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系统优化与系统评价

合集下载

《系统工程原理》课程标准

《系统工程原理》课程标准

《系统工程原理》课程标准(执笔人:颜兆林罗鹏程审阅学院: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课程编号:0811208英文名称:Principle of Systems Engineering预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基础学时安排:54学时,其中讲授43学时,实践8学时,考核3学时学分:3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地位本课程为技术类系统工程、指挥信息系统工程、管理工程专业本科学员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合训类系统工程专业本科学员的专业综合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员理解系统工程方法论,学会用系统的观点分析问题,并且掌握系统工程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初步具有运用系统建模、系统分析、系统预测、系统评价、系统决策与系统网络计划等系统工程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达成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指导思想,贯彻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以及发展性、教与学良性互动的原则,注重理论讲解与方法应用的结合,使学员掌握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并初步具有运用系统工程有关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在相关专业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我校本科生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进行本课程教学的总体框架设计;以系统工程方法论、系统建模与系统分析、系统预测、系统评价、系统决策和网络计划技术为主要章节,合理划分课程教学的重点掌握内容和一般了解内容,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国内外系统工程方向的新进展和新成果,保证课程的先进性和创新性;采用课堂讲解的方式实施教学,通过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核学员对内容的掌握情况并评价教学效果。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使学员能够描述和解释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阐述系统工程基本概念,并能够对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模型和方法加以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二)过程与方法使学员理解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本质,掌握系统工程的有关模型和方法。

系统评价方法知识讲解

系统评价方法知识讲解

系统评价方法知识讲解定性评价是通过主观判断和分析来评估系统的质量、性能和效果。

定性评价常用的方法有专家评估法、目标评价法和对比分析法等。

专家评估法是通过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系统进行评估和判断,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获得关于系统质量和性能的主观评价。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不同系统之间的比较,可以快速获取有关系统优劣的信息。

目标评价法是通过制定明确的评价目标和标准,然后对系统按照这些目标和标准进行评价。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量化评价的领域,可以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和准确。

对比分析法是将系统与已有的其他类似系统进行比较,从而评估其优劣。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评价者发现系统的特点和优势,并为改进系统提供参考。

相对于定性评价,定量评价是通过量化指标和数据来评估系统的质量、性能和效果。

定量评价常用的方法有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和性能测试法等。

问卷调查法是通过设计和发放问卷来收集用户对系统的评价和反馈。

问卷调查可以定量地记录用户对系统的满意度、易用性和效果等指标,提供系统的定量评价数据。

实验研究法是通过设计和实施实验来评估系统的性能和效果。

实验可以控制和操作变量,从而对系统的不同方面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

性能测试法是通过对系统的性能进行测试和测量,评估其系统资源利用率、响应时间和吞吐量等指标。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对系统进行性能评价的领域,可以帮助系统优化和改进。

综上所述,系统评价方法是对系统进行评价和判断的一组方法和手段。

定性评价通过主观分析和判断来评估系统的质量和性能,定量评价通过量化指标和数据来评估系统的效果和性能。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有助于获取准确、全面的评价结果,并为系统改进和优化提供指导和参考。

医院管理系统课程设计

医院管理系统课程设计

医院管理系统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医院管理系统的作用、功能及基本组成。

2. 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操作,如数据的增删改查。

3. 让学生了解医院管理系统的信息流程和数据结构。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库技术设计并实现医院管理系统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编程语言(如Python、Java等)进行系统开发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医疗信息化建设,意识到信息技术在医疗行业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具备责任心,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信息技术课程,结合医院管理系统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据库技术、编程语言等知识。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教学要求:1. 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注重课程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调整教学策略。

二、教学内容1. 医院管理系统概述:介绍医院管理系统的发展背景、功能模块及重要性。

- 教材章节:第一章 绪论- 内容列举:医院管理系统的定义、发展历程、功能模块介绍。

2. 数据库技术基础:学习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模型、关系数据库设计等。

- 教材章节:第二章 数据库技术基础- 内容列举: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模型、关系数据库设计原则、SQL语言基础。

3. 编程语言应用:学习使用Python、Java等编程语言进行医院管理系统开发。

- 教材章节:第三章 编程语言应用- 内容列举:Python、Java编程基础,面向对象编程,异常处理。

4. 医院管理系统模块设计与实现:学习如何设计并实现医院管理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

- 教材章节:第四章 医院管理系统模块设计与实现- 内容列举:系统模块划分,数据库设计,系统功能实现。

单片机课程标准

单片机课程标准

单片机课程标准单片机(Microcontroller Unit, MCU)是一种集成了微处理器、存储器和外围设备的计算机系统。

它具有体积小、功耗低、功能强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为了推动和规范单片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标准,制定本课程标准,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单片机应用能力。

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单片机正日益成为现代电子技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它在嵌入式系统、自动化控制、物联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在未来的发展中仍然具有巨大的潜力。

因此,单片机课程的教学标准对于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课程标准旨在规范单片机课程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获得全面系统的单片机相关知识,并具备独立开发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能力。

通过合理编排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单片机系统的设计、编程和调试等关键技能。

第二章:课程目标2.1 知识目标学生应该掌握单片机的基本原理和结构,了解常用的单片机型号和特点。

具备单片机系统设计与调试的能力,熟悉单片机的编程语言和开发环境。

2.2 能力目标学生应该能够独立完成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并能根据需求进行优化和改进。

具备单片机故障排除和调试的能力,能够解决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2.3 态度目标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单片机课程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其能够应对未来技术发展的挑战。

