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0年-95年育龄妇女生育率
人口统计学4-20121109-学生
一、生育水平测量指标
1、(粗)出生率 (Crude Birth Rate, CBR)
公式:CBR = B / P x 1000‰ P:Mid-year population; B:number of live births; 1000‰ 注意: live births定义:pp. 111
资料来源: 2010年世界人口数据表
世界(206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家/地区):
2010年:最高:7.4(尼日尔 Niger);
最低:1.0 (中国澳门、香港)
中国:2010年:TFR=1.5 ( 低 高:约20+位)
6. 终生生育率(Life-Time Fertility Rate, LTFR)
出生队列总和生育率(Cohort TFR); (Completed TFR) 含义:某时期出生的妇女,实际所经历的年龄别生育
年龄别 Bf/Bt
X Bf/Bt Bf/Bt
100/205 =0.4878
计算GRR:
GRR含义:假设按该年(时期)的年龄别(女孩) 生育率生育,平均每个或每千名妇女一生生育的女 孩子数。
3、净再生育率(Net Reproductive Rate, NRR) NRR = n x ΣASFRf x Px Px: 女性从0岁生存至x 岁期间的概率; 如果每1岁为组, Px = Lx / l0 ; ( Lx / l0: 寿命表中的生存人年) 如果以5岁为组, Px = 5Lx /( l0 x 5).
2010年世界(206国家/地区):
负增长,12个国家(以欧洲国家为主,俄罗斯、保加利 亚、乌克兰等);
零增长,奥地利、意大利等7个国家; 正增长, 其余国家,最高35‰(尼日尔);
【管理资料】生育率统计分析(人口普查分析研究课件)汇编
1 fx *Cxm
由于不婚现象存在,已婚妇女年龄别生育率 一定大于育龄妇女年龄别生育率。年龄越小 已婚率越低,两者差距越大;年龄越大已婚 率越高,两者差距越小
4.不同孩次的分年龄组生育率
一孩分年龄 一年内该年龄组妇育女的生一孩数 组生育率 某年龄组妇女的年人平数均
f
1 x
B
1 x
Wx
二孩分年龄 一年内该年龄组妇育女的生二孩数 组生育率 某年龄组妇女的年人平数均
已婚育龄妇女
有生育能力的已婚育龄妇女
生育任务的直接(最终)承担者
2. 生育率统计的意义
揭示育龄妇女的生育特点及生育水平,借以反映人类 生育潜力的实现程度 揭示人口自身延续的程度和规律性,是研究人口再生 产的重要方法 有利于进行人口分析和预测,为国家制订计划、安排 社会设施等提供可靠的依据 在我国,还有助于弄清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情况、地 区差异及发展趋势
0.012 0.193 0.412 0.273 0.106 0.005 0 1
图4.2 生育模式曲线图
0.5 0.4
0.412
0.3
0.2 0.1
0
0.193 0.012
0.273 0.106 0.005 0
15-19岁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
年龄组
生育系数
例如,2002年末某地区调查了一批50周 岁的妇女3450名,经统计她们一生中生 育的孩子现在仍活着的有11340人,经她 们回忆由于各种原因已经死亡的孩子有 48人,计算这批妇女的终身生育率。
(2)根据各年的分年龄组生育率资料推算: • 对象:某地区一批同年进入育龄期的妇女
终身生育率
同年进入育龄期的妇女
历年生育人数统计
历年生育人数统计1950年至今的中国生育人数统计数据显示,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生育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变化趋势。
本文将对历年生育人数进行统计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人口发展的变迁。
1. 1950年至1970年代初:生育高峰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提倡人口多、劳动力多的政策,鼓励生育。
在这一时期,生育率较高,人口增长迅猛。
据统计,1950年到1970年代初,中国的生育人数逐年攀升,达到顶峰。
2. 1970年代末至1990年代:生育管控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人口问题的加剧,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计划生育政策。
这一政策对生育人数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根据统计数据,1970年代末至1990年代,中国的生育人数开始下降,生育率逐渐趋于稳定。
3. 1990年代至今:生育人数逐渐降低进入1990年代,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逐渐转变,生育率继续下降。
同时,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和经济压力也对生育决策产生了影响。
根据统计数据,1990年代至今,中国的生育人数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
4. 影响生育率变化的因素生育率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有更多的选择,对生育决策形成了更加理性的思考。
其次,计划生育政策对生育行为产生了直接的约束和影响。
此外,教育水平的普及、女性地位的提升,也影响了生育率的变化。
5. 生育率变化的影响与挑战生育率的下降对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和挑战。
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劳动力供给不足,社会保障压力增加等问题突显。
同时,也给教育、医疗等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此,如何合理应对生育率变化所带来的问题,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6. 未来生育政策展望在当前相对较低的生育率下,中国政府已经开始调整生育政策,放宽二孩政策,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供给的问题。
但面对新时期的挑战,政府还需进一步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以更好地适应人口变化和社会发展需求。
总结:通过对历年生育人数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生育率的变化趋势。
中国生育率表
中国生育率表一、引言生育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特定地区的人口平均每个妇女的生育子女的数量。
生育率是人口学中的重要指标,对于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发展趋势、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中国生育率表为主题,探讨中国的生育率变化趋势、原因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二、中国生育率表及变化趋势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以下是中国近年来的生育率表:年份生育率2010年 1.182011年 1.182012年 1.182013年 1.162014年 1.172015年 1.052016年 1.052017年 1.602018年 1.492019年 1.48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生育率在近年来经历了明显的下降。
2010年至2015年期间,生育率一直稳定在1.18左右,但在2016年开始出现了急剧下降的趋势,到2019年已经下降到了1.48,远低于维持人口平衡的2.1。
