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结构与影响因素分析
实践能力的概念界定
实践能力的概念界定
实践能力是指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目标的能力。
它是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
重要标志。
实践能力涵盖的内容很广,包括实践思维、实践技能、实践心态和实践行为等组成要素。
首先,实践思维是实践的前提。
实践思维既可以指逻辑思维,从各种信息中分
析问题;也可以指创造性思维,综合运用各种资源解决问题。
其次,实践技能也是实践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实践技能涉及到技术和方法等内容,是知识应用的具体过程,是将实践思维与实际行动结合的核心。
然后,实践心态也是实践能力的关键要素之一。
实践心态包括积极主动性、勇于冒险性、认真节俭性等。
它能够驱动行动者积极展开实践,完成更多艰巨的任务。
最后,实践行为也是实践能力的基础。
实践行为不仅涉及到情动行为、心理行为,还涉及到计划行为、沟通行为、行动行为。
实践能力关系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勇攀高峰的精神也是实践能力的重
要组成部分。
在实践能力的成长过程中,如何树立正确的实践思维,学会实践技能,培养实践心态,在实践行为中完善自己,都是需要持之以恒的实践积累,需要时刻用心思考,探索未知的创新空间。
高校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现状与原因分析
高校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现状与原因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校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也愈发受到重视。
实践应用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实践和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高校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高校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现状和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
目前,高校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情况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 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缺乏系统性许多高校过分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实践机会和平台,导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缺乏应变能力。
2. 实践与理论脱节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与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存在一定的脱节,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自身实践意识不强一些学生过于重视课业成绩,而忽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缺乏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意识和动力。
4. 实践教学资源匮乏一些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投入不足,实践教学资源匮乏,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和平台。
以上问题导致了高校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滞后和不足,抑制了学生的整体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有必要对高校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进行深入的原因分析。
1. 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偏重功利性教育,过分注重知识灌输和解题技能,而忽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种观念影响了高校在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方面的投入和重视程度。
2. 教师教育水平不足一些高校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实际能力和教学水平不足,无法有效地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培养。
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效果。
3. 实践资源投入不足4. 学生自身素质问题三、改善高校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措施建议1.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高校需要加强对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和建设,将实践教学纳入课程安排并与理论课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高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提升,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增强教师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引领和指导。
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目前,高校对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问题在思想认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评价、师资队伍、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及课外实践活动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应采取以下对策:树立“能力教育”理念,深化课程改革,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完善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以及扎实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对策一、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中存在的问题1.对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意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目前,许多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仍然是学术科研工作和知识性教学,相比之下,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作却仍然无法真正进入大学的主流领域。
不少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雷声大,雨点小”[1],其主要表现为,制订计划后,往往言而不行或行而未果。
2.课程结构失衡,忽视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许多高校的课程体系从总体上来说仍然延续传统的课程体系,整个教学计划的安排主要围绕专业来进行,在课程的设置上以学科为主,强调学科之间纵向的系统性、关联性和整体性,并逐步衔接深入。
课程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组织教学内容,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
这种以专业为中心,以学科课程为主要特色的课程设置,不可避免地导致课程结构失衡。
其主要表现是,重理论课程轻实践课程,重必修课程轻选修课程,重学科课程轻综合课程。
总之,现有的课程设置过分强调学科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忽视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3.教学方法陈旧,课程的实践性无法彰显在现有的高校课堂教学中,仍有不少教师沿袭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机械的记忆和被动的模仿,使课程的实践性一直得不到充分彰显。
学生的理论知识虽然扎实,但其口语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并未得到很好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4.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考核方法不科学目前,虽然许多高校都比较重视实践教学工作,但由于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考核方法不科学,使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影响了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名词解释
