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散文说课稿.doc
高中散文说课稿3篇
高中散文说课稿一《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是曰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关于美和审美的哲理散文。
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本单元设计的目的是通过阅读现当代散文,学会在总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的基础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
学会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学会体会散文语言的美感。
《花未眠》是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文章以发现海棠花未眠写起,从三个方面阐述: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重视自然美,崇尚写实精神。
本文由于是哲理散文,加上学生对艺术欣赏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内容理解较难。
如何把难理解的文章深入浅出的讲解好,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体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特点,特制定两个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理解本文主旨,让学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2)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品味散文语言。
能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学会创造美。
3、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就确定为:理解本文主旨与鉴赏本文语言,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说教法本文教学重点是理解主旨和鉴赏语言,因此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是关键。
运用前几篇课文所学的提要钩玄的方法,学会勾画圈点重要的句子,抓住关键句子理解主旨。
采用重点段落重点阅读的方法进行,让学生能尽快的抓住关键。
同时也采用问题激趣讨论法,使学生能自主地探讨问题。
三、说学法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有些哲理性较强,隐含着作者深切感受的语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等,理解较困难,因此,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让学生自由的发表意见,自主合作的探讨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1.导语设计:以一组鲜花图片展示其自然的美,让学生自由发表观后感受,引起学生对自然美的注意和欣赏。
散文作者说课稿
散文作者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培
养学生的散文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
1. 引入(10分钟)
- 引入散文的概念,并给予简洁明了的定义。
- 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散文的重要性和作用。
2. 散文的特点(15分钟)
- 介绍散文的特点,包括个人观点、抒发情感、言简意赅等方面。
- 通过示例散文的段落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散文的独特之处。
3. 散文的写作技巧(25分钟)
- 讲解散文的写作技巧,包括生动描写、修辞手法、结构布局等要素。
- 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掌握这些写作技巧,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4. 练与总结(10分钟)
- 给予学生一篇简短的散文作业,要求他们根据所学的散文特点和写作技巧,完成一篇自己的散文作品。
- 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进行互动讨论和总结。
四、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主要评估学生对散文特点和写作技巧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以及对散文表达方式的创新思维和个人风格的培养程度。
五、教学资源
- 散文示例文本
- 课堂展示设备
- 学生作业本
- 互动讨论工具
六、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阅读和欣赏散文作品,培养对散文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同时,提供更多的散文写作机会,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升。
高中语文《氓》说课稿
高中语文《氓》说课稿《氓》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氓》是《诗经》中的重要作品。
这是一首叙事诗。
它以一个女子的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自己的恋爱悲剧。
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品的音乐美、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为今后的诗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此特点,安排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概述诗经的基本知识,熟练背诵本诗;过程与方法:通过认知性诵读、理解性诵读、评价性诵读,讨论女主人公爱情悲剧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物形象,树立正确人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分析诗中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说学生:这是学生升入高中以来首次接触《诗经》,但是,在初中时学生有《关雎》的学习经历,对于《诗经》有一定的认识;另外,本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因此,解决完诗歌的词语之后学习起来应该比较顺利。
但相对于实验班而言普通班的基础和接受能力还是弱了些,所以,我拟定了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掌握《诗经》基本知识,且在认知性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把握赋、比、兴手法;第二课时通过认知性诵读、理解性诵读、评价性诵读,感受人物形象,讨论女主人公爱情悲剧原因,树立正确人生观。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三、说教法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诵读法、讲解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讲解是为了开启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
《问说》高二语文说课稿
《问说》高二语文说课稿【说课稿】《问说》是高中语文必选教材《课标人教版》中的一篇重要散文,由卧底作家钱钟书所写。
本文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探索。
