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_内部控制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_内部控制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_内部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3f4b2d4e767f5acfa1c7cd58.png)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从内部控制角度的分析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从内部控制角度的分析(一)巴林银行倒闭案简介英国巴林银行是英国伦敦城内历史最悠久,名声显赫的商业银行集团,其业务专长是企业融资和投资管理,业务往来点主要在亚洲及拉美新兴国家和地区。
到1993年底,巴林银行的全部资产总额为59亿英镑,1994年税前利润高达1.5亿美元。
但到了1995年2月26日,巴林银行因其新加坡支行(Barings.Futures.Singapore,BFS)交易员里森(Nick.W.Leeson)违规从事衍生品业务而遭受巨额损失,无力继续经营而宣布破产。
一个有着233年经营史的良好业绩的老牌商业银行自此在伦敦城乃至全球金融界消失。
里森1989年开始到巴林工作,由于其业绩突出,1992年,里森被巴林管理层派到新加坡建立期货部,并任总经理,拥有雇佣交易员和后台清算的权利。
里森建立了一个秘密账户“88888”,并多次用以隐藏员工的操作失误和未经授权的交易,从而使大量的交易损失未能在账户上得到反映而是进入秘密账户。
1994年12月,BFS未在账户中确认的累计损失超过2亿英镑,其中仅1994年就达1.85亿英镑。
但如果此时采取有效措施,巴林也许就不会倒闭。
1995年1月18日,日本神户发生大地震,其后数日,东京日经指数大幅度下跌,里森一方面遭受更大的损失,另一方面从伦敦获得大量资金购买更大数量的日经指数期货合约并卖空日本政府债券,希望日经指数会上涨到理想的价格范围。
但事与愿违,日经指数并未如里森预期的那样上涨。
1995年的前两个月中,BFS累计未报告损失翻了三番,2月27日,达到了8.27英镑,加上相关成本,BFS未经授权的交易损失累计达到9.27亿英镑,是整个巴林银行全部资本和储备金的1.2倍。
尽管英格兰银行采取了一系列的拯救措施,但这个闻名于世的银行最终还是破产了。
(二)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分析——内部控制问题巴林银行之所以倒闭,从表面上看,是因为里森个人的越权行为所导致,而实际上这反映出现代银行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体制的缺陷。
银行倒闭案案例分析—巴林银行
![银行倒闭案案例分析—巴林银行](https://img.taocdn.com/s3/m/82cc481d227916888486d71f.png)
巴林银行倒闭成因分析—内部控制角度(一 ) 控制环境存在问题首先 . 管理层对企业经营业务的风险认识不足.银行是一个经营货币资金的企业,这一特点决定了银行是一个高风险的企业,经营中需要拥有比其他行业更高的风险意识.原因是货币资金极易被挪用、盗窃.而导致巴林银行倒闭的业务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买卖,衍生金融工具的基本特征是以小博大,一旦成功可以获取巨额收益,而一旦失败则要遭受巨额损失.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衍生金融工具的“双刃剑”效应,实施更为严格的风险管理.在巴林银行例闭案中显然管理层没有对待衍生金融工具应有的风险意识,只看到衍生金融工具的正面效应而忽视了负面效应,从而也没有对负面效应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控制和防范.其次,管理层不重视历史经验的指示作用,突出表现是不重视资产负债表的作用.尽管资产负债表具有静态性,但它确实反映了企业在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及承担的风险,而巴林银行主管却对资产负债表置之不理.这从彼得·巴林的话语中可以明显看出“若以为揭露更多资产负债表的数据。
就能增加对一个集团的了解,那真是幼稚无知.”再次,管理层没有应有的风险等觉意识。
在巴林银行倒闭案中。
当交易员里森由于违规操作使亏损不断加大并且不能通过自身周转来掩盖亏损时.开始要求伦敦总部汇入资金.由干亏损不断加大,里森开始超常规的向总部索要资金,这种情况下巴林银行总部不但没有警觉到风险的存在而且违反英格兰银行的规定向里森输送资金.这些均说明巴林银行总部不但对里森非常规要求汇人资金毫无风险警觉意识而且一味的满足,暴露了总部在风险评估中的失误.最后。
不理智的人力资源政策.尽管里森曾经为巴林银行做出巨大贡献.但是人总有犯错误的时候,而巴林银行‘。
用人不疑,’的政策明显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用人政策走向了极端,从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按照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基本思想.我们认为巴林银行在控制环境上至少存在以上四个方面的不足,最终导致巴林银行的破产(二 ) 信息和沟通存在问题首先,总部要求里森更改进行错误交易处理账户时没有进行很好的沟通,尽管错误记录处理账户已经由"99905"转为“88888",但是这个信启、只有开设账户的员工一个人知道,其他员工包括最高管理者均不知道该账户的存在,开立用于处理错误记录的账户,如此重要的业务信息竟然未让管理者知道,信息在各个部门之间传递效率可见一斑;其次,在总部恢复使用泊"99905"账户处理错误记录时,临时“88888"账户不但没有及时消除而且该信息也没有向最高管理者报告备案,从而使"88888"账户成为内部控制的“盲区”,成为各种内部控制措施难以触及的地方,直到最终巴林银行例闭才知道该账户的存在.可以说正是“888891,账户这个关键控制点的失控导致了巴林银行悲剧的发生。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c715822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21.png)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分析
巴林的银行业一直是中东地区最稳健的之一,然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后,巴林的银行业也受到了重创。
其中,以巴林银行为例,其在2009年突然宣布倒闭,给巴林银行业带来了重大冲击。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
1.资金不足
巴林银行倒闭的主要原因是资金不足。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银行业受到的冲击非常大,巴林银行没有及时应对,导致资金紧张。
此外,巴林银行还面临大量不良贷
款和欠款未偿付的问题,使其运营资金更加紧张。
2.经营模式陈旧
巴林银行的经营模式相对较为陈旧,没有及时调整商业模式以应对市场变化。
在全球
金融危机爆发前,巴林银行主要依靠传统的对公业务和股票投资业务获得收益,没有积极
