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思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32cee953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bf.png)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是中国文学史上两篇著名的文学名篇。
其中,"史家之绝唱" 指的是《史记》,而"无韵之离骚" 指的是《离骚》。
这两篇作品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代表,分别是史书和诗歌的经典之作。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对《史记》和《离骚》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评析。
一、《史记》:史家之绝唱《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它由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创作,成书于公元前109年至公元前91年间,共分为十二篇,包含了从夏朝到汉朝初年的历史内容。
《史记》以纪传体为主,结合了编年体、演义体和论说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史记》不仅记录了当时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还包含了大量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仅进行了客观的历史记载,还注重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和总结,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和观点。
《史记》的文风庄重严谨,语言简练明晰,融汇了当时的文学艺术成就,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
它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被誉为"史家之绝唱"。
在《史记》中,司马迁力图还原历史真相,深刻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腐败,通过对先人的颂扬和警示,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和道德观念。
二、《离骚》:无韵之离骚《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歌之作,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屈原是中国春秋时期的著名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在他的一生中,为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疾苦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离骚》是屈原流亡途中创作的一篇长诗,共十九章,被誉为"无韵之离骚"。
《离骚》的内容主要表达了屈原对祖国沦陷和人民苦难的忧虑和愤慨,展现了他对国家复兴和民众幸福的美好愿景。
诗中以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表现了屈原坚定的爱国热忱和不屈的精神气概。
他借用丰富的寓言和象征手法,描绘了广阔的山川河流,蕴含了深邃的哲理和情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无韵之离骚是什么意思
![无韵之离骚是什么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aa6a7141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11.png)
无韵之离骚是什么意思
““无韵之离骚”的意思是:不押韵的《离骚》。
这句话出自鲁迅,原文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是鲁迅对《离骚》的赞誉。
《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史记》和《离骚》是中国文学的杰作。
这两句话常用来形容某人或某篇文章的文学造诣很高
扩展资料
司马迁(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一说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书名,司马迁将书稿给东方朔看过,东方朔佩服不已,将其命名为《太史公书》,后世称《太史公书》为《史记》,这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史记》原本乃各国史书的通称,司马迁的著述也正是参考战国时期各国史记所作。
但后来因为《太史公书》的影响,大约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成为此书专名。
司马迁完成《史记》后,知道该书不被当世所容,故预先将副本存之名山,流传后世。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的理解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224fb0a2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3d.png)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的理解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意思是史家独一无二的文章,没有韵的《离骚》。
这是鲁迅
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是一个相当高的评价。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在我国古代
文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书写了高洁的志向和人格。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开创了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司马迁的《史记》是以记录史实为根本,加之他写的栩栩如生,故也有相当高的文学
价值,不仅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有力依据,同时也在文学界有着很高的地位。
