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美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南美洲各國人口與民族分布圖(1996)
宗教
•天主教:歐洲殖民者將天主教引入中南美洲,使 其成為該區最主要的宗教信仰,但卻混雜印第安 人和其他移民的習俗。 •印度教和伊斯蘭教:殖民時代引進的南亞勞工, 以及十九世紀晚期自西亞和中東逃出鄂圖曼帝國 者,在加勒比海國家中形成小規模的印度教和伊 斯蘭教團體,因其種族和生活方式特殊,被稱為 「東印度人」(East Indians)。 •新教:近來新教成為中南美洲擴散成長最為迅速 的宗教。
中南美洲人口的空間分布圖(2001)
中南美洲與其他主要國家之 首要都市人口比例之比較(2002)
國家 最大的都 會區 全國總 人口 (百萬) 0.4 0.7 3.8 7.1 4.0 2.9 8.7 3.4 8.7 13.1 2.7 6.6 5.9 15.5 5.0 37.8 28.0 最大都會區 人口占總都 市人口的比 率(%) 88.4 86.4 75.5 68.2 66.2 61.9 49.5 55.5 49.5 47.7 45.1 44.3 43.3 43.0 41.5 38.2 37.3 最大都會 區人口占 全國人口 的比率(%) 63.9 31.5 39.2 24.3 49.8 35.7 27.5 50.7 32.2 19.3 25.3 20.8 24.3 36.4 26.8 34.2 27.2 美國 加拿大 紐約 多倫多 古巴 哈瓦那 11.2 31.6 23.8
厄瓜多
圭亞基爾
玻利維 亞
墨西哥 哥倫比 亞 委內瑞 拉 巴西 千里達
拉巴斯
墨西哥城 波哥大 卡拉卡斯 聖保羅 西班牙港
8.5
103.4 41.0 24.3 176.0 1.2 其他世界都市 281.6 30.8
28.0
27.3 25.4 16.4 12.9 5.5
18.1
20.3 19.0 14.3 10.5 4.0
中南美洲的板塊構造與移動方向
東部高地
•巴西高原:布蘭科角以南、面積廣大 •圭亞那高地:南美北部 兩者主要是由古老的火成岩和變質岩所 構成,蘊藏鐵、鋁等金屬礦脈,局部地表 覆蓋著沉積岩或火山灰,經過長期的侵蝕 而形成低矮的山丘和高地。許多河流自高 地邊緣垂直落下,蘊藏豐富的水力。
中南美洲主要礦產分布圖
• 南美洲地形分布圖
南美洲的地形分布
西部山脈
•新褶曲山脈(南美洲) 屬環太平洋火山環的一部分,從阿根廷和 智利南部往北,以數條平行山系,貫穿南美洲 大陸西側,形成安地斯山山脈。 •板塊聚合帶(中美洲) 安地斯山山脈再往北延伸至巴拿馬後,因 為板塊的隱沒和推擠,使得南北美洲之間僅留 下一段狹窄高聳的陸橋 ── 中美地峽。中美 地峽的北端連接著猶加敦半島,接續北美洲的 西部山地。
都市
• 1925~1975年間:中南美洲都市人口與總人口的比率從 25%升高到60%以上,都市化的速度超過北美和歐洲。 這段期間,大量的鄉村貧窮人口遷移至都市,使原本散 居的人口分布,轉變為高度集中於少數都市的型態。 • 1975年後:都市化的腳步稍微緩和,但都市化程度平均 高達75%,尤以各國首都人口的增長最為明顯,形成首 要型都巿。 •目前:各國都市化的進展和速度不盡相同,而且因為各 國經濟狀況與生活條件互有差異,造成許多不滿現有生 態和政治環境的居民,紛紛想辦法移民到情況比較好的 國家,例如:瓜地馬拉難民遷徒至墨西哥,而墨西哥人 則移往美國等。
殖民化社會—男女不平等
•女性經濟地位較低:中南美洲男女不平等的情況 非常嚴重,除了上層白人階級外,大多數的中南 美洲婦女被迫在非正式經濟部門工作,而得不到 與男性勞工一樣的工作條件和待遇。 •女性較被排擠於政治圈外:直到最近,中南美洲 的婦女才慢慢進入男性占優勢的政治和經濟等正 式部門,然而在許多鄉村地區婦女仍被排擠在政 治圈之外。
國家
最大的都 會區
全國總 人口 (百萬)
13.5
最大都會區 人口占總都 市人口的比 率(%)
32.0
最大都會區 人口占全國 人口的比率 (%)
19.9
