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方法--炙法(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精)《中药炮制学》基础知识之炙法
![(精)《中药炮制学》基础知识之炙法](https://img.taocdn.com/s3/m/12d45ad987c24028905fc330.png)
(精)《中药炮制学》基础知识之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深入药物组织内部的炮制方法。
目的:使药物在性味、功效、作用趋向、归经和理化性质方面发生某些变化,起到降低毒性、抑制偏性、增强疗效、矫嗅矫味等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
分类: ( 根据所加辅料不同 ) 可分为酒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和油炙。
第一节酒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酒拌炒的方法。
[ 一般每100kg 药物,用黄酒 10~20kg]目的①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大黄、黄连、黄柏等】②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当归、川芎、桑枝等】③矫臭去腥【乌稍蛇、蕲蛇、紫河车等】方法先拌酒后炒药~适用于质地较坚实的根及根茎类药物【黄连、川芎、白芍等】先炒药后加酒~多用于质地疏松的药物【如五灵脂】注意事项①加入一定量酒拌匀闷润过程中,容器上面应加盖,以免酒被迅速挥发。
②若酒的用量较少,不易与药物拌匀时,可先将酒加适量水稀释后,再与药物拌润。
③药物加热炒制时,火力不宜过大,一般用文火,勤加翻动,炒至近干,颜色加深时,即可取出晾凉。
【区别】加辅料炒法炙法辅料固体液体温度高低时间短长文火(个别中火[杜火力中火或武火仲])不入药,炒后入药,渗入药材组织内辅料去向筛去部辅料作用传热介质协同或拮抗作用多为先预热辅先加辅料后炒药或先操作方法料后投药炒药后加辅料炮制程度颜色加深炒干【续断】川续断科植物川续断的干燥根。
→续断:补肝肾,通血脉为主 ;~酒炙,能增强通血脉,强筋骨作用; ~盐炙,增强补肾强腰的作用。
第二节醋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定量的米醋拌炒至规定程度的方法称为醋炙法。
[ 一般为每 100kg 药物,用米醋 20~30kg,最多≯ 50kg]目的①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乳香、没药、三棱、莪术 ; 柴胡、香附、青皮、延胡索】②降低毒性,缓和药性 [ 主要用于峻下逐水药 ] 【京大戟、甘遂、芫花、商陆等】③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 主要用于某些具特殊气味的药物 ]【乳香、没药、五灵脂等】方法┍先拌醋后炒药~适用于大多数植物类药材【甘遂、商陆、芫花、柴胡、三棱、元胡等】┕先炒药后喷醋~适于用树脂类、动物粪便类药材【乳香、没药、五灵脂】注意事项①醋炙前药材应大小分档;②若醋用量较少,不易与药材拌匀时,可加适量水稀释后再与药材拌匀 ;③用文火炒制,勤加翻动,使受热均匀,炒至规定的程度 ; ④树脂类、动物粪便类药材必须先炒药后喷醋 ; 且出锅要快,防熔化粘锅,摊晾时宜勤翻动,以免相互粘结成块。
中药的炮制方法
![中药的炮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906f92a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98.png)
中药的炮制方法
中药的炮制方法是将草药进行加工处理,以增强草药的疗效或降低其毒性。
炮制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 炙:将草药置于火上烤热,使其表面出现微微焦黄。
这种方法常用于寒凉性的草药,如柴胡、陈皮等,可用于祛寒解表。
2. 炒:将草药放入干炒锅中进行炒制,使其变得干燥、香气四溢。
炒制方法常用于补益类中药,如黄精、枸杞子等,可增强其滋补功效。
3. 焙:将草药置于火上加热或烘烤,使其变得干燥。
这种方法常用于植物的根、茎、叶等部位,如丹参根、当归等,可用于活血化瘀。
4. 温灸:将草药置于纱布中,放置在患处,用艾叶进行温灸,使草药渗入患处。
这种方法常用于外治类中药,如艾叶、益母草等,可用于温经散寒。
5. 泡制:将草药浸泡在水中,使其成为药液。
这种方法常用于中药饮片的加工,如人参、黄芪等,可用于调理气血。
6. 蒸制:将草药放入蒸锅中进行蒸煮,使其变得柔软易煮。
这种方法常用于牛黄、龙骨等矿物类草药,可用于清热解毒。
以上是中药的常见炮制方法,炮制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草药的性
质和用途。
在炮制过程中,需要注意掌握好火候和时间,以确保草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炙法的炮制方法
![炙法的炮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98e1543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c8.png)
炙法的炮制方法
炙法是一种传统的中药炮制方法,它可以使药材在高温下加热,达到
除去水分、增强药性的效果。
炙法适用于很多中药材,如黄芪、人参、附子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炙法的炮制方法。
一、准备工作
1.选材:选择质量好、无虫蛀、无霉变的中药材。
2.清洗:将中药材放入清水中浸泡30分钟,然后用流动的自来水冲洗干净。
3.晾干:将清洗好的中药材摊开晾干,去掉表面水分。
二、具体操作
1.加温:将晾干后的中药材放入锅内,加盖,并调节火力使其温度逐渐升高。
2.调整火力:当锅内温度达到80℃时,调整火力为小火,并保持锅内
温度在80℃左右。
3.搅动:每隔5分钟左右需要搅动一次中药材,以免局部过热或过焦。
4.掌握时间:根据不同的中药材和要求不同,掌握炙制时间,一般为