第三章:教学内容及安排3.1 单片机基础知识3.1.1 单片机基本原理3.1.2 单片机的结构和分类3.1.3 单片机的工作模式和时钟系统3.2 单片机编程3.2.1 嵌入式C语言基础3.2.2 单片机编程语言和语法3.2.3 单片机编程工具和开发环境3.3 单片机系统设计3.3.1 输入输出接口设计3.3.2 存储器设计与管理3.3.3 时钟与定时器设计3.4 单片机应用开发3.4.1 数字与模拟信号处理3.4.2 通信协议与接口技术3.4.3 传感器与执行器的接口设计3.5 单片机系统调试与故障排除3.5.1 单片机系统调试方法与工具3.5.2 单片机系统故障排除实例分析3.5.3 单片机系统优化与改进第四章: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4.1 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巧。

业务系统的管理制度

业务系统的管理制度

业务系统的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业务系统的运作,加强管理和保障系统安全,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业务系统的管理,包括系统的规划、建设、运维、数据备份等方面。

第三条业务系统管理应当遵循依法合规、科学规范、安全高效、服务至上的原则。

第四条公司应当建立健全业务系统管理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制度,统一管理各项业务系统。

第五条业务系统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严格遵守管理制度,保守公司机密。

第六条公司应当建立完善的业务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和漏洞检测,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处理。

第七条公司应当建立业务系统备份和恢复机制,确保系统数据的安全和完整性。

第八条公司应当建立业务系统运行监控系统,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第九条公司应当建立业务系统使用规范,禁止未经授权的操作和私自更改系统配置。

第十条公司应当建立业务系统故障处理机制,及时响应用户问题,保障系统正常运行。

第二章业务系统规划与建设第十一条公司应当根据业务发展和需求,制定业务系统建设规划,明确系统建设目标和任务。

第十二条公司应当选择合适的技术和设备,进行系统建设和配置,确保系统高效稳定运行。

第十三条公司应当建立完善的系统开发管理流程,确保系统开发质量和进度。

第十四条系统开发过程中应当完善系统测试,确保系统功能完整、稳定和安全。

第十五条系统建设完成后,应当进行验收和交付,确保系统符合要求并能正常运行。

第十六条公司应当建立系统更新和升级机制,及时进行系统维护和优化,保证系统稳定性。

第三章业务系统运维管理第十七条公司应当建立业务系统运维团队,负责系统的日常运行和维护。

第十八条运维团队应当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时处理系统故障和问题。

第十九条运维团队应当定期进行系统巡检和维护,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第二十条运维团队应当制定运维规范和工作流程,加强团队协作和沟通。

第二十一条运维团队应当及时更新系统配置和补丁,确保系统的安全性。

(管理信息系统第七版-第5章)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

(管理信息系统第七版-第5章)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

2.系统设计
信息系统设计包 括两个部分,也 即信息系统的逻 辑设计和物理设 计。
3.系统实施
包括编写和调试 程序、编写技术 文件、系统转换、 系统运行和系统 评价等。
系统分析
系统实施
系统设计
2022/1/28
第五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
4
1.1 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法
生命周期法的优缺点如下:
优点:对于大系统或系统 缺点:生命周期法的不足
3.管理业务 流程调查
1.组织结构 调查
2.管理功能 调查
2022/1/28
管理业务调查应遵循用户参与的原则,即由使用部门的业务人员、主管人 员和设计部门的系统分析人员、系统设计人员共同进行。调查的方法可 以采用:(1) 召开调查会;(2) 访谈;(3) 发调查表;(4) 参加业务实践; (5)收集资料。
2.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阶段是在系统分析提出的逻辑模型的基础上设计系统的物理模型,解决系统 “怎么做”问题。其主要内容包括:代码设计、信息系统流程图设计、数据库设计、处理 流程图设计和编写程序设计说明书等。系统设计阶段的成果是“系统设计说明书”。
3.系统实施 系统实施阶段的内容包括程序设计及调试、系统转换及系统运行与评估等环节。这一阶 段的成果,除了最终实现的管理信息系统外,还包括有关的技术文档(如程序说明书、使用 说明书等)。
开发缺乏经验的情况,采 之处是系统的开发周期太
用生命周期法可以立足全 长。有时,系统开发尚在
局,步步为营,减少返工,开发过程之中,而内外环
有利于提高开发质量,加 境已有所变化,对系统的
快工程进度。
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所以说:生命周期法的优点是调查工作可以做得很深入,系统性较好; 缺点是开发周期太长。

基于web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web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web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第一章:绪论随着教育领域的发展,我们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越来越重视。

传统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我们对学生素质评价的需求。

基于web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这样一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第二章:需求分析在设计任何一个系统之前,都需要明确需求。

基于web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也不例外。

在这个系统中,我们需要以下功能:1. 学生信息管理:包括个人信息和学习成绩等。

2. 评价指标管理:定义系统的评价指标,指导对学生进行评价。

3. 评价记录管理:记录学生的评价记录,便于教育工作者参考。

4. 评价结果分析:将所有评价记录汇总并分析,生成报告。

5. 数据安全保护:确保系统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

第三章:技术架构基于web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需要具备以下技术架构:1. 后端技术:基于Java语言和Spring MVC框架的后端开发。

2. 前端技术:使用HTML、CSS、JavaScript等前端技术实现数据交互及展示。

3. 数据存储:使用MySQL数据库管理数据。

4. 架构设计:使用分层架构设计,分为控制层、服务层、持久层,具备业务逻辑清晰、容易扩展的特点。

第四章:系统设计基于上述需求和技术架构,我们可以设计出基于web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1. 学生信息管理模块:包括了学生信息的注册、查看、修改等功能。

