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词句解析
〖2021年整理〗《秋天的怀念》词句解析
![〖2021年整理〗《秋天的怀念》词句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0d7fd1cba0d4a7303763a26.png)
《秋天的怀念》词句解析【重点词语解释】瘫痪:由于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身体的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运动的能力。
暴怒:极端愤怒。
沉寂:十分寂静。
侍弄:经营照管。
翻来覆去:来回翻身。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絮絮叨叨:絮絮:形容说话等连续不断。
形容说话啰嗦。
敏感:生理上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
淡雅:素净雅致;素淡典雅。
高洁:高尚纯洁。
深沉:形容程度深。
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
【重点语句解析】“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通过两个并列关系的句子,描写“我”脾气“暴怒无常”的种种表现,尤其是“突然、砸碎、猛地、摔向”几个动词更能突出这一点。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通过“悄悄、躲、偷偷、听”表现出母亲对我细致入微的爱,既有对我的担心,又有怕刺激我的无奈。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恶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表面上写的是劝慰“我”,不使“我”失去生活的勇气,但实际上母亲说的是“娘儿俩”,母亲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病情,但为了让儿子好好活着,自己也要好好活着。
对于母亲这些话里隐藏的意思,“我”因为自己的原因,根本就没有想过,直到后来妹妹告诉“我”,“我”才知道。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她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写出了“我”答应母亲看菊花后,母亲喜悦、激动的心情。
“几步路”“赶紧”“絮絮叨叨”都表现出母亲因激动而不知所措。
甘肃省兰州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文阅读(含解析)
![甘肃省兰州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文阅读(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0fb01d1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61.png)
古诗文阅读甘肃省兰州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班级开展范仲淹形象探究活动。
请你根据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最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材料二】岳阳楼记【注】(节选)范仲淹①嗟夫!子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③是进亦忧,退亦忧。
④然则何时而乐耶?⑤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⑥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注】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以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身份,提出了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旧派所不容,遂外放,先后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知州。
《岳阳楼记》作于他任邓州知州时。
【材料三】邠州建学记(节选)范仲淹庆历甲申岁,予参贰国政①,亲奉圣谋,诏天下建郡县之学,俾②岁贡群士,一由此出。
明年春,予得为邵城守。
暑事③之三日,谒夫子庙,通守太常王博士稷告予曰:“奉诏建学,其材出于诸生备矣。
今夫子庙隘甚,群士无所安。
”国议改卜④于府之东南隅。
地为高明,遂以建学,并其庙迁焉。
明年夏,厥功⑤告毕增其庙度,重师礼也;广其学宫,优生员也。
谈经于堂,藏书于库,长廊四回,室从而周,总一百四十橙,广厦高轩,处之显明,士人洋洋,其来如归。
且曰:“吾党居后稷、公刘之区,被二帝三王之风,其吾君之大赐,吾道之盛节欤!敢不拳拳服膺⑥,以树其德业。
”【注】①贰国政:指范种淹任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二职,②俾;使。
③署事;到而门上任。
④改卜:另行选择、⑤厥功:指建学堂工程。
⑥服膺:牢记在心中的5. “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中“孤城”即指词人镇守的延州。
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你认为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是怎样的?请用你自己的话描述。
《渔家傲 秋思》解析及释义
![《渔家傲 秋思》解析及释义](https://img.taocdn.com/s3/m/3950cbaf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8d.png)
《渔家傲·秋思》解析及释义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边塞词,展现了作者深沉而广阔的历史视野。
这首词以将军和征夫为主线,描绘了边疆荒凉壮丽的景象,同时深入揭示了他们艰苦的生活现状和忍受的孤独痛苦。
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开篇就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秋天的边疆图景,以此展现出与内地截然不同的景色。
接下来的“衡阳雁去无留意”则借衡阳雁南飞的情景,寓言表达了边疆将士们无法返家的无奈心情。
在描述了边疆景象之后,范仲淹进一步通过“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词句,生动地塑造了将士们在艰难环境中的孤独、无助和坚决。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两句词,深刻地刻画出将士们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以及他们因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而不能回家的痛苦挣扎。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三句词,以羌管悠悠的声音和满地的霜作为背景,深情地描绘出将士们深夜无法入睡、身心疲惫的景象。
尤其是"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将军和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这一情景深深打动人心。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巧妙运用词的语言魅力和艺术手法,生动描绘边疆将士们艰苦生活和孤独内心世界的一部边塞词杰作。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916107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1e.png)
12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渔家傲·秋思》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渔家傲·秋思》的词意,掌握词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
2. 学会有感情地吟诵并默写词作。
3. 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和赏析,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描述,深入理解词中所描绘的边塞风光和作者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词意理解与感情吟诵。
