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万有引力》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和表达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深入探究物体间引力作用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1.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介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经历。
2. 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物体之间存在一种力,称为万有引力,它的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3. 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F=G(m1m2)/r²,其中F表示万有引力,G为万有引力常数,m1和m2分别为两物体的质量,r为它们之间的距离。
4.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探讨万有引力在宇宙、地球、日常生活中等方面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表达式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万有引力常数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探究万有引力定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介绍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实验和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经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表达式,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原理。
3. 案例分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在宇宙、地球、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 课堂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地球引力作用”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释实验结果。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强调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课堂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应用题目的掌握情况。
高一物理万有引力教案
高一物理万有引力教案高一物理万有引力教案【篇一:高中物理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优秀教案:万有引力定律】3 万有引力定律整体设计本节是在学习了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之后,探究地球与月球、地球与地面上的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是否与太阳与行星间的作用力是同一性质的力,从而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而得到的一系列科学发现,不仅验证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而且表明了自然界和自然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万有引力定律是所有有质量的物体之间普遍遵循的规律,引力常量的测定不仅验证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而且使得万有引力定律能进行定量计算,显示出真正的实用价值.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是对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理解,知道公式的适用条件.教师可灵活采用教学方法以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比如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 课时安排 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掌握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引力的方法.3.记住引力常量g并理解其内涵.过程与方法1.了解并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们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2.认识卡文迪许实验的重要性,了解将直接测量转化为间接测量这一科学研究中普遍采用的重要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的思想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故事导入.这节课我们将共同“推导”一下万有引力定律.复习导入椭圆轨道定律??复习旧知:1.开普勒三大定律?面积定律3a周期定律:?k2?t?:f??太阳对行星的引力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行星对太阳的引力:f?:f?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mrr?2m2mmr2或f?gmmr2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使得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是否能说明地球对月球有引力作用?抛出的物体总要落回地面,是否说明地球对物体有引力作用?推进新课课件展示:画面3:人造卫星围绕地球运动.画面4:地面上的人向上抛出物体,物体总落回地面. 问题探究1.行星为何能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2.月球为什么能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3.人造卫星为什么能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4.地面上物体受到的力与上述力相同吗?5.根据以上四个问题的探究,你有何猜想? 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明确:1.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使得行星保持在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2.月球、地球也是天体,运动情况与太阳和行星类似,因此猜想是地球对月球的吸引使月球保持在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上.3.人造卫星绕地球运动与月球类似,也应是地球对人造卫星的引力使人造卫星保持在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上.4.地面上的物体之所以落回来,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在高山上也是如此,说明重力必定延伸到很远的地方.5.由以上可猜想:“天上”的力与“人间”的力应属于同一种性质的力.讨论交流由上述问题的探究我们得出了猜想:“天上”的力与“人间”的力相同,我们能否将其作为一个结论呢?讨论:探究上述问题时我们运用了类比的方法得出了猜想,猜想是否正确需要进行检验,因此不能把它作为结论.课件展示:牛顿的设想:苹果不离开地球,是否也是由于地球对苹果的引力造成的?地球对苹果的引力和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否根本就是同一种力呢?若真是这样,物体离地面越远,其受到地球的引力就应该越小.可是地面上的物体距地面很远时,如在高山上,似乎重力没有明显地减弱,是物体离地面还不够远吗?这样的高度比起天体之间的距离来,真的不算远!再往远处设想,如果物体延伸到月球那样远,物体是否也会像月球那样围绕地球运动?地球对月球的力、地球对地面上物体的力、太阳对行星的力,也许真是同一种力! 一、月—地检验问题探究1.月—地检验的目的是什么?2.月—地检验的验证原理是怎样的?3.如何进行验证?学生交流讨论,回答上述三个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总结. 明确:1.目的:验证“天上”的力与“人间”的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2.原理:假定上述猜想成立,即维持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力与使得苹果下落的力是同一种力,同样遵从“平方反比”律,那么,由于月球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苹果到地心的距离)的60倍,所以月球轨道上一个物体受到的引力,比它在地面附近时受到的引力要小,前者只有后者的1/60.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在月球轨道上运动时的加速度(月球公转的向心加速度)也就应该是它在地面附近下落时的加速度(自由落体加速度)的1/602. 3.