实践能力名词解释实践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实际操作中所具备的能力,包括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灵活应变、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实践能力是一个人在实际工作中所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它不仅关乎个人的职业发展,更关系到整个团队和组织的发展。
本文将从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培养实践能力的方法以及实践能力对个人和团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实践能力是一个人在实际工作中所必备的重要素质,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在工作中能否胜任、能否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在现实工作中,往往需要我们迅速做出决策、解决问题、应对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一个人的实践能力强弱直接关系到他在工作中的表现和成就,也关系到整个团队和组织的发展。
因此,提高实践能力是每个职场人士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培养实践能力的方法。
要提高实践能力,首先要不断地进行实践。
只有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才能够感受到问题的真实性和紧迫性,才能够锻炼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其次,要多进行跨领域的学习和实践。
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工作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跨领域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再次,要注重团队合作。
实践能力不仅仅是个人的能力,团队合作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在团队合作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
最后,要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实践中,创新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对个人和团队的影响。
实践能力的提高对个人和团队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对于个人来说,实践能力的提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和把握机会,提高我们的职业竞争力。
对于团队来说,实践能力的提高可以帮助团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也可以帮助团队更好地发展和壮大,提高团队的竞争力。
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熟练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并且具备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承担着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责任。
对于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二、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目前,在高校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共识。
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比如开设实验课程、组织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
现实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实践环节相对薄弱、实践能力培养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等。
实践环节的不足是制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些学校的实践环节较为薄弱,比如实验设备不足、实习机会匮乏、社会实践组织不力等。
这就导致学生在实践中缺乏真正的锻炼和挑战,无法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实践能力培养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
一些学校的实践环节往往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能形成良好的实践习惯和习得实践技能。
一些学校在实践能力培养上缺乏长期的规划和引导,使得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成效大打折扣。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来探讨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
学校需要加强对实践环节的支持和投入。
学校需要加大对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的建设和支持力度,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条件。
学校还需要加强与社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社会实践机会,丰富实践经验,提升实践能力。
学校需要建立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学校应该建立起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验、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环节,使得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提升实践能力。
学校还需要建立起科学的评价机制,通过考核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学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指导和引导。
学校应该组织一些实践能力培养的指导活动,如实践能力的培养讲座、实践技能的培训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实践观念,明确实践的目标和重要性,从而更好地参与实践活动,提升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实践能力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一、问题描述实践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大多数行业来说,实践能力是评价一个人是否具备职业水平的重要指标。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 缺乏经验和技巧:许多毕业生在刚步入职场时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巧,导致他们无法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2. 理论与实际脱节:有些教育机构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但忽视了与实际情况的结合,从而使学生在真正面对问题时感到困惑。
3. 交流与合作不足:良好的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对于解决复杂问题至关重要。
然而,在现实工作环境中,很多人缺乏有效沟通和协调团队资源的能力。
二、原因分析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 教育体系问题:当前教育体系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灌输,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进行实践操作,导致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经验和技巧。
2. 实践环境不足:一些行业因为安全性、成本等原因限制了学生参与实际工作的机会,使得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3. 老师教育方法问题:一些老师过于注重死记硬背和传授知识点,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整改措施为了提高实践能力,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优化教育体系:教育机构应当加强对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的培训。
增加学生参与实际项目或企业实习的机会,以提供更多的实践场景,并培养他们在真正工作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建立实习基地:各行各业可以与教育机构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真正的工作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有机会接触到真正的业务场景,并与专业人士合作解决问题。
