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大变革的时代
7大变革的时代
C
牛耕和铁农具
生产力水 平的提高 时间、 国家、 人物、 地点、 功能、 作用
大 变 革 的 时 代
都江堰
背景、 目的、 时间、 商鞅变法 人物、 内容、 作用
建立县制
商鞅变法的作用(意义、评价)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 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 了还是失败了? 变法成功了 因为判断成功还是失败的标准是看 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 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 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 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1、春秋战国时期 和 的 推广和使用,使土地利用率和农 作物产量明显提高。 2、都江堰: 国太守 在 修 建。是闻名世界的 工程。 3、都江堰的作用? 4、商鞅变法:目的、时间、人物 内容、影响。 5、封建社会主要矛盾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公元前356年)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耕战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 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 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1、_ 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 2、春秋战国时期 和 的推 广和使用,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 量明显提高。 3、都江堰: 国太守 在 修建。 是闻名世界的 工程。 4、都江堰的作用? 5、商鞅变法:目的、时间、人物 内容、影响。 5、封建社会主要矛盾
1、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 支持下开始变法。
2、战国时期,经过变法封建制度 逐步确立起来,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3、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和农民 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4、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
--商鞅
历史: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课件(新人教版七年级上)3
以上三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强大,必须改革,固步自封, 固守传统只能落后于人
1、结合p74地图,说出战国七雄的名称,指出它们相 当于今天的哪些地区。 2、与春秋争霸相比,战国七雄之间的战争有和不同。
理一理
春秋
春秋五霸
齐桓公
东 周
战国
秦、楚、燕、齐、赵、魏、韩
深夜书屋 /book/3/ 深夜书屋
出谋划策
假如你是春秋五霸之一,应该 怎样做才能成就霸业?请同 学们当谋士,献计献策。
谈谈改革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材料一:齐桓公重用管仲,管仲实行改革,使齐国 迅速强大,成为当时第一个称霸的诸侯。 材料二:清朝末年,中国贫穷落后,饱受帝国主义 国家的蹂躏,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清朝统治者盲目 自大,不思改革进取。 材料三: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发展缓慢,观念滞 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并取得举世 瞩目的成就。
变革与争霸
历史知识: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向 东迁到今河南洛阳,历史上称 为东周。
春秋(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世纪)
东 周
战国(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思考: 1、春秋时期以前,人们使用什么生产工具?
旧 石 器
新 石 器
骨 器
春秋时期铁犁头
牛耕示意图
思考: 1、春秋时期以前,人们使用什么生产工具? 2、铁器的使用较以前的工具有哪些进步? 3、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有什么意义?
自然条件——背山面海,资源丰富
善于用人——不计前嫌,重用管仲
你认为齐 桓公是怎 样的一个 人呢?
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
自然条件——背山面海,资源丰富
善于用人——不计前嫌,重用管仲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知识层次,理解能力都不强。
前面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的纷争”,学生对春秋战国的社会形势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知道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为争夺人口,土地和对别国的支配权不断地进行兼并战争,与此同时,纷纷进行改革,发展经济,强化军事,形成了社会大变革的趋势。
同时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本课设计的时候着重考虑了如何讲才能便于学生理解和尽可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问题。
【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1)了解铁农具与牛耕的使用和推广(2)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2.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与农耕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史实。
让学生认识到先进生产技术的作用。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通过了解掌握秦国商鞅变法的过程,认识到封建生产关系比奴隶制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认识变法的作用以及给后人的启示。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情景再现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融入到课文当中去,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通过换位思考,化难为易地掌握变法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操。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甚至要有牺牲精神,要勇于战胜挫折,同时也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大胆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本课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创设情境法、启发诱导、问题导向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学生阅读课本导入框“立木为信”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生答)师设疑:商鞅为什么能在那个时期掀起变法运动?通过第6课的内容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是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成功?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去探究这些问题。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一)内容标准1、以都江堰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二)教材分析本课共三目内容,“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著名的都江堰”、“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
