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力学结课论文:结构动力学振动理论在建筑结构抗震中的应用研究
建筑结构中结构动力学的防震减震应用研究
c t u r e.
面的分析 ,在 结构计算时 ,避免不必要 的误差。另 外 ,还要求 结构设计人员在通过运用计算 机软件进 行设计过程 中,要经过认真分析 ,做出合理的判断 。 因为可 能出现建筑结构的实 际情 况与软件 程序不符
一
3 .对计算的结构进行准确分析
目前 , 在 我 国 的 建筑 结 构 设 计 中 , 比较 普 遍 的
【 关键词】建筑结构 结构动力学 减震防震 应用研究
采用计算机 网络信 息技术, 由于 网络技术 的发展 ,
软件种类多种 多样 ,软件 不相 同,计算 的结果也就 有 所 不 同 。针 对 此 现 象 , 结 构 设 计 人 员应 该针 对 各
b s o r b i ng s h o c k p oo r f , a p p l i c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4 . 采 取 相 应 的构 造 措施
城市建筑 l 建筑结构 I U R B A N I S M A N D AR C H I T E C T U R E I AR C H I T E C T U R A L S T R U C T U R E
建筑结构 中结构动力学的防震减震应用研究
Re s e a r c h on t h e Sh o c k ・ — - a b s or b i n g a n d Sh o c k p r o o f Ap p l i c a t i o n o f St r u c t u r a l Dy n a mi c s i n Bu i l di n g St r u c t u r e
结构动力学防震减震应用探究
结构动力学防震减震应用探究摘要:结构动力学在抗震结构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结构动力学与建筑结构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
本文通过对建筑结构和动力学的相关阐述,进一步分析了建筑结构中动力学的防震减震应用。
关键词:结构;动力学;防震减震1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主要目标地震主要是由于板块的剧烈活动,同时在该过程之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而引发地壳振动。
由于地壳运动带来的地震,其具有破坏力强、不可控、突发性强的特点,所以,等级较高的地震,也将给该区域内的生产、生活带来毁灭性的影响。
房屋是人们工作与生活之中的重要一部分,所以,建筑结构性能设计的目标也是为了提高抗震设计、建筑质量。
目前,我国政府对于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极为重视,并出台了《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等规定,这就要求开发单位以及设计单位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之中,既需要考虑建筑物的功能性、经济性、美观性,同时还应当考虑其抗震性能等。
当然,我国对于建筑物的质量也极为关注,所以,设计人员还应当根据现场施工的地质条件,水文条件等,并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充分考虑到地震振动变化而带来的影响,并根据其具体的环境来考虑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以此来确保建筑物能够被安全的使用。
2建筑结构性能抗震设计的方法2.1关于建筑场地的选择在建筑结构设计之中,其建筑场地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例如:在同样的设计条件之中,若其场地环境存在着差异,那么建筑物的抗震效果也会存在着较大差异,所以,在发生地震灾害之时,其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基于此,设计人员应当在进行建筑场地选择之时,需要充分考虑现场施工环境中的地质条件,同时结合已有资料并对现场进行勘探,从而尽可能的降低地震灾害所带来的影响,例如:存在湿陷性黄土或软土的建筑场地,则会对建筑安全造成较大的影响,而密实砂土层以及含水量较低的粘土,则能提供较为良好的建筑场地。
所以,在建筑场地出现了地质不良之时,应当根据其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同时还应当继续做好加固以及防御工作,从而让建筑地基的强度等级能够得到提高,以此来确保建筑结构符合安全质量要求。
结构动力学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
结构动力学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结构动力学在建筑结构中的抗震分析杜方江(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摘要:结构动力学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抗震结构设计中两者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整体。
本文针对结构动力学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分析建筑结构设计中不但要考虑建筑结构的使用功能、建筑结构的安全度、建筑使用年限等。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要考虑到当地震来临时使建筑物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原则。
关键词:结构动力学结构动力特性建筑结构设计结构安全度1. 动力学中的结构动力特性(1)结构动力特性与结构的刚度及结构的质量有关。
用表达式表示:ω=k m式中k 为刚度;m为质量。
结构动力学在建筑结构中反映抗震性质的微分方程:y?C1cos?t?C2sin?t 其中的系数C1和C2可以根据初始条件确定。
假设在初始时刻t=0质点有初始位移y0和初始速度?0,即:y(0)= y0,y(0)=?0。
由此解??0?,C2=y0,把C1和C2代入微分方程即得:y(t)=y0cos?t?0sin?t ??(2)采用一种能够处理重复变换加载的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钢筋混凝土柱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非线性特性。
钢筋混凝土墙-框架体系的非弹性地震反应,主要考虑连续变化的轴向力和挠曲的相互作用以及剪切变形的影响,并且轴向力的变化对动力反应影响显著,而剪切变形影响不大。
分析钢框架建筑的非弹性地震反应,发现柱的轴向塑性变性在一个方向积累,会导致水平位移增加,加剧P-△效应。
轴向力将减小挠曲为主的振型的自振频率。
采用离散变量的方法,将整个体系加以处理,用拉格朗日方程进行分析,便于考虑结构的空间特性。
2.建筑结构的定义及设计优化建筑结构是在建筑中,由若干构件,即组成结构的单元如梁、板、柱等,连接而构成的能承受作用的平面或空间体系。
建筑结构因所用的建筑材料不同,可分为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轻型钢结构、木结构和组合结构等。
结构动力学理论及其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
结构动力学理论及其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结构动力学(StructuralDynamics)是指研究结构物受外力影响时所产生的动态响应的一门学科。
结构动力学理论是工程力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其研究内容涉及结构物力学特性、物理性能、振动响应等方面。