对于后代文学的人物形象以及性格描绘等方面都起著了较好的指导作用,所以鲁迅说
道它就是没韵的古诗,可知把《史记》提及了一个相当的低的地位。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词解释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c92b170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66.png)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1. 任务目标本文旨在解释名词”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深入探讨其含义、历史背景以及文学价值。
通过对这一词汇的详细解释,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欣赏《离骚》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2. 名词解释2.1 史家之绝唱史家之绝唱指的是《离骚》这部由中国古代文学家屈原创作的长篇抒情诗。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他以其独特的才华和激情澎湃的创作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离骚》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杰出、最具艺术价值的作品之一。
它描绘了屈原因政治挫折而感到失望和孤独,并通过精美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2.2 无韵之离骚无韵之离骚指的是《离骚》这部诗没有明确的韵律结构,而是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抒情风格。
与传统的古体诗不同,《离骚》抛弃了严格的音节和平仄要求,使得诗句更加自由流动、富有变化。
《离骚》以其独特的抒情风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次突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打破了传统诗歌形式的束缚,使得文学创作更加自由多样化。
3. 历史背景3.1 屈原与楚国屈原(约公元前340年-约公元前278年)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出生在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是楚怀王朝廷中一位重要的官员。
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者,屈原反对与秦国合作,并支持联合其他列强对抗秦国。
然而,由于内外交困和政治阴谋,他最终被迫离开楚国。
3.2 创作《离骚》在被迫离开楚国后,屈原流亡到汨罗江畔。
在这段时间里,他创作了《离骚》这部伟大的抒情诗。
《离骚》表达了作者对楚国政治腐败和自身命运的失望和痛苦。
据传,《离骚》是屈原在流亡期间的心路历程。
诗中描述了他对楚国衰落的思考,对个人遭遇的痛苦抱怨以及对未来希望的期盼。
通过巧妙地运用比喻、象征和修辞手法,屈原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形成了一种令人动容的艺术效果。
4. 文学价值4.1 独特的抒情风格《离骚》以其独特的抒情风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明珠。
多角度分析理解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评价
![多角度分析理解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e2057670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41.png)
多角度分析理解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评价一、“史家之绝唱”1.对于《史记》,赵翼称为“史家之极则”,鲁迅视为“史家之绝唱”。
谓之“极则”,可能包含体例和书法;谓之“绝唱”,则可能概指其中的实录精神和批判精神。
2.《史记》的实录精神,素为后人称道。
《汉书.司马迁传》说学者“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史记》的实录,首先得之于史料的真实性和叙述的科学性。
司马迁因职务之便,大量阅读了前代典籍,据《汉书.司马迁传》所述:“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迄于天汉。
”司马迁还参考了皇室所藏文献,如《曹相国世家》之战功报捷,《樊哙列传》之斩首,俘虏人数,皆得之于皇室档案。
《史记》的材料,还有得之于调查受访者,如“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
”(《游侠列传》)。
司马迁的几次出游,更为取材提供了实地调查的机会,如“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春申君列传》)。
在文献不足,信息不通的古代社会,司马迁能如此勉励而为,殊非易事。
而且司马迁对由上述渠道获取的材料,态度更是审慎的。
如,司马迁对传说中的黄帝,尤其慎重。
他参酌诸书,实地调查,采访长老,撰成《皇帝纪》,措辞犹留有余地。
其撰写《三代世表》《孔子世家》等,态度亦大抵如此。
《史记》的实录,最重要的还在“不虚美,不隐恶”。
刘知几说:“史有三长,才,学,识。
世罕兼之,故史者少。
”但史识而外,倘无史胆,也是不能做到“善恶必书”的。
司马迁著史,意在以古鉴今。
他对史料的分析,处理过程中,始终贯穿着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寄寓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
因此史家必备的才学识胆在司马迁身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实录精神与批判精神才能在《史记》中并存。
3.《史记》的批判锋芒,首先在于并不回避汉代的最高统治者。
《高祖本纪》既写刘邦统一天下的功绩,也写他好酒贪色,奸诈圆滑的市井无赖嘴脸,更写他背信弃义,冷酷自私的本质。
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
![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8ea9b92c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2e.png)
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
