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改“三个”误区教学实录与反思
浅谈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误区及对策
浅谈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误区及对策科学课程改革已开展了多年,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的日趋多元化,课堂教学成为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师生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
课程改革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改变了以前那种缺乏生气的教学氛围和呆板的学习方式,活跃了师生的思维,激发了师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新《课标》下的科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病症”。
下面,我们针对这些“病症”进行剖析并得出治疗的“处方”,企盼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
误区之一:滥用课件,课堂当成了“电影院”多媒体技术因其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交互性、实用性的独特优势,弥补了传统教育手段之不足,优点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病症”。
有些老师的科学课用多媒体教学,整节课没有一个字的“板书”。
整节课都在屏幕上不停地切换,有时放放短片,有时听听音乐,把课堂当成了“电影院”。
还有,多媒体往往容量大,这也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之一,但是,课堂容量应以多大为宜,这是值得探讨的。
一些老师为了“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在课堂上“展示”课件的速度过快,学生思维跟不上,甚至连必要的课堂笔记也无法进行,并且一过了之,无机会“回放”。
这种“放电影”式的教学,能否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能否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是值得商榷的。
记忆需要时间,思维更是一种头脑中的复杂活动,更需要时间。
因此课堂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其进行从认识到理解,从外在到内化的吸收和消化,这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
对策一: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服务于教学,因此,课件的表现形式要简洁明了,不能繁琐,更不能花俏。
呈现信息的容量要适当,里面的内容、形式不可牵强附会,以免偏离教学的主要目标。
我们提倡多媒体辅助教学,因为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像的综合效果,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但是,传统教学的一些优势却是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比如,传统教学灵活性强,能即时解决课堂上的一些突发问题,可以临时改变课时计划,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等等。
课改教学模式中的几个误区及应对策略
2013-10教育创新随着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导学—自学—测评”循环推进教学模式正在逐渐完善和清晰。
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操作,更加凸显“自学为主、讲练结合”的教学指导原则。
但受到传统教学思想影响和个人课堂教学能力的制约,在新的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表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的误区,本人结合常规教学检查及教学活动中的情况,分析这几个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重教学设计,轻教学实践从教学活动开展中我们可以看出,部分教师的设计理念很好,各环节安排也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但一节课讲下来,总觉得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是很适应这种教法和学法,结合日常教学中的听课情况来分析,为什么很好的设计没有教学效果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一些教师把设计和授课分割开来,甚至个别教师根本不考虑如何落实设计。
长期以来的随意性授课导致在公开课或评估课上对于好的教学设计,师生反而都不能适应。
严格地讲,没有教学实践作为基础和支撑的教学设计都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因为本身好的教学设计一定来源于丰富的教学实践,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应从教学实践出发,在常规教学中积累教学经验,寻找符合学科教学特点,符合自身教学特色的方式方法,避免单纯的“拿来主义”,一定要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与自身的教学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适应课堂教学,使备课与授课紧密结合,教师的课堂操作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而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业务校长与主任,则应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常规教学的管理上,绝不是组织几次大型教学活动就可以了,更应着重抓好教师的备课与授课,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独立的创造性的教学设计能力。
这样教师才能真正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把课改的教学理念和行动统一到课堂教学中。
二、重环节完整,轻随机生成按照我校“导学—自学—测评”循环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应较清晰地体现如下几个环节:“引课—强化目标—自学及展示交流—练习测评—小结及集中检测”等。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必须走出的三种误区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必须走出的三种误区摘要: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强调创新、变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淡化知识传授。
但在展示出一片曙光的同时,也给人留下一分忧虑:学生对文本尚未充分解读,便展开热热闹闹的讨论……。
这决不是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是我们对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的认识和做法出现了偏差,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处理好知识传授与学生活动的关系,当讲则讲,当活动则活动,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对。
标签:新课改;语文教学;学生主体;误区2001年国务院颁发《关于改革和发展基础教育的决定》,同年6月国家教育部发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拉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帷幕。
任何领域、任何形式的改革都不能完全割裂历史,都应既继承又创新。
“过”与“不及”都与课程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
在课程改革以其蓬勃的发展态势深刻改变着基础教育的今天,什么研讨会、观摩课、调研课、示范课、比赛课纷至沓来,此起彼伏,热热闹闹,应接不暇。
笔者也参加过不少此类活动,总觉得不少教师不能正确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特点和意义,不能很好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因此,笔者认为,教育工作者要走出一条顺应潮流的教学新路,必须走出下面几种误区。