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导致企业发展缓慢。
3. 信用风险高
由于巴林银行经营模式较为传统,没有及时调整业务发展战略,长期从事高风险业务,其信用风险相对较高。
加上巴林土地相对有限,经济发展有限,从而使得银行的贷款不良
率迅速攀升,这使得巴林银行难以有效控制风险,最终导致了该银行的倒闭。
4.缺乏监管
尽管巴林银行在金融监管方面已经有一些成就,但与美国等国家相比,监管严格程度
远不及。
巴林银行的监管机制尚未完善,对于银行业的发展和监管不够透明,无法有效地
控制风险。
综上所述,导致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主要有资金不足、经营模式陈旧、信用风险高以
及缺乏监管等原因。
这一事件也给巴林银行业带来了重大的警示,要求银行业调整经营策略,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和金融监管改革,提高风险控制水平,以确保银行业的稳健发展。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f0ab6d8471fe910ef12df8cf.png)
1.巴林集团管理层的失职在考虑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是否称职时,有一点必须先弄清楚,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没有管理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或任何清算会员的事务的责任。
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只是个供清算会员进行交易的交易场所。
不过,即使如此,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还是有机会识别并反映其会员有不正当行为的征兆的。
这种机会曾在1994年末和1995年初出现。
当时,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发现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交易中存在若干异常,并向巴林集团提出了一些关于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征询。
这些原本是可能促成较早发现里森活动的。
根据官委清盘人的观点,如果巴林集团的管理层适当检讨并理解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在致该集团的信中所表述的忧虑,那么倒闭是可能挽回的。
官委清盘人认为巴林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回复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第二封信的态度尤其该受到严厉指责,该回信向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作出许多毫无基础的错误保证。
同样,琼斯对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的两封信的态度,也反映了他对问题掉以轻心到了令人无法接受的程度。
我们无法理解,琼期作为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财务董事,何以未经独立地详细了解整个事件,就在里森草拟的回复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征询里森交易活动的复函上签字。
2.松散的内部控制从巴林破产的整个过程看,无论是各国金融监管机构或国际金融市场都普遍认为,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是风险控制的核心问题,而巴林的内部控制却是非常松散的。
据报载,在2月26日悲剧发生之前,巴林银行的证券投资已暴露出极大的风险性,但竟末引起该行高级管理人员的警惕。
1月份第一周,里森持有合约3024份,20天后,即持有合约16852份(短短20天内,合约持有额增长4倍)。
到2月中旬,里森持有的合约突破20000份,比在同一市场操作的第二大交易商持有头寸多出8倍。
这个信号由于我们所不知道的原因而没有被巴林银行的最高管理当局注意到从而做出应有的反应。
总之,巴林很行本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失灵了,预警系统失效,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巴林银行事件案例分析内部控制
![巴林银行事件案例分析内部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57a2737f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f6.png)
巴林银行事件案例分析内部控制巴林银行内部控制案例巴林银行成立于1762年,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从事多种银行业务,尤其擅长公司理财和投资管理,历来是伦敦金融中心位居前列的证券行,以其根基牢固、资金雄厚享誉世界。
然而,1995年2月,由于巴林银行集团在新加坡的分支机构的总经理兼首席交易员里森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擅自从事巨额的金融期货交易,结果因投资失败造成10亿美元的亏损,导致巴林银行破产。
里森于1989年7月10日正式到巴林银行工作,主要是做期货买卖,一个人挣的钱能达到整个银行所有其他人挣钱的总和。
董事会最后采取一个政策,里森可以先斩后奏。
从1994年底开始,里森认为日本股市将上扬,未经批准就做风险很大的被称作“套汇”的衍生金融商品交易,期望利用不同地区交易市场上的差价获利。
在已购进价值70亿美元的日本日经股票指数期货后,利森又在日本债券和短期利率合同期货市场上作价值约200亿美元的空头交易。
不幸的是,日经指数并未按照利森的想法走,在1995年1月就降到了18500点以下,在此点位下,每下降一点,就损失200万美元。
里森又试图通过大量买进的方法促使日经指数上升,但都失败了。
随着日经指数的进一步下跌,里森越亏越多,眼睁睁地看着10亿美元化为乌有,而且整个巴林银行的资本和储备金只有8.6亿美元。
尽管英格兰银行采取了一系列的拯救措施,但都失败了。
1995年3月5日,国际荷兰集团与巴林银行达成协议,象征性支付了1英镑对巴林银行进行收购,并接管其全部资产与负债,更名为“巴林银行有限公司”。
1995年3月9日,该收购方案获得英格兰银行及法院的正式批准,标志着具有233年历史的巴林银行最终完结,从此退出国际金融舞台。
尤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巴林破产前两个月的一个巴林金融成果会议上,250名在世界各地的巴林银行工作者,还将里森当成英雄,对其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里森给巴林带来的损失,在巴林的高级主管仍做着次日分红的美梦时,终于达到了86000万英镑的高点,造成了世界上最老牌的巴林银行终结的命运。
(完整版)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分析
