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常德地方曲艺——常德丝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乡曲艺

——常德丝弦

摘要:常德丝弦是流行于洞庭湖一带的民间曲艺。作为民间曲艺的一种它有其自身的形成发展和特点,有其自身特有的价值,但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在,在物欲横流社会,这项文化被淹没在物质的洪流中,受到了重大的冲击。在现在我们应加强对其的保护,使其能够在现在社会保存下来。

关键字:曲艺丝弦说唱面临的挑战应对的对策

正文

湖湘文化是一种有魅力的区域文化,他们以其独有的魅力影响着湖南人的思维方式、生活观念、审美情趣。曲艺是湖南地方文化的一种,常德丝弦是湖南曲种是湖南丝弦的重要分支,因在湖南丝弦中最为发达影响最大,已然有了独立曲种的地位,流传于湖南各地,演唱时用扬琴、琵琶、三弦、京胡、二胡等丝弦乐器伴奏而称为丝弦,还因用常德方言演唱故称为常德丝弦。2006年5月20日常德丝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其获得了国家级的认可,但还有很多人对它并不了解。

一、形成与发展

常德是重要楚湘文化发源地之一,它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沅江下游和澧水中下游,东临洞庭湖,西通黔川,南毗益阳,北连荆襄,史称“黔川咽喉,云贵门户”。自古以来歌舞之风颇盛,也是名人雅士荟萃之地,素有"文物之邦"、"人文渊薮"的美誉。据《常德府志》记载,自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传世以来,历代文人雅士如唐刘禹锡、宋苏轼等也多次荟萃桃花源,他们的诗文很近似于常德丝弦的唱词,也曾在常德诗墙上留下了他们的墨迹。此后,《桃花源记》被常德丝弦的艺术家们认为是常德丝弦早期的唱词的雏形。

常德自古就是国家的重要农业产区,因为濒临沅水和澧水交通便利商业也较发达,随着人员的流通、交往,文化也不断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常德地方文化。《楚辞章句》云:“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沅湘之间”,指的就是湖南常德,一座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的尾闾,史称“西楚唇齿”的音律之乡。而自宋元以来,常德城内各地的商贾云集,随同而来的江浙乐师、歌女等也往返于沅澧之间,他们带来的时令小曲在滨户地区逐渐流播。元末战乱,外省的人大量涌入常德,这使得各地的民间艺术广为交流。

明代中叶,特别是到了后期,手工业的发展和商品的流通,推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不断壮大了市民阶层的队伍,也对传统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强劲的冲击,市民的创作意识不断增强,很多读书人投入到民间戏剧和曲艺的创作和编制中来。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地之间的经济交往不断加强,商贾的流动不断增多,随着人口流动所带来的是文化的交融,各路商贾携带本地流行的时调小曲进入常德,与常德方言融合,逐渐演变发展为常德丝弦。

清中期以后商业不断繁荣,而常德具有和擂茶的习惯,因而茶馆数量越来越多,为了招揽客人,纷纷邀请丝弦艺人演唱,以热闹门面,自此常德丝弦逐渐由文人雅士的自娱自乐走向市场。清末,丝弦的木刻唱本已在常德肖福祥商号问世,这些刻本被称之为“调子书”或“堂班调”,从此,常德丝弦曲牌在大街小巷流传开来。清末民初,西方音乐和京剧的传入对常德丝弦音乐的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丝弦艺人把眼光投向戏曲,使丝弦音乐的板腔体更为完善。

每一次社会震荡都会给文化带来重大的影响。五四爱国运动及伴随出现的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于推动常德丝弦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一些丝弦艺人纷纷进入茶馆,酒楼行艺,在竞争中使演唱水平的到提高,促进了常德丝弦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城市各阶层文化娱乐的要求,茶楼、书馆、戏院遍布,为丝弦曲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随着反帝反封建斗争,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爱国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出现了许多反帝爱国的新作品。

而在日本侵略战争中,常德也无法幸免,常德会战、常德细菌战,在一次次的战争中,常德人浴血奋战,死伤无数,在常德会战中常德成为一片废墟,人们流离失所,经济物质生活的不到保障,常德丝弦也遭受空前厄运,丝弦班社纷纷解体。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重政治建设的同时也加强了对文化的创建,常德丝弦得益于这个有利的政治环境而获得新生,各地陆续成立了民间艺人演出组,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加大有关经费投入,改善旧思想,搜集整理传统曲目,同时对其不断进行改革,创作新的曲目。

文化大革命,造成了文化气氛的低靡,造成了文化的囚笼,造成了文化的恐怖氛围,一如清朝的文字狱一样。丝弦艺人不敢创新,各丝弦演唱团体都受到了冲击,先后解散。

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的常德丝弦也得到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和文化审美,在内容、形式、品位等方面做出了一系

列的改进。他一改传统的坐唱形式,现有走唱,有时或有舞蹈。随着丝弦演唱艺术的不断改革发展,演唱形式也多样化了,从一种简单的自弹自唱扩张为一种复杂的群体表演,不仅有了单人演唱、双人演唱、群唱,而且它还冲出了茶馆、书馆、酒楼,搬上了舞台。同时有了专门的乐队,不用演员兼任乐师。伴奏的乐器也随之增多,除原有的乐器外,又加上了高胡,长三胡。低音提琴等,给常德丝弦的伴奏增添了色彩。

二、常德丝弦的特点

常德丝弦作为曲艺之一,与中国文学、戏曲、音乐、舞蹈等有着血脉相承的关系,它是综合艺术,包括文学、音乐及演员表演等多种因素。它不似戏剧、音乐、舞蹈有着某种明显的艺术特征,它形式多样,特点不一,有的似戏剧,有的似歌曲,有的还伴随舞蹈“说唱故事”。它是民间艺术发展的产物,戏曲、民歌、民间舞蹈、曲艺杂糅其间,或说亦歌、亦舞、亦曲,听众喜欢什么,艺人就演什么,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从它的名称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它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地方色彩浓郁,体现常德的地方色彩,它是一种语言化了的音乐。常德丝弦,是时调小曲与常德方言的结合。常德人说自己的方言就像是在唱歌,尤其女子,语气温柔而婉约,像微风拂面。因此,有人说"常德丝弦的音乐是语言化的音乐,语言却又是音乐化的语言"。"咿儿哟,呀咿哟"这两句耳熟能详的衬词则仿佛是给常德丝弦贴上了一个标签。第二、伴奏乐器一丝弦乐器为主。以扬琴、琵琶、三弦、京胡、二胡等丝弦乐器伴奏。这些伴奏更加形象生动的塑造人物的性格和深化了故事的情节。

常德丝弦是常德地方市民阶层不断努力创造的,体现了他们朴实无华的特质。常德是一个多个民族的城市,是全国少数民族第三多的城市,汇聚了多个民族的文化和特征,这也体现了常德丝弦具有最大限度的囊括性和广泛性。

常德丝弦是一种以唱为主、以说为辅、说唱兼备、变化多样的民间说唱表演艺术。有的还伴随舞蹈。容量较大可以演唱人物,有情节的大型故事,也可以演唱短小精悍的段子。唱词来源于古代诗文,如:《赠汪伦》(内附电子稿上),有的来自常德本地地方歌谣,如:《月亮粑粑》,有的这取材于现实生活,如:《童年》。常德丝弦的传统演唱形式是坐唱,大都是演唱有故事、有人物的长段丝弦,演唱者一般为6人。演出时很讲究坐的位置,艺人有“扬琴对鼓板,高胡对二胡,三弦对琵琶”之说。表演以唱为主,间有道白。常德丝弦用的主要伴奏是胡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