3. 强调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项目制、小组讨论等教学模式,促进他们与他人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实践导向课程设计:教师应在课程设计中注重案例教学、实际操作等实践环节。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场景中,并在指导下解决问题。
5. 建立师徒机制:行业内资深人士可以充当学生的导师,指导他们参与真实项目,并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高校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现状与原因分析
高校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现状与原因分析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高校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需求不断提高,高校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成为了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方面,高校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实践机会不足、实践教学质量不高等。
那么,高校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现状是怎样的呢?这些问题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高校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现状不容乐观。
实践机会不足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在很多高校中,学生的专业课程普遍较多,课程设置比较紧凑,时间紧张。
这就导致了学生们的实践机会减少,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
实践教学质量不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些高校的实践教学内容可能比较陈旧,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实践中无法获得真正的技能提升和创新能力培养。
一些高校的实践环境可能相对简陋,缺乏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支持,这也限制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和创新潜力发挥。
高校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现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影响了高校的实践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教育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死记硬背,实践教学则相对较少。
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对接不够密切,这就导致了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的脱节。
高校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如实验室设备、实践场地等,也是制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因之一。
三、解决高校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现状的对策为了解决高校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现状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高校需要改革教学理念和模式,加强实践教学。
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深度结合实践和企业需求,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
请加大对高校实践教学资源的投入,提高实验室设备的现代化水平,丰富实践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条件和环境。
四、结语高校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升研究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升研究【摘要】本文围绕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展开研究,首先介绍了背景和研究意义。
然后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定义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影响其能力的因素,并提出了提升途径。
接着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
最后探讨了评估方式和指标。
结论部分指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并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本文旨在帮助大学生提升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升、研究、定义、影响因素、提升途径、案例分析、评估方式、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结论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升就业竞争力。
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不断完善,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体之一,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不仅是大学生个人发展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深入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对于促进大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升的因素、探讨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评估方式和指标,对于制定有效的提升措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2 研究意义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对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是评估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社会实践能力是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人翁的基本素养,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的必备能力。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现状,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高校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现状与原因分析
高校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现状与原因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
实践应用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成功就业,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目前高校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和改进。
一、高校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现状1. 实践机会有限目前,很多高校的实践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学生实践机会有限。
一些名校拥有丰富的实践项目和资源,学生可以参与到各种科研、创新、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
而一些普通高校由于资金、师资等方面的限制,实践机会相对较少,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2.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在一些高校,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存在脱节现象。
学生在实践中往往感到迷茫,无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3. 实践成果不被重视在一些高校,学生的实践成果经常被忽视,这使得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下降。
