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社会学纲要 帕累托

合集下载

帕累托

帕累托

一谈到帕累托,大家想到的可能是“帕累托最优”,更多的认为他是一位经济学家,所以,他在社会学思想史上往往被人忽略,然而,这并不能说明他的思想在社会学上无足轻重。

帕累托的名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帕森斯的高度推崇,包括米尔斯对精英理论的关注。

帕森斯对他的评价说到:帕累托的社会学虽然有不一致和不完全的缺点,但是作为在斯宾塞所代表的那种崩溃的古典实证主义的废墟上重新建设社会学的一种尝试来说,它是最初的,并且迄今为止也是少数最重要的尝试之一。

帕累托年少追随父亲的足迹,成为一名工程师,他的博士研究的是工程力学中的均衡问题,这个概念对他后来的经济学和社会学著作都产生了影响。

在对帕累托的社会系统思想进行分析之前,我们先对帕累托社会学的几个重要理论范畴有个了解,第一个是“逻辑行为与非逻辑行为”,帕累托把人类社会行为分为“逻辑的”和“非逻辑的”两种,逻辑行为:主观上和客观上把手段和目的合理地联系在一起的行为,简言之,逻辑行为就是由逻辑推理引发的行为。

与之相反的就是非逻辑行为,对于逻辑行为,比如经济行为是逻辑行为的典型,通过低价买进,然后高价卖出,获取利润,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而实际上,人的大多数行为是非逻辑的、非理性的,帕累托对社会学的基本兴趣就是人的非逻辑行为,他指出,一切形而上学的、宗教道德体系,甚至提出,像“自由“、“平等”、以及“进步这样的人们常常提起的概念就象野蛮人为了使自己的行为显得合理或受到尊重而想象出来的, 它们只是面具而已,社会研究的主要任务就在于揭开这些面具。

另外两个概念是“剩余物”和“衍生物”,非逻辑行为按照帕累托的理解是由于情感或冲动引起的,在分析和研究大量的非逻辑行为过程中,他发现变幻莫测的感情或感情冲动背后常常隐藏着某种稳定不变的东西,帕累托将一切主义、教义、思想、意识形态都视为某种实在因素的衍生物, 而剩余概念则指那些在一切主义、教义、思想、意识形态背后相对稳定存在着的因素, 因此他又将剩余称为常数,将衍生物称为变量。

西方社会学第七章帕累托的社会学思想

西方社会学第七章帕累托的社会学思想

第七章 帕累托的普通社会学思想
第三节帕累托关于社会精英和社会系统的思想 一、精英和精英循环理论
1、精英: 就是那类在自己的活动领域中具有最高指数的人。
帕累托的兴趣实际上在行使政治和社会领导责任的那部 分精英身上。他把社会中生活的人群分为两个阶层: (1)低等阶层,或称下层,是普通群众; (2)高等阶层,即精英阶层,又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七章 帕累托的普通社会学思想
在帕氏看来,每一类精英都有其独特的社会 功能。他认为,最理想的统治阶级应该由狐狸和 狮子,即由富于理想、积极探索的革新者和果断、 勇敢的铁碗人物结合起来。在经济领域也是一样, 如果投机者和食利者同时存在,他们将能够通过 对对方的“过度”实行抑制而获得经济发展的均 衡。
在社会发展问题上,帕氏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既不 相人类社会主义发展前景,也不对资本主义报有希望。
第七章 帕累托的普通社会学思想 谢谢观看!
都是非逻辑行为(non-logical actions ) 。
第七章 帕累托的普通社会学思想
2、非逻辑行为(non-logical actions )
是帕社会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分为四类: ⑴是指在主观和实际上手段与目的都没有联系在一起的行为, 极少见。 ⑵是指行为与引起的结果之间没有逻辑上的联系,但行为者 却误以为他采用的手段能够引出他所希望的结果。 ⑶指行为的手段与其客观结果有逻辑的联系,但行为者在主 观上并不曾知或想象过这种联系。 ⑷指行为结果与所运用的手段之间有逻辑的联系,但结果并 不符合行为者的主观愿望。
②剩余物与人的本能相关,但不包括所有的本能,主要 是指能够导致推理的那些本能。
③尽管剩余物是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十分接近的概念, 但帕累托明确表示他的剩余物是供社会学家而不是心理学 家分析的概念。

帕累托的社会学概念分析

帕累托的社会学概念分析

帕累托的社会学概念分析帕累托的社会学概念分析论⽂摘要帕累托作为⼀个⾮主流派的社会学家其社会学思想⼀直未得到除社会学者外的其他⼈的⼴泛关注,另外由于帕累托的社会学思想有其⾃⾝的概念体系,理解起来相对较难。

本⽂介绍了帕累托的⽣平,帕累托理论的概念体系,并试图结合作者⾃⾝的理解与⽣活经验,对帕累托抽象的社会学概念做⼀个较为具体形象的解释。

关键字:帕累托社会学理论⾮逻辑⾏为剩遗物派⽣物帕累托的社会学概念分析作为⼀名社会学家,威尔弗雷多?帕累托受到的关注远没有他作为⼀名经济学家所受到的关注多,在社会学史上,帕累托的名字远不及孔德、斯宾塞、涂尔⼲等⼈响亮,他被认为是主流社会学理论之外的社会学家。

但我们不能忽视帕累托对社会学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帕累托关于社会系统的思想和社会精英理论、循环理论。

其精英理论曾被意⼤利法西斯的头⼦墨索⾥尼称为“现代最⾮凡的社会学概念”。

抛开意识形态以及阶级⾊彩,精英理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帕累托的社会学理论体系有其⾃⼰的概念系统,若想要深⼊地理解帕累托的社会学理论,必须进⼊他的概念系统,同时联系帕累托的学术经历和个性特点进⾏仔细认真的分析和学习。