2. 评价指标管理模块:管理员可以添加、删除、修改评价指标,指导对学生进行评价。

3. 评价记录管理模块:评价记录包括了学生的评价得分、评价周期等。

管理员可以根据自定义的评价指标对学生进行评价,并保存评价结果。

4. 评价结果分析模块:根据已保存的评价记录进行数据统计、生成图表等可视化展示,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5. 数据安全保护模块:使用HTTPS协议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并使用MD5等加密方法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

第五章:系统实现系统实现需要具备前后端开发能力和数据库管理能力。

系统工程课程设计优化

系统工程课程设计优化

系统工程课程设计优化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2. 学生能运用系统思维,分析现有系统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方案。

3. 学生能了解课程相关的实际案例,结合课本知识,对系统进行优化设计。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系统建模方法,对现实问题进行抽象和建模。

2. 学生具备运用优化算法,解决系统设计中的优化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通过团队协作,完成系统设计优化项目,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系统工程的兴趣,激发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认识到系统工程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系统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工程专业背景,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内容,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目标分解,确保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系统工程基本概念:系统定义、系统特性、系统工程方法论。

- 教材章节:第一章 系统工程概述2. 系统设计原理与步骤: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分析与综合、系统评价。

- 教材章节:第二章 系统设计原理与方法3. 系统建模方法:数学建模、仿真建模、优化建模。

- 教材章节:第三章 系统建模方法4. 优化算法: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遗传算法。

- 教材章节:第四章 系统优化方法5. 系统设计优化案例:案例分析、优化方案设计、实施与评价。

- 教材章节:第五章 系统优化设计案例分析6. 团队协作与沟通:团队协作技巧、沟通策略、项目汇报。

- 教材章节:第六章 系统工程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系统工程基本概念第二周:系统设计原理与步骤第三周:系统建模方法第四周:优化算法第五周:系统设计优化案例第六周:团队协作与沟通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程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电商行业个性化推荐系统优化策略研究

电商行业个性化推荐系统优化策略研究

电商行业个性化推荐系统优化策略研究第1章绪论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第2章个性化推荐系统概述 (4)2.1 个性化推荐系统定义 (4)2.2 个性化推荐系统分类 (4)2.2.1 基于内容的推荐系统 (4)2.2.2 协同过滤推荐系统 (4)2.2.3 混合推荐系统 (4)2.2.4 深度学习推荐系统 (4)2.3 个性化推荐系统关键技术 (4)2.3.1 用户行为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5)2.3.2 用户兴趣模型构建 (5)2.3.3 推荐算法设计与优化 (5)2.3.4 推荐系统评估与优化 (5)第3章电商行业个性化推荐系统需求分析 (5)3.1 用户需求分析 (5)3.1.1 用户行为分析 (5)3.1.2 用户画像构建 (5)3.1.3 用户需求层次 (6)3.2 商品特征分析 (6)3.2.1 商品属性分析 (6)3.2.2 商品关联分析 (6)3.2.3 商品推荐策略 (6)3.3 电商行业个性化推荐系统需求 (6)3.3.1 系统功能需求 (6)3.3.2 系统功能需求 (7)第四章个性化推荐算法研究 (7)4.1 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 (7)4.2 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7)4.3 深度学习推荐算法 (8)第五章个性化推荐系统数据预处理 (8)5.1 数据清洗 (8)5.2 数据集成 (9)5.3 数据变换 (9)5.4 数据归一化 (9)第6章个性化推荐系统评价指标 (10)6.1 准确率与召回率 (10)6.1.1 概述 (10)6.1.2 准确率计算方法 (10)6.1.3 召回率计算方法 (10)6.1.4 准确率与召回率的关系 (10)6.2 覆盖率与多样性 (10)6.2.1 概述 (10)6.2.2 覆盖率计算方法 (11)6.2.3 多样性计算方法 (11)6.2.4 覆盖率与多样性的关系 (11)6.3 新颖度与惊喜度 (11)6.3.1 概述 (11)6.3.2 新颖度计算方法 (11)6.3.3 惊喜度计算方法 (11)6.3.4 新颖度与惊喜度的关系 (11)第7章个性化推荐系统优化策略 (12)7.1 基于用户行为的推荐优化策略 (12)7.2 基于商品属性的推荐优化策略 (12)7.3 基于时间因素的推荐优化策略 (13)第8章实验与评估 (13)8.1 实验设计 (13)8.2 实验结果分析 (14)8.3 评估与对比 (14)第9章个性化推荐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 (15)9.1 冷启动问题 (15)9.2 系统可扩展性 (15)9.3 数据隐私与安全 (15)第10章结论与展望 (15)10.1 研究结论 (15)10.2 研究局限 (16)10.3 未来研究方向 (16)第1章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子商务的日益繁荣,个性化推荐系统在电商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系统工程导论总复习知识点

系统工程导论总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1. 系统思想发展三阶段:即只见森林(朴素的系统思想)-只见树木-先见森林,后见树木(科学的系统思想)。

科学的系统思想核心和本质整体思想与联系思想2.老三论:一般系统论(贝塔朗菲)、控制论(维纳)、信息论(香农)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I.普利高津)、协同学(H.哈肯)、突变论(R.托姆)3. 系统的定义:由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要素所构成的具备特定功能,结构,环境的整体。

一般属性:整体性:最基本、最核心,系统性最集中的体现。

关联性:构成系统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同时,所有要素均隶属于系统整体,并具有互动关系。

环境适应性:任何一个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并于系统产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环境变化引起其变化目的性、层次性4.系统工程:是从总体出发,合理开发、运行和革新一个组织化大规模复杂系统所需思想、理论、方法论、方法与技术的总和(或总称)。