结构动力学理论与地震工程密切相关,在地震工程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由于地震灾害多发于地震活跃区,而地震对结构物的影响是一种级数变化的过程,在各个阶段的振动具有不同的特征,所以对结构物的振动响应变化是有必要去全面地去研究的。
结构动力学理论就是用来研究结构物受外力影响时所产生的动态响应的理论。
因此,结构动力学理论在地震工程中可以被用来分析地震灾害发生时结构物的振动响应,从而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振动对结构物造成的损伤,实现抗震。
结构动力学理论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地震动力学分析,即地震动作用下结构物的动力分析,采用结构动力学理论可以有效地估算结构物在地震作用下的振动、变形、受力等物理参数;二是地震防护结构设计,即对结构物进行地震防护结构设计,采用结构动力学理论可以有效优选地震防护措施,设计抗震性能更优的防护结构,从而减少地震破坏的可能性;三是地震控制,即采取各种措施控制地震作用下结构物的振动,采用结构动力学理论可以有效地设计抗震降谐装置,以阻抗地震震动对结构物的损伤。
总之,结构动力学理论及其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是地震灾害控制与防治方面的重要理论依据,其正确运用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减少地震破坏的可能性,是实现抗震的重要技术手段。
在实际工程中,在防治地震灾害之前,必须充分利用结构动力学理论,做到实施有效的抗震设计。
以上就是有关结构动力学理论及其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的讨论。
由此可见,结构动力学理论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是不可或缺的,是地震灾害防治中的重要手段。
未来,结构动力学理论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抗震的研究也将更加深入,为提高地震灾害防治水平做出贡献。
建筑结构动力学分析及抗震设计研究
建筑结构动力学分析及抗震设计研究建筑结构动力学分析及抗震设计是现代建筑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在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抗震设计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项技术。
本文介绍建筑结构动力学分析及抗震设计的研究内容和进展。
建筑结构动力学分析研究建筑结构动力学是研究建筑结构在外力作用下的振动特性及响应规律的学科。
该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建筑结构,研究内容包括建筑结构振型、固有频率、阻尼比、模态参与系数、阻尼比等动力学参数的分析。
建筑结构动力学分析主要包含静态分析、固有特性分析、自由振动分析和响应谱分析四个方面。
静态分析是建筑结构动力学分析中的基础,主要应用于对建筑结构的静态响应进行分析和计算。
固有特性分析则是对建筑结构自由振动时的固有特性,包括振型和固有频率的分析。
自由振动分析则是对建筑结构在没有外部作用下的振动响应进行分析。
响应谱分析则是将地震激励信号和建筑结构间的响应关系转换为频域的分析方法,对地震波信号进行分析和计算,得到结构的响应谱,进而确定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振动响应。
抗震设计研究抗震设计是指根据地震力作用下的建筑结构受力状况,设计和构造具有抗震能力的建筑结构的过程。
抗震设计研究包括抗震设计理论、抗震设计规范和抗震构造材料研究三个方面。
抗震设计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地震波与建筑结构的相互作用,建立地震预测、地震响应分析、地震动力学设计等理论体系。
抗震设计规范制定了建筑结构受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能要求,为抗震设计提供了基础性的技术规范。
抗震构造材料研究是分析抗震材料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以及材料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规律,研究和改进各种抗震构造材料的性能,为抗震设计提供可靠的材料基础。
建筑结构动力学分析及抗震设计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建筑结构动力学分析及抗震设计的应用已经广泛运用于现代建筑的设计、分析和施工中。
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和建筑技术的不断改进,建筑结构动力学分析及抗震设计也会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
建筑师和工程师们需要致力于提高建筑结构动力学分析及抗震设计的精准度和可靠性,为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供更为可靠的技术保障。
振动力学在工程结构中的应用研究
振动力学在工程结构中的应用研究振动力学是研究结构振动的一门学科,广泛应用于工程结构领域。
本文将探讨振动力学在工程结构中的应用研究,包括振动现象的产生机理、振动分析方法以及振动控制技术等方面。
一、振动现象的产生机理工程结构中的振动现象通常由外界激励和结构固有性质共同作用引起。
外界激励包括风荷载、地震、机械震动等,而结构固有性质主要指结构的弹性、刚度和阻尼等参数。
当外界激励频率接近结构固有频率时,结构就会出现共振,振动幅值不断增大,甚至导致结构破坏。
因此,研究振动力学对于提高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二、振动分析方法振动分析是工程结构设计和优化的重要工具。
在振动分析中,通常采用有限元方法来模拟结构的振动行为。
有限元方法通过将结构离散为有限个单元,建立整体的刚度矩阵和质量矩阵,求解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
通过分析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可以评估结构的振动特性,预测共振点,并为结构改进提供依据。
此外,还可以利用振动试验技术获取结构振动的实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和修正,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三、振动控制技术振动控制技术是用于减小工程结构振动响应的一种手段。
在工程实践中,常用的振动控制技术包括主动控制、被动控制和半主动控制等。
主动控制是通过激励力源对结构施加主动干预,调节结构的振动状态。
被动控制则是通过在结构中加入柔性元件、阻尼器等 passively control the structure's vibration response by adding flexible elements and dampers into the structure. 半主动控制技术结合了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的特点,既能够主动干预结构振动状态,又能根据结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参数。
这些振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小结构的振动响应,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舒适性。
四、工程实例分析振动力学在工程结构中的应用涵盖了多个领域。
结构动力学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
结构动力学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首先,结构动力学可以用于地震响应分析。