三、中国生育率下降的原因1.经济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普遍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
在经济压力下,许多年轻夫妇选择延迟生育或者放弃生育,以追求事业发展或享受更好的生活条件。
2.教育压力:中国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投入巨大,从小学到大学,包括各种培训班和辅导班等。
对于年轻夫妇来说,他们需要为子女的教育费用和竞争压力做好充分准备,这也成为许多夫妇选择不生育或者生育较少的原因之一。
3.人口老龄化: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养老压力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年轻夫妇需要承担养老责任,这也使得他们在考虑生育问题时更加谨慎。
4.生活成本:随着物价的上涨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养育子女的成本也逐渐增加。
在中国大城市中,养育一个孩子所需的费用已经成为许多夫妇难以承受的负担。
四、中国生育率下降的影响1.人口结构失衡:生育率下降将导致人口结构出现失衡,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更加严重。
在未来,中国将面临养老金支付困难、劳动力短缺等经济问题。
2.社会经济发展受限:人口减少将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对全国总和生育率及未来人口增长趋势的推算与建议
对全国总和生育率及未来人口增长趋势的推算与建议甘计生总和生育率(TFR)指假设妇女按照某一年的年龄别生育率度过育龄期,平均每个妇女在育龄期生育的孩子数。
总和生育率将特定时点上全体妇女的生育率综合起来,以一个数字来表示。
实际上,它就是假设一个妇女在整个育龄期都按照某一年的年龄别生育率生育,她所生育孩子的总数。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全国的总和生育率显著下降,取得了计划生育的重大成就。
但是近来,有很多专家学者,担心总和生育率下降远远超出人类自身的更替水平,引起了“人口安全”问题的担忧。
《我国人口结构蜕变面临四大严峻挑战》(/popinfo/pop_docxgzl.nsf/v_gwbc),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震动,激发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为未来中国社会发展而焦虑。
此前,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专家教授们关于计划生育政策是否需要调整、何时进行调整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解决办法,如:曾毅、蔡昉、胡鞍钢、穆光宗等,他们认为防止人口负增长是防止中国未来经济衰退的底线,主张2006—2010年之间是实施“二孩晚育软着陆”的最佳时期。
以国家计生委和中国人民大学部分教授为代表的教授却主张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应坚持长期不变,如:魏津生、翟振武等,他们的代表文章有,魏津生:力控人口规模中国计生政策应长期保持不变(/rklt/rkyjhsyyj/t20061008_143042645.html),他们认为,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不仅“十一五”不能动摇,“十二五”都不能改变,认为现在提高生育率就是增加将来的老龄化。
认为中国的人口压力巨大,放松不得。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发布我国总和生育率为1.22。
这个数据震惊了国内外的有关机构和专家学者。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教授认为“按照中国现行的生育政策,即使全国老百姓没有一例计划外生育,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即政策生育率也应该为1.46,在广大农村仍然存在大量计划外生育的现实下,怎么可能低于1.46呢?”一、关于生育率的推算国内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到底有多高,目前学术界和有关部门的看法不一,有的人认为只有1.38, 有关部门却在各种场合不厌其烦地说,中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保持1.8的水平。
1950—2010年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
1950—2010年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从1950年到2010年的60年间,中国的妇女总和生育率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妇女总和生育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女性平均生育水平的指标,它反映了妇女在生育年龄内生育子女的可能性。
本文将探讨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的变化趋势,并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第一阶段:1950—1970年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中国的妇女总和生育率呈现较高的趋势。
这段时期是新中国刚刚建立后的时期,政府鼓励人口增长以实现国家的发展目标。
妇女总和生育率的高点达到了每位妇女平均生育5到6个孩子。
在这一时期,传统观念对妇女的影响仍然很大。
大家普遍认为妇女的责任是生育后代,因此许多家庭有意识地追求多子多福。
此外,缺乏现代生育措施的普及和不完善的卫生条件也导致了高生育率的情况。
第二阶段:1970—1980年1970年代至1980年代初期,中国的妇女总和生育率开始缓慢下降。
这一时期是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关键时期。
计划生育政策旨在控制人口数量,减轻人口过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
政府通过普及避孕知识、提供避孕方法和鼓励晚婚晚育等手段,成功地降低了妇女总和生育率。
此外,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生活选择,使得女性可以追求教育和就业,从而推迟结婚和生育的时间。
第三阶段:1980—2010年从1980年代开始,中国的妇女总和生育率进一步下降。
这一时期是计划生育政策全面实施的时期。
政府推行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采取了更加严格的措施来限制人口增长。
计划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妇女总和生育率逐渐降至低水平。
然而,这一政策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老龄化、性别比例失衡和人口结构变化等。
后续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妇女总和生育率继续保持在较低水平。
然而,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益凸显,政府逐渐放宽了计划生育政策,鼓励生育二孩。
结论1950年到2010年,中国的妇女总和生育率经历了从高到低的转变。
1950—2010年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
