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街区在我国的可行性与利弊
开放式步行街的危害
开放式步行街的危害
【正文】
开放式步行街的毀滅性危害
近些年,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推进,步行街也开始被大量开放,成为诸多城市的一大特色。
但是,开放式步行街却也被认为存在毁灭性的危害。
(1)破坏城市风貌。
开放式步行街往往会影响相邻街区的建筑风貌,例如在
建成步行街前,一些建筑结构及装修方式可能形成一定的城市特色,而当步行街被重新建设后,原有的城市风貌可能逐渐淡化,最终消失。
(2)投资成本高。
由于开放式步行街的投资成本比较大,很多城市无法拿出
大量资金进行投资,加之步行街本身的经营及管理成本也比较高,使得很多城市不得不反复考虑,有时甚至不得不作罢,从而使得很多城市无法开发步行街。
(3)社会问题加剧。
由于步行街的开发吸引了大量从事旅游、消费的游客,
他们的经济行为也会给当地的步行街带来经济开放机会,但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引起社会问题,比如人流和车流的泛滥,交通拥挤,服务的不满意等等,都会对当地的社会问题造成更多的加重和影响。
(4)保护渐退。
由于步行街维护和管理成本相对较高,很多城市也没有条件
负担起,这意味着步行街就会因此缺少维护,使得它们的基础要素会渐渐退化,开放式步行街的整体水准就会逐渐下降。
总而言之,如果长时间不加控制的话,开放式步行街实际上也会导致许多不良
的后果,包括破坏城市风貌、投资成本过高、社会问题加剧以及步行街维护渐退等等,所以建议各地翻新出步行街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恰当的调整和管理,以保证步行街有效发挥其社会功能。
开放式街区让城市空间充满生机与活力
开放式街区让城市空间充满生机与活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 作的若干意见》发布后,文件中提到的“新建住宅要推广 街区制”、“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引 起很大的反响。其实,推广街区制只是为今后城市规划建 设管理指明方向,主要目的是增加公共道路面积,提高道 路密度,解决“丁字路”、“断头路”等交通问题,当然也 需要方便社区居民的生活与出行,增加城市景观和形态功 能的多样性,增进居民之间、居民与城市之间的情感认同 等效果。
包括发展旅游、养老等产业,将闲置房产改造成度假酒店、 短租酒店等。最近,国家发改委等 10 个部门发布《关于促 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也提到要有序发展“民宿出租”。 这些都为民宿进入房地产业提供了客观条件,也与供给侧 改革促进房地产业发展不谋而合。
当然,民宿行业发展离不开法制的保障,只有法治才 能让民宿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有关民宿的法制大致有两 大块 :一是准入,即什么样的房屋可以纳入民宿范畴,民 宿要符合什么样的标准和条件,这是民宿行业发展的最基 本和最重要的问题。二是经营服务,即政府如何对民宿活 动进行监管,包括民宿准入的审批和日常监管。至于民宿 的经营活动,则由市场调节,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 定性作用。
May 2016 61
这些年,我国民宿行业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发展很快, 从出现到快速崛起,仅仅用了三四年的时间。如今民宿行 业的规模虽然还不大,但由于正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 库存政策实施的机遇,民宿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供给侧 改革要求改善产品供给,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有效供给, 而民宿在旅游发展环节中的积极作用不可低估。各地方政 府出台的去库存政策中包括对闲置存量房产的盘活政策, 其中涉及将存量房改造成更适应人们需要的形式加以经营,
街区制在我国的发展与展望
三、现代汽轮机在我国的发展现 状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汽轮机产业链,涵盖了设计、制造、安装、调试、 运行等多个环节。国内主要汽轮机制造企业如哈尔滨汽轮机厂、上海汽轮机厂 等在大型、高参数汽轮机的设计、制造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同时,我国在燃 气轮机、核电汽轮机等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四、现代汽轮机在我国的发展趋 势与展望
3、多元化应用:随着能源结构的多元化,未来汽轮机将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 例如,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汽轮机可用于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领域;在 交通领域,可研发应用于船舶、机车等领域的特种汽轮机。
4、国际化合作: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我国汽轮机企业应加强与国际先进企业 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竞争力。同时,积极 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规则制定,推动我国汽轮机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二、街区制的发展历程
1、早期探索阶段
在我国,早期的城市规划大多采用封闭式小区的形式,这种模式虽然便于管理, 但导致了城市交通拥堵、公共空间不足等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城 市开始尝试街区制规划,如深圳市率先在罗湖区实施了“打开围墙,开放公共 空间”的政策。
2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一方面,一些城市开 始对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将封闭式小区打开,形成新的街区;另一方面,一些 新建城区在规划时就采用了街区制。例如,北京奥运会期间,为了保障赛事期 间的交通流畅,一些大型居住区被要求打开围墙,形成街区。
五、结论