促使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铁器的使用(也就是生产工具的改进)。
铁制农具出现以后,牛耕渐趋普遍起来。
各国重视兴修水利,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成了“天府之国”。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使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促使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战国二百多年的历史,上承春秋,完成了由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下迄秦,完成了从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转变。
这一过程的变化与战国时代的变法或改革有着密切的联系。
战国各诸侯国的变法,清除了奴隶制的残余,最终确立了封建制度。
其中的商鞅变法是最彻底的一次改革,它使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秦灭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是成功改革的典型。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的情况;了解都江堰修建的日期、位置,知道都江堰的主持修建者是李冰父子。
依据示意图,说出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过程,引导学生掌握读图与识图的基本技能,提高空间想像力;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通过看书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图示制作,让学生掌握、分析商鞅变法的内容,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协作学习的精神;学生就“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进行讨论,对商鞅变法进行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都江堰的社会价值,理解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强化环保意识;在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过程中,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学会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2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铁农具的使用
-迄-中金镡制农铜柄-战
铁 双
今国金具铁国 镰
出现:春秋 扩大:战国
为止所发迄今发掘出首铁剑占主导地位剑时期铁制工 范
现土。 具
(2)牛耕的使用 出现:春秋末期
大铁铧和装有鐴土的少数春的最早的人的铁得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秦国为什么能一跃成为战国 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大变革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一、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
生
铁器和牛耕 产
的推广
技
术
水利工程的 修筑
的 改 进
私 田 出 现
新
兴 各国变法
地商
主 阶 级 出
鞅 变 法
现
中 国 封 建 制 度 确 立
还一不而商变力必场在在鞅是革的须商变于于被是 , 变失革实变处鞅曲 但 革败的施法死变折 历 。成变的,了法功法目说的 史,或的的明是,向为失人是了成充前败的否守什满发功的生达旧么标与到势阻展了?准死。力,, 你的鞅因发发青立的顺猖虽为展展有精年勇应通狂死经,成神一 于 这什过和,过军为,代 变 个么统变变队战学才必 革 变治法法战国启习者还,斗后能须 、 革发商的是秦力期与从 积的?昏获的不最鞅时小极时庸得经断富变俱就实代。了济回强法进但成得强的树践。商功到,封,,,
加强中央集权
确立封建制 度为统一全 国奠定基础
时冶 期铁器铁制品之
应 用 , 而 又
之一 以
一铁
石器
铜器
二、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 1、修建者:
李冰(秦国) 2、修建时期:
战国时期 3、作用: “天府之国”
2、商鞅变法内容及影响
1、承认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
七上历史第七课《大变革时代》案例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一)、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这种社会性质的变革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通过各国的变法实现的。
本课分三目内容。
第一、二目,介绍了代表当时农业发展水平的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第三目,介绍了社会变革的历史条件、内容及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铁农具和牛耕春秋使用、战国推广的史实;了解各国纷纷变法的史实,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商鞅变法课本剧表演体会商鞅勇于改革、大胆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
(2)通过解决“一个奴隶主的烦恼”,以小见大,深入了解变法的历史条件。
(3)通过换位思考,化难为易地掌握变法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
教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这种社会性质的变革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通过各国的变法实现的。
本课分二目内容。
第一目介绍了代表当时农业发展水平的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
第二目,介绍了社会变革的历史条件、内容及影响。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高,因而需要结合历史学科涉及范围广、故事性强的特点,选取课本剧、图片,通过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教学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方法:1、谈话法讨论法 2、创设情境法3表演法(二)教学新课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春秋战国的纷争,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纷纷发展生产,(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积极进行社会变革生产要发展,离不开先进的工具,我们首先来学习工具的改进一、工具的改进多媒体打出材料:《国语》中记载,孔子有弟子姓冉,名耕,字子牛,晋国有一大力士,名字就叫牛子耕。
教师过渡:从哪些信息看出那时出现牛耕了?(学生回答)科技发展促进生产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节省了劳动力,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
7大变革的时代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二、著名的都江堰
秦国蜀守李冰、岷江中游、都江堰
世界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
作用:消除水患、灌溉农田
成都成为了“天府之 国”
三、商鞅变法
1、土地原属国家所有—奴隶主新开垦—私产—出租—地主
目的: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2、各国变法 结 果 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封建社会形成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著名的都江堰
岷 江 分 水 堤 内 江
外 江
岷 江
都江堰示意图
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请回答:
都江堰有什么作用?