一、走出“课堂是老师表演的舞台”的误区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对话、交往的舞台,是引导、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场所;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是教师智慧的充分展现。
然而,在课堂上,有的教师总是感觉不吐不快,不痛快淋漓地发挥一番不过瘾。
这种追求形式而不求效果的花里胡哨的务虚的教法必然会贻误学生。
传统的教师身份——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往往促使教师把学生投之九霄云外,天马行空,唱独角戏,在学生面前扮演一番学识渊博的师长角色,尽展自己的风采,迷惑了纯真的学生。
殊不知,学生除了认为老师课堂很精彩外,一无所获。
因为这口若悬河永远是老师自己,再精彩也不能代替学生的能力,它除了赢得了学生的佩服倾慕之外,并不能表示学生具备了这些能力。
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四个误区及对策
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四个误区及对策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它的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误区,影响到教学改革的效果。
下面就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四个误区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过分推崇新技术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新技术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有些教师过分推崇新技术,一味地追求技术的炫酷和时尚,忽略了技术的实用性和教学的本质。
这样会导致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佳,甚至起到了反作用。
对策:对于新技术的运用要适度,不能为了追求新而新。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技术的实际应用,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并且灵活运用,使之成为教学的有力助手。
二、盲目追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有些教师盲目追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仅仅为了展示自己的创新和独特,而忽略了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对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是好的,但前提是要考虑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选择评价方式,既要注重定性评价,也要注重定量评价,使评价更加科学和客观。
三、过度追求学生自治学生自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有些教师过度追求学生自治,放任学生自由发挥,而忽略了自身的指导和引导作用,导致学生无所适从,学习效果不佳。
对策:学生自治的前提是教师的有效引导。
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做好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要适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能够自主思考,又能够得到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四、忽视教学内容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改革中,有些教师忽视了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只注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而忽略了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教师实施课改三大误区
教师实施课改的三大误区摘要: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执教者对课改理念存在理解上的差别,因而在实施课改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调研中发现不少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着三大误区。
关键词:课改;误区;巧问;精讲;减负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执教者对课改理念存在着理解上的差别,因而在实施课改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不少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着三大误区。
误区一:“巧问”与“滥问”“灌输式”的课堂教学以不提问或很少提问而被视为课堂教学改革之对象,取而代之的是提问。
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使有些教师误解为课堂提问越多越好。
例如。
有位教师的一堂物理课,竟提问学生30人次,致使教学任务没有完成。
一位教师的数学课设计了三个较难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提问学生10人次,没有一人能答出,最后这位教师只能自问自答,致使浪费了時间,更重要的是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改明确指出: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時。
要尊重思维的客观规律,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运用好提问技巧,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改要求“运用好提问技巧”即提问要“巧问”。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基本手段,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提问。
在教学中提问运用得当,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共鸣,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但如果提问运用不当,则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达不到教学目的。
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要做到:(1)提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
如果漫无边际进行提问,就会抓不住课堂教学重点,即使所选的问题再精彩,也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2)提问要疑而不难,引人入胜。
提问的难易应该控制在学员经过听取教师讲解和自己一定的思考后能够回答出来的程度。
(3)提问要有趣味性和吸引力。
尽可能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吸引力的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寻求答案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课改背景下语文课的三大误区
课改背景下语文课的误区及对策——语文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调研报告新一轮课程改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进,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不要墨守成规,尽快转变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但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一段时间,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实践,如果我们急于求成,刻意追求形势上的雷同,就会对课改精神的理解有失偏颇,形成一些误区,而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贻误后学,甚至给整个教育事业造成损失。
针对这种情况本人做了一系列调研,将最常见的三中误区做一个简单分析并提出对策。
误区之一、“学生多讲,教师少讲”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各种课改活动此起彼伏,我们校内也如此,调研课、示范课、评比课接二连三。
听课中我们就会发现,目前的语文教师一味地追求学生地参与,上课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