2. 词中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联。
三、教学难点1. 词中难解字词的掌握与运用。
2.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理解和体会。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唤起记忆,激发兴趣通过提问和讨论,回顾学生已学过的边塞诗词,如王之涣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唤起他们对边塞诗的初步印象和感受。
利用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边塞的辽阔与壮美,激发他们对新课文的兴趣。
2. 作者介绍,背景铺垫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强调其在政治和文学上的成就,特别是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为学生理解词中情感打下基础。
讲述《渔家傲·秋思》的创作背景,即宋仁宗时期国家面临的边疆危机,以及范仲淹在这一时期的所作所为,帮助学生理解词作背后的历史情境。
3.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教师首先有感情地朗读全词,让学生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注意教师的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投入。
接着,学生跟读,尝试模仿教师的朗读方式,同时注意词句的停顿和情感的表达。
4. 问题引导,激活思维提出开放性问题,如“你们认为‘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指出其思考的角度和深度,同时引入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天净沙·秋思课文
![天净沙·秋思课文](https://img.taocdn.com/s3/m/6695aa48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be.png)
天净沙·秋思课文一、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作者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家、散曲家。
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的作品多写神仙道化,有“马神仙”之称,但他的散曲也有不少叹世之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文人的失意。
三、创作背景。
这首小令创作于元代。
当时的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汉族文人在政治上受到压抑,社会地位低下。
马致远长期漂泊在外,仕途不顺,经历了种种的坎坷,他怀着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家乡的思念,创作了这首著名的小令。
四、词句解析。
1. “枯藤老树昏鸦”- 这一句描绘出一幅深秋晚景图。
“枯藤”“老树”是衰败、毫无生机的意象,“昏鸦”则点明了时间是傍晚,乌鸦归巢,而此时漂泊在外的游子却无处可归。
2. “小桥流水人家”- 这里描绘出一幅温馨的田园生活画面,与前面的萧索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小桥、流水、人家,这是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的象征,这种温馨的场景更加深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和漂泊的孤独感。
3. “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是古老而荒凉的道路,象征着游子的漂泊之旅漫长而艰辛;“西风”点明季节是秋季,秋风萧瑟,更添凄凉;“瘦马”则表明游子旅途的疲惫和生活的困窘。
4. “夕阳西下”- 这是写景的进一步渲染,夕阳的余晖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昏黄的色调,暗示着一天即将结束,而游子的漂泊还在继续,同时也象征着人生的迟暮。
5. “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人”是指极度悲伤的游子,“天涯”极言距离家乡之远。
这一句点明了全曲的主旨,表达了游子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五、艺术特色。
1. 意象组合。
- 全曲运用了众多意象,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这些意象看似松散,实则通过作者巧妙的组合,形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从不同角度烘托出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和孤寂愁苦的心境。
2. 情景交融。
- 作品中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
九年级词四首知识点
![九年级词四首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17414fd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5e.png)
九年级词四首知识点在九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我们会接触到四首经典的词,分别是《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
这四首词各具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学知识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一下这四首词的知识点。
一、《渔家傲·秋思》1、作者及背景范仲淹,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写下了这首词。
当时,宋朝与西夏的战争频繁,边地荒凉,将士们生活艰苦,思乡之情浓厚。
2、词牌名“渔家傲”是词牌名,规定了词的格律和字数。
3、重点词句解析“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描绘了边地秋天的独特景色,大雁南飞,毫无留恋之意,烘托出了边地的荒凉和孤寂。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写出了重重山岭之中,烟雾弥漫,夕阳西下,城门紧闭的景象,展现出了边地的防守森严和紧张气氛。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用一杯浊酒寄托思乡之情,但功业未建,无法归家,表现了将士们的矛盾心理。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羌笛声响,寒霜满地,将士们难以入眠,将军和士兵都因思念家乡和战争的艰苦而落泪,深刻地反映了他们的痛苦和无奈。
4、主题思想这首词通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色和将士们的生活状况,表达了他们思乡忧国的情怀,同时也展现了范仲淹抵御外敌、保卫边疆的决心。
5、艺术特色意境开阔:词中展现了边地的壮阔景象,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给人以雄浑、苍凉之感。
情感真挚:作者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心融合在一起,情感深沉而复杂。
语言质朴:用词简洁明了,却能生动地描绘出边地的景象和人物的心情。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1、作者及背景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时所作,当时他政治上不得意,但仍希望能够为国效力。
2、重点词句解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语文初三中考期末复习诗歌鉴赏检测试题带解析1
![语文初三中考期末复习诗歌鉴赏检测试题带解析1](https://img.taocdn.com/s3/m/d5c82a28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ee.png)