验证:根据验证原理,若“天上”“人间”是同种性质的力,由“平方反比”律及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可求得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根据人们观测到的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及月—地间的距离,可运用公式a=4?t222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若两次求得结果在误差范围内相等,就验证了结论.若两次求得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不相等,则说明“天上”与“人间”的力不是同一种性质的力.理论推导:若“天上”的力与“人间”的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则地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应满足:g∝1r21r2月球受到地球的引力:f∝ rr22因为:g=mg,f=ma 所以ag又因为:r=60r 所以:g36009.83600ag13600a=?实际测量:24?t22r4?3.14226(3600?24?27.3)62-32验证结论:两种计算结果一致,验证了地面上的重力与地球吸引月球的力是相同性质的力,即“天上”“人间”的力是相同性质的力.点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重现牛顿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体会牛顿当时的魄力、胆识和惊人的想象力.物理学的许多重大理论的发现,不是简单的实验结果的总结,它需要直觉和想象力、大胆的猜想和假设,再引入合理的模型,需要深刻的洞察力、严谨的数学处理和逻辑思维,常常是一个充满曲折和艰辛的过程.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二、万有引力定律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太阳与行星间有引力作用,地球与月球间有引力作用,地球与地面上的物体间也有引力作用.问题1:地面上的物体之间是否存在引力作用?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大胆猜想.可能性1:不存在.原因: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使行星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地球对月球或卫星的引力也是如此,地球对地面上物体的引力使物体靠在地面上,上抛之后还要落回.若两个物体之间有引力,那些引力既没使一个物体围绕另一个物体转动,也没有使两个物体紧贴在一起,故此力不存在.可能性2:此力存在.原因:太阳、行星、地球、月球、卫星、物体,均是有质量的物体,太阳与行星间,地球与月球或卫星间.地球与物体间均存在这种引力,说明这种引力是有质量的物体普遍存在的,故两个物体之间应该有引力.问题2:若两个物体间有引力作用,为何两个物体没有在引力作用下紧靠在一起? 参考解释:“天上”“人间”的力是同性质的力,满足f∝ mmr2定律.地面上的物体质量比起天体来说太小了,这个力我们根本觉察不到.两物体之所以未吸在一起是因为两物体间的力太小,不足以克服摩擦阻力或空气阻力. 任意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引力.点评:对上述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可用“辩论赛”的方式让持两种观点的学生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及依据,然后对方提出问题进行互辩,此过程让一般同学作补充说明,一直到一个观点被另一个观点击败为止.这样可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问题:1.用自己的话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2.根据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表达式,写出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3.表达式中g的单位是怎样的?学生思考后回答.总结: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1和m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2.表达式:由f=gmmr2(m:太阳质量,m:行星的质量)得出:f=gm1m2r2(m1:物体1的质量,m2:物体2的质量)fr23.由f=gm1m2r2g?m1m2合作探究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1.万有引力的普遍性.因为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所以万有引力不仅存在于星球间,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吸引力.2.万有引力的相互性.因为万有引力也是力的一种,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具有相互性,符合牛顿第三定律.3.万有引力的宏观性.在通常情况下,万有引力非常小,只有质量巨大的星球间或天体与天体附近的物体间,它的存在才有实际的物理意义,故在分析地球表面物体受力时,不考虑地面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只考虑地球对地面物体的引力. 知识拓展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条件:1.公式适用于质点间引力大小的计算.2.对于可视为质点的物体间的引力求解也可以利用万有引力公式.如两物体间距离远大于物体本身大小时,物体可看成质点.说明:均匀球体可视为质量集中于球心的质点.3.当研究对象不能看成质点时,可以把物体假想分割成无数个质点,求出两个物体上每个质点与另一个物体上所有质点的万有引力,然后合力. 三、引力常量的测量引导学生设计测量引力常量的方法并交流,然后教师介绍卡文迪许实验方法,通过课件展示卡文迪许的扭秤装置,让学生观察体会实验装置的巧妙.实验介绍: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在实验室里利用“扭秤”,通过几个铅球之间万有引力的测量,比较准确地得出了引力常量g的数值. 课件展示:卡文迪许的“扭秤”实验装置.扭秤实验装置结构图图中t形框架的水平轻杆两端固定两个质量均为m的小球,竖直部分装有一个小平面镜,上端用一根石英细丝将这杆扭秤悬挂起来,每个质量为m的小球附近各放置一个质量均为m的大球,用一束光射入平面镜.由于大、小球之间的引力作用,?t?形框架将旋转,当引力力矩和金属丝的扭转力矩相平衡【篇二:高一物理必修2万有引力与航天教案】高一物理必修2万有引力与航天教案第一节行星的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基本内容。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篇1知识目标1、在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得到万有引力定律,使学生对此定律有初步理解;2、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万有引力定律;3、使学生能认识到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它存在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不管它们之间是否还有其它作用力)。
能力目标1、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2、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知识解决行星绕恒星和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天体问题。
情感目标1、使学生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感受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经历了几代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甚至付出了生命,最后牛顿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才发现的。
让学生在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应多观察、多思考。
教学建议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固然重要,让学生了解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更重要。
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应提倡学生自学和查阅资料。
教师应准备的资料应更广更全面。
通过让学生阅读“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根据牛顿提出的几个结果自己去猜测万有引力与那些量有关。
教师在授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学,也可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也可由教师展示出开普勒三定律和牛顿的一些故事引导学生讨论。
教学目的: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3、掌握万有引力定律,能解决简单的万有引力问题;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教学工具: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图片。
