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辛弃疾的比较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完整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完整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同被称为豪放派词人,并称为“苏辛”。

一、苏、辛的豪放词的相似之处
1. 苏、辛词风都有着气势清雄、纵横挥洒的豪迈风格。

2. 苏、辛词都对词体做了创造性的发展,开拓词境。

苏轼神手初试著豪词,开启了南宋辛派词的先河;辛弃疾继承并将豪放词推至宋词顶峰。

3. 苏、辛词都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共同情感。

4.辛弃疾的豪放词是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
二、苏、辛的豪放词的不同之处
1. 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则“以文为词”。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语言议论化;辛弃疾"以文为词",使宋词散文化。

2. 苏轼和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程度不同。

3.词风上,东坡旷达,稼轩悲愤。

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评语「稼轩词豪,东坡词旷」
4.苏词语言自然流畅清新;辛词大量用典,略显晦涩。

5.苏轼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放”,即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超脱,能想得开,不为自身的不如意所烦,不被官场的黑暗所累。

辛弃疾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豪”,也就是说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执着,自始至终都充溢着他心系天下兴亡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他心中始终坚守着收复国土的夙愿。

苏轼辛弃疾比较

苏轼辛弃疾比较

3、苏词中虽然也有用典的例子,但词到了辛弃 疾,才开始运用大量的典故,以托古喻今。
苏 辛 词 比 较
词到苏轼手里进一步扩大了题材和意境,建立起豪放的 词风。但豪放词到辛弃疾手里才臻于完善而达到高潮。
苏轼的词:具有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襟,形 成了豪放而飘逸的风格。 辛弃疾的词:既表现出慷慨激昂的感情,跃跃欲试的雄 心,又表现出深沉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悲愤,形成了豪 放而沉郁的风格。
2、在豪放词创作数量派词的创始人, 但纵观他的词作,真正属于豪放一派的词在数量上 并不多见,许多词最终只是旷达一派,如以下词作:
《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 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谷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 不同之处: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 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 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 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 激情飞扬之感。
“苏东坡词出于《庄》, 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

庄子持竿不顾,就是要乐得个人在江湖,无 羁无绊的“逍遥”。苏轼虽对自己的几次贬 谪耿耿于怀,但他能够假景假事假酒假梦假 美人假英雄去努力化解,以豁达的姿态出来。 故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

辛弃疾,是“以文为词”
。程千帆先生 的《辛词初论》指出:“内容的扩大是 辛词的主要特征之一。这是继苏词之后 又一次的更彻底的扩大。在六百多篇作 品当中,词人反映了政治,发抒了哲理, 刻画了田园山水,描绘了幽怨闲情
2 辛词的艺术成就突出的一点表现在对 爱国形象的塑造,这在苏轼的词中是 没有的。

而辛弃疾是豪放派词的集大成者,比之苏轼, 辛词更生动、更突兀,有时笔墨酣畅,气势 飞舞,那是苏词里没有的豪放之气。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提到中国文学史豪放派的代表,我们都会想到这样两个人:苏轼和辛弃疾。

他们的词都有着豪迈慷慨的意境,都对宋词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被后人并称为“苏辛”。

但由于两位词人的时代和社会地位不同,个人生活?历不同,而且由于艺术追求的差别,两人表现出的豪放之气也就风格迥异。

一、苏辛豪放词风的相似之处(一)苏辛都开拓了词的内容。

晚唐五代词风婉约柔媚,词多写男女之间的离合悲欢。

而自苏轼开始,豪放的感情,豁达的胸怀,广阔的社会生活,都在词中有所呈现,写报国、写仕途、写悼亡、伤春等,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得以开阔,开创了豪放的词风。

使传统意义上的恋情之词柔情之词扩展为豪情之词,成为可以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而辛弃疾也突破了传统词调,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

辛弃疾不但扩充了词的内容,还将词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大量吸收各种表现手法,无论是散文,骈文,还是民间口语,他都信手拈来,表达了他的各种情感体验。

(二)苏、辛词中都有着豪迈的风格。

苏辛词中都流露出积极的人生态度,透露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

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

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作者以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读来自有一种豪迈之感。

作者在这里塑造的是一个充满斗志的形象。

此中并未透露出对自己被贬的哀伤。

可见此时的苏轼满腔是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而对个人受到的不公正遭遇去丝毫不在意,即便是“鬓微霜”,却“又何妨”呢?而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苏轼、辛弃疾一向是词史上并称的两位大家,他们的豪放词都具有豪迈大气、感伤现实的特点,为宋词境界的扩大和词体的发展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苏轼、辛弃疾同为宋代豪放词家的杰出代表,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苏轼首先奠定了豪放词派的始基,辛弃疾继而将豪放词的发展推向了高峰,确立了“豪放一派”。