语文初三中考期末复习诗歌鉴赏检测试题带解析1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词的题目是“秋思”,词中哪些景物点明了季节?(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纳兰性德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展现的画面。
(2)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一句的表达效果。
(3)谈谈你对这首词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的理解。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无题①陈毅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
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②。
【注】①此诗为陈毅同志在梅山所作。
②三十六:指36年(即36岁),因为陈毅1901年生,1936年被围梅山,他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1)联系全诗,解释“大地红”的意思。
(2)这首诗表现出陈毅同志怎样的革命精神?(3)这首诗与《梅岭三章》中哪首诗所表达的信念一致?是什么信念?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1)上片写景,写登台时所见________、楼台、________、________、等________时节的郊外景色。
(2)结合整首词,请分析下片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5.诗歌鉴赏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1)池边:一作“池中”。
(2)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同步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e26af45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3e.png)
第12课《词四首》同步练习班级姓名学号一、基础达标(25分)1.下面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A.燕然/未勒/归无/计B.八百里/分麾/下炙C.何日/遣/冯唐D.算平生/肝胆2.下列加下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老夫聊发少年狂(姑且,暂且)B.千骑卷平冈(一人一马的合称)C.会挽雕弓如满月(学会)D.五十弦翻塞外声(演奏)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A.范仲淹,字希文,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
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C.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
D.秋瑾,字璿卿,号竞雄,中国民主革命烈士。
4.理解性默写。
(19分)(1)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一词中揭示戍边将士们虽思乡心切,但战事未平、功名未立、归“,。
”(3)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古人自比,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诗句是:“,?”(4)《江城子·密州出猎》抒发作者杀敌卫国、守卫边疆的坦荡胸怀和豪情壮志的句子是“,,”。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直接表达作者报国情怀和雄心壮志的句子是:“,”。
(6)《满江红》中最能体现秋瑾不甘落后于须眉的句子是“,,,”。
(7)秋瑾在《满江红》中运用典故,表达难觅知音的孤寂与苦闷的句子是:“?!”二、课内古诗词赏析(29分)(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5-7题。
(7分)渔家傲范中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对下面的古诗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知识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d4367db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e1.png)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知识点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五年级语文课文知识点(人教版五上),希望对你有帮助。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课文知识点第一单元知识点1、易读错哟yō 目的(dì)地踮(diǎn)起脚尖暂(zàn)时某(mǒu) 奔(bân)向那里沉甸甸(diān) 全班之冠(guàn) 分(fân)外禁(jīn) 不住《水浒传》《济公传》(zhuàn)绿(lù)林好汉一百单八将(jiàng) 恰似、如饥似(sì)渴似(shì)的美差(chāi) 差(chà)不多2、易写错:饿、惧、檐、酸、撑、豫、零、某3、形近字:惧具诵涌编偏娱蜈1窃读记1.作者:林海音。
主题:表达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林海音代表作《城南旧事》。
2.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
3.词句解析。
①我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贪婪”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
这句话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②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
“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与快乐,却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这种快乐与惧怕形成了苦乐交织,忧喜并存的复杂滋味,这种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③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
”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这句话通过对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趣味盎然地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④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思想情感题——咏物抒怀类训练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思想情感题——咏物抒怀类训练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2c86e03a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bc.png)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思想情感题——咏物抒怀类训练统编版高三总复习2023届高考考点:高考古诗思想情感题——咏物抒怀类训练考点:1.许浑《雁》2.文与可《箦筲谷》与苏轼《箦筲谷》3.陈与义《萤火》4.杜甫《登岳阳楼》5.[宋]韩琦《迎春花》与[清]赵执信《嘲迎春花》6.孟郊《崔从事郧以直隳职》7.陆游《秋思》8.[宋]梅尧臣《爱月》9.(东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八)》10.晁补之《题四弟以道横轴画》11.李清照《临江仙.梅》【考点研究】一、词句情感词句情感题是对关键词句的考查,诗歌的关键词句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
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