5.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1) 整体性和系统化观点(工作的前提)(2) 总体最优或平衡协调观点(目的)(3) 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观点(解决问题的手段)(4) 问题导向及反馈控制观点(有效性的保障)6.系统工程的特点(与传区别)(1)系统工程采用先决定整体框架,后进入详细内部设计的程序;(2)系统工程试图通过将构成事物的要素的秩序加以适当的配置来提高整体的功能,其核心思想就是综合就是创造。

传统工程则坚持发明创造。

(3)系统工程是软科学。

7. 系统工程研究对象:组织化的大规模复杂系统。

研究方法:研究系统工程问题时,必须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科学方法。

(1)描述系统工程问题的方法一般是定性描述与定量描述相结合,整体描述与局部描述相结合,确定性描述与不确定性描述相结合。

(2)分析研究系统工程问题的方法一般是模型分析与仿真实验型相结合,系统分析与系统集成相结合,系统评价与系统设计相结合。

对系统工程的认识:系统工程是一门交叉学科,是从整体出发,合理开发,运用和革新一个大规模复杂系统,所需思想,理论,方法的集合。

建筑机电系统的能效评估与改进设计

建筑机电系统的能效评估与改进设计

建筑机电系统的能效评估与改进设计第一章:引言建筑机电系统对于建筑物的能耗和环境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为了满足人们对于节能环保的需求,我们需要对建筑机电系统的能效进行评估和改进设计。

本文将介绍建筑机电系统能效评估的方法和改进设计的原则,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

第二章:建筑机电系统的能耗分析建筑机电系统的能耗分析是评估其能效的基础。

建筑机电系统的能耗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2.1 热力学特性建筑物的热平衡是其热力学特性的核心。

建筑机电系统的供暖、通风和空调等均与建筑物的热力学特性相关。

建筑物的热损失、暖通空调系统的制热功率以及空调设备的制冷功率等是评价机电系统能效的重要指标。

2.2 设备质量和效率建筑机电系统中包括了大量的电气设备、水泵、风机、空调机组等等。

设备的质量和效率决定了机电系统的能效水平。

高效的供电、传动和控制设备是提高机电系统能效的关键。

2.3 运行模式和控制策略建筑机电系统的运行模式和控制策略对于其能效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合理的运行模式和控制策略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建筑机电系统的能量并减少不必要的能耗。

第三章:建筑机电系统能效评估方法为了有效评估建筑机电系统的能效水平,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3.1 能耗分析通过对建筑机电系统能耗的分析,研究其制约因素、隔离因子等,找到影响机电系统能效的核心问题。

在此基础上,优化机电系统运行策略、改进设备的质量和效率等,以提高建筑机电系统的能效水平。

3.2 数值模拟采用数值模拟的方式,对建筑机电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模拟和预测。

通过数值模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建筑机电系统的运行状态和能耗情况,并可以为优化机电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3.3 实测数据通过对建筑机电系统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采集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

通过这些数据对机电系统进行性能分析、能耗分析等,以进一步改进机电系统的设计和涉及到的设备,提高系统能效和性能。

第四章:建筑机电系统能效改进设计建筑机电系统能效改进设计的基本原则如下:4.1 确定核心问题在进行机电系统能效改进设计时,需要优先处理影响建筑机电系统能效的核心问题。

物流虚拟仿真开发课程设计

物流虚拟仿真开发课程设计

物流虚拟仿真开发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物流虚拟仿真的基本概念,掌握物流系统的基本构成和运作流程。

2. 学生能掌握物流虚拟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学会进行基本的物流场景搭建和参数设置。

3. 学生能了解物流虚拟仿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理解其在物流行业中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物流虚拟仿真软件进行简单的物流场景模拟,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物流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通过团队协作,完成物流虚拟仿真项目的开发与实施,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3. 学生能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物流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为优化物流系统提供支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认识到物流虚拟仿真技术对物流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善于倾听,培养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强对物流行业的兴趣,激发未来从事物流相关工作的热情。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结合物流虚拟仿真软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流基础知识,对虚拟仿真技术有一定了解,但实际操作能力较弱。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课程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物流虚拟仿真基本概念:包括物流系统的组成、仿真技术的原理及其在物流领域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物流虚拟仿真概述2. 物流虚拟仿真软件操作:学习物流虚拟仿真软件的基本功能、操作流程和技巧。

教材章节:第二章 物流虚拟仿真软件应用3. 物流场景搭建与参数设置:通过实际操作,学会搭建不同物流场景并进行参数设置。

教材章节:第三章 物流场景设计与参数设置4. 物流虚拟仿真项目实施:学习项目实施的基本流程、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

物流系统规划与课程设计

物流系统规划与课程设计

物流系统规划与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物流系统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和功能特点;2. 掌握物流系统规划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流程;3. 了解物流系统设计中常用的技术和设备;4. 熟悉物流系统优化与评价的指标体系。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物流系统规划方法,针对实际问题进行需求分析;2. 能够设计出符合实际需求的物流系统方案,并进行初步的优化调整;3. 能够运用物流系统评价方法,对现有物流系统进行分析与改进;4. 能够运用相关软件工具,进行物流系统设计与模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物流行业的兴趣,激发其从事物流工作的热情;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其沟通与交流能力;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面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流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实际案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任务,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物流系统概述- 物流系统的定义、分类与功能- 物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2. 物流系统规划- 物流系统规划的原则与流程- 需求分析、选址规划与线路优化- 物流设施设备选型与配置3. 物流系统设计- 物流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 物流信息系统设计- 物流中心与配送中心设计4. 物流系统优化与评价- 物流系统优化的方法与策略- 物流系统评价的指标体系- 物流系统改进与实施5. 实践教学环节- 案例分析:典型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案例- 实训项目: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实践操作- 软件应用:运用物流系统设计软件进行模拟与分析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物流系统概述第二周:物流系统规划第三周:物流系统设计第四周:物流系统优化与评价第五周:实践教学环节(案例分析)第六周:实践教学环节(实训项目)第七周:实践教学环节(软件应用)第八周:课程总结与评价教材章节关联:《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第一章:物流系统概述第二章:物流系统规划第三章:物流系统设计第四章:物流系统优化与评价第五章: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案例分析附录:物流系统设计软件应用指南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操作能力。

flexsim排队系统课程设计

flexsim排队系统课程设计

flexsim排队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FlexSim排队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系统的构建与运行流程。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排队系统中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方案。