资料3:1950~2010年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国家统计局数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份------总和生育率(孩)----- 少子化程度1950---------5.81--------------超多子化1955---------6.26--------------超多子化1960---------4.02--------------严重多子化1965---------6.08--------------超多子化1970---------5.81--------------超多子化1975---------3.57--------------严重多子化1980---------2.24--------------正常1985---------2.20--------------正常1990---------2.31--------------正常1995---------1.56--------------严重少子化2000---------1.22--------------严重少子化2005---------1.34--------------严重少子化2010---------1.44--------------严重少子化(注:总和生育率:5.0以上为超多子化;5.0~3.0为严重多子化;3.0~2.4为多子化;2.4~2.1为正常;2.1~1.8为少子化;1.8~1.5为严重少子化; 1.5以下为超少子化。
)资料4:日本的总合生育率(2000年- 2005年)————————————————————-年份--------总合生育率%2000--------- 1. 472001 -------- -1. 302002 --------- 1. 172003--------- 1. 192004--------- 1. 162005 ---------1. 08(资料来源:日本内阁府, 少子化社会白皮书)资料5:1990年6月日本厚生劳动省发表了1989 年的日本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57% 的惊人数字, 这在日本被称为“1.57”危机。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中国人口的影响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中国人口的影响全面放开二孩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人口结构和老龄化问题,据测算到2030年我国的65+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7%,比2014年增加7%,仍需为未来的老龄化社会做好准备【研究结论】1. 生育率的整体性下滑和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大趋势。
如果说生育率的整体性下滑从增量角度导致人口增速下降;那么全球性的老龄化趋势则从存量的角度导致了人口结构的失衡。
2. 我国总和生育率从1996年起开始低于1.6,至今已10年,根据日韩经验,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对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的提升作用有限。
3. 此次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影响到的目标育龄妇女人群在8000万人左右,政策实施第1年带来的新增人口大致为500万。
此后逐年递减,短期人口增量可能会在未来5年逐渐释放,共计1500-2500万。
4. 此次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短期来看,加剧了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压力;长期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低年龄段人口比重,但不会逆转我国的老龄化趋势。
到2030年我国的65+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7%,比2014年增加7%。
我们仍需为未来的老龄化社会做好准备。
一. 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是全球大趋势二战后,全球进入长时间的整体和平与经济繁荣,人口总数随之从30亿左右缓慢增长至超过70亿,但增速趋于下滑,从前半程(1970年前)的2%左右逐步下降至后半程(1970年后)的1%左右。
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成为全球大趋势。
1.经济发展会带来生育率下降(与人均GDP、教育负相关)联合国的数据表明,整体上而言,各国人均GDP、女性受教育水平都与总和生育率负相关(见图1、图2)。
即随着人均GDP以及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总和生育率会不断下降。
从1950-2015年中取四个不同时间段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及主要国家的总和生育率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其中中国、印度、越南、韩国下滑最为明显,2010-2015年的总和生育率不及最高峰时期的40%(见图3)。
2010年全国最新计生政策
新中国人口政策回顾与展望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转变的加速推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中以降低生育率为主旨的人口政策的有效实施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目前社会上对我国人口政策还有不同看法和一些猜测,需要澄清;同时,步入低生育水平阶段以后,人口的变动又走到十字路口,人口政策面临新的抉择。
历史的足迹新中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封建社会“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影响深远。
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出生率上升到37.0%。
,死亡率下降到14.0%。
,自然增长率创下23.0%。
的新高。
这表明,在短短的3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就完成了由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向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转变,随后迎来第一次生育高潮。
这种情况引起了党和政府的关注,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八大三次会议(扩大)的讲话中,提出抓人口问题“三年试点,三年推广,四年普遍实行”的设想,展露出新中国人口政策的雏形。
1957年7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分析了人口增长过快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主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曾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赞扬。
但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一起,将适当控制人口增长当作马尔萨斯人口论批判,进而形成了“人口越多、劳动力越多、积累越多、发展越快”——人口越多越好的理论教条,人口问题成为无人敢于问津的“禁区”。
虽然20世纪60年代前期,中央领导同志和有关文件曾提及控制人口和实行计划生育,但没有真正贯彻下去。
在10年“文革”期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处于停顿、半停顿状态。
进入20世纪70年代,全国人口突破8亿。
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国家开始加大人口控制力度,生育政策也逐步明朗起来。