因为越来越多的老师误认为,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必须做到“少讲”,甚至“不讲”。
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泛泛而读,冠以“自读自悟”;滥用多媒体课件,名曰“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想方设法追求课堂活动的热热闹闹,千方百计在教学形式上作文章,而不顾及教学的实效。
语文教学并不是一概地反对老师讲,而是主张“精要地讲”,有利于培养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讲。
因此我们不能当讲的不讲,该挖掘体会的不去挖掘体会,这样的教学势必缺少深度和广度,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因此教师要履行好“平等中的首席”这一职能,恰当而精要的“讲”还是少不了的。
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地从满堂灌走向袖手旁观,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好好研究“讲”,正确把握“讲”的作用。
误区之二、小组讨论、辩论等成为成为合作学习的全部走进课堂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影子。
很多教师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讨论,一节课多则十次少则几次。
讨论后教师依次让学生发言,发言完毕,活动宣告结束。
浅谈课改误区与对策
课改误区与对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有幸参加了新课程的教学。
新课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
这对我们每个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新的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
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我在经历了1年多的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了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影响了我们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而影响了数学教学质量,现在结合我班的实际情况,谈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误区,并探讨这些误区粗浅对策。
误区一、视“教材”为“课标”《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简称“课标”)是中小学教材编写与初中毕业考试命题的依据,明确指出了“课标”的地位与作用。
而教材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资源而不是唯一资源,教材的教学内容、具体实例也是按课标的要求进行编写的。
但我发现:我们绝大部分教师把教材当成课堂教学的唯一资源,他们在教学时只是按照教材的教学顺序将知识点面面俱到,而不敢私自将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合理地删除或添加,往往他们对教材的处理力度很小或者几乎没有。
当遇到某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偏多偏难或内容偏少偏易时,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导致学生有时吃得太饱,而有时又吃不饱的情况。
对策:依据“课标”选择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
教师一定要熟悉“课标”,明确“课标”中的具体要求,要将“课标”中的具体要求与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反复对照,形成“课标”要求与知识点一一对应。
对“课标”中有的而教材中没有的要作适当的补充,对教材中难度较大的要敢于放低难度,对教材中理论性太强而课标中又没作要求的要敢于删掉,对教材中顺序处理不妥的要敢于适当调整顺序,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适当调整章节的教学内容。
总之:要依据“课标”来选择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内容,但同时也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误区二、“集体备课”就是“个人备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初步推进,我们学校要求各教研组集体备课,要求发挥集体的智慧与力量,要做到教学资源共享,教师的优势互补。
课改实践教学反思(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实践教学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然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许多问题。
本文将结合自身在实践教学中的经历,对课改实践教学进行反思,以期为我国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实践教学中的问题1. 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实践教学目标的认识不够清晰,导致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脱节。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践教学目标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
教师往往只关注实践活动的表面形式,而忽略了实践教学目标的设定。
(2)实践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不一致。
实践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实践教学无法真正实现课程目标。
2. 实践教学内容单一当前,实践教学内容普遍存在单一化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脱节。
实践教学活动往往只关注某一方面的技能培养,而忽视了与理论知识的融合。
(2)实践教学内容陈旧。
部分实践教学活动内容过于陈旧,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3. 实践教学方式单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练习等,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表现:(1)教师主导性强。
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以自身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学生参与度低。
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参与度不高,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4.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是当前实践教学中的另一个问题。
以下是一些具体表现:(1)评价标准不明确。
实践教学评价标准不统一,导致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
(2)评价方法单一。
实践教学评价方法过于简单,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实践教学反思与改进措施1. 明确实践教学目标(1)教师应充分了解课程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目标。
(2)实践教学目标应具有针对性,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四个误区及对策
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四个误区及对策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误区影响教学改革的效果。
本文将着重探讨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四个误区及对策。
一、误区一:过分注重技术应用,忽视教学本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普及,教学中的技术应用日益成为热门话题。
许多学校和教师纷纷投入大量资源和精力用于引进和应用各种教育技术和教学工具,有时候甚至超过了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视。
这就导致了教学的本质被忽视,技术的应用成为了炫技和卖点。