它富有哲理性和思辨性,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问说》,培养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一、教学内容分析(一)教材分析《问说》是一篇代表性的散文,通过对话的形式探讨了一系列哲学问题,并以之为基础,启发读者对真理、道德、生存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文章风格简练明快,特点鲜明,语言幽默风趣,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内容难度适中,适合高二学生的理解,也有利于激发他们对哲学思辨和人生探寻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掌握相关词汇的意义和用法;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哲学问题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品格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掌握文章的基本内涵;2.分析文章的独特写作方式和形式;3.培养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二)教学难点1.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词汇的含义和用法;2.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人生和世界的一些重要问题。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通过导入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说出一些哲学的问题,如:什么是真理?什么是道德?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何重要性?2.师生共同讨论: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了解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提高他们对哲学问题的兴趣。
(二)课文学习1.阅读课文并解读生词:通过逐段解读,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和基本思想。
2.结合课文阅读,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如:作者在文章中通过问答的方式探讨哲学问题,你觉得这种方式给你的阅读带来了何种感受?从这篇文章中,你能感受到哪些人生智慧和哲理?3.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并做一些练习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对于具体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高中语文说课稿《老王》
高中语文说课稿《老王》高中语文说课稿《老王》高中语文说课稿《老王》1一、说教材《老王》这篇课文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九课,这一个单元的文章都是以“爱”为主题,描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人物。
其中,老王这个人物又处于社会最底层。
作者杨绛刻画出了一个生活凄苦,身份卑微,处境艰难,却又为人善良,老实厚道,知恩图报的人物形象,深深地震撼了读者的内心世界。
作者赞美老王的同时,提出了关注社会上弱势群体的现实问题。
新课标向我们阐释,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老王》这篇文章能够入选教材,正是注重了它的人文性,因此,我为本文确立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读写理解“惶恐、荒僻、滞笨、愧怍”等词语。
(2)、了解杨绛及其写作背景。
(3)、学习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方法。
2、能力目标:(1)、把握课文,理解老王的“苦”和“善”。
(2)、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梳理贯穿全文的线索。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学会爱,懂得爱。
4、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唤醒大家的爱心意识;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蕴。
二、说教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针对文章的特点以及教师本人和学生的特点,拟定采用如下的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一)教法:1、品读法:通过各种朗读方式,反复走进文本,掌握课文内容。
2、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在碰撞中产生知识的火花。
3、拓展法:由人及己,指导学生领悟平等的观念及人道主义精神。
4、多媒体教学:体现其实效性。
(二)学法:根据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我采用的学法如下:1、预习。
通过提前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顺畅读完全文,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等环节完成导学案中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感悟能力。
2、自主阅读。
在个性阅读的过程中,促进自主学习,熟悉作者语言,体悟文中情感。
3、合作交流。
在合作中质疑,在合作中答疑,分享阅读感受,互换对生活的体悟,从而促成共同的进步。
高中散文说课稿模板3篇
高中散文说课稿模板一一、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语文必修5本书共有文言文单元5个,17篇文章。
涉及了5个方面的文章类型:古代记叙散文、山水游记散文、议论性散文、人物传记和古代抒情散文。
《鸿门宴》属于古代记叙散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
编者希望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希望学生在反复朗诵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
2.了解文言实词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的一些规律,理解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知识。
3.学习本文紧凑地安排故事情节、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4.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树立正确的读史观,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
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二、说学法(一)学情分析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少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
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
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
《师说》说课稿
《师说》说课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和讲课的内容是《师说》。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标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1、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第四课。
这一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阅读时要注意文章的立论方法,分析其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
《师说》是韩愈抨击时弊、宣扬师道的著名议论性散文。
文章论证充足,观点鲜明,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将“从师之道”的几个重要原则和问题阐述得很深刻,对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风气进行了批判,极力倡导了从师学习的风尚。
2、学情分析高一下期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词汇、特殊句式,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一定提升,但还需要继续引导加强。
