞走、三足竞走、羹匙托物竞走、跳远、跳高、足球、爬桅、游泳、平台、木马、单杠、双杠及爬山等。

一般由30人左右组成一个班上课。

1878年在上海开办的正蒙书院“自甲申年(1884年)始,添课英法文,旁及应对进退洒扫与夫练习武之术,有击球、投沙囊、投壶、习射、蹴鞠、超距、八段锦诸课,分日轮流演习。

”由于洋务运动的主要局限于与军事有关的学堂、少数新军和军事工业中,因而它未能对中国教育产生更大的影响。

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日深,终至激起戊戌之变。

康有为、梁启操、严复等人,疾呼变法维新,救亡保种。

严复在1895年1月发表的《原强》一文中,首倡体、智、德三育,称力、智、德三育为国家民族富强之基础,而民之手足体力尤为重要。

他大声疾呼:“今者论一国富强之效,而以其民之手足体力为之基。

……历考中西史传所垂,以至今世五洲五六十国之间,贫富强弱之异,莫不于此焉肇分。

论体育科学与体育强国

论体育科学与体育强国

论体育科学与体育强国体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胡锦涛书记提出了“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口号,这个口号为我国新时期的体育工作目标指明了方向。

在此之际,有必要对体育科学进行相关的分析和探索,找出其中的缺点以及不足,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使我国尽快实现建设体育强国的伟大目标。

目前,我国的竞技体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从汉城奥运会的5枚金牌,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51枚金牌。

由此可见,我国的竞技体育在世界上是取得了一定的地位的。

然而,为什么这么多的金牌总数,却不能使我国成为一个被世界所认可的奥运强国,而只能被称作奥运大国呢?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体育强国的表现有很多方面: 国民的素质、体质、运动场所,另外还有百姓的体育意识, 以及他们参与体育的程度, 个人在体育消费上的水平, 还有体育产业, 当然也包括竞技体育的水平。

所以体育强国应该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然而,在这多方面的评估中,我国的群众体育发展处处受阻、体育产业不够发达、国民体质不容乐观、运动场所设施欠缺、百姓体育意识不高和体育科学体系不完善等,这些方面我们都远远不达不到体育强国的标准,只有竞技体育的个别项目较为突出。

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之一则是由于我国的体育科学系统和理论研究系统不够完善。

我国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体育科学体系都是借用前苏联的理论,然而时代是在发展,在进步的,我们的理论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这就造就了我们落后的体育管理体制及训练水平的缺失。

天津体院李树怡在他的《中国体育社会科学界重大理论问题讨论回顾》一文中所论述的“1980 年以前, 我国对现代体育、体育现代化、体育与现代化社会生活等问题的研究几乎是一个空白”。

长期的错误认识,使我国国民对体育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面,以金牌数量看强弱。

这就造成了以竞技体育发展程度评价体育发展程度的错误认识。

在其他体育强国已经开始发展体育科学的时候,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是体育科学,还不明白体育科学对体育发展的重要性。

试论我国学校体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试论我国学校体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试论我国学校体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者:屈利军来源:《速读·下旬》2018年第09期摘要:学校体育是保障体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重要手段,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保障学校体育存在着意识薄弱、体育制度缺失、体育人才匮乏、体育缺乏有效管理等问题,并提出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学校体育;现状;发展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紧密结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历史使命。

如今,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主渠道。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主导和主流。

1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现状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体育教育界人士对体育教学模式、内容等研究如火如荼,硕果累累,不仅极大地活跃了学校体育的学术思想,而且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出现了“快乐体育”、“终身体育”、“创意体育”等一些非常之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然而,许多教师由于对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前提下的体育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理论认识不到位、方法不优化,因此在改革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误区。

1.1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取得的成果1.1.1学校体育指导想由多元主张走向凝聚性共识中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百年来从军国民体育思想,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增强体质”、“保家卫国”“技能技术教育”的体育思想。

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以来,先后有“体质教育”、“快乐体育”、“技能教育”、“全面教育”、“和乐教育”等多种思想观点提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学术争鸣局面。

至20世纪末形成了较为集中的“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由过去多元思想的学术论争,走向现在更为集中和科学的两种主流思想,表明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更为成熟,更为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所认同。

这两种主流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分别具有政府主导、学界认同、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特点。

