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对我国古代文论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孔子对我国古代文论的影响

刘金同

(潍坊科技职业学院,山东寿光 262700)

摘要: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之所以未能获得充分发展,是因为古代思想家(特别是儒家)把文学视为道德、礼仪、政治的附庸,而非与它们平行的独立存在。这种成见大大束缚了古代文论、文学批评的发展。作为古代文明的代表的孔子的思想中,也存在着这类成见。

关键词:古代文学理论;孔子;古代文学批评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先秦及秦汉之前未出现过作为独立存在的文学理论或文学批评。直到汉末,才出现了《典论·论文》这一具有“独立宣言”性质的文学理论专著,预示着文学批评繁荣时期的到来。

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之所以未能获得充分发展,是因为古代思想家(特别是儒家)把文学视为道德、礼仪、政治的附庸,而非与它们平行的独立存在。这种成见大大束缚了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作为古代文明的代表的孔子的思想中,也存在着这类成见。虽然孔子具有进行文学批评的潜力——艺术敏感、学习热情,但他并非一个真正的文学批评家。在评论或引用《诗》的实际行动中,孔子及其弟子对诗歌本身兴趣不大,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诗歌的道德意义和教化功用上,其中不乏牵强附会、歪曲引申的例证。显然,孔子对《诗》的重视和推崇并非原于文学欣赏本身,而是注重它的社会功用,把它视为外交工具、道德指南等非文学的功利手段。由于孔子代表的古代贤人只对政治哲学感兴趣,而对文学等淡然处之,所以在孔子以后的数百年间一直没有出现独立形态的文学理论。

出现上述现象的另一原因,还在于他们对世界、人以及人的创造物的看法是综合性的,而不是离析成各自独立的部分。这种看待事物的方法值得肯定赞扬,可使我们避免犯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的错误。但是,古代思想家对待外部事物、客观世界、国家、作为政治生物的人等诸问题的看法过于东方化,他们只把文学看作治理国家的手段,而对文学的其他因素视而不见。

孔子本人并非是一个没有审美能力的人,相反,他是一个极其敏感的、对艺术刺激反应很强很广的人。例如《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是被他所听到的音乐深深打动。他对音乐的欣赏是审美的还是礼义的,是考古历史学的还是功利的,这无从知晓。但我想,我们应当根据其中最低限度的共同含义,确认孔子是一个极其敏感的、对艺术刺激反应很强的人。同时证明了他是一个具有文学批评潜在能力的典范人物。

孔子毕竟是个哲学家。他的一般性话题常常被看作具有审美或文学意义,而他关于语言或文学本身的那些言谈反而缺乏审美或文学意义。例如,孔子对文学批评和文学本身的原材料——词汇和表达的看法。孔子对那些涉及“言”的言论或者持有强烈的怀疑情绪,或者干脆予以否定:“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善于辞令的才能与孔子所谓“仁”观念之间没有联系,“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公冶长》)在其他许多地方,孔子谈及雄辩时总是抱轻视态度,事实上他对任何种类的擅长辞令都表示怀疑(《雍也》)。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对辞令、修辞、雄辩不感兴趣。

真正反映孔子对文学本身的态度以及他的文学批评的倾向和性质的还是他在批评实践中的表现。如在《八佾》八章中,孔子与子夏的对话就有对诗篇本义的故意曲解: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我认为“素以为绚”一句难以确切解释,它很大程度上取决其字句含义。不过,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了解孔子怎样解释《诗》章句,以及他是否说

清楚它的真意。只要原文或多或少与今本相似,那么,这段诗描绘一位端庄美丽的女性——卫国侯爵夫人,而决不是在宣传孔学教义。孔子只是偶然在《诗》中发现了能印证他的道德革新设想的经典证据,便把对一位贵妇人的美好的描绘,变成一堂道德课。重要的不在于孔子强调诗篇的道德意义,而在于他改变了原诗的真相以便能够使用它。

关于《诗》的第一首诗,他在《八佾》中说:“《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个解释实在有些文不对题。从孔子实际文学批评活动中看出,孔子根本没有或者很少注意关心他正在“分析”的诗的真实含义,他不惜一切代价地、无情地从引诗中提炼道德教义。

显而易见,孔子将文学讨论最终完全局限于一种功利主义范围之内。像他这样一个敏感而有教养的人,特别是把文学看得很重,以至于把《诗》作为教学支柱的人会如此作为,不禁令人思而不解。然而孔子毕竟是他那个时代的人物,他的意趣和注意力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极为迫切的道德、社会、政治各种危机的制约。这就是说,孔子像所有同时代的理智人物一样,只对哲学,特别是政治哲学感兴趣;而对舍此之外的一切事情都淡然处之。他那综合的整体的方法致使他很难把文学看作一种独立的东西,很难把文学从那些盘踞心头的道德问题、政治问题中分离出来,虽然这并非不可能。在他看来,即使文学有充分理由存在,它也必须适合于他的人生观的综合的整体。只有在儒家正统本身失却对人们思想的掌握时,文学才有可能从它一直扮演的邦国婢女的角色中部分地独立出来,成为个性表现的手段。曹丕的《典论·论文》开启了在文学内部、为文学本身而研究文学的路径;虽然不一定非得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但至少不必一定要与实际功利和狭窄的教诲用途相联。当然其中仍然透露着孔子对古代文化的巨大影响。

责任编辑:陈龙国

A Brief T alk about the Effect of the Confucius to the Ancient

Literature Theory

Liu Jin--tong

Abstract: The ancient literature theory and literature criticism have not been fully developed in our country. The reason is the ancient thinkers (especially the Confucian) treat literature as the vassal to the morals, etiquette politics, but not the dependent paralleling. This bias fettered the development of it. Even the Confucius---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ancient civilization also has such bias.

Key words: Ancient literature theory, Confucius, Ancient literature criticism

收稿日期:2006/10/31

作者简介:刘金同(1961—),男,山东寿光人,潍坊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