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建筑的发展史
西方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西方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d3c5b586360cba1aa911da0d.png)
西方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纪元法分类)以及各个阶段主要的建筑现象与理论0. 公元前8世纪 - 公元前二世纪:古希腊时期雅典卫城总平面、帕提农神庙、三种柱式(注意与古罗马柱式的区别)特点:一、:平面构成为1:1.618或1:2的矩形,中央是厅堂,大殿,周围是柱子,可统称为环柱式建筑。
这样的造型结构,使得古希腊建筑更具艺术感。
二:柱式的定型。
共有四种柱式:1. 陶立克柱式,2. 爱奥尼克柱式,3. 科林斯式柱式,4. 女郎雕像柱式。
三:建筑的双面披坡屋顶形成了建筑前后的山花墙装饰的特定的手法。
古希腊建筑中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等装饰手法,创造了独特的装饰艺术。
四:由平民进步的艺术趣味而产生的崇尚人体美与数的和谐。
五:建筑与装饰均雕刻化。
希腊的建筑与希腊雕刻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
1、4-15世纪:古罗马时期(拜占庭)特点,一、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
二、整体造型中心突出。
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
三、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
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四、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代表:圣索非亚大教堂、罗马万神庙(巴西利卡形式、柱式、帆拱技术、拜占庭建筑特点)2、10-12世纪:罗马式建筑为代表(罗马风建筑、罗曼建筑、似罗马建筑):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
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是10世纪晚期到12世纪初欧洲的建筑风格,因采用古罗马式的券、拱而得名。
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给人以雄浑庄重的印象。
对后来的哥特式建筑影响很大。
罗马式建筑承袭初期基督教建筑,采用古罗马建筑的一些传统做法如半圆拱、十字拱等,有时也用简化的古典柱式和细部装饰。
欧洲原始建筑的各个年代史及中期世纪的法国建筑史
![欧洲原始建筑的各个年代史及中期世纪的法国建筑史](https://img.taocdn.com/s3/m/fdb29dcf6137ee06eff918c3.png)
欧洲原始建筑的各个年代史及中期世纪的法国建筑史欧洲建筑史大致可分为:欧洲原始建筑,希腊经典建筑,古罗马经典建筑,中世纪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古典主义建筑,洛可可建筑,复古浪潮建筑,现代主义建筑。
而法国建筑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例如,古典主义建筑时期,法国的凡尔赛宫;文艺复兴建筑时期,法国的尚龙苏府邸(1515———1556)等。
一、欧洲原始建筑中的法国建筑在大约公元前 1 万年左右的中石器时代,“地穴”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史上真正意义的人工建筑问世了。
由于时代久远,现在已很难找到那一时代建筑的完整实物了,只有一些考古发现可以佐证其存在。
而其中法国阿尔塞斯竖穴遗址便是人类最原始的居所之一。
除了居室建筑外,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金属时代,还出现了“巨石建筑”。
其中法国布列塔尼半岛的卡拉克石阵就是其典型代表。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新石器文化发源地之一。
二、古罗马经典建筑中的法国建筑此时古罗马的斗兽场,浴场,神庙,广场等建筑都对世界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凯旋门建筑更是为日后的法国带来了其标志性的建筑。
位于“夏尔·戴高乐广场”中央的那座巴黎凯旋门,是1805 年12 月2 日,拿破仑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大败奥俄联军后,于翌年2 月12 日下令建造以炫耀自己的军功。
这座凯旋门高48.8 米,宽44.5 米,厚22 米,中心拱门宽14.6 米。