作用:消除水患 灌溉农田
结合对课文知识的预习,回忆上节课内容,并阅读课文P38文字, 请回答:
1、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的主要目的和结果怎么样?
a.动用武力夺霸主地位,结果减少了诸侯国数目,趋于统一; b.富国强兵打败对手,统一中国,结果是实现了统一。
牛耕已经很普遍了
人耕地 牛耕地 农业的革命
万 流 归 一 汇 八 百 里 青 城 沃 野 都 从 太 守 得 来
六 字 炳 千 秋 十 四 县 民 命 食 天 尽 是 此 公 赐 予
看图答题: 后人写诗评价李冰,认为 其功劳大于大禹,“始知李太 守,伯禹亦不如”。请问为什 么这样说?
他主持修建了都江堰。
C、改进生产工具,推广牛耕 D、任秦国蜀守,勤政廉洁
课后思考
本课讲述了哪 些春秋战国时期的 变革?看谁找的多。
铁锄
锄铁范
铁镰
铁锸
铁 钁 铁犁铧冠
联系上几幅图上的器具(并结合自由阅读卡的内容) ,请回答
铁农具为什么能够较快推广? a.性能优越,更坚硬、锐利;b.冶铁业在 当时已经很发达。
七上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七上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山东冯静【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铁农具、牛耕的推广和使用。
2.了解都江堰的构造和作用。
3.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2.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是时代的需要,要学习商鞅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学案导学,以学案为载体,以组为单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合作活动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相关的插图、图片、文字资料等,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上网查找有关“都江堰”和商鞅变法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编演历史剧“立木为信”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小结:要想做个成功的人,必须言必信,行必果。
同时这个故事也说明让别人相信你,是人生成功的重要一步。
导入: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大变革的时代”,而生产力的发展是引发这场“大变革”的重要原因。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情况;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一)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自读)(二)自主学习,感知基础知识:温馨提示: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依据提纲,自学教材,探索、交流、讨论。
7大变革的时代
信息梳理Biblioteka 私田租奴隶 奴隶主
身份变化
农民 封建生产关系产生 地主
生产力发展
(铁农具、牛耕的使用)
根本原因
变法
商 鞅
秦 孝 公
为 统 确一 国 立 鼓励生产 经济发展 富 全 了国 2.奖励耕战 封 军队战斗 兵 奠 建 奖励军功 力增强 强 定 制了 度基 加强中 3.建立县制 由国君派官吏治理 央集权 础 这些措施对谁最不利?
牛 耕 图
灌溉
防洪
始知李太守,
伯禹亦不如。
小结:
铁农具
牛 耕 都江堰
生产工具 的改进 耕作技术 的进步 水利设施 的修建
生产力 发展了
问题:劳动效率大大提高,奴隶们以 前一天的农活现在可能5小时就完成 大量的荒地被开 了,那么剩下的时间干什么呢?
垦出来(私田)
国家封给我三百亩土地, 干脆我们也给奴隶点儿 我自己还私自开垦了几 自由,让他们租种咱们 百亩荒地,不用纳贡, 的土地,给咱们交租, 足够我挥霍了,大家尽 省得他们不好好干活儿。 情享用吧!
嗯,好办法,但是这些私 土地是多了,奴隶却逃 田毕竟没经国家允许,没准 跑了不少,影响了我的 收成。咱们怎么办呀? 儿哪天,土地就让国家没收 了,那咱们就没好日子过了。
故 事 情 境
变法!
要是国家承认咱们私自开垦的土 就是就是,我们用牛耕 地合法就好了,缴点税也行啊。 地,用铁农具干活,效 率就是高。
生 产 力 发 展
私田 出现
封建 变法 剥削 方式 出现
封 建 制 度 确 立
通过本课学习,你知道了春秋战国时期 最重大的变革是什么?