现代汽轮机在我国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成就。未 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业的持续发展,我国汽轮机产业将继续朝着智能 化、绿色环保、多元化应用和国际化合作的方向发展。我们相信,在各方努力 下,我国汽轮机产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开放式街区制的价值、挑战与对策
中国开放式街区制的价值、挑战与对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我国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
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
另外要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
”本文就此政策进行延伸,论述了国内外小区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实行开放式小区的价值、面临的挑战以及相应的策略研究,使开放式小区更好的解决交通问题并实现资源共享。
标签:开放式;街区制;安全性;交通;共享一、国内外小区的发展历程开放式街区制源于欧美,是一组建筑物与周边广场、街道、公园、绿地等实体或空间的总称,由城市道路围合而成。
开放式街区一般尺度不大、临街开放、没有围墙等限定空间的设施,街区生活网络完全融入城市道路体系中,街区内的休闲景观、花园、服务设施等为城市居民所共享。
1.美国上世纪20年代美国进入现代主义小区时期,采用的模式化的设计方式,导致了居住与居住的隔离,并且犯罪频发。
到70年代进入郊区运动时期,居住区开始向郊区转移。
大量社会资源流向郊区,但也蚕食了农田等,遭到质疑。
到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了新社区的建设,是传统的方格网街区形式的延续,将原本大的地块划分为小尺度的街区,创造了美国开放式街区的先例。
如今的美国,有一半以上都是开放式的街区制。
2.日本二战前后,日本的小区与中国封闭式居住区相似,处于封闭式时期。
二战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开始对小区的模式进行探索。
到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逐渐尝试打开封闭式小区,并建设城市街区。
将住区与城市空间结合为一体,进入街区式住区时期。
3.中国中国的封闭式住区是历史传统住区发展的结果。
早在周朝时期,围合式的居住区就已出现。
当时“闾里”是最基本的居住单位,设置里门,派专人掌管里门的钥匙并监视居民的出入,是封建帝制的统治手段。
开放街区的特点和意义
开放街区的特点和意义
开放街区是指在城市中将街道或街区划分为步行街或混合用途的区域,以促进社区活动和促进社区经济增长。
开放街区旨在创建一个更加友好、安全、健康和活跃的城市,为人们提供一个可持续的方式来购物、娱乐、工作和休闲。
以下是开放街区的特点和意义。
1. 鼓励步行和骑车
开放街区使人们更容易步行和骑车,因为它们有更少的汽车流量和更多的步行动线。
步行和骑车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减少交通堵塞和污染。
它还能提高人们的健康和心理状况,因为它们增加了运动量和社会交往的机会。
2. 提供社区空间
开放街区成为社区聚集的地方,以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例如举办节日、市场和社区活动。
这些社区活动加强了邻里之间的联系,进而建立了更强的社区联系和认同感。
3. 促进小型企业发展
通过创造新的商业空间和增加步行活动,开放街区为小型企业提供发展机会,并有助于繁荣城市商业。
这些企业可以在开放街区内增加宜人的空间、活动和购物的组合。
4. 增加文化指数
开放街区提供了机会,让城市中的文化通过社区教育和公开活动更加接近社区居民,以提高社区人民的文化指数,了解和欣赏不同的文化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5. 增强可持续性
汽车的减少意味着环境的改善。
让人们少使用汽车不仅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同时还有助于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水平,从而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大众的生活质量。
在开放街区中,城市规划师应该考虑人们的需求和要求,以确保它们成为安全和环保的空间,促进社区发展并为城市带来更多生机。
每一个成功的开放街区都非常注重开发和维护一个广泛的,多样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社区,这样将有助于创造延续性高的街区。
开放街区的特点和意义
开放街区的特点和意义
开放街区是指城市中的一个区域,其街道和公共空间被设计成可以自由使用和互动的区域。
这种设计理念旨在创造一个更加开放、友好和互动的城市环境,使人们更容易相互交流和社交。
开放街区的特点和意义如下:
1. 提高城市的社交性:开放街区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和社交,使城市更加友好和互动。
这种设计理念可以鼓励人们走出家门,参与社区活动,与邻居和陌生人建立联系。
2. 增加城市的可持续性:开放街区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性,因为它可以减少汽车使用和空气污染。
这种设计理念可以鼓励人们步行、骑自行车或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从而减少城市的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3. 提高城市的安全性:开放街区可以提高城市的安全性,因为它可以减少犯罪和暴力事件。
这种设计理念可以鼓励人们在公共空间中活动,从而增加社区的监督和安全性。
4. 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开放街区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因为它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商业活动。
这种设计理念可以鼓励人们在公共空间中购物、用餐和参加文化活动,从而增加城市的经济活力。
开放街区是一种创新的城市设计理念,它可以提高城市的社交性、可持续性、安全性和经济发展。
这种设计理念可以帮助城市创造一
个更加友好、互动和繁荣的环境,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街区制利弊分析