⼀、帕累托其⼈帕累托是意⼤利的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1848年⽣于意⼤利的热那亚市,祖上曾是很有影响⼒的商⼈,并拥有相当的政治权利。

帕累托在很⼤程度上继承了其⽗辈热⼼政治的家族遗风。

⽆可⾮议,帕累托是⼀个才⼦,他才思敏捷,⾔辞犀利,对于⼀些社会问题的剖析⼀阵见⾎。

20世纪初,帕累托热衷于政治运动,但在与那些所谓的⾰命者接触的过程中,帕累托发现了他们的虚伪和丑陋,后转⽽揭露他们的虚伪和狡诈。

帕累托认为那些政治领袖⼈物,⽆论是当权者还是在野者,都是⼗⾜的骗⼦,他们像狮⼦和狐狸那样交替使⽤暴⼒和狡诈的⼿段,使⼈民⼤众很容易上当受骗,把⼤众引向歧途。

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暗本质的认识,也可以认为是帕累托放弃政治专⼼于学术的重要原因之⼀。

一般均衡与帕累托(Pareto)最优..

一般均衡与帕累托(Pareto)最优..

一般均衡:
一般均衡是指这样一种经济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无数决策者所作 出的无数最优化决策是可以和谐并存的, 因为所有的要素和商品 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状态。
一般均衡理论分析各个市场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 研究经济体系如何调节以实现所有市场的需求和供給在同一时间 内达到相等。按照一般均衡原理,任何市场都依赖于经济中的其 他市场并达到一般均衡。举例:食品市场和服装市场
因为社会福利衡量的复杂性, 帕累托提出最优 原理。
经济效率
经济效率是指人们在配置与使用资源上的效率。他要 求在不同的生产目的之间合理的分配与使用资源,最 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
资源配置效率就是经济活动中各种资源在各种不同的 使用方面和方向之间,分出轻重缓急,决定生产的最 佳种类和数量,并寻求一种最佳分配方式,从而使社会 福利达到最大化,使社会达到最佳状态.
我们这节课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弄清帕累 托原理,它的前提条件,它的内容以及 它的局限性。(思考题)
复习概念
市场,完全竞争市场 局部均衡 一般均衡 竞争性均衡 经济效率 经济公平
市场,均衡
市场是买者与卖者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商品或 劳务的价格和交易数量的机制。
市场可以是集中的,也可以是分散的,最关键 的特征是将买者和卖者汇集在一起,共同决定 商品的价格和成交的数量。价格是一种信号, 如果消费需求和供给在一定价格下达成协议, 就叫做均衡。
两个层次:
狭义上的效率概念:资源运用概念,化分为生产的技术效率和生 产的经济效率
资源配置效率: 或指经济制度的效率.
经济制度的效率:帕累托效率
经济制度的效率是指通过不同生产单位, 不同区域或不 同行业分配有限的经济资源而达到的效率,这种效率使 每一种资源都有效地配置于最适宜的使用方面和方向 上.

帕累托原理和资源配置效率概述

帕累托原理和资源配置效率概述

2
X
L
三、帕累托最优下综合条件
帕累托最优下综合条件是在现有技术水平、资源 条件和一定交换方式下,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和消 费者福利最大的产品组合条件。
体现在埃奇沃斯图上,即达到了两种产品的产品转
换曲线斜率(可简称边际转化率, MRTAB )与消费者无 差异曲线斜率相等:MRSAB = MRTAB
注: MRTAB = MCA / MCB = -∆B / ∆A。这有助于理
31
如果法律规定居民户享有清洁权(这也是一种产权规定), 那么,工厂也会选择出资150美元购买一个防尘罩安装在工 厂的烟囱上,因为相对于出资250美元给每户居民户配备一 个除尘机,或者拿出375美元给每户居民户赔偿75美元的损 失,购买防尘罩也是最经济的办法。
第一定理源自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原
23 理。
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原理
每个人都力图利用好他的资本,使其产出能实现最大 的价值。一般说来,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 道他实际上所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 是他个人的利益和所得。但在他这样做的时候,有一只 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帮助实现另一种目标,这种目 标并非是他本意所追求的东西。通过追逐个人利益,他 经常增进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的想促成社会利益时 所能够得到的那一种更好。
解教材第20页例2题。同理,理解第18页例1题。边际转 化率表示在社会资源既定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商品1而 所必须放弃的商品2的产量,是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的 绝对值
18
小结:帕累托最优的三个条件
⑴交换的最优条件:任何两种产品X、Y的边 际替代率对所有的消费者都相等,即:
MRSXYA=MRSXYB
定理表述:从任一个初始资源配置状态出发, 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形成的均衡必然可以实现帕 累托最优状态。

普通社会学纲要 帕累托

普通社会学纲要 帕累托

成年的帕累托
1870年22岁的帕累托毕业,获得工程系毕业证书,同样是各 科满分成绩。此时,意大利完成了民族统一 ,建立了以罗 马为首都的意大利王国。随后,帕累托去了弗洛伦萨,在意 大利铁路公司动力材料服务部门见习工程师,积极参与各种 文化与政治活动。 1874,26岁升任国家铁路公司工程师,六年后,32岁的帕累 托被任命为公司总经理。一直干到1890年。这份工作并不容 易,先被一位工人袭击伤了右臂,后来被五个工人围堵,因 此,帕累托对左派工人运动产生了反感。 期间,帕累托也对政治保持浓厚的兴趣,他主张温和派路线, 参加两次都失败了,80年代开始,意大利开始殖民扩张,主 要地点在非洲,(1902在中国获得以天津为中心的租界), 帕累托对这种政策持否定和悲观态度。 。 89年,也就是41岁时与29岁的俄国姑娘结婚。94年成为洛桑 大学的政治经济学教授,从此直至逝世,帕累托除不多几次 回国外,一直在瑞士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长达30年。此后, 帕累托进入了学术生涯的高峰时期。
科学是不完美的
科学在本质上是未完成的,有些人认为科学有朝一日会提供 宗教所提供的那些东西,这纯粹是幻想。像涂尔干一样,有 些社会学家认为科学的社会学能够提出一些道德的基础,取 代宗教信条,他们的思维方式是非逻辑的,尽管他们自己没 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赋予科学一些其本身永远不会有的性 质,因为科学永远是不全面的,永远不会是规范性的。从事 实和因果上看,科学将永远是一套命题,人们永远无法从中 演绎出人们应当以哪种方式安身立命。“科学无法满足人们 所感受到的家逻辑推演的无穷需要。科学只能使一个事实与 另一个事实发生关系,因此,它总是停留在某个事实之上。” 总而言之,逻辑——实验科学旨在揭示客观现象之间的一致 性,即现象间具有规律的关系(现象A有规律地引出现象B)。 但他认为这种一致性并不包含哲学家所热衷的因果必然性, 只涉及观察到现象之间规律的可靠程度。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帕累托的普通社会学思想【圣才出品】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帕累托的普通社会学思想【圣才出品】