3. 学生了解排队系统的性能评价指标,并能运用这些指标评估不同方案的效果。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FlexSim软件构建简单的排队系统模型,进行模拟与优化。

2. 学生能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数据收集、分析、处理的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 学生能运用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有效沟通,共同完成项目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FlexSim排队系统,培养对离散事件模拟的兴趣,激发探究精神。

2. 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体会数学建模与计算机模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倾听意见、承担责任,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排队系统相关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排队系统基本原理:介绍排队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及分类,使学生了解排队系统的基本框架。

- 教材章节:第二章 排队系统概述- 内容列举:排队系统的定义、基本元素、排队规则、服务设施等。

2. FlexSim软件操作:教授FlexSim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软件构建排队系统模型。

- 教材章节:第三章 FlexSim软件操作- 内容列举:软件界面及功能介绍、模型构建、参数设置、运行与仿真。

3. 排队系统建模与优化: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如何利用FlexSim软件进行排队系统建模与优化。

- 教材章节:第四章 排队系统建模与优化- 内容列举:模型构建方法、参数调整、性能评价指标、优化策略。

plc课程设计题目

plc课程设计题目
4、教学内容
- PLC在实际工业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分析工业生产中PLC的应用场景
-学习典型工业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探讨PLC在智能制造中的作用
-课程设计过程中的问题解决策略
-遇到问题时的资料查询与学习
-利用仿真软件进行前期验证
-与团队成员有效沟通,共同解决问题
-课程设计总结与成果展示
-学生个人和小组的总结报告
-结论与心得体会
本部分教学内容将继续深化对PLC控制系统设计的理解,重点在于实践操作和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具体要求,以及如何撰写一份完整的课程设计报告。通过这些教学内容,学生将能够独立完成PLC控制系统的设计、编程、调试和报告撰写,全面提高其专业技能和工程素养。
3、教学内容
- PLC课程设计安全规范与操作要点
-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分析
本部分教学内容旨在激发学生对PLC技术未来发展的兴趣,通过课程设计的拓展与延伸,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科研精神。同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确保教学活动的持续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行业的发展需求。
5、教学内容
- PLC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介绍
-智能制造与工业4.0中的PLC角色
- PLC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
- PLC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
-课程设计的拓展与延伸
-鼓励学生探索跨学科的综合应用
-基于PLC的自动化项目拓展实践
-引导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和科研项目
-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反思
-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估
-教学方法的改进与优化
-了解并遵守实验室安全规程
- PLC设备的安全操作方法
-电气安全常识与防护措施
-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

以消费者体验为核心的电商平台界面设计优化

以消费者体验为核心的电商平台界面设计优化

以消费者体验为核心的电商平台界面设计优化第一章消费者体验概述 (3)1.1 消费者体验的定义与重要性 (3)1.2 电商平台消费者体验的关键要素 (3)第二章界面设计原则 (4)2.1 界面设计的基本原则 (4)2.1.1 简洁性原则 (4)2.1.2 一致性原则 (4)2.1.3 易用性原则 (4)2.1.4 可访问性原则 (4)2.2 用户体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4)2.2.1 用户为中心原则 (5)2.2.2 可持续性原则 (5)2.2.3 可交互性原则 (5)2.2.4 个性化原则 (5)2.3 电商平台界面设计的特点 (5)2.3.1 购物导向性 (5)2.3.2 信息丰富性 (5)2.3.3 社交属性 (5)2.3.4 跨平台适应性 (5)第三章界面布局优化 (6)3.1 网站导航系统优化 (6)3.2 商品展示区域布局优化 (6)3.3 用户操作区域布局优化 (6)第四章视觉设计优化 (7)4.1 色彩搭配与运用 (7)4.2 图标与按钮设计 (7)4.3 图片与视频展示优化 (8)第五章搜索与推荐系统优化 (8)5.1 搜索引擎优化 (8)5.1.1 关键词匹配 (8)5.1.2 搜索结果排序 (8)5.1.3 搜索建议 (8)5.1.4 搜索历史 (8)5.2 智能推荐系统优化 (9)5.2.1 协同过滤算法 (9)5.2.2 内容推荐 (9)5.2.3 实时推荐 (9)5.2.4 推荐多样性 (9)5.3 个性化搜索与推荐 (9)5.3.2 搜索偏好分析 (9)5.3.3 推荐反馈机制 (9)5.3.4 个性化推荐策略 (9)第六章用户交互优化 (10)6.1 交互逻辑优化 (10)6.1.1 设计原则 (10)6.1.2 优化措施 (10)6.2 反馈机制优化 (10)6.2.1 反馈类型 (10)6.2.2 优化措施 (10)6.3 异常处理与提示优化 (10)6.3.1 异常处理 (11)6.3.2 提示优化 (11)第七章购物流程优化 (11)7.1 购物车功能优化 (11)7.1.1 购物车界面布局优化 (11)7.1.2 购物车操作便捷性优化 (11)7.2 结账流程优化 (12)7.2.1 结账界面优化 (12)7.2.2 结账过程优化 (12)7.3 物流跟踪与售后服务优化 (12)7.3.1 物流跟踪优化 (12)7.3.2 售后服务优化 (12)第八章个性化定制与用户画像 (13)8.1 用户画像构建 (13)8.1.1 用户画像的定义与重要性 (13)8.1.2 用户画像构建方法 (13)8.2 个性化界面定制 (13)8.2.1 个性化界面定制的意义 (13)8.2.2 个性化界面定制方法 (13)8.3 用户行为分析与应用 (14)8.3.1 用户行为分析的意义 (14)8.3.2 用户行为分析方法 (14)8.3.3 用户行为分析应用 (14)第九章数据分析与优化 (14)9.1 数据收集与处理 (14)9.2 用户行为数据分析 (15)9.3 优化策略与应用 (15)第十章安全与隐私保护 (16)10.1 信息安全保护 (16)10.1.1 加密技术应用 (16)10.1.2 安全认证机制 (16)10.1.3 安全监测与预警 (16)10.2.1 隐私政策透明化 (16)10.2.2 数据最小化原则 (16)10.2.3 用户隐私设置 (16)10.3 法律法规与合规性优化 (16)10.3.1 合规性审查 (16)10.3.2 用户权益保护 (17)10.3.3 跨境业务合规性 (17)第一章消费者体验概述1.1 消费者体验的定义与重要性消费者体验,指的是消费者在与企业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感受、认知和情感的总和。