推行“街区制”利弊分析2月21日,中央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这份重磅文件的核心内容是推行“街区制”,文件要求“新建住宅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
”围绕这份文件“拆除小区围墙”的要求,赞同者有,质疑的声音也有。
有人疑问:没有围墙,物业怎么管?陌生人随意进出安全怎么办?还有专家认为:已建小区的公共部位属于全体业主所有,开放需要付费。
当然也少数人冷嘲热讽,认为中央推广的街区制无助于疏解城市交通拥堵,本来在建设时已经进行了规划,现在为了所谓的交通再重新建设,有些浪费,是否拍脑袋做决定。
中央为何要发文件推广街区制、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不妨往下看,有专家解读。
城市病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回到文件制定的出发点上。
这份文件,全称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作为时隔37年重启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配套文件,它勾画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中国城市发展的“路线图”,说它重磅一点不为过。
经过37年发展,中国城市日新月异,但问题吗?也不少。
尤其是各种“城市病”,必须得治,刻不容缓。
这就是这份重磅文件的出发点。
对于中国的“城市病”,文件里这样表述:城市建设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节约集约程度不高;依法治理城市力度不够,违法建设、大拆大建问题突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蔓延加重。
在中央看来,封闭小区是当前城市病的一大病因。
随着大宗用地开发越来越普遍,宽马路、大广场、超大封闭社区形成,迫使人们不得不开车出行,却拥堵在路上。
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不但造成街区宜居性不高,社区活力缺乏,也令不少人的城市生活并不快乐。
这些“城市病”需要治到什么程度?中央有总体目标:实现城市有序建设、适度开发、高效运行,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实现“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就是中央着力推出的新举措。
浅析我国推广街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推广街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李佳兴来源:《经营管理者·下旬刊》2016年第03期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式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
另外要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
本文针对开放小区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几点相关建议。
关键词:封闭式小区街区制治安管理一、引言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存在一些“城市病”亟须治理解决,交通拥堵便是“城市病”之一。
推广街区制便是《意见》为破解城市交通拥堵这一难题部署的一个“实招”。
然而,《意见》的出台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我国要推行街区制一定会面临诸多现实问题,比如国人的心理层面。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居民经历了四合院、单位大院、封闭式小区等阶段,已习惯封闭式的居所环境。
当然,推广街区制绝不是简单的“拆墙运动”,开放小区大门尚需公众的心理适应加配套政策的完善。
二、封闭式小区与街区制的概述1.封闭式小区。
封闭式小区一般是指具有围合结构,进行封闭式管理的小区。
目前存在的封闭式小区有两类:一类是在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工业企业的大批量建设,在建设工厂的同时,建设住宅区,单位主导分房,区域相对封闭,也就是《意见》中所谓的“单位大院”。
第二类是在1998年之后,商品房逐渐成为市场主导,开发商建造的居住小区同样采用封闭式围合结构。
基于身份认同和私密个人空间的需求,大多数人认为居住在一个有围墙、有物业,与外界保持一定距离的私密小区,是一种高品质的居住追求,所以就更加注重小区的“封闭性”。
封闭式小区的存在必然有利有弊,它的有利之处在于:封闭式小区对于保障治安环境有极大的作用。
一是便于物业公司的管理,相对安全,并且能够有效地遏制犯罪的发生。
二是减少了外界对小区环境的干扰,免受日益恶化的城市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城市交通带来的噪音、脏乱差的卫生情况和拥挤的城市街道。
开放式街区的安全保障问题探究
开放式街区的安全保障问题探究
开放式街区是指在城市规划中,将建筑物间的道路打通,形成
一个相对开放的区域。
开放式街区的出现可以提高城市的空气流通
性和活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安全保障问题。
1. 治安问题:开放式街区中的人流量增加,容易成为犯罪分子
的目标。
因此要加强巡逻和监控,提高治安保障水平。
2. 火灾问题:开放式街区一般拥挤程度较高,易造成火灾的蔓延。
因此需要在街区内设置足够的消防设施和安全出口,加强火灾
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火灾预防意识。
3. 交通问题:开放式街区中的交通流量大,车辆、行人和自行
车等交通方式交织在一起,需要制定相应的交通规则,增加交通设施,减少交通意外事故的发生。
4. 环境污染问题:开放式街区因为交通量的增加,环境污染的
问题也相应加重。
应加强垃圾分类、处理和回收,采取减少污染源
的措施,保护居民的身体健康。
总之,开放式街区的安全保障问题需全方位考虑,从治安、火灾、交通和环境等多个角度加强安全管理,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让开放式街区成为宜居宜人的生活空间。
开放街区调研报告
开放街区调研报告开放街区是指城市中一系列开放的公共空间,如街道、广场、公园等,这些空间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交流、娱乐和文化活动的场所。