![(完整版)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869738fa6c30c2258019e00.png)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回顾1995年2月27日,一个全世界震惊的日子,英国经营了233年的皇家银行---巴林银行突然宣布倒闭。
它给金融界造成的恐慌是前所未有的。
巴林银行:英国老牌银行,伊丽莎白女王也信赖它的理财水准,是它的长期客户。
尼克李森:国际金融界“天才交易员”,曾任巴林银行驻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总经理、首席交易员。
1994年下半年,李森认为,日本经济已开始走出衰退,股市会有大涨趋势。
于是大量买进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和看涨期权。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1995年1月16日,日本关西大地震,股市暴跌,李森所持多头头寸遭受重创,损失高达2.1亿英镑。
这时的情况虽糟糕,但不至于能撼动巴林银行。
只是对李森来说影响其光荣的地位。
李森凭其经验,为了反败为胜,再次大量补仓日经225期货合约和利率期货合约,头寸总量已达十多万手。
要知道这是以“杠杆效应”放大了几十倍的期货合约。
当日经225指数跌至18500点以下时,每跌一点,李森的头寸就要损失两百多万美元。
“事情往往朝着最糟糕的方向发展”,这是强势理论的总结。
2月24日,当日经指数再次加速暴跌后,李森所在的巴林期货公司的头寸损失,已接近其整个巴林银行集团资本和储备之和。
融资已无渠道,亏损已无法挽回,李森畏罪潜逃。
巴林银行面临覆灭之灾,银行董事长不得不求助于英格兰银行,希望挽救局面。
然而这时的损失已达14亿美元,并且随着日经225指数的继续下挫,损失还将进一步扩大。
因此,各方金融机构竟无人敢伸手救助,巴林银行从此倒闭。
一个职员竟能短期内毁灭一家老牌银行,究其各种复杂原因,其中,不恰当的利用期货“杠杆效应”,并知错不改,以赌博的方式对待期货,是造成这一“奇迹”的关键。
虽然最后抓住了逃跑的李森,但如果不能抓住期货风险控制的要害,更多的“巴林事件”还会发生,包括我们个人投资者中的小“巴林事件”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一,公司内部原因(1)巴林银行内部管理不善,控制不力,缺乏风险防范机制。
从内部控制巴林银行的倒闭事件
![从内部控制巴林银行的倒闭事件](https://img.taocdn.com/s3/m/6f176a28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c8.png)
从内部控制巴林银行的倒闭事件巴林银行的倒闭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思,它不仅令人震惊,更对内部控制机制提出了严肃的挑战。
作为一个金融机构,银行在实施内部控制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本文中,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巴林银行的倒闭事件,并探讨如何加强和改进内部控制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巴林银行的倒闭原因及其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联。
巴林银行的倒闭主要是由于管理层的失职和内部控制的缺陷造成的。
管理层在企业运营和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的失误,未能有效监督和管理银行的风险暴露。
内部控制机制是保障银行运营安全和合规性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巴林银行的情况中,内部控制机制明显不足,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其次,我们可以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分析巴林银行的倒闭事件。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根据业务特点和风险状况,通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和运作程序,以及组织人员的职责划分和监督机制,有效预防和规范经营风险的一种管理方式。
对于银行而言,内部控制的重点包括风险管理、信息披露、财务报表准确性、资金流动监控等方面。
然而,在巴林银行的情况中,这些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缺失和不合规行为,导致了倒闭事件的发生。
进一步地,我们需要探讨如何改进巴林银行的内部控制。
首先,银行应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机制,确保对各类风险能够及时识别、评估和应对。
针对巴林银行的情况,监管机构应加强对银行风险管理的监督和检查。
其次,银行应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力度,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遵守规章制度的意识。
此外,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准确性,确保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也是提升内部控制的关键。
除了以上几点改进建议外,我们还可以从更广泛的角度思考如何加强整个金融行业的内部控制。
首先,金融监管机构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其内部控制能够有效运作。
其次,金融机构应建立行业内的自律机制,通过内部和外部的审核和评估,提升整个行业的内部控制水平。
最后,加强与政府监管部门和其他相关机构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内部控制的改进和提升。
巴林银行倒闭案
![巴林银行倒闭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a42858ad02de80d4d840f2.png)
巴林银行倒闭案故事全程:起因:1992年7月17日,尼克李森的一个新手下,交易员金姆王小姐犯了一个错误,她误将客户买进20份日经指数期货合同看作卖出20份,这个错误在李森当天晚上进行清算工作时被发现。
欲纠正此项错误,须买回40口合约,表示至当日的收盘价计算,其损失为2万英镑,并应报告伦敦总公司。
但在种种考虑下,李森决定利用错误帐户“88888”,承接了40口日经指数期货空头合约,以掩盖这个失误。
发展:随后由于日经指数上升了200点,损失达到了6万英镑。
尼克李森并没有向上级报告错误,而是利用88888帐户掩盖了真相。
为了弥补手下员工的失误,李森将自己赚的佣金转入帐户。
为了赚回足够的钱来补偿所有损失,李森承担愈来愈大的风险,他当时从事大量跨式部位交易,因为当时日经指数稳定,李森从此将多交易中赚取期权权利金。
到1993年7月,他已将“88888”号帐户亏扣的600万英镑专为略有盈余。
高潮:后来尼克李森记入88888帐户的错误更多了。