第七章帕累托的普通社会学思想一、简答题1.怎样理解帕累托研究非逻辑社会行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答:(1)帕累托的非逻辑社会行为帕累托发现仅就经济生活而言,大量发生的社会行为是不合逻辑的,把经济行为都归结为经济人的理性选择行为是不符合实际的,因此应当超越经济学的视野去研究那些被排斥的非逻辑或非理性的社会行为。

①非逻辑的行为帕累托把逻辑行为定义为:使用适合于目的的手段并将手段与目的逻辑性地联系起来的行为,是主观上的目的和手段与客观上的目的和手段相一致的行为。

这个定义有两层基本含义:a.逻辑行为所采用的手段是符合目的的,即根据目的来选用手段;b.手段与目的之间的联系是符合逻辑推论,或有逻辑根据的。

凡是满足这两个条件的行为就是合逻辑的行为,凡是不能满足这两个条件的行为都是非逻辑的行为。

②被伪装的非逻辑行为在帕累托看来,大量的社会行为似乎是合逻辑的,但是这些社会行为并非真正立足于逻辑推论基础上,而是披上了“逻辑化”伪装的非逻辑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有给自己那些非逻辑行为找出逻辑根据的强烈意愿。

各种清规戒律、道德规范和法律条文对人类的思想意识和社会行为带来越来越严格的束缚。

③非逻辑行为是支配社会行动的主要动力帕累托不排除逻辑思维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但是他认为逻辑思维或理论观念的作用小于情感体验的作用,帕累托认为非逻辑的情感因素是支配社会行动的主要动力。

帕累托把非逻辑的情感因素确认为社会行为的主要动因,并且认为大部分社会行为是非逻辑的,他集中注意力对社会行为及扭曲社会行为的意识形态开展批判性研究。

帕累托十分明确地认为心理因素应是心理学家的研究对象,而对社会行为开展文化批判才是社会学的使命。

(2)帕累托研究非逻辑社会行为的理论意义帕累托研究非逻辑社会行为指出了社会学的真正对象是社会行为,但是他所研究的社会行为又与实证科学意义上的经验事实有很大不同,那是一种由内心情感或本性支配并涂上“逻辑的油彩”出现的行为。

外国社会学史PPT 第七章 帕累托的普通社会学思想

外国社会学史PPT 第七章  帕累托的普通社会学思想

二、 剩遗物和派生物
(一)概念的提出 了解剩遗物和派生物这对概念是怎样
提出来的,对理解这对陌生的概念是有帮 助的。帕累托认为非逻辑行为多不胜举, 而这些非逻辑行为按照帕累托的理解又都 是由感情或冲动所引起的,而不是遵循逻 辑推理行事的结果。
(二)剩遗物(Residues)
该词在化学词汇中表示“余渣”或 “沉淀物”的意思。帕累托借用这个词是 想要强调和表示情感中具有的稳定性和不 易变化的部分。
第七章 帕累托的普通社会学思想
维尔弗雷多·帕累托是意大利的社会学 家和经济学家,他在其代表作——《普通 社会学》一书中,对非逻辑行为进行了逻 辑分析,提出了“剩遗物”和“派生物” 的概念。他关于社会系统的思想和社会精 英及其循环理论也颇具特色。
第一节 生平与著述
维尔弗雷多·帕累托祖辈从16世纪50年 代就生活在自由开放的热那亚地区。在这 个按照商业自由、平等原则治理的准共和 国里,他们始终是重要的商人。他们积极 参与政治,并拥有相当的权力。
第二节 帕累托社会学的重要理论范畴
帕累托认为,人是一种无理性的,但 又能理性思维的动物;人很少合乎逻辑地 行事,但又总希望他人相信其行为是合乎 逻辑的。帕累托认为经济学与社会学的不 同就在于,经济学主要研究人们的逻辑行 为,而社会学则主要研究人们的非逻辑行 为。
一、 逻辑行为和非逻辑行为
帕累托把人类社会活动分为“逻辑的”和 “非逻辑的”两种。在帕累托看来,工程师在建 筑桥梁过程中,对自己要达到的目的是很清楚的, 在事先的设计中已经考虑到了手段与目的之间的 关系。在工程师的头脑中手段与目的与在客观上 的手段与目的存在着一致性,这种行为在帕累托 看来是典型的合乎逻辑的行为。
一、 本章要点
1、 逻辑行为和非逻辑行为。逻辑的行为,是指在 主观上和客观上将手段与目的合理地联系在一起 的行为,反之都是非逻辑行为。非逻辑行为是帕 累托社会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Pareto(帕雷托)理论

Pareto(帕雷托)理论

Pareto(帕雷托)理论由于最近看到了⼀篇社交⽹络中的论⽂提⾼了Pareto相关知识,所以整理了下⽹上关于Pareto相关理论的讲解,供⼤家参考:1. Pareto理论维弗雷多·帕雷托 (Villefredo Pareto) 在1987年提出:社会财富的80%是掌握在20%的⼈⼿中,⽽余下的80%的⼈只占有20%的财富。