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之所以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是因为鲁迅认为《史记》收集了前所未有的海量的史料,并且能够科学地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编纂。
尤其是《史记》的编纂,脱离了以往史书对史料的简单罗列,而是以生动的笔触塑造出丰富的历史形象,具体地描绘了波澜壮阔的历史风貌,独创性地建立了纪传体这一文学体裁,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部最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史作。
鲁迅之所以说《史记》是“无韵之离骚,这是他在称赞《史记》在文学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具体来说,《史记》独创了以描摹人物为中心的人物传记文体,这一点为我国传记文学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对中国传记文学写作的杰出贡献。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https://img.taocdn.com/s3/m/59f68d02dd3383c4ba4cd244.png)
这是鲁迅评价《史记》的话,“史家之绝唱”是评价《史记》的史学价值,说它是历史著作中的“绝唱”;“无韵之离骚”是评价《史记》的文学价值,说它可以和屈原的《离骚》媲美。
《史记》的文采历来为我国文学界所称颂,它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
司马迁像一个出色的画家,以他那十分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勾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又像一位善于捕捉瞬间的雕塑家,以他那锋利的刻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风采各异的雕像。
在《史记》这座人物画廊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历史上那些有作为的王侯将相的英姿,也可以看到妙计藏身的士人食客、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为知己者死”的刺客、已诺必诚的游侠、富比王侯的商人大贾,以及医卜、俳优等各种人物的风采,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启迪。
司马迁创造性地把文、史熔铸于一炉,为我们写下了一部形象的历史。
所以,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释义:史家独一无二的文章,没有韵的《离骚》。
这是鲁迅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是一个相当高的评价。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书写了高洁的志向和人格。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开创了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而司马迁的《史记》是以记录史实为根本,加之他写的栩栩如生,故也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不仅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有力依据,同时也在文学界有着很高的地位。
对于后代文学的人物形象以及性格描写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所以鲁迅说它是没有韵的离骚,可见把《史记》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的地位。
《史记》开创了中国史书无数的先河,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中国“二十四史”之首,上到上古传说的黄帝时代,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年的历史。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
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字子长,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
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历十余年而完成。
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https://img.taocdn.com/s3/m/b8b7c6b1551810a6f4248610.png)
释义:史家独一无二的文章,没有韵的《离骚d。
这是鲁迅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是一个相当高的评价。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书写了高洁的志向和人格。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开创了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而司马迁的《史记》是以记录史实为根本,加之他写的栩栩如生,故也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不仅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有力依据,同时也在文学界有着很高的地位。
对于后代文学的人物形象以及性格描写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所以鲁迅说它是没有韵的离骚,可见把《史记》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的地位。
扩展资料:
《史记》开创了中国史书无数的先河,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中国“二十四史”之首,上到上古传说的黄帝时代,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年的历史。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
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字子长,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