为了争取日经指数市场上最大的客户菲利普波尼弗伊,他答应的菲利普的价格,但实际上这个价格是不可能的,结果他将客户的风险转移到自己的身上,并形成了巨大的损失。
结果是1994年成了亏损激增的一年。
1995年1月18日,日本神户大地震,其后数日日经指数出现了大幅度波动,李森看到了弥补亏空的机会,并在初期获得的大量的利润。
但由于过去的亏空太大了,无法全部清偿。
结局:1995年2月23日,在巴林期货的最后一天,里森对影响市场走向的努力彻底失败。
日经股份收盘降至17885点,而里森的日经期货多头风险部位已达6万余口合约。
里森为巴林所带来的损失,在巴林的高级主管仍做着次日分红的美梦时,终于达到了86000万英镑的高点,造成了世界上最老牌的巴林银行终结的命运。
涉及的金融工具:日经指数期货,基础资产为日经指数(日经225指数)。
特点为:要交保证金,而且每天无负债结算,但可以杠杆操作,还会强行平仓。
(完整)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分析
![(完整)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629f1e052d380eb63946d33.png)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一、公司内部原因(1)巴林银行内部管理不善,控制不力,缺乏风险防范机制。
在新加坡分行,李森既是清算部负责人,又是交易部负责人,一身二职,说明巴林银行内部管理极不严谨.同时,巴林银行也没有风险控制检验机构对其交易进行审计。
巴林银行管理层知道李森在关西大地震后仍在增加仓位,却继续在1995年1月至2月间将10亿美元以上资金调拨给新加坡分行,充分说明巴林银行风险意识薄弱.巴林银行设立新加坡分行,在组织形式上也欠周详考虑,如果注册为全资子公司而不是分公司,也就不会招致巴林银行全军覆没的后果。
(2)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存在监管漏洞。
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所持的未平仓期货合约占整个市场未平仓合约总数的三分之一。
单一的经纪行为占有如此大的市场比重,新加坡交易所也没有采取措施制止,明显存在监管漏洞. (3)过度从事期货投机交易.稳健经营的机构,都应严格控制衍生产品的投资规模,完善内部监控制约机制。
许多投资衍生产品遭受灭顶之灾的,都与超出自身财务承受能力从事过度投机有关.(4)管理层不执行银行期货交易的内部规定.对海外银行投入其本金超过25%的限额规定。
无视新加坡期货交易所的审计与税务部发函提示,续继维持“88888”号账户所需资金的注入。
(5)交易员权力过于集中。
里森作为总经理,他除了负责交易外,还集以下四种权力于一身:监督行政财务管理人员;签发支票;负责把关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交易活动的对账调节;以及负责把关与银行的对账调节。
(6)混淆代客交易和自营交易.如果代客户交易,公司会向客户收取一定的佣金或交易费。
比如说大家熟悉的股票交易一样,公司一般根据客户的要求做交易,当然有时也提供一些建议.但是如果混淆了代客交易和自营交易,则不便于管理,对风险无法进行辨识,最终导致控制的失败。
(7)奖金结构忽视企业风险系数.奖金与基本年薪的比例失衡且忽视对风险的考虑,就会使员工为获得高额奖金不恰当地增加公司的风险。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3837651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8b.png)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分析巴林银行,这家具有233年经营历史的英国老牌商业银行,曾一度被认为是稳健和信誉的象征,然而,在1995年,它突然宣布破产,震惊了全球金融界。
探究其倒闭的原因,我们发现这主要归结于新加坡巴林公司期货经理尼克·里森对日本股市的错误判断以及由此引发的巨大金融损失。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尼克·里森在巴林银行中的角色。
作为新加坡巴林公司的期货经理,他负责管理和操作大量的金融衍生产品,尤其是在日经225股指期货上的投资。
他的决策直接影响到巴林银行的财务状况。
在1995年初,由于看好日本股市,里森大量买进了日经225股指期货。
然而,他没有预料到1995年1月17日突发的日本阪神地震会对日本股市产生如此巨大的负面影响。
地震后,日本股市持续下跌,这使得里森的期货投资出现了巨额亏损。
其次,我们需要分析尼克·里森为什么会对日本股市做出错误的判断。
在1995年初,日本经济确实呈现出了复苏的势头,这使得许多投资者,包括里森,对日本股市的前景表示乐观。
然而,里森忽视了日本经济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如高负债率和资产泡沫。
这些问题使得日本经济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显得异常脆弱。
此外,里森在投资决策中也存在过度自信的问题,他没有充分考虑到市场风险,而是过于依赖自己的判断。
再者,我们需要探讨巴林银行在管理和监管方面的问题。
首先,巴林银行的风险管理机制存在严重的缺陷。
尽管里森的期货投资出现了巨额亏损,但银行并没有及时采取措施来止损,这使得损失不断扩大。
其次,巴林银行的内部监管也存在严重问题。
里森的期货投资行为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监控和审查,这使得他的错误决策得以继续执行。
此外,巴林银行的管理层在得知亏损情况后,也没有采取果断措施来处理问题,而是试图掩盖真相,这使得银行的状况进一步恶化。
最后,我们需要考虑外部环境对巴林银行倒闭的影响。
在1990年代初期,全球金融市场正处于一个快速变化和高度不确定的时期。
巴林银行破产的原因和启示
![巴林银行破产的原因和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d15bd60383c4bb4cf6ecd120.png)
巴林银行简介
1993年底,巴林银行的全部资产总额为59亿英镑, 1994年税前利润高达1.5亿美元。 1995年2月26日巴林银行因遭受巨额损失,无力继续 经营而宣布破产。 从此,这个有着233年经营史和良好业绩的老牌商 业银行在伦敦城乃至全球金融界消失。目前该行已由 荷兰国际银行保险集团接管。
巴林银行简介
• 我国曾出现过的两大由金融衍生工具导致巨额经 营损失甚至是破产倒闭的事件,为我们提供了警 醒:
1、 “株冶”事件 • 1997年,“株冶”在伦敦金融交易所锌期货交易 中就是因交易员越权违规操作,事后又极力隐瞒 事实,最终一发不可收拾而酿成了14.6亿人民币 的巨额损失。 2、中航油事件 • 2005年12月,同样在新加坡爆发了中国版巴林事 件—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 因从事石油 投机(石油衍生产品交易)造成了5.5亿美元巨额 亏损直接导致了其破产。净资产不过1.45亿美元 的中航油(新加坡) 破产保护。
无数的事实表明,在高风险的衍生品市场
上,缺乏有效的内控机制将会使一家辛辛苦 苦经营多年的企业在几天甚至几分钟内全部 赔光。
(三)加强对跨国银行的外部监管
• 随着我国不断发展,金融开放程度进一步 扩大,外资银行的不断涌人,这要求我国 应具有完善的跨国银行监管手段,以防范 银行经营国际化所带来的风险。主要包括 以下几点:
为什么这么一家曾辉煌一时的老
牌银行竟在一夜之间破产?