社会性质的剧变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思考:
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 得到什么启示? 顺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得到了新兴地主阶级 的支持。 启示:1.改革促发展,改革促进步。 2.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 革,国家才 会有光明前程。 3.改革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 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
教学设计3: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情况。
2.掌握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构造和作用。
3.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能促进发展,改革能使社会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适应时代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一]同学们,前面我们讲春秋五霸时,提到有一种观点认为秦穆公应列为五霸之一。
历史上也提到过秦穆公时“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史记·秦本纪》)但它毕竟只是占据西北一隅的一个小国。
到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时,秦国的旧势力很大,国君权力较小,国力也远不如中原强国。
秦孝公为改变这种状况,下“求贤会”,招募人才。
商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受到重用实行变法的。
变法之前,商鞅知道,若想顺利推行新法,首先得取得百姓的信任。
于是想了个办法,在都城南门立了一根细木竿,并对围观者说:“谁能将此木扛至北门,赏金10两。
”众人不解,议论纷纷,这样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怎有如此丰厚的奖赏?所以没人响应。
这时商鞅又说:“有谁执行我的命令,赏金50两!”众人哗然,这时人群中一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把木杆扛到了北门。
商鞅当即命人赏金50两给此人。
这件事很快传遍全国,百姓都说商鞅是个讲信用的人。
商鞅因此很快提高了威信。
不久,商鞅在秦国开始变法。
商鞅为什么要在而且能在那个时期掀起变法运动呢?这要从生产的发展说起。
[导入语例示二]教师在讲完商鞅立木取信的故事后,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大变革时代”,这个大变革时代的到来,与生产力的发展有绝大的关系,下面我们就从生产的发展说起。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看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措施是否得到保 存并持续发挥作用,而非变法者死活
大 变 革 的 时 代
生 产 的 变 革
生产工具 耕作方式 水利工程 时间 领导者
课堂回味
变
最著名
秦国 商鞅 变法
支持者
内容
法
影响
作用 使中国由 社会过渡到 社会
歌谣记
(一) 春秋出现铁农具, 战国时期遍大地, 春秋末年用牛耕, 农业史上大革命。 (二) 李冰修筑都江堰, 消除水患灌农田, 治水功劳胜大禹, 造福人民两千年。 (三) 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战国各国纷变法,孝公治国用商鞅, 土地私有能买卖, 奖励耕战免徭役, 根据军功授爵位, 废除旧贵族权力, 建立县制管地方, 国君直接派官吏, 经济得到大发展, 军队有了战斗力, 战国后期秦最强, 商鞅变法最成功。
商 鞅 南 门 立 木
阅读课本第38~39页,尝试着 找出商鞅变法的下列内容——
时间、 改革者、 诸侯国名称、 支持者、 改革内容、 改革的作用
时间:公元前356年 改革者:商鞅 诸侯国:秦国 支持者:秦孝公 内容: 1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 旧贵族的特权。 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 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 国家。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奖励耕织
农民积 极劳动
官兵英 勇作战
经济发展
国富 兵强
奖励军功
能打胜仗
建立县制
由国君派官吏治理
穿越历史的天空第7站-大变革的时代
课堂小结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私田出现
夏日之荷
变法运动
生产力发展
阶级关系转变
奴隶主——地主 奴隶——农民
政治改革确立 封建社会制度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及战国时期社会变革 的根本原因。
期待下次与你们一起穿越!!
夏日之荷
穿越历史的天空
第七站
大变革的时代
夏日之荷
一 变
劳动工具的改进
劳动工具革新的足迹
原始社会早期 打制石器 原始社会中期 磨制石器
夏日之荷
奴隶社会(夏、商、周) 青铜器鼎盛时期
原始社会未期 出现青铜器
夏日之荷
铁农具
春秋时使用,战国推广Biblioteka 铁农具——生产力提高的标志
二 变
耕作方法的改进
夏日之荷
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 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 一次革命
——都江堰水利工程
促 进 了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四变
阶级关系变化
农 业 大 变 革
铁农具 牛耕
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 产量显著提高
兴修水利
生产关系大变革 奴隶主
社会性质大变革
出租土地 租种土地
奴隶 农民
封建地主
五变
各国变法,封建制度确立
徙木立信
这 个 故 事 的 主 人 公 是 谁?
商鞅变法
夏日之荷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年)
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商鞅变法
主要内容
承认土地私有, 允许自由买卖
历史作用
废除了旧制度,有利 于地主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废除贵族特权,加 强战斗力 加强中央的管理
奖励农耕 奖励军功
7 大变革的时代
便 国 不 法 古 。
治 世 不 一 道 ,
商鞅舌战守旧贵族
立木取信
商鞅变法 • 时间: • 地点: • 人物: • 内容: • 评价:
公元前356年
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发现了一个 装满竹简的古代墓葬,秦简内容很像一 部自传,它粗略地记载了一个普通秦国 士兵的生平。这个人的名字叫“喜”。
1、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 2、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3.为以后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春秋战ຫໍສະໝຸດ 时期铁器和牛 耕的推广水利工程 的修筑
生 产 技 术 的 改 进
私 田 出 现
封 建 剥 削 方 式 出 现
各国变法
商 鞅 变 法
背景 内容 意义
中 国 封 建 制 度 确 立
“商君虽死,秦法犹存”
问题五:“敢”没打仗立功,为什么也能得到免徭役的特权?