对策:教师应该重视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但更加重要的是要将技术融入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去,让技术服务于教学的目标和效果。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该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指导,帮助教师更好地使用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二、误区二:机械执行教改方案,缺乏个性化实施在推进教学改革时,有些学校和教师只是机械性地执行了一些教改方案和政策,没有考虑到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导致改革举措的效果不佳。
这种机械执行教改方案的做法忽视了教师的个性和专业发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创造力和激情,影响了教学效果。
对策:教育管理者和学校应该充分考虑到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符合实际的教改方案和政策,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引导和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和教学热情。
教师也应该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提升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三、误区三:重视形式教改,忽视内涵建设一些学校和教师在进行教学改革时,往往只注重形式上的改革,如教学手段的变化、教学资源的引进等,而忽视了内涵上的建设,即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方法的创新等。
这种做法容易导致教学改革的表面功夫,起不到实质性的效果。
四、误区四:贪图速成,忽视长期发展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一些学校和教师希望能够迅速看到改革的成效,往往急功近利,贪图速成。
他们对教学改革的成效要求过高,一味地追求短期的教学效果,而忽视了长期的教学发展。
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四个误区及对策
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四个误区及对策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误区,这些误区会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针对这些误区,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纠正和改进。
以下是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四个误区及对策。
误区一:追求形式而忽视内涵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有的教师过于关注课堂活动的形式,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的内涵。
他们热衷于多媒体、互动等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但却忽视了对知识的深入解析和学生思维的引导。
这样会导致学生的知识理解和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升。
对策一:注重教学内容的挖掘和解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挖掘和解析,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的内涵。
一方面,教师要准确理解所教知识点的内在结构与逻辑关系,能够给学生清晰地呈现知识的体系框架;教师要能够将所教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误区二:过度依赖教材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有的教师过于依赖教材,沉浸于课本知识点的传授和讲解,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
这样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和知识的机械化记忆。
对策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如教学软件、网络资料、教学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实践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进行个别化的教学辅导,帮助每个学生实现个人发展。
误区三: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有的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评价结果,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能力的培养。
他们注重灌输和传授知识,追求学生的表现和记忆,对于学生的思考和创造能力缺乏关注。
对策三: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培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四个误区及对策
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四个误区及对策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也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对于课堂教学的改革起到了阻碍作用,因此,必须要解决这些误区。
下面,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
一、追求形式化改革课堂教学改革中的第一个误区是追求形式化改革。
有些学校或教师为了表面上的改革,只追求教学形式上的变化,而忽略教育教学内容的本质,并没有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的思考。
例如,在授课形式上的变化包括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演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但是这些形式上的改革并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只能对学生的视听感受产生一些表面上的影响。
对策:要重视教学改革的内部效果,不断拓宽教学视野和思路,注意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有机结合,深入挖掘课程的内在联系,同时发扬创新精神,多做探索尝试,在教学创新中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使学生真正受益。
二、过度依赖教材课堂教学改革中的第二个误区是过度依赖教材。
现行教材的编写深受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制约,许多内容的编写会因为篇幅限制或者认知深度的考量而存在不充分或者不合理的现象,因此,纯粹按教材进行教学就会出现局限性和阻碍,而且,过多的关注教材的内容,也可能造成知识的碎片化和无法深入理解的问题。
对策:教师应该注重寻找教材的延伸与拓展,通过筛选、整合、创新的方式,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促进学生理解、掌握和创新,使课堂教学内容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具体。
三、忽视学生需求课堂教学改革中的第三个误区是忽视学生需求。
在任何时候,学生都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对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把握学生的需求对于教学改革至关重要。
但是有时候,教师往往过于注重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而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这就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兴趣、无法集中精力听讲。
对策:将学生需求放在课堂教学改革的首位,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习惯、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因素,通过丰富形式、改进教学方法、拓展知识内容等渠道,满足学生健康茁壮成长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培养。