30分钟至1小时。
5.关火:当炙制时间到达后,将火关掉,让中药材自然冷却。
6.晾干:待中药材完全冷却后,将其摊开晾干。
三、注意事项
1.火力控制:炙制时要注意火力的控制,以免过度加热导致中药材过焦或损失药性。
2.搅动均匀:在炙制过程中要不断搅动中药材,以保证其受热均匀。
3.避免污染:在操作时要保持环境清洁,并避免其他物质污染中药材。
4.保持干燥:在晾干过程中要保持环境干燥,以免水分再次渗入中药材内部。
5.掌握时间:不同的中药材和要求需要不同的炙制时间,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掌握。
密陀僧的炮制方法(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密陀僧的炮制方法(有温度的中药宝典)](https://img.taocdn.com/s3/m/f22e18f4b8f67c1cfad6b8e4.png)
密陀僧的炮制方法(有温度的中药宝典)密陀僧又名没多僧、炉底、金陀僧。
载《雷公炮炙论》。
系硫化物类方铅矿族方铅矿Galena提炼银、铅时沉积的炉底,或为铅熔融后的加工制成品。
密陀僧又名没多僧、炉底、金陀僧。
载《雷公炮炙论》。
系硫化物类方铅矿族方铅矿Galena提炼银、铅时沉积的炉底,或为铅熔融后的加工制成品。
主含氧化铅(PbO)。
【炮制方法】《雷公炮炙论》:“凡使,捣令细,于瓷埚中安置了,用重纸袋盛柳蚛末,焙密陀僧埚中,次下东流水浸令满,著火煮一伏时足,去柳末,纸袋,取密陀僧用。
”《外科启玄》:“水研飞净。
”《玉楸药解》:“研细水飞。
”现行,除去杂质,研成细粉。
【饮片性状】呈橘黄色或褐黄色粉末,质重,性脆,在阳光下可见白色金属的闪光。
气微,味淡。
【炮制作用】密陀僧性味成、辛,平;有毒。
归肝、脾经。
具有燥湿,杀虫,解毒,收敛,防腐功能。
本品有毒,多宜外用,不寅内服。
内服宜慎,不可过量,不能超过l星期。
经炮制后,药物纯净细腻,利于吸收,免受刺痛,用于疮疡溃烂久不收敛,口疮,湿疹,疥癣,狐臭,汗斑,烧烫伤。
如治诸疮久不收敛的平肌散(《证治准绳》):口疮不已的赴筵散(《杏苑生春》);脚丫湿烂的陀僧散(《洞天奥旨》);恶疮流往,瘰疬鼠疮的陀僧膏(《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与黄柏、冰片共研细末,香油调敷,可冶湿疹(《中华皮肤科杂志》1966年)。
【炮制研究】传统制法为铅熔融后加工制成。
密陀僧亦有天然出产者,产于铅锌矿床氧化带,为表生地质作用氧化不足时的产物,与多种铅的氧化物、硫酸铅或碳酸铅伴生。
质纯者即可入药。
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长春市售品的密陀僧以铅黄为主,密陀僧次之。
熔融分解作用发生于受热开始,但明显的熔解已近900℃。
密陀僧除主要成分氧化铅外,尚含有钢、铁、锌和钙、镁、铝等其他微量成分。
可溶于酸、缓慢溶于碱。
铅黄(PbO,斜方晶系),成分特征同密陀僧,微溶于冷水,不溶于热水及酸、碱,而溶于乙醇。
炮制方法主要有研、煮、炒、烧、煅、醋制、萝卜制等。
中药炮制方法——炙法
![中药炮制方法——炙法](https://img.taocdn.com/s3/m/affb1679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ad.png)
中药炮制方法——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的炮制方法称炙法。
根据所加辅料不同,分为酒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和油炙6种方法。
炙法均用液体辅料,盐、生姜等需制成盐水和姜汁方可应用。
要求辅料渗入药物内部,其加热温度比炒法低,多用文火,炒制时间较长,以药物炒干为宜。
一、各类炙法的目的(一)酒炙目的(1)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大黄、黄连、黄柏等。
(2)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当归、川芎、桑枝等。
(3)矫臭去腥——乌梢蛇、蕲蛇、紫河车等。
(二)醋炙目的(1)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作用——乳香、没药、三棱、莪术等,经醋炙后可增强活血散瘀止痛的作用;柴胡、香附、青皮、延胡索等,经醋炙后能增强疏肝止痛作用。
(2)降低毒性,缓和泻下作用——大戟、甘遂、芫花、商陆等。
(3)矫臭矫味——五灵脂、乳香、没药等。
(三)盐炙目的(1)引药下行,增强疗效强补肝肾的作用——杜肿、巴戟天、韭菜子。
增强理气疗疝的作用——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
增强缩小便和固精作用——益智仁。
(2)增强滋阴降火作用——知母、黄柏等。
中药炮制方法——炙法(四)姜炙目的(1)制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如黄连姜炙可制其过于苦寒之性。
免伤脾阳,并增强止呕作用。
姜炙竹茹则可增强止呕功效。
(2)缓和对咽喉的刺激性,增强宽中和胃功效,如厚朴。
(五)蜜炙目的(1)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百部、、枇杷叶、马兜铃、款冬花、紫菀、麻黄等。
(2)增强补脾益气作用——黄芪、甘草、党参等。
(3)缓和药性——麻黄、桂枝、升麻等。
(4)矫味和消除副作用——马兜铃、百部等。
中药炮制炙法
![中药炮制炙法](https://img.taocdn.com/s3/m/240dac2a2af90242a895e50e.png)
2012年04月12日2012年04月12日2009-10-08 阅读数:375 被转藏:120 公众公开姜炙法含义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姜汁拌炒的方法称为姜炙法。
此外,还有用姜汁煮者,统称姜制。
多用于祛痰止咳、降逆止呕的药物。
辅料的选择及一般用量1.生姜的用量一般为100公斤药物,用生姜10公斤。
若无生姜,可用干姜煎汁,用量为生姜的三分之一。
2.姜汁的制备方法捣汁生姜洗净,切碎,捣烂,加适量水,压榨取汁,残渣再加水共捣,反复2~3次,合并姜汁,备用。
