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一诗歌鉴赏老师版汇总

合集下载

上海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梳理(诗词鉴赏部分)简略分析

上海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梳理(诗词鉴赏部分)简略分析

1.诗歌赏析题问答模式例析•第一种模式:分析诗歌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应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注意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杜甫--------------------------可以编辑的精品文档,你值得拥有,下载后想怎么改就怎么改---------------------------•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之时。

•提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回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表现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上海市高一上学期语文基础40诗歌鉴赏题狂练word含答案

上海市高一上学期语文基础40诗歌鉴赏题狂练word含答案

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辋川别业①王维不到东山②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柒,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注:①辋川别业:王维在辋川山谷中园林旧址上营建的山庄,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以供其母参禅礼佛及诗人自身隐居。

别业:别墅。

②东山: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离开辋川已近一年,归时正遇春耕农忙,细数时间点明时节,流露出归来的急切与喜悦。

B.颔联写出辋川沿途所见,用语秀而不媚,于清新中别出生趣,合乎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的特色。

C.颈联道出邻里多为善谈经论的僧人和年迈的乡贤,也暗含山庄的主要用途及诗人参禅悟理的宗教倾向。

D.尾联描写诗人披衣倒屣与乡邻相见,开怀畅谈的情景,以虚写的手法表现了乡里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

2)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从话》有“诗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的论断。

本诗颔联中有两字亦有“点石成金”的效果,请指出并加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满江红·金陵怀古[元]萨都剌①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

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②。

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

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

怀故国,空陈迹。

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

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③坏寒螀④泣。

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注)①萨都剌,元代诗人,在元文宗至顺三年调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掾史,移居金陵。

该词大约作于此时。

②畴昔:从前。

③胭脂井:陈后主躲隋兵于此井,又名辱井。

④寒螀(jiāng):古书上说的一种蝉。

1)下阕“故国”呼应上阕___________,点出了诗人“愁如织”的原因。

2)简要赏析上阕的对比艺术。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岁暮白居易穷阴急景坐相催,壮齿韶颜去不回。

旧病重因年老发,新愁多是夜长来。

沪教版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

沪教版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

沪教版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沪教版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1一、文学常识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_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当时,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十分苦闷。

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

本文是《前赤壁赋》,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二、重点字、词、句(一)通假字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3.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4.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二)词类活用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唱)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整理)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向南)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8.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三)古今异义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沪教版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2一、通假字(解释加点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共,通“供”)3.秦伯说(说,通“悦”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5.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8..要项伯(“要”通“邀”,邀请)9.令将军与臣有?(“?”通“隙”,隔阂、嫌怨)10.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11.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12.不可不蚤来(“蚤”通“早”)13.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二、古今异义(解释加点字)1.行李之往来((古义:出行的人)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5.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礼品)6.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袒露一只臂膀)8.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的侍卫)9.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投击)10.断其左股(古义:大腿)1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12.约为婚姻(古义:结为儿女亲家)1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14.将军战河北(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沪教版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31、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沪教版高一语文下 诗词四首共45页文档

沪教版高一语文下 诗词四首共45页文档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沪教版高一语文下 诗词四首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沪教版高一语文下 诗词四首45页文档

沪教版高一语文下  诗词四首45页文档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谢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沪教版高一语文下 诗词四 首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沪教版高中语文课内诗歌赏析总集

沪教版高中语文课内诗歌赏析总集

咏史西晋左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茂盛葱翠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树生长在山顶上。

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山顶径寸的小树,却能遮盖百尺之松。

世家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被埋没在下级官职中。

这种情况恰如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造成的,其所从来久矣。

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了高官。

冯唐难道还不算是个奇伟的人才吗?可就因为出身微寒,等到白头仍不被重用。

这首诗写在门阀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寒微而受到压抑,不管有无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要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不平现象。

“郁郁涧底松”四句,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平。

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

仅有一寸粗的山上树苗竟然遮盖了涧底百尺长的大树,从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诗人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会内容。

形象鲜明,表现含蓄。

中国古典诗歌常以松喻人的高尚品格,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世胄蹑高位”四句,写当时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高官之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却沉没在低下的官职上。