蘇利南 圭亞那 哥斯大黎 加 海地 波多黎各 巴拿馬 薩爾瓦多 鳥拉圭 多明尼加 瓜地馬拉 牙買加 宏都拉斯 巴拉圭 智利 尼加拉瓜 阿根廷 秘魯
巴拉馬利波 喬治城 聖約瑟 太子港 聖胡安 巴拿馬市 聖薩爾瓦多 蒙特維多 聖多明哥 瓜地馬拉市 京斯敦 德古西加巴 亞松森 聖地牙哥 馬納瓜 布宜諾斯艾 利斯 利馬
氣候與環境特色(三)
• 受盛行風向、沿岸洋流和地形起伏的影響,各地的雨量多寡 與季節分布不同;又因東西寬度不大,大陸性氣候較不顯著。 1.亞馬孫盆地與圭亞那高地因跨赤道而終年潮溼多雨,屬雨林 氣候。 2.奧利諾科盆地和巴西高原,屬於乾溼分明的熱帶莽原氣候。 3.中緯度安地斯山西側,因受副熱帶高壓季移的影響,形成夏 乾冬雨的地中海型氣候,以南則因盛行西風的吹拂,形成冷 溼多雨的溫帶海洋性氣候。 4.墨西哥北部、巴塔哥尼亞高原及智利沿海平原,前者因盛行 風來自內陸,後兩者則因位於從海面吹來的盛行風背風側, 加上沿岸均有涼流通過而雨量稀少,甚至發展出沙漠氣候。
(資料來源:Clawson, D.L. (2004) Lstin America and the Canibbean 3rd Ed.Original Souce ; The World Almannac and Book of Facts 2002 .Incer 1987, 19-25 Sealey; 1992, 14.)
西印度群島
•大安地列斯群島、小安地列斯群島 加勒比海板塊與其相鄰各板塊活 動所形成,火山地震頻繁。 •巴哈馬群島 由低矮珊瑚礁構成,總數達七千 個以上。
氣候與環境特色(一)
•造成中南美洲各地氣候的明顯 差異之因: 1.地跨不同緯帶 2.不同盛行風和洋流的影響 3.地形起伏大
氣候與環境特色(二)
印地安文化遺產與觀光業的發展
•社經發展最進步且人口最多的三個文化核 心: 1.馬雅文化:以宏偉金字塔及曆法著稱。 2.阿茲特克文化:以特諾奇蒂特蘭古都遺 址聞名。 3.印加文化:曾建立中南美洲最大帝國。
馬雅文化(一)
•瓜地馬拉的編織品中常見金字塔,顯示其深受馬 雅文化的影響
馬雅文化(二)
• 以祭儀場所為中心, 周圍有廣場、官殿和 行政機構等大建築群, 貴族和教士比鄰而居。 • 城市邊緣分布著工匠 等專業人士的住屋。 • 城市外圍則分散著農 家茅屋。
合成宗教
•瓜地馬拉曾為西班牙 殖民地,因此隨處可 見天主教堂。然而在 當地教堂裡,信徒仍 保留馬雅文化焚香燒 紙錢的宗教儀式
殖民化社會—社會階層
•最初:中南美洲的殖民社會根據種族進行社會階 層分級。 •後來:因各種族間不斷混血,使得身體特徵不能 再作為社會分層的有效依據,因此個人社會階級 的評定乃綜合考量其職業、語言和生活方式,亦 即採取文化 ── 種族並重的指標。 1.上層:居住在都市中,在政府機關做事或從事高 階經理工作,並說著西班牙或葡萄牙語的歐洲人 2.中層:管理大農場,或擔任都市雜工的麥士蒂索 人和黑白混血兒 3.下層:在鄉村提供農村勞役的黑人和印第安人
10.0 22.8
7.5 17.8
英國
法國 日本
倫敦
巴黎 東京
59.7
58.9 126.9
20.9
25.9 31.4
18.8
19.2 24.5
人種
•中南美洲人種經過歐洲移民、黑奴貿易、印度和 中國苦力、西亞及中東政治和宗教難民的移入, 不斷混血而成為全世界主要文化地理區中最複雜 的血統。 1.西班牙和葡萄牙人與深色皮膚的印第安人通婚生 出的麥士蒂索人(Mestizos)Biblioteka Baidu2.黑白混血兒(mulattos) 3.印第安與黑人混血兒(zambos) 4.其他不斷通婚所產生的複雜血統。
中南美洲氣候分布圖
氣候災害
(一)颶風 (二)聖嬰現象
颶風
•時間:每年八到十月。 •形成:在西印度群島以東的北大西洋暖溼 海域上發展出來。 •影響:經常往西襲擊中美洲各國,其狂風、 豪雨和巨浪不但造成各島國和中美地峽沿 海平原嚴重的破壞,也經常在迎風坡面上, 引發山崩和土石流災害。
加勒比海地區颶風路徑圖