健康管理中心运营与服务流程规范

健康管理中心运营与服务流程规范

健康管理中心运营与服务流程规范第一章概述 (3)1.1 健康管理中心简介 (3)1.2 运营与服务流程规范目的 (4)第二章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 (4)2.1 机构设置 (4)2.1.1 机构概述 (4)2.1.2 机构设置要求 (4)2.1.3 机构调整与优化 (4)2.2 人员配备与培训 (5)2.2.1 人员配备 (5)2.2.2 人员招聘与选拔 (5)2.2.3 培训与发展 (5)2.3 职责与权限划分 (5)2.3.1 职责划分 (5)2.3.2 权限划分 (5)第三章服务对象与需求分析 (5)3.1 服务对象范围 (6)3.2 需求分析 (6)3.3 服务分类 (6)第四章预约与服务登记 (7)4.1 预约流程 (7)4.1.1 客户预约 (7)4.1.2 预约确认 (7)4.1.3 预约变更与取消 (7)4.2 服务登记 (7)4.2.1 登记资料 (7)4.2.2 登记流程 (7)4.2.3 登记信息管理 (8)4.3 预约与登记系统管理 (8)4.3.1 系统维护 (8)4.3.2 数据管理 (8)4.3.3 系统使用培训 (8)4.3.4 系统评价与改进 (8)第五章健康评估与咨询 (8)5.1 健康评估流程 (8)5.1.1 患者信息收集 (8)5.1.2 体检报告分析 (8)5.1.3 健康评估问卷 (8)5.1.4 制定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 (8)5.2 咨询服务 (9)5.2.1 健康咨询服务 (9)5.2.3 跟踪服务 (9)5.3 健康档案管理 (9)5.3.1 档案建立 (9)5.3.2 档案更新 (9)5.3.3 档案保密 (9)5.3.4 档案利用 (9)第六章健康干预与管理 (9)6.1 健康干预方案制定 (9)6.1.1 基本原则 (9)6.1.2 制定流程 (9)6.1.3 方案调整与优化 (10)6.2 干预措施实施 (10)6.2.1 实施主体 (10)6.2.2 实施流程 (10)6.2.3 实施要点 (10)6.3 健康管理效果评估 (10)6.3.1 评估目的 (10)6.3.2 评估内容 (10)6.3.3 评估方法 (11)6.3.4 评估周期 (11)6.3.5 评估结果反馈 (11)第七章健康教育与培训 (11)7.1 健康教育内容 (11)7.1.1 基础知识普及 (11)7.1.2 疾病预防与干预 (11)7.1.3 生活方式指导 (11)7.2 培训方式与流程 (11)7.2.1 培训方式 (11)7.2.2 培训流程 (12)7.3 效果评估与改进 (12)7.3.1 评估指标 (12)7.3.2 评估方法 (12)7.3.3 改进措施 (12)第八章服务质量控制与改进 (13)8.1 质量控制体系 (13)8.1.1 服务质量标准制定 (13)8.1.2 服务流程监控 (13)8.1.3 服务质量评价 (13)8.1.4 服务质量改进 (13)8.2 质量改进措施 (13)8.2.1 员工培训与考核 (13)8.2.2 服务流程优化 (13)8.2.3 技术创新与应用 (14)8.3 质量评估与反馈 (14)8.3.1 质量评估 (14)8.3.2 质量反馈 (14)8.3.3 持续改进 (14)第九章安全管理与应急预案 (14)9.1 安全管理制度 (14)9.1.1 目的与原则 (14)9.1.2 安全管理组织 (14)9.1.3 安全管理责任 (14)9.1.4 安全管理制度内容 (15)9.2 应急预案制定与实施 (15)9.2.1 应急预案制定 (15)9.2.2 应急预案实施 (15)9.3 安全教育与培训 (15)9.3.1 安全教育 (15)9.3.2 安全培训 (16)第十章合作与发展 (16)10.1 合作伙伴选择与管理 (16)10.1.1 合作伙伴筛选标准 (16)10.1.2 合作伙伴管理机制 (16)10.2 市场拓展与营销 (17)10.2.1 市场调研与分析 (17)10.2.2 营销策略制定 (17)10.3 持续改进与发展规划 (17)10.3.1 持续改进措施 (17)10.3.2 发展规划 (18)第一章概述1.1 健康管理中心简介健康管理中心是一家致力于提供全方位、个性化健康解决方案的专业机构。