这种现象就好像“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使他们如此,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至此,诗歌由隐至显,比较明朗。

这里,以形象的语言,有力地揭露了门阀制度所造成的不合理现象。

左思从自身的遭遇出发,对时弊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金张藉旧业”四句,紧承“由来非一朝”。

内容由一般而至个别、更为具体。

金,指金日磾家族。

张,指张汤家族。

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宠贵,比于外戚。

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是冯公,即冯唐。

他很有才能,可是年老却只做到中郎署长这样的小官。

这里以对比的方法,表现“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具体内容。

并且,紧扣《咏史》这一诗题。

上海市闵行区高一上学期语文40诗歌鉴赏题狂刷集锦word含答案

上海市闵行区高一上学期语文40诗歌鉴赏题狂刷集锦word含答案

一、诗歌鉴赏1.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陆游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武均州:即武巨。

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

西京:指洛阳。

悬知:预测,推想。

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

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本诗和杜甫的《闻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2)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虞美人舒亶①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①舒亶: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

②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南朝宋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上片的前两句写诗人日暮登楼所见,寥寥几笔,由下及上地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

B.本词用字精妙,“芙蓉落尽天涵水”中“涵”字写出了天空苍茫、水天一色的特点。

C.“贴云寒”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双燕背飞的心理感受,更寄寓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D.此词上片主写景,下片主言情,用语清婉雅丽,情真意切,不失为赠答词中的佳作。

上海市奉贤区高一上学期语文诗歌鉴赏题大全40题word含答案

上海市奉贤区高一上学期语文诗歌鉴赏题大全40题word含答案

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尽杜甫秋尽东行且未回①,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②。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注:①乾元二年杜甫入蜀投奔严武,后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遇到叛乱,滞留梓州,作此诗。

②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到袁绍礼遇。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以抒怀为主题的七言律诗,作者感时自叹,感事抒情,诗中用典故,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格调。

B.“秋尽东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作者行踪,“茅斋寄在少城隈”一句中“寄”字写出茅斋无人,自己身在家外的状态。

C.颔联中“陶潜菊”体现了作者渴望隐逸的心境和淡泊洒脱的品格,“袁绍杯”则表明自己被人重视,但却无用武之地。

D.颈联中“雪岭独看西日落”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与首句中“东行且未回”照应,使诗歌内容更加紧密。

2)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①向子湮②江南江北雪漫漫。

遥知易水寒。

同③云深处望三关。

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

消除此恨难。

频闻遣使问平安。

几时鸾辂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丧失,至今已近十年。

②向子湮,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

③同:通“彤”。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上片前两句写景,有虚有实。

前一句写大江南北风雪迷漫,这是词人想象北方之景,是虚写;“易水寒”为词人路上所见眼前之景,是实写。

B.上片后两句写远望中原的情形。

词人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遥望“三关”,只见群山连绵不断,可是见不到国都汴京和中原父老,令人肝肠寸断!C.下片前三句运用反衬的首发。

“此恨难消”的“难”字,与前面的“可”字“能”字对应,天老、海翻之可能,倍加反衬出消除此恨之不可能。

D.下片后两句,“鸾辂”本指帝王所乘的车驾,这里代指被掳到异域的徽、钦二帝,词人多次听说朝廷派遣使者问候他们,只是不知二帝何时归来。

上海市宝山区高一上学期语文诗歌鉴赏题大全40题word含答案

上海市宝山区高一上学期语文诗歌鉴赏题大全40题word含答案

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①提刑入蜀②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①李正之,辛弃疾好友,与辛弃疾一样主张抗金,是年冬入蜀,改任利州路提点刑狱使。

②本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冬,时作者罢居上饶。

③相如檄:司马相如有《喻巴蜀檄》,此借喻安抚民心。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开篇入题,点明友人之入蜀与己之送行,“登天”句化用了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意,在蜀道艰险的述说中已暗含对友人的关切惜别之意。

B.“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两句表明作者对友人以多病之躯远赴蜀地的忧虑牵挂,表达不忍离别之意。

C.“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化用了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意,劝勉友人不必伤别,并欲以对荆楚一路美好风光的叙说来宽慰友人。