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四个误区及对策
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四个误区及对策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时,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存在的误区,采取相应的对策,以确保教学改革的有效进行。
误区一:过度强调教师的角色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着主导的角色,教学内容和方式基本由教师确定。
在现代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凸显出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过度强调教师的角色会忽视学生的需求和能力,影响教学效果。
对策一:倡导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需要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能力,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误区二:排斥传统教学方法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教育者开始排斥传统的教学方法,认为它们过时和无效,追求新的教学模式和工具。
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有其优势,如纸质教材的重要性和笔记的作用。
排斥传统教学方法可能会忽视这些优势,影响教学效果。
对策二:综合利用传统教学方法和新兴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需要综合利用传统教学方法和新兴教育技术,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实践等,并结合教育技术工具,如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误区三:过分追求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为了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一些教育者过分追求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导致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遇到困难,并且无法深入教学内容。
过分追求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可能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欠缺系统性和深度性,影响学习效果。
对策三:均衡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和系统性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需要均衡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和系统性。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课程目标,选择适合的教材和教学资源,设计富有创新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活动,同时保持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和协调性,确保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深入掌握。
反思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误区
反思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误区反思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误区新课程改革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新课程教学令人耳目一新,充满了生命活力。
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回首许多教师的传统教学与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也发现了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误区,其中既有认识方面的问题,也有实际操作方面的问题。
误区之一:课程改革就是换一套教科书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一标多本”(一个课程标准多个版本教材)的逐步实施,人们发现,近十年来我国中小学教材在呈现出百花齐放局面的同时,教材”新陈代谢”的速度也有加快的趋势。
从义务教育教材的使用到高中教材的更替,近年来,中学化学新教材的培训几乎没有停过,这次课程改革的实施也不例外,于是有些教师认为课程改革只是和以前一样,换一套教材而已。
那么,这次课程改革真的仅仅是换一套教材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等基础教育的各个方面。
就学科教师而言,需要学习钻研的也不仅仅是一套新的教材,新的教育观念需要我们理解和确立,新的课程标准需要我们熟悉和钻研,新的教学理念需要我们领悟,新的教学方法需要我们探索,新的教学技能需要我们掌握……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课程改革的目标。
误区之二:只要探究,不要接受长期以来,中学教学主要采用“灌输——接受”的教学模式,学习内容由教材或教师以定论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应用”,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新课程提倡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只是创设一些特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并在收集各种证据的基础上证实假设,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因此,探究性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
因此,有些教师认为,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是相互对立的,新课程教学应倡导探究性学习,抛弃接受式学习。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误区及对策-2019年精选文档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误区及对策新课程改革是建立在新的教育观念基础上的,其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反思,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
叶澜教授说过:“一节好的课堂教学应包括“五实”,即备课要扎实、教学内容要充实、课题资源要丰实、教学心态要平实、教后反思要真实。
”一、课堂教学误区(一)教学目标的误区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
新课程改革以课程标准、教材及学生特点为依据,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
一些教师在利用新课程进行教学时,忽视了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使教学目标游离于课堂之外,一味追求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变成了无轨电车,导致教学结构松散,教学内容不确定,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严重影响新课程改革效果。
教师对新课程改革中教学目标认识的错误和偏差反映了教师培训不到位,体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有待于提高。
(二)教学方式方法使用误区1.合作学习。
目前的合作学习有形式而无实质,因为教师对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未进行思考与设计,教师作为仲裁者,出现了讨论泛化、应付式、形式化讨论,教师控制讨论过程,学生未进入合作学习状态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
小组成员缺乏深层交流,结果往往是组长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成员的意见和想法,不积极的学生成了听众,这充分说明我们追求学习方式转变时,未把握好实施的“度”,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标签式”教育。
2.探究性学习。
目前探究性学习被错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首先,教师提出的问题缺少探索性,浅而无聊的讨论和言说布满了课堂,不能激发学生深层次思考。