所以在课前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梳理重点字词汇的含义以及特殊句式。
3、课标分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文言文阅读要注意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词义和用法,丰富文言文知识积累,从而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学作品的理解。
《师说》是论述师道的重要文章,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才能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从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进行理解。
4、教学目标(1)了解“说”的相关知识,积累特殊的文言现象,能在准确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梳理文章行文结构,分析论点与论据,学习论证手法,把握作者要表达的观点。
(重难点)(3)结合现实实际,理解从师风尚的当世价值和现代价值。
5、教学方法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我选择:讲授法、问答法、朗诵法、讨论法作为本堂课的教学方法。
6、教学环节(一)新课导入,引入文本通过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从师传统与唐代“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做对比,在导入的同时介绍文章创作的社会背景。
(二)新课讲授1、资料介绍,积累常识介绍作者韩愈的大致情况,并对《师说》进行解题,让学生积累“说”这种文体的概念。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最新7篇)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最新7篇)篇一: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篇一一、说教材《囚绿记》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本单元所选三篇课文都是散文中的名篇佳作。
单元教学要求是通过欣赏精美的写景、品味优美的语言,来赏析文章深刻的意蕴。
《囚绿记》是一篇咏物抒情散文,将自然界的“绿”与作家内心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描绘了绿的状态也写出了作者自身的处境,颂扬忠贞不屈的气节,抒发了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要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二、说学情和教学目标我们的学生经过前两篇课文的学习与熏陶,可以说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已有所领会。
本文篇幅不长,且文字不深,学生基本能读懂,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还比较表面化,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对文章的象征意义和含蓄而内敛的情感认知,还难以理解。
所以,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文章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虽然学生上高一以来,老师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但他们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圈点时往往捕捉不到重点词句,批注时也缺少个性表现,语言表述也难以做到准确、完整。
还需要老师的点拨和引导。
依据以上的分析以及新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1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的身世,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2)指导学生筛选出关键语句,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来把握语句的重要信息,体会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
(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能够自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教学重点:学会圈点批注,理解语句含义,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到思想上的升华【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含蓄的以一棵常春藤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歌颂中华民族不畏、追求自由光明的忠魂洁魄,寄托了他对祖国自由、光明、复兴的热切期盼。
高中语文朱自清课文《荷塘月色》说课稿.doc
高中语文朱自清经典课文《荷塘月色》说课稿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属于散文阅读与欣赏课,这篇是朱自清先生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教材是个例子。
”而《荷塘月色》这个例子既承当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当对学生进展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鉴于以上分析,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本文语言精巧,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的韵味。
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学习《荷塘月色》的重点是通过4—6段赏析,品味语言美,对学生进展文学审美教育。
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另外教材中引用的《采莲赋》片断,语言较难理解,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根据注释自行解决。
关于教学方法,我采用的是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以下: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等,通过这些方法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以上是我对教材定位的认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教法学法的设定。
下面来谈谈教学过程。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我的导入方法是,让学生与我一起回忆学习过的朱自清的作品。
这种导入方法使学生在上课开始的时候,就唤起了对朱自清语言的曾有的记忆,为进一步领略本文语言预设根底。
详细的导入语是:“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匆匆》)这是感慨流光易逝、惜时如金的朱自清;“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这是热爱自然,珍惜青春的朱自清;以上是一代文学大师用饱蘸深情而又富有灵性的笔,为我们描绘出的优美画卷,抒发了对大自然、青春和生命热爱的感情。
高中语文说课稿《荷塘月色》
高中语文说课稿《荷塘月色》 1恭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用他独特的视角描绘“夏夜荷塘”: 田田的荷叶、星星似的荷花、流水般的月光,令人憧憬,诱人探索。
今天我将从五个方面向各位阐述《荷塘月色》的教学思路,具体为: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最后进行小结。
一、说教材《荷塘月色》这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出自山东省技工学校统编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第一课,它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是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一。