D.“赤壁矶头千古浪”化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句,表达了诗人希望友人要像苏轼那样胸怀壮志,入蜀建一番功业。

E.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雪深”暗寓自己被罢官、好友被远谪、抗战派淘汰将尽的困顿现实,此处言梅花开于“雪深”之时,既意在点明友人入蜀的时间,也意在以梅之凌寒犹开时与友人互相鼓励,砥砺前行。

2)“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各题。

壬辰寒食①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以“客思”起笔,写“客思”如春日里的杨柳,愁绪万千。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一上学期语文精选常考40诗歌鉴赏题汇总word含答案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一上学期语文精选常考40诗歌鉴赏题汇总word含答案

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杨万里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注)①杨万里,江西吉水人,做此诗时他正离家宦游,在广州任内。

②社:社日。

古时祭灶神(土地神)之日,有春、秋二社,春社是向社神祈请丰年之祭,秋社是收获后报谢社神之祭。

③无那:无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锦绣堆”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织绣。

诗人眼前的这一片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使他联想到故园的春日。

B.“万物皆春”明点“春”,“一年过社”说的是春社,暗点“春”。

海棠花开、燕子飞回,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

C.诗人从春日海棠开花、万物春回,联想到自己老了,并以生机勃勃的春景正衬自己的衰飒老气。

D.第三联“似青似白”句写空中浮云,时多时少,故天色像青像白,或浓或淡,正是初晴景象,照应题目“晴”字。

E. 最后一联说,无奈这美好的春日风光吃不得,那么就让诗歌把他招引到翡翠琼瑶做的酒杯中来吧。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满江红·金陵怀古[元]萨都剌①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

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②。

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

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

怀故国,空陈迹。

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

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③坏寒螀④泣。

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注)①萨都剌,元代诗人,在元文宗至顺三年调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掾史,移居金陵。

该词大约作于此时。

②畴昔:从前。

③胭脂井:陈后主躲隋兵于此井,又名辱井。

④寒螀(jiāng):古书上说的一种蝉。

1)下阕“故国”呼应上阕___________,点出了诗人“愁如织”的原因。

2)简要赏析上阕的对比艺术。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二月二日李商隐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2024届高考上海高中诗歌鉴赏分题材细化复习送别诗汇编(含答案)

2024届高考上海高中诗歌鉴赏分题材细化复习送别诗汇编(含答案)

诗歌鉴赏:分题材细化复习(一)送别诗1、常见情感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2、体贴入微的宽慰。

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前途艰险的担忧。

5、坦诚心志的告白。

6、积极奋发的勤勉。

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1.依依惜别;2.宽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前途艰险的担忧。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5.坦诚心志的告白。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6.积极奋发的勤勉。

送魏大从军陈子昂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建功报国的殷切期望,表达了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全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

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这首诗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使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得到充分地表达。

常用技巧送别诗在艺术手法上大多采用直接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或是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营造伤离别的氛围。

1、直接抒情别董大⑴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⑵,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⑶【注】⑴董大:名不详。

或以为指董庭兰,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⑵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白日曛(xūn):太阳黯淡无光。

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沪教版高一下必背古诗词

沪教版高一下必背古诗词

沪教版高一下必背古诗词沪教版高一下学期的必背古诗词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以下是一些精选的诗词,供学生学习和背诵:1. 《将进酒》- 作者:李白- 内容摘要: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和及时行乐的感慨。

2.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内容摘要:描写了诗人登高望远的壮阔景象和对人生的思考。

3. 《静夜思》- 作者:李白- 内容摘要:表达了诗人在寂静夜晚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4. 《望岳》- 作者:杜甫- 内容摘要:通过对泰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5. 《春望》- 作者:杜甫- 内容摘要: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同时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6. 《江雪》- 作者:柳宗元- 内容摘要:以江雪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孤独和清高的向往。

7. 《赤壁》- 作者:苏轼- 内容摘要:通过对赤壁之战的回顾,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8. 《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苏轼- 内容摘要:以赤壁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9.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者:苏轼- 内容摘要:以明月为引,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10. 《滕王阁序》- 作者:王勃- 内容摘要:通过对滕王阁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的文采和对历史的思考。