煮汁取净生姜片或干姜片,置锅内,加适量水煮,过滤,残渣再加水煮,过滤,合并两次滤液,适当浓缩,取出备用。
操作方法1.姜汁炒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与定量姜汁拌匀,闷润至姜汁被吸尽,文火炒干。
或待姜汁被吸尽后,进行干燥。
2.姜汤煮将姜切片煎汤,加入净选后的药物煮至药透汁尽,取出,切片,干燥。
注意事项1.制备姜汁时,水的用量不宜过多,一般最后所得姜汁与生姜比例为1:1。
2.药物与姜汁拌匀后,需充分闷润,待姜汁完全被吸尽后再文火炒干。
炮制目的1.消除副作用,增强疗效。
如:草果仁生品辛香燥烈,姜炙可缓其燥烈之性,增强温胃止呕之效。
厚朴生用辛辣峻烈,对咽喉有刺激性,姜炙后可以消除刺激性,增强宽中和胃的功效。
2.抑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
如姜炙黄连、姜炙竹茹。
蜜炙法含义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定量的炼蜜共同拌炒的方法称为蜜炙法。
《本草纲目》记载:“蜂蜜,其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
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平和,故能解毒。
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以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疮疡之痛;和可以致中,故能调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
”辅料选择与用量蜜炙的液体辅料是经过加热炼制的蜂蜜,即通常所称的炼蜜或熟蜜。
生蜜性凉,可清热滑肠,用于肠燥便秘,炼蜜性温,具补中、润燥、止痛、解毒、矫味作用。
用炼蜜炮制润肺止咳和补中益气的药物。
中药饮片“规格”应明确等级与炮炙(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中药饮片“规格”应明确等级与炮炙(有温度的中药宝典)](https://img.taocdn.com/s3/m/a1bbf30759eef8c75fbfb3f1.png)
中药饮片“规格”应明确等级与炮炙(有温度的中药宝典)对于中药饮片的“规格”内涵,目前我国尚无明确标准。
业内多仍沿用传统的习惯,如:标示为形状或部位的“片”、“丝”或“根”、“叶”等;标示为等级或炮制的“选”、“统”或“炒”、“炙”等。
对于中药饮片的“规格”内涵,目前我国尚无明确标准。
业内多仍沿用传统的习惯,如:标示为形状或部位的“片”、“丝”或“根”、“叶”等;标示为等级或炮制的“选”、“统”或“炒”、“炙”等。
但现今所标示的内容出现了新的动向:如标示为包装规格的“1kg/袋”或“0.5kg/袋”等。
这种现象对规范市场和经营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规格”通常是指产品和使用原料所规定的型号和标准,也泛指规定的标准、要求或条件;按中药学定义讲:人为改变原生药形态和性状的则为“规格”。
把中药饮片的“规格”标示为包装规格,这是引用了西药“成分含量及由小到大包装”的规格概念。
这种方法只能表明装量,无法区分质量。
它背离了中药饮片具有农副产品属性的特点,也忽略了筛选、炮制对饮片质量存在重大影响的事实。
这种标示方法,不符合业内广泛沿用的做法,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生产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包装规格不适合于标示中药饮片的“规格”,应予弃用。
用形状与部位标示“规格”,这是传统的表示方法之一。
它适用于不宜区分等级、不必进行炮制或公认品相、一物多用等的中药品种。
如:黄柏的“丝”、柴胡的“咀”、茯苓的“丁”及紫苏子、紫苏叶等。
但其缺点是不能反映饮片的好次、净度及炮炙方法。
故此类方法,可予选用。
用等级与炮炙表示“规格”,这是传统的主要表示方法,也是应用最为广泛,表达较为准确的有效方法。
其辅以形状与部位的表示方法,几乎可以满足所有中药饮片的“规格”标示要求。
这应是我们倡导的使用方法。
我们知道:“规格”标示的目的是为了标榜和区分,就是要在同类型间或同品种内表明其独有的产品特点,而对于亦工亦农的中药饮片来讲,它更重要的目的还在于要表示其质量上的好与次。
中药炮制之酒炙法
![中药炮制之酒炙法](https://img.taocdn.com/s3/m/97108b15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fa.png)
中药炮制之酒炙法酒炙法是一种中药炮制方法,常用于炮制一些容易挥发的中药材。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炙热的酒精蒸汽将药材表面的挥发性活性成分转化为酯类或醚类等化合物,从而改善中药的药效和品质。
中药材在炮制过程中,通常需要采用一定的炮制方法来提高其药效。
其中,酒炙法便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之一。
酒炙法主要用于炮制一些具有挥发性活性成分的中药材,如百合、薄荷等。
通过酒炙法,可以将这些挥发性成分转化为更稳定的酯类或醚类化合物,从而提高药效。
酒炙法的操作流程较为简单。
首先,将所需中药材洗净晾干,然后放入炙热酒精中进行蒸馏。
具体操作时,可以将酒精注入一个容器中,然后在其顶部设置一个漏斗,漏斗口底部置放药材。
点燃酒精,使之炙热,产生蒸汽蒸煮药材。
这样,药材表面的挥发性成分会被蒸汽提取,并转化为酯类或醚类。
酒炙法的原理是基于酒精的挥发性和良好的溶解性。
酒精的挥发性意味着它能够迅速蒸发,并固定在药材表面的挥发性成分。
而酒精的溶解性,则使其能够有效溶解药材中的化学成分,使其更容易被提取出来。
当药材经过酒精蒸煮后,药材内部的成分会通过蒸汽传递到酒精中,并与之发生化学反应。
这样,就能将药材中的活性成分转化为更稳定的酯类或醚类。
酒炙法所使用的酒精通常是经过特殊处理的,具有较高的纯度和挥发性。
因为酒精具有良好的溶解性,所以其能够迅速溶解药材中的化学成分,并将其与蒸汽一起提取出来。
而酒精的挥发性则能够促使药材中的活性成分快速蒸发和挥发,避免其在炮制过程中的损失。
酒炙法常被用于炮制一些含挥发性成分的中药材,如百合、薄荷、香附等。
