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已亥杂诗 》龚自珍(清)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课件(共29张PPT)(共29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课件(共29张PPT)(共29张PPT)

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意思:虽辞官回乡,仍思为国效力, 希望有新奉献的思想。
你最欣赏这首诗中的哪一句呢?讲讲你喜 欢的原因。
• 提示:我喜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 我认为可以这样读_________________
(可以从情感、修辞手法入手 )
另一种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其中 不少昂扬向上的精神。“花落春仍 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 然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 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 就是天涯海角了。
离开枝头,飘零的花朵并非是无情之 物,化作春天的泥土滋养出新的鲜花。
三、读诗情
浩荡离愁白日斜
以“浩荡”二字,极 为凝练地写出离愁的 深广。 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 恋、怅惘、失落、孤独 的种种情怀
对国家民族的那 份执著的忠诚。
不甘于沉沦, 为国家民族 贡献力量。
牺牲自己培 养后人的无 私奉献精神
“落红”的形象,就成了 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四、升华提高
• 同学们请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在当 今社会,有没有具有“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这种精神的人呢?简 单的举个例子说一说。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诗中写了几种心境?
1、离别忧伤;2、回归的愉快;3、积极的人生态度
浩荡离愁白日斜,
忧伤 失落
• 吟鞭东指即天涯。

悲壮 洒脱
• 落红不是无情物,

向上 积极
• 化作春泥更护花。

豁达 乐观
小结
• 满载离愁,远归故里 • 自比落红,仍可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拼音版及赏析

龚自珍《己亥杂诗》拼音版及赏析

龚自珍《己亥杂诗》拼音版及赏析《己亥杂诗》是清代时期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首自叙诗,本文就来分享一篇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拼音版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己亥杂诗》作者:龚自珍jiǔ zhōu shēng qì shì fēng léi九州生气恃风雷,wàn mǎ qí yīn jiū kě āi万马齐喑究可哀。

wǒ quàn tiān gōng chóng dǒu sǒu我劝天公重抖擞,bù jū yī gé jiàng rén cái不拘一格降人才。

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注释本文选自《龚自珍全集》.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浩荡:无限。

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落红:落花。

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花:比喻国家。

即:到。

赏析这诗作于1839年(农历己亥),是诗人的代表作品。

是年,诗人辞官南归故里,后又北取眷属,就在往返途中创作了这一部堪称绝唱的大型七绝组诗。

这组诗忆述见闻、回忆往事、抒发感慨,艺术地再现与反映了自己生平、思想、交游、宦迹、著述的丰富阅历,标志着诗人认识社会和批判现实的能力,在晚年已臻新的境界。

时值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夜,诗中颇有感时忧国的力作。

这首诗则表现诗人辞官的决心,报效国家的信念与使命,以及献身改革理想的崇高精神,语气乐观,形象很生动,极富有艺术魅力。

这首诗是作者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发离京南返的愁绪,二是表示自己虽已辞官,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诗中的“落红”、“化作”两句是历来传颂的经典名诗,他们一方面是诗人言志抒怀的心声,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广泛意义上的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出色写照。

七年级下册已亥杂诗

七年级下册已亥杂诗

七年级下册已亥杂诗七年级下册二十课《己亥杂诗》原文如下:己亥杂诗作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译文: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己亥杂诗》赏析《己亥杂诗》共315首。

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写就巨型组诗。

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真可谓“浩荡离愁”。

“浩荡”一词,除了说明愁绪之浓,还蕴蓄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当政者的愤然、对人民生活的担忧等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同时我们还可以想象作者辞官之时拂袖而去的情景。

“白日斜”是说作者带着离愁南归,因为愁绪郁积在胸中,所以感觉上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日薄西山。

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吟鞭”是指诗人的马鞭,“东指”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地——故乡(浙江)。

“即天涯”是说距离故乡还很远。

从这一句,我们可以想见:诗人在傍晚时分,立在马上,面向故乡,翘首以盼,随兴赋诗,百感交集。

此时诗人在想什么呢?想落红护花。

“落红”即落花,全句的本义是说从树上飘落的花瓣并不是无情之物,而是依附地表,腐烂成泥,化作精魂,养育来年的春花。

作者借自然的循环法则来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这富有哲理的一句话,传达出诗人“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表明了诗人无比坚定的决心,成为千古名句,激励着多少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统编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20、古代诗歌五首 -己亥杂诗 精品课件