文学作品核心意义的分析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归宿,核心意义需通过审美形式表现出来。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荷塘月色》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描绘景物的方法及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陶冶性情,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分析学情确立重难点:因为我们学生这一阶段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荷塘月色》是学生进入技校第一次接触现代文的学习,因此把抓住景物特点多层次多角度形象生动地进行描绘确立为教学重点 ; 《荷塘月色》写于 1927 年 7 月,由于时代久远,作者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独特感受,不易被学生理解,蜿蜒地表现作者矛盾苦闷的心情是本文教学难点。
大教育家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器”。
三、说教法、学法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景,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境界,自主阅读。
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设想。
在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穿课堂始终,辅以讲授法、启示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情景导入—整体感知—精读品析—欣赏体味—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从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散文说课稿(共2篇)
篇一:散文选读说课稿寒风吹彻教学设计(详案)【教材分析】本文是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第三专题“是什么让我们感动”的一篇文章。
本单元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现代散文的阅读中探讨“是什么让我感动”,即抒情散文的“感动之源”,以及优秀的抒情散文是如何让我们感动的,即写作艺术。
通过对本单元的解读,可以让学生在现代散文赏析方面有质的飞跃。
本文语言质朴隽永,作者对个体的苦难作了哲理性的思考,但阅读起来有些难度。
所以本文的教学以感受为主,让学生去感受一种不曾经历的生活与生命的冷峻与严酷,让学生知道在生命的寒风吹彻中唯一的办法是支付温暖并获取温暖。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本文对生命、生活真谛的独特感悟与思考。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在叙述中使用的时空交错结构以及其产生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和增强学生品悟苦难、悲悯弱者的情感和勇对人生的信念。
【教学重点】对生命、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教学难点】学习时空交错的叙述方法。
【学情分析】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这篇文章,但通过了解,学生除了能大概了解发生在主要人物身上的事件以外,几乎都反映“读不懂”。
所以,我决定就从他们懂的入手,以人物遭遇为突破口,让学生寻找作者与他们的关系,以及作者写作的目的。
这样抽丝剥茧,循序渐进,相信可以带领学生比较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重难点突破方法与策略】1、文章比较长,那么可以将长文章化整为零。
根据各个人物的遭遇,找出影响他们命运的因素。
再进行合并归纳,得出“寒风”“吹彻”的含义。
2、可以借助文章之中的关键句。
(过渡句、总结句。
)3、通过解读、分析文中的含着温情的句子,让学生看到作者悲而不哀的情怀。
4、要引导学生跳出“苦难”下的悲情,积极面对将来可能出现的灾难。
所以我通过让学生反复阅读的方法重点段落去理解文章充满悲意但不乏温情的主题。
【教学方法】课前导学、质疑讨论、重点诵读、迁移创新/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苏教版必修一《今生今世的证据》中认识了刘亮程。
教资高中语文说课稿
教资高中语文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一节高中语文课,课题是《故都的秋》。
这是一篇由现代作家沈从文创作的散文,收录于其散文集《边城》中。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以及评价方式将围绕这篇散文展开。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 文章内容概述:介绍文章的背景、作者及主要内容。
2. 文章主题探究: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探讨作者对故乡的情感。
3. 艺术手法赏析:赏析文章的语言风格、结构布局等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
2.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多媒体辅助: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秋天的视频,激发学生对秋天景象的兴趣。
- 简要介绍作者沈从文及其作品《边城》。
2. 整体感知-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不懂的词语或句子。
- 教师解释难点词汇,概述文章大意。
3. 深入探讨-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讨论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
- 赏析文章的艺术手法,如细腻的心理描写、富有诗意的语言等。
4. 小组活动-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深入讨论,如故乡的自然风光、人物的情感变化等。
- 每组选出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并进行全班交流。
5. 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分享对故乡的记忆和感悟。
-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要求体现个人情感和艺术手法。
五、评价方式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语文版高二语文选修《天籁》说课稿
语文版高二语文选修《天籁》说课稿一、选修课背景与意义《天籁》是高中语文选修课中的一本散文课本,内容涵盖了丰富多彩的散文作品。
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审美情操以及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学习和理解《天籁》中的优秀散文作品,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和语言艺术,丰富自己的人文素质,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天籁》中的散文作品,包括其作者、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掌握散文的基本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分析、总结和评价散文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语言艺术。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使用多种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果;•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和写作实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优秀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增强审美情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艺术修养,增强对生活的深度思考;•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理解与把握散文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改进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安排1.散文作品一:《天籁》•作者:余秀华•内容:描写了一个偷拍摄影师通过镜头记录下的各种场景,以及他对这些画面背后意义的思考。