渐渐地,这种“关键的少数(vital few)和次要的多数(trivial many)”的理论,被⼴为应⽤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中,并被成之为Pareto原则(Pareto Principle)。

Pareto Principle也常被称为80/20原则,或称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最省⼒法则或不平衡原则、犹太法则。

⽽帕累托法则认为:原因和结果、投⼊和产出、努⼒和报酬之间本来存在着⽆法解释的不平衡。

2. Pareto AnalysisPareto Analysis即为帕累托分析法⼜称为ABC分类法,也叫主次因素分析法,是项⽬管理中常⽤的⼀种⽅法。

它是根据事物在技术和经济⽅⾯的主要特征,进⾏分类排队,分清重点和⼀般,从⽽有区别地确定管理⽅式的⼀种分的⽅法。

由于它把被分析的对象分成A、B、C三类,所以⼜称ABC分类法。

ABC分类法是由意⼤利经济学家帕雷托⾸创的。

1879年,帕累托研究个⼈收⼊的分布状态图是地,发现少数⼈收⼊占全部⼈⼝收⼊的⼤部分,⽽多数⼈的收⼊却只占⼀⼩部分,他将这⼀关系⽤图表⽰出来,就是著名的帕累托图。

该分析⽅法的核⼼思想是在决定⼀事物的众多因素中分清主次,识别出少数但对事物起决定作⽤的关键因素和多数的但对事物影响较⼩的次要因素。

后来,帕累托法被不断应⽤于管理的各个⽅⾯。

1951年,管理学家戴克(H.F.Dickie)将其应⽤于库存管理,命名为ABC法。

1951年---1956年,朱兰将ABC法引⼊质量管理,⽤于质量问题的分析,被称为排列图。

1963年,杜拉克(P.F.Drucker)将这⼀⽅法推⼴到全部社会现象,使ABC法成为企业提⾼效益的普遍应⽤的管理⽅法。

帕累托标准

帕累托标准

一、帕累托标准的产生帕累托标准这一思想最早是由洛桑学派的创建人、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1906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教程》一书中提出来,帕累托写道:“当某种分配标准为既定时,我们可以遵照这种标准,研究何种状态会使集体中各个人达到最大可能的福利。

让我们考虑任何一个特定的状态,并且假定在适合所包括的关系方面做一很小的变动,如果这样做以后,每一个人的福利都增进了,显然新的状态对每一个人就更有利;相反,如果所有人的福利都减少了,则新的状态对于每一个人就没有利。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这种小变动使一些人福利增进,而另一些福利减小,那么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就不能认为这种改变是有利的。

因此,我们规定最大偏好状态是:在那种状态,任何微小的改变,除了某些人的偏好依然不变之外,不可能使所有人的偏好全增加,或者全减少。

”①帕累托本人并没有在这段话的基础上总结出帕累托标准,这一标准的提出是新福利经济学为了取代旧福利经济学而寻找的理论支撑。

我们知道,庇古(1920)创建的旧福利经济学是建立在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思想基础上的,古典经济学家边沁(1823)认为经济标准的确定应取决于哪组政策能够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庇古在边沁的基础上认为标准的确定应使得经济福利最大化,庇古在这基础上创立的旧福利经济学是以人际间可比和基数效用为假设前提的,其意义在于制定理性的经济政策来改善人类福利,使得在社会福利最大的情况下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为了避免使用价值判断,罗宾斯对旧福利经济学理论中人际间可比和基数效用测量这两个假设前提提出挑战,质疑其科学性和客观性,认为应该利用序数效用和人际间不可比的信息来修正福利经济学。

其中,勒纳(Lerner,1934)②和希克斯(1939)③通过引入帕累托的早期成果使得新福利经济学找到了理论基础,他们发现帕累托第一个不依赖基数效用和可比性假设定义了社会福利概念,从而避免了人际间可比所需要的价值判断,这导致了帕累托标准的产生和发展。

帕累托定理

帕累托定理

帕累托定理
帕累托定理,又称帕累托法则,是经济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管理学、社会学、医学等领域。

它的核心思想是在有限资源下,通过合理分配和优化利用资源,实现最大化的效益。

帕累托定理的提出者是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他在20世纪初期的研究中发现,20%的人占有了80%的财富。

这一现象被称为“帕累托分布”,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研究中。

帕累托定理的核心思想是“少数人拥有大部分资源”,因此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该优先考虑为这些人提供服务,以实现最大化的效益。

这一理论在管理学中也被称为“ABC分析”,即将资源分为三类:A类资源是最重要的,需要优先考虑;B类资源是次重要的,可以适当分配;C类资源是最不重要的,可以被削减或淘汰。

在社会学中,帕累托定理也被应用于贫富差距的研究中。

研究表明,在许多国家中,20%的富人拥有了80%的财富,而80%的穷人只拥有20%的财富。

这一现象使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不公现象十分严重。

因此,通过合理分配和优化利用资源,可以减少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

在医学领域中,帕累托定理也被应用于疾病的治疗中。

研究表明,有些疾病只影响少数人,但却需要大量的资源和资金来治疗。

因此,通过优先考虑这些疾病的治疗,可以最大化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医疗效率和质量。

总之,帕累托定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理论,它在各个领域的研究
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合理分配和优化利用资源,可以最大化地实现效益,减少浪费和不公,提高效率和质量。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应用帕累托定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帕累托