以百合为例,百合具有清热润燥、养心安神的功效,但其挥发性成分很容易在炮制过程中流失。
因此,采用酒炙法可以有效提取百合中的活性成分,使其功效更为突出。
总之,酒炙法是一种常用的中药炮制方法,通过利用酒精的挥发性和溶解性,将中药材中的挥发性成分提取出来,并转化为更稳定的酯类或醚类化合物。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中药材的药效和品质,并使其更适合临床应用。
《中药炮制学》-炙法一
![《中药炮制学》-炙法一](https://img.taocdn.com/s3/m/8561ccc5b9f3f90f76c61b74.png)
19:46
酒黄连方法】
• • 1.黄连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润透,切薄片,晾干; 或用时捣碎。 2.酒黄连 取净黄连片,加入定量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 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每100kg黄连片,用黄酒12.5kg。 3.姜黄连 取净黄连片,用姜汁拌匀,稍闷润,待姜汁被吸尽后, 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每100kg黄连片,用生姜12.5kg(若用干姜则用量为生姜的1/3)。 4.萸黄连 取吴茱萸加适量水煎煮,取汁去渣,煎液与净黄连片拌 匀,稍闷润,待药液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近干,取 出晾凉,筛去碎屑。 每100kg黄连片,用吴茱萸10kg。
19:46
• •
(二)操作方法 1.先拌酒后炒药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一定量的酒 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 干,取出晾凉。一般多采用此法,适用于质地较坚实的根 及根茎类药物,如续断、川芎、丹参等。 • 2.先炒药后加酒 先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 器内,加热至一定程度,再喷洒一定量的酒炒干,取出晾 凉。因为此法不易使酒渗入药物内部,加热翻炒时,酒易 迅速挥发,所以一般少用,只有个别药物此法,适用于质 地疏松的药物,如五灵脂。 • 酒炙法所用的酒以黄酒为主。酒的用量:一般为每 100kg药物,用黄酒10~20kg。
19:46
黄 连
• 【处方用名】黄连 川连 酒 黄连 姜黄连 吴萸连 萸黄 连 •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黄连 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 叶黄连C. deltoidea C.Y.Cheng et Hgiao或云连 C.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 以上三种药材分别习称“味 连”、 “雅连”或“云连”, 其中“味连”,又叫“鸡爪 连”。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 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
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炙法
![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炙法](https://img.taocdn.com/s3/m/77f9ff88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7e.png)
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炙法炙法是待炮炙品与液体辅料共同拌润,并炒至一定程度的方法。
一、酒炙1. 目的:①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如大黄、黄连、黄柏等。
②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如当归、川芎、桑枝等。
③矫臭去腥,如乌梢蛇、蕲蛇、紫河车等。
2. 方法:取待炮炙品,加黄酒拌匀,闷透,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
酒炙时,除另有规定外,一般用黄酒。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待炮炙品用黄酒10~20kg。
二、醋炙1. 目的:①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如甘遂、京大戟、芫花、商陆等。
②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作用,如乳香、没药、三棱、莪术等。
③矫臭矫味,如乳香、没药、五灵脂等。
方法:取待炮炙品,加醋拌匀,闷透,置炒制容器内,炒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
醋炙时,用米醋。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待炮炙品,用米醋20kg。
另有方法:质地松泡的药材,如五灵脂,先炒后喷醋;还有乳香,没药,均先炒,后喷醋,三、盐炙目的:①引药下行,增强疗效,如杜仲、巴戟天、韭菜子等盐炙后能增强补肝肾的作用。
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盐炙后可增强理气疗疝的作用。
益智仁等盐炙后则可增强缩小便和固精作用。
②增强滋阴降火作用,如知母、黄柏等。
方法:取待炮炙品,加盐水拌匀,闷透,置炒制容器内,以文火加热,炒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
盐炙时,用食盐,应先加适量水溶解后,滤过,备用,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待炮炙品用食盐2kg。