地震是结构最常见的外力作用之一,因此进行地震响应分析对于设计抗震结构至关重要。
结构动力学可以通过建立结构的数学模型,利用数值方法求解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响应,包括结构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这些结果可以帮助工程师评估结构在地震中可能发生的损伤程度,从而指导抗震设计的优化。
其次,在抗震设计中,结构动力学可以用于预测结构的抗震性能。
通过对结构的地震响应进行分析,可以得到结构的动力特性,如固有周期、阻尼比等。
这些特性可以用来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比如通过比较结构的固有周期与预计地震的周期,判断结构的共振情况。
此外,结构动力学还可以进行结构的可靠度分析,通过考虑结构的不确定性,评估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可靠性,进而指导设计和改进。
另外,结构动力学在抗震设计中可以用于优化结构的抗震性能。
通过分析结构的地震响应特性,可以评估结构存在的薄弱点,如刚度不均匀、节点连接不牢固等。
然后,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进结构的抗震性能,比如增加结构的抗倾覆能力、加强结构的刚度和耐震性能等。
结构动力学可以帮助工程师评估不同的设计方案,并选择最优的方案。
最后,结构动力学还可以用于抗震设备的设计。
在地震中,一些特殊的设备,比如液压减震器、摆锤等可以起到减震和消能的作用。
通过结构动力学的分析,可以确定这些抗震设备的设计参数,使其能够有效地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影响,保护结构免受严重损坏。
综上所述,结构动力学在抗震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结构动力学的分析,可以预测和评估结构在地震中的响应和性能,并通过优化设计方案和采用适当的抗震设备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因此,结构动力学是抗震设计不可或缺的工具。
但需要指出的是,结构动力学的应用在实际工程中仍需结合经验和现场实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以确保结构的安全和可靠性。
结构动力学论文
《结构动力学》课程论文任课老师:许凌云专业:水利水电工程姓名:班级:学号:结构动力学在房屋建筑抗震减震隔振中的作用姓名专业中文摘要:结构动力学是一门研究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响应规律的学科。
虽然在短短的几周时间内学习这门课程,但还是了解到结构动力学在水利工程方面的一些应用,在这里浅谈结构动力学在房屋抗震减震隔振中的作用。
关键词:结构动力学,房屋建筑,抗震,减震,隔振正文:结构动力学着重研究结构对于动荷载的响应(如位移、内力、速度、加速度等时间的历程),以便确定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动力学特性,或为改善结构的性能提供依据。
然而,在房屋抗震减震方面,结构动力学既是抗震设计的基础,又是减震隔振的理论依据。
对于动荷载,如果荷载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随时间变化,使得质量运动加速度所以起得惯性力与荷载相比大到不可忽视时,则称为动荷载。
如引起基础震动的地震作用,而地震作用引起地面运动通过基础传给上部结构,使之产生惯性力,而此惯性力往往可以达到较高的水平。
地震力是典型的动力作用,在此对结构动力学在房屋建筑抗震、减震、隔振方面的作用做简单分析。
从房屋结构抗震设计的角度对房屋建筑的抗震设计进行了分析探讨,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房屋建筑的结构抗震设计水平及其应用水平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一、建筑结构抗震的前景目前房屋建筑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我国房屋建筑的结构材料一直以钢筋混凝土为主。
随着设计思想的不断更新,结构体系日趋多样化,房屋建筑平面布置与竖向体型也越来越复杂,出现了许多超高超限钢筋混凝土建筑,这就给房屋建筑的结构分析与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是在抗震设防地区,如何准确地对这些复杂结构体系进行抗震分析以及抗震设计,已成为房屋建筑研究领域的主要课题之一。
近年来,许多科研和软件设计人员对房屋建筑结构进行的大量的分析与研究,目前我国已有多种房屋建筑结构分析设计软件,如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所研制的TBSA、TAT、SATWE,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研制的TUS,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研制的广厦CAD等,为房屋建筑的结构分析与抗震设计提供了方便、高效的计算分析手段。
结构动力学论文隔震减震论文
结构动力学论文隔震减震论文摘要:在国内各类建筑蓬勃发展的今天,对建筑的质量要求特别是抗震减震要求越来越高,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必须要结合相关的实际,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控制好结构地震的反应,进而有效的降低结构的地震内力,从根本上降低地震给建筑结构所带来的破坏,提升建筑物的抗震减震能力,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建筑结构设计的保障在建筑物设计时,只要设防烈度在六度以上的,根据规定必须开展抗震设计,为了达到抗震设防目标,要求建筑物必须具备良好的延伸性、刚度、承载力等多项要求。
延伸性实际上是指在承载力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时,让建筑主体维持原来的形态,在受力发生变形时可以有一定的舒缓性。
通常来说,延伸性越好,该建筑的抗震能力也越高。
在选择延伸性以及相关的建筑要求以后,就必须借助抗震措施进而提升该建筑的延伸性,进而保证在发生各类地震时满足抗震的要求。
一般来说,要想达到上述要求,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增大梁柱的抗弯能力,使其在地震来临时,有充分的韧性去应对,从而保证建筑不受地震的影响,始终保持其稳定性,最后保证其安全性。
在进行抗震设计时,抗震计算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定量计算方式,而良好的构造措施能有效地保障局部薄弱环节和整体性达到抗震计算结构的有效性,而抗震设计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抗震计算、概念设计、构造措施,这三部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必须全部具备,忽略了任何一个部分都有可能造成抗震设计的失败。
二、结构动力学的特征在结构动力中,通常会伴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由于反应时间以及荷载发生变化,其动力问题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而静力问题则较为单一,是属于恒定的,其解十分单一,必须建立在相应于反应过程全部感兴趣时间的一系列解答;在结构静力学问题和动力学问题中,二者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而特征都是抵抗结构加速度及惯性力。
通常而言,如果惯性力是结构内部弹性力所平衡的全部外荷载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在考虑问题时,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动力特性。