关键句是最能表现诗歌思想内容或情感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当然,有时词句情感题所考查的词句是抒情比较含蓄的写景(人)句或叙事句,这就需要透过景、事来把握情感。
二、情感题概括的四大关注点1.从诗歌本身出发,逐句分析。
一句一种感情,一句几种感情,几句一种感情,皆有可能。
2.不管是哪种描写,都要善于化内容为感情,比如内容写的是游览山村,那么感情往往可以表述为“对山村生活的××(之情)”,如“对山村生活的喜爱”“对山村生活的留恋”等。
3.对感情的概括尽量有具体内容,即给感情加上具体的修饰成分(这种修饰成分实际就是“情由”,情感的由来、原因)。
比如“伤感”这种感情,就有很多具体表现:仕途失意的伤感,才华埋没的伤感,理想落空的伤感,国破家亡的伤感,与友人离别的伤感,久戍不归的伤感,羁旅奔波的伤感,思念家乡的伤感,怀念家人的伤感等。
4.如果感情不止一种,回答时要分点,一种感情一个要点。
三、“四抓”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1.抓诗题——感知情感趋向有些诗歌题目蕴含了诗歌的情感倾向,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的题目表明本诗是一首送别友人诗,其情感倾向就明确了。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稿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e243314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fd.png)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了解《天净沙·秋思》的作者和背景;2.能够正确朗读并理解文章;3.能够分析文章的意境和诗意;4.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1.熟悉诗歌的韵律;2.理解诗人的感悟;3.正确朗读并感受诗歌的节奏与意境。
三、教学内容1. 《天净沙·秋思》的作者和背景•作者是唐代诗人张继;•张继是唐朝中后期的著名诗人,善于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表述感情;•《天净沙·秋思》是张继的名作之一,尤其是将深深的思念融入诗中,寄托了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 诗歌的解析秋天,对于许多人来说是收获的季节,然而对于离乡别亲的人来说,便是思乡之季。
张继就是这样一个离乡别亲的人,在这首《天净沙·秋思》中,他深情地表达出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挂念之情,这种感情简直能感召人的心灵。
(1)结构分析《天净沙·秋思》是一首七绝诗。
诗的第一、二句赞颂了秋天的景色,表现出秋天的美好和宁静;第三、四句则是诗人面对美景时的惆怅和思念之情;最后两句以一位游客的唐突插话和诗人的反驳结束,反映出诗人的人格魅力。
(2)词句解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一句中,用天、野、风、草、牛、羊自然婉转的景物勾勒出贯穿全篇的秋天景色,表现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悠悠乡思,人归落雁后。
」这是整首诗歌的核心所在,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又与野草牛羊丰富的自然景色形成了对比。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引出诗人处在异乡的写照,更加深化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3. 课堂活动设计活动一:小组朗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安排一段,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朗读。
在朗读时,教师要督促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将优美的诗歌节奏和意境表达出来。
活动二:情感交流请每个学生谈一下自己对离别和思乡的感受,让学生在交流中了解彼此的状况,并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价值。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字词+课文解读+句子)知识点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字词+课文解读+句子)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fe3ec2bc8d376eeafaa31a9.png)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字词+课文解读+句子)知识点【导语】五年级上册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
依次是: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
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第一单元知识点《窃读记》生字词:窃(qiè)读踮(diǎn)起脚支撑(chēng)贪婪(lán)暂时(zàn)倾盆大雨依依不舍饥肠辘辘(lù)湿漉漉炒菜抄写吵闹屋檐瞻仰惧怕面面俱到招牌石碑自卑脾气中心思想:课文作者林海音,本文以“窃读”为线索,通过对作者动作和心理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理解句子:1、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贪婪”是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
这句话以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地阅读犹如饿狼进食。
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2、“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要,“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
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成长的人。
3、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
“我”渴望读书,而又无力购买,因此只好“窃读”。
这种书中世界的吸引与沉迷,书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快乐与惧怕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生字词:水浒传(zhuàn)传(chuán)奇绿(lù)林好汉绿(lǜ)色将(jiàng)领将(jiāng)军滚瓜烂熟课文内容:这是一篇访谈录,用对话的形式,记录了苗苗与国学大师季羡林之间的交流。
七年级语言上册《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古诗词赏析与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语言上册《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古诗词赏析与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341e58fc79563c1ec4da7199.png)
七年级语言上册《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古诗词赏析与知识点梳理【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赏析】《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悲秋的作品,秋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和终结,难免让人感到悲伤。
整首小令只有五句,但是却描绘出了一副凄凉动人的场景,表达出旅人远在他乡的凄苦心境。
这首小令的前三句都是名词和形容词,作者根据意向将它们排列起来,表达出了自己丰富的情感,抒发了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总之,《天净沙·秋思》属于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