11. 《岳阳楼记》- 作者:范仲淹- 内容摘要:以岳阳楼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个人品德的修养。

12. 《醉翁亭记》- 作者:欧阳修- 内容摘要:通过对醉翁亭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人生的感悟。

这些诗词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和人生观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沪教版高一古诗整理

沪教版高一古诗整理

篇目作者出处年代主题表现手法《咏史》左思《左太冲集》西晋对扼杀人才的门阀制度提出了愤慨的抗议比兴《饮酒》陶渊明《陶渊明集》东晋归复自然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得意忘形”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象征《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李太白全集》唐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情感诗以寓目山河为线索别致自然的遣词造句《八声甘州》柳永《乐章集》北宋表达了作者深切的鬼使之情多用双声叠韵词,以声为情,声情并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稼轩长短句》南宋表达壮志难酬的悲壮之感借景抒情典故《登快阁》黄庭坚《山谷去全集》宋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投身自然的愉悦典故《终南山》王维《王右丞集》唐对钟南山的喜爱之情以游踪为线索,以时空变化为顺序,对终南山进行了描绘夸张借景抒情《登楼》杜甫《杜少陵集》唐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灾难的深重忧思和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感伤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慨遥深,体现着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书愤》陆游《剑南诗稿》宋追述诗人早年的抱负,抒发壮志未酬的感慨用典明志《塞下曲》卢伦《全唐诗》唐描写了威武的将军传达新命令时的誓师描写场面,千营军士的一同回应,正表现出威武的军容,严明的军纪及大家必胜的信心《从军行》王昌龄《全唐诗》唐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一二句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三四句转为直接抒情《过华清宫》杜牧《樊川诗集注》唐讽刺唐玄宗晚年,宠幸杨贵妃,穷奢极欲,滥用民力前两句为背景铺垫,后两句推出描写的主体,提示诗歌主旨《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李太白全集》唐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也表达了诗人愤世嫉俗、不满黑暗现实、蔑视封建权贵的反抗精神,抒发了诗人渴望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心情夸张通感比喻拟人衬托虚实结合。

上海市名校高一上学期语文易错易混40诗歌鉴赏题题精粹word含答案

上海市名校高一上学期语文易错易混40诗歌鉴赏题题精粹word含答案

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③。

(注)①玉垒:山名。

②西山寇盗:指吐蕃。

③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下列选项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正衬手法。

“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

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D.尾联运用典故,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E.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2)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送黎六郎赴阳翟少府韦应物试吏向嵩阳,春山踯躅①芳。

腰垂新绶色,衣满旧芸香②。

乔树别时绿,客程关外长。

只应传善政,日夕慰高堂。

(注)①踯躅:杜鹃花的别名,又名映山红。

②芸香:书香。

芸草香味能杀死书虫,读书人就反把其夹在书中,时间久了书也就有了这种味道。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中的“试吏”即出任官吏,表明黎六郎刚刚被任命为阳翟少府,这与颔联的“新绶”相照应。

沪教版高一语文下 诗词四首45页文档

沪教版高一语文下 诗词四首45页文档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沪教版高一语文下 诗词四首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D
15.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

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

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

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

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

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考点:正确识记古诗词中的对仗知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14.试题解析:本题选D项。

题干要求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指向明确,首先从题目“野望”思考起,A 项中“西山”“南浦”切合题目中的“望”而非“野”字。

B项中“海内”“天涯”是诗人远望后的想象,而不是切合“野望”二字。

C项中的“迟暮”“涓埃”也是作者的感慨语,而非“野望”的内容。

D项中的“出郊”切合“野”,“极目”切合“望”,所以都与“野望”二字切合,因此选D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试题解析:题干要求明确,首先是全诗的情感,然后结合诗句解答。

情感上应从诗句中表现情感的词语中概括。

从“诸弟隔”“涕泪”“供多病”“答圣朝”“不堪人事”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

结合诗句就是要求学生结合全诗的每一联思考。

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
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

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

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

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

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归纳总结:(思维导图)
家长签字:___________
申优教育教管指导中心
日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