•受緯度及地勢變化影響,氣溫呈垂直分帶。 1.低緯地區的中美洲: 除了沿海平原和低地氣溫居高不下外, 高原和山地的年平均氣溫約在20℃左右,終 年涼爽宜人,因此成為人口聚集之處。 2.南美大陸: 絕大部分位於南回歸線之北,以熱帶和 副熱帶氣候為主,除西部高山頂外,最冷月 均溫均在0℃以上。
安地斯山脈氣候、物產與 高度的關係圖
世界最高的瀑布
•位於委內瑞拉境 內的天使瀑布, 是由圭亞那高地 邊界垂直落下的 河水所形成,高 差達979公尺,為 世界最高的瀑布。
中央低地
•北:奧利諾科河河谷(奧利諾科盆地) •中:亞馬孫河河谷(亞馬孫盆地) 亞馬孫盆地為三者中規模最大。 •南:拉布拉他河河谷 拉布拉他河的河谷寬廣,大部分谷地經常被 洪水淹沒,地表礫石遍布。但位於阿根廷中部山 麓沖積扇平原 ── 彭巴草原,地表覆蓋厚層的 風積黃土和安地斯山火山灰,土壤較為肥沃。
聖嬰現象
•一般年:中南美洲強勁的秘魯涼流從智利南部流 到秘魯北部海岸,由於沿岸流受到科氏力影響, 偏流向外海,促使深海冷水湧升來補充,造成秘 魯中部海岸的氣溫比智利北部海岸低,及海岸地 帶的逆溫現象,形成乾涼的沙漠氣候。 •聖嬰年:每隔5~7年聖誕節前後,南太平洋高壓 減弱,使得將秘魯涼流往西吹動的信風大幅減弱, 造成西太平洋較暖的海水往東流至南美洲,再南 下壓抑秘魯涼流。
中南美洲災害性地震(1970-2001)
年份 1970 1972 1976 1979 1983 1985 1985 1987 國家 秘魯 尼加拉瓜 瓜地馬拉 哥倫比亞─ 厄瓜多 哥倫比亞 智利 墨西哥 哥倫比亞 規模 7.7 6.2 7.5 7.9 5.5 7.8 8.1 7.3 死亡人數 66,794 10,000 22,778 800 250 146 9,500 4,000 年份 1988 1990 1991 1994 1997 1999 2001 2001 國家 瓜地馬拉 秘魯 波多黎各、 巴拿馬 哥倫比亞 委內瑞拉 哥倫比亞 秘魯 薩爾瓦多 規模 6.2 6.3 7.4 6.8 6.9 6.0 8.1 7.6 死亡人數 未 115 11 1,000 82 935 102 1,150
第十三章 中南美洲(一)
中南美洲的範圍北起墨西哥,南經中 美地峽,直到南美洲大陸南端的合恩角。 第一節 多樣性的自然環境 第二節 複雜的人口與文化
中南美洲地形圖
第一節 多樣性的自然環境
一、地質與地形 二、氣候與環境特色 三、氣候災害
地質與地形
(一)西部山脈 (二)東部高地 (三)中央低地 (四)西印度群島
聖嬰現象—影響
•由於西太平洋暖水回流,為原本乾旱的南 美洲中部海岸帶來豪雨,不但造成氾濫, 更沖掉積存在沿海島嶼上的鳥糞,而且由 於湧升流被壓抑,無法將海底的營養物質 帶至海面,使得漁產銳減,嚴重衝擊魚粉 和糞肥製造業。 •而原本籠罩在印尼、澳洲北部的低氣壓中 心往東移出,使該地的降雨機率大幅減少, 導致嚴重的乾旱。
太平洋地區氣壓、降水與洋流在 正常年與聖嬰年的分布情形
第二節 複雜的人口與文化
一、人口與都市 二、多元合成的人種與宗教 三、殖民化社會 四、印地安文化遺產與觀光業的發展
人口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居住在中南美洲的印第安人, 配合各類型自然環境所發展的農業系統已非常進步, 當時所生產的糧食足以養活五千萬到一億人。 •歐人征服中南美洲後的頭五十年內:人口因糧食生 產系統的破壞、疾病的傳入及過度操勞等因素,而 大幅下降至先前的5~10%左右。 •二十世紀:因醫療設施、衛生條件的改善,使得人 口急遽暴增。 •如今:以緩慢的速度持續增加中。
殖民化社會—影響
•低識字率:歐人後裔殖民者為了延續其在社會階 層上的優勢,經常花大錢送小孩到私立天主教學 校受教,而無意改善麥士蒂索人和印第安小孩的 公立學校教育,導致中南美洲普遍的低識字率。 •社會階層結構僵固:二次大戰後,雖然大多數的 獨立運動人士倡導自由平等,但由於大部分人民 教育水準低落,無法承擔民主政治的責任,而少 數菁英又不願釋放原有權力,使得後殖民時代的 獨立運動僅止於歐裔間的權力重整,原來的金字 塔型社會階層結構並未獲得改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