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历十余年而完成。
此书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约3000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有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计526500字。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关于鲁迅论《史记》的一点思考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关于鲁迅论《史记》的一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d9e3cfa1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c2.png)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关于鲁迅论《史记》的一点思考《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也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史,在我国历史学界一直以来享有盛名,对后世的史学家记录历史产生重大的影响。
不过今天在这里并不对《史记》的后世影响和历史地位做太多概述,只讨论一个问题。
鲁迅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则评价一直被后人广为引用,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对《史记》的高度赞誉,至此《史记》又获得了一个殊荣。
只不过现在仔细想来,鲁迅先生的这句评价也是很有意思的。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们都知道,《史记》是一部史书,而《离骚》则是文学作品。
史书要求的是绝对的客观公正,因为历史注重的就是过去的再现。
而文学则注重情感的表述,难免会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更不用说这《离骚》是在屈原悲愤哀怮下的情感爆发之作。
所以仔细考虑这句评价,真的是有很多可以琢磨之处。
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把历史的代表与文学的代表放在一起呢?换句话说,史家绝唱与无韵离骚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回归这两本作品本身。
先从这两部作品的结构来看:因为《史记》的篇幅过长所以我们列出几篇作为代表即可。
(1)先说开篇。
在《史记》的“五帝本纪”中,开篇写道: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率先点明了黄帝的名字和身世,让读者对其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知道了他的称呼。
而在《离骚》的开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这句话翻译过来是: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我已经去世的父亲字伯庸。
还是开篇的最后一句: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这句话的意思是:父亲给我起名叫“正则”,我的字是“灵均”。
与《史记》一样,《离骚》在开篇也是率先点明作品主人公的身份,让读者知道这篇文章描写的是谁。
因为《史记》篇幅过长,为了提高说服力,避免偶然性,我这里在列几个《史记》中的记录:(1)周后稷,名弃。
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
姜原为帝喾元妃。
(2)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736d33bd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09.png)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鲁迅先生对司马迁的《史记》的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史家之绝唱”是说司马迁的《史记》打破了史学记录的传统规范。
关于鲁迅的这个评价,很多人将其认定为鲁迅对《史记》的高度认可。
但实际上,这句话的前后各有一部分内容,需要完整地来看。
“史家之绝唱”出自《汉文学史纲要》,原文是这么说的: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
这里很明显能看出,鲁迅所说的“史家之绝唱”并不是说《史记》的史学价值,而是说《史记》在记录史事的时候有所创新,前人所未有,后世也罕见。
司马迁早年有过游学天下的经历,搜集到了很多风俗、传闻以及一些较为隐秘的史事。
比如“荆轲刺秦”的真实场景,就是他根据当事人侍医夏无且对别人的口述来描绘的。
而这些经历是他为之后“子承父业”做的准备,其生活的年代里汉承秦制的现象依旧严重,受此影响一般史官是家族传承的官职,司马迁的父亲是史官,所以司马迁以后的仕途注定也会是“太史令”。
史官记录史事是有一定规范的,比如《春秋》就是典型的史书,各国的《春秋》样貌应该都差不多,以简洁的语言记录下发生的重大事情,真实性是第一位的,史官不能表露明显的态度。
在这样的规范影响下,孔子也只是以“春秋笔法”来表明自身的喜恶,比如“克”、“弑”等带有贬义性词语的应用。
司马迁写《史记》不一样,它打破了当时史书体例的规定,所以鲁迅才说它“背《春秋》之义”。
他认为《史记》记录历史的方式无视了之前的规范,也没有在字句上进行过多的雕琢,这些都是不合时代的。
而在《史记》之后的大多数正史里,因为“官修”的性质,在体例、文辞等诸多方面都要比《史记》更为谨慎,也陷入了另一种统一的规范当中,就没有《史记》这样打破传统史学的震撼力。
也就是说,之前传统史学的规范被《史记》打破了,而《史记》又成为了新的规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优质的作品能打破它。
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所以鲁迅才会对司马迁的《史记》给出了“史家之绝唱”的评语。
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https://img.taocdn.com/s3/m/e257376d0b4c2e3f572763a6.png)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年始称《史记》。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是说其历史学成就。
司马迁参酌古今,创造出史书撰写的新体例。