(一)交易员尼克.里森
(二)“88888”帐户
(三) 巴林银行倒闭过程
(一)交易员尼克.里森
• 尼克.里森,1989年 7月10日正式到巴林 银行工作,由于工 作出色,他被伦敦 总部视为期货期权 结算方面的专家。 1992年巴林总部派 他到巴林新加坡期 货公司出任总经理。 • 在巴林银行新加坡 期货公司,里森被 授权从日本的股票 市场和利率市场中 套利,这是一种低 风险的交易,实际 上利用225种日经股 票指数期货在新加 坡和大阪两个交易 市场上的差价赚取 利润。
巴林银行倒闭案
![巴林银行倒闭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a4d87631b765ce050814c1.png)
英国巴林银行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内部监管失效
调查人员走过场也是里森的疯狂行为没有被引 起足够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内部审计师之间及其与管理层、外部审计之间 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内部审计的效果并 不明显。
英国巴林银行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5、重效益轻风险
高额奖金的诱惑使巴林管理层不愿严加控制里 森的行为,忽略了金融衍生品投资的风险管理, 造成了世界上最老牌的巴林银行终结的命运。
英国巴林银行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业务专长是企业融资和投资管理。 90年代开始向海外发展,业务网络 点主要在亚洲及拉美新兴国家。 到1993年,集团资产达59亿英镑, 海内外职员雇员4000人,盈利1.05亿 英镑。
英国巴林银行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28岁青年尼克里森进行期 货投机失败,最终迫使一 个历史悠久、声名显赫的 银行破产倒闭。
英国巴林银行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2、内部管理松散
狱中感慨: “对于没有人来制止我的这件事,我觉得不可 置信。 伦敦的人应该知道我的数字都是假造 的„„这些人都应该知道我每天向伦敦总部要 求现金是不对的,但他们却仍旧支付这些钱”
英国巴林银行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3、部门职责不明
在巴林新加坡分部,作为总经理,尼克·里森 本人就是制度。他分管交易和结算。简单的说 里森即负责前台交易,又负责后台的清算、稽 核和业务准入职责。没有人对他进行牵制,使 他在交易处理方面获得近乎无限的权力。 从2 万英镑到5000万英镑,直至86000万英镑。
英国巴林银行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1、完善内部控制
•修订完善规章制度 •重点岗位重点监控 •实行授权授信控制 •建立动态监督体系 •严格违规处罚机制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不见过程的败落 从内控看巴林银行倒闭
![不见过程的败落 从内控看巴林银行倒闭](https://img.taocdn.com/s3/m/ebd4828b680203d8ce2f2430.png)
不见过程的败落从内控看巴林银行倒闭巴林银行是世界首家“商业银行”,是由弗朗西·巴林爵士1763年在伦敦创建的。
创建初期,由于其经营灵活变通、富于创新,巴林银行很快就在国际金融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后,具有悠久历史的巴林银行曾创造了无数令人瞠目的业绩,其雄厚的资产实力使它在世界证券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可以这样说:巴林银行是金融市场上一座耀眼辉煌的金字塔。
然而,就是这座百年金字塔,何以会葬身于一个“期货与期权结算方面的专家”里森之手?里森自传中描述:“我为自己变成这样一个骗子感到羞愧——一开始是比较小的错误,但现已整个包围着我,像是癌症一样……我的母亲绝对不是要把我培养成这个样子的。
”。
里森于1989年7月10日正式到巴林银行工作;1992年,巴林总部决定派他到新加坡分行成立期货与期权交易部门,并出任总经理;1994年,里森对损失的金额已经麻木了,“88888”号账户损失,由2000万英镑、3000万英镑,到7月时已达5000万英镑;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巴林破产的两个月前,巴林金融成果会议上,还将里森当成巴林的英雄;1995年2月23日,在巴林期货的最后一日,里森对影响市场走向的努力彻底失败,终于达到了86000万英镑的高点,造成了世界上最老牌的巴林银行终结的命运。
正如有人评价的那样,正是巴林银行内部控制的缺失,使得里森的“错误”的影响被无限度地放大了,最终成为“撬动巴林根基的杠杆”。
也就是说,巴林银行的终结从根本上是源自内部控制的缺失。
1。
管理层不重视财务2。
串通不执行制度彼得·巴林说:“若以为揭露更多资产负债表的数据,就能增加对一个集团的了解,那真是幼稚无知。
”对资产负债表不重视的巴林董事长付出的代价之高,也实在没有人想象得到!关于资产负债表,巴林银行董事长彼得·巴林还曾经在1994年3月有过一段评语,认为资产负债表没有什么用,因为它的组成,在短期间内就可能发生重大的变化,因此,彼得·巴林说:“若以为揭露更多资产负债表的数据,就能增加对一个集团的了解,那真是幼稚无知。
从巴林银行破产看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从巴林银行破产看内部控制的重要性](https://img.taocdn.com/s3/m/358915a1783e0912a3162a60.png)
从巴林银行破产看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文章通过对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进行的分析,认为人事问题处理不当,内部执行问题不清是巴林银行金融诈骗案出现的原因。
文章提出了明确的职能和岗位划分,建立有效的激励与风险责任制,建立权威的全面合规检查,执行细致的内部审计,外部监管与内部监管的紧密配合等五个方面的措施,希望通过相应的组织机构来解决银行内部的控制问题。
标签:内部控制预防机制巴林银行英国巴林银行于1995年2月26日宣告破产,消息震动了全球金融界。
这家成立于1763年,有230多年历史的老银行,曾受到英国王室五次荣誉奖章。
它在1994年世界1000家大银行中排名为489位;在国内排名为第15位,其核心资本为4.3亿美元,拥有资产88.1亿美元,具有“贵族银行”的美称。
但这家银行却被一位年仅28岁、涉足银行业才六年的年轻人尼克·里森弄垮,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巴林银行内控管理不健全或者说执行力不够才是问题的核心。
关于内部控制,本篇文章遵循的是COSO报告中的定义“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员工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本文试图通过对巴林银行事件的分析,指出其内部控制方面的漏洞,从而揭示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进而提出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
巴林银行倒闭案简介英国巴林银行是英国伦敦城内历史最悠久,名声显赫的商业银行集团,其业务专长是企业融资和投资管理,业务往来点主要在亚洲及拉美新兴国家和地区。
到1993年底,巴林银行的全部资产总额为59亿英镑,1994年税前利润高达1.5亿美元。
但到了1995年2月26日,巴林银行因其新加坡支行(Barings Futures Singapore,BFS)交易员里森(Nick W.Leeson)违规从事衍生品业务而遭受巨额损失,无力继续经营而宣布破产。
一个有着233年经营史的良好业绩的老牌商业银行自此在伦敦城乃至全球金融界消失。
从内部控制浅谈巴林银行的倒闭事件
![从内部控制浅谈巴林银行的倒闭事件](https://img.taocdn.com/s3/m/a0235c25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78.png)
从内部控制浅谈巴林银行倒闭事件摘要:1995年巴林银行的倒闭向世人敲响了金融业内部控制的警钟。