结构动力学防震减震应用研究
结构动力学防震减震应用研究结构动力学防震减震应用研究随着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物的高度和重量越来越大,地震对于建筑物的破坏性也变得越来越严重。
结构动力学防震减震技术的应用,对于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损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结构动力学防震减震应用研究进行介绍与分析。
一、结构动力学防震减震原理及分类结构动力学防震减震原理是指通过将建筑结构分离成稳定性结构和自振结构,并采用不同的减震措施,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获得一定的变形而不失稳定性,达到对抗震性能的提高。
按照不同的减震措施,结构动力学防震减震分为几种类型,如下:1.摇摆支撑型(Longitudinal swinging support),主要是利用仿形的摇摆支撑枢纽构造,在地震发生时,摇摆支撑枢纽构造与建筑物之间产生反向转动的摇摆效应,防止建筑物产生过大偏移和振动。
2.摇摆阻尼型(Transverse pendulum damping),主要是采用悬挂在建筑物内部的多个摇摆质点,这些质点在一定的受力下会产生反向摆动,从而消除振动能量。
在地震过程中,摇摆质点所产生的反向摆动会消耗震动能量,从而减小建筑物对于地震的反应。
3.双摆动能式阻尼型(Dual-pendulum energy dissipation damping),主要是采用两个摇摆支撑枢纽构造,并通过摇摆的相对移动来消耗地震能量,在地震后可以大大减小建筑物的反应,进一步提高抗震能力。
4.土壤增强型(soil reinforcement),主要是采用人工加固及改善土壤的抗震性能的方法,防止因地震而发生的土体流动、液化或滑坡等灾害。
二、国内外结构动力学防震减震应用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外各大研究机构和大学都在积极研究结构动力学防震减震应用技术,把结构动力学防震减震技术引入到建筑工程、桥梁工程、地下工程、钢结构等领域。
以下就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介绍:1.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在结构动力学防震减震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
结构力学结课论文:结构动力学振动理论在建筑结构抗震中的应用研究.doc
结构动力学振动理论在建筑结构抗震中的应用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抗震功能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要求日益提高。
通过结构动力学振动理论的研究应用,抗震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
本文将运用单自由度无阻尼和有阻尼受迫振动的理论知识,通过对动力学中的结构动力特性、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功能的分析,简要介绍装有粘弹性阻尼器的单自由度体系的应用实例。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结构动力学振动理论单自由度体系简谐荷载一、综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建筑结构形式日益多样化,结构设计中对于抗震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与此同时,各门学科的交叉发展使得建筑结构抗震技术的运用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
传统的结构抗震设计不仅仅使得结构的造价大大增加,而且由于地震的不确定性而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通过运用动力学的相关知识来分析隔震减震装置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可以发现,自振振动在结构的地震反应中经常占有主导地位,不能够忽略。
那么运用动力学理论分析,找到结构反应的最大控制量,通过改进材料的性能参数,就能够使用最合适的材料来制造隔震减震装置,提高装置的使用效能,这样就有希望把被动控制技术推向一个新高度。
二、单自由度无阻尼受迫振动当体系上作用的外荷载为简谐荷载,同时忽略体系的阻尼,单自由度体系的运动方程为:式中:p0为简谐荷载的幅值;为简谐荷载的圆频率。
体系的初始条件为:该方程的解为:解的第一部分为结构的自振频率振动的部分,即伴生自由频率的振幅,记为:其中,为自振频率的振幅:解的第二部分为激振频率振动的部分,即稳态动部分,记为:其中,为自振频率的振幅:解的第二部分为激振频率振动的部分,即稳态动部分,记为:其中:为激振频率振幅:比较两部分振动的振幅得到:由上面的式子可以看出,结构自振的振幅与稳态振动部分的振幅的比值是成反比例的。
当1θω≥时,按自振频率部分的振幅大于按荷载频率的部分的振幅,尤其是当1θω>时,自振部分在结构反应中将占相当重要的部分。
三、单自由度有阻尼受迫振动在简谐荷载作用下,单自由度体系的运动方程和初始条件为:该方程解为:式中:,解的第一部分为自振频率振动部分,记为:其中,解的第二部分为荷载频率振动的部分,即激振频率振动的部分:比较两部分的振幅可以得到: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注重的是分析稳态反应项,但是在这里应当注意,可能出现在反应的初始阶段瞬态,反应项远远大于稳态反应项,从而成为结构反应的最大控制量。
振动控制理论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
振动控制理论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建筑结构作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娱乐的重要场所,其稳定性和安全性对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建筑结构往往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如地震、风力、人员聚集等,导致结构振动,进而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因此,振动控制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的设计和建造中。
振动控制理论是通过对结构振动的分析和优化,采取相应的控制手段,降低结构振动的影响,从而达到提高建筑物稳定性和安全性的目的。
具体而言,振动控制理论主要采用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等设备,对结构进行反馈控制,控制结构振动的幅值和频率,从而减小自然振动和外力的影响。
振动控制理论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包括被动控制和主动控制两种方式。
被动控制是指通过耗散能量的方式来减小结构振动的幅值和频率,常见的被动控制方式包括刚性阻尼和减振器等。
刚性阻尼是依靠加入钢束等硬性材料,来增加结构的刚性,减小振动的幅值和频率。
减振器则是一种被动式振动控制器,其基本原理是通过阻尼材料吸收结构振动能量,从而减小结构振动的幅值和频率。
主动控制是指通过对系统进行实时反馈控制,并根据反馈信息实时调整控制参数,从而达到振动控制的目的。
主动控制常使用的控制策略包括LQR(线性二次型调节)、天然频率调节、模态控制等。
其中,LQR是通过对控制器参数进行调整,使系统能够尽量满足稳定性和性能的要求;天然频率调节则是通过在结构上控制力的大小和方向,调整结构天然频率,从而减小结构振动的幅值和频率;模态控制则是通过改变结构的模态,来实现振动控制的目的。