他们在词作的风格、境界的开拓、心灵世界的表现等方面,自然有着共同性和连续性,但是,由于二人所处时代、际遇、立场、个性的不同,他们的豪放词作又各自形成了独立的特点。

一、苏、辛的豪放词的相似之处正如胡寅先生所言,苏轼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

” 这说明他以豪放的感情,坦荡的胸怀,拓展了词的内容及表现手法,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缠绵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

而辛弃疾“大声镗鞑,小声铿�,横绝六合,拍空万古。

”也突破了以纤艳柔脆的传统词调,继承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之风。

因此,他们的词作有着相似性和继承性。

1.苏、辛词中都有着豪迈旷达的艺术风格东坡词和稼轩词中,都饱含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自我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

正是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二人独特的创作个性和不同于前的创作风格。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到“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词人借那奇伟壮丽的风景、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来表达不畏政治困厄、道路险阻的人生态度,表现出了词人开阔爽朗的性格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同样,辛弃疾在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词人也借滚滚不尽的长江水,追缅往事,遥想将来。

赞扬了杰出的英雄人物,表现了决不投降、坚决抗金的强烈信念。

苏轼与辛弃疾的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的比较

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品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豪放词的代表作品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两首词都是怀古词,都气魄宏大,都表现作者建功立业的理想。
《念奴娇》是苏轼被贬黄州路过赤壁时所作。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落笔,用“浪淘尽”,把倾注不尽的长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时空背景,气魄极大。“故垒”两句,点出传说中的古代赤壁战场。“江山如画”,明白确切地提供大自然的雄伟画卷。地灵人杰,三国时期有横槊赋诗的奸雄曹操、驰马射虎的英雄孙权……真可谓“一时多少豪杰”。“遥想”领起五句,塑造年轻能干的将领周瑜形象。“小乔初嫁了”,美女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潇洒。“羽扇冠巾”可见周瑜儒将风范。“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水战,精切概括整个战役胜利的场景,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惨败之势形容殆尽。北宋当时的政治军事情势和词人被贬黄州的坎坷处境,同他有志包裹的情怀大相抵捂,故词人一旦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不免顿生感慨,叹惋光阴。然而人生几何,不必让闲愁萦回我心,还是喝酒赏月吧。词人襟怀超旷,善于自解**,所以来个“一樽还酹江月”。
《永遇乐》是辛弃疾65岁任镇江知府时所作。词人“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一开头就从镇江的历史任务说起。京口是孙权所设重镇,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于此。词人一开始就想到孙仲谋,只是无处可寻。“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说孙权等人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现已无存。刘裕以京口为基地,起兵平定东南,取代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师北伐,收复中原大片土地,这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里。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想效法其父,于是就“元嘉草草”,还有“封狼居胥”之意,结果呢,“赢得仓惶北顾”。刘义隆的例子隐喻现实,伐金需作充分准备,不能草率行事。从词人南归到写《永遇乐》,正好过了四十三年。“望中犹记”两句说是在北固亭北望,仍记得四十三年前在扬州路参加战斗的事。过了四十三年,人已苍老,而壮志依然未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词下”三句,表示自己隐忧:若不尽快谋求恢复失地,中原百姓安于异族统治,可能要忘记自己是宋室臣民。词人人老爱国之心不老,用廉颇事作结尾便是明证,这是与苏轼不同的明显表现。

苏轼和辛弃疾词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词的比较

一、概述苏辛我国宋代的苏东坡和辛弃疾,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词的风格,既有同,又存异,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二、苏东坡和辛弃疾词风的相同点苏辛词的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有其相同的一面,那就是他们有大量词作描绘了当时的农村生活、山河景色、人生情感、文人雅兴,其内容之冲实丰富,情感之饱满飞扬,显示了词人对生活和祖国人民的无比热爱,豁达的乐观态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

正是他们的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苏辛词的独特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1.苏、辛词语言丰富多彩而独具个性,皆善于用典。

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

如苏词中《江神子·密州出猎》具有较浓厚的叙事性和纪事性,但写射猎打虎的过程非三言两语所能穷形尽相,而作者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来做替代性的概括描写,就一笔写出了太守一马当先、亲身射虎的英姿。

词的下阕用冯唐故事,既表达了作者的壮志,又蕴含着历史人物和身身怀才不遇的隐痛,增强了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如辛词《虞美人·赋琵琶》中列举了“昭君出塞”、“贺老定场”许多有关的典故,且所用典故中情事都与词人内心的情感和生活经历有关,与当时时代特点有关,故典故虽多,却不为事所累,且抒情气氛浓郁。

辛词广泛地引用经、史、子等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

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比较研究课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比较研究课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比较研究课苏轼与辛弃疾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们的豪放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词作不仅富含个人情感,更融入了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