统编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20、古代诗歌五首 -己亥杂诗 精品课件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中哪些字 词用得好?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写“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 落红”指什么?这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请从修辞 的角度鉴赏这两句。并分析这两句诗广为传颂的原 因是什么?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中哪些字 词用得好?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无私奉 献精神
课堂练习
1.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 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 喻中,融入议论。 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 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 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
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 “___夕__阳__西__下_,,__断__肠__人__在__天__涯_”有异曲同工之妙。
课堂总结
这首诗写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感情,将 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 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不畏挫折、不 甘沉沦、始终想要为国效力的奉献精神。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 法,移情于物,借“落 花”自喻,说明掉落的 花瓣并不是冷酷无情的 ,而是消融在泥土中以 更好地培育盛开的鲜花 ,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 的宽广胸怀。
在形象的比喻中 ,融入议论,“化作 春泥更护花”也表现 出诗人虽然脱离官场 ,仍然关心着国家的 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以此来表达他对国 家的一腔热忱。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yín 吟鞭东指即天涯。 yá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已亥杂诗》课件(共14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已亥杂诗》课件(共14张PPT)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积累写“落花”的诗句。 3.阐明以下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或诗人的思想情感。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 叙事抒情:离开京城,
——愁绪万千

远离朝廷
不不

畏甘 落红——自己的身世 虽然辞官, 挫 沉
诗 比喻明志
但仍关心 折 沦
花——朝廷(社会、 国家的前
国家)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古代诗歌五首
己亥杂诗(其五)
教学课件
清道光十九年(1839),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 ,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 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 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 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日记体组诗中;这一年 是1839年,道光19年,农历己亥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 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一首。
2.朗读诗歌,用“/”划出诗句的节奏。
浩荡/离愁/白日/斜, 全诗寄情于物,形象贴切,浑然一体,感人至深。 学务博览,重经世济民,著有《龚自珍全集》。 落花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它化作春泥后滋养了更多花儿。
己亥/杂诗(其五) 落花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它化作春泥后滋养了更多花儿。
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日记体组诗中; 天边,形容很远的地方。 清道光十九年(1839),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 龚自珍(1792~1841),号定盒,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背景介绍
《己亥杂诗(其五)》:清宣宗道光十九年(1839)即己亥年,是 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朝廷分为主战与主和 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赋归来”。 他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往返途中创作了大型组诗《己 亥杂诗》。

《己亥杂诗》龚自珍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己亥杂诗》龚自珍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己亥杂诗》龚自珍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白日斜”“天涯”“浩荡离愁”等词语,描绘出了一种深沉而又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自己离开京城的离愁别绪。

接下来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则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诗人以落红自比,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归隐,但仍然关心国家命运,愿意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整首诗既充满了离愁别绪,又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热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注释和翻译赏析:注释:1. 己亥杂诗:龚自珍在己亥年(1839 年)写的一组杂诗,共315 首。

2. 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浩荡:无限。

3. 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4. 落红:落花。

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翻译: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赏析: 1.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诗人离京时的复杂心情,既有辞官的失落和对京城的眷恋,又有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未来的期待。

诗中通过“落红”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愿意为国家和人民奉献自己的精神。

2. 艺术特色: - 抒情方式:诗人运用了多种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比喻抒情等。

诗的前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离开京城的离愁别绪,后两句则通过比喻的手法,将自己比作落花,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

- 象征手法:诗中“落红”这一意象具有象征意义,它象征着诗人虽然辞官归隐,但仍然关心国家命运,愿意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 语言优美:全诗语言优美,对仗工整,如“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对仗工整,意境深远。

《己亥杂诗》是一首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诗歌,它反映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珍品。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其五)》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其五)》教案

《己亥杂诗》(其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己亥杂诗》(其五)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第五首。

“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

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

48岁的龚自珍,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往返途中共写成七绝315首,总题为《己亥杂诗》,其中包括对往事的回忆,与亲朋的交往;对政治的评论,对改革的渴望等,题材极为广泛,本文堪称“定盦诗”的压卷之作。

【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停顿,背诵全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至死不渝的奉献精神,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以“读”贯穿学习始终——(1)读准字音停顿,注意押韵。

(2)读准诗句意思,把握情境。

(3)读准写法情感,感悟主题。

【教学媒介】PPT课件,一体化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情分析】学生进入七年级下学期,对于部编版初中语文的设计特点有一定了解,有一定诗歌学习的基础,但是基于诗歌的写作时代距学生生活的年代久远,教学时将“时代背景”的介绍放在重要位置,力求让学生融入作者的年代,更好的把握诗歌情感。