一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奖励和认可,导致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兴趣大减,影响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4. 实践能力评价不够科学目前,一些高校的实践能力评价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考试+论文的模式上,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这种评价方式不能有效地衡量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导致学生对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较低,影响了能力的培养。
1. 教育理念偏重理论当前,一些高校的教育理念偏重理论,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
高校教育过于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掌握,忽略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这种偏重理论的教育理念导致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2. 资源配置不均衡一些高校由于各种原因,实践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学生实践机会有限。
缺乏实践机会是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得不到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3. 教学方法滞后目前,一些高校的教学方法滞后,未能及时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高校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现状与原因分析
高校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现状与原因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校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
实践应用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掌握与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能力。
而高校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现状又是怎样的呢?这其中又存在着哪些原因呢?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就目前高校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现状而言,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实践机会不足由于很多高校课程安排较满,学生们的学习时间被占据,实践活动的时间不足。
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很少有机会参与实践活动,导致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不够充分。
二、实践教学不够深入虽然现在高校普遍开设了各种实践课程,但是很多实践课程仍然停留在表面的教学内容上,缺乏实质性的深入教学。
这样一来,学生们在实践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就不够全面和深入。
三、实践活动缺乏实际性有些实践活动更多地停留在课本知识的应用层面,缺乏实际性。
这样一来,学生们在实践中的学习效果就不够理想。
以上问题的存在是导致高校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不够充分的主要原因。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接下来,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加强实践机会的提供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各高校可以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推出各种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加强实践活动的实际性在实践活动方面,高校可以加强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保证实践活动具有实际性。
可以通过加强实践活动中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实际困难和挑战,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高高校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水平,让他们在校期间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并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高校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现状的不足主要是由于实践机会不足、实践教学不够深入和实践活动的实际性不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高校可以加强实践机会的提供,深化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活动的实际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水平。
大学生社会实践原因分析
一、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实践能力,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
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成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原因。
二、提高综合素质1.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社会,了解社会需求,激发创新思维。
同时,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增强团队协作能力社会实践往往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紧密配合。
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学会与他人沟通、协调,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这对于大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3. 提高沟通能力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需要与不同背景的人进行交流,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
良好的沟通能力对于大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4. 培养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培养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
三、适应社会需求1. 缓解就业压力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提前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为毕业后顺利就业打下基础。
通过实践,大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2. 增强就业竞争力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而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3. 拓展人脉资源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可以结识各行各业的人士,拓展自己的人脉资源。
这对于大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促进高校教育改革1. 完善教育体系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社会实践,高校可以了解社会需求,调整教育方向,提高教育质量。
2. 提高师资水平社会实践可以促使高校教师走出课堂,深入基层,了解社会实际。
这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_结构与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大学教学 2009年第7期67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结构与影响因素分析赵建华摘 要: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分析大学生实践能力构成要素,找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要素,对于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至关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能力;结构要素;影响因素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康德说过:“一切知识都需要一个概念,哪怕这个概念是很不完备或者很不清楚的。