本文将对苏轼与辛弃疾的豪放词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他们在词作风格、意境表现、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差异与共同之处,以便更全面地了解两位文学家的艺术成就。

我们不得不提到苏轼与辛弃疾在豪放词风格上的差异。

苏轼的词作以豁达、洒脱、明快、清新而闻名,他的豪放词多表现出豪情壮志,显示出一种乐天派的心态。

他的词用字简洁,意境深远,往往表现出一种从容不迫的洒脱心态。

而辛弃疾的豪放词则更加激烈、激昂,词作中火焰般的激情直接撞击读者的心灵。

在风格上,辛弃疾更显得激昂豪放,苏轼更多的是内敛的豪情。

苏轼与辛弃疾的词作在意境表现方面也有所不同。

苏轼的词作着重于抒发个人情感,其意境通常是清新而深沉的,多表现自然山水的景致和人物的心情。

他的词常常以抒情为主,文字清丽雅致,意境深远。

而辛弃疾的词则更多地表现出激情与冲动,他的词作意境浓烈,常以悲壮的场面和动人的情感吸引读者的眼球。

在意境表现上,苏轼更偏向于深沉清雅,辛弃疾更趋向于激情澎湃。

苏轼与辛弃疾的词作在艺术手法上也有明显差异。

苏轼的词作注重音律和意境的融合,他多采用平淡而内敛的语言,通过排比和对仗等手法表现出其美的特质。

而辛弃疾的词则更加注重表达的直接性和感染力,他的词作往往采用较为生动、激烈的语言,通过夸张和对比等手法表现出其豪放洒脱的特质。

在艺术手法上,苏轼更偏向于内敛与清雅,辛弃疾则更趋向于激烈与激情。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苏轼与辛弃疾在豪放词的创作风格、意境表现与艺术手法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苏轼以清新明快、深沉清雅为主要特点,而辛弃疾则以激烈激情为主要特点。

无论是苏轼还是辛弃疾,在他们的词作中都能够看到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追求,这也正是他们的豪放词作为经典词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两位文学家的词作都具有巨大的魅力和影响力,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豪放派诗词辛弃疾、苏轼诗词的比较

豪放派诗词辛弃疾、苏轼诗词的比较

豪放派诗词比较--以辛弃疾、苏轼诗词为例诗词是情感的表达,更是创作者人生经历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词在宋代达到顶峰,也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标志。

宋代词人居多,苏轼、辛弃疾是豪放派诗词的代表人物。

苏轼为北宋词人,虽然满腹才华,却多次被当权者贬官外放。

苏轼乐观开朗、豪迈豁达,因此其创作的词具有这一特征。

辛弃疾则生活在南宋,处于宋朝的没落时期,社会动荡,战火纷飞,国土破碎,一腔热血报效祖国。

但南朝朝廷却一味求和,他的满腔热血只能寄托于诗词中,一身抱负终极一生也未能实现。

两者词风既有相同,也有差异,特点较为突出,素有东陂词旷达,稼轩词豪放之称,本文研究在推宋词理论研究方面有一定意义。

一、豪放派诗词作品风格特征宋代注重文治,忽视武力,所以导致了宋代积贫积弱的局面,北宋时期国家基本处于战乱不断的年代,内忧外患,同时,统治阶级的软弱导致国家利益受到损害。

苏轼文采横溢,致力于报效国家,但受到排挤,一生颠沛流离。

但其豪放豁达情怀,使其词风独具一格,成为豪放派代表人物之一。

辛弃疾生活在南宋,偏居江南。

南宋和金以长江为界,相互对峙,民族矛盾突出,而南宋统治阶层却不思进取,沉迷酒乐之中,他的满腔抱负更是难以实现,为此,他将自己的抱负书写到诗词中。

苏轼、辛弃疾,两者所处环境不同、性格不同,造就了不同的词风,让豪放派诗词绽放光彩,成为文化史上的丰碑。

(一)乐观洒脱的“苏词”苏轼注重作品的精神塑造,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词作中,既生动的将赤壁雄伟壮观景色描绘出来,又通过对景色的描述表达出大丈夫要创立顶天立地的伟业,借此表达出自己壮志难酬的生活,是对词作豪情的开拓之举。

“大江东去”描绘出赤壁雄伟的挺拔山峰,整个词作意境十分豪壮。

作者利用历史事实,描写出辉煌的历史人物一生,表于文字之上,“小乔初嫁了”是描述了三国周瑜的人生得志和兼收美人入怀。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英武攻破曹军的军姿,借此将他心中的自信充分表现出来。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比较研究课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比较研究课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比较研究课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时期的两位文学巨匠,他们都以豪放词著称,对中国古代词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词风格迥异,但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苏轼和辛弃疾的生平、作品特色、艺术风格和对后人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比较研究,旨在探究两位豪放词大家的异同之处,以及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我们来了解一下苏轼和辛弃疾的生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是中国北宋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绘画家和政治家。