教学过程(一)新课教学(20分钟)1、引言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照片并讲述物理学史:十七世纪中叶以前的漫长时间中,许多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如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通过了长期的观察、研究,已为人类揭示了行星的运动规律。
高中万有引力教案
高中万有引力教案篇一: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案(1)】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育目标】一、知识目标1 .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应用。
2 .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
3 .掌握综合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等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基本方法。
二、能力目标通过求解太阳、地球的质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以发现未知天体,让学生懂得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可以指导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对天体运动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提供的理解二、教学难点如何根据已有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教具准备】太阳系行星运动的挂图和flash 动画、ppt 课件等。
【教材分析】这节课通过对一些天体运动的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通常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很小,常常觉察不出来,但在天体运动中,由于天体的质量很大,万有引力将起决定性作用,对天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计算天体的质量。
在讲课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有两条思路要交待清楚.1•把天体(或卫星)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即f引=f向,用于计算天体(中心体)的质量,讨论卫星的速度、角速度、周期及半径等问题.2. 在地面附近把万有引力看成物体的重力,即f 引=mg. 主要用于计算涉及重力加速度的问题。
这节内容是这一章的重点,这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 主要知识点就是如何求中心体质量及其他应用,还是可发现未知天体的方法。
【教学思路设计】本节教学是本章的重点教学章节,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中心天体的质量,发现未知天体显示了该定律在天文研究上的重大意义。
本节内容有两大疑点:为什么行星运动的向心力等于恒星对它的万有引力?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向心力等于行星对它的万有引力?我的设计思想是,先由运动和力的关系理论推理出行星(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来源于恒星(行星)对它的万有引力,然后通过理论推导,让学生自行应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这个特点来得到求中心天体的质量和密度的方法,并知道在具体问题中主要考虑哪些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最后引导阅读相关材料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实际用途。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新)
《§7.3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教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的核心地位:万有引力定律是本章的核心,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它为研究天体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彻底使人们对宇宙的探索从被动描述走向主动发现。
万有引力定律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圆周运动,下启卫星的运动。
掌握好本节课,对前面知识的加深理解,后面问题的顺利解决,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介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渗透科学的发现方法。
2.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认识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
3.介绍万有引力恒量的测定方法,增加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感性认识。
(二)能力目标:会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一般的相关问题。
(三)情感目标1、本节课重在逻辑思维和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中应该在学习品质方面对学生 进行教育。
让学生感受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经历了几代科学家不断努力的结果。
3、通过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神舟六号的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建设祖国的神圣 使命感。
[重点难点]1.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
2.由于一般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极小,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又无法进行演示实验,故应加强举例。
[重点难点突破]通过具体事例、例题、习题、多媒体手段加强了重点教学;通过及时复习,突破了难点教学;而且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同化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延续。
[教学过程](一) 引入新课:课前4分钟开始播放课件中杨利伟的图片、神州六号发射的全过程。
创设一个物理情景、进入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教学过程(提问学生,共同回答)。
刚才看到的一些图片上的人物是谁呢?(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
那么第二段视频记录下的又是什么事件呢?(神州六号发射全过程)。
近几年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全国人民欢欣鼓舞,这与我们这一章万有引力定律联系是很密切的,也是近几年来各种大小考试的考试热点和重点。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教案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教案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关于高中物理中的万有引力部分。
这部分内容包括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历程、定律的表达式、引力常量的测定以及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涵,掌握其适用条件和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该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
经过之前的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质点、牛顿运动定律、向心力等相关概念和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
同时,他们对科学探究、实验操作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了解,为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打下了基础。