论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论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论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及发展策略1.缺乏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目前,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在农村和偏远地区,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无法得到有效的传承和推广,导致这些项目的发展受到限制。

2.缺乏体育品牌:相比国外的传统体育项目,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缺乏知名度和品牌效应,这也是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的原因之一。

3.投入不足,发展缓慢: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对体育事业的投入虽然逐年增加,但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投入仍然不足,这导致这些项目的发展缓慢,无法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推广。

4.社会化、市场化发展方向不明确: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需要更好地融入市场,但是如何实现社会化、市场化的发展方向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实践。

三、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策略1.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加强对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在农村和偏远地区,要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其中。

2.培育体育品牌:通过加强宣传和推广,建立民族传统体育品牌,提高其知名度和竞争力,让更多人认识和喜爱这些项目。

3.增加投入,积极引导: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投入力度,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推动其社会化、市场化的发展。

4.加快经济、体育、民族文化一体化进程:通过加强经济、体育、民族文化的一体化,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让它们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后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复苏,民族传统体育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对其研究呈现越来越兴旺的趋势。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争鸣,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建设实现了飞速发展和提高,初步建立了门类和框架。

然而,理论的飞速发展忽略了对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所需要的实务人才的培养,如高级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以及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社会工作者。

2.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我国悠久的文化遗存,精华与糟粕并存。

然而,许多学者在对待其缺点时缺少批判精神,对于后人全面认识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中国现代体育与体育现代化

中国现代体育与体育现代化

中国现代体育与体育现代化中国现代体育与体育现代化体育运动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交流与互动的重要方式之一。

世界各国在体育发展和竞技水平上相互竞争,全球体育货物和体育服务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体育现代化是指当代体育运动各方面都需具有现代技术、科学理论、管理体制和意识形态,从而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和价值。

中国现代体育的兴起源于20世纪初。

当时,中国的体育活动以民间形式为主,没有现代体育技术和体育理论的支持。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中国国力的逐渐增强,中国的体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一系列重要的体育改革和政策措施也相继实施,从而推动了中国体育事业的现代化进程。

1. 体育技术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的体育竞技水平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成为世界级的体育大国之一,越来越多的中国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这其中的原因是中国体育技术的现代化。

在90年代初,中国就开始引进国外现代科技,推进科技创新来提高体育运动人才的培养。

高科技设备被广泛运用到运动员的训练中,如高空训练、定向训练和设备训练等,这些设备让训练效率更高,从而达到大赛的要求。

此外,现代化体育技术也有利于延长运动员的职业生涯,从而为国家赢得更多的荣誉。

通过研究运动员的运动学特征,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系列运动穿着、器材设计和运动场地建设的新产品,如新型跑鞋、机动车、场地材料等。

在这些新科技的支持下,运动员能够在更加安全和健康的条件下进行训练并提高自己的水平,有效地延长了运动员的职业寿命,推进了中国体育运动现代化的进程。

2. 管理体制现代化现代化的体育管理体制也是中国体育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体育设施和资源的配置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大力支持民间体育发展,增加了金融投入,扩大了企业参与等,加快了体育工业化发展的步伐。

此外,中国还逐步建立了现代化的体育管理体制,实行政府、体育组织、社会团体等多元化管理和市场化发展,充分调动了社会力量,使中国的体育事业更加多元化、市场化、科学化、专业化。

体育科学发展历史论文

体育科学发展历史论文

体育科学发展历史论文体育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希腊时期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体育科学发展的重要起点,当时人们已经开始系统地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的影响。

在现代,体育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得到了更加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对运动员的训练、身体机能、运动损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体育科学开始逐渐形成,并开始在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中建立起来。

20世纪中期,随着现代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关注,体育科学发展迅速,涉及的领域也日益广泛。

体育训练、运动营养、运动损伤防护、运动心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极大地推动了体育科学的发展。

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体育科学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研究手段也日益先进。

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营养学、运动损伤防护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为运动员的训练和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科学、更健康的运动方式。

体育科学不断推动着运动的发展,同时也为人们的健康和幸福作出了积极贡献。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科学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

我们相信,体育科学会为人类进一步探索运动的奥秘,为人类的健康和幸福作出更大的贡献。

21世纪以来,体育科学在运动医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例如研究运动对脑功能的影响、体育运动在预防慢性疾病方面的作用,以及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等,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运动选择与指导。