四、姜炙1. 目的:①制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如黄连姜炙可制其过于苦寒之性。
免伤脾阳,并增强止呕作用。
姜炙竹茹则可增强止呕功效。
②缓和对咽喉的刺激性,增强宽中和胃功效,如厚朴。
2. 方法:姜炙时,应先将生姜洗净,捣烂,加水适量,压榨取汁,姜渣再加水适量重复压榨一次,合并汁液,即为“姜汁”。
姜汁与生姜的比例为1:1。
取待炮炙品,加姜汁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姜汁被吸尽,或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晾干。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待炮炙品用生姜10kg。
《中药炮制学炙法》课件
![《中药炮制学炙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75e4f7e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02.png)
炙法的临床应用
炙法在中医临床中有广泛应用,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中风、风湿病等。
炙法的质量控制
炙法的质量控制包括药材的质量、炙热过程的控制、以及炙法后的成品检验 等方面。
炙法的安全注意事项
在进行炙法时,需要注意操作规范、防火安全、防护措施等,确保人身和药 材的安全。
炙法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炙法研究的深入,炙法将会在质量控制、操作便捷性等方面有更大的发展和应用。
待药材炙热后,进行冷却处理,使药材达到适合使用的状态。
炙法的炉具和工具
炙炉
采用传统炙炉,可以控制温度和 炙热过程。
研钵和研杵
炙刷
用于炙法前的准备和炙后的研磨。 用于刷洗药材,清除杂质。
炙法的常用药材
人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炙法能够提高人参的活性成分含量,增强其补 益作用。
肉桂
肉桂经过炙法处理后,具有更好的发散作用和 温经作用。
炙法的国内外现状和比较
炙法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各国在炙法方面的发展和运用也存在差异。
炙法相关研究和成果
近年来,关于炙法的研究日益深入,涌现出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
炙法的未来挑战和问题
炙法面临着未来的挑战和问题,如质量控制、标准制定、技术创新等方面的 困扰。
炙法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和应用
炙法的经济意义和前景
炙法作为传统中药炮制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药产业的发展和经济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炙法的文化价值和影响
炙法嵌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医药的智慧和独特魅力,对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 影响。
炙法在中药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炙法在中药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和丰富的产业链。
中药炮制学 第十章 炙法
![中药炮制学 第十章 炙法](https://img.taocdn.com/s3/m/c7dc15677e21af45b307a8af.png)
稍润,切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筛去碎屑。
2.酒当归 ——先加辅料,再用文火加热,炒至
深黄色,取出晾凉。 药:黄酒=100:10
3.土炒当归——药材+土粉——炒至当归片上粘
满细土时——取出——筛去土粉——摊凉。 药:土粉=100:30
4.当归炭 ——取当归片,置炒制容器片,用中
火加热,炒至外表微黑色,取出晾凉。
五、操作方法 1.先拌酒后炒药 药物与酒拌匀—闷润(酒被吸尽)——文火 炒——出锅——放凉。 适用于质地坚实的根及根茎类药物,如黄连、 川芎、白芍等。
2.先炒药后加酒
先炒药(至一定程度)——喷一定量的酒—— 炒干——出锅——放凉。 多用于质地疏松的药物,如五灵脂等。
用量:药物:黄酒=100:10~20
(2)止血成分增加,止血作用增强 (3)抑菌作用稳定
当 归
[处方用名]当归、秦归、归
头、归身、归尾、全当归、 酒当归、土炒当归、当归炭。
[来
源]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 当归的干燥根。
[历史沿革]现行,有酒炒、
土炒、炒炭等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
1.当归(全当归)—— 药材,除去杂质,洗净,
炒白芍——药性稍缓,以养血和营,敛阴止汗为
主。血虚萎黄,腹痛泄泻,自汗盗汗。如用于肝 旺脾虚之肠鸣腹痛,泄泻的痛泻要方;治泻痢日 久,腹痛喜按喜温的养脏汤
醋炙——入肝收敛,可敛血、养血,疏肝解郁。
如治尿血,血色鲜红的加减黑逍遥散
土炒——借土气入脾,增强柔肝和脾、止泻作用。
第二节
醋 炙 法
[炮制方法]
1.柴胡——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茎,洗净,
润透,切厚片,干燥。
2.醋柴胡 ——先拌辅料,再用文火加热,炒干,
中药材炙法
![中药材炙法](https://img.taocdn.com/s3/m/87cdb288b9d528ea81c77997.png)
中药材炙法炙法:指取净药材饮片与液体辅料拌匀润透后,置容器内加热炒炙的方法。
根据所用辅料不同分为:蜜炙、酒炙、醋炙、姜汁炙、盐炙、油炙药汁炙。
1、蜜炙: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净药材饮片中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拌炒至药材饮片表面呈深黄色不黏手时取出,放凉。