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采用“时空连线”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解析写法与情感,力求新颖,引导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锻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PPT展示问题:在我国,曾经有这样一位诗人,在自己的诗作中,呼吁统治者“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他是谁?这首诗你还记得吗?2.学生回答小学时学过“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220)”3.PPT展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220)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师:在这首诗中,龚自珍向统治阶级发出了心底最殷切的呼唤,希望改变现状,希望人才辈出。

初中语文《已亥杂诗》——清 龚自珍课件

初中语文《已亥杂诗》——清 龚自珍课件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落红”是作者自比脱离官场,“红”喻理想与信念,是 历来被人传颂的经典名句。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 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在诗人看 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
主题意义
• 对国家、对民族的执着的忠忱。 • 不甘于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 • 牺牲自己,培养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 “落红”的形象,就成了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
《己亥杂诗》是诗人被迫辞官后的诗集,作于道光十九 年(1839),按干支纪年这年为己亥年,故称。这一年,诗 人辞官南归,于农历四月二十三离京,七月初九回杭州,九 月十五日北上接家眷,十二月二十六日抵达江苏昆山。期间 往返九千里,诗人共写了绝句315首。叙述了诗人的家世出身、 仕宦经历、师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感情、革新建议等。
译文: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惨白的太阳渐渐西沉,那胸中的离愁就像一江春水浩荡汹涌;我骑马奔 向东方,奔向那遥远的海角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此时正是暮春时节,落花满地,然而这落花并不是无情无义的东西,它 们会变成肥沃的泥土,培育养护着自己的生身之木,使它更加欣欣向荣。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虽然打算 辞官家居,但并非弃绝尘缘,“我”还想为社会尽点责任, 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正如那飘落的花朵,融入春泥后,更 能护育新花。句中的“落红”实际上是诗人自况。诗人以含 蓄隽永的笔调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眷恋深情。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 清代思想家 文学家。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 曾任礼部主事等职。他学务博览,重经世济民, 强调万事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是提倡“通经 致用”的今文经学派的重要人物。所作诗文,极力提倡“更 法”“改图”,深刻揭露了清王朝统治的腐朽,反映了社会 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洋溢着受国热情。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五单元 第20课 己亥杂诗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五单元 第20课 己亥杂诗

体会诗歌意境
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这首诗,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想象自己就是报国 无门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回家时心中是怎样想的呢?结合诗人作品写作背 景,理解诗人的心境。 提示:第一、第二句写龚自珍报国无门,终于辞官回归故里,心情十分 苦闷。用“浩荡”来形容愁之深、之久。用夕阳西斜来烘托离愁,更为愁 绪抹上了一层浓重的色彩。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强化了诗人离京 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情怀。甩响马鞭,奔向遥远的天涯,从此和 朝廷天各一方,决然离开京城,湮没于滚滚红尘之中。
《己亥杂诗》的由来 “己亥”是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中己亥年,即清道光十九年(1839)。 这年四月,诗人因不满朝政,辞官回杭州故乡,九月北上接家眷,历时八九个月 。在此期间,写成了诗歌315首,结成集子,总称《己亥杂诗》。
朗读诗歌,读出节奏与韵味
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聆听诗歌节奏,然后诵读及背诵诗歌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体会诗歌意境
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这首诗,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想象自己就是报国 无门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回家时心中是怎样想的呢?结合诗人作品写作背 景,理解诗人的心境。 提示:第三、第四句运用比喻,把“落红”比喻为“辞官后的自己 ”,“花”比为“国家和朝廷”,言外之意,虽然辞官,但在国家需要时,也愿意 效力,抒发自己愿为朝廷效力的决心。
重点词语解释
己亥: 己亥年,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
吟鞭: 诗人的马鞭
天涯: 指离别京都的距离,亦可翻译成天边,形容很远的地方
落红: 落花
化作春泥: 变成春天的泥土
结合翻译及课文注解,理解诗句意义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翻译: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翻译: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举例:《宿建德江》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象对比;《题临安邸》中“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讽刺手法。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举例:通过比较五首诗歌的异同,引导学生发现古代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2.教学难点
(1)对古代诗歌中意象、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对《己亥杂诗》的作者龚自珍进行简单介绍,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其次,详细解读《己亥杂诗》中的五首诗歌,包括《夜泊牛渚怀古》、《登快阁》、《宿建德江》、《题临安邸》和《夜雨寄北》,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语言技巧;最后,通过比较五首诗歌的异同,引导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审美能力。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师应采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手段和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同时,注重课堂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被一首诗所打动,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诗歌的魅力。
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能够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某些知识点仍存在疑问。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我计划在课后布置一些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并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解答学生的疑问。