然而,万有引力定律涉及到较为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计算,因此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和逐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物理定律。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原理,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及其适用条件;(2)掌握引力常量的含义及其测定方法,了解引力常量在万有引力定律中的应用;(3)能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计算天体间的引力、分析天体的运动轨迹等;(4)通过数学推导和计算,理解万有引力与向心力的关系,掌握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的概念;(5)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2)运用数学工具,进行物理公式的推导和计算,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3)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加深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4)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宇宙、追求真理的热情;(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他们认识到科学研究的艰辛与曲折,学会尊重科学、敬畏自然;(3)通过学习万有引力定律,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培养他们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4)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在航天、天文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信念;(5)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妙和和谐,树立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关爱地球的价值观。
高一物理万有引力教案5篇
高一物理万有引力教案5篇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一般要符合以下要求: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高一物理万有引力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高一物理万有引力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电场强度定义式的含义2.知道电场的叠加原理,并应用这个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在电场中的不同点,电场力F与电荷电量q的比例关系,使学生理解比值F/q反映的是电场的强弱,即电场强度的概念;知道电场叠加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和处理电场问题的一般方法。
重点: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其定义式难点:对电场概念的理解、应用电场的叠加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流程】(-)复习回顾——旧知铺垫1.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l)真空(无其它介质);(2)点电荷(其间距r>>带电体尺寸L)——非接触力。
2、列举:(l)磁体间——磁力;(2)质点间一一万有引力。
经类比、推理,得: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
(电荷周围产生电场,电场反过来又对置于其中的电荷施加力的作用)引出电场、电场力两个概念。
本节课,我们主要研究电场问题,以及为描述电场而要引入的另一个崭新的物理量——电场强度。
(二)新课教学1.电场(l)电场基本性质:电场客观存在于任何电荷周围,正是电荷周围存在的这个电场才对引入的其它电荷施加力的作用。
(2)电场基本属性:电场源于物质(电荷),又对物质(电荷)施力。
再根据“力是物质间的相互作用”这一客观真观,毫无疑问,电场是一种物质。
(3)电场基本特征:非实体、特殊态——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人体各种感官均无直接感觉)。
电场是一种由非实体粒子所组成的具有特殊形态的物质。
自然界中的物质仅有两种存在的形态,一种是以固、液、气等普通形态存在的实体物质;而另一种,就是以特殊形态存在的非实体物质——场物质。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掌握其数学表达式F=G(m1m2)/r^2。
o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知道万有引力常量G 的含义和测定方法。
o能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释一些天文现象,如行星运动和卫星绕行星运动等。
2.过程与方法:o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让学生感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存在和重要性。
o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和数学计算,深入理解和应用万有引力定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o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和复杂问题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行星模型、弹簧测力计、细线等。
2.多媒体课件:包含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推导过程、应用案例、例题解析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通过回顾牛顿第二定律和天体运动规律,引出万有引力定律的主题。
o提问学生:“天体之间为什么会相互吸引?它们之间的引力与什么因素有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新课内容讲解o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解释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即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这个引力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o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推导并解释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G(m1m2)/r^2,强调引力常量G 的含义和测定方法。
o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通过回顾牛顿第二定律和天体运动规律,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知道万有引力是如何从天体运动规律中推导出来的。
3.实验探究o设计并进行实验,验证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
可以让学生使用行星模型、弹簧测力计、细线等器材,通过测量不同距离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验证万有引力定律的关系。
o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绘制图像,如F-1/r^2 图像等,进一步验证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
高中物理教案一等奖《万有引力定律》4篇
4、高中物理教案一等奖《万有引力定律》一、课题:万有引力定律二、课型:概念课(物理按教学内容课型分为:规律课、概念课、实验课、习题课、复习课)三、课时:1课时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
2.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适用范围。
(二)过程与方法:在万有引力定律建立过程的学习中,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与推理论证等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理想模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提高学生科学价值观。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
难点: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2.学生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与其他星球与地球之间存在的引力是同性质的力联系起来。
六、教学法:合作探究、启发式学习等七、教具:多媒体、课本等八、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以前对月-地检验部分的学习,明确既然太阳与行星之间,地球与月球之间、地球对地面物体之间具有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的引力。