值得一提的是,体育科学在运动损伤防护方面的取得的进展也为广大运动爱好者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保障。

通过对运动损伤的研究,科学家们已经开发出了更加先进的防护设备和训练方法,大大降低了运动损伤的风险。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体育科学必将继续蓬勃发展。

在新技术的支持下,运动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将更加精细化,个性化的运动训练和营养指导会更加普及,人们的运动健康水平也将得到长足的提升。

总的来看,体育科学的发展历程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更加科学、系统的运动训练方法,更为人类健康与生活质量的改善贡献了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一、综述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体育文化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体育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不仅能够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风貌,还能够促进国家的和谐稳定和社会进步。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体育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理论逻辑和实践进路两个方面,对我国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进行探讨。

从实践进路的角度来看,实现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措施: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明确体育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路径。

政府部门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明确体育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确保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有序推进。

二是深化改革创新,激发体育文化的内生动力。

要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体育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推动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体育文化的普及率和服务水平。

要加大体育场馆、健身设施等基础设施投入,提高体育文化的覆盖面和服务能力。

四是培育优秀人才,提高体育文化的竞争力。

要加强体育教育和人才培养,选拔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的体育人才。

五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体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要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理念和技术,展示我国体育文化的魅力和风采。

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我国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我们要紧紧围绕理论逻辑和实践进路这两个方面,努力推动我国体育文化迈上新台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在这一进程中,体育文化作为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体育文化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失衡、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等。

全民健身背景下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研究的科学化

全民健身背景下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研究的科学化

形式 多样 , 具有简单易学的特点和广泛 的适应性 。养生体育 因
为简便易行 , 运动量可 自如控制 , 不同的年龄 、 性别 、 质可 以 体 在 不同的时 间、 场地选择不 同运动形式 , 根据 自己的需要选择 合适 的项 目进行锻炼 ,有利于更多的人参与到全民健身中来 , 达到增进健康 , 提高人 民体质的 目的; 22良好的健 身效果 . 传统体育养生 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 习者在潜 练 移 默化 中提 高传统文化 素质 , 时, 同 传统体 育养生 中 “ 天人合 …‘ 内外合~ … ‘ 形神合一”的理念 , 对人们 身心 健康的和谐
2 O 4 01 .
体育世界, 学术
全民健身背景下论中国传统 体育养生研究的科学化
李 洪超
关 键词 : 民健 身 : 统 体 育 养 生研 究 ; 学 化 全 传 科
前言 : 随着科技 的进步 ,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 随之发生较大 变化 , 高 度 的现代文 明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 的同时, 也带来诸如 “ 明 文 病” 之类隐患的 困扰 ; 为增强人民体 质 , 提高人们 生活 质量 , 适
传统养生体 育的内容一般可分 为导引和武术 , 引有包含动功 导 和静功 。 动功指意气 随肢体 运动而 变化 , 进而达到 健身养身 的 作用 ; 静功指通过意念和呼吸调 整以锻炼 身体 内部机 能。武 术 的养生保健功能主要表现在套路运动和功法运动上。 2传统体育养生对全 民健身的价值 《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 的对策和措施 中指 出, 推广简便易行 和适合不 同年龄 、性别 、职业特 点与体质状况的体 育健 身、 方 法。挖掘和整理我国传统体育医疗、 保健、 康复等 方面的宝贵遗 产。 发展民族、 民间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动下 . 在北 京成功举办奥运会 的影响下 , 越来越 多的人开始步入健 身锻炼 的行列。传统体 育养生 因其特点 , 为全 民健身的主要内容。 成 21具有广泛 的适应性 . 传统体育养生由于以人的身心 活动为形式 , 因而 内容丰富、