尽管它属于曲体,但实际上,在诸多方面体现着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主题】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写法】1.对比映衬。
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
2.情景交融。
【常见考题】一、理解性默写1.散曲家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秋天农村晚景的句子是:。
2.《天净沙·秋思》中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于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的句子是:。
【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古诗文译文、注释、赏析汇总
![【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古诗文译文、注释、赏析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e25ca63ee87101f69e319557.png)
【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古诗文译文、注释、赏析汇总bó chuán gu ā zhōu【宋】·王安石【sòng 】wáng ānshí京口瓜洲一水间;jīng kǒu guā zhōu yī shuǐ jiān钟山只隔数重山。
zhōng shān zhīgé shù zhòng shān春风又绿江南岸;chūn fēng yòu lǜ jiāng nán àn明月何时照我还。
míng yuè hé shízhào wǒ hái【注释】瓜洲:地名;在今邗(hán)江区南长江岸边。
京口:地名;今;与瓜洲隔江相对。
钟山:江宁(今)名山。
今南京紫金山。
作者长期居住江宁;故以钟山(今称紫金山)代指住处。
绿:吹绿。
还:回家;归来。
【译文】京口与瓜洲分别在长江两岸;回头望钟山家门只隔几重山。
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千里岸边;问明月何时能照我再返家园?【名句赏析】——“春风又绿江南岸。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作者从江宁(今)家中出发;乘船由长江水路进京(今河南)任职。
船过京口时;与好友宝觉和尚会面;留宿了一夜。
然后横渡长江;停船在瓜洲。
隔江相望;朋友就在对岸;禁不住生出一股依依惜别之情。
而位于江宁的家;因为隔着几重山也已经看不到了;这更涌起了对它的无限眷恋。
正是初春时节;春风吹拂;放眼江南到处是一片绿色。
虽然此次赴京;是因为得到了朝廷的重用;自己也很高兴。
但还是希望能早日摆脱政事;重新回到宁静闲适的家园。
这首诗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据说作者先后选换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决定用“绿”;成为精心修改诗作的一段佳话。
一个“绿”字;不但充满了色彩感;而且;这种色彩感又包含了动感;使这首诗的生动性增加了不少;这也是他着意创造的一种意境。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知识归纳总结及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知识归纳总结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9c7d07d6529647d262852c6.png)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知识归纳总结及解析一、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选段,按要求做题。
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阅读诗歌,分析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
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2.古诗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什么感情?3.诗词阅读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________,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截,歌以咏志。
(1)诗中“竦峙”的意思是________(2)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全诗借大海雄伟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积极进取精神。
B.东临石”两句以“观”字总领全篇,点名了观沧海的地点。
C.“水何澹滄”两句,动静相村,写出了大海的全景。
D.“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秋斋独宿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1)“夜半鸟惊栖”与《鸟鸣涧》中的“月出惊山鸟”营造的意境相同,请体会其妙处。
(2)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说说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2)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3)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拟人手法的作用。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渔家傲秋思》习题及答案
![《渔家傲秋思》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71aacc25c52cc58bd6beb4.png)
《渔家傲•秋思》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人不寐,将军白发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3、《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且表达了主旨的诗句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5、《渔家傲•秋思》中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诗句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二、赏析选择题:1、下面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渴望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解析】C分析:“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大雁飞往衡阳,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2、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诗既表达了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诗感情悲观而又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汇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c66e5809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5d.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汇总一、课文简说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二、词句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
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
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
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
“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天净沙_秋思》古诗赏析