凯旋门的四周都有门,门内刻有跟随拿破仑远征的286 名将军的名字,门上刻有1792 年至1815 年间的法国战事史。
其中最负盛名的是面向香舍丽榭田园大街、由著名雕刻家吕德设计雕塑的《马塞曲》。
三、中世纪建筑中的法国建筑此时的欧洲建筑大致呈现出 4 种风格:一是公元4—9世纪出现在欧洲西部的早期基督教建筑,二是公元4—16世纪以拜占庭为中心的东罗马帝国的建筑,三是公元11—12 世纪西欧的罗马风建筑,四则是公元12 世纪在西欧发展起来并于13 世纪步入盛期的哥特式建筑,它体现了中世纪建筑的最高艺术成就。
欧洲建筑风格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欧洲建筑风格的发展史是怎样的](https://img.taocdn.com/s3/m/0c143000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78.png)
欧洲建筑风格的发展史是怎样的?所属类别:学科所属子类:世界历史欧洲建筑风格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建筑风格因受不同时代的政治、社会、经济、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等的制约以及建筑设计思想、观点和艺术素养等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如外国建筑史中古希腊、古罗马有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等代表性建筑风格;中古时代有哥特建筑的建筑风格;文艺复兴后期有运用矫揉奇异手法的巴洛克和纤巧烦琐的洛可可等建筑风格。
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其平面严谨对称,主次分明,砖墙木梁架结构,飞檐、斗拱、藻井和雕梁画栋等形成中国特有的、建筑风格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类以无限想象力创造了无数个另人激动不已的辉煌文明,这些辉煌文明是人类智慧与灵感的结晶,是前人留给后人不可替代的精神财富.但这些韵含着前人智慧与结晶的文明能够流传至今的却以所剩不多,其中-----含有浓郁古典风情的欧式建筑就是其中之一.她是一个地域文明的象征,是一个有别于其他文明的典型代表,更是一个种族文明将自己所拥有的最高才能发挥到极致的体现. 欧式风格分好几种 典雅的古代风格、纤致的中世纪风格、富丽的文艺复兴风格、浪漫的巴洛克、洛可可风格,一直到庞贝式、帝政式的新古典风格,在各个时期都有各种精彩的演出,是欧式风格不可或缺的要角。
欧洲风格在建造形态上的特点是 :简洁 、线条分明 、讲究对称 、运用色彩的明暗,鲜淡来对视觉进行冲击.在意态上则使人感到壅容华贵.典雅,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正因为欧式建筑的风格具有另人们感到无限向往及产生遐想的力量,所以才能够促使众多房产商们趋之若物,纷纷将资金投入到欧式房产开发的浪潮中去,以求获取自身的最大利益.但最后真正能够开发出具有正宗欧式风格建筑的恐怕却是为数不多.而将诸多风格容入一体的更是凤毛麟角.以致与那些喜爱欧式建筑的、对生活情趣有较高要求的人们难以寻匿到自己心目中真正的归宿. 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在建立县市之前便以经是一个与西方有广泛联系的地方.是一个深受西方文明熏陶的城市,无论是在上海市区的哪个角落都能够感觉到浓郁的西方风情,因此如何因时因地的建造属于上海人自己的欧式建筑是摆在每一位开发商面前的课题.房产讲的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是光喊口号就能够完成的”艺术”所以在“欧陆风”刮得正劲时,许多欧式风格的建筑被“移植”在一个个小区内:“威尼斯水上广场”“哥特式花园”“巴比伦空中花园”等等,虽然颇具欧式建筑风格的神韵,但不过又是一件成功的拷贝品而已,我们需要的不是在别的地方以有的拷贝建筑,而是需要我们自己创造的独一无二的经典欧式风情建筑 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在建立县市之前便以经是一个与西方有广泛联系的地方.是一个深受西方文明熏陶的城市,无论是在上海市区的哪个角落都能够感觉到浓郁的西方风情,因此如何因时因地的建造属于上海人自己的欧式建筑是摆在每一位开发商面前的课题.房产讲的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是光喊口号就能够完成的”艺术”所以在“欧陆风”刮得正劲时,许多欧式风格的建筑被“移植”在一个个小区内:“威尼斯水上广场”“哥特式花园”“巴比伦空中花园”等等,虽然颇具欧式建筑风格的神韵,但不过又是一件成功的拷贝品而已,我们需要的不是在别的地方以有的拷贝建筑,而是需要我们自己创造的独一无二的经典欧式风情建筑。
欧洲建筑发展史
![欧洲建筑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023c433d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17.png)