但是,这个概念,从形式上看,永远是个普遍的、起规则作用的东西。
”[1]分析大学生的社会角色和身心特征是理解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
1.实践能力的概念与内涵“实践”是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由“实践”和“能力”组成的“实践能力”,中外学者从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等领域展开了研究。
本文从现有文献中选取一些有代表性概念,反映出实践能力的不同研究视角与层次。
在[美]斯腾伯格教授看来,实践智力是人适应环境的一种能力,能够确定如何达到目标的、向周围世界展示自己意识的一种能力。
这种解释,突破了心理学意义上的局限,对人的实践智力给予了价值上的判断。
庞国斌教授对实践能力所做的解释,指人的能动性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物质活动中所具备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动物所无法比拟的,是人所具有的一种能力。
刘磊和傅维利教授从教育学的角度界定的实践能力,是指个体解决问题所必需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这里说明了人解决问题的过程是靠心理和生理要素共同参与的结果。
以上学者所给出的实践能力概念,为本文开展讨论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2.大学生的社会角色与身心特征大学生是从一个具备了一定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青年人,每一个大学生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发展阶段,其智力发展已具备了接受专业性的实践活动的条件,他们的身心发展已基本达到成人水平。
(1)大学生的脑细胞还在继续发育。
脑生理学的研究指出,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发育,虽然在二十岁左右基本成熟,但是大脑额叶和颞叶部位中同高级智力活动有关的脑细胞还在继续发育。
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未来就业和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是理论学习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知识的实际运用,增强记忆力和理解力。
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实践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实际问题,通过自主思考和尝试,寻找解决方法。
这样的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在实践中,学生需要与他人紧密合作,合理分工,共同完成任务。
通过合作,学生可以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提高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
二、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1. 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学生参加社会调研、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不仅可以提供实践的机会,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2. 创新创业平台学校可以建立创新创业平台,提供学生进行实践的机会和资源支持。
学生可以在平台上自主组织创业项目、参加创业竞赛等,培养自主创新和创业能力。
3. 企业实习学生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的形式,积极参加暑期实习等实践项目。
在企业实习中,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际的工作任务,通过实际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4. 学生社团和组织活动学生可以积极参加学校的社团和组织活动,通过组织活动的策划和实施,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同时,学生社团和组织活动还可以提供学生交流和分享经验的平台,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和成长。
三、培养实践能力的策略和方法1. 确定实践目标和方向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实践目标和方向,对自己的兴趣和擅长领域进行分析和评估,选择适合自己的实践项目和活动。
实践能力知识点总结
实践能力知识点总结一、实践能力的概念实践能力是指个人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的能力, 包括认识力、分析力、实践力和创新力等。
实践能力是人类在改造世界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能力,是在实践中锻炼和发展起来的。
实践能力不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对现实问题解决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际行动能力。
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1. 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实践能力是个体实践活动的能力,是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实践能力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础。
实践能力是学生在未来工作和生活中所必需的,无论是在学术领域还是在职业领域都需要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
3. 实践能力是产生创新的动力。
实践能力可以促进创新的产生,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更具创新意识,从而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具有竞争力。
4. 实践能力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实践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更好地应对生活、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三、实践能力的培养1. 提倡学以致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育实践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多种实践形式的组织和开展。
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验、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多种形式组织和开展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提供多种资源,使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实践活动。
提供多种实践资源,如实验室、社区资源、社会实践机会等,让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实践能力。
4. 提供专业的指导和辅导。
通过专业的指导和辅导,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实践任务,更好地掌握实践技能,提高实践能力。
四、实践能力的具体内容1. 认识能力认识能力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进行认识的能力。
认识能力包括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概括等能力。
2. 分析能力分析能力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分解、剖析的能力。
高校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现状与原因分析
高校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现状与原因分析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高校学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原因包括教育体制、教育方式、学生自身等多个方面。
一、教育体制方面在教育体制方面,高校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存在以下问题:1.教育目标不够明确。
现有的大学教育目标更多地倾向于学生的学术知识和理论素养,对于实践能力和应用技能的培养缺乏明确且具体的要求。
2.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
高校的课程设置往往偏重于理论学习,而缺乏具体的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在实践应用能力方面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
1.教学方式单一。
当前的大学教学方式普遍采用一种相对单一的讲授模式,课程内容呈现方式比较死板,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缺乏与社会的沟通和合作。