反思巴林银行倒闭的成因,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成为了每一个企业管理者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对巴林银行倒闭案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提出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有效运行是企业发现、纠正错误行为, 防止财务造假的重要措施。
建议企业要从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和信息披露制度, 加强风险控制和内部审计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内部控制建设。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控制,控制环境一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发展内部控制概念最早由外部审计界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以账为基础的审计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经济环境,环境压力迫使审计界必须探寻新的审计理论和寻找新的审计方法。
这样为了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提高审计效率控制审计风险,开始提出内部控制概念,通过对内部控制的评审来确定审计师可能承担的审计风险和需要执行的审计业务量。
内部控制自提出后一般认为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内部牵制阶段。
内部牵制是内部控制的最初形式,其核心思想是一项经济业务通过分工由不同的人共同完成,从而形成相互制约和牵制,并通过账目核对确保经济业务得到正确记录,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第二,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这个时期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两个部分: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
其中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企业资产安全完整;内部管理控制是从企业经营的角度出发确保企业的方针政策得到贯彻实施,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实现企业整体经营目标。
第三,内部结构控制。
20世纪80年代外部审计界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将内部控制界定为控制环境、会计制度以及控制程序三个部分。
这一阶段,内部控制不仅包含了与企业经营效率和经营目标实现有关的内容,而且还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与资产安全完整。
这从内部控制结构的定义看出,即“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与程序。
内部控制——巴林银行倒闭案例
![内部控制——巴林银行倒闭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7de1aaafad02de80d5d840af.png)
内部控制——巴林银行倒闭案例1763年,弗朗西斯·巴林爵士在伦敦创建了巴林银行,它是世界首家“商业银行”,既为客户提供资金和有关建议,自己也做买卖。
当然它也得像其他商人一样承担买卖股票、土地或咖啡的风险。
由于经营灵活变通、富于创新,巴林银行很快就在国际金融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业务范围也相当广泛,无论是到刚果提炼铜矿,从澳大利亚贩运羊毛,还是开掘巴拿马运河,巴林银行都可以为之提供贷款。
但巴林银行有别于普通的商业银行,它不开发普通客户存款业务,故其资金来源比较有限,只能靠自身的力最来谋求生存和发展。
在1803年,刚刚诞生的美国从法国手中购买南部的路易斯安纳州时,所有资金就出自巴林银行。
尽管当时巴林银行有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一家犹太人开办的罗斯切尔特银行,但巴林银行还是各国政府、各大公司和许多客户的首选银行。
1886年,巴林银行发行“吉尼士”证券,购买者手持申请表如潮水一样涌进银行,后来不得不动用警力来维持,很多人排上几个小时队后,买下少量股票,然后伺机抛出。
等到第二天抛出时,股票价格已涨了一倍。
20世纪初,巴林银行荣幸地获得了一个特殊客户;英国皇室。
由于巴林银行的卓越贡献,巴林家族先后获得了五个世袭的爵位。
这可算得上一个世界记录,从而奠定了巴林银行显赫地位的基础。
里森于1989年7月10日正式到巴林银行工作。
这之前,他是摩根·斯坦利银行清算部的一名职员。
进入巴林银行后,他很快争取到了到印尼分部工作的机会。
由于他富有耐心和毅力,善于逻辑推理,能很快地解决以前未能解决的许多问题,使工作有了起色。
因此,他被视为期货与期权结算方面的专家,伦敦总部对里森在印尼的工作相当满意,并允诺可以在海外给他安排一个合适的职务。
1992年,巴林总部决定派他到新加坡分行成立期货与期权交易部门,并出任总经理。
无论做什么交易,错误都在所难免。
但关键是看你怎样处理这些错误。
在期货交易中更是如此。
有人会将“买进”手势误为“卖出”手势;有人会在错误的价位购进合同;有人可能不够谨慎;有人可能本该购买6月份期货却买进了3月份的期货等等。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_内部控制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_内部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3b942276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b7.png)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_内部控制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从内部控制角度的分析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从内部控制角度的分析(一)巴林银行倒闭案简介英国巴林银行是英国伦敦城内历史最悠久,名声显赫的商业银行集团,其业务专长是企业融资和投资管理,业务往来点主要在亚洲及拉美新兴国家和地区。
到 1993 年底,巴林银行的全部资产总额为 59 亿英镑, 1994 年税前利润高达 1.5 亿美元。
但到了1995 年 2 月 26 日,巴林银行因其新加坡支行(Barings.Futures.Singapore BFS 交易员里森(Nick.W丄eeso"违规从事衍生品业务而遭受巨额损失,无力继续经营而宣布破产。
一个有着233 年经营史的良好业绩的老牌商业银行自此在伦敦城乃至全球金融界消失。
里森 1989 年开始到巴林工作,由于其业绩突出, 1992 年,里森被巴林管理层派到新加坡建立期货部,并任总经理,拥有雇佣交易员和后台清算的权利。
里森建立了一个秘密账户“88888,”并多次用以隐藏员工的操作失误和未经授权的交易,从而使大量的交易损失未能在账户上得到反映而是进入秘密账户。
1994 年12月,BFS未在账户中确认的累计损失超过 2亿英镑,其中仅1994年就达1.85 亿英镑。
但如果此时采取有效措施,巴林也许就不会倒闭。
1995 年 1 月 18 日,日本神户发生大地震,其后数日,东京日经指数大幅度下跌,里森一方面遭受更大的损失,另一方面从伦敦获得大量资金购买更大数量的日经指数期货合约并卖空日本政府债券,希望日经指数会上涨到理想的价格范围。
但事与愿违,日经指数并未如里森预期的那样上涨。
1995年的前两个月中,BFS累计未报告损失翻了三番,2月27日,达到了8.27英镑,加上相关成本,BFS未经授权的交易损失累计达到9.27亿英镑,是整个巴林银行全部资本和储备金的1.2倍。
尽管英格兰银行采取了一系列的拯救措施,但这个闻名于世的银行最终还是破产了。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300f60e6529647d2728528a.png)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回顾1995年2月27日,一个全世界震惊的日子,英国经营了233年的皇家银行---巴林银行突然宣布倒闭。