浅谈我国体育事业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浅谈我国体育事业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前言: 随着 中国经济社会 的发展, 体育运 动社会化和产业 的扩张速度
日益加 快 。 在 中 国经 济 发 达 地 区 , 由 于 生 活 质 量 和 生 活 方式 的 改变 , 社 会 成
员对 体育消费的强劲趋 势, 刺 激了体 育投 资的增 长。尤其是南京首次成 功 的举 办了 2 0 1 4年夏 季青年 奥运会 , 这 引起 了体 育界 的广泛关注。当前 中国 经济 体制处于转轨与增 长方式转变的时期, 社会 产业结构 的调整为体 育产 业 的发展提供了 良好的发展机遇 ,体 育产业成 为当前体育界 的热点话题 。 可 是 由于 历 史 发 展 的 原 因 , 我 国 经 济 发 展 存 在 着 严 重 区域 发 展 差 距 , 制 约 了我 国体 育产业的整体 发展。 因此 , 笔者认为要加快体育产业 的发展 , 必 须 认 真研究体育产业 的发展现状 , 分析体育产业 发展中存在 的问题 , 只有在 客观 分析体育产业发展环境的基础上 , 才 能真正找到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对
雅又使人们舒心 , 三 日赛又让人们赞叹。 无论是 古代 还是现代 , 体育作为一项 强身健体 的活 动, 不能单单看 其 娱乐性质 、 竞技性质 , 还要看其本质。一方面人们的体质真正 的提高 了, 另
方 面 作 为 抵 御 想 侵 犯 我 国领 土 权 的 国 家 的 一 种 警 示 。不 想 被 人 称 为 “ 东 亚病夫 ” , 就要改变现状 , 改其本质, 真正的热爱运动, 享受运动 。与文娱 活 动融为一体又使 中国古代体育的娱乐性、 游戏性和趣 味性殊 为明显 。 近代体育项 目从十五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传入中 国, 在城市和 学校 里逐
科 学 发 展 及 发展方 向
田 甜
( 黑龙江职业 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 5 0 0 0 0 )

我国运动训练科学化进程的审视与评析

我国运动训练科学化进程的审视与评析

本刊专稿我国运动训练科学化进程的审视与评析田麦久(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摘 要: 几十年来,我国运动训练界努力提高理论研究与竞技实践的科学化水平,在核心概念的科学界定、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结构性调整、竞技能力理论的发展、训练计划的科学制定等方面推出了多层次、多维度的理论创新成果,为我国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取得辉煌赛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认为:对于我国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成功之路,应有坚定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坚持守正创新,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对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更紧密地结合训练实践需求,建设、发展运动训练理论的中国学派,促进我国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 运动训练;科学化;理论自信;中国学派中图分类号: G80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5498(2023)02-0001-12DOI:10.16099/j.sus.2022.06.17.0004从学习、引入而至探索、创新,我国现代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留下了70年的足迹,其中,改革开放40多年来更是始终在科学化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作为这一历程的见证者,历史地审视现代运动训练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客观地评价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研究和应用成果,有序地梳理运动训练理论的重要创新,准确地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理论命题,对于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竞技体育界对于现代运动训练的理论认知是从学习国外训练理论开始的。

20世纪30—40年代,赴美国、日本等国的体育留学生带回一些初级的训练知识,如袁敦礼、吴蕴瑞的《体育原理》,宋君复的《女子篮球训练法》,苏湘青的《田径运动》,钱一勤的《游泳训练法》等[1]。

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全面学习苏联的运动训练理论,邀请多名苏联教授来北京、上海、武汉、沈阳等地的体育院校授课,同时,我国派出多个项目的运动员到苏联、匈牙利等国学习、训练。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对我国的运动训练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

谂中国体育的科学化发展

谂中国体育的科学化发展
s o t ,hes h o po st r ea p c s h s n l z dt ep stv fu n ewh c e s o t c e tfcsy eb i g . ep o l m p rs t c o l s r h e s e t, a a y e o ii e i l e c i ht p rss i n i t l rn s Th r b e t a h n h i o ewh l e e o me t fCh n s p rsf t r sn t ft o ed v l p n i e e s o u u ei o r l e h ma i e p rtfa b ta s h p rsmo e n z to h o t me e y t u n t s s ii l w, u lo t e s o t d r i a i n h i d g e fd v l p e t i s fi i n e o t e Ch n s po t o e i ai n d v l p e tn e st o s me h n ,e p c a l n e r e o e e o m n n u fc e c .S h i e e s rsm d r z to e e o m n e d o d o t i g s e i l i n y