运动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与性能评估

运动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与性能评估

运动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与性能评估运动控制系统是现代工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实现精确、高效的运动控制至关重要。

优化设计和性能评估是运动控制系统开发中的两个核心环节,本文将探讨这两个方面的重要性及其相关内容。

一、运动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优化设计是指通过改进系统的结构、参数和算法等方面,使系统性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在运动控制系统中,优化设计可以提升系统的运动精度、响应速度和稳定性等方面的性能。

首先,运动控制系统的结构优化是系统性能优化的基础。

传统的运动控制系统结构主要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和反馈回路等组成部分。

通过选择合适的结构,可以减少系统中的传输延迟、降低能量消耗,并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其次,参数优化是实现运动控制系统优化设计的重要手段。

参数优化包括对系统中各个参数的选择和调整,以达到系统性能最佳化。

例如,在控制器设计中,对PID(比例、积分、微分)参数的调整可以有效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同时降低系统的超调和振荡。

此外,算法优化是提高运动控制系统性能的关键。

运动控制系统中的算法包括运动规划、路径规划和控制算法等。

通过优化算法,可以提高系统的运动精度和响应速度。

例如,在运动规划中,采用最优路径规划算法可以实现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目标位置,从而提高系统的效率。

二、运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评估运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评估是对系统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过程。

通过性能评估,可以了解系统在各种工况下的性能表现,进而为系统的调整和改进提供指导。

运动控制系统性能评估的指标可以分为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两大类。

静态指标主要包括:定位误差、重复性误差和稳定性等。

定位误差是指系统实际位置与目标位置之间的差距,是用来衡量系统运动精度的重要指标。

重复性误差是指系统在多次执行相同任务时的位置偏差,并用于评估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动态指标主要包括:响应速度、振荡特性和过渡过程等。

响应速度是指系统对指令变化的反应速度,通常用于衡量系统的快速性和灵敏性。

教务管理系统uml课程设计

教务管理系统uml课程设计

教务管理系统 uml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教务管理系统的基础概念,掌握UML的基本元素及其应用。

2. 学生能运用UML图表描述教务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和业务流程。

3. 学生了解教务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关系,掌握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则。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UML工具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能力,能独立完成教务管理系统的部分模块UML图绘制。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利用UML图表进行有效沟通与协作,共同完成教务管理系统的分析、设计与优化。

3. 学生掌握基本的数据库操作,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精神,提高对系统分析与设计工作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形成良好的沟通习惯。

3. 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责任感,认识到教务管理系统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关注教育信息化发展。

本课程结合教务管理系统实际案例,针对高年级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运用UML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能力。

课程目标明确,分解为具体可衡量的学习成果,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教务管理系统概述:介绍教务管理系统的发展背景、功能模块及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一章 教务管理系统简介- 内容列举:教务管理系统的定义、发展历程、主要功能模块。

2. UML基本概念与元素:讲解UML的基本概念、图形表示方法及其在系统分析与设计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二章 UML基本知识与图形表示- 内容列举:UML的起源、基本元素(类、对象、关系、操作、状态等)、UML图(用例图、类图、序列图等)。

3. 教务管理系统UML图绘制:结合实际案例,指导学生绘制教务管理系统的UML图。

- 教材章节:第三章 教务管理系统UML分析与设计- 内容列举:教务管理系统模块划分、用例分析、类图设计、序列图设计等。

4. 数据库设计原则与操作:介绍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则,结合教务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库设计与操作。