除了被动控制和主动控制外,结构优化设计也是振动控制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结构的某些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如结构形态、剪力墙的数量和密度、裂缝控制等,可以有效地减小结构振动的幅值和频率,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需要指出的是,振动控制手段的选择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能简单地套用一种振动控制方式,必须根据建筑物的特性、使用环境、使用状态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结构动力学在建筑结构中抗震的设计方法
结构动力学在建筑结构中抗震的设计方法
1、反应谱设计法
根据结构动力学的特性,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动力效应,即结构上质点的地震反应加速度不同于地面运动加速度,而是与结构自振周期和阻尼比有关。
采用动力学的方法可以求得不同周期单自由度弹性体系质点的加速度反应。
以地震加速度反应为竖坐标,以体系的自振周期为横坐标,所得到的关系曲线地震加速度反应谱,以此来计算地震作用引起的结构上的水平惯性力,对于多自由度体系,可以采用振型分解组合方法来确定地震作用。
2、延性设计法
通过地震力减低系数R将反应谱法得到的加速度反应值am降低到与静力法水平地震相当的设计地震加速度ad,ad=am/R地震力降低系数R对延性较差的结构取值较小,对延性较好的结构取值较高。
尽管最初利用地震力降低系数R将加速度反应降下来只是经验性的,但人们已经意识到应根据结构的延性性质不同来取不同的地震力降低系数。
3、能力设计法
为了保证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足够弹塑性变形能力的能力设计方法。
该方法是基于对非弹性性能对结构抗震能力的理解和超静定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实现具有延性破环机制的控制思想提出的,可有效保证和达到结构抗震设防目标,同时又使设计做到经济合理。
能力设计方法的核心。
①引导框架结构或框架-剪力墙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形成梁铰机构,即控制塑性变形能力大的梁端先于柱出现塑性铰,即所谓的强柱弱梁;
②避免构件剪力较大的部位在梁端达到塑性变形能力极限之前发生非延性破环,即控制脆性破环形式的发生,即所谓的强剪弱弯;
③通过各类构造措施保证将出现较大塑性变形的部位确实具有所需要的非弹性变形能力。
-----------------------------------------。
《结构动力学》论文
《结构动力学》论文结构动力学是研究结构在地震等外部激励下的动力响应和稳定性的一个重要领域。
随着近年来地震的频率和强度的增加,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些与结构动力学相关的研究内容,包括结构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动力响应的计算方法以及结构抗震设计的最新进展。
首先,结构动力学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力学和振动理论来研究结构在地震等外部激励下的动力响应。
通过建立结构的数学模型,可以进行动力计算和分析,从而得到结构的振动特性和响应情况。
结构动力学主要包括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计算、结构的动力方程建立以及结构的稳定性分析等内容。
其次,结构的动力响应可以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得到。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有限元法。
有限元法将结构离散为许多小单元,通过求解结构的运动方程,可以得到结构在地震激励下的动力响应。
此外,还可以利用频谱分析的方法来对结构的动力响应进行预测和分析。
频谱分析可以通过地震波的频谱特性来得到结构的响应谱,从而评估结构在不同频率激励下的响应情况。
最后,结构抗震设计是结构动力学领域的一个关键问题。
为了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不仅要考虑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还要考虑结构的耗能能力和减震措施。
目前,随着材料科学和结构设计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型的抗震结构系统和减震设备,如基础隔震系统、阻尼器等。
这些新技术和设备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小结构的动力响应。
综上所述,结构动力学是一个涉及力学、振动理论和地震学等多学科的交叉领域。
通过研究结构的动力响应和稳定性,可以为结构的抗震设计和工程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希望本文对读者对结构动力学的了解有所帮助。
结构动力学理论及其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
2 k 1 x ( x 2 B Ak 1 ) gk k 1 s
其中 s 为:
三、总结
本文阐述了结构动力学的相关理论和地震相关概念,并以单自由度系统为例, 将结构动力学理论应用于地震工程中,进行建模分析,以期对工程实践有所指导, 而多自由度系统和连续系统是单自由度系统的扩展,掌握了上述基础,相信会对结 构动力学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当然结构动力学随着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理论研 究的深入始终处在快速发展过程之中,也必将对工程实践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设:
AK 1
则:
k xk Ak 1 x
将(2)、(3)代入运动方程:
t 2 6
(3)
(t ) 2x (t ) 2 x(t ) g (t ) x x
得:
整理得:
t k ( gk 2Bk 1 2 Ak 1 ) (1 t 6 ) x x
结构动力学理论及其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
一、结构动力学理论
结构动力学,也称机械振动,作为固体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被广泛应用于工 程领域的各个学科,如航天、机械、能源、动力、交通、土木和工程力学等。结构 动力学起源于经典牛顿力学,即牛顿质点力学,质点力学的基础是用牛顿第二定律 来阐述的。在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问世百年后,拉格朗日在总结发展成果 后,发表了《分析力学》,为分析动力学奠定了基础,其主要内容就是今天的拉格 朗日力学。随后哈密尔顿用正则方程来表达质点力学中的基本问题,形成了经典力 学分析中的又一个分支哈密尔顿力学。综上可见,牛顿质点力学,拉格朗日力学和 哈密尔顿力学是结构动力学基本理论体系的三大支柱。 虽然结构动力学的理论体系在 19 世纪中叶就已建立,但与弹性力学类似,由 于数学求解异常困难,能够用来解析求解的实际问题少之又少,而通过手算可完成 的也仅仅限于几个自由度的结构动力体系。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动力学的求 解思想在工程实际中并未得到很好的应用,人们依然习惯于在静力学的范畴内用静 力学的方法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随着汽车、飞机等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各种大型机械的创造发明以及越来越 多的摩天大楼的拔地而起,工程界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对工程师们提出了越来越 高的要求,传统的只考虑静力荷载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显然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了。 需求驱动有了,技术储备是否完备呢?1946 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ENIAC 的出 现使工程师们燃起了希望,的确之后的几十年中,结构动力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大型结构动力体系数值求解成为可能,尤其是快速傅立叶变换(FFT)的引入,使 得结构动力学分析与试验得以相互验证。 结构动力学的基本体系和内容主要包括单自由度系统、多自由度系统和连续系 统结构动力学。其中单自由度系统较为简单,我们也将以其为例,对其在地震工程 中的应用加以阐述,其它两种系统则可看作是单自由度系统的扩展。