开放街区的建设可以促进城市的发展和社区的凝聚力。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居民对开放街区的认知和评价。
首先,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居民对开放街区表示肯定。
他们认为开放街区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和友好的环境,人们可以在这里进行休闲活动、社交和享受文化娱乐。
开放街区还为商家和小企业提供了商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有居民表示,他们经常在开放街区散步、锻炼或与朋友聚会,这些活动让他们感到愉快并提高了生活质量。
其次,调研结果还显示了一些问题和改进建议。
部分居民认为开放街区的建设还不够完善,需要更多的绿化和休息设施,如椅子、凉亭等。
一些居民还希望增加文化活动和艺术展览,以提供更多的娱乐选择。
另外,部分居民认为开放街区的交通安全需要加强,包括增加交通警示标志和划定行人区域等。
这些问题和建议反映了居民对开放街区的期望和需求。
最后,调研结果还显示了一些影响因素。
居民对开放街区的评价与其周边环境、治安状况和设施配套等因素有关。
如果开放街区位于繁华商业区并且周边设施丰富,居民对其评价更为积极。
相反,如果开放街区位于偏远地区或周边治安状况不佳,则居民对其评价较为一般。
因此,对于开放街区的规划和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周边环境和需求,以提升其吸引力和使用率。
综上所述,开放街区对城市的发展和社区的凝聚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居民对开放街区普遍持肯定态度,认为其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和友好的环境。
然而,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和改进建议,如加强绿化和休息设施、增加娱乐选择和加强交通安全等。
最终,通过综合考虑周边环境和需求,我们可以进一步提升开放街区的质量和功能,满足居民的需求,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街区制利弊
浦交通1303 潘阳阳 13号浅谈街区制利弊2016年2月,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我国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促进土地节约利用;要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
“街区”这一概念发端于欧美,是一组建筑物与周边或其中的广场、街道、小公园、绿地等实体或空间的总称。
克而瑞地产研究部表示,街区制是城市建设布局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在城市规划的道路边上建房子,且不设围墙。
在土地私有国家和我国改革开放早期,大多采用这一方式。
它的优点是可以增加公共道路和路网密度;缺点是居住区楼下的车流增加、车速更快,增加了交通安全等隐患,增大了居住区的近噪音干扰,可能影响居住的舒适度和生活品质。
首先,推行街区制简单来说就是拆围墙。
目前,我国城市内住宅小区基本都建设围墙,形成一个个封闭的组团,这无疑成为城市建设的拦路虎。
有调查显示,住宅小区内部道路的使用率要远远低于城市道路。
由于大多数小区都有物业进行管理,非本小区的业主几乎是不可能利用到小区内部道路,而且一般的小区建筑面积都占地上百亩,这对土地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此外,交通小区之间由于住宅小区的拦截而达不到理论上的最短路程,势必要产生因绕行导致的交通压力、环境污染和能源浪费。
因此,打开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不仅可以缓解交通拥堵、减少尾气排放,更可以降低交通管理成本。
其次,《意见》指出要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
大多数的城市发展模式讲究“要致富,先修路”的原则,而且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都在大力建设以快速路为城市干路骨架的道路网系统,非常符合目前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但是,由此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交通问题,交通事故和拥堵尤为突出。
据北京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11北京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做出一份评估报告显示,交通拥堵让北京市年损失1056亿元,相当于北京GDP 的7.5%。
浅谈开放街区制度的可实施性意见
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科技经济导刊 2016.30期浅谈开放街区制度的可实施性意见刘 伟 徐晓童(青岛黄海学院 山东 青岛 266427)什么是街区?什么是小区?小区与街区的空间区别的奥义就是尺度以及功能,小区用地面积一般在100-350亩,大概是被主干道与次干道围合的一个大型街区。
街区呢?用地面积一般约为6-100亩,常会紧邻城市支路。
现实是主干道网络以及超大街区,优先车辆而非行人,抑制步行。
在500M这个模数化规模的街区里,巴黎、罗马这些传统欧洲城市的中心区,500米范围内的城市形态丰富多样。
东京、香港这些现代街区,形态即使不那么丰富,但保留大量临街界面。
我们暂且把500M×500M街区内部的小支路看作城市交通系统的毛细血管,增加了临界路面,对应增强了步行活动范围,自然而然的有利于经济活动。
我国的发展比较早的城市中,比如青岛胶澳总督府周边的500米范围,也有丰富的功能和多样的生活模式,依赖于旁边保存相对完整的里院街区系统,而中国城市新区的住宅大盘,500米勉强装下甚至装不下一个小区楼盘地块,完全是另一种尺度规模。
这就是当年德占时期留给我们后人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当今发展城市的时候没有上个世纪的人思考人性化的地方多。
国内现状来说,城市地块的性质与土地权限有关,在我们国家居住用地产权是70年,所以开发商与政府可以集中规划建设土地,境外许多国家的土地是私有制的,所以不太利于大面积的开发建设,导致地块的新旧混杂,出现多元化的城市肌理。
1对于开放街区政策的支持点1.1支持更加细密的道路网在社会上现在人们有个普遍共鸣,认为道路网络细密程度高,对于出行就有了更多的路线可供选择。
平坦宽大的马路在中国的各大城市中随处可见,但对起疏散分解作用的次级道路的关注度却非常低。