它给金融界造成的恐慌是前所未有的。
巴林银行:英国老牌银行,伊丽莎白女王也信赖它的理财水准,是它的长期客户。
尼克李森:国际金融界“天才交易员”,曾任巴林银行驻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总经理、首席交易员。
1994年下半年,李森认为,日本经济已开始走出衰退,股市会有大涨趋势。
于是大量买进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和看涨期权。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1995年1月16日,日本关西大地震,股市暴跌,李森所持多头头寸遭受重创,损失高达2.1亿英镑。
这时的情况虽糟糕,但不至于能撼动巴林银行。
只是对李森来说影响其光荣的地位。
李森凭其经验,为了反败为胜,再次大量补仓日经225期货合约和利率期货合约,头寸总量已达十多万手。
要知道这是以“杠杆效应”放大了几十倍的期货合约。
当日经225指数跌至18500点以下时,每跌一点,李森的头寸就要损失两百多万美元。
“事情往往朝着最糟糕的方向发展”,这是强势理论的总结。
2月24日,当日经指数再次加速暴跌后,李森所在的巴林期货公司的头寸损失,已接近其整个巴林银行集团资本和储备之和。
融资已无渠道,亏损已无法挽回,李森畏罪潜逃。
巴林银行面临覆灭之灾,银行董事长不得不求助于英格兰银行,希望挽救局面。
然而这时的损失已达14亿美元,并且随着日经225指数的继续下挫,损失还将进一步扩大。
因此,各方金融机构竟无人敢伸手救助,巴林银行从此倒闭。
一个职员竟能短期内毁灭一家老牌银行,究其各种复杂原因,其中,不恰当的利用期货“杠杆效应”,并知错不改,以赌博的方式对待期货,是造成这一“奇迹”的关键。
虽然最后抓住了逃跑的李森,但如果不能抓住期货风险控制的要害,更多的“巴林事件”还会发生,包括我们个人投资者中的小“巴林事件”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一,公司内部原因(1)巴林银行内部管理不善,控制不力,缺乏风险防范机制。
从巴林银行破产看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从巴林银行破产看内部控制的重要性](https://img.taocdn.com/s3/m/febed756f111f18583d05a6c.png)
从巴林银行破产看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一、引言今天我们小组要说的事巴林银行破产看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小组给大家看一下巴林银行的资料,英国巴林银行于1995年2月26日宣告破产,消息震动了全球金融界。
这家成立于1763年,有230多年历史的老银行,曾受到英国王室五次荣誉奖章。
它在1994年世界1000家大银行中排名为489位;在国内排名为第15位,其核心资本为4.3亿美元,拥有资产88.1亿美元,具有“贵族银行”的美称。
但这家银行却被一位年仅28岁、涉足银行业才六年的年轻人尼克•里森弄垮,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巴林银行内控管理不健全或者说执行力不够才是问题的核心。
相信大家看了上述资料应该了解到,巴林银行是毁在了一个年仅28岁。
涉足银行也才六年的年亲人尼克;里森之手。
一个只有比我们大8岁左右的年亲人有这样的实力把一个如此之大派的银行给搞垮,从中顾名思义,再大的集团,再厉害的人,没有绝对的掌控住自己的公司,总有一天也会倒闭。
好了大家来看看这个尼克•里森的资料。
尼克;里森是英国一个泥瓦匠的儿子,从未上过大学。
1987年,他加入摩根斯坦利。
这一资历足以使他被巴林银行录用。
1989年,里森在伦敦受雇于巴林银行,成为一名从事清算工作的内勤人员,1992年他被调职,专事疑难问题的处理,一会儿飞往印尼去建立分公司,一会儿前往东京协助调查内部欺诈的投诉。
当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意图成为亚洲新兴金融业务的中心时,巴林也想在此获取一席之地,而里森则受命组织一个班子去实现这一目标。
1992年,里森被派往巴林银行新加坡分公司担任经理,他的赚钱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1993年时,年仅26岁的里森已经达到了事业的巅峰,为巴林银行赢得1000万英镑,占巴林当年总利润的10%,颇得老板的赏识和同行的羡慕。
当时里森只有25岁。
到这里里森的事业一直平步青云,但是无论做什么交易,错误都在所难免,在期货交易中更是如此,比如,有人会将“买进”手势误为“卖出”手势;有人会在错误的价位购进合同;有人可能不够谨慎;有人可能本该购买六月份期货却进了三月份的期货,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
——从内部控制角度的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
——从内部控制角度的分析
(一)巴林银行倒闭案简介
英国巴林银行是英国伦敦城内历史最悠久,名声显赫的商业银行集团,其业务专长是企业融资和投资管理,业务往来点主要在亚洲及拉美新兴国家和地区。
到1993年底,巴林银行的全部资产总额为59亿英镑,1994年税前利润高达1.5亿美元。
但到了1995年2月26日,巴林银行因其新加坡支行(Barings.Futures.Singapore,BFS)交易员里森(Nick.W.Leeson)违规从事衍生品业务而遭受巨额损失,无力继续经营而宣布破产。
一个有着233年经营史的良好业绩的老牌商业银行自此在伦敦城乃至全球金融界消失。
里森1989年开始到巴林工作,由于其业绩突出,1992年,里森被巴林管理层派到新加坡建立期货部,并任总经理,拥有雇佣交易员和后台清算的权利。
里森建立了一个秘密账户“88888”,并多次用以隐藏员工的操作失误和未经授权的交易,从而使大量的交易损失未能在账户上得到反映而是进入秘密账户。
1994年12月,BFS未在账户中确认的累计损失超过2亿英镑,其中仅1994年就达1.85亿英镑。
但如果此时采取有效措施,巴林也许就不会倒闭。
1995年1月18日,日本神户发生大地震,其后数日,东京日经指数大幅度下跌,里森一方面遭受更大的损失,另一方面从伦敦获得大量资金购买更大数量的日经指数期货合约并卖空日本政府债券,希望日经指数会上涨到理想的价格范围。
但事与愿违,日经指数并未如里森预期的那样上涨。
1995年的前两个月中,BFS累计未报告损失翻了三番,2月27日,达到了8.27英镑,加上相关成本,BFS未经授权的交易损失累计达到9.27亿英镑,是整个巴林银行全部资本和储备金的1.2倍。
尽管英格兰银行采取了一系列的拯救措施,但这个闻名于世的银行最终还是破产了。
(二)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分析——内部控制问题
巴林银行之所以倒闭,从表面上看,是因为里森个人的越权行为所导致,而实际上这反映出现代银行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体制的缺陷。
巴林银行的管理层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失职现象,外部审计师和监管者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体上来看其主要有人事问题、监管任务的执行问题。
1、人事问题
(1)岗位划分不清。
巴林银行的一个最致命失误是违反了管理和操作职能分离原则。
即所谓的前台和后台。
前台职务是指交易业务,而后台业务主要是清算、稽核、业务准入等。
前后台职务之间的关系不是从属关系,而是互相制约的协作关系。
正常情况下,二者应严格分离,且后台职务中不同性质的业务之间如清算与稽核之间也应实现有效的隔离,这样才能实现内控机制的“牵制”作用。
但在巴林案中,里森不但是交易员,同时也是巴林银行新加坡分支机构的清算员,也就是说里森既从事前台交易同时又负责后台交割清算,这样便等同于没有一个独立的清算第三方对其进行监督。
这样的机构设置为其后来的违规行为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2)薪酬结构不合理。
里森1993年的年薪大约五万英镑,但是奖金却接近十万英镑。
到了1994年,由于“业绩”优秀,奖金升至十三万五千英镑。
奖金是其工资的两倍还多。
在交易员行业,资历较浅的交易员大约获得2%的分红收入,高级的交易员甚至达到15%,平均水平约为5%,亏损则没有分红。
高额的业绩奖金对交易员涉足风险更大的交易活动产生了相当大的激励作用。
不合理的薪资结构让交易员有了违规操作的心理动机,不合理的职权划分为交易员提供了违规操作的现实条件,二者的同时存在使违规操作既有动机又有方法.