第五章-优化设计方法课件

第五章-优化设计方法课件
第五章-优化设计方法
一、目标与过程
•目 标:
•方案的价值系数:
v F ——功能 C ——成本
方案优化法:
➢以功能分析为基础 ➢运用创造技巧
总体优化的过程:
➢确定优化对象
➢最大程度降低成本 ➢努力提高功能
➢ 优化方案的建立
➢寻求最大价值系数
➢ 优化方案的评选
第五章-优化设计方法
二、优化对象的确定
产品返修率高 次品率、废品率高 产品赔偿率,退换率高
效果显著 具备各种改善条件 有改善潜力 情报资料齐全 无需大量人力物力 牵涉面不广
•具体方法
•1 .从技术角度选择优化对象 •(1)经验分析法 •(2)综合分析法
确定评价指标 计入权重 专家评分 按加权总评分决策
第五章-优化设计方法
案例:某产品有A、B、C、D4个组成部分。经过企业有关人 士的分析,决定以可靠性、操作性、维修性、工艺性、生产 效率和安全性等6项指标来评价每一部分的技术水平,并根 据6项指标对产品的不同工艺重要性赋予不同的权重
• 2)针对难以处理性态不好的问题、难以求得全局最 优解等弱点,发展了一批新的方法,如:模拟退火法、 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法、模糊算法、小波变换法、 分形几何法等。
• 3)在数学模型描述能力上,由仅能处理连续变量、 离散变量,发展到能处理随机变量、模糊变量、非数 值变量等,在建模方面,开展了柔性建模和智能建模 的研究。
• 2)建模难度大,技术性高,数学模型描述 能力低,数学模型误差大。
• 3)方法程序的求解能力有限,难以处理复 杂问题和性态不好的问题,难以求得全局最 优解。
第五章-优化设计方法
现 为了提高最优化方法的综合求解能力,人们探索: 状
• 1)引入了人工智能、专家系统技术,增加了最优化 方法中处理方案设计、决策等优化问题的能力,在优 化方法中的参数选择时借助专家系统,减少了参数选 择的盲目性,提高了程序求解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三] 指派问题
• 某公司经理委派4个推销员到4个地区推销某种 商品。4个推销员各有不同的经验和能力,因 而他们在每个地区获得的利润不同,其评估值 如下表5-3所示: 推销员 地区 1 2 3 4 1 2 3 4 35 27 28 37 28 34 29 40 35 24 32 33 问公司经理如何分配4个推销员才能使总利润 24 32 25 最大? 28
• 约束条件:(2)从A1,A2,A3 运到Bj的物资数量 之和应等于Bj的需要量,即
x11 x21 x31 3 x12 x22 x32 8 x13 x23 x33 4 x14 x24 x34 6
• (3)在不允许有倒运的条件下,运量必须非 负,即
xij 0 (i 1,2,3; j 1,2,3,4)
• 设
1, 当派第i个推销员到第j个地区 xij 0, 当不派第i个推销员到第j个地区
• 优化方法的特点: • (1)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基础是优化技术, 并强调系统整体最优。 • (2)优势是应用各学科交叉的方法,具有 综合性。 • (3)具有显著的系统分析特点,其各种方 法的运用,几乎都需要建立数学模型和 利用计算机求解。 • (4)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三、优化模型及其研究方法
• [例二]运输问题 • 设有三个地方A1,A2,A3生产某种物资,四个地方 B1,B2,B3,B4需要该种物资,产地的产量和销地的销量 及产地到销地的单位运价如表5-2所示:
表5-2 (单位运价,单位:千元/万吨)
单位 地 产地 销 运价
B1 B4
B2
B3
产地产量 (万吨)
2 9 10 9 7 5 1 3 4 7 2 8 4 2 问如何组织物资的运输,才能满足供需的条件下, 5 使总的运输费用最小? 8 4 21 销地销量 (万吨) 3
重点内容:
• • • • 5.1 系统优化方法概述 5.2 系统优化模型举例 5.3系统评价概述 5.4 层次分析法(AHP)
5.2系统优化模型举例
• [例一]线性规划问题
某工厂在计划期内要安排生产Ⅰ、Ⅱ两种产品,已 知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设备台时及A、B两种原材料 的消耗如下表所示。该工厂每生产一件产品Ⅰ可获 利2元,每生产一件产品Ⅱ可获利3元,问应如何安 排计划可使该工厂获利最多? 表5-1 设备和原材料表
A1 A2 A3
• 本问题是一个总产量等于总销量的运输问题, 通常称为“产销平衡问题”。 • 设Ai运到Bj的物资数量为xij(i=1,2,3;j=1,2,3,4), 总运费为f,则数学模型为: • 目标函数: min f 2 x11 9 x12 10 x13 7 x14 x21
• 发展: 二次大战后,军转民(工农业生产、国 民经济) 50年代以后,出现规划论、排队论、存 贮论、决策论等。
西蒙:“管理就是决策,决策就是运筹!” 运筹帷幄,决策千里!
二、最优化方法的研究对象和特点 (几个代表性定义)
• (1)最优化方法是一系列科学方法的应用。在工 业、商业、政府及国防部门中,运用这些方法 处理大量的人员、机器、材料和资金等复杂问 题。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科学的建立系统模型, 包括度量各种因素,例如分析机会和风险,以 此预测和比较各种决策、策略或控制的结果, 使管理机构科学的确定它的政策及其行动。 (英国运筹学 会) • (2)最优化方法的研究内容是,在需要对有限的 资源进行分配的情况下,作出人—机系统最优 设计和操作的科学决策。 (美国运筹学会)
3x22 4 x23 2 x24 8 x31 4 x32 2 x33 5 x34
• 约束条件:(1)Ai运到B1,B2,B3,B4的物资数量之 和应等于Ai的产量,即
x11 x12 x13 x14 9
x21 x22 x23 x24 5 x31 x32 x33 x34 7
第五章 系统优化与系统评价
重点内容:
• • • • 5.1 系统优化方法概述 5.2 系统优化模型举例 5.3 系统评价概述 5.4 层次分析法(AHP)
重点内容:
• • • • 5.1 系统优化方法概述 5.2 系统优化模型举例 5.3 系统评价概述 5.4 层次分析法(AHP)
5.1 系统优化方法概述
• 优化方法(也称运筹学方法)是近几十 年形成的,它主要运用数学方法研究各 种系统的优化途径及方案,为决策者提 供科学的依据。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有 组织系统的管理问题及生产经营活动。 目的在于针对所研究的系统,求得一个 合理应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最佳方案, 发挥和提高系统的效能和效益,最终达 到系统的最优目标。
• 1.优化模型的基本要求 • (1)能完整的描述所研究的系统,以便 能代替现实供我们分析研究; • (2)在适合研究问题的前提下,模型应 尽量简单。 建立模型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以最简单的模型解决最复杂的实际问题
• 2. 分析和求解优化模型的步骤 • Step1: 提出并形成问题 (系统诊断、系统分析) • Step2: 建立优化模型 • Step3: 分析并求解模型 • Step4: 检验并评价模型 • Step5: 应用或实践模型的解
一、优化方法的产生和发展
• 起源:二次世界大战,英美两国都发明 制造了一批新式武器(如雷达、火炮、 深水炸弹等),但武器的有效使用落后 于制造。 1940年8月英国成立由布莱克特 (P.M.S.Blacket)领导的跨学科11人 小组,开始优化活动。 1942年3月美国成立17人小组,研究反 潜艇策略等。
产 品 投 入


≤限量
设备 原材料A 原材料B
1 4 0
2 0 4
8台时 16kg 12kg
• 设x1,x2分别表示在计划内产品Ⅰ、Ⅱ的 产量,则 • 目标函数: ma 2 x2 8 4 x1 16 4 x2 12
x1 , x2 0 这就是该计划问题的线性规划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