帕累托

得出的观点基本相同。
帕累托两种抽象社会:
• 第一种社会:情感完全单独发挥作用而 没有任何一种推理参与期间的社会。 (本能发挥作用) • 第二种社会:逻辑——实验推理决定一 切的社会。 • 这两种抽象社会都不是人类社会,人 类社会是处于两种抽象社会的中间状 态。
三、帕累托关于社会精英和 社会系统的思想
派生物(Derivations):
• 派生物是指意识形态、信仰和理论之类的东西。 帕累托用这个词是为了强调它们的“衍生性”、 第二位性,来源于人类情绪的性质。 • 派生物是相对易变的成分,是剩遗物的证明物, 是辩护性理论,如宗教、民主、社会主义等等, 都是一种信仰,是口头表示行为的可变因素。 • 派生物是人们为了理性地说明其行为,为了求得 大众情绪的支持而发表的意见、观点,或提出的 思想、信念,信奉的哲学或杜撰的故事。
在分析和研究大量的非逻辑行为过程中,他发现变 幻多端的感情或感情冲动的背后常常隐藏着某种稳 定不变的东西。比如说,在各种不同的文明中,人 们倾向于在数字、日期、地点与或环境之间赋予某 种吉利或不吉利的象征含义,这几乎成了不变的情 感。而在这其中可变的部分是,人们在各种情况下 都为论证它们之间存在这种或那种关系提出种种理 由。帕累托把这种不变的因素叫做“剩遗物”,把 那些可变的部分称作“派生物”。
C(道德、宗教和其他情感表 达)
A(心理状态)
B(外漏行动)
崇拜 其他行动
剩余物的分类:
A组合的本能:创造力、狡诈的心智和想象力、组合相似或对 • 立物的本能 (组合本能的社会价值:不断建立新联系,推动变革) B组合体的持久性:顽强地、持久地维持和捍卫现状和传统 的情感 (功能:阻止现存联合体的分裂,维持现状) C行动的本能:通过外部行为表达感情的需要。 D社会性:与社会有关的剩遗物,即渴望有所归属和被接纳、 关 心社会生活和形成社会凝聚力的情感。 (集体主义,团体生活,保守性) E个人的完整性:指物质利益上的个人主义感情和自我实现 的渴望。(个人主义,主体自主性,革新或进步) F性本能:满足性欲望的剩遗物

帕累托效应名词解释

帕累托效应名词解释

帕累托效应名词解释帕雷托效应名词解释【引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种现象,即资源和福利的分配不均衡。

然而,一个经济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种不平衡现象,那就是帕累托效应。

在本文中,我将对帕累托效应进行详细的解释,并探讨它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中的重要性。

【主体部分】1. 帕累托效应的定义帕累托效应是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雷托于20世纪初提出的一个概念。

它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一种资源或福利的分配方式可以使一个人或一组人的状况得到改善,而对其他人没有负面影响。

帕累托效应强调资源分配的不平等性,并提出了一种资源分配的优化方式。

2. 帕累托效应的原理帕累托效应的核心原理是资源的非均衡分配可以带来巨大的效益。

当一个资源集中分配给相对较少的人时,他们往往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从而提高他们的福利水平。

这种分配方式并不会对其他人造成损害,他们的福利水平也不会减少。

帕累托效应意味着资源的集中分配可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 帕累托效应的应用举例帕累托效应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应用。

在经济学中,帕累托效应被用来描述市场竞争的结果。

当市场上存在寡头垄断或垄断行为时,资源和福利往往会集中在少数公司或个人手中,这反映了帕累托效应的存在。

另外,帕累托效应也可以用来解释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贫富差距的扩大等社会问题。

4.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个写手,我对帕累托效应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观点。

我认为,帕累托效应的核心思想是资源分配不均衡可能带来的福利最大化。

然而,这种效应并不意味着资源应该一味地集中分配给少数人。

相反,平衡的资源分配是更为理想的,因为这样可以避免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我也认为,帕累托效应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社会分配问题的方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我们可以实现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社会发展。

【总结】帕累托效应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原理,它描述了资源分配不平衡时可能带来的福利最大化现象。

通过深入理解帕累托效应的原理和应用,我们能够更好地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第七课 帕累托的社会学思想

第七课 帕累托的社会学思想
(心理状态)A B(行为) C (情感) A (心理状态) 图2 图3 B (行为)
Non-logical action
2. 剩余物 与 派生物( residues and derivations)
帕累托在分析和研究大量的非逻辑行为过程中,发现变化多端 的感情或感情冲动的背后常常隐藏着某种稳定不变的东西,他 称之为“剩余物 ”;与此同时,人们为这种不变的东西又提出 种种可变的解释,这就是所谓的“派生物”。 剩余物 与 派生物是帕累托进行社会学研究、分析非逻辑行为 的重要理论工具,他认为这两个概念及相关学说的提出,也是 他对社会学思想的最主要贡献。
二、社会系统与精巧循环论
1.关于社会系统的思想
2.精英与精英循环
1.关于社会系统的思想
第一、社会是一个系统,组成这个系统的各种要素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 作用的,从而维护了社会的基本平衡和秩序。 第二、社会系统的理想状态是实现了集体效用的最大化,但这是难以达到 的。因此,完全由理性决定的社会是不存在并且也不可能存在。 第三、反对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必定会沿着同样的轨迹周而复始地 永远循环,具有连续转换但最终取得不变均势的特点。并且他认为社会运 行所经过的盛衰是各成一体的三个子系统同步循环和相互影响的结果。这 三个循环的子系统是:社会情绪,经济生产和政治组织.自由时期过了是专 制时期,专制时期过了是自由时期;经济繁荣过后是经济萧条,萧条过后又 是繁荣;政治集权之后是权力分散,权力分散之后又会重新回到集权时期. 可见,自由情绪增长、经济膨胀和政治权力分散几乎是同时出现的;自由 情绪低落、经济紧缩和政治集权也往往是同时发生的。
派生物
是人类用来掩饰情感或赋予一些本没有理性的主张或行为以理性的外表的 辩解性知识体系,通常情况下它们就是作为意识形态的各种理论。帕累托 用这个词,是为了强调它们的衍生性、第二位性,具有来源于人类情绪的 性质,属于相对易变的成分。分为4类:

帕累托的社会学思想

帕累托的社会学思想

帕累托的社会学思想维弗雷多·帕累托意大利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洛桑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生于巴黎,曾就读于意大利都灵大学,后来任瑞士洛桑大学教授。

一、非逻辑行为帕累托认为,社会学的目的就是向人们指出他们的行为是非逻辑的,所谓“非逻辑行为”,就是把本身没有逻辑联系的社会现象运用逻辑的方式重更新组合起来,从而使得对社会现象的解释显得合理,易于理解。

他将非逻辑行为分为四类:二、剩余物与派生物剩余物是指社会生活中基本的、相对持久的恒量因素,是情感中具有稳定性的部分。

剩余物主要包括六种:组合的本能、聚合体的持续性、通过外显行为表达感情的需要、与社会性有关的剩余物、个人与附属物的完整性和性的剩余物。

前两种剩余物在帕累托的理论体系中最重要,“本能的组合”代表一种创新性,变革的力量;“聚合体的持续性”则代表一种稳定和保守的力量,这两种剩余物可以用来解释社会变迁和社会流动,特别是在论述帕累托的“精英循环理论”具有合理性。

派生物是指人类用来掩饰情感或或者赋予一些本没有理性的主张和行为以理性外表的辩解性知识体系。

派生物主要包括四种:断言(简单肯定,产生于以感情或特定关系维持的人际关系中,如母亲对幼儿的教育)、权威(个人权威、传统权威和神谕权威)、情感和原则一致(通过列举法律、形而上学或超自然的论证来获得说服的论据)和口头论据(动人或有煽动性的口号与宣传)。

三、精英循环理论1、精英是与道德和名誉无关的,它只是指在一定活动圈子或领域内具有最高才能指数的人。

同时他把精英分成统治精英和非统治精英。

2、“狐狸”是组合的剩余物,革新创造;“狮子”是聚合体的持续性,稳健保守,两种剩余物的消长,决定了精英的兴替和社会地位的重组,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变迁。

故而,精英是变迁之源。

3、帕累托宣扬最大限度地社会流动和职业开放,他认为在精英地位与能力不相符的情况下,就应该要求精英循环,即非上流阶层的某些人转变为精英人物而代替老精英。

4、如果精英循环受阻,可能会产生两种结果:其一,社会秩序衰败、国家和社会失衡,并导致社会堕落;其二,造成新的精英用暴力推翻过时的、无能的统治精英。

帕累托精英理论

帕累托精英理论

帕累托精英循环理论简析——读《精英的兴衰》有感维尔弗雷多·帕累托(1848—1923)是意大利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帕累托法则”被多数人接受,影响深远。

在社会学方面,他的思想虽然被排斥在主流社会学之外,但这并不影响他在社会学界的地位,意大利著名政治思想史家萨尔沃.马拉泰罗内在《欧洲政治思想史》中,把帕累托与莫斯卡一起考察,认为莫斯卡是法学家,帕累托是经济学家,他的精英理论主要从生产范畴考虑。

帕累托在社会学领域的主要贡献是他的以下三大理论:行为理论——主要涉及人的非逻辑行为,提出“剩遗物”和“派生物”等重要概念;精英循环理论——主要讨论社会分层和统治阶级循环问题;社会系统理论——主要研究社会动态平衡问题。

笔者在此着重探讨他的精英循环理论。

一、精英理论的概述帕累托把精英定义为在日常生活特定领域中有突出成绩的人,包括具备正面精神特质的人,如上进、勤勉、有智慧,也包括具备负面精神特质的人,只要你在某一特定领域做出了异于常人的成绩,这也是他从广义层面给“精英”下的定义。

当然,还有狭义层面的“精英”,即统治精英,他们只占国民总数的一小部分,这一笑部分人利用自己的智慧做出决策,推动社会的发展。

精英阶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流动的。

帕累托根据天赋能力的自然差别和掌权与否的社会差别得出一个理论图式:执政非执政在上面这个循环的图式中,A类是执政精英,B类是非执政精英,C类是执政精英中的庸才,D类是平凡之辈。

社会达到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就是保持循环路线的畅通,下层中的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可以上升到执政阶层,而统治精英如果怠惰、愚蠢,就会下降到平凡之辈。

正如帕累托在《精英的兴衰》一书中说的“人类历史就是少数精英轮回更替的长篇史诗”,而一旦循环路线不畅,社会秩序就会出现动荡,国家政权就会出现危险。

二、《精英的兴衰》中关于精英理论的论述《精英的兴衰》写于20世纪初,这是一个平民化的时代,而帕累托的思想也更为保守,他敌视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预言资产阶级的没落和社会主义的胜利。

帕累托标准的三个条件(一)

帕累托标准的三个条件(一)

帕累托标准的三个条件(一)帕累托标准的三个条件1. 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帕累托标准是一种衡量社会福利的方式,它关注的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这意味着在资源分配和决策制定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对社会整体福利的影响。

•在具体实施中,需要权衡不同个体或群体的利益,确保资源的分配能够实现最大程度的社会效益。

通过考虑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利益,可以避免个别群体或个人的特殊利益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2. 利益分配的公平性:•根据帕累托标准,利益的分配应该是公平的。

这意味着在资源分配和决策制定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不公平的利益分配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满情绪的产生。

•为了实现利益的公平分配,需要建立合理的制度和规则,并确保这些制度和规则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同时,还需要注重充分的信息披露和广泛的参与,以确保利益的分配过程公开、公正和合理。

3. 边际福利的平等性:•边际福利是指通过对资源的重新分配,使得边际收益最大化的过程。

根据帕累托标准,边际福利应该是平等的。

这意味着在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中,应该着重考虑那些边际效益最大化的群体或个体。

•边际福利的平等性需要确保资源的重新分配能够促进社会整体的福利提升,并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损失。