我们可以城市中的主要干道比作人体中的主动脉,如果没有次要道路,就如同人体当中主动脉的大股血液在短时间内汇集到了狭窄无比急剧堵塞的毛细血管地带,血液的大量汇集逐渐形成了血栓,造成了拥堵现象。
基于开放街区理论对中国居住小区模式探讨
基于开放街区理论对中国居住小区模式探讨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中国城市居民的居住需求也越来越重要。
居住小区作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其设计与建造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然而,当前大部分中国城市居住小区采用的是封闭式设计,小区内部往往有着严格的安保措施,居民之间交往较为困难。
这种完全封闭式的居住模式虽然有着一定的安全性和舒适度,但也存在很多缺陷。
相比之下,开放街区理论在小区设计中逐渐受到重视。
开放街区不同于传统的封闭式小区,是一种以开放性的街区为基础,强调人、绿化和公共空间的设计理念。
开放街区的特点是以中央公共景观和到达门廊为中心,形成轴线式的交通模式,形成了安全、舒适、便利的生活空间。
在中国城市居住小区中,采用开放街区理论的居住小区也逐渐增多。
目前已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如上海绿地香花桥、北京国际新城等。
这些小区从设计上注重了公共空间的设置,如市政道路、公园、商业区、社区中心等,旨在打造一个开放、多样、共享的社区空间。
与封闭式小区相比,开放街区设计可以大大提高社区的社交性和互动性。
居民之间有更多的交流机会,也更容易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
此外,开放街区中设置的公共空间也更具多样性,让居民能够享受更多的公共服务。
开放街区也有利于城市绿化和环保。
例如,海绵城市理念的引入,可以让雨水通过自然的方式去往不同地方,减少城市内的洪涝灾害。
当然,开放街区设计也需要注意一些现实问题。
首先,开放街区的动线设计应该避免车辆和行人混杂,保证居民的出行安全。
其次,居民应该有足够的停车位以及绿化景观。
最后,社区文化建设也至关重要,居民之间应该有相互信任和尊重的文化氛围。
综上所述,开放街区设计在中国居住小区中逐渐受到重视。
通过注重公共空间和多样性,开放街区设计可以提高居民的舒适度和生活品质,也具有一定的环保效果。
未来,更多的小区将采用开放街区设计理念,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空间。
基于开放街区理论对中国居住小区模式探讨
基于开放街区理论对中国居住小区模式探讨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中国大部分城市里的居住小区逐渐成为城市居民的主要生活场所。
然而,当前大多数小区存在的问题是设计理念陈旧、建设质量参差不齐、供给标准不足等,导致人们的生活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为此,科学的小区规划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本文将主要从开放街区理论的角度来探讨当前中国居住小区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开放街区理论是由美国城市设计大师凯文·林奇等人为代表的城市规划思想学派提出的,在城市规划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开放街区是将城市中的大街、小路、广场及相应的建筑等作为独立的元素在设计中进行规划,将它们相互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功能交织、规划有序、人性化设计的城市空间。
开放街区理论注重城市公共空间的开放性、社区环境的舒适度、居住空间的多样性,提倡设计出多功能、多元化、与周边相互衔接的城市街区。
就我国居住小区的现状而言,存在几个问题,例如,供给过程脱离市场需求导致大量盲目建设;设计理念局限、缺乏活力和参与度等。
虽然中国的居住小区环境不同于西方的城市街区,但我们可以尝试从中吸取一些经验,以期改进当前的居住小区模式。
首先,应该注重小区规划的公共空间设计。
应该将社区环境作为设计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考虑进去,从而形成多样性、提高社区凝聚力。
设计中应该把握好小区内部公共区域的布置,使其功能齐全、便利生活、多元化行动,并将公共区域与周边的城市公共空间相互融合,形成完善的公共空间体系。
其次,应该注重小区的交通设计。
交通设计是居住小区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
应该根据小区的地理位置和推崇的交通方式,合理安排道路的宽度、设置公共交通站点、规划自行车和步行道路等。
重要的是使道路系统合理化,并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的街区尺度和交通需求。
小区中如有行车道、步行道等都要保证合适的宽度和舒适度,便于行人活动和两条车道交叉相遇时的顺畅通过。
最后,应该注重小区环境的采光条件。
小区采光条件应符合建筑设计原则,以便于自然采光。
基于开放街区理论对中国居住小区模式探讨
基于开放街区理论对中国居住小区模式探讨居住小区是城市居民居住的主要形式之一,然而近年来却遭遇到了一些议论和批评,主要是因为其封闭化和单一化的现象日益突出,难以适应当今城市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而开放街区理论则提出了“开放、多样、参与、共享”的设计理念,试图打破传统封闭小区的模式,从而探索适应新时代城市发展的居住模式。
在中国,传统的居住小区模式主要以住宅楼为主,其结构具有封闭性和单一性,无法满足居民的多元需求。
同时,小区中存在着物业公司的管理和收费,使得居民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受到限制。
这些现象反映了中国居住小区发展的不足之处,需要通过开放街区理论进行改进。
开放街区理论主张“开放、多样、参与、共享”的居住空间设计和管理方式,目的是提高居住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具体而言,开放街区设计将建筑空间延伸至周边公共空间,可以通过开放的商业空间、休闲场所等吸引更多的居民进入,形成互动和交流的社交空间。
多样性则体现在居住小区的建筑、环境和社区文化等多个方面,以满足不同居民群体的需求。
参与性则要求在小区设计和管理过程中融入居民的意见和需求,形成一个具有社区自治精神的社会组织。
共享性则是指在小区中开展一些公共服务,如公共厨房、养老服务等,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效率的提高。
在实践中,开放街区理论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和推广。