大学之间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较少,学生缺乏与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交流的机会,限制了其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学生个人原因方面1.学生实践意愿不足。
许多学生对实践类课程缺乏兴趣和自信心,认为自己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不愿意主动参与实践活动。
2.学生自身能力有限。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实践能力相对薄弱,无法胜任相关工作,而这又需要一段时间的实践经历和提高。
总的来说,目前高校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存在众多的问题和困境,制约了大学生的实践发展和就业竞争力。
因此,改变现状需要不断探索教育体制的优化和革新,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的自我参与度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与社会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加强学生的实践经验积累,以期实现高校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良好发展。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内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社会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能力。
本文将从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内涵、培养途径及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内涵1. 实践能力的定义实践能力是指个体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园内外,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能力。
2.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内涵(1)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团队协作能力: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在团队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完成实践活动,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沟通与表达能力: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与人沟通、交流,提高自身表达能力。
(5)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心理素质,提高抗压能力。
(6)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1. 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应积极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如学术讲座、创新创业大赛、志愿者服务等,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 实习实训学校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实践能力。
3. 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支教、调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身能力。
4. 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五要素研究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五要素研究【摘要】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积极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利用文献分析法,探索了社会实践能力构成要素,分别是:知识应用能力、知识更新和积累能力、知识创新能力、社会认知能力、自我认知能力。
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要素在大众化教育时代下,大学生社会经验严重缺乏,导致学生毕业后较难有效适应社会,所以产生了“就业难”问题。
因此,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较快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特别需要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锻炼。
为了有针对性对大学生进行提升锻炼,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构成要素尤为重要。
基于此,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特此展开了此研究,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概念界定心理学上实践能力。
它是一种个体生理和心理特征的体现,个人在运用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为了保证顺利解决实践问题,需要具备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该素质就是实践能力的体现。
因此,实践能力是帮助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一系列心理特征总和。
哲学上的实践能力。
古希腊文中最初解释“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方式,后来,亚里士多德将实践分为了两种形式,一种是自身就是目的的实践,另一种是外资目标的实践。
并且认为前一种是哲学意义的上的实践。
根据此观点,学者将实践能力进行了分类。
一种是完成单个项目、单个任务的实践,具备这种能力的是最基本的实践能力;另一种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属于综合实践能力,较为高级。
词源学上的实践能力,指的是主体有目的改造客体的能力,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
综合以上论述,社会实践能力是运用知识、技能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保证取得成功的条件总和。
二、构成要素根据定义,社会实践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为保证任务的顺利进行,个体的各类素质、各种能力都非常重要,社会实践能力作为各种能力的综合体,也就十分重要。
它具体包括以下构成要素:1.知识应用能力。
社会实践是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知识应用能力是决定这一过程成败的重要因素,没有完整的知识结构、有了知识不知如何运用,都将致使一项任务不能有效完成。
对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认识
张济生 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收稿日期:2000年11月 对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认识张济生【摘 要】 本文尝试将实践能力区分为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两个不同层次,着重分析讨论了综合能力的培养规律及提高综合能力培养效果的改革措施,以探求从根本上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规律及途径。
【关键词】 实践能力 培养规律 改革思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高等教育法》中都提出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主要任务。
本文拟在探讨实践能力内涵的基础上,对目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有关的培养规律作一些讨论。
一、对实践能力内涵的认识目前,一般认为,高校应培养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习知识、学会处世、学会做事。
“学会做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大致相同的涵义。
学习知识的能力属于“认识世界”的能力,要求回答“是什么”、“为什么”这一类问题;而实践能力主要体现为“改造世界”的能力,即要学会做事,不但要回答“如何做”的问题,还要看完成某项任务(或活动)的质量与效率。
完成任务质量好、效率高的人,从事该项任务的实践能力就强,反之就弱。
实践能力主要关注人的活动结果,而对活动的过程或懂得多少似乎并不十分注重。
例如一个从事产品设计的人,设计图出得又快又好,通常就说这个人“产品设计能力强”,至于他是用自己的知识与经验独立构思出整台设备的结构,还是找来类似的参考图及资料并修改而成,从任务目的来看,这并不特别重要。
能够找到可供参考的图及资料,从而提高了设计质量和缩短了设计时间,也是这个人实践能力的一部分。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
