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交际对跨文化沟通有效度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语言交际对跨文化沟通有效度的影响
摘要:非语言交际和语言交际一样对跨文化沟通产生影响,本文通过从三个方面的非语言行为的差异来阐述只有正视差异,并有意识去了解差异,才能使我们的跨文化交流得以有效地进行。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跨文化交流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往的最重要的工具,但并非是唯一的工具。除了运用语言手段,人们还常常借助多种非语言手段来进行交流。
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非言语交际与言语交际是同时进行的,非言语可以强化也可以弱化言语的交流效果。因而,在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中,非语言交际手段是不能被忽视的。尽管非语言手段具有普遍性,即其为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所接受和具有相同理解的国际性,但它更经常地表现为非普遍性,以及其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区性,所以我们在跨文化沟通中要充分考虑到这种差异,从而达到更有效的交流。下面从不同文化中差异较大,对跨文化交流产生较大影响的方面来一一细述。
1 目光接触
是非语言手段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在对公众演讲时,许多中国的演讲者往往埋头看讲稿,照本宣科,不抬头看看听众,对听众“说话”;而根据美国人的习惯,演说者要时时目视听众,与许多人的目光接触,
否则会被认为是对听众冷漠,不尊重听众。我们经常看到中国大学生在进行英语演讲时低头看稿,给中外评委的印象就是缺乏自信的表现。缺乏eye contact,使听者对你的演讲内容甚至会产生怀疑。相对地,在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里,发表演讲的人在讲演过程中扫视听众群时,听众会以目光积极相迎,表示他们一直在专注地倾听;而中国人则有时回避目光交流,使得演讲人误认为中国听众是拒绝,是对演说者的一种蔑视。另外,在不同的国度,人们对交谈时两眼正视对方有着迥异的感受:美国人觉得目光直接接触是表示对对方说的话感兴趣;而波多黎各人则以不正视,避开对方眼光来表示对人的尊重,甚至按当地习惯,好姑娘“不看成人的眼睛”的行为是尊敬和听话的表现。
2 身体动作
作为非语言交流手段可以表示多种情感,但是各民族在用身势表达感情时,并没有较多的共性。在不同的文化中,身势语的涵义并不完全相同。在大多数文化背景的民族中,点头都表示“是”,但在尼泊尔人,斯里兰卡人和有些印地安人和爱斯基摩人当中则用点头表示“不”。所以,当我们与来自近邻国家尼泊尔和斯里兰卡的人们交往时,应注意到这种差异性,避免造成理解上的错误。
不同的民族在交谈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才合适有着不同的理解。阿拉伯人按照他们的民族习惯认为谈话双方站得近些是表示友好;而英国人按照英国的习惯会后退,因为他们认为保持适当的距离才合适。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阿拉伯人与英国人交谈时,阿
拉伯人往前移动,英国人则不停地要与之保持恰当的距离而往后退。当谈话结束时,两人会离原先站的地方可能较远。
多数讲英语的人不喜欢与他人离得太近,一般的朋友和熟人之间交谈时,避免身体任何部位与对方接触。离得太近会使人感到不舒服,除非有其它原因,如表示喜爱或鼓励对方与自己亲近等,这是另当别论的。在中国的许多城市里,外国人工作和学习的人数也是与日俱增,我们常常听到西方妇女抱怨中国人总是摸摸或亲亲她们幼小的孩子,这对中国人来说是表示亲近和爱抚,但这些动作在西方人的文化中则被视为无礼的,会引起西方人强烈的反感和厌恶。所以,即使我们是作为她们的中国朋友或熟人,我们也应该站在对方的立场,充分理解到这种文化差异,最起码应该事先表示出你的意图,用目光或言语来征询对方的许可,这样做可以避免让对方感到别扭和不悦。
通常,我们会发现:真正掌握某种语言的人,会在换用这种语言时使用同这种语言相匹配的身势语。当然,我们应该对手势动作有着清晰的了解,才能不会引起意外的反应。比如,我们常用食指和中指构成V字形来表示“胜利”,做这个手势时手心要朝向观众,但有些人不注意,常会把手背对着观众,而这种手势不但不表示“胜利”,在西方人眼中则是一个下流的动作。试想要以这种姿势与外国朋友一起欢呼合影的话,是不是会引起尴尬的反应?所以,我们需要多了解些身势语的差别,从而达到顺畅沟通的目的。
3 时间感(Chronemics)
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对时间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上是不尽相同的,大致可分为多元时间文化和单元时间文化。前者的特点是指时间被看作是迂回循环的,同一时间内可以同时处理几件事情;而后者则把时间看作是线性有序的,一段时间内只做一件事情。因此,对于来自单元时间文化的人们来说,计划非常重要,有事需事先约好,准时(promptness)和最后期限(deadline)的概念深入人心。像美国就是这种单元时间文化的代表。在美国,时间往往以分钟计算,与人约会谈话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5min以内,如果需要延长必须提前告知,否则会影响谈话对方接下来的活动。谈话时也会就事论事,尽量提高说话效率。与单元时间文化相对,多元时间文化对时间的态度和处理方式要灵活随意得多,像中国文化就具有很多多元时间文化的特点。在中国,我们常常看到多个人同时进行谈话,话题也常换来换去,人们将大量时间用在寒暄或拉家常上,而谈正事的时间相对较少。所以,多元时间文化中终生友谊比单元时间文化要普遍。因此,当这两种文化的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双方都应该对对方的时间观有个清醒的认识,在交流时要有意识地规避矛盾,尊重对方的时间习惯,从而使双方交流沟通的有效度大幅度提高。
综上所述,非语言交际在目光接触,身体语言和时间观念等诸方面都会对跨文化沟通产生很大影响,只有我们懂得这种差异,才能有的放矢,达到提高沟通有效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 邓炎昌,等.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4(2007,1重印).
[3] 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