一些新兴小区开始尝试引入商业空间、休闲场所的设计,打造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文化氛围的社区。
同时,“共管共享”的管理模式也逐渐在小区中得到普及,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一个充满互助和合作的团体。
然而要实现开放街区理论所提倡的设计和管理模式,还需要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加强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
政府部门应建立相应的规划设计标准,鼓励和支持开放街区的建设,同时建立完善的居住小区管理制度,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和参与价值。
同时,社区组织和物业公司也需要加强自身的管理和服务,积极营造一个富有活力和温馨的社区空间。
试论开放式街区制住宅区的规划策略
试论开放式街区制住宅区的规划策略摘要:住宅小区有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形式,受历史传统文化影响我国住宅区建设以封闭为主。
现代封闭住宅区建设有两个高峰期,一是上世纪50年代兴起的单位大院,另一个是1998年后,我国取消了福利分房,实现居民住宅私有化,开发商为了提高小区品质,追求卖点,建设封闭小区。
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16年2月6日)的相关要求,今后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
本文就开放式街区制住宅区面临的挑战和相应对策展开论述。
关键词:住宅区、开放、封闭、交通、安全1开放式街区制住宅区简析开放式街区发源于欧美,是一组建筑物与周边或其中的广场、街道、小游园等实体或空间的总称,由城市道路围合而成。
街区制在国外已发展成熟,遍布世界各地,例如美国就有一半以上都是开放式街区制小区。
从形态上看,城市街区制住宅区由多个小尺度街坊组成,一般街坊尺度不大,临街开放,没有围墙等限制空间的设施。
2开放式和封闭式住宅区的利与弊2.1道路交通方面开放式住宅区将小区道路引入城市交通,畅通城市的毛细血管,健全城市道路网络。
保证城市道路网络体系不会受到封闭式小区的阻隔,形成更为完整和体系化的道路结构,得以保证城市交通畅通。
而封闭式小区如果规模过大,势必对城市道路网络造成不同程度的阻断,阻碍交通畅通。
2.2街道活力开放式街区由于路网窄密,沿街道可以布置商业服务设施,吸引人的集聚。
休闲、运动和购物都可以通过街道空间完成,非常便捷。
封闭式小区在进行公建配置时,把具有重要公共和商业价值的公共服务设施放到了小区内部,通过围栏或围墙与外界隔离,小区外面街道商业设施较少,人气不旺。
2.3安全性封闭式小区靠小区内的保安和摄像设施,小区内部安全性相对较高。
而开放小区是靠摄像设施保障,小区内部人员复杂、存在安全隐患,但提升了街道的安全性,避免了街道盲区。
我国开放式街区制小区推广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分析
我国开放式街区制小区推广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分析在房地产行业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封闭式小区的安全性和私密性正在被逐渐削弱,对小区居民的生活造成种种不便,因此目前针对打开封闭住宅小区的呼声越来越高。
本文針对这一问题,对发展开放式小区面临的挑战和措施进行了分析,希望能更好的解决住宅小区改造和建设问题,为公民营造更加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标签:开放式街区;建设价值;挑战;对策我国政府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目前原则上已不再建设封闭式小区,针对已建成的小区也需要逐步打开,解决住宅布局问题,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以下将结合我国推广开放式街区的重要性和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
1、推广开放式街区制的现实意义1.1改善交通拥堵我国很多大型城市的交通网密度远远低于国外大城市,这是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因素,例如深圳市的道路宽度与纽约、巴黎、东京等城市的道路宽度相差无几,但交通拥堵是深圳市居民出行时常见的问题,除了人口密度大之外,晟主要的原因就是城市支路不通畅,道路微循环太差。
目前封闭式小区不仅加重了城市交通压力,还给城市治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实行开放式街区制改革则能对交通路网进行重新规划,节约大量土地,是解决城市病的一味良药。
1.2增强城市活力与封闭式小区相比,开放式街区制改革通过逐步拆除围墙,让小区的绿地、车位、商铺等城市资源朝公共化发展,不仅能增进小区间的交流互动,而且能带动大范围的商业交流。
此外,在街区制改造过程中,可将节约出来的大量土地,按照服务半径建设更好的公共设施和绿化公园,不仅可服务附近居民,而且能为整个城市的居民提供公共服务,提升了城市宜居性和居民的幸福感。
2、推行过程中的主要问题2.1安全问题开放式小区中人们主要担心的是盗窃、隐私暴露以及交通安全,由于居住街区周围街道属人车混用街道,因此很多居民担心对儿童和老年人的出行造成安全隐患,从而阻碍了开放式街区制的发展。
基于开放街区理论对中国居住小区模式探讨
基于开放街区理论对中国居住小区模式探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也随之蓬勃发展。
在城市中,住宅小区是最为常见的居住形式之一,而在现有的小区模式中,绝大多数都是基于封闭式的概念设计的。
封闭式小区模式虽然能够带来一定的安全性和私密性,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封闭式小区会增加城市道路的拥堵,由于小区内的交通基本上是依赖单独的入口/出口来实现的,这些入口/出口必定会与周边交通紧密相连,从而导致附近道路的拥堵。
其次,封闭式小区常常给人一种封闭、孤立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容易导致住户与外界缺乏交流和互动。
此外,封闭式小区还会占用城市大量资源,如土地、水、电、道路等,从而对城市的整体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
针对这些问题,开放街区理论提供了另一种设计思路。
开放街区一般采用的是城市街区式布局,小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和界限,住户的进出方式也是与周边环境紧密相连的。