欧洲建筑发展史欧洲是一个以美丽建筑而闻名的大陆。
从古希腊神庙到现代风格的摩天大楼,欧洲建筑融合了各种风格和时期的元素,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发展史。
1. 古希腊与罗马时期欧洲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
古希腊建筑以神庙为代表,采用了对称、比例和几何形状等特征,如帕台农神庙。
罗马帝国时期,建筑风格更为宏伟壮丽,如斗兽场和巴塞利卡。
这些古代建筑在欧洲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后世的建筑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中世纪与哥特式建筑中世纪是欧洲建筑发展中的另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哥特式建筑兴起并席卷整个欧洲大陆。
哥特式教堂以其高耸的拱形屋顶、尖塔和玫瑰窗而闻名。
巴黎圣母院就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品之一。
中世纪的城堡和城市规划也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如英国的威尔士府邸和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城墙。
3.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在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开始回归古典形式,探讨对称、比例和美学等问题。
这一时期的建筑作品充满了对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的热爱与模仿。
佛罗伦萨的圣玛利亚大教堂和米开朗基罗广场都是文艺复兴建筑的代表作品。
随后,巴洛克风格在欧洲大陆盛行。
巴洛克建筑追求装饰与壮观,在建筑形式上充分运用了曲线、雕塑和壁画等元素。
巴洛克艺术的代表作品包括法国凡尔赛宫和奥地利的美泉宫。
4. 新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19世纪,新古典主义风格崛起。
借鉴古希腊和罗马建筑的优秀传统,新古典主义追求简洁、对称和宏伟。
大领事宫是一座典型的新古典主义建筑,位于法国巴黎。
20世纪初,现代主义建筑开始兴起。
这一风格强调“形式即功能”的理念,建筑师追求简洁的线条和功能性的设计。
德国建筑师韦尔纳·格罗皮乌斯和荷兰建筑师勒·柯布西耶是现代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作品以功能性和实用性而闻名,如柯布西耶的海牙市政厅和罗特丹住宅。
5. 当代建筑与未来展望如今,欧洲的建筑风格多元化。
新的建筑理念和技术不断涌现,如可持续建筑和数字建筑等。
巴塞罗那的萨格拉达·法米利亚教堂和伦敦的托儿屋大楼代表着当代建筑的创新与多样性。
西方造园变迁史
![西方造园变迁史](https://img.taocdn.com/s3/m/c2a929f0aef8941ea76e05bd.png)
风景式造园对各国的影响
(257~277)
对德国的影响
启蒙主义思潮 哈格德隆“尊重自然,远离人工”
18世纪90年代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和席勒进一步在推崇自然风景式园
林
风景式造园对各国于18世纪下半叶,完成于19世纪初,为公爵佛朗西斯 所有。该园的特点有: 1.成功在沼泽地上筑造大型水池 2. “极乐净土”岛中设谜园 3.小岛仿“卢梭白杨树岛”
风景式造园的兴起(239~248)
英自然式造园基础——绘画&文学
文学
伊丽莎白时代—— 十七世纪后半叶 十八世纪 田园文学 地方自然景色诗人 田园诗人涌现 弥尔顿《失乐园》
(自然式造园先驱)
蒲柏
汤姆森
风景式造园的兴起(239~248)
艾迪生&蒲柏——自然式造园斗士 约瑟夫· 艾迪生
1712《庭园的快乐》: 自然中有造园无所企及的恢弘与壮观 推崇自然而然生长的树木
风景式造园对各国的影响
(257~277)
欧麦农维尔
该园位于亨利四世(的城堡周围,1763年归吉拉丁侯 爵所有。其特点为:
总体布局为自然风景式。全园由大林苑、小林苑、僻壤三部分组成 大林苑的水池中心有著名的“白杨之岛”,岛上 有卢梭墓 僻壤十分自然,有丘陵、岩石、树林和灌木丛林等
.园主将景观欣赏与音乐鉴赏相结合
史实
约翰· 冈特
兰开斯特公爵
爱德华四世
约克王朝
玛格丽特
埃德蒙.都铎
(里士满伯爵)
亨利六世
伊丽莎白
亨利.都铎
都铎王朝时代(1485~1630)
亨利七世
1485 1486 宣布继承英格兰王位 结束玫瑰战争
欧洲中世纪城市及建筑的历史演进及主要成就
![欧洲中世纪城市及建筑的历史演进及主要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ff692c2383c4bb4cf7ecd1dd.png)
威尼斯的城市布局