“奖励农耕。 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战争结束了,“喜”回到家中,却找不到自己原来的 村庄。父亲解释说:“秦国原来是一族一治,新法规定 是“一里一治”。有里正来管理村社事务。我们周边方 圆百里几个村就合成了“商於县”,我们现在的户籍是 商於县。
金文
三星堆文化
鼎
簋
鬲
甑
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
觥
觚
爵
中国古代史时代分期
这些工具的变法说明了什么?
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远古人类? 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远古人类? 河姆渡人 半坡人 哪些朝代?
夏商与西周
春秋战国开始
青 铜 镰 刀
铁农具
战国铁镰刀
锄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1.知识与能力掌握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封建制度确实立和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通过角色扮演,及小组讨论指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讨论商鞅在历史上的奉献,使学生认识到变革在历史开展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应用多媒体与教师的提问相结合,使学生直观到铁器、牛耕的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使开垦耕地扩大;通过角色扮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讨论,引导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冶铁技术的创造、农业技术的领先地位、闻名世界的都江堰,都说明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说明我国古代的经济、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鼓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
:《自制生产工具》、《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战国时期牛耕图》、《自制都江堰平面图》、《都江堰现状全景图》、《商鞅舌战旧群臣》考虑到学生历史知识积累较少,假设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就必须运用浅化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时机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逐渐培养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因此本课课前布置学生设计导入方案;师生共同搜集都江堰的有关资料、,分析其防洪灌溉原理;搜集商鞅及其变法的有关资料。
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根据平面图分析都江堰的工程原理,了解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1、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
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2、投影:《北京人的石器》、《半坡人的石器》、《河姆渡人的骨耜》、《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提问:如果给你一块实验田,让你亲手耕种,你会选用哪种农具??接着提问:铁农具能较快?3、铁农具的,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辽宁省开原市第五中学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名师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5讲:商鞅的态度坚决,他代表 新型地主在 政治和经济上的要求改变国家落后的立场。
6课时小结,要求背诵,商鞅变法的内容?
6完成评论
你如何认识创新变革精神?
要求学生复述课前小故事36页
思考:变革你想到什么
1对 比:?
从石器到铁器;从人力到畜力
2学生议论回答
科学技术是社会
发展的原因之一(牛耕是我国 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成语表演:由学生完成、表扬
南门立木、舌战群儒
讨论
4如何看待变法?
归纳:
a从长远角度看,意 义更大。
b评价人物、历史事件要从是否顺应历史发 展的进程为标准
c变革不是 一帆风顺的
课后反思
本节进行合作教学,由学生做主讲人,重点分析商鞅变法, 老师点评。多数同学不能上讲台,今后要锻炼他们的参与意思。
2生产力的提高——私田出现——封建剥变法
1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的私有
b奖励 耕战
c建立县制
2作用
强调
副板大变革是指社会性质的剧变---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1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技术的改进突出 表现在劳动工具(铁器和 牛耕)
2投影:都江堰图
3分析水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课题名称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牛耕和都江堰、商鞅变法、封建制度形成,分析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配角生理解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分组竞争法、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
重点、难点
都江堰和商鞅变法及意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
2、学习探究新课
1、多媒体显示图片:《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后学生思考:
(1)、我国在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铁农具?在什么时候使用范围扩大?
生: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范围扩大。
(器农具相比具有优越性,其次是冶铁业发达,能够生产大量铁器。
而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顺应而来的封建制度确立。通过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四、达标检测
测验题目一: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
请回答:
(1)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办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
教案序号
7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课题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掌握秦国商鞅变法的过程,认识到封建生产关系比奴隶制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认识变法的作用以及给后人的启示。
2、知道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与农耕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史实。让学生认识到先进生产技术的作用。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多媒体显示图片:《都江堰现状全景图》《李冰父子像》
(1)、这幅战国时期修建的、至今仍在造福于人民的著名水利工程叫什么?是哪个国家修建的?