这种教学方式的错误使用使整体性教学支离破碎,降低了知识智力价值;再次,教师将探究“泛化”与“神化”,用科学家的探究水平看待学生。
3.独立学习。
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及反思
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及反思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及反思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及反思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很多老师都主动投身到教学改革的潮流中,勇于探究,大胆实践,把课标中率先提议的新理念、新精神融入教学之中,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气,让人感到一种全新的气息。
但当我们冷静地思索一些课堂现象时,不难看到,有些老师由于没有精确地把握《语文课程标准》的内涵,产生了一些误区。
若长此以往,语文教学质量令人担忧。
误区之一:老师成“配角”新课改,要求我们必需打破过去老师“满堂灌”,同学“满堂听”的教学习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同学,体现同学学习的主体性。
于是,有些老师开头迷惘了,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甚至认为既然同学是主体,那么就是课堂教学的主角,老师就是配角。
因此,课堂上,不敢过多讲话,惟恐占据了同学的学习时间,不敢妄加评论,生怕压制了同学的共性。
因此,就来个“随波逐流”的师生问答,随便性充分体现,而把老师“唤醒、激励和鼓舞”的作用,应起到的“画龙点睛”的作用,应起到在要害处设疑、质疑、释疑的作用全忘了。
整个课堂由于缺乏老师的正确引导,同学就像一盘散沙,各抒己见,对须把握的学问模棱两可,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反思:语文课程的性质、地位打算了语文训练要以同学为本的理念。
《课标》中指出:“同学是学习的主人”,“同学是学习和进展的主体”。
那么,课堂上,老师的角色是什么呢?老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把各个教学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引导同学去发觉问题、解决问题,把同学反馈的信息进行重组、加工,使同学能在主动、有效、高质量的多向互动中把握学问。
同学这个“主体”进展的如何。
老师这个“主体”是关键。
我们决不能由于“敬重同学的主体地位”而对同学听之任之。
训练论文在线一些闻名语文训练大师的教学实践警示我们:在充分发挥同学主体地位的同时,老师不能片面地追求共性化训练,忽视同学良好学习习惯地培育,对基础学问地把握。
教学过程中的误区与反思
教学过程中的误区与反思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领导技能,使他们在未来成为有用的社区成员。
然而,教学过程中常常存在某些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大大降低。
因此,对于教学过程中的误区,必须进行反思,以便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教学中的常见误区及如何进行反思来改善教学质量。
一、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往往会重视教学质量,强调课程的整体表现,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学生们各有各的个性,而且针对每位学生的个性需要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
如果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仅会使这一过程变得枯燥乏味,而且会淤积了课程的意义,进而损害学生的学习效果。
为了避免忽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需要在课程设计中考虑到花费时间和精力制定个性化的作业、评测方法和教学计划等。
教师还可以使用多种教学工具来同时满足学生在不同学科中的需求,通过教学数据收集来确定每位学生的学习水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教学过程中缺少实际体验传统的教育方法侧重于纸上谈兵,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实际的生活。
这种教学方法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被限制,因为他们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如果教师想要更好地指导学生,他们必须用实际的例子来解释相关的概念,并将知识紧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的情况。
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技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际的活动、实践和案例分析。
同时,通过探究实际应用技能,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提高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引入一些项目和实验来促进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实战经验,加强学生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中没有追求良好的反馈机制良好的反馈机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进步,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评估课程效果的基础。
然而,有的教师往往缺乏良好的反馈机制,这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目标没有实现。
在缺乏追求良好的反馈机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可能会感到难以理解他们需要学习的知识,从而降低他们的学习能力。
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三大误区
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三大误区随着新一轮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化,教师们纷纷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吸纳新的课程理念,并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使自己的教学发生可喜的变化,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是,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偏差,有一部分老师的课堂教学也走入了“新课程理念”的误区。
误区之一:多媒体运用越多越好新课程理念要求:“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采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所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一种时尚,仿佛多媒体教学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的确,多媒体教学能化抽象为形象,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切的画面和极具感染力的朗读和音乐,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较好地感染学生:能够增大课堂的容量,减少老师在上课抄写的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但是,新课程理念提出的是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也就是说,他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他的作用也就表现在化抽象为形象和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方面,而我们的老师什么都用幻灯片记下来,到课堂上一路放下去,学生仿佛看电影一般,课堂虽然热热闹闹,但是学生的思维空间没有了,学生动笔的时间没有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了,再加上幻灯片过多过滥,一节课二、三十张幻灯片,学生看都没看清楚,就放到下一张去了。
这样的多媒体运用,只能适得其反,学生走出课堂,头脑一片空白,更不用说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了。