龚自珍《己亥杂诗》原文及赏析

龚自珍《己亥杂诗》原文及赏析

龚自珍《己亥杂诗》原文及赏析龚自珍《己亥杂诗》原文及赏析《己亥杂诗》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

这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

全诗多用象征隐喻,想象丰富奇特,运用多种手法写景抒情。

下面是龚自珍《己亥杂诗》原文及赏析,快来看看吧!【原文】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作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赏析】《己亥杂诗》是诗人晚年写的一首组诗,这首诗选自其中第五首。

首句:“浩荡离愁”是说诗人的愁绪无边无际,“白日斜”是写景。

此句可译为,在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我带着无边无际的愁绪离开京都。

第二句:“吟鞭”即马鞭,“东指”即向东。

“天涯”即指自己的家乡,诗人当时住在广东,相对于京城来说,距离遥远,即有天涯之意。

此句可译为,我挥舞着马鞭远离京城,向东奔向远在天涯的家乡。

最后两句: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落红”喻指诗人自己,“花”喻指国家、人民。

诗人虽辞官回家,但仍心系国家人民,即使是辞官离京,也要像落红一样,化作春泥,护花(报效国家,报效人民)。

龚自珍生活在清政府的衰落时期,辞官时间在道光时期,大约是与英国的战争前两年,诗人一生爱国爱民,心忧国家人民。

“浩荡离愁白日斜”。

“浩荡”,广大无边。

“白日斜”,夕阳西斜。

龚自珍报国无门,终于辞官回归杭州故里,心情是十分苦闷。

诗中用“浩荡”来形容离愁,说明愁绪之深。

这个“愁”不是个人私怨,而是对国事的忧虑,爱国之心显而易见。

“浩荡离愁”又用夕阳西斜来烘托,更为愁绪抹上一重浓浓的色彩。

“吟鞭东指即天涯。

”这句是说甩响马鞭,奔向遥远的地方。

才离京城何来“天涯”呢?这是作者的.心态所致。

因为这次离京意味着告别朝廷,远离仕途,不再回来了,所以作者产生了有如天涯漂泊的心绪。

2023春人教部编版七下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课件(共38张PPT)

2023春人教部编版七下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课件(共38张PPT)
1.这首诗是怎样写“离愁”的?
“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 “愁”。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 手法,表现离愁之深广,之繁多,形 容愁绪的无穷无尽。写景叙事,表明 诗人虽辞官回乡,但仍为国家的前途 命运忧愁,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 想感情。诗人以景衬情,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白日斜”,环境描写,点明时间, 借景抒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夕阳西下 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日暮穷途的悲凉 氛围,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诗 人为了衬托离愁,特别把离京时间选在 了傍晚,马致远散曲“夕阳西下,断肠 人在天涯。”李商隐:“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用晚景衬托离愁。诗人 通过衬托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3、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为 读者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新的境界。
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 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在诗人看来, 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 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 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 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 的春天!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赞歌!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汇报交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
重 点
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 限。
词 吟鞭:诗人的马鞭。
语 东指:东方故里。
教师补充:
《己亥杂诗》的作者借自然的循环法 则来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 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富有哲理的两句话, 传达出诗人“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难 能可贵的精神,表明了诗人无比坚定的决 心,成为千古名句,激励着无数后人“老 骥伏枥,志在千里”。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已亥杂诗 》龚自珍(清)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已亥杂诗 》龚自珍(清)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 居多,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这里比喻自己离开官场。
花:比喻国家。 护:保护。
我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 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 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 土,还要报效国家,为国 家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 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 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 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 气概。
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 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 故友如云,往事如烟;一 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 ,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 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 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 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 “浩荡离愁”,又有“吟鞭 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 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 反相成,互为映衬,为一体,将抒情和议 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 诗人复杂的情感。
课外拓展
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要使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蓬勃, 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像万 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 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抖擞精神, 不要拘守规格选拔重用人才。

6、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 泥块一 样任意 揉捏。 2020年 12月16 日星期 三上午 3时7分 21秒03 :07:212 0.12.16

7、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 。。20 20年12 月上午 3时7分 20.12.1 603:07 December 16, 2020

8、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 20年12 月16日 星期三 3时7分 21秒03 :07:211 6 December 2020