苏轼出身于文学世家,其父苏洵、兄苏辙都是知名的文学家,家风世称“苏门六艺”,因此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文学熏陶。

苏轼的词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情感真挚、直抒胸臆,表达了他对人生、社会和国家的热爱和关怀。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南宋的著名军事家、文学家和政治家。

辛弃疾出生于军人世家,从小酷爱武术和文学,成长为一位文武双全的人才。

辛弃疾的词作品具有豪放慷慨、慷慨悲壮的风格,表达了对国家兴亡、民族存亡的忧虑和抱负。

苏轼和辛弃疾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朝代,但都经历了风云变幻的时局,对国家和人民都怀有深沉的情感。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从四个方面对他们的词作进行比较研究。

一、作品特色苏轼的词作品以柔婉细腻、清丽飘逸而著称。

他的词多写田园山水、愁绪情思、人生感慨等主题,情感真挚、表达含蓄,倾诉自己的个人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等名句,都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辛弃疾的词作品则以雄浑豪放、慷慨悲壮而著称。

他的词多写壮志豪情、国家兴亡、笔下有豪情、抒发爱国之情。

《青玉案·元夕》中的“落魄江南地,宅在梅花底”、“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等名句,表现了辛弃疾奔放豪迈的个性和志存高远的抱负。

二、艺术风格苏轼的词作以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而著称。

他善于描绘自然景色,以及人物的形象和心理活动,表现出一种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

苏轼和辛弃疾的对比

苏轼和辛弃疾的对比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合称“苏辛”,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中国诗歌史上的怀古名篇。

二词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表现上,都有可比之处,二词同中有异,各有其绝妙之处。

下面试作简单比较,析其异同。

一、相同点:(一)题材:怀古咏史词。

作者怀古忆昔,渴望建功立业。

(二)意境:雄浑、壮阔《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所写景物雄奇伟壮,场景气势恢弘,意境雄浑壮阔。

(三)事件:两首词中展现的都是重大历史事件,如奠定三足鼎立的赤壁之战,刘裕的北伐中原,西汉与匈奴之争,南宋与金之战等都是历史的巨幅画卷,均能体现豪放气势。

(四)风格:两首词都用豪壮的情调书写胸中块垒。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词中虽然书写失意,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五)情感:两首词都是词人面对祖国河山,缅怀古代英雄,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二、不同点:(一)创作背景这首《念奴娇》词作于1082年(神宗元丰五年),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风景优美,是文人清赏之地。

苏轼与李委秀才饮酒于此,弄乐吹笛,酒酣之时想到了曹操与周瑜的赤壁之战,于是作词《念奴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于公元1205年(宋宁宗开禧元年),66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的一首感怀词。

当时韩侂胄执政, 正积极筹划北伐,辛弃疾为当权者轻敌冒进的作法忧心忡忡。

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二)表现手法《念奴娇》一词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

上半阕对赤壁的描写和赞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下半阕刻画周瑜形象倾注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

苏轼辛弃疾比较

苏轼辛弃疾比较

而辛弃疾是豪放派词的集大成者,比之苏轼, 辛词更生动、更突兀,有时笔墨酣畅,气势 飞舞,那是苏词里没有的豪放之气。
(二)艺术手法比较:
❖ 1、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 词”。
❖ 宋人普遍认为词是“诗余”。而苏轼打破了 这一传统,借鉴“诗”的题材与境界入 “词”,做到“诗词一体 ”
❖ 辛弃疾,是“以文为词” 。程千帆先生 的《辛词初论》指出:“内容的扩大是 辛词的主要特征之一。这是继苏词之后 又一次的更彻底的扩大。在六百多篇作 品当中,词人反映了政治,发抒了哲理, 刻画了田园山水,描绘了幽怨闲情
辛派词人
❖ 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 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 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
2021
“苏东坡词出于《庄》, 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
❖ 庄子持竿不顾,就是要乐得个人在江湖,无 羁无绊的“逍遥”。苏轼虽对自己的几次贬 谪耿耿于怀,但他能够假景假事假酒假梦假 美人假英雄去努力化解,以豁达的姿态出来。 故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
❖ 屈原遭忧而发牢骚,自 言自语,梦呓式不停地 说话。企图以美人香草 式的比兴来抚慰支离破 碎的心灵,这一手段, 辛弃疾似乎也学得很到 位。其实,他们更相似 的地方是他们都热情地 抱着冰冷的政治不放, 又无法自我开脱,那么, 失望就在所难免。
而辛弃疾不然,因其所处时代及个人的经历,他
的思想中有更为沉重的现实,不可能归之于旷达。
2、在豪放词创作数量上的比较。
❖ 在文学史上,苏轼一直被看作是豪放派词的创始人, 但纵观他的词作,真正属于豪放一派的词在数量上 并不多见,许多词最终只是旷达一派,如以下词作:

❖ 《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 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谷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比较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

比较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

比较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同被称为豪放派词人,他们的词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为豪放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辛弃疾把豪放词推向高峰。

他们都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用词娱乐、抒写男女恋情及离愁别绪的传统,扩大了词的意境;丰富了宋词的语言和表现力;他们以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博大的胸襟、奔放的情感、真挚的情怀,开创了豪放一派,奠定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苏辛同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

二人的豪放词存在着许多相似点;但是,由于两位词人所处的时代、个人生活经历不同,思想性格、艺术追求的差异;使苏词和辛词表现出的豪放之气风格迥异。

正如王国维所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人间词话》)〔1〕何谓“旷”?何谓“豪”?郑骞更进一步阐释:“旷者,能摆脱之谓;豪者,能担当之谓。

能摆脱故能潇洒,能担当故能豪迈”。

“能摆脱,故凡事总由窄处往宽处想”,苏轼就是这样。

虽屡遭贬谪,如被流放到澹州、惠州等荒凉之地,而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词中,却能“吟啸”、“徐行”,视若等闲,无丝毫窘迫畏缩之态;“一蓑烟雨任平生”,表明词人已彻悟人生旅途中与风雨相伴为必然之事。

这就是“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境界。

“能担当,故凡事虽由宽处往窄处想,甚至窄到无地自容,无处可走”,辛弃疾正是如此。

他南归后,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恢复大业,却始终不能亲到前线;最后到了镇江任知府,正筹划抗金大业,就又被调离原职。

所以,辛词更多的是一种深深的沉郁情结。

尽管他政治上的风波远比东坡要少,但那份豪气中所露出的无奈却远胜于东坡。

正如《菩萨蛮》(书造口壁)中所表达的:“郁孤台下清江水,蹭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故苏轼能以一种超然旷达之怀抱,俯仰人间,求得自身之安顿与排遣。

虽境遇钝迟,而处之坦然,即去国离乡之感,亦殊觉哀而不伤,故“词极超旷,而意境和平”。

第三讲苏东坡与辛弃疾词风的比较赏析实用PPT文档

第三讲苏东坡与辛弃疾词风的比较赏析实用PPT文档
苏轼一生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融会贯通儒释道 三家思想,建构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和人生境界。他先从儒 家入手,后感兴趣于道家,最后以佛家思想超越贯通,终 于得以博辩无碍、浩然无涯。从某种意义上讲,苏轼思想 体系的形成发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发展的一个缩影.
作为蜀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苏轼的思想有着 儒 丰富的内涵,他对人的生命体验非常关注,基于 家 此,他在诠释儒家经典的时候,将情感作为一个
丰富,这自然也为苏轼所汲取和利用。 苏轼对于老庄思想,取其空静,而避免了懒:
学其通达,而不囿于游戏人生:倾慕其真朴,而没有走向脱俗复古。从主导方面看,
老庄思想对东坡的文学创作是起了积极影响的。
苏轼一生在政治上颇不得志,曾饱经忧患, 倍尝颠沛流离贬黜放逐之苦。他的思想成分相 当复杂,早年是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占主导地 位,
思 主要讨论对象。苏轼所云“人情”究竟为何物, 随从听想到两人的对必国话,都须 哲忍不进 学住捧行 中腹大笑一 的。 些几分个析重。要概范括畴言—之—,仁苏、轼诚的、人礼情、与乐中、 对 性密不可分。苏轼将情感与上述诸范畴融合在一 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用原文的句子来说明。
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词人的想象的翅膀飞跃围墙,创造出一个瑰丽的诗的境界。
中年以后历经坎坷,释道思想的影响越来 越大,他所到之处,多与高僧大德密切往来。
晚年,佛学思想对他的影响越来越大,在 其文学作品中的反映也越来越明显,佛学思想 使苏轼在痛苦的人生忧患之中得到精神慰藉和 解脱。在参透荣辱得失苦乐进退利害安危等世 俗烦恼之后,他的思想有了超凡脱俗的升华, 其乐观旷达的博大胸怀,其空灵澄彻的精神境 界,使其作品具有一种特殊的感染力。

苏轼辛弃疾

苏轼辛弃疾

一、苏东坡和辛弃疾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的风格,既有同,又存异,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高旷开朗的风格,却一直没有得到强有力的继承发展。

直至南渡之初张元幹、张孝祥、叶梦得、朱敦儒等人以抗金雪耻为主题的词,才较多继承了苏轼的词风,起到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