1971年国务院批转《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把控制人口增长的指标首次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1973年提出“晚、稀、少”,强调核心是“少”,遂演变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生育政策。
1995年白皮书中国的计划生育
中国的计划生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一九九五年八月·北京目录前言一、符合国情的战略决策二、造福于民的社会事业三、国家指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四、赢得人民的共识五、满足育龄群众生殖保健的需要六、在改革和发展中走向完善七、保障人权的正确选择结束语前言人口过快增长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时间每过一分钟,地球人口净增16人。
联合国人口基金为此向国际社会敲响警钟:如不立即采取坚决行动控制人口,保持消费与发展的平衡,世界人口在下世纪中叶将达到125亿,人类也将无法得到持续发展。
人口问题在全范围出现,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的严重挑战。
象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挑战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中国是怎样迎接这一挑战的?中国为什么要作出计划生育的战略决策?在进行计划生育过程中采取什么政策和措施效果又如何?我们将对此作出介绍和回答。
一、符合国情的战略决策人口问题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关系中国现代化建设兴衰成败,关系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能否相互协调和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中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是从国家富强、民族昌盛、人民幸福出发所作出的必然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民安居乐业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迅速增长,人口再生产进入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类型。
应该指出这是当时必然会出现的现象。
问题是中国也同当时的国际社会未对全球人口膨胀迅速作出反映一样,错过了在建国后第一次人口出生高峰期间解决人口过快增长问题的时机。
六十年代,中国进入了新中国建立后第二次人口出生高峰。
从1962年至1972年,中国年均出生人口2669万,累计出生了3亿。
1969年中国人口突破了8亿。
从六十年代开始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逐渐显露出来。
鉴于这种情况,中国政府曾号召计划生育,提倡使用避孕药具。
总和生育率的测算及分析
总和生育率的测算及分析张 青摘 要 文章针对现有人口抽样数据的特点和缺陷,通过对总和生育率指标的分析和改进,测算了1994~2004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探讨了影响该指标变化的各种因素。
结果表明,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从1994~1996年的1.80左右下降到2001~2004年的1.62左右,其中2000年为1.66;影响中国总和生育率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生育率、生育年龄和城镇化进程等。
关键词 总和生育率 年龄别生育率 一般生育率 生育年龄作 者 张青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教授。
一、总和生育率的基本涵义及分析总和生育率是一个衡量妇女生育水平的综合指标,其计算的基本方法是将某年某地的育龄妇女各年龄别(通常为15~49岁)生育率相加而得的合计值。
在统计时期长度为1年,年龄分组组距为1岁的情况下,总和生育率等于年龄别生育率之和:T FR k= 49x=15f k(x),这里k表示年份。
f k(x)是k年x岁育龄妇女的生育率:f k(x)=B k(x)/W k(x),其中W k(x)、B k(x)分别是k年x岁育龄妇女的人数及其生育的婴儿数。
如果将育龄妇女按年龄进行等距分组统计,则计算总和生育率时要将各组生育率先乘以组距数再相加。
在人口分析和决策中,总和生育率是一个有用且十分重要的指标,它可以直接用来比较不同时期妇女的生育率水平,因为它已经考虑到了妇女在不同年龄结构上的生育率;同时又是作为女性终身生育水平的估计,对人口的长期宏观决策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另外,总和生育率(主要是其分量f k(x))还可以作为人口预测的重要参数,用于预测某年的出生人数: B k= 49x=15B k(x)= 49x=15W k(x) f k(x),这里B k是k年的总出生人数。
与绝大多数统计指标一样,总和生育率也有其局限性。
第一,由于其值实际上涉及了35个育龄妇女的实际队列,并且只有在各年龄别生育水平长期不变的苛刻条件下,它才能真正代表一批同龄育龄妇女一生实际的生育水平,但这一条件很难满足。
新时期人口老龄化面临的新课题——以天津市为例
2018年第6期(总第171期)㊀㊀㊀㊀㊀㊀黑龙江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sInHeilongjiang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6ꎬ2018㊀㊀㊀㊀㊀㊀㊀㊀General.No.171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新时期人口老龄化面临的新课题以天津市为例丛㊀㊀梅(1.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ꎬ天津300191)摘㊀要:天津市人口老龄化起步早㊁增速快㊁规模大ꎬ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值ꎬ并表现出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下降㊁性别比升高㊁高龄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㊁高龄化和失能化叠加等特点ꎮ预计未来 少子老龄化 现象对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ꎮ如何积极研究和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出现的诸多课题ꎬ积极构建以居家为基础㊁社区为依托㊁机构为补充㊁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ꎬ加大养老供给侧改革ꎬ是挑战更是考验ꎮ关键词:天津市ꎻ人口老龄化ꎻ老年问题中图分类号:C913.6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7-4937(2018)06-0071-05收稿日期:2018-10-20作者简介:丛梅(1967 )ꎬ女ꎬ山东威海人ꎬ研究员ꎬ从事老年社会学研究ꎮ㊀㊀我国从1999年开始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至今ꎬ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常态社会现象ꎮ2017年底ꎬ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4亿人ꎬ占比提高到17.3%ꎻ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58亿人ꎬ占比达11.4%ꎮ预计到205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增至3.59亿ꎬ比当前规模扩大1.72倍ꎬ相应的人口老龄化水平升至26.3%ꎬ加速的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形势的核心特征之一[1]ꎮ未备先老㊁未富先老成为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国情ꎬ如何面对人口快速老龄化这个极具挑战性的新课题ꎬ如何使老年人口体面而安稳地安度晚年ꎬ不仅将上升为国家战略问题ꎬ也将成为考验政府执政能力㊁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标ꎮ天津作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的超大城市和直辖市之一ꎬ人口老龄化起步早㊁增速快㊁规模大ꎬ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ꎬ紧随上海㊁北京之后位列第三ꎬ且出现高龄化㊁空巢化和失能化叠加并行的现象ꎮ与此同时ꎬ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下降ꎬ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ꎮ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自2010年以来波动下降ꎮ这些新出现的社会问题加重了天津市的 少子老龄化 现象ꎮ天津人口结构的变化对今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ꎮ㊀㊀一㊁天津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1.人口老龄化起步早㊁增速快㊁规模大ꎬ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国各省市人口老龄化演变的速度和规模差异比较大ꎬ天津市人口老龄化起步较早ꎬ是人口老龄化增速最快的大城市之一ꎬ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值ꎮ据人口统计资料显示ꎬ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时ꎬ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12.35%ꎬ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8.22%ꎬ老少比为37.68ꎮ这标志着天津市自1995年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ꎮ实际上ꎬ天津市人口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就已经实现了由成年型人口向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ꎬ比全国进入老年型人口结构提早大约6年ꎮ而且天津市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快ꎬ老年人口规模大ꎬ201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76万ꎬ到2015年已经增加到230万ꎮ截至2017年底ꎬ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2.4亿ꎬ占全部总人口的17.3%ꎮ同期ꎬ天津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为246.06万ꎬ占全市户籍人口的比例为23.43%ꎬ高出全国老龄化水平6.13个百分点ꎮ2.天津已进入老龄社会ꎬ未来养老压力会进17一步加剧在京津冀板块中ꎬ天津作为沿海开放的超大城市ꎬ其人口结构和北京相似ꎬ老龄化程度仅次于北京ꎬ但高于河北省ꎬ预计未来养老压力会进一步加剧ꎮ根据联合国国际人口学会编制的«人口学词典»所述ꎬ当一个地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该地区总人口比例的7%ꎬ即意味着这个地区进入并处于老龄化社会ꎻ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并超过14%ꎬ即意味着这个地区已经进入老龄社会ꎮ2016年天津市常住人口1562.12万ꎬ其中ꎬ户籍人口1044.40万ꎬ常住人口中ꎬ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56.09万ꎬ占总人口比例的14.95%ꎮ这一统计结果说明天津市已经进入了老龄社会(见下表)ꎮ㊀表天津市户籍老龄人口构成单位:万人年㊀份户籍人口数60周岁及以上比重(%)65周岁及以上比重(%)20171049.9246.0623.43--20161044.4243.9023.35156.0914.9520151046.6235.9122.54148.6614.2㊀㊀表中的统计结果表明ꎬ到2017年底ꎬ天津市户籍人口达1049.99万ꎬ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占全市户籍人口的比例为23.43%ꎬ比2016年增加2.16万人ꎬ增长0.08个百分点ꎮ比2015年增长0.89个百分点ꎬ天津市的老龄化趋势在逐年加剧ꎬ预计未来养老压力会进一步增大ꎮ3.天津不同区域之间老龄化水平存在差异天津目前有16个行政辖区ꎬ分别是和平区㊁河西区㊁南开区㊁河北区㊁河东区㊁红桥区㊁东丽区㊁西青区㊁津南区㊁北辰区㊁武清区㊁宝坻区㊁滨海新区㊁宁河区㊁静海区㊁蓟州区ꎮ在这16个行政辖区中ꎬ人口老龄化水平是存在差异的ꎬ其中ꎬ中心区㊁远郊区㊁近郊区和滨海新区老龄化水平分别为12.59%㊁10.25%㊁8.55%和6.18%ꎮ很明显ꎬ由于滨海新区年轻的外来务工者多ꎬ老龄化水平低于7%ꎬ意味着滨海新区不属于老龄化社会ꎮ近郊区老龄化水平为8.55%ꎬ表明刚刚进入老龄化社会ꎮ只有市中心六区的老龄化水平最高ꎬ为12.59%ꎮ天津市不同区域之间老龄化水平的差异与流动人口的迁入有关ꎬ滨海新区有空客㊁富士康㊁三星等众多大型企业ꎬ吸引了大量年轻的外来流动人口ꎬ基本上流动人口占区内常住人口比重的50%左右ꎮ也就是两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流动人口ꎬ大量的年轻流动人口缓解了天津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ꎮ㊀㊀二、天津市人口老龄化特点1.少儿抚养比下降ꎬ老年人口抚养比上升ꎬ总抚养比逐年下降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ꎬ我国人口从 高出生率㊁高死亡率㊁高增长率 转变为 低出生率㊁低死亡率㊁低增长率 ꎬ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2]48ꎮ伴随着人口转变的完成ꎬ天津市人口也进入了低生育率和低死亡率阶段ꎮ低死亡率和人口老龄化使得老年人口抚养比在逐步上升[1]ꎬ虽然出生率也在低位徘徊ꎬ但是相比之下ꎬ少儿抚养比下降的幅度超过了老年人口抚养比ꎬ对总抚养比的影响更大ꎬ使得总抚养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ꎮ例如ꎬ天津老年人口抚养比由20世纪50年代的7%左右上升到2015年的11.9%ꎬ而少儿抚养比则由20世纪50年代的近60%下降到2015年的12.2%ꎮ老年人口抚养比的上升与少儿抚养比的下降相互作用的结果ꎬ使得天津市的总抚养比从1982年开始逐年下降ꎬ自42%下降到2015年的24.1%ꎮ如果按照65岁及以上人口计算老年人口抚养比ꎬ国际上把总人口抚养比低于50作为人口机会窗口开启的标志(注:人口机会窗口是指人口抚养比低于50的时期)ꎮ天津市人口总抚养比1953年为67.6%㊁1988年为40.0%㊁2000年为33.5%㊁2015年为24.1%ꎮ这表明天津市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启了人口机会窗口ꎬ人口总抚养比的持续下降预示着总人口抚养负担不断减轻ꎬ我们现在正处于人口年龄结构的 黄金期 ꎮ2.