和 科学体育 交替 的时期 ,因此 ,加快 我 国体育科 学化的进
程 ,是摆在体 育工作者 面前的重要课 题 。
1 体 育 科 学 化 内涵
起 来 ;从理论 到实践拓展 了人类 体育之真义 ,有力地转
科学 的实质是科学精 神 ,包括理 性和实事求是 。当体 育研究具备 了科学精神 ,即体育是站 在理性 的高度 审视体 育发展的研究 ,又遵循 了实事求是 的原则 ,体 育的发展就

我国体育发展战略

我国体育发展战略

我国体育发展战略1从“优先发展”战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有学者又称其为“赶超战略”)初步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这一战略的形成主要以一系列会议决策、方针政策等为标志。

如1984年在全国体育发展战略、体育改革会议上正式提出把在奥运会上名列前茅作为发展目标,要求“各级体委都立足本地区,面向全世界,为奥运会作贡献”,把运动技术水平作为体育强国的主要标志[1];中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战略是在“普及与提高”的政策方针基础上形成的。

根据国际竞技体育发展的大局势和中国体育发展的现状,1987年全国第2届体育发展战略讨论会上,提出“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战略和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战略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

1989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提出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并把它作为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指导方针。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战略的内涵更为丰富,原国家体委正式提出“各类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制定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体育产业发展纲要》等战略发展规划,并首次以法律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确立了“各类体育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2]: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国际上广为传播,我国于1993年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了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并于1994年3月正式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

体育理论界就体育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了较为广泛的讨论,我国体育界明确提出“三个协调发展”的方针,即体育与经济协调发展;体育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的协调发展;体育内部的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

“三个协调发展”的方针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一致的[3]。

袁伟民在2001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讲话中,多次谈到实现体育事业特别是竞技体育持续发展的有关对策问题。

以上这些方针决策标志着中国体育已经开始启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序幕。

中国现代体育与体育现代化3篇

中国现代体育与体育现代化3篇

中国现代体育与体育现代化第一篇:中国现代体育的发展和成就中国现代体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近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多年来,中国的体育事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作为全球最大的人口国家之一,中国在体育方面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强。

下面从几个方面简要介绍中国现代体育的成就。

一、国际体育竞赛成绩中国在国际体育赛事上的成绩是中国现代体育一个不可忽视的成就。

尤其是中国在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的表现越来越出色,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获得51金21银28铜,名列金牌榜第一位。

另外,中国在世界大型多项运动会、亚运会、亚洲杯等国际赛事上获得的成绩也十分突出。

二、全民健身运动中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全民健身运动,致力于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各级政府在全民健身运动方面也积极采取措施,建设各类体育场馆,并且积极宣传普及全民健身知识与技能。

这一系列措施的加强,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全民健身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三、体育产业的兴起在中国现代体育发展的过程中,体育产业的发展也逐渐兴起。

随着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关注不断增加,体育产业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产业。

众多跨国企业进入中国体育市场,推动了中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体育装备、文化衍生品、体育场馆建设等与体育相关的产业不断发展,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总体来说,中国现代体育的发展和成就不仅对国内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和认可。

在今后的发展中,中国现代体育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二篇:中国体育现代化的探讨目前,中国体育向现代化发展已经成为大家共识。

但要实现现代化,必须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引进国际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和体制机制,逐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整体素质和水平。

下面从几个方面探讨一下中国体育现代化的发展路径。

一、体育赛事市场化中国体育现代化的关键之一是体育赛事市场化的推进。

市场的竞争可以有效地推动体育赛事转型升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第5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9月 Vol.34 No.5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Sep. 2012──────────收稿日期:2011-11-30作者简介:安丽娜(1978-),女,辽宁抚顺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66-论中国体育的科学化发展安丽娜(大连医科大学 体育部,辽宁 大连 116044)摘 要:在阐明体育科学化内涵的基础上,从大众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三个方面,分析了体育科学化带来的积极影响,认为中国体育未来的整体发展不仅仅是人文精神缺失的一元问题,同时也存在着体育现代化发展程度不足的问题,体育现代化发展需要人文与科学“两条腿”走路。

关键词:体育;科学化;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 G 8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2)05-0066-03Discussion on the Signification on China SportsAN Li-na(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44, China)Abstract: The article expounding the sports scientific style connotation foundation, from the populace sports, athletics sports, the school sports three aspects, has analyzed the positive influence which the sports scientific style brings. The problem of the who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ports future is not merely the humanities spirit flaw, but also the sports modernization degree of development insufficience. So the Chinese sports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needs to do something, especially in science and humanities.Key Words: sports; signification; scientism;现代社会正面临一个科学技术革命全方位加速、大力发展的新时代,体育作为重要领域也得到科学化的恩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人类带来无穷的幸福和快乐。

