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人才流动与人才聚集效应的作用机理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段结尾处括弧中的红色字体是学生对段落的理解或者对某些名词的解释。

每段中的红色字体是每段的重点句子、短语。

下划线是对红色字体的解释。

以下是正文: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9卷(第1期)

人才流动与人才聚集效应的作用机理研究

牛冲槐,崔静,高风莲

(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人才聚集是人才流动的产物,当人才流动达到一定规模时,就会产生人才聚集现象,此时的人才处于一个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的开放系统之中,各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可能出现l+1>2的正效应(积极效应),也可能出现l+1<2的负效应(消极效应)。在分别对人才流动与人才聚集效应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两者的机理作用过程,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推动人才合理流动,促进人才聚集效应的产生与提升。

关键词:人才流动;聚集效应;作用机理

(关键词与题目中的划出的三个词是想对应的,关键词的选取是需要从题目下手的。)

人才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调节人才需求与供给、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合理的人才流动是实现人才资源合理配置、产生人才聚集效应的基本途径。

(首段便直接引出了人才流动与人才聚集,直截了当。)

早在19世纪9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就提出人才集聚是一个点的问题而不是面的问题。马歇尔以后,西方理论界对人才集聚的研究根据集聚的机理可以划分为集聚的经济结构和因素结构分析。其中,在人才集聚的经济结构方面主要包括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和艾伦-斯科特(Alien Scott),他们从不同角度解释了人才集聚的初始诱因。在人才集聚的因素结构分析方面,泰勒(Taylor)区别了五种人才集聚的推动力,认为“人才集聚能够培育产业、企业家能力和有利的商业环境,进而进一步促进人才集聚”。帕雷沃斯(Pali-vos)提出了人才集聚的主要的向心力。从国外的研究现状看,在重视理论研究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实践论证。

国内学者对人才流动及人才聚集效应也都作了相当程度的研究。梁伟年对中国人才流动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我国的人才流动存在着流动不够,不合理流动导致的人才紧缺与浪费并存,人才供给与需求失衡等问题;马新建分析了我国人才资源流动存在的普遍问题,并提出了促进我国人才资源合理流动的基本对策;王馥瑶和杜跃平分析了我国科技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并提出了改善科研工作环境、增强对科研人员的人文关怀及构建人才“虚拟团队”等建议;齐善鸿和周桂荣对我国科技人才流动的特征进行了数量分析,对流动成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强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调配机制、协调内外有别的引进机制等对策建议;孙健、孙启文、孙嘉琦根据政府干预在人才集聚过程中作用的强弱程度,把人才聚集模

式分为市场主导型、政府扶持型和计划型,并对影响人才集聚模式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牛冲槐等认为人才聚集现象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结果可能出现人才聚集后的经济效应或者不经济效应,并系统分析了制度环境、市场环境、科技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因素对科技型人才聚集的影响上述研究成果尽管内容丰富,但主要侧重于对人才流动或人才聚集效应的单一方面的研究,而将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一、人才流动因素分析

所谓人才流动,是指人才的一切职业和工作岗位变换形式的总和。具体来说,是指人才在不同岗位之间、职业之间、产业之间、地区之间和国家之间的一种主动的流动或转换。人才流动是社会分工不断发展和细化的必然现象。

美国宾州大学华顿商学院卡培里(Cappelli)教授说,不要把人才当一个水库,而应该当成一条河流来管理;不要期待它不流动,而应该设法管理它的流速和流向。

(很形象的一个比喻直接道出了人才聚集效应的本质是要流动。)

(一)人才流动的动因

人才流动的动因可分为引致性动因和驱致性动因。

1.人才流动的引致性动因

(1)社会与经济发展动因

随着社会与经济发展,人才总需求量和人才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促进了人才流动。社会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往往会导致产业性质的转换及产业在地区之间的转移,出现区域人才需求不均衡现象,进而诱引人才流动。

(2)区域要素边际收益差别动因

一般来说,在经济利益的引致下,经济要素总是从要素边际收益较低的区域流向要素边际收益较高的区域。人才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要素,他们同样遵守经济要素的流动规律,从边际收益较低的地区流向边际收益较高的地区。

(3)区域自然地理差异动因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容易产生地区比较优势,自然地理环境较好的地区往往山清水秀、碧水蓝天、空气清新,对优秀人才有巨大的吸引力。而自然地理环境较差、生态环境恶劣、污染严重的地区不仅不能吸引人才,还往往是人才流出的地区。