2、执行问题
(1)内部控制没有被严格执行。
巴林银行对其下属的新加坡分支机构没有执行严格的内部控制。
里森在回忆录中写到:“……在新加坡市场上,我占了全部分额的百分之四十,在这个市场上,我是唯一的买方。
这实在太荒谬了……其实,只要将我提交给SIMEX的财务状况报告(其中包括‘88888’账户)与提交给总部的报告(其中没有提及‘88888’账户)进行对照,不出半小时,他们(上级部门)便会对这里的财务状况了如指掌了。
”每年终里森都将“88888”账户冲转为极少数余额或为零,瞒过审计师审计。
在1994年审计员发现保证金与交易所数字不符,相差77.18亿日元,审计师要求看三个证明文件,却被里森通过剪辑、复印、传真伪造了三个证明文件,总行没有认真审查与研究,都被瞒骗过关。
(2)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缺乏重视。
里森在回忆录中写到“尽管损益账目和资产负债表都会出现在报表中,但我很清楚,巴林银行的负责人只对底线感兴趣;至于底线这个结果是怎么得出来的,他们毫不关心……”因此他大胆伪造了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的内容。
管理层对于已经查明的问题也采取置若罔闻的态度,每年一度的内部审计对里森身兼交易场地与清算部门两处主管的现象提出了批评:“这里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风险——总经理可能控制一切,他同时是前台与后勤部门的经理,因此,便有可能盗用集团的名义来开展某些交易业务,并且,他可以按自己的意愿,随意清偿、记录这些交易。
”其建议“派遣独立的专职‘风险与税务’人员,对BFS进行严格监察。
”但是审计报告的建议没有受到重视和执行.
里森使用“88888”账户近三年之久,总行共划汇去17亿新加坡元保证金,从未有过怀疑。
巴林银行清算部与新加坡期货公司计算机是联网的,对新加坡期货公司的各项数据与各项报告唾手可得,但从未对报告与单据进行过分析。
直到里森逃跑次日,因被迫交保证金,才发现期货交易账面损失达4.5亿英镑(约7亿美元),才弄清“88888”账户内情。
任何违规违法行为能够得以实施,都必须满足两个前提条件。
首先是当事人有违规违法的动机。
其次是当事人还有违规违法的能力。
里森就是因为其奖金的过高而使其拥有了隐瞒违规操作得以获得良好业绩的动机,而其既处于前台又处于后台的双重身份使其拥有了违规操作的能力。
从内部控制的目的上来说,我们的制度控制目标就是使出现这两种前提的可能为零。
(三)预防措施
从巴林银行倒闭原因的分析中,我们总结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预防内部控制不力而造成损失。
1.明确的职能和岗位划分
(1)建立以一线岗位双人、双职、双责为基础的第一道监控防线。
属于单人单岗处理业务的,必须有相应的后续监督机制。
会计内控系统应确实落实事先、事中、事后监督作用,加强柜面监督,并建立有效的预警预报系统。
(2)建立相关部门、相关岗位之间相互监督制约的工作程序作为第二道监控防线。
要建立业务文件在相关部门和相关岗位之间传递的标准、明确文件签字的授权。
严格执行一人不得兼管二项应受互相监督制约的工作。
2..建立有效的激励与风险责任制
激励机制是为激励各部门中的管理者和员工创造更好的业绩而采取的管理方法,按业绩分红、股权激励等都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为了防范操作风险,必须在实行激励的同时引入风险责任机制,形成激励与风险共担的责任制,约束激励可能带来的风险。
大致的设想是将内部控制的程序细化、量化和分配,确定每个部门的管理人员和员工的风险管理责任,结合风险定期报告制度和计算机评估系统,监控内部控制履行情况。
创造业绩和履行内部控制工作同时记入薪资,且二者必须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悬殊比例。
3.建立权威的全面合规检查
合规检查是指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包括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操作流程、资金流动、账户变化等银行组织与业务相关方面是否有效执行及符合规定要求所做的检查。
其有两个要求,首先必须是全面的,即检查必须是对全行所有岗位、所有人员、所有业务及所有流程进行的全面细致检查;其次必须具有权威性,意思是必须由独立董事组成的风险监控小组与银行高层管理人员直接领导进行,包括风险管理部门管理人员、会计师、审计师参与的检查,以保证检查的专业性和结果得到足够的重视。
另外,必须保证这样的检查定期进行,以及在出现突发事件时能够被授权快速的开展。
4.执行细致的内部审计
细节决定成败。
一个账户、一笔交易的失败同样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因此,细致的内部审计是非常必要的。
内部审计必须细致是指,对全行的制度执行情况、制度缺陷、风险隐患以及上文提到的激励与风险责任制和合规性检查进行审计稽核,从而有效地确保上述机制的有效运转。
5.外部监管与内部监管的紧密配合
对于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光靠自我约束有时很难保证,故必须引入外部监管。
因此倡议给予外部监管更大的权利,要求被监管机构披露更多的信息和确保信息透明。
具体措施包括在金融机构内部设立董事会成员选举出的独立内部控制监督小组,代表董事会对机构日常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同时为外部监管部门预留一定席位,并给予相应的监督权利;另外,在外部监管与内部控制之间建立预防紧急事件与大型危机的沟通、报告、处理机制,以期在遭遇类似巴林与法兴事件
时能得到更及时的处理,将经济损失和外部影响减少到最低。
巴林银行的倒闭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相信对于一般企业来说,都会有一套自己的内部控制体系,但在建立了这样一个体系之后,如何有效地执行,并对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才是重中之重,毕竟空有一套理论而不去执行是毫无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