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降低ꎬ高龄老人增多ꎬ 少子老龄化 现象开始显现随着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提升ꎬ天津市人口的性别㊁年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ꎬ出现了不同程度27的失衡现象ꎮ天津地区总人口性别比不断升高ꎬ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ꎬ天津市性别比为104ꎬ社会中男女比例基本保持均衡ꎻ2010年时升高到114.5ꎻ到2016年ꎬ天津地区总人口性别比上升到123(以女性为100)[3]ꎮ人口性别比的持续升高ꎬ是造成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降低的原因之一ꎮ社会中女性人口的减少不仅对婚姻家庭和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不利影响ꎬ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 少子老龄化 现象ꎮ一个衡量人口自然增长情况的标准是生育更替水平ꎬ生育更替水平是指育龄妇女生育的子女恰好能够代替她本身及其伴侣ꎬ由于性别比和婴儿死亡ꎬ国际普遍将总和生育率达到2.1定为更替水平ꎮ我国自1970年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开始ꎬ总和生育率急剧下降ꎬ由1949 1969年的5.8下降到1977年的3.0以下ꎬ20世纪90年代以后总和生育率维持在1.8左右[2]55ꎮ2002年ꎬ«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法»正式实施ꎬ提倡 晚婚晚育㊁优生优育 一对夫妇一个子女 ꎬ特殊情况符合规定可生二胎ꎮ该阶段我国生育政策较为稳定ꎬ基本步入 少子化 时期ꎮ天津的情况也和全国一样ꎬ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在逐渐下降ꎮ自1980年 独生子女 政策正式实施开始ꎬ天津作为直辖市ꎬ对人口出生控制得很严格ꎬ出生率开始大幅降低ꎮ以天津市人口出生率为例ꎬ从2010年至今ꎬ天津市的人口出生率在波动中下降ꎬ天津市2010年人口出生率为8.2ɢ㊁2011年为8.6ɢ㊁2012年为8.8ɢ㊁2013年为8.3ɢ㊁2014年为8.2ɢꎬ但2015年突然降到5.8ɢꎮ即便是2014年ꎬ全国开始实行夫妻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可生育二胎的生育政策ꎬ到2016年人口出生率略有回升为7.37ɢꎬ也低于2010 2014年的出生率ꎮ同时ꎬ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从2010年的2.6ɢ下降到2015年的0.2ɢꎬ天津市人口总体出生率的下降加快了区域老龄化的发展速度ꎮ另据京津居民计划生育情况调查结果显示ꎬ天津地区平均每一个家庭有1.3个孩子ꎬ北京地区有1.1个ꎬ不仅低于国际平均水平ꎬ也低于日本的1.41个孩子和朝鲜的1.97个孩子ꎬ 少子老龄化 现象严重ꎮ3.流动人口成为人口增长㊁缓解天津老龄化压力的主要动能天津作为国际化都市㊁我国沿海开放大城市和直辖市之一ꎬ人口流动规模大㊁流动速度快ꎮ净流动人口规模从2000年以前的不足50万增长到2005年的100万以上ꎬ2008年突破200万ꎬ2016年达到507.54万ꎬ常住人口进入了快速膨胀时期ꎮ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已经从人口自然增长为主转变为人口流动迁移增长为主ꎮ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掀起并持续至今的人口迁移浪潮ꎬ使得大量流动人口从农村涌入大城市ꎬ天津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规模ꎬ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口流入ꎮ2014年天津外来常住人口518万ꎬ比上年增加50万ꎻ2016年天津外来常住人口540万ꎬ比上年增加20万[2]ꎮ另据 六普 数据显示ꎬ全国有14个人口净流入区ꎬ多位于沿海东部地区ꎬ上海㊁北京㊁天津三个直辖市都是人口强势吸引中心ꎬ上海㊁北京㊁天津的常住人口净流入率分别达到37.9%㊁34.5%和21%[4]ꎮ进入21世纪ꎬ随着净迁入人口规模的扩大ꎬ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放缓ꎬ2015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9.61%ꎬ与2000年相比ꎬ提高1.28%ꎮ与全国水平相比ꎬ老龄化速度放缓的趋势明显ꎬ2000年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6.96%ꎬ低于天津市水平ꎬ但2010年这一水平为8.87%ꎬ略高于天津市水平ꎬ2015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则达到10.47%ꎮ2015年天津常住总人口的老龄化水平为9.61%ꎬ如果在常住人口中扣除流动迁移人口ꎬ只考虑户籍人口ꎬ天津市的老龄化程度为14.31%ꎬ老龄化水平仍旧维持在高位ꎬ显然ꎬ流动迁移人口有效地降低了天津市常住总人口老龄化程度ꎮ在天津各区县中ꎬ滨海新区外来务工者最多ꎬ外来人口流动量最大ꎬ滨海新区老龄化水平仅为6.18%ꎬ大大低于全市平均水平ꎮ因此ꎬ流动人口成为天津市劳动人口的主要来源ꎬ也缓解了天津少子老龄化的压力ꎮ㊀㊀三、天津市人口老龄化面临的主要课题1.高龄老人增长速度快ꎬ老年人口高龄化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挑战天津市的平均预期寿命在相同老龄化水平下ꎬ比全国平均值高2~4岁ꎮ据«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与人权进步»白皮书指出ꎬ2016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上升到76.5岁ꎮ与此同时ꎬ«天津市居民健康状况报告»显示ꎬ2016年天津市男性预期寿命为79.91岁ꎬ女性预期寿命为3783.86岁ꎬ所以高龄化与老龄化相伴而生成为天津市人口老龄化的又一特点ꎮ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一直在缓慢上升ꎬ1964年为0.37%㊁1982年为0.58%㊁1990年为0.83%㊁2005年为1.78%ꎬ2015年这一比重上升到3.25%(见下图)ꎮ㊀㊀同时ꎬ全国的平均水平分别是:1964年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0.26%㊁1982年为0.5%㊁1990年为0.68%㊁2005年为1.44%ꎬ2015年上升到1.90%ꎬ可见ꎬ天津市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ꎮ此外ꎬ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也呈现出迅速上升的现象ꎬ1953年这一比重只有7.33%ꎬ1982年上升到10.39%ꎬ2005年更是突增到14.15%ꎬ2015年高达22.74%ꎮ老年人口高龄化特征显著ꎬ截至2017年底ꎬ天津市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31.05万ꎬ占老年人口的12.62%ꎬ其中百岁老人358人ꎮ截至2018年3月31日ꎬ天津市的百岁老人增至399人ꎬ比2016年增加41位ꎬ最长者为107周岁ꎮ高龄老人的增多必然导致失智失能老人大幅度增多ꎬ高龄化和失能化的叠加ꎬ将对天津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新的挑战ꎮ世界各国的实证数据均表明ꎬ老年人的医疗费用是中青年的3倍~5倍ꎮ部分老年人由于健康原因ꎬ部分失能或完全失能ꎬ需要家庭和社会提供长期照料[5]ꎮ天津市经过调查估算(2015年)ꎬ失能老人总数为14.33万ꎬ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65%ꎮ其中ꎬ重度失能老人占全部失能老人的36.82%ꎬ平均失能时间为7.37年ꎮ预计到2030年ꎬ全市失能老人数量将超过20万ꎮ如何为不断增多的高龄老人和失智失能老人群体提供照料服务ꎬ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ꎬ也是对政府统筹规划养老服务能力的考验ꎮ2.