【部编版】七下语文:第20课己亥杂诗

【部编版】七下语文:第20课己亥杂诗

这两句以新奇的比喻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落红不是无情物”,以花自喻,移情于物,已 是胜人一筹;“化作春泥更护花”,则是新生命 的讴歌,表现了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 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 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了人对理想和 信念的执著追求。成为传世名句。
课堂小结
思绪万千的他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 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在这路途中,龚 自珍一有感触便写下来,扔进篓里。他珍惜 诗篇,315首诗一首都没丢。
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
注意节奏,
读准字音, 读出感情。
结合注释,翻译文本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诗人的马鞭。 落花。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己亥杂诗
R·七年级语文下册
走近作者
【龚自珍】(1792—1841年), 字璱人,号定庵。晚年居住昆 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 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 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代表作】《定庵文集》。
写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
年)。这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
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 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 人民,不禁触景生情。
吟鞭东指即天涯
离京标志着龚自珍政治生涯的终结 离愁别绪、怨恨以及失落感交织在一起 这两句抒写离京时的心境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
诗人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
为瑰丽的境界: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

《己亥杂诗》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己亥杂诗》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这首诗以“落红”自喻,抒发了诗人自己辞官离京时 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 国家效力的满腔热情和献身精神。
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其五)
叙事——浩荡离愁,黯淡宦情
抒情——不甘退伏,憧憬未来
以“落红”自喻, 寄寓爱国情怀
随堂练习
1.背诵课文,并用楷书默写。 2.摘抄积累诗文名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大意: 浩浩荡荡的离愁别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京城,
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犹如从 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 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细读感悟
浩荡离愁白日斜
以“浩荡”二字,极为凝练地写出离愁的深广。 “白日斜”三字一笔勾勒景物,夕阳西沉、黄昏将至,更添一种 日暮穷途的感觉,暮色苍茫的气氛。 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
这两句以新奇的比喻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落红不是 无情物”,以花自喻,移情于物,已是胜人一筹;“化作春泥 更护花”,则是新生命的讴歌,表现了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 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 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了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追求。 成为传世名句。
课堂小结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同学们再见!
吟鞭东指即天涯
离京标志着龚自珍政治生涯的终结 离愁别绪、怨恨以及失落感交织在一起 这两句抒写离京时的心境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
诗人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 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 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 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 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赞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己亥杂诗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己亥杂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落 红 不 是 无 情 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最后两句: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落红” 喻指诗人自己,“花”喻指国家、人民。诗人虽辞官 回家,但仍心系国家人民,即使是辞官离京,也要像 落红一样,化作春泥,护花(报效国家,报效人民)。
诗中写了几种心境?
1.离别忧伤; 2.回归的愉快; 3.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堂小结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 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 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学习古诗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 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 处。
随堂练习
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 织一起?
己亥杂诗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本诗。 2.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走近作者
龚自珍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 家。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道光十 九年己亥(1839)是鸦片战争爆发的 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廷分 成主战和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 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赋归 来”。他辞官南归,在归途中写了大 型组诗《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诗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诗词?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整体感知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细节解读
浩荡离愁白日斜
首句:“浩荡离愁”是说诗人的愁绪无边无际, “白日斜”是写景。此句可译为,在一个夕阳西下的 傍晚,我带着无边无际的愁绪离开京都。
吟鞭东指即天涯
第二句:“吟鞭”即马鞭,“东指”即向东。 “天涯”即指自己的家乡,诗人当时住在广东,相对 于京城来说,距离遥远,即有天涯之意。此句可译为, 马鞭东指,远离京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的现实 社会。 第二层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 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 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 而朝廷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 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 “九州”、“风雷”、“万马”、“天 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意象,寓意 深刻,气势磅礴。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 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 气概。
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 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 故友如云,往事如烟;一 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 ,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 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 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 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 “浩荡离愁”,又有“吟鞭 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 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 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 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 居多,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这里比喻自己离开官场。
花:比喻国家。 护:保护。
我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 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 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 土,还要报效国家,为国 家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 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 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
已亥杂诗
龚自珍
龚自珍
龚自珍:字璱人,号定盦,清代思想家 、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 举人,38岁中进士。主张革除弊政,抵 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 片。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 ,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 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著有《定庵文集》今人辑为《龚自珍 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
已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浩荡:广阔深远的样子,也就是 浩荡之意。 白日斜: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分。 吟鞭乡杭州,有版 本称这指的是诗人不知今后该何 去何从。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 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马 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 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 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 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 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 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 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虽然辞 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程 和命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 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 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 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 花枝的花,但不是没有感情的东 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 美丽的春花成长。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 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 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 诗人复杂的情感。
课外拓展
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要使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蓬勃, 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像万 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 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抖擞精神, 不要拘守规格选拔重用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