这里进一步大胆假设:是否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这样的力?引发学生思考:很可能有,只是因为我们身边的物体质量比天体的质量小得多,我们不易觉察罢了,于是我们可以把这一规律推广到自然界中任意两个物体间,即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然后在学生的`兴趣中进行假设论证。
(二)进入新课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40页万有引力定律部分,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万有引力?并举出实例。
教师引导总结:万有引力是普遍存在于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日对地、地对月、地对地面上物体的引力都是其实例。
2.万有引力定律怎样反映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其数学表达式如何?并注明每个符号的单位和物理意义。
教师引导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是:宇宙间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知道地球上的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的统一性。
2.知道万有引力是一种存在于所有物体之间的吸引力,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
3.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中r的物理意义,了解引力常量G的测定在科学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4.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绎牛顿当年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体会在科学规律发现过程中猜想与求证的重要性。
2.体会推导过程中的数量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自然界任何物体间引力的关系,从而体会大自然的奥秘.2.通过演绎牛顿当年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和卡文迪许测定万有引力常量的实验,让学生体会科学家们勇于探索、永不知足的精神和发现真理的曲折与艰辛。
教学重点、难点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2.由于一般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极小,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
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学活动(一)引入新课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如果行星的运动轨道是圆,则行星将作匀速圆周运动。
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可知,行星必然要受到一个引力。
牛顿认为这是太阳对行星的引力,那么,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提供行星作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学生活动:推导得将V=2πr/T代入上式得利用开普勒第三定律代入上式得到:师生总结:由上式可得出结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跟行星的质量成正比,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即:F∝教师:牛顿根据其第三定律:太阳吸引行星的力与行星吸引太阳的力是同性质的作用力,且大小相等。
于是提出大胆的设想:既然这个引力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也应跟太阳的质量M成正比。
即:F∝写成等式就是F=G(其中G为比例常数)(二)进行新课教师:牛顿得到这个规律以后是不是就停止思考了呢?假如你是牛顿,你又会想到什么呢?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猜想一:既然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力遵从这个规律,那么其他天体之间的力是否也遵从这个规律呢?(比如说月球与地球之间)师生:因为其他天体的运动规律与之类似,根据前面的推导所以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力,其他行星的卫星和该行星之间的力,都满足上面的规律,而且都是同一种性质的力。
高中物理万能引力问题教案
高中物理万能引力问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什么是万有引力和它的计算公式;
2. 掌握计算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的方法;
3. 学会应用引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万有引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引力的大小与距离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1. 引力计算实际问题的应用;
2. 引力的概念理解。
四、教学准备:
1. 教材;
2. 计算器;
3. 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提问引出学生对引力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引力,引力的作用对象。
2. 学习:讲解万有引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引导学生如何计算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让学生自己演算几个例题。
3. 实验:安排学生做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引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和距离的关系。
4.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引力的应用,如地球上物体自由落体加速度的计算等。
5. 总结: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引力的重要性和应用。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思考引力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写一篇小结。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引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实验也让他们对引力和距离的关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下节课需要加强引力的应用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引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大全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大全万有引力定律是艾萨克·牛顿在1687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上发表的。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大全一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艰难历程,让学生比较强烈的体会科学思维和方法的重要性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任务。
因此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的引导学生,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神奇宇宙现象及科学史实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采用科学是清净探究法,主要以问题为中心去充分的引导学生的思维,成功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学生学习心里分析高中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的定性分析到高中物理的定量讨论;从初中的形象思维到高中的抽象思维;从初中简单的逻辑思维到高中复杂的分析推理的转变过程中。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他们的一般能力已经具备,具有一定的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象力。
但其创造能力还比较欠缺,对于利用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的概念、理论的能力很弱,因此教师应尽可能的提供具有创造能力的活动,不断鼓舞学生的信心,让学生能够在兴趣与积极性中学习知识。
教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通过万有引力规律的推广,建立万有引力定律,写出数学表达式。