户籍劳动力人口下降和老龄化加重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中国目前已经出现少子老龄化的社会现象ꎬ值得关注的问题是ꎬ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不仅意味着老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率的增加ꎬ还意味着随着老龄人口绝对数的增加ꎬ劳动年龄人口在减少ꎬ社会抚养老龄人口的负担在加重ꎮ15~59岁劳动力年龄人口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ꎬ是劳动生产率的原动力ꎮ如果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老化ꎬ将对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ꎬ一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ꎬ二是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ꎮ天津市出生率持续低速下降ꎬ纯户籍人口中的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呈现出快速下降的趋势ꎬ以年均7万的速度持续减少ꎬ预计将从2017年的655万下降到2050年的417万ꎮ在不考虑任何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情况下ꎬ纯户籍人口反映了区域静态人口变动的结果ꎬ户籍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的减少是天津人口长期处于超低生育水平的必然结果ꎬ这将会制约天津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ꎮ在城市化脚步还未停歇的情况下ꎬ流动人口将长期存在ꎬ流动人口为天津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ꎮ据调查ꎬ在流入天津的流动人口中ꎬ15~59岁劳动力年龄人口的比重高达68%以上ꎮ流动人口是一把 双刃剑 ꎬ一方面ꎬ流动人口将要或已经成为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ꎬ不但可以增加人口规模ꎬ还可以改善人口年龄结构ꎬ降低人口老龄化程度ꎻ另一方47面ꎬ流动人口急剧增加ꎬ也会给公共服务系统㊁社会治安㊁城市管理等造成极大压力ꎮ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ꎬ充分发挥流动人口的积极作用将是天津政府面临的长期任务ꎮ如果天津市经济和就业形势良好ꎬ流动人口就会留下ꎬ并会成为缓解天津市户籍劳动人口下降的主要来源ꎮ如果经济形势不好ꎬ经济出现下滑ꎬ流动人口必然外迁ꎬ这反而会加重天津市的老龄化ꎮ在这方面ꎬ天津市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措施ꎬ为流动人口顺利融入天津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便捷服务ꎮ例如ꎬ2018年3月2日ꎬ天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ꎮ通知中规定: 外省市户籍人员ꎬ男性年满60周岁㊁女性年满55周岁ꎬ已经办理退休手续ꎬ投靠子女在我市连续居住满5年ꎬ子女均为我市居民户口ꎬ在我市具有本人或配偶㊁父母㊁子女名下合法稳定住所ꎬ可以申请本人在我市落户ꎬ依法依规享受迁入地基本公共服务 ꎮ3.利用天津人口黄金期ꎬ加大养老供给侧改革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老龄工作ꎬ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ꎬ构建养老㊁孝老㊁敬老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ꎬ推进医养结合ꎬ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ꎮ 这为今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要求:要让老人们 老有所养㊁老有所为㊁老有所乐㊁老有所学㊁老有所依 ꎬ还要使老年人口 老有所安 ꎮ为此ꎬ要利用好天津市人口机会窗口期ꎬ也就是人口黄金期ꎬ加大养老供给侧改革ꎬ努力把天津建设成老年友好城市ꎮ天津市人口总抚养比从1953年的67.6%下降到2015年的24.1%ꎬ说明天津市已经进入了人口机会窗口时期ꎮ人口总抚养比的持续下降预示着总人口抚养负担不断减轻ꎬ人口年龄结构的 黄金期 到来ꎮ这对发展地区经济㊁进一步完善养老体系建设极为有利ꎬ要利用好这一关键时期ꎬ完善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顶层设计ꎬ以及围绕老龄工作 五个着力 各项基本制度的安排ꎮ积极构建以居家为基础㊁社区为依托㊁机构为补充㊁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ꎮ深度推进养老㊁医疗社会保障制度改革ꎬ探索建立长期照护制度和覆盖全体人民老年期收入㊁疾病㊁失能风险的三大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体系ꎮ积极探索渐进式延迟退休制度ꎬ平衡好老年人与年轻人的就业需求ꎬ合理安排有再就业意愿的健康老人就业问题ꎮ加大城市㊁乡镇和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率ꎬ提高统筹层次ꎬ增加保险金额ꎬ保障各类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ꎬ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ꎮ全面开展老年社会救助㊁社会福利和慈善工作ꎬ针对贫困老人实施精准扶贫战略ꎮ积极发展老龄产业ꎬ为老年人提供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ꎮ建立积极健康的养老观ꎬ开展人口老龄化的国情教育ꎮ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ꎬ努力挖掘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新的机遇和产业转型升级ꎮ参考文献:[1]㊀原新ꎬ高瑗ꎬ李竞博.人口红利概念及对中国人口红利的再认识 聚焦于人口机会的分析[J].新华文摘ꎬ2018ꎬ(7):24.[2]㊀王伟.中日韩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ꎬ2014.[3]㊀陈志光.2016 2017年天津市人口形势分析与预测[M]//2017天津市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下)ꎬ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ꎬ2017:53. [4]㊀陈蓉ꎬ王美凤.经济发展不平衡㊁人口迁移与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 基于全国287个地级市的研究[J].人口学刊ꎬ2018ꎬ(3):76.[5]㊀刘行.汇聚各方力量ꎬ创新为老服务 首届弘毅大养老论坛综述[J].社会学ꎬ2017ꎬ(4):60.[责任编辑:陈淑华]57。
历年生育人数统计
历年生育人数统计一、前言生育人数是一个国家人口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对历年生育人数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人口发展的趋势,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本文将对历年生育人数进行统计分析。
二、历年生育人数概述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生育人口数量经历了多次波动和变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我国总人口数量为14.91亿,其中出生人口数量为1.41亿。
下面是我国近几十年来的生育人数情况:1. 1950-1960年代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战争和内部问题等原因,我国出生率一度较低。
但随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到了1950-1960年代,出生率开始逐渐上升。
其中,在1955年至1957年期间达到高峰,每年出生率超过33‰。