教学安排:•第一课时:介绍《天籁》的作者和作品背景,让学生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第二课时:学生阅读《天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课时:进行课堂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语言艺术,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批判思维。
2.散文作品二:《好诗背之歌》•作者:周立波•内容:通过细腻的文字表达,描述了诗歌在生活中的美妙,唤起读者对诗歌的热爱和向往。
教学安排:•第四课时:介绍《好诗背之歌》的作者和作品背景,引导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第五课时:学生阅读《好诗背之歌》,展示自己的感悟和诗歌朗诵。
•第六课时: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秋水》说课稿
《秋水》说课稿一、说教材《秋水》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庄子》二则中的第一则,是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科目五的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思想家散文的要点,而《秋水》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秋水》是一篇以河水涨落为中心的充满哲学智慧和人生道理的散文。
它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避免井底之蛙的局限和目光短浅的毛病,克服精神境界狭隘的偏见,从而获得对事物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它还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要有正确的标准,一旦超过这个标准,事物就会显示出新的面貌。
二、说教法与学法本文文字不多,内容却很丰富,含有深刻的哲理。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把握,以及二期课改精神,确定以下教学思路:一、二节由教师范读课文,落实重点词语的音义。
第三节以学生自读为主,提出有价值的疑难问题。
第四节通过译句、译段、全文分段朗读等活动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贯穿着“读”,用导读法,从整体到局部。
再回到整体,使学生对庄子的哲学思想有初步的了解。
这种设计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说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以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相对的”导入,引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名言“最伟大的真理是最平凡的真理”说明“大道理就蕴含在小故事中”来导入新课。
2.解读文本首先由教师范读课文,强调朗读节奏和重音的把握,并落实重点词语的音义。
其次是学生自读并质疑。
要求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思想。
并让学生勾划出在理解上感到困难的句子,提出有质疑的问题。
对于疏通文意的问题,可以由学生先提出,在小组内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由教师引导学生突破难点,从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3.深入探究分组讨论:河伯为什么觉得自己伟大?为什么在东流过程中会“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从中你悟出什么道理?让学生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挖掘教材深层内涵。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
《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各位评委:上午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写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
下面,我按高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说课部分的程序把我备课的思路和设计,一一展开解说。
一、教材分析1、单元教学要求我所说的篇目是《故都的秋》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中的哲理。
引导学生能通过文章精巧、绵密的构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
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笔下“景”的独特之美,进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品读出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情与理,从而达到通过品味语言来循序渐进地感知,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的赏析目的。
在鉴赏阅读中,既要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也要辅之以抽象思维,更要注意学生美感思维的激发。
2、文章特点《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
古往今来,对于“秋”,或讴歌,或诅咒;或因它而寓之于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显示不同的姿、色、声、味。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秋”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
《故都的秋》中的“秋”是这样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
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
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
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它构成了文章的骨架。
读者可在对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态的体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5篇)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5篇)【篇1】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教材分析】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一篇悼念性散文。
全文七个部分,七个部分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
这是文章的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本节课要讲的是第二、三、四、五部分,即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精神品质。
课文第二部分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意在控诉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意在唤醒“庸人”,使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
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在第三、四、五部分,作者先回忆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其遇难的经过。