自此例一出,历代史书,尤其是二十五史,遂不能出其范围。
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举凡治乱兴衰、典章制度,均分门别类,条分缕析。
通史、纪传、通典、通考,纪事本末,大都导源于此。
《史记》确实是集先秦及汉初之大成的私家著作。
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富,结构之严,体制之备,均可谓空前。
班固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
”“实录”精神,又堪称绝后。
“无韵之《离骚》”是说其文学成就。
司马迁著史绝非局限于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证,也不是以一种冷漠的态度从外部客观地观察历史,他是带着深切的痛苦去理解笔下人物的奋斗和成败,所以笔端常饱含着悲愤。
尤其对布衣闾巷之人、岩穴幽隐之士和才高被抑、无可申诉者,更是写得一往情深,感同身受。
司马迁在叙事中敢写事实,以致于“显暴君过”,本来已经与屈原相似;其“肆于心而为文”,也和《离骚》一致。
所不同者,《离骚》是直抒胸臆,《史记》则寄于笔下的人物。
《史记》近于《离骚》的那种悲愤,不一定是得之于学,恐怕主要是因为司马迁的感愤同屈原一致,甚至可以说,因为司马迁生于汉季,比屈原看到了人世间更多的不公不平,所感愤者比屈原还要深广。
谏逐客书分析
![谏逐客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e0b72eb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65.png)
谏逐客书分析《谏逐客书》是李斯上奏的一篇文章,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其内容主要是劝谏秦王嬴政重用六国旧人,反对逐客,即李斯向秦王嬴政进言逐客之弊害。
文章通过历史事实和典型事例,从秦兴至灭亡的前前后后,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论证,使人们更好地了解秦始皇的暴政所以覆灭的原因,以及李斯的良苦用心。
《谏逐客书》是秦统一前,作为秦国丞相的李斯,对于秦王嬴政逐客令的不同态度和看法。
也是中国古代散文史上一次重要的政论文,它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从语言方面来分析《谏逐客书》这篇文章。
首先,李斯以非常委婉的口气提出了秦王嬴政在遣逐客这件事情上应当有所改变。
他说,“自泰古有天下,合为一家,皆以亲亲故。
至于王者,所以饰有亲而骄贵之,所以尊有亲而卑贱之,所以养其亲而危其身者也”,因此,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都是靠着血缘关系互相联结的,如果任何一方把这种血缘关系疏远了,势必会招致灾祸。
所以,让别国的外来宾客居住在秦国,那么秦国就不能够对诸侯友善了,这样一来,它也就离灭亡不远了。
嬴政是聪明的,他自然听得懂李斯的话,可是,由于他刚刚登上皇帝宝座,许多事情都还没有处理好,所以,最终他只是冷冰冰地回复道:“既然你已经了解到了这些,你怎么还要反复地劝谏呢?我认为你是成心扰乱我的国家呀!”这几句话里面包含着十分尖锐的矛盾。
一方面,秦王嬴政是很想顺利地完成统一大业,而李斯则坚持认为应该实行“仁义”的策略,这两种不同的政治观点在李斯的文章里交锋,而秦王嬴政采取的态度又如此强硬,这就给人一种明显的印象,似乎李斯是存心不良的,目的是搅乱秦王嬴政的国家,把秦国引向灭亡。
另一方面,秦王嬴政又要求李斯要放弃偏见,尽量地诚恳地进行劝谏。
但是,从秦王嬴政的心理来说,他不仅不喜欢别人进行劝谏,而且觉得越多的人敢于指出他的过失,就越显示出他的英明。
不难看出,李斯当时对于秦王嬴政的猜疑是非常深的。
因此,他认为,让他辞去官职,返回家乡,那么他肯定不会再发生什么事情了。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https://img.taocdn.com/s3/m/b0b49e87f524ccbff12184cb.png)
再读故事,读通文意,读透
关键句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 持满。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
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 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研读故事,品读人物形象
其细柳劳军,天?请用原
文中的句子回答。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研读故事,品读人物形象
细读文本,圈画关键词。说说哪些语 句表现了周亚夫的“真将军”风范?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历代名人评价周亚夫
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ráng jū]曷 有加焉! ——司马迁
周亚夫刚正之气,已开后世言气节者之风。观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汉] 司 马 迁
周 亚 夫 军 细 柳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人,是伟大的 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 是文学名著。鲁迅赞《史记》:“史家之 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初读故事,读通句读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明节奏。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多角度分析理解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评价
![多角度分析理解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4e7c6eb2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89.png)
多角度分析理解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评价《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部重要史书,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史书的开山之作。