(现在的人才在选择就业、升学和研究等时候,自然地理环境已经成为他们考虑因素之一,这样各地区在引进人才和保留人才时地理环境成为要考虑的问题了。)

(4)区域科教与文化底蕴的差距动因

区域的科教与文化底蕴也往往是引起人才流动的重要因素。科教与文化底蕴是一个区域的软环境,是这个区域特有而其他区域短期内难以学习、模仿和超越的区位因素,其独特性使这种区位因素可能会形成区位优势,成为吸引科技型人才聚集的又一引力源。区域的科教水平越高,文化底蕴越深厚,其区位优势越明显,吸引人才的能力也就越强。

2.人才流动的驱致性动因

(1)自我价值实现动因

人才是一个优秀的群体,他们在注重物质利益的同时,更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当一部分人才在原有的区域内难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我价值时,便会产生流动愿景,通过流动寻求新的区域,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2)家庭利益动因

家庭是人们常生活的重要一面。在人才流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家庭利益所致,如

夫妻分居,孩子上学和就业,或父母需要照顾等。

(3)社会价值实现动因

有相当一部分人才注重他们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能否在工作单位得到良好的展现。如人才认为自己的才能被埋没,得不到用人单位的正常提拔和重用,对用人单位所做的贡献得不到社会的肯定和回报等,就会产生流动的意愿。人才流动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是产业结构发展变化对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提出的必然要求和解决途径。人才流动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产生的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收益差异。人才的流动既要保证适度原则,又需保持相对稳定。

(二)人才的适度流动

人才流动是人力资本配置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式,但无论从社会收益还是从个人收益上考虑,人才流动都必须适度。人才流动的适度性可以从效率和公平两方面加以判断。

1.人才的适度流动涵义

人才的适度流动是指人才流动既要体现效率性要求,又要考虑公平性要求,人才流动应以实现社会收益和长期收益的目标为基准。

2.人才适度流动的效率性与公平性判断

从效率性方面来看,人才流动要与物质资本结构相协调,与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相一致,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目标相一致。人力资本应当尽可能配置在产出效率较高的区域和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的稀缺性往往会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的作用导致社会经济资源在区域或产业之间的不均衡配置,出现不同区域或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差异,这种差异为人才流动提供了方向,引致人才从效率较低的区域向效率较高的区域流动,由效率较低的产业向效率较高的产业流动。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这种人才的流动就是合理的、有效的。

从公平性方面来看,资源要素的配置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各种资源的均衡分布。从长远角度分析,市场机制和政府意愿也会引导人才的公平配置,即追求人才长远的均衡分布及结构,实现人才在区域和产业之间的公平配置。盲目的、不合理的人才流动不仅会造成高集聚区域人力资本的闲置和浪费,而且会形成地区差距的扩大,收入分配的不公。

一般认为,效率和公平往往具有相互替代性,即追求公平的同时要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牺牲的效率可以看作追求公平的机会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追求公平的约束。但效率与公平的替代并非绝对,二者既有冲突也有协调,在一定情况下也可兼得,特别是从长期和全局的观点来看,短期、局部的效率牺牲可能会带来长期、全局的效率增加,公平程度的增加也可转化为提高效率的动力。因此,在人才流动中,效率和公平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达到协调。

二、人才聚集现象和人才聚集效应分析

经济要素和相关活动在空间上并非均匀分布,总是呈现出局部集中的特征。人才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要素,它在物理空间或者逻辑空间上的集中会导致人才在这两类空间中的密度高于其他空间,形成人才聚集现象。所谓的人才聚集现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随着人才的流动,大量同类型或相关人才按照一定的联系,在某一地区(物理空间)或者某一行业(虚拟空间)所形成的聚类现象。

人才聚集现象会产生两种效应:一是人才聚集的不经济性效应,二是人才聚集的经济性效应。人才聚集的不经济效应是指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科技型人才,在一定区域内聚集过程中所产生的人才聚集作用低于各自独立作用的效应;人才聚集的经济性效应是指具有一定联系的科技型人才,在一定的区域内以类聚集,在和谐的内外部环境作用下,发挥超过各自独立的作用,产生加总效应。人才聚集的经济性效应是人才聚集现象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