(2)、“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中,“李太守”、“伯禹”分别指谁?后人为什么这样评价李太守?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
这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立木为信
商鞅舌战守旧贵族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内容和作用——
1、承认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
奖励生产
建立封建土 地所有制
经济发展 军队战斗力增强
国富 兵强
2、奖励耕战
奖励军功
3、建立县制
加强中央集权
秦国经济 得到发展, 军队战斗 力不断加 强,发展 成为战国 后期最富 强的国家。
商鞅变法
请同学们分别代表四个不同的阶层,谈一谈商 鞅变法给你们造成的影响。
今天的都江堰还在为四川8 都江堰造就了富庶繁荣的 “天 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个市、42个县的3000多 府之国“,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 1833-1905)来都江堰考察,以行家的眼光,盛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 发 各地无与伦比。曾于1872年在《李希霍芬男爵书简》中设专章介绍都江堰。 万人提供着生活、生产和生态用 展,为历代赈灾,为战胜外侮, 李希霍芬是把都江堰详细介绍给世界的第一人。 为今天成都平原的现代文明,作 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和世界产 水,灌溉面积达1010万亩。 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2000年11
本课小 结
春秋战国时期
铁器和牛 耕的推广 水利工程 的修筑
生 产 技 术 的 改 进
私 田 出 现
封 建 剥 削 方 式 出 现
各国变法
商 鞅 变 法
背景 内容 作用
中 国 封 建 制 度 确 立
总结:
铁农具、牛耕的使用 土地私有出现
变法运动 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封建社会形成
战国铁镰刀
锄
斧
铲
犁铧
镰
齿耙
锸
锄
制-铁 农战双 具国镰 占时范 主期 导铁 地制 位工 。具 得 到 了 广 泛 的 应 用 , 而 又 以 铁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7大变革时代)
7、大变革的时代1、时期我国出现铁农具,时使范围扩大。
2、是我国发展农业史上的一次革命。
3、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意义)。
4、时期在修建都江堰,使获得美称。
5、年,在支持下变法。
6、商鞅变法内容:7、商鞅变法影响8、我国封建社会形成的标志是。
8、中华文明的勃兴(一)1、我国当前已释读的甲骨文单字有个。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开始。
我国已记载日食在开始。
4、时就有历法,时逐渐完备,时测定出二十四节气。
5、是春秋战国的名医,他用治疗疾病,用诊断疾病。
6、屈原生活在的,代表作,被定为。
7、盛行“钟鼓之乐”,湖北随州的最为珍贵。
9、中华文化的勃兴(二)10、秦王扫六合1、年,灭掉六国建立起,——朝定都。
2、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和军事上的措施有哪些?3评价秦始皇11、“伐无道,诛暴秦”1、秦的暴政有①;②;③。
2、秦始皇还为自己修建和,还修、,他死后更加残暴。
3、公元前年,、在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了。
4、陈胜吴广起义的意义:。
5、公元前年,以少胜多在中大败秦军,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灭亡。
6、公元前年,建立朝,定都,历史上称,就是汉高祖。
7、你知道与刘邦项羽相关的成语有哪些吗?12——14课1、的太守发明了水排,水排的利用比欧洲。
2、长安城内有专门的商业区叫“”。
3、秦汉之际,匈奴的杰出首领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
4、汉武帝时,田径强盛,反击匈奴,夺取了。
5、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出击匈奴,经过战役使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6、公元前1世纪中期时候,请求,自请前往,和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7、汉武帝大一统一的措施:①政治上:接受的建议,下令。
②思想上:接受的建议,,把作为,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建立大学。
③经济上:④军事上:15、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1、西域指。
2、派出使西域,开通了。
3、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管辖在公元前年,。
4、丝绸之路的路线是:→→→→5、丝绸之路的意义:①②。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课件 新人教版(3)
学习目标
• [教学目标] • 1、 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 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 的方法。 •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 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 学习方式。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 识和创新精神。 • [重点和难点] • 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 本课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都江堰由分水堤、 内江 宝瓶口和飞沙堰三 部分组成。外江是 分 堤 水 宝瓶口 正流,可排洪通航; 外江 内江供灌溉,江水 通过宝瓶口流入成 飞沙堰 都平原。当内江水 流过大时,江水漫 离堆 岷 过飞沙堰,流入外 江 江。都江堰能灌溉 都江堰示意 农田300万亩。 图
岷 江
万 流 归 一 汇 八 百 里 青 城 沃 野 都 从 太 守 得 来
观察文物图片:
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齿耙
锸、犁铧
镰
战国时期铁农具复原图
自主学习