但他们的这一类词作,主要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为内心激情所支配的结果,而没有成为有意识的艺术追求,也没有更大幅度地向其他题材拓展,所以成就不是很高。

到辛弃疾出现在词坛上,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具有雄放阔大的气势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极富于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苏轼和辛弃疾词的不同之处同样的豪放风格,在东坡和稼轩两人的思想性格和各自的词作中,又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1.生活经历不同造成思想性格的差异苏轼生活在北宋王朝鼎盛时期,朝廷重文轻武。

作为一代文学大家的苏轼虽在政治上屡受挫折,仕途坎坷,但在其生前已奠定了文坛霸主的地位,门生众多,从者汪洋,造成了苏轼为人天性忠爱,乐观开朗,自如畅达的性格,这在其作品中也多有体现。

辛弃疾早年受祖父辛赞影响,培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又生逢乱世,身负国家仇、民族恨,军事才能上有勇有谋,却长期受南宋小朝廷妥协投降派的排挤打压,多重的精神压抑,使得他的思想性格既豪迈奔放、慷慨激昂、热情澎湃,而又忧思悲壮、沉郁悲凉。

2.内容方面东坡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凡抒情、咏物、农事等各方面内容都可在其词中领略到,苏轼把过去诗家惯用的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题材,用词来加以反映表达,给词的创作带来更为广阔的领域和勃勃气机。

幼安则在东坡的基础上进一步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放大了词的意境,丰富了词的生活内容。

[共享课程高二语文第5次课:相约“豪放名士”—苏轼、辛弃疾--班课讲义]

[共享课程高二语文第5次课:相约“豪放名士”—苏轼、辛弃疾--班课讲义]
①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手法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后者又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哲理诗)三类。
②表现手法分:衬托(正衬、反衬,后者又分动静相衬,声寂相衬,乐哀相衬 三种。)、象征、烘托、白描、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点面、抑扬 正 侧面结合、起兴、色彩渲染、观察角度变化
①炼动词或非动词活用为动词。如“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不仅突出了山花火红 的颜色,而且赋予了一种动态美。
②炼形容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人一种坚毅挺拔之美,浑圆之美。 ③炼数量词。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说明梅花之少,暗中突出一个“早”字,
④炼虚词。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的思乡 之情。
(二)形象型题目的鉴赏评价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刻画了什么形象)? (2)运用什么手法刻画形象的?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2.答题步骤 塑造的什么形象——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特征——分析形象意义
(三)“诗眼”型题目的鉴赏评价 1.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2.答题步骤 释该字表面义和句中义——还原析句,描摹图景——烘托意境,表达诗情 解答提示:释 该字表面义和句中义有时可合一起答,也可融入到第二步骤里答。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力争 一字传神,为全诗增色甚至成为诗眼,关键在几类词上极下功夫。
四、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
(一)意境型题目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 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
(2)前人评论这首诗的意象(意境)图的优或劣,你同意吗?为什么? 请就全诗某一联赏析。

苏轼与辛弃疾对比PPT

苏轼与辛弃疾对比PPT
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词开豪放一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1056年,二十一的苏轼赴京参加科举考试。得了第二 年 二十一的苏轼赴京参加科举考试。 1061年,苏轼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年 苏轼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史称“乌台 年 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史称“ 诗案” 出狱后,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在此期间, 诗案”。出狱后,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在此期间, 他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 他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 1091年,他被召回朝。但不久因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年 他被召回朝。但不久因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1093年,再次被贬至惠阳。而后,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 年 再次被贬至惠阳。而后, 的儋州(今海南)。 的儋州(今海南)。 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 年大赦, 年大赦 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
苏轼是文人,辛弃疾是文人加英雄。 苏轼是文人,辛弃疾是文人加英雄。 苏轼为代表的文 人词以诗入词,重诗情画意, 人词以诗入词,重诗情画意,辛弃疾为代表的英雄词 以文为词,重叙事,喜用典故。 以文为词,重叙事,喜用典故。苏轼把如画的江山和 气字轩昂的英雄叠加在一起,以景衬人, 气字轩昂的英雄叠加在一起,以景衬人,辛弃疾历数 了孙权、刘裕、刘义隆、 了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诸多英雄好汉的成败 旧事,写出了自己雄才大略和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旧事,写出了自己雄才大略和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辛弃疾有意打破上下阕界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有意打破上下阕界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下笔即是英雄业绩,激发感叹,上下阕一气以贯之, 下笔即是英雄业绩,激发感叹,上下阕一气以贯之, 赤壁怀古》不同,苏轼的怀古具体落在下阕, 与《赤壁怀古》不同,苏轼的怀古具体落在下阕, 上阕重于写景, 上阕重于写景,上下阕有较为明显的因景生情的章 法结构。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里评价“ 法结构。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里评价“东坡之 词旷,稼轩之词豪” 是很贴切的。 词旷,稼轩之词豪”,是很贴切的。