鲁迅在《自序》中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评价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理解,《史记》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史记》对中国历史学发展的影响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事体通史,它的创作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史学的发展。
在此之前,历史记载多为编年体,只注重事件的记录,没有系统性和综合性。
而史记在内容上以纪事为主,但在大局观和思想观上做了拓展,将历史与人文相结合,以及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使得历史记载更加全面和深入。
二、《史记》的叙事技巧与语言表达1. 独特的叙事结构史记采用分表、志、传、本纪等多个部分组成的叙事结构,这种结构使得《史记》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记载,更是一部文学巨著。
分表、志、传分别用来记载人物、地理和事件,而本纪则以时间为线索,按照君主的时代顺序编写。
这种清晰有序的结构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内容。
2. 精练的史书语言《史记》的语言简练明快,寓意深远。
作者在编写时精心挑选词语,力求准确传达思想。
同时,史记中还穿插了诗词和典故,使得文字更富有诗意和文化内涵。
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既能吸引读者,又能更好地揭示历史真相。
三、《史记》对后世历史学研究的影响1. 开创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史记》创造性地采用了纪传体史书的写作形式,这对后来的史书撰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纪传体的独特叙事方式,注重个人形象的描述和品评,丰富了历史记载的层次和细节,也为后来的史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的范本。
2. 塑造了中国历史观和历史人物形象《史记》中描绘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如刘邦、项羽、孙子等,塑造了他们的形象和个性。
同时,作者对于这些历史人物的品评和评价也反映了他对于历史的观点和态度。
这些观点和态度对于后世历史学家的研究和解读都具有指导意义。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https://img.taocdn.com/s3/m/6cd9392d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db.png)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起《史记》,大家都会想起这两句,可是一般人好像不太明白这两句到底是什么意思。
有些人会以为鲁迅是把司马迁捧为史家第一人——“绝唱”嘛,因此有所批评。
这真的是顺便误解了鲁迅和司马迁。
要正确理解这两句话,就得先知道鲁迅是在什么地方说的。
这句话出自《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篇《司马相如与司马迁》。
《汉文学史纲要》是一本什么书呢?顾名思义,它讲的是“文学”。
原文是这样说的:(司马迁)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故能如茅坤所言:“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也。
大概因为是《汉文学史纲要》写得比较文吧,好些人根本就没弄清楚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注意了,“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才是完整的表达。
都知道关二爷爱读这本《春秋》,那么这《春秋》是什么?它是一本孔子加工过的史书,一本太史公之前首屈一指的史书样板。
所以,“虽背《春秋》之义”,意思就是《史记》于传统史学有所违背。
整句连起来看,是说《史记》虽然在史学价值上有所欠缺,但其文学价值在史家之中却是无出其右。
后面所举“茅坤所言”,讲的就是读《史记》受到的感动,这种感动显然是一种文学性的感动。
为何单拿《离骚》来比较?这就不得不佩服鲁爷目光的敏锐了。
史迁下笔深刻雅健,文辞不输《离骚》,只无韵而已,这是其一;其二,更重要的,是两者都是“发愤而作”,一个是忧国忧民而屡遭流放,一个是仗义执言而惨受污辱,都是“意有所郁结”而“以舒其愤”。
太史公说“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我觉得这几句放在《离骚》里简直没有违和感。
这就是俩人共通的愤懑之气。
“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
作史需要的是冷静、客观、理性,而《史记》却处处显出热忱、主观和感性。
史记被誉为什么
![史记被誉为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f0d91f4d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56.png)
史记被誉为什么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扩展资料
《史记》鉴赏
一、叙事艺术
史记独特的叙事艺术,非常注重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更深层次的探究,综合前代的各种史书,成一家之言,纵向以十二本纪和十表为代表,叙写了西汉中期以前的各个历史时代,横向以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为代表,统摄各个阶层、各个民族、各个领域和行业,形成纵横交错的舒适结构。
二、人物刻画
(1)注重语言,细节描写;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特写相结合,突出人物形象;
(3)运用对比映衬的方法;
(4)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
(5)互见法的运用;互见法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对于《史记》的评价。
分析:
“史家之绝唱”是评价《史记》的史学价值,说它是历史著作中的“绝唱”;“无韵之离骚”是评价《史记》的文学价值,说它可以和屈原的《离骚》媲美。
史记
书名。
原名《太史公书》。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西汉司马迁著,
后褚少孙补撰部分内容。
全书一百三十篇。
记事起自传说中的黄帝,迄于汉武帝,共三千年左右。
分传记为本纪、世家、列传;以八书述制度沿革,列十表
通史事脉络。
在史学、文学上都有很高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