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此外,本文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学习了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掌握了鉴赏现代诗歌的技巧,这对学习本课有帮助作用。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阅读较复杂的记叙文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学习目标】根据上面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从第二节归纳出本文的两个写作目的。
(2)根据刘和珍的行为、事迹,并结合课文注释、补充资料,概括刘和珍的性格、精神、品质。
高中中学语文《氓》说课稿
高中中学语文《氓》说课稿一、说教材:《氓》是高中中学语文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新的高中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氓》是《诗经》中的重要作品。
这是一首叙事诗。
它以一个女子的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自己的恋爱悲剧。
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领会作品的音乐美、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为今后的诗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文课程规范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高中中学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开展奠定基础。
根据此特点,安排本课教学的三维目的如下:知识与技能:概述诗经的基本知识,熟练背诵本诗;过程与方法:通过认知性诵读、理解性诵读、评价性诵读,讨论女主人公爱情悲剧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物形象,树立正确人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分析诗中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说学生:这是学生升入高中中学以来首次接触《诗经》,但是,在重点初中时学生有《关雎》的学习经历,对于《诗经》有一定的认识;另外,本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因此,解决完诗歌的词语之后学习起来应该比较顺利。
但相对于实验班而言普通班的基础和接受能力还是弱了些,所以,我拟定了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掌握《诗经》基本知识,且在认知性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把握赋、比、兴手法;第二课时通过认知性诵读、理解性诵读、评价性诵读,感受人物形象,讨论女主人公爱情悲剧原因,树立正确人生观。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三、说教法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诵读法、讲解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讲解是为了开启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
高中语文说课稿:背影
高中语文说课稿:背影高中语文说课稿:背影说教材1、教材简析:《背影》选自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请的一篇著名的记实散文。
一直作为语文教材的传统课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因为它写出了一种异常真诚与至诚的父子之爱,反映了我国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
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我觉得,读朱自请先生的《背影》,就应该把眼光方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体会这篇名文所蕴涵的真精神。
阅读这篇散文,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
这是人间至情。
这也是家庭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走近作者,认识生字、生词。
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
能力目标:学习在平实的叙述、抒情中蕴藏着的极为精巧的构思;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情感目标:,认真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的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3、教学重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很适合朗读,要让学生多读。
读出文中的感情,使学生自己能够受到感动。
所以我把该文教学重点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深情,激发孩子理解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语文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初二学生,他们的阅读范围还不是很广,掌握的阅读技巧不是很多。
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如何理解文中父亲那个不怎么优美的背影?学生还无能为力。
因此,我把此当作本文的教学难点。
说教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难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采用以下的方法及教具进行教学: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进行朗读评价的教学方法。
5、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散文说课稿
散文是高中语文必学的文学体裁之一。
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相信对你会有帮助的。
一
一、散文在考试中的地位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那么,作为较之记叙文更能充分体现出文学作品的形象的形象性、情感性和思想性的散文,就应是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的教材载体
人文素养是当今人才必备的一种素质,而语文学科有责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相应地,中考语文理所当然地体现了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作为被重视的教材载体的散文,便成了近年来中考阅读试题中常见的命题材料二、散文的训练目标
体现了语文教学改革新趋势的中考语文试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立足基础,着眼能力,注重创新据此,再结合散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的特点,确定本次训练目标为:
(1)知识目标
了解散文的分类,明确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能力目标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
评价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
整体感知内容,准确把握主旨散文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决定了阅读训练应该注重对文章主旨的感悟和情感的体味
品析优美语言,辨析艺术特色散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决定了阅读训练应注意对文章语言的揣摩和艺术特色的理解
(3)情感目标
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吸取优秀的文化营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只有教学生以方法、规律,才能使学生获得迁移运用、举一反三的能力