必要时摊开,文火烘干。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净药材饮片,用炼蜜25kg。
2、酒炙:取净药材饮片加黄酒或低度白酒拌匀,闷润至酒被吸尽,置锅内用文火加热拌炒至微干或炒干或色泽加深,取出,放凉。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净药材饮片,用黄酒或低度白酒10~20kg。
3、醋炙:取净药材饮片加食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置锅内用文火加热拌炒至微干或炒干,表面微焦,放凉。
或去净药材饮片,置锅内炒至表面熔融发亮(树脂类)或表面色泽改变,有腥气溢出(动物粪便类)时,喷洒一定量的米醋,炒至微干或炒干,取出,摊开,放凉。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净药材饮片,用醋20kg,必要时可加适量水稀释。
4、姜汁炙:取净药材饮片加姜汁拌匀,闷润至姜汁被吸尽后,置锅内用文火加热拌炒至微干或炒干,取出,放凉。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净药材饮片,用生姜10kg榨汁或干姜3kg煎汁。
5、盐炙:取净药材饮片加食盐水(用3~4倍量水溶解)拌匀,闷润至食盐水被吸尽,置锅内文火加热拌炒至微干或炒干;或先将净药材饮片置锅内,文火加热边炒边喷洒食盐水炒干。
取出,放凉。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净药材饮片,用食盐2kg。
6、油炙:常用辅料由羊脂油、麻油。
(1)、羊脂油炙:取羊脂油置锅内加热熔化后去渣,投入净药材饮片拌匀,用文火加热炒至油脂被吸尽,药材饮片表面呈油亮时,取出,摊开,放凉。
每100kg净药材饮片,用羊脂油20kg。
(2)、油炸:取麻油置锅内加热至沸腾时,投入净药材或饮片,用文火炸至酥脆,取出,沥去油,放凉。
7、药汁炙:取净药材饮片,加药汁拌匀,闷润至汁吸尽,用文火加热拌炒至微干或炒干,取出,放凉。
中药炮制的炙法
![中药炮制的炙法](https://img.taocdn.com/s3/m/04a90ec6240c844769eaeee7.png)
三、炙法与加固体辅料炒法的区别
• • • • • • • • •
四、炙法的分类 酒炙法 醋炙法 盐炙法 姜炙法 蜜炙法 油炙法 炙法常用的辅料及用量 酒炙法:黄酒10~20% 醋炙法:米醋20~30% 盐炙法:盐2% 姜炙法:生姜10%(干姜用生姜的1/3) 蜜炙法:炼蜜25% 油炙法:羊脂油20%
(一)黄连
• [来源]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 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n C.Y. Cheng et Hsiao或云连 Coptis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分别习称“味连”、 雅连”、“云连”。
• [炮制品种及方法] • 1.黄连:除杂→润透→切薄片→干燥。用时 捣碎(多用)。 • 注意:宜抢水洗,否则有效成分流失,以慢 火烘干 为宜,不宜阴干(小檗碱等易溶于水)。 • 2.酒黄连——酒炙法 • 黄连片+酒→拌匀→闷润至酒被吸尽 →文火炒干→片面色泽加深→取出→晾凉。 (酒12.5%)
• 4.酒炙目的 • 1)改变药性,引药上行 • 2)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协同增效, 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而增强疗效。 • 3)矫臭矫味
• 5.酒炙法的基本操作方法 • 1)先拌酒后炒药(多用) • 药物+酒(拌匀闷润 酒吸尽)预热炒 制容器(文火)炒干或色加深,出锅放凉。 • 2)先炒药后加酒(少用) • 药物置制容器预热炒(文火)一定程 度(喷定量酒)炒干出锅放凉表面颜色改变有 腥气逸出。
• 3.姜黄连——姜炙法 • 黄连片+姜汁→拌匀→闷润至姜汁被吸尽 →文火炒干→片面呈棕黄色→取出→晾凉。 • (生姜12.5%,或干姜4%) • 4.萸黄连——吴茱萸汁炙 • 吴茱萸汁+黄连片→拌匀→闷润至药液被 吸尽→文火炒干→片面呈暗黄色→取出晾凉。 (吴茱萸10%) • 吴茱萸汁:10%吴茱萸加5倍量的水煎煮。 • 姜黄连、萸黄连又称药汁制。
中药炮制方法炙法详细介绍
![中药炮制方法炙法详细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1c288ead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f7.png)
中药炮制方法炙法详细介绍炙法是中药炮制的一种常用方法,它利用火炙的方式来处理中药材,使其产生一些理化变化,进而达到提高药效或改变药性的目的。
下面详细介绍中药炮制的炙法。
炙法是指用文火温炙或武火烧炙的方法对中药材进行炙烘处理。
这种方法可以促进中药材内在的活性成分的产生、分解或转化,提高中药材的药效。
炙法常用于平肝、温胃、化痰等病症的治疗。
中药的炙法一般选用文火炙制,需要将中药材放在特制的炙器中,用文火慢慢炙烘。
炙器可以使用铁锅或瓷器制成,以便保持药材的独特气味和药效。
炙法的过程需要掌握一定的时间和温度。
炙制前,首先将中药材洗净,放在炙器中加热。
炙制时,需要不断地搅拌或翻动,使中药材均匀受热,避免过热或不热的情况发生。
同时,也要注重火候的掌握,保持药材的色泽不变,避免过炙。
一般来说,炙制时间较长,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炙法的最大特点是能够改变中药材的性能和性味。
炙法能够提高药材的温热性,并增强其活性成分的释放。
例如,对于寒凉之性的中药材,经过炙制后可以使其变得温热,更适合于寒凉体质的人群。
此外,炙法还可以改变中药的性味,使其更容易入药或降低其毒性。
炙法的应用范围广泛,既可以用于单味药的炮制,也可以用于多味药的复方炮制。
在炙制药物时,需要根据药性和临床应用要求进行炮制方法的选择。
比如,对于百合这种性寒味甘的中药材,可以选择采用大火炙制,以增强其温热性和药效;而对于枸杞子这种性平味甘的中药材,可以选择用小火炙制,以保持其天然的性味。