误区之二:课堂讨论成了一种趋势新课程改革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的主导作用,增强师生互动。
”要将这一新理念贯彻到课堂教学中,讨论法无疑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它不仅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师生互动就更不用说了。
但是,讨论法也不是每堂课都能运用的,它也有他的局限性。
如果每一堂课都讨论,那并不一定能真正发挥作用。
这一方面,目前存在三大问题:首先,没有设计好问题去讨论,有时在不需要讨论的地方进行讨论,是对课时的浪费;有时提出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没有掌握相关方面的资料,讨论无法在课堂上得出结论。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存在的误区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存在的误区在课改实践中,有些教师对新课程改革存在一些思想和认识上的偏差,课堂教学缺乏实质性的改变,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现就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盲目提问,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教学中发现很多教师都把少讲和不讲作为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和要求,所以我们的教师开始满堂课提问,且问题设计缺乏合理性科学性,往往没有层次没有含金量,有的非常浅显的表面化的也变成了问题,提问对象随意性大,提问时机把握不准,表面上,课堂是热热闹闹,气氛空前,但一节课下来,沉淀下来的学生学到了什么,培养了什么能力,可想而知。
再者,这样的课堂,学生总是被教师的问题牵着走,实际上仍然没有脱离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地位,整个课堂仍是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来转去,学生的主体性活活地被抹杀了。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教学艺术,其功能至少有五点:一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内容;二是解决学生疑惑;三是进行思维训练;四是激发学习热情;五是指导学习方法。
提问应具有适应性、启发性、鼓励性、及时性。
②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必须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规律和思维特点进行,避免走极端。
属导入类、消化类的提问难度不宜过高,而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应设置一些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思维的问题,问题要具有启发性,有弹性。
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发问,会极大的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可以引导学生来提问并重视学生的提问,学生的主动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够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也更易引起其他学生的重视;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发问,会极大的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也就是说要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参与还是形式参与。
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二.盲目追求课件的多,新,奇,课堂内容主次不分我们都知道,多媒体教学资源是新课程教学的需要,它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加快课堂节奏,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特点,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但教师在使用上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尤其是优质课。
“三大误区”看新课改
“三大误区”看新课改下一页1 2 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实验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这是一场从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变革的革命。
由于没有现成的模式,吸收的许多国外新理念没有完全本土化,有些理论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检验、论证,因此我们的改革也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反复地实验,不断地探索、创新。
由于对新理念存在理解上的差别,广大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难免会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种种误区,给新课改的进一步向前推进带来阻力。
笔者认为,当前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存在以下几种误区亟待我们进行反思、总结,以推动新课改进一步向纵深推进。
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常言道,改革需要破旧立新,不破不立,然而改革也容易使人激进、走向极端。
在新课改实施中,许多教师在接受了一些新观念之后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抛弃传统教育教学中一些比较好的做法,对传统全盘否定,认为凡是传统的就不是“新理念”,就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笔者认为,目前一些比较极端的做法主要有:1.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一味地表扬称赞,缺少批评指正。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随着赏识教育的不断提倡,我们越来越多地在课堂中看到了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和奖励,奖励的手段形式多样,从口头表扬、称赞到奖小红星、小玩具、糖果、文具等等,数不胜数。
为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老师们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几乎课上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无论正确、恰当与否,老师总是面带微笑地表扬道:“你真棒!”“你真聪明!”……课堂上鼓掌之声不绝于耳,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然而,在热闹的背后,我们不得不思考,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赏识教育吗?事实上,美好的愿望常常事与愿违,表扬与奖励的滥用和泛化使我们看到的结果和我们的预期大相径庭:学生们在频繁的表扬和奖励面前已变得不再激动兴奋而几近麻木,他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已转化为对毫无意义的表扬和既得物质利益的追求,过多的表扬和奖励对学生来说就像吃腻了山珍海味一样,激不起半点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课改“三个”误区教学实录与反思
浅谈课改“三个”误区教学实录与反思
综观当今小学语文教坛,课改无疑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
《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我们指出了方向,同时使课改更具可操作性。
我们在为取得的成绩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
一、无节制地合作学习
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珍贵的纪念》一课时,引导学生进行了两次合作学习。
第一次: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课文1-2自然段,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亭子是谁建的?小动物们留下了什么纪念?小刺猬为什么站着不动?