2. 1970-1980年代在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我国出生率受到了较大影响。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在1970-1980年代,出生率开始逐渐下降。
其中,在1971年至1973年期间达到低谷,每年出生率不足20‰。
3. 1990-2000年代在1990-2000年代,我国出生率一度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其中,在1995年至2002年期间,每年出生率均在18‰左右。
4. 2010年代至今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出生率开始逐渐下降。
其中,在2019年,我国出生率为10.48‰,创下历史新低。
这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于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的担忧。
三、历年生育人数分析1. 总体趋势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生育人数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
在1955-1957年期间和1987-1991年期间达到高峰,每年出生人数超过2000万;而在2018-2020年期间达到低谷,每年出生人数不足1500万。
2. 地区差异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出生率较低;而在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出生率较高。
这与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民族差异有关。
3. 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人口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人口统计学6学生
简化(粗略)的计算:不分年龄组
B
W15-49
M15-49
B
CBR = ------- = ---------- x ---------- x ----------
P
P
W15-49
M15-49
↑
↑
↑
W
M
F
育龄妇女比例的变化对出生率变化的作用: W2·M1 ·F1 – W1·M1 ·F1
—
1982年(i=2)
M2j 0.04560
F2j 0.34228
0.54258
0.34321
0.94577
0.23048
0.99131
0.07275
0.99720
0.03131
0.99816
0.01294
0.99849
0.00214
—
—
W2jM2jF2j 0.00096 0.00675 0.00972 0.00252 0.00080 0.00029 0.00005 0.02109
—
W1jM1jF1j 0.00293 0.01007 0.01024 0.00806 0.00530 0.00231 0.00023 0.03914
中国1982人口出生率构成成分
年龄(j)
15~(1) 20~(2) 25~(3) 30~(4) 35~(5) 40~(6) 45~(7)
合计
W2j 0.0613 0.0363 0.0446 0.0349 0.0256 0.0225 0.0222
(三) 生育率中间变量模型
1、影响生育率的因素与作用框架 (Davis & Blake, 1956; Bongaartz, 1982)
总和生育率
总和生育率总和生育率(英文中称:total fertility rate,简称TFR),也称总生育率,是指该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
这种生育率计算方式,并非建立在真正一组生育妇女的数据上,因为这涉及等待完成生育的时间。
此外,这种计算模式并不代表妇女们一生生育的子女数,而是基于妇女的育龄期,国际传统上一般以15岁至44岁或49岁为准。
一般来讲如果总和生育率小于2.1(对已发展国家来说),新生人口是不足以弥补生育妇女和其伴侣数量的。
目录1基本定义2生育率1 2.1 生育率1 2.2 总和生育率3发展历程1 3.1 成立之初1 3.2 现状4变动因数1 4.1 民族灭绝1 4.2 人口减少1 4.3 养老困难1 4.4 非法堕胎1 4.5 经济崩溃1基本定义总和生育率是一个合成指标。
事实上,没有哪一个妇女在30年育龄期中完全按照某一年的年龄别生育率来生育。
而且,年龄和生育率随着时间变化,也会逐渐发生变化,出现波动。
举个例子来说,与1980年15-19岁的妇女相比,1998年同一年龄组的妇女可能倾向于推迟生育。
她们可能会降低1998年的总和生育率,而几年后她们开始生育时,那一年的总和生育率又会升高。
因此,总和生育率每年的波动可能更能反映出妇女生育年龄的变化,而不是妇女平均生育数量的变化。
总和生育率很好地说明了妇女究竟生育多少孩子,因此它是衡量生育水平最常用的指标之一。
[1]2生育率生育率生育率为总出生数与相应人口中育龄妇女人数之间的比例,亦称育龄妇女生育率。
因分析目的不同,生育率可分为一般生育率、分年龄生育率、孩次生育率、分年龄孩次生育率、标准化生育率、总和生育率、累计生育率、终身生育率等类型。
数据表示妇女在育龄期内每1年内生育的可能性,也就近似于妇女生育的概率。
把这列数乘以5,表示每5年内妇女可能生育孩子的数目。
在5岁分组中,每名妇女生育的概率都5倍于1年生育的概率。
比如说,一名妇女20岁时生育率为0.124,21岁时她的生育率还是0.124,依此照推。
人口数量及结构预测模型
基于Leslie矩阵的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探讨摘要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关系着我国发展的关键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人口问题也是我国的根本问题,可是我国目前人口的发展却出现老龄化严重,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等不良现象。
在本文中,我们首先针对近几年的人口数据做出了一些简要的分析,特别是自从2002年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至今,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一定的降低,为了考虑其以后的人口发展情况,我们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下对未来人口数量和结构进行一定的预测,并评价其合理性。
从种群的方面出发,在种群的Leslie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将整个中国的年龄按阶段分成20组,通过Leslie矩阵建立起他们的相关关系,我们以最近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所得的数据进行研究,通过控制5年内总生育率的倍数来控制每个夫妇所生孩子的个数,通过多次迭代求解,最终可得到:若我国严格采用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即每个夫妇仅生一个孩子,则50年后我国的人口将为5亿左右,可见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严重。
为了提出新的政策,我们通过改变其倍数关系来改变其人口的结构,我们发现当生育率为原总和生育率的倍数为1.8左右,也即每个夫妇大约生2个孩子时,从人口数量来看,50年后我国的人数将在10亿左右;而从人口的结构来看,男女比例也接近于1,老少比也比较合适。
所以,这应该是一个我们比较容易接受的结果。
关于放宽二胎政策的时间,我们通过探索两个不同总和生育率的相关人口变化情况下,发现在2015年对计划生育进行改变,其改变的内容为:在控制人口数量为10亿情况下,在最近50年里,可以对二胎政策给予一定的放宽。
在模型的检验中,在现行总和生育率与原总和生育率的倍数为1.8时,我们通过增大或减小其值时,其效果都不是往老龄化方向发展就是往人口数量急剧上升的方向发展,所以,我们就认为其值为1.8时,在未来50年内,其效果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