同时,体育的科学化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潜在、甚至现实的威胁,如兴奋剂正是体育科学之花结出的给人类带来无穷灾难的恶毒果实。

我们只有正确认识体育的科学化,充分利用体育科学化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主动发挥人文精神对体育科学化发展的导向作用,尽可能避免体育科学化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人们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体育科学化目前还相对落后,处在经验体育和科学体育交替的时期,因此,加快我国体育科学化的进程,是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1 体育科学化内涵科学的实质是科学精神,包括理性和实事求是。

当体育研究具备了科学精神,即体育是站在理性的高度审视体育发展的研究,又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体育的发展就具有了科学性,就在向着科学化的方向迈进。

这里,理性是体育研究者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方式对具体的体育发展研究进行逻辑抽象,它使对体育的客观趋势的辨别与判断、对体育研究与人的主体需要之间的符合程度及其关系的辨别与判断更具自觉性。

20世纪50年代以来,现代体育科学化的研究,不仅开创了现代体育发展的新天地,同时抛弃了200多年来以运动为中心的观念。

体育科学化完善了以人体为中心、以运动为手段的身体发展论思想体系与通过异化诱导同化优势法则的增强体质的规律;理顺了锻炼身体过程中的主体、客体以及连接主、客体的中介项及三者之间的固有关系,促使体育的任务(目标)与所采用的方式、方法空前地统一起来;从理论到实践拓展了人类体育之真义,有力地转变着当代人类的体育思维与观念。

体育科学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体育科学化就是通过多种方式使体育发展的研究逐渐具有科学性的过程。

换言安丽娜:论中国体育的科学化发展-67-之,体育科学化,就是使体育研究和体育锻炼的评价活动及其结果具有理性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过程。

2 体育科学化发展的积极影响 2.1 对竞技体育的影响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将电视用于体育竞赛和训练,东欧一些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多学科综合选材和训练研究,前联邦德国在20世纪70年代研制了系列化的运动生物力学测试仪器,行为科学、控制论、系统论等新的科学理论也被广泛用于训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训练理论和方法。

许多高科技产品如计算机、电视、激光、现代传感技术、新型材料等应用于体育运动,不断改变着训练、竞赛、竞赛管理,使运动成绩、技术水平飞速提高。

特别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中国体育健儿在世界体坛崭露头角,更增强了体育科学化建设的氛围。

同时,计算机、电视机、卫星通讯等现代传播媒介,不但提高了大型运动会的管理效率,还使体育和公众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促进了体育产业化的进程。

2.2 对大众体育的影响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休闲体育活动成为各国体育科学界研究的热点。

各种群众性健身、健美热此起彼伏,各国政府增加了对大众体育的关注和投资,体育科学界也加强了对大众休闲体育活动的研究和指导。

体育理论界如何使大众体育能够科学的、健康的、持续的发展,使人民大众能够树立科学的体育健身观念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是硕果累累。

同时,各国大众体质健康测试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各种健身器材的大量生产和销售,表明大众体育科学化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的增多,也表明了广大人民群众在体育活动上要求科学性的意识增强了,对科学健身的呼声日益高涨。

2.3 对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国际性的大众体育和休闲体育热潮,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影响到学校体育,学校体育中出现了为终生体育和健康的休闲体育活动服务的新趋势。

1978年日本文部省“学习指导要领”提出:应将学校体育与终生体育连结起来,教师不仅要在锻炼学生体力和塑造人格上下功夫,而且要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让学生终生热爱体育运动。

1987年的《日本教育改革基本方针》明确指出,终生教育(生涯体育)是今后日本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的基本方向。

学校体育是终生体育的入门期,是终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个阶段。

日本学校体育便由“学校期中心的体育”转向与终生体育相连并成为终生体育的重要一环;由以运动为手段的体力教育和运动技术教育,转向把运动作为目的和内容的教育。

在社会主义国家,源于凯洛夫主义教育理论的体育思想始终居于主导地位,重视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注重教师、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2.3.1 体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竞技性、表演性的运动和游戏比重进一步提高,体育教材运用出现低龄化的趋向。