这种布局不仅能够让小区与城市环境更好地融合,还能够促进住户之间的社交互动和交流,从而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
在中国,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采用开放街区理念的小区设计方案。
例如,上海的某些小区,采用了传统的弄堂布局,把住户与城市空间紧密结合起来,在隐私权和私人空间的同时,也实现了与周边环境的良好互动。
此外,深圳的一些小区也采用了开放街区的理念,建立了一些配套服务设施,如儿童游乐区、公共花园等,让住户能够更好地享受城市生活。
当然,开放街区理论在中国的实践过程中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住户的私密性和安全性保障。
封闭式小区的优势之一就在于其能够保证住户的安全性和私密性,而开放街区模式下的住户安全性却需要有一个全新的管理和保障机制。
另外,开放街区还需要与周边环境充分融合,从而实现一个良好的社区生态。
总的来说,开放街区理念在中国的小区设计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封闭式小区模式必将逐渐被开放街区所替代,打造一个更加人性化和城市化的居住环境。
基于开放街区理论对中国居住小区模式探讨
基于开放街区理论对中国居住小区模式探讨中国居住小区是城市化进程中典型的居住模式,对于城市居民的居住和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城市化不断加速,传统的居住小区模式逐渐显示出一些问题,如封闭性强、功能单一、缺乏社区活力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引入开放街区理论对中国居住小区模式进行探讨,可以为改善小区环境和居民生活提供新的思路。
开放街区理论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使城市街区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形成活力、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模式。
相对于传统封闭式的小区模式,开放街区着重强调小区与周边环境的互动和联系,打破封闭性带来的空间壁垒,增加人员流动和交流,提高空间利用率,增加社区活力。
应该从小区规划和设计上进行改进。
传统的小区设计通常采用分区分块的方式,导致小区内部封闭、单一的功能布局。
而开放街区理论提倡功能多样性和混合式布局,可以将小区打造成为一个有机、多元、可持续发展的社区。
在居住小区内增加商业区域、办公区域、公共设施等,为居民提供更多、更方便的服务和休闲娱乐设施,满足居民的各种生活需求。
要通过改变小区与周边环境的联系方式,打破小区的封闭性。
传统小区常常采用高围墙、封闭门禁等手段限制小区与外界的交流和联系。
而开放街区理论提倡增加小区与周边道路和空地的连接,创建友好、开放的城市街区。
可以通过拆除围墙、开辟进出口、修建步行和自行车道等方式,让小区与周边环境相互渗透,增加居民的出行便利性,促进社区的交流和互动。
应该建立健全社区自治机制,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
传统小区往往由物业公司单方面管理,居民参与度低,社区自治机制不完善。
而开放街区理论强调社区共治和民主参与,建立居民委员会、社区议事会等机构,通过居民自治和参与,提高社区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居民可以参与小区公共设施的管理、社区活动的策划和组织等,使居住小区成为居民自我服务和社交互动的平台。
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创造宜居的小区环境。
传统小区模式常常忽视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导致居民生活环境差、资源浪费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最终考核作业
系别:建筑工程系
班级:14建筑学(2)班
学号:**********
姓名:**
时间: 2016.1.9
开放式街区在我国的可行性与利弊
首先明确一点,为什么开放式街区在前段时间被大家广为议论?原因是2016年2月20日,国务院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其中,第六部分第十六条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
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
”开放式街区一提出,社会各界充满了各种议论。
对此我的观点是,将现有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打开是不可行的,但是可以在新建的住宅小区上做一些适当的改变,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
我反对小区内部道路公共化的理由有:
(1)住宅安全难以保障。
封闭式小区只有少量开口与城市相连,能减少盗窃犯、流浪汉等对内部住宅的危害。
而开放式小区,就少了一层防卫。
其次是交通安全,人们常说家里的孩子如今都会打酱油了,假如实行了开放式街区,估计就会变成家里孩子出去打酱油的时候被车给撞了(玩笑)。
封闭式小区没有过境交通,内部车辆较少,实现了人车分流的小区,内部几乎没有汽车。
老人、孩子在小区内部嬉戏玩耍的时候,就能少面对一些危险。
(2)物业管理难度加大。
小区的配套设施费用是由各位业主出的,但是却为社会所使用,停车位、小区绿化等等都难以分配使用。
封闭式小区的内部景观、园林,基本只为小区居民服务,同样成本下能维持更好的品质。
(3)生活质量将受到影响。
人们买房子的时候一般都不会选择临街的,因为我国现在还做不到像国外那样开车上路不鸣笛,街区开放以后,买房子再也不用担心临街不临街了,因为所有的户型都会是临街的。
虽然我对此持反对的态度,但是现实中我国的交通布局问题还是很严重的,出行的时候经常会有堵车问题,停车难问题,是急需改革的。
有人认为交通和建筑好像是并不搭边的,实际上,正是因为建筑区的不合理规划,影响了道路的铺设,减少了出行道路的可选性,才会造成现在交通的不便利。
这也是国家提出开放式街区的重要原因。
下面由一张分析图对比一下各个不同国家发达城市的交通线路的不同之处。
从这张图片可以轻易发现,巴黎与华
盛顿的街道纵横交错几乎无法统计,
而东京虽然从表面上看来密密麻麻
的都是房子,但其间的细小道路却布
满了整个画面以至于很难分辨。
而北
京是以小区和大院为单位的,无论是
居民小区,还是大型公司企业的厂房
写字楼,都热衷于圈占一大块地皮作
为他们的独占资产,不得轻易路过。
虽然主干道的宽度要明显大于上面
那些大城市,但总体道路面积却远远
小于国外的。
这就使我们国家更加的
拥挤,而国外的大部分城市并不会用
长长的围墙去围拦某一群建筑,它们