结构动力学中的地震隔震技术
结构动力学中的地震隔震技术地震隔震技术在结构动力学中的应用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其破坏力强大,给建筑物和其他基础设施带来巨大风险。
为了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人们研究并应用了各种地震隔震技术。
本文将探讨结构动力学中的地震隔震技术的应用。
一、地震隔震技术的原理与分类地震隔震技术通过减少地震能量传递、抑制地震力对结构的作用,从而减小建筑物的振动响应。
根据隔震点与地基之间的隔震系统,地震隔震技术可分为摆式隔震和橡胶隔震两大类。
摆式隔震利用摆动原理,将建筑物与地基之间的隔震装置设计为摆杆,通过摆杆的摆动来减小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冲击力。
摆式隔震技术有较高的隔震效果,但需要较大的安装空间。
橡胶隔震则是通过橡胶材料的柔韧性来减小地震波对建筑物的传递。
橡胶隔震技术易于安装和维护,并能在较小的空间内实现隔震效果。
二、地震隔震技术的应用案例地震隔震技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以下是几个成功的地震隔震工程案例。
1. 日本东京塔日本是地震频繁的国家之一,而东京塔是日本最著名的地标之一。
为了提高东京塔的地震抗震性能,专家采用了摆式隔震技术。
在东京塔基础部分安装了几十个摆杆,能够显著降低地震对塔楼的影响。
2. 加利福尼亚科学院加利福尼亚科学院是美国洛杉矶的一所重要科研机构,位于地震活动频繁的区域。
为了保护这座重要的科学研究中心,科学家采用了橡胶隔震技术。
通过在建筑物的基础部分嵌入橡胶隔震层,成功实现对地震的隔离效果。
3. 台北101大厦台北101大厦是台湾地区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之一。
为了确保该建筑在地震时的安全性,设计师采用了多种地震隔震技术,包括摆式隔震和橡胶隔震。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台北101大厦成为一座在地震中安全可靠的建筑。
三、地震隔震技术的优势和挑战地震隔震技术具有许多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优势之一是地震隔震技术能够有效减少建筑物的结构响应,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这使得人们在地震来临时能够更安全地逃生。
建筑物振动与结构动力学的研究与应用
建筑物振动与结构动力学的研究与应用建筑物振动与结构动力学是建筑工程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在建筑物的设计、施工与使用过程中,振动与结构动力学的研究与应用对于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舒适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振动的基本概念、结构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建筑物振动的影响因素以及结构动力学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方面进行探讨。
一、振动的基本概念振动是物体围绕平衡位置作周期性运动的现象。
在建筑物中,振动可以分为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两种形式。
自由振动是指建筑物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由于自身结构的特性而发生的振动,受迫振动则是指建筑物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的振动。
振动的主要参数包括振幅、周期、频率和阻尼等。
振幅指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周期是指物体完成一次完整振动所需要的时间;频率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完成振动的次数;阻尼则是指由于能量耗散而减小振动幅度的现象。
二、结构动力学的研究方法结构动力学是研究建筑物结构在外载荷作用下的振动响应规律的学科。
为了研究建筑物的结构动力学问题,需要采用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首先,需要进行建筑物的动力特性分析,包括固有频率、振型等的计算与分析。
通过对建筑物结构参数的测定以及数值模拟与计算,可以得到建筑物的固有频率和振型,为后续的振动分析提供基础。
其次,需要进行建筑物的受力分析,包括地震、风荷载等外力的计算与分析。
通过对建筑物所受外力的分析,可以得到建筑物结构中的受力情况,为结构的安全性评估提供依据。
最后,需要进行建筑物的振动响应分析,包括模态分析、时程分析等方法。
通过对建筑物在地震、风荷载等外力作用下的振动响应的计算与分析,可以评估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舒适性等指标。
三、建筑物振动的影响因素建筑物的振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建筑结构的刚度、质量和阻尼以及外力的作用等。
首先,建筑结构的刚度是影响振动性能的重要因素。
建筑结构越刚性,振动频率越高,振动幅度越小。
其次,建筑结构的质量也是影响振动性能的关键因素。
振动力学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振动力学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改善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而振动力学作为一门研究物体在振动中行为特性的学科领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结构设计中。
本文将探讨振动力学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以期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和进步有所帮助。
一、振动力学的概念及应用振动力学是一门研究物体振动行为的学科,涉及到许多领域的研究,如机械、电子、建筑、航空、船舶等。
其中,振动力学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特别广泛。
例如,建筑物的地震响应分析、结构抗震分析、桥梁和风力机的振动分析等都需要振动力学的知识支持。
在建筑物结构设计中,振动力学主要用于以下方面:1. 结构设计的稳定性分析振动力学在结构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应用是通过其稳定性分析来确定建筑物的动态响应。
结构在受到外力刺激时,需要具备足够的稳定性才能保证其正常工作。