一些国家增加了室内讲授的体育课程,健身内容的比例不断上升。

20世纪80年代末,英国下院文教委员会建议:改变以足球、橄榄球和板球为主的教学内容,应从生涯体育的观点出发,以多样化的个人项目为主,在小学开发简化规则和用具的小竞技,以促进其毕业后继续参加体育运动。

2.3.2 体育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男女分班教学已成为各国的普遍趋势,许多国家还根据学生的体质和体育基础分组进行教学,或按学生身高、体重、年龄综合指数分组。

在教学方面,除传统的循环练习、分组练习等外,运动处方、机械性体力练习法、程序教学、暗示学习、心理训练、小集团学习、创造性学习、电化教学等方法也被越来越多地采用。

2.3.3 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比重增加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很重视课前(间)操,欧美则非常重视运动俱乐部。

俱乐部的教练员可能是学校的正式职员,周末体育教师常开车带学生去野营。

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美国还出现了学生自行组织和管理的运动俱乐部,当它们被学校体育当局认可时,便可以得到帮助并代表学校参加各种比赛。

综上所述,体育科学化对体育的所有领域都带来了深刻、巨大的影响,新世纪体育的科学发展进程将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给体育造成的影响更深刻。

从事于体育领域的人们在接受体育科学化给人类带来的效益的同时,更应重视它给人类带来各种潜在的威胁,从而推进体育全面、健康、快速的发展。

3 影响体育科学化发展的不利因素体育的科学化给体育带来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一些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如违禁药物的有计划使用、对国家体育的垄断性管理以及采取非常规手段控制、迫害体育工作者等等做法,实际上已超出了体育的范畴。

3.1 人文精神的欠缺事实与理论都已证明,没有人文精神的发展,在追逐财富过程中,人们将不再受自制、公平、正义等精神的约束,而只有对物质利益的无限攫取。

这样的经济发展就算能暂时获得效益,至多也是一种残缺的发展。

一个社会在物质上再怎么富有,如果缺乏关怀人类终极存在价值的人文精神,没有人的全面发展,那么这个社会便很容易迷失前进的方向,人则成为被科学异化的“畸形人”。

3.2 科学在孤独中迷失当今,人类认识到过去盲目发展科技,竭力“拜物”酿成的恶果。

1999年世界科技大会明确提出,未来科技应“更富有人性”,也应该富有科学,这是人类对物化和科技第34卷第5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9月-68-异化的社会的觉悟。

科学以人为本,科技、教育以人为本已成为时尚,但人们对体育要以科学为基石的认识还是比较欠缺。

同时,知识经济下知识的高智力化给人的体力发展带来了困惑。

就在人类用自己的智慧给自己身体的解放创造无数有利条件的同时,却给人类体力的发展设置了障碍。

人体的各部器官将由于运动的减少或是不科学的运动,导致机体的萎缩或损伤。

人的发展,应当是人的体力与智力的全面、科学的发展,而知识经济给人的发展提供的是一种智力高度发展的大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很可能是一种畸形发展的人,即智力高度发展而体力停滞发展以至衰退的人。

[参考文献][1]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3] 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洛伊斯·N·玛格纳.李难,等译.生命科学史[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5] J. D. 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6] 黄顺基等主编.现代科学技术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7] 杰里加斯顿.科学的社会运行[M].北京:光明日报社,1988.(责任编辑、校对:孙海祥)(上接第15页)应用化学,1997,14(1):68.[2] 邓凡政,石影,刘延美.PEG-Na 2SO 4-PAR 体系中Pd(II),U(VI),Mo(VI)的萃取分离[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0, 20(3):440.[3] 邓凡政,石颖,汪玉波,等.双水相体系中钛,锆的分离[J].稀有金属,2001,25(6):471. [4] 蔡红,张春莉,许秀丽,等.光度法研究聚乙二醇-硫酸铵-邻苯三酚红体系中铋,铁,铜,镍,钴,铅的萃取分离[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3,23(2):345.[5] 杭州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教研室.分析化学手册:第三分册[M].北京:化学工业社,1989:439.[6] Z·马欣科.郑用熙,任奇钰,冯艺聪,等译.元素的分光光度测定[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211,180,370,484.(责任编辑、校对:琚行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