过程与方法:采用科学史情景探究法,通过合作学习,锻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假设和推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人类认识万有引力定律过程做出自己的评价,体验物理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教学重点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难点牛顿以开普勒对行星运动学规律的描述为基础证明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教学方法科学史情景探究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回放播放视频(美丽星空)。
导入师:在上课之前,我先带领大家进入一个神奇的、梦幻般的地方。
(视频)1.看着这样美丽的地方,同学们感觉如何?是不是产生了无限的遐想,有一种身临其境想亲自去探索期中奥秘的冲动?2.正是有了这千千万万个不同的行星运动,才构成了这神奇的宇宙,才出现了这种.种神奇的现象。
高一物理万有引力教案及反思
高一物理万有引力教案及反思在高中物理学习中,万有引力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我们理解天体运动规律的基础。
本教案将重点介绍万有引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并探讨学生在学习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方法。
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和基本公式;2. 掌握万有引力的计算方法;3. 理解万有引力对天体运动的影响;4. 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5.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万有引力的概念及基本公式;2. 万有引力的计算方法;3. 万有引力对天体运动的影响;4.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验证万有引力的存在;5. 学生自主学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万有引力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万有引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难点:万有引力对天体运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2. 实验操作;3. 学生自主学习;4. 讨论与交流。
五、教学过程:1. 介绍万有引力的概念和基本公式。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并介绍引力公式及各项参数的含义。
2. 讲解万有引力的计算方法。
通过例题和计算练习,让学生掌握万有引力的计算方法。
3. 探讨万有引力对天体运动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让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对天体运动的影响。
4.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验证万有引力的存在。
教师可以提供实验方法和步骤,让学生自主组织实验,验证万有引力的存在。
5. 学生自主学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万有引力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的应用和研究现状,并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六、教学评估:1. 实验报告评估:对学生进行实验报告的评估,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2. 课堂讨论评估:对学生的讨论表现进行评估,考察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3. 作业评估: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考察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计算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2. 在实验操作中,要注意安全,确保学生的实验操作顺利进行;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通用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1. 万有引力的概念:任意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的乘积和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正比。
2.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牛顿通过分析开普勒定律和自己的三大运动定律,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
3. 万有引力常量的确定: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定了万有引力常量G的值。
4.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物体在地球表面的重力,天体的运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
2. 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认识牛顿和卡文迪许的贡献。
3. 能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地球表面的重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
2.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万有引力常量的测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地球表面的物体受到的引力,引出万有引力的概念。
2. 讲解万有引力定律:介绍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和开普勒定律,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
3. 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讲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强调其重要性。
4. 讲解万有引力常量的测定:介绍卡文迪许的扭秤实验,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常量的测定方法。
5. 应用练习: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
2.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
3. 万有引力常量的测定方法。
七、作业设计1. 计算物体在地球表面的重力。
答案:F=GMm/R^22. 讨论万有引力定律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对未掌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万有引力定律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航天、天文学等。
万有引力与重力教案
万有引力与重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知道万有引力是宇宙中所有物体之间都存在的一种力。
2.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3.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重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万有引力的概念2. 重力的概念3. 重力的计算公式4. 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重力的存在。
2. 讲解万有引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是宇宙中所有物体之间都存在的一种力。
3. 讲解重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4. 讲解重力的计算公式,并进行示例计算,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
5.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情况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万有引力与重力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活动1. 课堂讲解:讲解万有引力与重力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实验演示:进行重力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重力的存在。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4.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万有引力与重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万有引力与重力相关的教材或教辅资料。