通过对建筑物的固有频率、模态、阻尼等参数的评估,可以预测建筑物受到不同大小的外力时的动态响应,并进一步优化结构设计,以达到更好的抗震、防风等效果。
2. 振动控制和减震振动力学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在结构振动控制和减震方面。
振动控制技术可以通过控制建筑物的振动来对结构产生的噪声、震动等问题进行优化和解决。
在抗震等特殊情况下,振动控制技术还可以通过主动控制或半主动控制等减震手段来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特殊结构振动分析除了常规的建筑物设计,振动力学还可以应用于一些特殊结构的振动分析。
例如,在船舶设计中,振动力学可以用于预测船舶在波浪中的瞬间载荷,从而改善船舶的航行性能。
此外,在桥梁设计中,振动力学也可以用于模拟桥梁在不同运行状态下的振动响应情况。
二、振动力学的应用案例振动力学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已经被广泛验证。
以下是几个应用案例:1. 上海中心大厦上海中心大厦是一座632米的摩天大楼,是目前世界上第二高的建筑物。
设计师使用了振动力学模拟来确定结构的抗震性和稳定性。
通过对建筑物的固有频率、模态、阻尼等参数进行分析,设计师调整了建筑物的结构线形和刚度,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性和稳定性。
结构体系抗震与振动控制力学研究
结构体系抗震与振动控制力学研究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
因此,研究结构体系的抗震与振动控制力学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原则、振动控制方法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首先,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原则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稳定并减少破坏。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工程师们使用了多种方法。
其中之一是采用合适的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桁架结构等。
这些结构形式能够通过合理分布和传递地震力,有效地减少建筑物的震动。
此外,合理选择材料也是抗震设计的重要因素。
高强度材料和柔性材料能够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破坏程度。
其次,振动控制是结构体系抗震的关键技术之一。
振动控制旨在减少结构体系在地震中的振动幅度,从而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目前,常用的振动控制方法包括被动控制、主动控制和半主动控制。
被动控制是通过添加阻尼器、摆锤等被动装置来吸收和消散振动能量。
主动控制则是通过传感器和执行器实时感知和调整结构体系的振动状态。
而半主动控制是被动控制和主动控制的结合,能够在不同的振动频率下调整结构体系的阻尼特性。
未来,结构体系抗震与振动控制力学的研究将继续深入。
一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将为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提供更多可能性。
例如,纳米材料和复合材料的研究可能会改变传统材料的性能,从而提高结构体系的抗震能力。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和大型桥梁等特殊结构的抗震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因此,研究人员需要进一步探索特殊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和振动控制方法。
此外,结构体系抗震与振动控制力学的研究还需要注重实践应用。
在实际工程中,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不仅仅取决于理论研究,还需要考虑建筑物的使用环境和设计要求。
因此,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进行大规模的试验和实测,对于提高结构体系的抗震能力和振动控制效果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结构体系的抗震与振动控制力学研究是一项重要的学科。
结构动力学理论及其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
一、结构动力学理论
结构动力学,也称机械振动,作为固体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被广泛应用于工 程领域的各个学科,如航天、机械、能源、动力、交通、土木和工程力学等。结构 动力学起源于经典牛顿力学,即牛顿质点力学,质点力学的基础是用牛顿第二定律 来阐述的。在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问世百年后,拉格朗日在总结发展成果 后,发表了《分析力学》,为分析动力学奠定了基础,其主要内容就是今天的拉格 朗日力学。随后哈密尔顿用正则方程来表达质点力学中的基本问题,形成了经典力 学分析中的又一个分支哈密尔顿力学。综上可见,牛顿质点力学,拉格朗日力学和 哈密尔顿力学是结构动力学基本理论体系的三大支柱。 虽然结构动力学的理论体系在 19 世纪中叶就已建立,但与弹性力学类似,由 于数学求解异常困难,能够用来解析求解的实际问题少之又少,而通过手算可完成 的也仅仅限于几个自由度的结构动力体系。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动力学的求 解思想在工程实际中并未得到很好的应用,人们依然习惯于在静力学的范畴内用静 力学的方法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随着汽车、飞机等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各种大型机械的创造发明以及越来越 多的摩天大楼的拔地而起,工程界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对工程师们提出了越来越 高的要求,传统的只考虑静力荷载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显然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了。 需求驱动有了,技术储备是否完备呢?1946 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ENIAC 的出 现使工程师们燃起了希望,的确之后的几十年中,结构动力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大型结构动力体系数值求解成为可能,尤其是快速傅立叶变换(FFT)的引入,使 得结构动力学分析与试验得以相互验证。 结构动力学的基本体系和内容主要包括单自由度系统、多自由度系统和连续系 统结构动力学。其中单自由度系统较为简单,我们也将以其为例,对其在地震工程 中的应用加以阐述,其它两种系统则可看作是单自由度系统的扩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动力学振动理论在建筑结构
抗震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抗震功能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要求日益提高。
通过结构动力学振动理论的研究应用,抗震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