重点:积累散文阅读的规律性知识
难点:散文阅读的知识迁移和运用
三、关于训练方法
训练方法——讲练结合法
思维的敏捷性是以思维的条理性为前提的,所以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就要教给学生规律性的知识,这样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和迁移;同时,"学生的认识能力是在认识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这一点也决定了训练课一
要给学生以充裕的自学活动余地所以,本节课采取精讲实练结合法
四、训练过程设计
(一)导入(主题导入法)
纵观近几来的语文中考,阅读文段以课外文段为主,同时加大了感悟性题、开放性题和欣赏类题,那么散文就是代文阅读的首选所以今天的复习课,就是散文阅读训练课
(二)讲授散文知识
定义:散文自由灵活的,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同小说、诗歌、戏剧并列
分类:按内容不同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其中以抒情散文居多,如《春》等;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如《藤野先生》等
特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三)讲授规律性知识
结构:从句子入手,迅速辨别把握文章的总起句、中心句、过渡句和总结句,这是理解文章分析结构的一把金钥匙
线索:有的是标题,有的在开头,有的是文章反复出现的短语或句子;或以时间为线;或以人物活动为线;或以情感为线;或以事物为线
表现手法:常见的有:对比、象征、白描、以小见大,直抒胸臆,托物言志等
表达方式:散文的表达方式,关键要把握环境描写和间接抒情;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氛围,烘烤心情;社会环境点示背景;间接抒情显得含蓄,委婉深沉实练包括训练、分析、归纳三个内容
(四)训练
分发给学生散文阅读测试卷15分钟内完成(限于篇幅,内容略)
(五)分析
分析为考查学生感悟、筛选信息和评价鉴赏能力,结合散文中考热点而设计的考题的解题方法
(散文考点包括:①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及作用;②筛选文中信息,整体感知内容;③分析表现形式及语言特色;④初步欣赏作品中的形象描写)
(六)归纳
1、艰深抽象的理论文章和单纯的文体知识,中考基本不作考查;
2、概括表达的考题,要从文中找句子,找句子提炼答题要点;
3、表述阅读感受题要注意两点:紧扣主旨来阐述;见解尽量创意
二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雨》是一首非常优美动听的散文诗,依据散文内容制作的课件,色彩艳丽、形象生动,充满了诗情画意,既可以让幼儿欣赏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同时,又能激发幼儿动手描绘秋天景色的兴趣,因此,散文诗《秋天的雨》适合大班幼儿教学活动。
(二)、幼儿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好,但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弱,为了更好的让幼儿学会用散文诗中的优美语句来回答问题,更好的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表演能力、艺术鉴赏能力,我设计了这节活动课。
(三)、活动目标
依据《纲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特制订以下活动目标:
1、从不同角度去感受秋天的美知道秋天是充满喜悦的丰收季节。
2、能细心倾听,初步理解诗中的拟人表现手法。
3、理解并掌握词汇:"五彩缤纷"、"温柔"、能大胆用肢体语言表现相应的动作。
4、识字:雨、歌、秋天、落叶。
(四)、活动重点、难点;
依据《纲要》:"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
"因此,此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是:
熟悉散文内容,感受散文诗中的优美语句,理解诗中的拟人表现手法,丰富词汇,培养幼儿的艺术鉴赏能力。
(五)、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的实现活动目标,在课前准备中,我让幼儿到户外近距离观看雨景,使幼儿对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而后,为了更好的让幼儿理解散文,使之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二、说设计
(一)教法
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法,提问谈话法、表演法、讨论法来进行教学,通过直观教学法视听结合欣赏,让幼儿更好的掌握散文的内容,通过谈话法,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中的拟人表现手法的优美语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表演法提高幼儿的表演能力,通过通过讨论法让幼儿更好的体会作品的意境,培养幼儿的想像力、思维能力及合作精神。
(二)学法
为了让幼儿能轻松获得知识,达到教学目标。
根据"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原则,整个过程采用"集体教学,分组讨论的学法,让幼儿通过听听、看看、讲讲、议议等形式来学习、理解散文诗。
(三)教学程序
(此活动开始部分需要2—3分钟,基本部分需要25分钟,结束部分需要1-2分钟)
1、开始部分
导入活动:教师带领幼儿听音乐进入活动室
(1)谜语引课: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中看不见。
(2)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雨吗?雨是什么样子的?(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2、基本部分
(1)请幼儿完整欣赏散文诗,初步理解作品的意境。
(教师演示课件,让幼儿初步感受散文诗的内容)
幼儿欣赏散文诗后,教师提问。
1这篇散文诗的题目叫什么?
2在散文诗秋天的雨中你都听到了什么?
(2)幼儿再次欣赏散文,感受散文中的优美意境。
教师:你听了这首诗有什么感觉?
(此环节引导幼儿积极、踊跃、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意见,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运用散文诗中的语言)
(3)结合无个画面,分段欣赏,丰富词汇。
并用肢体语言表达其相应的
动作。
(目的是让幼儿对散文诗的内容有更好的了解,丰富词汇,提高幼儿的表演能力)
1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打开了秋天的门?(丰富词汇:温柔)(鼓励幼儿做开门的动作)
2为什么说秋天的雨会唱歌,有一盆五彩缤纷的颜料?(丰富词汇:五彩缤纷)(鼓励幼儿做唱歌的动作)
3为什么秋天的雨有非常好闻的气味?这气味从哪来?(鼓励幼儿做闻气味的动作)
4为什么秋天的雨有一只金色的小喇叭?(鼓励幼儿做吹喇叭的动作)
5为什么秋天的雨给大地小朋友带来的是丰收快乐的歌?(鼓励幼儿用动作来表现喜悦的心情)
(4)识字:雨、歌、秋天、落叶。
(运用课件"识字宝宝"进行识字,幼儿通过看课件中字的变化从而加深对字的认识。
)
(5)幼儿再完整欣赏散文诗,进一步倾听、感知语言的美。
(6)讨论;
1听后觉得秋天美吗?什么地方美?
2散文诗里怎样写秋天的美?
3秋天人们为什么这么高兴?
(教师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充分尊重每一位幼儿,肯定、接纳他们的审美观和表达方式,并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
讨论的内容通过课件"智慧娃娃"向幼儿展示。
)
3、结束部分
活动延伸:用画笔画出自己想像中秋天的景色。
(突出活动主题)
(四)效果预测:纵观整个活动,各环节紧密相连,相互渗透。
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整个活动源于大自然又借鉴于生活,有效贯彻了《纲要》的理念。
通过活动锻炼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想像力、表演能力、艺术鉴赏能力,让幼儿真正体验到在活动中享受生活的乐趣。
同时,我认为,在活动中,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因人施教,对于在活动中有个别幼儿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教师应给于关注,及时引导幼儿回到活动中来,真正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