比较苏轼、辛弃疾词的异同点

比较苏轼、辛弃疾词的异同点

比较苏轼、辛弃疾词的异同点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19岁考中进士,因与改革派的矛盾,仕途颇为曲折.后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晚年更被贬至琼州.从政治上看,苏轼也许是个失败者,但他的人格是端正伟大的.苏轼的思想特点是:主儒术而不迂腐,参佛老而不沉溺.儒家的忠君爱民,道家的因任自然,佛家的自我解脱都在不同的时候起着不同的作用,共同维护着苏轼的完整人生.苏轼的性格也有两重性:一方面,他是一个耿介正直,坦率真挚,宁失其意不失其正的人,故性格中有极认真极执着的一面;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随缘自适,处逆如顺的人,故性格中又有极随便,极通脱,极放达的一面.这对他的词风影响很大。

苏轼的词.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但他的词在当时引发了两种绝然不同的争论:一方面,有人充分肯定其对词的开拓和革新之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以诗为词”,要非本色.苏轼词在内容方面的突破.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苏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咏物词.苏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和《水龙吟》等.农村词.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时作者在徐州任上.苏轼词在风格上的突破.苏轼词风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水调歌头》等.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辛弃疾早年受祖父辛赞影响,培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他20多岁时,曾组织了一支抗金义军.并受当时义军统帅耿京的派遣,与南宋朝廷联系,试图里应外合,协同作战.后南下,任江阴签判,在此后四十余年的生涯中,他除了有一半时间辗转在江西,福建等地任地方官外,大部分时间赋闲在家.作为一个主战派,他有勇有谋,但生不逢时,郁郁而终.辛弃疾的词集最有名的是《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代表作有《破阵子》等.农村词.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乐》等.闲适词与言情词.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等.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1)以苍凉,雄奇,沉郁为主导风格,但不拘一格.意境开阔,气势飞动.多用比兴,博征典故,语言繁富.总之,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相同之处: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不同之处1)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悲愤.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和辛弃疾的比较苏轼和辛弃疾的比较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光辉夺目的巨钻,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同唐诗并称双绝。

在宋代众多杰出的词人当中,我最喜欢的两位词人便是苏轼和辛弃疾。

他们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辛弃疾的平生经历和词作创作背景不同。

苏轼生活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比较缓和的时代,其词的内容没有太多的忧国之亡和愤外族之侵,而是以怀人、念友、际遇、人生感情等题材为多。

辛弃疾生活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如火如荼的南宋时代,烽火连天,哀鸿遍野,他的抗战主张受到阻碍,爱国、救国雄志被扼杀,因而其词作里颇多忧国忧民、反抗侵略、收复失地等题材的作品。

苏辛词都具有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但各有特点。

他们的词中,都饱含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

同样的豪放风格,在东坡词和稼轩词中,又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

东坡词的豪放风格,跳荡流溢着自由奔放,乐观开朗。

他自由挥洒的写作态度与其变化不测的篇章结构紧紧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苏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

稼轩词的豪放风格,常常饱含着辛词所特有的豪壮而苍凉和雄奇而沉郁的个性,他所创造出来的比苏词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与他生动而夸张的描绘及想象,构成了辛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

苏轼对生活的乐观,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使他的词总是那种活泼自然,动荡跳跃,慷慨激昂。

辛弃疾因国家仇民族恨的长期压抑,使他的词既豪迈奔放,慷慨激昂,热情澎湃,而又忧思悲壮,沉郁苍凉。

政治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决定了他的词没有也不可能有苏轼词的那种空旷洒脱的风致。

苏词豪纵旷达,随遇而安,性情古雅;辛词生猛用力,气节悲壮,有为国奔走呼号之概,落拓幽怨之容。

因此苏轼之豪放词可用“豪壮”二字概括,而辛弃疾之词须用“悲壮”二字概括,人生观不同,气度故殊。

同为豪放派,苏东坡在胸怀上显得广阔,辛稼轩在气力上显得宏大。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它们分别是苏轼、辛弃疾的“怀古”名篇。

虽同是豪放一派,但词中所表现出来的词风不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在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主旨上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还自我之情愫。

不同之处是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

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

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奇伟壮丽的江山景物,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所构成的宏伟壮观的艺术形象,正是苏轼积极有为的抱负,开阔爽朗的性格,以及他那种不因政治上受挫折而丧失生活兴趣的人生态度的充分反映,是他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的集中表现。

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面对滚滚不尽的长江,追缅往事,遥想将来,心潮澎湃。

赞扬杰出的历史人物,讽刺苟安求和者,表示了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坚强信念,传达出老当益壮的豪情壮志。