总之,炙法是中药炮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利用火炙来处理中药材,可以改变其性质和性味,增强药效,提高疗效。
在使用炙法时,需要根据具体药材的性质和病情的要求来选择适当的炮制方法。
尤其需要注意火候的掌握,避免过烤或不烤的情况发生,以确保中药材的药效和质量。
中药炮制方法
![中药炮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7abb4e4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a9.png)
中药炮制方法中药炮制是指采用特定的加工方法,对中草药进行处理,以提取药材的有效成分,并改善药材的质量和药理作用。
中药炮制方法多样,各有特点,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药炮制方法。
一、炙炒法炙炒法是指将药材加热至一定温度进行炙炒,以增加药材的药效。
常用的炙炒药材有黄芪、白芍、制附子等。
其步骤如下:1. 准备好相应的药材和炒锅。
2. 将炒锅加热至适当温度,一般为热锅冷油,然后放入药材。
3. 快速翻炒,持续加热一段时间,直至药材出现特定的颜色和香气。
4. 关火待凉,放入干净的容器中待用。
炙炒法能够去除药材中的湿气,增加药材的质地和气味,提高药材的功效和稳定性。
二、蒸制法蒸制法是指将药材放入蒸锅中进行蒸煮,以改变药材的性味和药理作用。
常用的蒸制药材有人参、冬虫夏草、枸杞等。
其步骤如下:1. 准备好相应的药材和蒸锅。
2. 将药材放入蒸锅,加水至适当高度,盖上锅盖。
3. 打开蒸锅的火源,用中小火蒸煮一段时间,具体时间根据不同的药材而定。
4. 关火待凉,取出药材,晾干后存放。
蒸制法能够使药材柔软开化,增加其药效,提高吸收利用率。
三、煮制法煮制法是指将药材放入煮锅中用水煮沸,以提取药材的有效成分。
常用的煮制药材有黄连、雄黄、白术等。
其步骤如下:1. 准备好相应的药材和煮锅。
2. 将药材放入煮锅中,加入足够的水,使药材完全浸没。
3. 火源调至中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煎煮一段时间,具体时间根据药材的不同而定。
4. 关火,待凉后滤出药液,去除渣滓。
煮制法能够提取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并去除不需要的物质,增强药材的药理作用。
四、曝晒法曝晒法是指将药材暴露在阳光下进行干燥,以提高药材的保存性和药效。
常用的曝晒药材有地龙、阿胶、决明子等。
其步骤如下:1. 准备好相应的药材和晾晒场所。
2. 将药材均匀地摊放在晾晒场所,注意避免污染和混杂。
3. 暴露在适当的阳光下,定时翻动药材,使其均匀受热。
4. 待药材完全晾干后,收集存放于干燥通风的容器中。
中药炮制十种方法及举例 -回复
![中药炮制十种方法及举例 -回复](https://img.taocdn.com/s3/m/cf64b350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ed.png)
中药炮制十种方法及举例-回复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环节,它通过一系列的加工和处理方法,将天然药材转化为具有治疗功效的中药。
下面将介绍十种常用的中药炮制方法及举例。
第一种炙炮制法:炙炮制法是将药材用生火熏烤,使其变干、变硬或去除草腥味,以提高药效。
例如,炙甘草就是将鲜甘草用文火炙烤至皮色变黄,内部呈深黄或者深棕色,这样能够增强甘草的补益效果。
第二种深度加工法:深度加工法是对药材进行进一步的研磨、煎熬和加工,以增加其溶解度、吸收度和稳定性。
例如,制首乌就是将新鲜的首乌切成小块,在红糖中煮熟并晒干,这样能够增强首乌的滋补作用。
第三种清洗法:清洗法是用清水或其他溶剂浸泡、洗净药材中的杂质,并去除有害物质。
例如,制朱砂就是将朱砂用清水反复浸泡、漂洗,去除杂质和不纯物,使其纯净且无毒。
第四种蒸汽灭菌法:蒸汽灭菌法是将药材用高温蒸汽熏蒸,杀死携带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的病虫害。
例如,制黄芪就是将黄芪在高温蒸汽中熏蒸,以保持其干燥和无虫蛀。
第五种熏制法:熏制法是将药材通过薰蒸或烘烤的方式,使其散发特有的气味和药性。
例如,制茯苓就是将茯苓用温火熏烤,使其产生特殊的芳香气味,增强其健脾祛湿的功效。
第六种发酵法:发酵法是将药材在特定条件下进行自然发酵,以改变其化学成分和药效。
例如,制制朱就是将朱砂与水、米糠等混合后置于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发酵,使其产生更好的活血化瘀功效。
第七种煎煮法:煎煮法是将药材用水或其他溶剂煮沸,提取出药物有效成分。
例如,制生地就是将生地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煎煮,提取出生地中的滋阴清热成分。
第八种浸泡法:浸泡法是将药材浸泡在液体中,使其吸收溶液中的有效成分。
例如,制麻黄就是将麻黄浸泡在清水中,使其吸收水中的麻黄碱等有效成分。
第九种熬制法:熬制法是将药材放入炖盅或瓷罐中,用文火慢慢炖煮,使其药性逐渐释放。
例如,制鹿茸就是将鹿茸与其他药材一同放入炖盅中,用文火慢慢炖煮,提取出鹿茸中的滋补成分。
第十种晒干法:晒干法是将新鲜药材晒干,使其保持干燥和稳定。
中药炮制中的常用炙法及其临床应用
![中药炮制中的常用炙法及其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989a375c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38.png)
中药炮制中的常用炙法及其临床应用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环节,其中炙法是常用的一种炮制方式。
本文将围绕中药炮制中常用的炙法及其临床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1. 炙法的概念及分类炙法是指将干燥的药材进行加热,使其表面变色或微熟的炮制方法,一般可以分为干炙和湿炙两大类。
干炙又称为乾炙,是将药材直接放在铁锅、炉子、高压锅等热源上,经过短时间的高温加热,使其外皮微熟、变色而不影响内部性质的炮制方式。