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社会政策,可以实现对边际效益的平等关注,并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帕累托标准的三个条件作为一种衡量社会福利的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该遵守这些条件,保证资源的有效分配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只有在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利益分配公平和边际福利平等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建设一个富有活力和稳定的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次:逻辑——实验科学的任务是排除所有“超” 经验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经验主义的概念。 逻辑——实验科学所使用的一切概念都应符合观 察到或可观察到的事实,一切概念都可被事实直 接证实或可由基于实验的事实确证。因此,宗教、 神学、形而上学、哲学的诸多概念,不属于事实 范畴的概念,在逻辑——实验科学中没有地位, 应被排除在外。
帕累托是从经济学转向社会学的,其社会 学理论是参照经济学确定的。帕累托认为, 经济学本质上研究逻辑行为,而社会学主 要研究非逻辑行为。 “社会学专门与那些通常不像工程师或深 思熟虑的投机商那样行事的人作对。”
(三)用逻辑手段研究非逻辑行为
首先:逻辑—实验科学
“逻辑”——从下的定义或从观察到的关 系出发演绎出源自前提的结论是合适的。 “经验的”指狭义上的观察和试验。 逻辑——实验科学就是观察的科学,它同 客观实际一致,其规律仅是观察的一致性 并受到观察时空的限制;逻辑——实验科 学摒弃一切超验和形而上学教条,基于感 情的推理。因此,逻辑——实验科学追求 的是真理,而不是效用。
行为有逻辑目的吗 种与类 客观地 第一种 逻辑行为;客观目的与 主观目的的同一 有 主观地 有
第二种
非逻辑行为;客观目的 与主观目的的相异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第四类
无 无 有 有
无 有 无 有
最为重要的两类非逻辑行为:
一是二类,“无——有”型行为。包括所有没有客观目的, 但有一个主观目的的非逻辑行为,它涉及大部分礼仪性或象 征性的行为。水手在出海前想海神波塞冬祈祷,并没有完成 一种对他的航行起任何作用的行为。然而,出于信仰,他想 象这一行为将导致符合自己愿望的结局。一般来说,可以说 一切宗教教义,即一切向一种标志或一种神圣物体的象征所 做的行为,都是第二类。 第二个是四类“有——有”型行为,由科学上的错误导致产 生的一切行为都属于这类。运用的手段在现实中产生一个实 在的结果。在行为者的意识中,手段与目的有联系,但发生 的现象并不符合行为主体的希望和预见应当发生的现象。错 误导致了客观效果和主观效果的不协调。特别是知识分子和 政治家的行为都归于这类。当理想主义者主观上想建立一个 没有阶级或没有剥削的社会,甚至建立一个同质的民族共同 体时,他们的行为结果却与他们的空想理论大相径庭,行为 者的希望与他们的行为结果之间不协调,但在现实和一是方 面,手段与目的是相连的。
帕累托的青年时代
在都灵大学,帕累托对帕累托阅读了巴师夏《和 谐经济》(巴师夏,法国经济学家,是自由贸易 思想的热情宣传者,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思潮的反 对者)书中对社会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尖锐批判使 帕累托印象深刻并深受启发。 20岁阅读巴克尔(英国历史学家,地理环境决定 论的拥护者之一)的著作,——受巴克尔的影响, 帕累托认为,即使是历史事实、即社会现象的集 合系列,也受一致性的并在统计学上可证实的规 律的制约。 于此同时,帕累托满怀激情地关注当时关于科学 的激烈论战,这里的科学是指几何学、代数学及 物理学。
主要著作
1896—1897年《政治经济学教程》是研究社会行为, 或社会行为经济部分的成果。 1900年发表论文——《社会学理论的应用》 1902年,法文《社会主义体系》,人们为何信仰和 向往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 义? 1907年《政治经济学手册》,不讨论其经济思想史 上的地位,该书的头两章“一般原则”和“社会科 学导论”对社会学更有意义。 1920年《民主的改变》,是论文集册。 1916年《普通社会学总论》出版后,引起轰动,上 下两卷,每卷800多页。 1920年《普通社会学纲要》畅销,读者中很受欢迎, 但在学术界反映平平。
逻辑行为
要领会何为逻辑行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观察工 程师和投机商的行为,因为帕累托的社会学源自 一位工程师和经济学家的思考和失望。 工程师 投机商 可见,帕累托的逻辑行为是指“我们最终将把与 目的逻辑地联系在一起的行为称为‘逻辑行为’, 这不仅是对完成这些动作的主体而言,也针对那 些拥有更广博的知识的主体,也就是主观上和客 观上都具有上述意义的行为。其他行为将被认为 是非逻辑的行为,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些行为是反 逻辑的。”
可见,帕累托所仰仗的经验科学的概念大 大限制了社会学的宏伟目标,把我们引入 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在科学 对所有非逻辑行为感兴趣的范围内,“上 帝或社会必择其一”这句话将不是科学的 结果,而是科学的对象。“帕累托思想的 这一特征(此外,他还乐于嘲笑他同行们 的著作)说明了他在大多数社会学家中即 不受欢迎的原因,不仅生前如此,死后也 是这样。在我的老师和同事中,不少科学 家,听到帕累托的名字都会表示出一种经 久不灭的愤慨之情。”雷蒙 阿隆
《普通社会学纲要》
维尔弗雷多·帕累托 Vilfredo Pareto
— 1923)是20世纪意大利著名经济 学家和社会学家。
一、生平与著述