2. 实验器材:重力实验所需的器材,如悬挂的重物、测量工具等。
3. 多媒体课件:制作万有引力与重力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八、教学实践1. 课堂讲解: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万有引力与重力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实验演示:进行重力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重力的存在和作用。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交流能力。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掌握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
高一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第二节:万有引力定律一.知识目标1.在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基础上,建立行星运动的理想模型,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2.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二.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理想模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2. 训练学生透过问题现象(行星的运动)看本质(受万有引力作用)的判断,推理能力三.德育目标通过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渗透科学的方法论教育四.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推导过程五.教学难点一般物体间的引力很小,学生经此缺乏感性认识,所以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是难点六.教学过程1. 引课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圆周运动的知识,我们知道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都需要一个向心力,而向心力是一种效果力,是由物体所受实际力的合力或分力来提供的。
另外我们还知道,月球是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那么我们想过没有,月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由谁来提供的呢?(学生一般会回答:地球对月球有引力。
)我们再来看一个实验:我把一个粉笔头由静止释放,粉笔头会下落到地面。
同学们想过没有,粉笔头为什么是向下运动,而不是向其他方向运动呢?同学可能会说,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那么重力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地球对粉笔头的引力与地球对月球的引力是不是一种力呢?(学生一般会回答:是。
)这个问题也是300多年前牛顿苦思冥想的问题,牛顿的结论也是:是。
既然地球对粉笔头的引力与地球对月球有引力是一种力,那么这种力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是只有地球对物体有这种力呢,还是所有物体间都存在这种力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万有引力定律。
板书: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是宇宙中基本的相互作用力之一,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自己严密的论证后提出:万有引力是普遍存在于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于是推翻了宇宙的不可知论,同时使人们认识到天体的运动和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遵循同样的规律。
(二)教学过程对于行星为什么会如此运动,是人们长期探索的问题,在开普勒时代,出现了对天体运动的动力学解释,如:伽利略认为一切物体都有合并的趋势,这种趋势导致物体做圆周运动,开普勒认为,行星绕太阳运动,一定是受到来自太阳的类似于磁力的作用,笛卡儿又认为行星运动是因为在行星周围有旋转的物质作用在行星上,在牛顿时代,对天体运动的认识更进一步,胡克、哈雷等人认为行星绕太阳运动是因为受琶了太阳对它的引力,甚至证明了行星的轨道是圆形的,行星受到的引力大小跟它到太阳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但是这种力为什么会形成椭圆轨道,却没能从理论上得到证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牛顿提出了行星运动规律的根本原因——万有引力定律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首先让我们回到牛顿的年代,从他的角度进行一下思考吧。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精选11篇)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精选11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
2.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
3.理解并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处理天体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计算天体质量的公式。
2.了解天体中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界奥秘中的巨大作用,让学生懂得理论来源于实践。
【教学重点】1.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提供的。
2.会用已知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教学难点】根据已有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工具】课件、计算机、地球仪、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上节我们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有关知识,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公式是什么?公式中的G又是什么?G的测定是谁完成的?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上述问题: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公式:F=G.公式中的G是引力常量,它在大小上等于质量为1 kg的两个物体相距1 m时所产生的引力大小,经测定其值为6.67×10—11 N·m2/kg2。
G的测定是由卡文迪许完成的。
教师活动:(播音部分)牛顿(1643—1727)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
牛顿一生对科学事业所做的贡献,遍及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等领域。
牛顿在物理学上最主要的成就,是创立了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对于光学,牛顿致力于光的颜色和光的本性的研究,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
M
G
θ
m
r
F
向
F
引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三维目标
可以指导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天体运动规律的认识,了解科学发展的曲折性,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不竭的动力.
2、重力是如何定义的?是如何测量的?
3、试根据已有的动力学知识,讨论重力和万有引力之间的关系
算一算:质量为50千克的人,所受重力多大(g=9.8N/kg )?估算一下在赤道上,这个人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多大(地球半径R=6.4×106 m )?这个人所受地球对他的万有引力多大?
对于任一纬度上的物体,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和其重力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从赤道到两极重力加速度逐渐增大了吗?
通过以上计算,比较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忽略地球自转,质量为m 的物体,在距地球表面h 的高空,重力应该多大呢?
例1、设地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g=9.8 m/s 2,地球半径R=6. 4×106 m ,引力常量G=6.67×10-11 N·m 2/kg 2,试估算地球的质量
mg=G gR M R GMm 2
2
=⇒
M=1126210
67.6)104.6(8.9-⨯⨯⨯=G gR kg=6.0×1024
kg.