本文将运用单自由度无阻尼和有阻尼受迫振动的理论知识,通过对动力学中的结构动力特性、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功能的分析,简要介绍装有粘弹性阻尼器的单自由度体系的应用实例。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结构动力学振动理论单自由度体系简谐荷载
一、综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建筑结构形式日益多样化,结构设计中对于抗震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与此同时,各门学科的交叉发展使得建筑结构抗震技术的运用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
传统的结构抗震设计不仅仅使得结构的造价大大增加,而且由于地震的不确定性而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通过运用动力学的相关知识来分析隔震减震装置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可以发现,自振振动在结构的地震反应中经常占有主导地位,不能够忽略。
那么运用动力学理论分析,找到结构反应的最大控制量,通过改进材料的性能参数,就能够使用最合适的材料来制造隔震减震装置,提高装置的使用效能,这样就有希望把被动控制技术推向一个新高度。
二、单自由度无阻尼受迫振动
当体系上作用的外荷载为简谐荷载,同时忽略体系的阻尼,单自由度体系的运动方程为:
式中:p0为简谐荷载的幅值;为简谐荷载的圆频率。
体系的初始条件为:
该方程的解为:
解的第一部分为结构的自振频率振动的部分,即伴生自由频率的振幅,记为:
其中,为自振频率的振幅:
解的第二部分为激振频率振动的部分,即稳态动部分,记为:
其中,为自振频率的振幅:
解的第二部分为激振频率振动的部分,即稳态动部分,记为:
其中:为激振频率振幅:
比较两部分振动的振幅得到:
由上面的式子可以看出,结构自振的振幅与稳态振动部分的振幅的比值是成反比例的。
当1
θω≥时,按自振频率部分的振幅大于按荷载频率的部分的振幅,尤其是当1
θω>时,自振部分在结构反应中将占相当重要的部分。
三、单自由度有阻尼受迫振动
在简谐荷载作用下,单自由度体系的运动方程和初始条件为:
该方程解为:
式中:,
解的第一部分为自振频率振动部分,记为:
其中,
解的第二部分为荷载频率振动的部分,即激振频率振动的部分:
比较两部分的振幅可以得到: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注重的是分析稳态反应项,但是在这里应当注意,可能出现在反应的初始阶段瞬态,反应项远远大于稳态反应项,从而成为结构反应的最大控制量。
研究自振频率下的振动和激振频率下的振动,发现对于自振频率和激振频率比值较大的结构,当阻尼不
太大的时候,其自由振动的初试振幅比稳态振动的振幅大,并且振幅的衰减较慢。
对于这种体系进行动力分析的时候,其自由振动部分不能忽略。
这里我们比较简谐振动下自由振动和激振振动的对比就能够很清楚的认识到这点。
四、动力学中的结构动力特性
在建筑结构中,结构动力学反映抗震性质的微分方程:
12cos sin y c t c t ωω=+
其中的系数1c 和2c 能根据初始条件确定。
运用能够妥善处理重复
变换加载的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钢筋混凝土柱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非线性特性。
钢筋混凝土墙—框架体系的非弹性地震反应,一般都参照了连续变化的轴向力和挠曲的相互影响和剪切变形的影响,加之轴向力变化对于动力反应的影响非常显著,但剪切变形的影响却不大。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钢框架建筑的非弹性地震反应,我们会发现柱的轴向塑性变形会朝一个方向积累,进而导致水平位移增大,从而加剧p—△效应。
轴向力将减小挠曲为主的振型的自振频率,而且将加大拉伸振型的自振频率。
我们可以运用离散变量方法,对整个体系进行处理,用拉格朗日方程进行一般性分析,以便考虑结构的空间特性。
五、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分析
建筑结构设计中应全面周到地考虑来自两个主轴方向的地震作用力,各个方向和角度的水平地震作用全部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
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大于15度时,应考虑好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质量、刚度不均匀、不对称的结构,则要充分考虑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转影响,同时还应充分把握双向水平地震的影响。
不同方向的抗震力结构的共同构件,则需考虑双向水平地震的影响。
8度和9度时的大跨度结构、长悬臂结构等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建筑结构设计还应考虑重力荷载。
结构动力学中动力荷载下材料比静力学中的静力荷载下要高。
地震时偶然作用,建筑结构的抗震可靠度要求可比承受其他荷载的可靠度要求低。
结构抗震是设计中应重点考虑的方面,特别是城市交通附近的建筑结构设计,要控制结构微振,就得分析结构防微振性能,设计合理的防微振方案。
目前对于结构防微振的分析多集中于设备隔振、减振措施及动力分析等方面。
六、应用实例
假设有一装有粘弹性阻尼器的单自由度体系,质量为m ,简谐波荷载0sin P t ω作用,那么它的运动方程为:
()0,sin mu f u u P t ω+=
其中,(),
f u u是位移u和速度u的函数,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粘弹性材料变形而产生的弹性力,k'是粘
弹性阻尼器储能刚度;另一部分是由粘弹性材料变形产生
阻尼力,η为粘弹性材料的损耗因子,ω为激振频
率。
即:
因为,所以,由式20可得:
而,利用可得:
我们在频率为ω的正弦荷载作用下,线性粘弹性材料的剪应变
和剪应力以相同的频率ω振动,那么可以用下式表示:
,
式中:、为峰值剪应变和峰值剪应力值;σ为相位差;对
于给定的,和均为频率ω的函数,剪应力表达式展开则可得出:
式中:为储能剪切模量;为损耗剪切模量,下式表示:
,
相位角δ可表示为:
式中:为损耗因子。
将用代替,可得:
由,并利用,可得:
整理得:
上式即为应力-应变关系式,椭圆面积表示为单位体积的粘弹性材料在一个循环所消耗的能量,其表达式如下:
如果粘弹性阻尼器中粘弹性材料各点的应力和应变相等,则其应力和应变分别为:
式中:A、h分别为阻尼器中粘弹性材料的受剪面积和厚度。
令,,代入得:
得:
式中:为对应于粘弹性耗能材料最大应变时的应力;为零应变时粘弹性耗能材料的应力;为耗能材料的最大应变。
还可以得出:
式中:为粘弹性耗能材料的最大剪应力。
可得出粘弹性阻尼器的存储刚度为:
七、结语
虽然目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和改进,结构动力学的振动理论在结构的抗震减震研究中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通过相关理论研究,仍然需要进一步寻找性能更加适合隔震减震装置的材料,来提高隔震减震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焕定等.结构力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陈国忠等.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原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3] 包世华.结构动力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4] 李国豪.桥梁结构稳定与振动.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5] 李宏男等.结构振动与控制.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