只会将临近的几个小建筑分为小块,
让更多的公路从建筑群中通过。
从上
图中可以明显发现在国外的城市中,
建筑与建筑之间很少会有隔墙,以便
于人员车辆顺利通过。
对比之下,交
通网络差距不止一点点。
开放式街区被提出是因为现在城市中拥堵不堪的交通,以首都北京为例,一首《五环之歌》就唱的很明白,如今七环已经建成,地铁开通了19条线路,依然改变不了无药可救的拥堵交通。
曾经看过纪录片《故宫100》,其中一部分讲明清时期紫禁城的一个个城门现在被一个个拆除,变成了一座座立交桥,即使是这样,北京的交通依然十分糟糕。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北京的老城门就被一个个拆除,现存的古城所剩无几。
我想这就是最初的实行开放式街区吧,可惜并没有太大的作用。
事实上,中国民居住宅封闭式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古时候皇帝一个人霸占了一整座紫禁城,为的是保证皇家血脉的安全,体现皇族的尊
贵。
现在的封闭式住宅小区也是为了业主的安全和彰显业主的经济能力。
古代皇帝的一个家也是一座城,占地72万平方米,座落在北京中轴线的正中央,索性当时并没有那么多的私家车辆,否则平民出行都要绕着圈走。
做一个假想,假如皇权依然存在,如果想提倡开放式街区是不是要先把皇帝的家给拆了?转念一想,既然开放式街区思想是政府提出的,要不第一步先把中南海给开放了?所以很明显,将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实行内部道路公共化是不可行的。
为什么中国的交通网络与外国相差如此之大呢?在此我想起一件有趣的事情,来源于知乎上一个知友的回答,说的是我们所在的城市合肥市的黄山路段。
下面附上我做的该路段的分析图。
合肥有一条主干道叫屯溪路也叫南一环,这条路上藏龙卧虎,连接着诸如合工大,安医,安大,安中医,省委党校等等,繁华异常,堵车实在是家常便饭。
屯溪路的南侧有一条路黄山路,是分流屯溪路的重要道路,但是黄山路并没有横贯市区,而是在徽州大道交口上断头了,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是省军区的大院。
堂堂正军级单位,合肥市哪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早年间合肥的交通压力没那么大,在城区西侧南侧扩建新区也缓解了市区的压力。
但是到了零五年以后,中央给安徽省给合肥市的压力越来越大,地方土地红线进一步松绑,城市扩张进入了加速期,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南一环也越来越堵。
地方经济建设的态度越来越强硬,但是省军区也有个不好惹的人物。
司令员姓许,他父亲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少林寺将军。
黄山路东延也就一直拖着,直到许司令调走,合肥市才逐步搞定。
到
14年才完成,延到了宁国路,你猜延了多少?571米。
这次为啥又走不了呢?因为前面是合工大大院。
虽然讲起来有点可笑,但是这个事情确实反映了我国交通问题的现状。
由分析图可以看出,由于合工大校区的“霸占”黄山路无法向东延伸,否则黄山路可以一直向东,与南北一号线、铜陵路相交,可以大大的缓解南一环的交通压力。
这个例子就在我们身边,合肥虽然是三等的二线城市,相比于北京上海等地要逊色的多,但是交通压力却是非常大,仅是图片上这一小块的地图上,难以开放的校区就有九个,还有大大小小的住宅小区,非常密集,老城区建筑密度大,再加上修地铁许多路口封路,交通压力非常大。
围墙已经成了国内的住宅小区和机关单位一种不言自明的要求。
对于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是不可能视而不见放任不管的,对于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现在是百家争鸣的,而对此我的观点是,应该尽量使城市交通更加丰富,而非破坏已有的居住小区完整性与私密性。
如图,中国的交通路线要比外国的交通路线复杂得多,大院式思想是从老祖宗那里流传下来的,可是在给现代却给交通带来了很大压力。
现在政府想要借鉴外国的案例来改变中国的现状,然而适合国外的并不一定是适合我们自己的,在中国我们应该开发适合自己的开放式街区,而不是生搬硬套外国的已有模式。
我认为现在比较适合我们的是适当剪裁小区住宅,将一个整块的住宅体系有机的划分成若干个,增加“井”字形路网,为交通主干道缓解压力。
每一个划分出来的体各自块独立成体,依然享有的区景观和配套设施。
也就是将一个大院划分成若干个小院,缩小每个住宅区的占地面积,由小聚大,围墙依然保留,但是圈住的不再是横跨两三条街道的大住宅区,而是小而精致的小住宅区。
在解决交通问题的同时,不会对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影响,我想这才是为百姓解决问题的初衷。
下面是我所调研的合肥市两个不同街区的对比,可以很直观的表达我的观点。
①
该地块位于合肥市铜陵南路段,处于东一环与东二环之间,车流量较大,距离包河万达、合肥火车站等地都不远。
可以看到由于元一柏庄和文昌新村两个住宅区的存在,在地图上比例尺为1:100(米)的比例下,我们能看到的交通干道只有三条,成“干”字形交叉。
由于架设了高架桥,一般情况下可以缓解交通压力,但是出行高峰期时还是会造成拥堵影响出行。
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街区,两个路口之间相隔非常远,再加上高架桥或者下穿道路的存在,一条路上很难掉头行驶。
一旦出现交通事故或者违规行为,立刻会造成拥堵。
②
该地块位于合肥市滨湖新区的滨湖世纪城圈,看见这张图片明显比第一张图片让人心情舒畅,同样是1:100(米)的比例尺度,这张图片上能看到的城市干道有8条,其中包括徽州大道和庐州大道两条城市主干道。
滨湖世纪城是一个相对较新的住宅区,小区面积很大,但是由于被划分成了9个不同的区域,使这一
街区的交通十分流畅,从图片中可以看出,一个“井”字形的路网贯穿其中,左下角则是住宅区配套的商业设施,右上角为学校区域,其余7个小型住宅区:琼林苑、临滨苑、春融苑、徽贵苑、振徽苑、徽昌苑、徽杰苑,分别座落在路网里,每个小的住宅区都有封闭式管理的院落和配套物业管理。
这样的划分既能缓解周边的交通压力,又能保证小区的完整性与私密性。
为居民提供了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可以很明显的对比出来,街区的规划对交通的影响很大,滨湖新区的路面虽然没有市区宽敞,没有浩浩荡荡的八车道加立交桥,但是交通却不拥堵,可见滨湖新区的规划非常适合我国目前的情况,能在身边看见这样的案例很让我兴奋。
以上就是我对于开放式街区在中国的未来发展趋势的一些理解。
中心就是划分整块的住宅区,使城市交通更加丰富,而非破坏已有的居住小区完整性与私密性。
开放式街区不是中国特色,想要缓解出行压力并不能生搬硬套外国的现有理论,要勇于开拓创新,寻找适合我们国家的解决办法才能为国民带来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