湿炙又称为渍炙,是将药材用酱、米醋、米酒等液体进行浸泡后,在加热的过程中使其表面产生变色的炮制方法。
湿炙中还有蜜炙、酒炙等不同的方法。
2. 炙法的使用炙法的使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不同种类的草药、动物性中药甚至是矿物质药品的炮制。
在临床中,炙法主要是用于改变药物性质、调整药性、增强药效以及改善药味等方面。
例如:干姜炙制可以提高姜辣素的含量,增强姜辣素的作用,有御寒散寒、解表散邪、透皮发散的功效。
黄芪炙制可以去除黄芪的苦涩味,增加黄芪的甜味,提高黄芪的免疫调节能力及抗病力。
人参经过湿炙处理,可以去除人参的苦味,增加人参的甜味和香气,提高人参的养生和滋补效果。
3. 炙法的注意事项炙法虽能增强药效,但使用时也需注意以下几点:(1)掌握好药材的炙制时间和温度,以免造成药性损失或药效降低。
(2)注意药材的保存,最好放在阴凉干燥处,避免潮湿和阳光直射,影响药材质量。
(3)应根据患者身体条件选用合适的药材炮制方法,严禁滥用并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炙法是一种常用的中药炮制方法,其具有调整药材性质、提高药效等作用,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在使用时要注意药材的炮制时间、温度以及保存等问题,加强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炮制方法--炙法(有温度的中药宝典)
炙法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的炮制方法。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的炮制方法称炙法。
根据所加辅料不同,分为酒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和油炙6种方法。
炙法均用液体辅料,盐、生姜等需制成盐水和姜汁方可应用。
要求辅料渗入药物内部,其加热温度比炒法低,多用文火,炒制时间较长,以药物炒干为宜。
一、各类炙法的目的
(一)酒炙目的
(1)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大黄、黄连、黄柏等。
(2)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当归、川芎、桑枝等。
(3)矫臭去腥——乌梢蛇、蕲蛇、紫河车等。
(二)醋炙目的
(1)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作用——乳香、没药、三棱、莪术等,经醋炙后可增强活血散瘀止痛的作用;柴胡、香附、青皮、延胡索等,经醋炙后能增强疏肝止痛作用。
(2)降低毒性,缓和泻下作用——大戟、甘遂、芫花、商陆等。
(3)矫臭矫味——五灵脂、乳香、没药等。
(三)盐炙目的
(1)引药下行,增强疗效强补肝肾的作用——杜肿、巴戟天、韭菜子。
增强理气
疗疝的作用——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
增强缩小便和固精作用——益智仁。
(2)增强滋阴降火作用——知母、黄柏等。
(四)姜炙目的
(1)制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如黄连姜炙可制其过于苦寒之性。
免伤脾阳,并增强止呕作用。
姜炙竹茹则可增强止呕功效。
(2)缓和对咽喉的刺激性,增强宽中和胃功效,如厚朴。
(五)蜜炙目的
(1)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百部、、枇杷叶、马兜铃、款冬花、紫菀、麻黄等。
(2)增强补脾益气作用——黄芪、甘草、党参等。
(3)缓和药性——麻黄、桂枝、升麻等。
(4)矫味和消除副作用——马兜铃、百部等。
(六)油炙目的
(1)增强温肾助阳作用——淫羊藿。
(2)利于粉碎——豹骨、三七、蛤蚧。
二、各类炙法的操作方法
(一)酒炙、醋炙、盐炙、蜜炙的操作方法均有两种,即先拌辅料后炒药和先炒药后加辅料。
第一种方法适用于一般性的药材,需通过先加辅料拌匀闷润的过程使液体辅料被药物所吸尽,然后置锅内炒至所需程度。
第二种方法适用于特殊的药物,需特别记忆。
(1)先炒药后加酒。
此法仅用于质地疏松且加酒后易发粘的药物,如五灵脂。
(2)先炒药后加醋。
此法多用于树脂类、动物粪便类药物,如五灵脂、乳香、没药。
(3)先炒药后加盐水。
用于含粘液质较多的药物。
如车前子、知母等。
(4)先炒药后加蜜。
用于药物质地致密者,如百合。
(二)姜炙法的操作方法也有两种,一种是将药物与一定量的姜汁拌匀,放置闷润,使姜汁逐渐渗入药物内部,然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晾凉。
另一种是将药物与姜汁拌匀,待姜汁被吸尽后,进行干燥。
(三)油炙的操作方法通常有油炒(如淫羊藿)、油炸(如豹骨、三七)和油脂涂酥烘烤(如蛤蚧)。
三、各类炙法的辅料用量
酒炙药除蟾酥用白酒外均以黄酒为主,一般为每100kg药物,用黄酒10~20kg。
醋炙时醋的用量一般为药物每100kg,用醋20~30kg,最多不超过50kg。
盐炙时盐的用量通常是每100kg药物,用食盐2kg。
加水溶化食盐时,一般以食盐量的4~5倍为宜。
姜炙时生姜的用量一般为每100kg药物,用生姜10kg,或用干姜3kg。
羊脂油炙淫羊藿辅料用量为20%。
蜜炙用炼蜜,用量视药物性质而定,一般质地疏松,纤维多的药物用蜜量宜大,质量坚实,粘性较强,油分较多的药物用蜜量宜小。
如百合为5kg/100kg,百部为12.5kg/100kg,桂枝为15kg/100kg,每100kg枇杷叶丝,用炼蜜20kg。
等,通常为每100kg药物,用炼蜜25kg。
注意:一般用量和特殊用量均必须记忆。
如黄连|>>>>| 借用古人孙思邈先生的话结语:何谓三部?寸关尺也。
上部为天,肺也;中部为人,脾也;下部为地,肾也。
何谓九候?部各有三,何为九候。
上部天,两额动脉,主头自之气也;上部地,两颊动脉,主口齿之气也;上部人,耳前动脉,主耳目之气也。
中部天,手太阴,肺之气也;中部地,手阳明,胸中之气也;中部人,手少阴,心之气也。
下部天,足厥阴,肝之气也;下部地,足少阴,肾之气也;下部人,足太阴,脾之气也。
合为九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