• 1.______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_____时,铁农 具使用反围扩大。 • 2.______末年已使用牛耕,_____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 • 3.______和_____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 显著提高。 • 4._______时期,___国蜀郡太守______在岷江中游修筑 ______,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 5.公元前_____年,_____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 • 6.经过商鞅变法,_____国成为战国时期最富强的封建 国家。我国封建国家形成了。 • 7.概述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废除了旧制度 促进农业发展
奖励耕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的某人发迹故事,你认为哪个是不可能的
(
)
A.他在一次战争中杀敌有功,得到了几十亩
土地的赏赐。
B.几年后,辛勤耕种这些土地,因粮食喜获
丰收,政府免除了他的徭役。
C.接着,他用卖粮食得来的钱,又添置了几
十亩土地,成了小地主。
D.四十五岁后,他卖掉了所有土地去经商,
得到政府的奖励,后来成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
人
秦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1)商鞅变法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2)商鞅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 的利益,他们属于社会进步力量。 (3)商鞅变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提高国力。(4)商鞅本人有革新的 勇气与气魄,又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 从此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的国家的是( )
A.秦 B.齐 C.楚
D.燕
4.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体现了 ()
A.商鞅变法的精神和原则 B.商鞅变法的具体办法 C.商鞅向旧贵族发出的挑战 D.商鞅向秦孝公立下的保证
5.都江堰属于( ) A.防洪工程 B.灌溉工程 C.水利航运工程 D.防洪灌溉工程
6.下列是一个描写公元前350年生活在关中地
目的: 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变法内容
1.国家承认土地
私有, 允许自由 买卖。
建立土地所有制
建立封 建制度,
国 为统一
2.奖励 奖励耕织 经济发展 富 全国奠
耕战
奖励军功
军队战斗 力增强
兵 强
定了基 础
(意义)
3.建立县制: 由国君派
加强中官Βιβλιοθήκη 治理央集权课堂小结:
铁农具和牛耕的 私田
牛耕图
40页分析材料
阅读下列材料,请你把文 献记载与出土文物结合起 来,谈谈这个考古发现说 明什么问题?
材料一: 掌握了牛的习性。 材料二:
战国时期已用牛耕,并得到广泛 推广。
二、兴修水利
——“二变”
这是谁?他做 了什么贡献?
始知李太守, 伯禹亦不如。
灌 溉分
水 堰
内
江
分
外洪 江
岷江
3.都江堰.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每一次变革都大大促进了人类社会 的发展。 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发生巨大 变化的“大变革的时代”。
1.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2.我国普遍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是在(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3 .通过变法,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
使用 水利工 程的修建
出现
封建 剥削
变 法
方式 运
出现 动
生产力发展
新的生产关系和 阶级关系形成
政治改革确立 新的社会制度 (封建制度)
是商鞅变法以及战国时期 社会变革的主要或者说根 本原因.
课本39页寻找变革
找出本课讲述的春秋 战国时期的具体变革的
事例,突出一个“变 ”
字。(概括)
出现铁农具、使用牛耕,修 都江堰、一些土地由国家所有转 变为私产,奴隶主转化为封建主, 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商鞅变法, 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等等。
课后思考:
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 是失败了,为什么?
并讨论通过学习商鞅 变法,你有什么启发?
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 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 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守旧贵族 的反对,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 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 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 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 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 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修筑的都江堰造福于人 民,使成都平原变成了 “天府之国”。
小结:
一、农业的发展
铁农具 牛耕 都江堰
劳动工具的改进 耕作方法的改进 基础设施的建设
土地利 用率和 农作物 产量显 著提高。
大量的荒地 被开垦出来。
三、变法运动
——“三变”
商
秦
鞅
孝
公
背景: 1、铁农具和农耕的使用和推
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 来。。。。。。变成农民。 2、新兴的地主阶 级。。。。。。掀起变法运动。
第七课
大变革的时代
看图复述故事 :
立木取信
故事说明什么?
一言九鼎
一 、 铁农具和牛 耕的使用
—— “一变”
骨耜 耒耜
石器
青铜铲
春
铁农具
秋
、
战
国
37页动脑筋
说一说,铁农具为什 么能较快推广?
一是铁农具硬度大,不 易磨损 (比石农具和青铜 农具具有优越性) ;
二是当时的冶铁工业已 相当发达,能够生产大 量铁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