二、计算天体的质量
阅读教材“天体质量的计算”部分的内容,考虑下列问题 1、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求解天体的质量基本思路是什么?
应用万有引力求解天体质量的基本思路是:根据环绕天体的运动情况,求出向心加速度,然后根据万有引力充当心力,进而列方程求解. 2、求解天体质量的方程依据是什么?
从前面的学习知道,天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万有引力,而行星(或卫星)都在绕恒星(或行星)做近似圆周的运动,而物体做圆周运动时合力充当向心力,故对于天体所做的圆周运动的动力学方程只能是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这也是求解中心天体质量时列方程的根源所在.
例2、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半径为1.49×1011 m ,公转的周期是3.16×107 s ,太阳的质量是多少?
解析: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可知 G·
2
r
Mm
=m·(T π2)2r ② 解之得
M=kg GT r 27113112232)1016.3(1067.6)1049.1(14.344⨯⨯⨯⨯⨯⨯=-π=1.96×1030
kg. 知识拓展
天体的质量求出来了,能否求天体的平均密度?如何求?写出其计算表达式. 1、利用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来求天体的自身密度 由mg=2
R
Mm G
和M=334R π·ρ 得:ρ=GR g
π43 其中g 为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R 为天体半径.
练习1、若取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g=9.8m/s 2,地球半径取R=6.4×106m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地球的平均密度ρ。
〖答案〗ρ=5.48×103kg/m 3
2、利用天体的卫星来求天体的密度.
设卫星绕天体运动的轨道半径为r ,周期为T ,天体半径为R ,则可列出方程:
r T m r Mm G 2224π= M=ρ·33
4
R π 得ρ=323
3232333
4/434R GT r R GT r R M
ππππ== 当天体的卫星环绕天体表面运动时,其轨道半径r 等于天体半径R ,则天体密度为:ρ=2
3GT π
.
练习2、人类发射的空间探测器进入某行星的引力范围后,绕该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已知该行星的半径为R ,探测器运行轨道在其表面上空高h 处,运行周期为T 。
(1)该行星的质量和平均密度?(2)探测器靠近行星表面飞行时,测得运行周期为T 1,则行星平均密度为多少?
答案:(1)232)(4GT h R M +=π;323
)(3R GT h R +=πρ (2)2
13GT πρ=
三、发现未知天体
阅读教材最后一部分,考虑以下问题: 1、笔尖下发现的行星是哪一颗行星? 2、人们用类似的方法又有哪些发现? 3、未知天体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注1、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可推测行星的存在和能被观察到的时间和空间位置。
2、海王星和冥王星的发现显示了万有引力定律对研究天体运动的重要意义,同时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
课堂小结:想一想这节课学到了哪些内容?简单写一写
强化训练 干干能行,拼拼能赢!相信自己能做好
1、已知引力常数G 、月球中心到地球中心的距离R 和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T ,
利用这三个数据,可以估算出的物理量有:( ) BD A 、月球的质量 B 、地球的质量
C 、地球的半径
D 、月球绕地球运行速度的大小
2、利用下列哪组数据可以举算出地球的质量( ) ABCD A.已知地球的半径R 和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 B 、已知卫星围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半径r 和周期T C 、已知卫星围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半径r 和线速度V D 、已知卫星围绕地球运动的线速度V 和周期T
3、假设火星和地球都是球体,火星的质量M 火和地球的质量M 地之比M 火/M 地=p ,火星的半径R 火和地球的半径R 地之比R 火/R 地=q ,那么火星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g 火和地球表面处的重力的加速度g 地之比等于( ) A A.p/q 2 B.pq 2 C.p/q D.pq
4、有一星球的密度与地球的密度相同,但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是地面上的重力加速度的4倍,则该星球的质量将是地球质量的: D
A、1/4
B、4倍
C、16倍
D、64倍
5、已知下面的哪组数据,可以算出地球的质量M(引力常量G已知) AC
A、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T及月球到地球的中心的距离R。
B、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T及地球到太阳中心的距离R。
C、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的运行速度v和运行周期T。
D、地球绕太阳的运行的速度v
及地球到太阳中心的距离R。
4
学习本节课后,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根据我们所学知识,还能知道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