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封建势力在意大利复辟, 只有威尼斯和热那亚两个共和够幸存。帕累托的 父亲拉斐莱· 帕累托(1816—1896),出身热那 亚的名门望族,因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被视为危险 激进分子,被迫流亡法国,同一位平民姑娘结婚, 帕累托在巴黎出生。当时意大利被西欧列强瓜分: 北部——奥地利统治 南部——西班牙统治 中部——教皇区
行为理论
精英循环理论 社会系统理论
一、行为理论
(一)逻辑行为 (二)非逻辑行为 (三)用逻辑的手段研究非逻辑行为 (四)剩余物与派生物
(一)逻辑行为
知识: 形式——主观的 内容 客观的:同事实相符并在事实中证 实的知识 主观的:即同事实不符、仅同某些 人的认识一致的知识
行为:逻辑行为和非逻辑行为
如果说到对其影响的学者的话,穆勒应排在第一 位。其主要著作《逻辑体系》这本书引起了帕累 托对贝恩和斯宾塞著作的兴趣。 贝恩的《兴奋与意志》《感觉与智力》尤其是 《精神与道德哲学》令帕累托爱不释手,从这些 著作中,帕累托发掘出对行为的区分:理性行为 和本能行为。 至于斯宾塞,帕累托熟悉其全部著作并特别推崇 其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确定系统的实证基础 并得出进化的定义——由运动耗散伴随的物质补 充。 雷蒙 阿隆在《社会学主要思潮》中提到“帕累托 借鉴的是马基雅维利的传统,马基雅维利主义致 力于揭露社会喜剧中的伪善,找出真正促使人类 行动起来的感情,把握构成历史变革机构的真是 冲突,使人对什么是真正的社会有一个不带任何 错觉的看法。”
少年的帕累托
1854年,6岁的帕累托随父母回到祖国,11岁迁往 卡萨莱蒙菲拉托(意大利西北部城市),帕累托 在父亲任职的学校(当地著名的一家技术学校) 学习物理、数学,同时跟家庭教师学习古希腊文 和拉丁文,成绩优异,年级第一。 1962年,14岁,全家迁往都灵。(意大利北部城 市,当时的意大利各地区政治经济差异很大,北 部经济最发达,中部次之,南方则相当落后。) 在都灵皇家技术学校学习三年,1964年16岁通过 中学毕业考试,而且各科满分,随后以27分(总 分30)的成绩被都灵大学录取。
实验真理≠社会效用
逻辑——实验科学对预知未来持怀疑主义态度, 因此,用逻辑手段对非逻辑行为进行研究可能 会背离某个特定团体的利益,甚至背离整个社 会的效用。
帕累托写道,“如果我曾认为我的《普通社会学》会有很多 读者的话,我就不会写它了”。 “把一种理论的社会效用与它的实验真理结合起来是我们首 先要拒绝的原则之一,这两样东西是否一直结合在一起?人 们只能用对事实的观察来答复这个问题,随后找出证据,即 在某些情况下他们是完全没有关联的。因此,我提醒读者注 意,当我断定一种理论是荒谬的时候,绝对不意味着这种理 论对社会有害,相反,它肯能对社会大有益处。反之,在我 肯定一种理论对社会的效用时,我也不想暗示它在经验上完 全可靠。总之,同一种学说,从经验角度看可能被拒绝,从 社会效益的角度看可能被接受,反之亦然。”
(二)非逻辑行为
帕累托指出,客观目的同主观目的相异的行为属 于非逻辑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非逻辑行为 都不合逻辑。非逻辑行为可以划分为四类: 第一类,“无——无”类,在客观上和主观上, 行为都没有逻辑目的。 第二类,“无——有”类,客观上行为无逻辑目 的,但主观上行为有逻辑目的。 第三类,“有——无”类,客观行为有逻辑目的, 但主观行为无逻辑目的。 第四类,“有——有”类,客观上和主观上行为 都有逻辑目的。
《普通社会学纲要》
行为理论——非逻辑行为 精英循环论——社会分层和统治阶级循环 社会系统论——社会动态平衡
哲学基础:存在缓慢改变的人性;永恒轮 回的历史,因此循环不可避免。
《普通社会学纲要》共分十章
导论 非逻辑行为 学说史中的非逻辑行为 超验的理论 伪科学的理论 剩余物 派生物 剩余物与派生物的特性 社会的一般形式 历史上的社会平衡
成年的帕累托
1870年22岁的帕累托毕业,获得工程系毕业证书,同样是各 科满分成绩。此时,意大利完成了民族统一 ,建立了以罗 马为首都的意大利王国。随后,帕累托去了弗洛伦萨,在意 大利铁路公司动力材料服务部门见习工程师,积极参与各种 文化与政治活动。 1874,26岁升任国家铁路公司工程师,六年后,32岁的帕累 托被任命为公司总经理。一直干到1890年。这份工作并不容 易,先被一位工人袭击伤了右臂,后来被五个工人围堵,因 此,帕累托对左派工人运动产生了反感。 期间,帕累托也对政治保持浓厚的兴趣,他主张温和派路线, 参加两次都失败了,80年代开始,意大利开始殖民扩张,主 要地点在非洲,(1902在中国获得以天津为中心的租界), 帕累托对这种政策持否定和悲观态度。 。 89年,也就是41岁时与29岁的俄国姑娘结婚。94年成为洛桑 大学的政治经济学教授,从此直至逝世,帕累托除不多几次 回国外,一直在瑞士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长达30年。此后, 帕累托进入了学术生涯的高峰时期。
科学是创造性的
任何超验的东西都不属于逻辑——实验科学,所有超验的 (神学、宗教、哲学、形而上学)概念都不能作为科学研究 的对象,而应以客观实在(事实)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也 就是说,科学的讨论应始终以现实,而不以我们赋予词汇的 意义为对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科学只是对客观实在的的 摹写和重复。相反,科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其本质 特征是简化。大自然现象丰富多彩、人类社会现象错综复杂, 科学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把握它们;而是循序渐进地越来越近 认识它们,这就需要从简化开始。人们通过观察以把握现象 的各个侧面,再严格界定它们的概念,这就需要从这些概念 蕴含的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而将这些关系组合,以重构纷繁 复杂的现象。帕累托正是用这一方法,通过观察,先对非逻 辑行为进行简化,再严格界定非逻辑行为的概念,从而进行 分类、陈述现象、说明原因。同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相比, 这样的分类知识大致和简单的。因此,科学总是不够完美的, 不可能穷尽全部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