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渗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渗透
摘要:在当前的学校工作中,德育往往处于“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就次要,忙起来就不要”的状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突破德育的现实困境,让德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真正发挥其积极作用,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起着良好的精神纽带的作用,同时在现代德育中依然对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重点论述的对象即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如何有效渗透。
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有效渗透
一、传统文化的范畴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它包括中国传统的古文、故事、乐曲、赋、民族音乐、戏剧、国画、书法等;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包括中国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各地、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等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范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在历史上曾留下光辉的一页,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优秀的思想和品德值得我??今天的人学习和领会,今天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德育的传承与发展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有效渗透
1.利用传统文化典籍,传承优秀品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通过这些美德故事的介绍既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兴趣的激发下感受传统美德的魅力,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儒家文化主张“仁者,爱人”,在为人处世上对人们提出了相应的规则和要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国古代社会对待老幼的态度向我们表明一个真正发达的社会,它的社会应该是和谐美好的,人与人之间能够和睦相处,人们尊重老人,因为他们为社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他们年老的时候,理应受到社会和他人的关注。比如,我们在公交车上看到老年人的时候,会不忍心他们受到旅途的颠簸,希望他们能够享受片刻的温馨,我们会选择主动让座,这其实就是受到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种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我们的道德走向,现在现实
社会中出现这样那样的不和谐因素,因此,利用传统文化,传承优秀品德的呼声更加强烈,我国古代典籍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及德育的要求、传承及发展。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与德育相结合,有效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发展。我国现在的中小学教育非常注重传统文化典籍中的德育影响,很多学校将《三字经》《弟子规》等传扬民族美德的典籍引用到学生的德育中,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2.德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用自身的行动感染着周围的人,传承德育
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将传统文化与德育相结合,“我们的德育缺少的是一种无需特意创设的情境,缺少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场景,缺少的是一种无痕的状态,因此,我们在德育的过程中,多些务实、少些浮夸,以身作则,将德育作为自己的标杆,不仅仅是一种口号,我们讲文明,讲卫生,若自己脏话连篇,外表邋遢,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自己都没有做到,如何要求学生去做?因此自己在生活中要做到无论是语言还是生活习惯,都是学生的典范,在无形中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我们的生活日常就是我们老祖先留下的传统,我们爱祖国、爱他人,不是嘴上简单
的说说,在升国旗的时候,你停下手中的事、立正站好、行注目礼了吗?是的,我们口号上喊着热爱祖国,但是当我们在升国旗的时候,谈天说地的时候,学生在想什么呢?当你喊着要用团结友爱对待他人的时候,你是否对你身边的学生也做到了呢?教师将自身的生活日常与传统美德的要求相结合,用较高的标准要求自身的言行举止,做学生的典范,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感受到教师的师爱、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感受到团结友爱的力量,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德育的影响,传承德育。
总之,在小学德育中,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对学生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德育中利用传统文化典籍从思想上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中优秀品德的学习和传承,有助于学生从观念上重视德育的作用,同时,教师将德育与生活日常相结合,用我们的日常行为感染学生的道德行为,促使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养成。
参考文献:
[1]金蕾,蔡永忠.多措并举,让德育之花悄然绽放:浅析如何在小学教育中渗透德育[J].阅读,2016(36).
[2]闫闯,郑航.小学德育教科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嬗变:以四套人教版小学德育教科书为文本[J].课程?
教材?教法,2015(10).
编辑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