词中豪迈激越的艺术风格,与苏词“大江东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作为生活丰富、思想复杂、才华卓越,艺术上成熟并孜孜以求的词人,东坡和稼轩的词的艺术风格是多样化的。

除了那些抒发个人豪情壮志的作品豪放奔腾的主流之外,也有许多缠绵潇洒、淡远飘逸之作。

苏轼的悼亡词,显得沉痛悲凉;描写农村生活的词,又那样轻快明朗;抒发寂寞情感的词,显得幽冷;描绘复醉三更的词,又那样地飘逸。

辛弃疾的词,才兼众体,不拘一格,能刚能柔,纵横如意。

他的长调宛转激昂,短调温柔慷慨,或纵横奋厉,或婉丽清畅,他的这种依作品内容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韵致,充分体现了词人卓越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驾御能力,以及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

苏轼、辛弃疾词的共同点还表现在他们对作品题材的开拓。

他们进一步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放大了词的意境,丰富了词的生活内容。

苏轼把过去诗家惯用的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题材,用词来加以反映表达,给词的创作带来更为广阔的领域和勃勃气机。

辛弃疾进一步地、充分地发挥词的抒情、状物、记事、议论的功能,融汇诗歌、散文、辞赋的特长,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正是这种大胆的独创,形成了苏辛词独特的艺术风格。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

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在他的词中,如“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贺新郎》),激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声。

辛弃疾信奉老庄,他在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是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水龙吟》),“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贺新郎》),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似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销磨的痛苦。

苏辛在驾御语言的能力方面,更见其技艺的高超。

前人说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

苏轼在语言上一变花间词人镂金错采的作风,多有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的诗句的吸收,偶然也运用当时口语,给人以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

辛弃疾与苏轼相比,不仅运用古体近体诗的句法,还吸收了散文、骈文和大量的民间口语入词,不论经史,诸子、楚辞、以及杜甫、李白的诗;韩愈、柳宗元的文,往往信手拈来,糅入词中,形成了新鲜活泼的气息。

苏轼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向“士大夫化”发展。

在苏轼之前的“曲子词”的曲子,基本上是“轻音乐”“软性文学”。

到苏轼将词题小序发展起来,做词寓以诗人句法、引议论入词、大量用经、子典故,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如《临江仙》。

苏词充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是典型的士大夫词。

辛弃疾“以文为词”,善用古,亦善用俗,语汇最为丰富,而且句式骈散顿挫,语法变化多姿。

他所倡导的“以文为词”成功地将辞赋古文的章法、句式以及议论、对话等具体手法移植于词,为散文艺术与词体创作之间打通了道路,扩大了词的表现方法。

在用典使事方面,驱遣自如,广博精当,不但善于点化前人的诗句成语入词,而且特别善于化用经史子小说中的语汇入词,显示出熔铸百家、陶冶经史的特色,同时他还大量地运用表现力很强的口语、俚语入词,化朴为美,新鲜活泼。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驾驭语言的高超艺术腕力。

文人词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在辛词中完全被打破了。

但并不是说,辛弃疾的所谓“以文为词”不再有音乐性的节奏。

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动的语气的同时,他仍然能够用各种手段造成变化的节奏。

如《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义联贯而下,在词中是很长的句子,但却是顿挫鲜明,铿锵有力,决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词的形式中而已。

苏辛词都有其继承和发展。

苏轼风可分三类。

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

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苏轼对词体的解放和对词境的开拓,给南宋辛弃疾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天地。

宋词在苏轼手中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高旷开朗的风格,却一直没有得到强有力的继承发展。

直至南渡之初张元干、张孝祥、叶梦得、朱敦儒等人以抗金雪耻为主题的词,才较多继承了苏轼的词风,起到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

但他们的这一类词作,主要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为内心激情所支配的结果,而没有成为有意识的艺术追求,也没有更大幅度地向其他题材拓展,所以成就不是很高。

到辛弃疾出现在词坛上,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具有雄放阔大的气势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极富于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辛弃疾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抗金英雄,维系他一生的就是他的抗金大业,他的词作也大多成为他抒吐爱国之志的载体。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其中著名的一首。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

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

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

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

如著名的《摸鱼儿》,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

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

如《鹧鸪天》的下阕:“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以及《西江月》的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于简朴中见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

所以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说:“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

他们在辛弃疾的影响下,用词来抒发爱国情感,具有感慨悲壮的词风。

豪放感慨如辛弃疾,但题材不如辛弃疾广阔,风格不如辛弃疾多样。

多以议论为词,过于直率,不如辛弃疾蕴藉。

同样的鲜活气息,豪放主调,同样的多样化艺术风格,把两位杰出的词人:苏轼和辛弃疾连在了一起,并称“苏辛”。

他们是文学史上伟大的词人,他们的词作为宋词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