创新能力强调的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新颖性和独特性,而实践能力主要看完成某项任务的质量与效率。
显然,完成一项任务不一定非要用创新的思路方法,也可以用常规的思路方法,因此二者的涵义有差别。
但需要强调,一个人的创新能力须有相应的实践能力作为基础。
如果你有一个好创意,你得把它说出来、写出来并且能够做出来(或别人可以做出来),否则就谈不上有创新能力了。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关键词: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法培养途径实践性教学兼职摘要: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大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基础,也是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组织指导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性实践对于加强学校教育同社会实际相联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对大学生能力培养必须要重视实践环节,采取有效措施,真抓实干做好实践能力培养的各项工作。
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表征1.实践能力的内涵实践能力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和变革社会的全部活动的本领。
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参与人的智力和体力支出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实践能力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过程中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经验并经过再加工才能形成与发展起来。
2.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一般包括两方面:一是在校就读期间依照学校法则所完成的教学实践环节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这些能力包括应用所学的理论、观点、知识完成学业标准,动脑动手进行综合、实验、技能训练等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拓展认知领域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初步能力,还有人际交流交往方面的能力。
二是在校就读期间借助学校提供条件或者自己与同学合作创造的条件,向社会生产、生活领域拓展所获得和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诸如参与社会主体(工人、农民、军人、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以及其他阶层群体)改造自然或变革社会的某些活动中所获得的或在已有基础上新增长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3.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可塑性由于大学生学习环境的规范性,其实践能力既有与社会人实践能力相通处,又表现出明显的不成熟、不扎实以及某种局限性。
因此,特别需要加强指导、管理和强化工作,由此才能预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4.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实践能力的获得和增强不但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而且是提升创造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这对于大学生择业、就业和创业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结构与影响因素分析摘要: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分析大学生实践能力构成要素,找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要素,对于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至关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能力;结构要素;影响因素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康德说过:“一切知识都需要一个概念,哪怕这个概念是很不完备或者很不清楚的。
但是,这个概念,从形式上看,永远是个普遍的、起规则作用的东西。
”分析大学生的社会角色和身心特征是理解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
1实践能力的概念与内涵“实践”是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由“实践”和“能力”组成的“实践能力”,中外学者从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等领域展开了研究。
本文从现有文献中选取一些有代表性概念,反映出实践能力的不同研究视角与层次。
在[美]斯腾伯格教授看来,实践智力是人适应环境的一种能力,能够确定如何达到目标的、向周围世界展示自己意识的一种能力。
这种解释,突破了心理学意义上的局限,对人的实践智力给予了价值上的判断。
庞国斌教授对实践能力所做的解释,指人的能动性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物质活动中所具备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动物所无法比拟的,是人所具有的一种能力。
刘磊和傅维利教授从教育学的角度界定的实践能力,是指个体解决问题所必需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这里说明了人解决问题的过程是靠心理和生理要素共同参与的结果。
以上学者所给出的实践能力概念,为本文开展讨论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2大学生的社会角色与身心特征大学生是从一个具备了一定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青年人,每一个大学生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发展阶段,其智力发展已具备了接受专业性的实践活动的条件,他们的身心发展已基本达到成人水平。
(1)大学生的脑细胞还在继续发育。
脑生理学的研究指出,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发育,虽然在二十岁左右基本成熟,但是大脑额叶和颢叶部位中同高级智力活动有关的脑细胞还在继续发育。
认识大脑皮层的变化规律,对大学生实践教育有着重要启示。
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意志力比较薄弱有其生理结构上的原因。
他们通过一定时期的学习、实践训练,大脑皮层细胞活动量迅速增加,神经元联系扩大,脑回沟的深化,为思维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2)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自我意识。
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渴望新事物、新知识,他们往往不满现成的死板的知识,而是喜欢探求新的事物。
他们的人生观已基本形成,自我意识有较高的发展,他们渴望独立。
一方面他们容易吸收和掌握实践对象的各种知识,另一方面他们对与实践对象相联系的种种事物和现象缺少准确分析的能力,大学生的兴趣一般都比较广泛,也容易经常变化,需要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
3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内涵与特点大学生实践能力,通俗地说就是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本事和能量。
这个概念具有如下特性:(1)培养的计划性。
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要求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和深入地掌握在未来职业生活中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所需的知识、能力。
相较于中、小学,大学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作为一种培养能力的载体,对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更加强大的组织计划性。
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设置有效的第一课堂实践教学体系,有组织地引导大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将学科知识的学习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统合于课程和实践活动组织之中;按照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观点,选取学生既能感到困难、又能通过努力来学会的实践活动内容;通过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等多种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兴趣性动机和职业性动机。
培养的计划性要体现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价值关怀。