第二次:请同学们齐读课文3-4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亭子周围的景色怎样?花是谁种的?为什么“这才是珍贵的纪念”?
课堂上学生四人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合作学习的场面可谓“热闹”,可之后的交流却颇令人失望,学生照本宣科,答案千篇一律,缺乏自己的独特见解。
他们怎么了,难道不愿意展示自己?
反思:《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
“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
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如果过多,往往他们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探究什么?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笔者认为:第一,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第三,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时,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准备与对方争辩。
小组合作学习还应明确分工,主持人、记录员等各负其责。
每位组员既要会表达见解,还要会倾听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整合”功效。
笔者还看到有些教师为了合作而合作,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拆开来让两个学生合作读,如:读《看花灯》一文时,“(一生)元宵节,(一生)看花灯,(一生)大街小巷(一生)人欢腾。
(一生)纸糊的金鱼(一生)吐泡泡,(一生)纱做的猴子(一生)眨眼睛。
(一生)……”这是何等地残忍,优美的诗句被拦腰截断,语感怎么培养?
二、无限度地收集资料
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元宵节》一课前,请学生回家搜集元宵节的相关资料,上课时,她请学生展示交流搜集到的信息,发现学生手捧着一张张从网上下载的资料却说不出几句话来,课堂上顿时沉寂了,教师只好信手拿来几张资料开始讲解,效果可想而知。
反思:“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
许多教师拿到《语文课程标准》看到这段话时,只注意了“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忽视了“公民”这个极为重要的词语。
“公民”并不是“儿童”的同义语!要一个六七岁的学生就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确有些为难。
可想而知,学生手中大段陌生的文字资料并非他们亲自动手所得,经历学习过程的并不是学生,而是他们的家长,难道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家长?收集检索大量的信息固然重要,但能否以批判性思维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也不容忽视。
当然,这些能力都是需要培养的,是逐步形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就写道:(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应该)“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是第三学段(5-6年级)才要求具备的能力。
因此,我们要准确地理解课程标准,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低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图片资料对他们来说更容易接受,也更具吸引力。
我们不如明确要求:去搜集相关图片,再请教一下家人,听他们讲一讲相关的信息,这样会更具实效性。
谨记:搜集资料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我们的课堂不应该成为“资料展示厅”。
三、无目的地整合学科
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老树的故事》时是这样进行学科整合的:(1)“现在,请小朋友们也来当一次音乐家,用你喜欢的曲子唱一唱《老树的故事》。
”
(2)“小朋友们,‘这些身穿礼服的音乐家’会是什么样子呢?
请你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画一画他们的样子。
”
可以想象《老树的故事》这么抒情的诗歌配上学生所熟悉的欢快的乐曲会何等滑稽!诗人柯岩如果能够听到,不知会做何感想?还不如配上法国着名作曲家圣桑的《天鹅》,让学生多读一读,背一背,从而体会诗歌的意境!
反思:过去,我们的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所以我们要改革,增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以提高学习效率,但不是说可以无目的地、随意地整合学科。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无论何时,语文课都姓“语”。
都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都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融合其他学科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表演、绘画、歌唱“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堂更轻松、活泼,使语文学习更快乐、高效。
我们提倡语文与艺术“结合”,但究竟该在什么时机“结合”,以什么方式呈现,仍要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为语文学习目标的实现服务,切不可为了追求时髦,追求气氛而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
要使语文课改一路走好,并取得实效,就让我们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谨记语文学科特点,不忘学生年龄特征,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相信在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课改一定会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