![《天净沙_秋思》古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942a524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4e.png)
《天净沙·秋思》古诗赏析《天净沙·秋思》古诗赏析这首小令很短,总合只需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述出一幅凄凉悦耳的秋郊夕照图,而且精准地传达出旅人凄凉的心境。
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表现了我国古典诗篇的艺术特点。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境界。
我国古典诗篇特别考究境界的发明。
境界是我国古典诗篇美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的实质特点在于情况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可否妙合,成为可否组成境界的要害。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况名为二,而实不可以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尽数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风光,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烈的秋景之中包含着无穷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边”作为曲眼更拥有多此一举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边断肠人内心凄惨感情的触发物。
曲上的现象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一同又是其感情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况妙合,组成了一种悦耳的艺术境地。
二、运用好多密布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著作充满浓烈的诗情。
意象是指体此刻诗篇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感情,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
我国古典诗篇常常拥有运意图象复杂密布的特点。
我国古代许多诗人经常在诗中严实地摆放好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
马致远此曲显着地表现出这一特点。
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摆放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日子的实在环境,又是他内心深重的悲伤凄惨的载体。
若是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复杂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调性。
在同一著作之中,不一样的意象的地点比较平衡,并没有成心优秀的个别,其感情指向趋于一同,即好多的意象常常一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感情基调。
此曲亦这样。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难过感慨的情怀,采用好多的物象入诗。
而这些物象可以传达作者的内心感情,情与景的结合,便使著作中意象的感情指向体现一同性、单调性。
《《渔家傲·秋思》的写意意境和音乐韵味解析》
![《《渔家傲·秋思》的写意意境和音乐韵味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3fbdb58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33.png)
渔家傲·秋思的写意意境和音乐韵味解析引言《渔家傲·秋思》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一首诗歌。
作为红楼梦中诗词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写意意境和动人的音乐韵味广受赞赏与喜爱。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渔家傲·秋思》进行解析,深入探讨它所展现出来的写意意境和音乐韵味。
1. 对写意意境的解析1.1 渔舟唱晚在《渔家傲·秋思》中,作者通过描述渔民在落日余晖下撒网捕鱼的情景,展现了大自然壮丽景色与人类劳作相结合的美感。
这样的场景让人产生了恬静、宁静和自由自在之感。
1.2 秋天景色诗歌中描绘了秋色迷人、黄花遍地、稻禾金黄等丰富多彩的画面。
这些描绘让读者沉浸在秋天的美景中,察觉到了大自然的变化和人们对季节更迭的感知。
1.3 忧思伤感与渔家生活环境相比,诗歌中还透露出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忧伤和伤感。
这种反差创造了一种情感上的矛盾与冲突,令读者更加沉浸于诗歌所表达出来的深情。
2. 对音乐韵味的解析2.1 押韵与节奏《渔家傲·秋思》采用了平平仄仄、押韵工整的词句结构,使得整首诗在朗朗上口之余也充满了音乐性。
通过运用不同的音调和声腔,让诗歌在朗诵时拥有流畅而动听的节奏。
2.2 法舞意腔《渔家傲·秋思》根据其主题选取了自辽阔广袤河湖生活场景中能够配以此曲。
它既可以被演唱也可以被舞蹈配合,在舞台上营造出丰富多彩、形象生动而具有冲击力的艺术效果。
这样的音乐韵味极大地丰富了读者和观众的感官体验。
2.3 情绪表达音乐有时能够更好地传递情感,在《渔家傲·秋思》中,通过声音、调式等音乐元素的运用,使得诗歌中所表达的忧伤、惆怅、豪情等情绪更加深入人心。
结论《渔家傲·秋思》作为一首经典的诗歌作品,展现了写意意境和音乐韵味上的独特之处。
通过对于写意意境和音乐韵味的解析,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与欣赏这首诗歌所传递出来的丰富情感和美感。
总之,《渔家傲·秋思》以其深刻而抒情的写意意境,以及具有音乐性与艺术张力的韵律构建,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珍贵作品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思》词句解析
(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 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里,因为秋风起了,平平叙事,似乎不事渲染。
第二句中的“欲作家书”,才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中所蕴涵的游子情怀。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
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容秋态。
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
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要表达这思念之情,在那个时代,只有修一封家书了。
可写一封家书,来表达离情别绪又谈何容易!这“意万重”颇值得玩味。
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是我们对诗人的浓郁思乡情有所体会了。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复恐”二字,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
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
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首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小诗,其实包含了作者艰辛的构思过程,应该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最令人思乡的季节。
见秋风而起乡思,古来有之。
如江夔的“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
张籍的《秋思》又属一例。
当然他见秋风而想的不仅是家中的美食吧?否则怎会“意万重”呢?同是起乡思,张翰“命驾”而归,张籍却不能,恐怕这里又多了一份不能归乡的惆怅和无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