(2)主体的能动性。
培养的计划性体现的是学校为实现大学生实践能力提供的基础与条件,主体的能动性则表现为大学生主动运用这些条件并结合相关资源进行一系列实践活动,在识别实践能力价值的同时,运用各种途径去争取实践机会,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思考,逐步提高达到熟练,以促进自身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主体能动性强调大学生不是被动的参加实践活动,而应实践活动置于自我监控实践动机,自我选择实践态度,自我调整行为方式,主动提升自己的实力。
(3)发展的渐进性。
实践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体现的,大学生通过知识和技能有效发挥作用于待解决的问题,其实践能力就会发生外在或潜在变化。
大学生实践能力是一个连续性的生成过程。
从整体上看,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变化是潜在进行的,它不像知识可以突击获得。
而实践能力增长比较缓慢,需要不断地实践、再实践。
一般来说,影响大学生实践能力潜在变化的因素有:学生主体因素、学校组织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
上述各种因素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各有侧重,却共同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变化。
(4)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大学生实践能力是在参加实践活动中显现的。
例如,理工科类专业学生的能量表现为实验能力;毕业设计能力。
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决定了实践能力表现的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反映出大学生面向不同工作岗位的需要。
二、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结构1大学生实践能力内部要素的结构分析根据完成一个实践过程所必须具有的条件,我们认为,实践能力的内部构成要素包括实践兴趣、理解力、策划力、执行力和表达力,它是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素质。
(1)实践兴趣。
实践兴趣是大学生实践能力中的先导性因素。
实践兴趣是一种意识倾向,是通过亲身实践的体验而产生,并不断得到强化。
按由低到高的水平,可分为感觉兴趣、操作兴趣、探究兴趣、创造兴趣。
(2)理解力。
从质的方面讲,理解力是指思考问题的思路,认识实践对象的视角。
从量的方面看,理解力是指懂得实践活动的已知条件、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对实践情境中问题的条件、性质、关键环节、可能存在的障碍、变化趋势等做出较为全面、如实的反映。
(3)策划力。
策划力是在具体实践情境中提出实践方案的能力,是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核心。
实践策划是以实践活动的特定目标为中心,根据具体实践情境中的知识和信息,来全面构思、设计和选择合理可行的实施方案。
策划力强才能减少实施方案执行过程中的盲目性,最大限度地消除不确定因素,提高实践成功的机会。
(4)执行力。
执行力就是把实践方案付诸实现的能力,是一种储存在大脑执行过程中的一种技能。
执行是将实践方案在做出主观的综合性归纳基础上,转变为行动计划,通过选用相应的“工具”,安排合理的“工序”来完成任务的过程。
执行力是实践成功的一个先决条件。
当实践方案已经确定后,执行力就变得最为关键。
(5)表达力。
表达力是大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过程中能清晰交流、陈述的能力。
表达主要包括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
表达是实践总结和智力提升的过程,是达成多方面培养人才必不可少的途径,也是评定实践效果的有效依据。
大学生实践能力内部构成要素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
在实践兴趣、理解力、策划力、执行力、表达力中,任何一种要素的变化,必然引起整体实践能力的变化。
实践兴趣是推动迈开实践活动的第一步,是激活和维持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源泉。
理解力、策划力是大学生完成实践活动的思维力,执行力、表达力更多体现为行动力。
如果大学生具有上述实践能力要素,就会作为内部能量保留下来,成为他们顺利完成各种实践任务、实现自身素质提高所必备的内部条件和内在的可能性。
这一内部能量在不同实践情境中的运用,就成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各种表现形式。
2大学生实践能力外部表现形式的结构分析一般性说来,大学生实践活动有多种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也就决定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外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从专业角度划分大学生的外显实践能力,有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有什么样的大学生外显实践能力类型。
例如。
美国各工程专业毕业生就必须达到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提出的11种能力要求,其中就包括以下几种实践能力:制订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根据需要设计一个系统、一个部件或一个过程的能力;对于工程问题进行识别、建立方程以及求解的能力;有效的人际交流能力;在工程实践中运用各种技术、技能和现代工程工具的能力。
任何外显实践能力都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
一方面,某一种外显实践能力的增强会促进另一种外显实践能力的增强。
理解力、策划力、表达力等内部构成要素是寓于外显实践能力之中的,外显实践能力的提升会促进这些构成要素的发展,这些构成要素的发展为其他外显实践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另一方面,某一外显实践能力的增强也会产生限制其他外显实践能力增强的效应。
不同领域外显实践能力中的内部构成要素之一——执行力是不相同的,执行力中熟练技能的养成需要实践和相关环境,一种技能的形成可能对另一种技能构成障碍。
三、大学生实践能力影响因素由于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大学生实践能力对知识转化为财富有显著影响,找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因素,并通过改变或加强这些因素去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就变得非常重要。
1大学生主体因素大学生主体因素是大学生实践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核心。
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动机与态度。
实践动机是由实践目标或实践对象所引发的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
良好的实践动机,会使大学生在某种精神力量的支配下参加实践活动,进发积极性和坚强意志,克服困难,去冲破实践过程中的各种阻力,达到既定的目标。
积极、主动的实践态度,使人产生较强的实践能动性,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自觉。
(2)广义知识。
知识是构成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资格和条件。
广义上的知识具有不同的形态,既包括实践活动中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也包括按照一定程序或步骤行事的实践知识,还包括与人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沟通技巧、合作性等社会知识等。
知识越多,对实践问题的理解就越深刻,完成实践活动的效率越高。
(3)实践经验。
实践经验来自于亲身实践的经历和体验,是大学生对自身实践活动默会的结果。
“一般而言,问题解决者的知识经验,特别是与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专门知识经验和解决同类问题的成功经验等,直接影响知觉系统对问题情景中信息的选择和对觉察到的信息的解释”。
实践经验越丰富,与新的实践活动关联度就越大,则对新的实践产生的影响也就越大。
以往的实践给大学生带来的体验越大,在脑海里留下的“痕迹”就越深,则对新的实践活动产生的影响也就越深。
2学校组织因素大学生是受教育者,“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教会学习者思考,学会运用理性的力量,成为一个更好的问题解决者”。
高校对于实践教育的态度和对大学生实践的定位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实践能力。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体现在大学生不断参加各种有效的实践活动中。
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与实践能力发展的关系遵循实践能力发展机理。
当“学生的实践活动与学生主体水平形成疆界,并且这个疆界恰好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学生的实践能力将获得有效提升”。
这些有效实践活动的设置,依赖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者的认识水平;实践活动的实施,取决于学校组织管理和教师的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