• 整个城市地理构型呈“S”状 • 一条大运河从城市中心穿过 • 城中的170多条河道纵横交错,把陆地分割成110 多个大小岛,岛与岛之间有400多座桥梁相连 • 共分六个区:卡纳雷交区、圣马可区、卡斯特罗 区、道索杜罗区、圣波罗区和圣十字区 • 主教府邸,政治中心,经济中心集中分布,相互 交融:以圣马可教堂为中心,周边分布圣马可大教 堂,总督府
参考资料
• • • • • 《世界城市史之中世纪欧洲城市》 《欧洲中世纪教堂建筑艺术》 《外国建筑史》 百科 / 图片/走进威尼斯
蜿蜒的水道 流动的清波 斑斓的倒影 威尼斯 一个漂浮在碧波上 的浪漫的梦 ……
圣马可广场 ——欧洲最美的客厅
• 威尼斯中心广场,是 威尼斯的政治、宗教 和传统节日的公共活 动中心 • 初建于9世纪 • 长约170米,东边宽约 80米,西侧宽约55米
圣马可大教堂
• 矗立于威尼斯市中心的圣 马可广场上 • 始建于公元829年 • 曾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 堂 • 拜占庭风格,呈希腊十字 形,上覆5座半球形圆顶, 为融拜占庭式、哥特式、 伊斯兰式、文艺复兴式各 种流派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杰作。
• 用骨架券代替厚拱 顶
罗马式建筑的创新成就
• 将钟楼组合到教堂 建筑中
罗马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法国的阿耳大教堂和普瓦提埃大教堂 德国的沃姆斯教堂、美因斯大教堂 意大利的圣安布罗索教堂、比萨大教堂及 周围建筑群
比萨大教堂及周围建筑群
哥特式建筑
• 从12世纪末起,西欧的建筑风格出现了变 异,哥特式代替罗马式成为建筑的主流。 • 建筑风格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而是 以尖券(来自东方)、尖形肋骨拱顶、坡 度很大的两坡屋面和教堂中的钟楼、扶壁、 束柱、花空棂等为其特点
外国建筑史 --中世纪至18世纪建筑
![外国建筑史 --中世纪至18世纪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05048214ba1aa8114431d9ef.png)
• 对其他地区的影响:拜占庭式建筑对俄罗斯建筑和伊斯兰教建筑有重 大影响。典型的如莫斯科的华西里·柏拉仁诺教堂及哈尔滨圣·索菲 亚教堂。
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 华西里·柏拉仁诺教堂
• (1)泥古不化,教条的崇拜古代
• (2)追求新颖尖巧,被称为“手法主义”
拜占庭建筑
• 教堂型制的演变
5-6世纪,由于东正 教不象天主教那样重视 圣坛上的神秘仪式,而 宣扬信徒之间的亲密一 致,集中式型制的教堂 增多。
这时期,拜占庭帝国 的文化中古典因素还很 强,很快发现了集中式 建筑物的宏伟的纪念性 。于是在流行正教的东 欧,教堂的基本型制都 是集中式的 布斯拉,大教堂
罗 马 城 外 的 圣 保 罗 教 堂
2、修道院和它们的教堂:
基督教世界在中世纪盛行修道院制度,修道院一般远离城市。 煽动“圣骸”和“圣物”的崇拜,激起朝圣的狂热。
2-1、实例: 克吕尼修道院的第三次重建的教堂(1'EgliseAbbatialdeCluny,1088~ 1108年),长127m,宽40m,中厅高30m。土鲁斯的圣塞南教堂(Saint— SernindeToulouse,1075~12世纪),长115m前者是欧洲除罗马的圣彼得 大教堂外最大的教堂,在19世纪破毁。
拜占庭建筑
• 穹顶与帆拱
集中性教堂的 决定因素是穹顶。 在方形平面上盖穹 顶,要解决两种几 何形状之间的承接 过渡问题。
拜占庭建筑借鉴 了巴勒斯坦的传统, 有重大的创造,彻 底解决了在方形平 面上使用穹顶的结 构和建筑形式问题。
• 穹顶与帆拱——它的做法是,沿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 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这个穹顶的重量完全由四
外国建筑史时间轴图表
![外国建筑史时间轴图表](https://img.taocdn.com/s3/m/4690e863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c2.png)
时纪
要由临河的下庙、神道、上庙(祭祀厅堂)
期
及方锥形塔墓组成。
中 前 首 都 迁 在深窄峡谷的
如曼都赫特普
王 21 ~ 到。
国 18 世 及 的 底 石窟陵墓
时 纪 比斯
1
期
新 前 形 成 适 庙宇的两个艺术特点:其一 太 阳 神 庙 代 替 陵 著 名 的 太 高 超 的 石 材 加
北非,并同 海,西至
产生于小亚细亚地区,特点是比例较细长,开间较宽,柱头有精
当 地 传 统 西 西 里 巧如圆形涡卷、柱身带有小圆面的凹槽,柱础为复杂组合而有弹性,
相结合。 的 广 大 柱身收分不明显,檐部较薄,使用多种复合线脚。总体上风格秀美、
地区。
华丽,具有女性的体态与性格。
6
2. 晚期成熟的科林斯(Corinthian)柱式
罗 教地区的一种建筑风
教建筑,平面仍为拉丁十 教堂群,
马 格,又叫罗曼建筑,
字,西面有一、二座钟楼。 德 国 乌
风 似罗马,罗马式。
尔姆斯
建
主教堂,
筑
法国昂
古来姆
主教堂
13
三、 11 世 纪 下
框 架 式 骨 中厅一般不宽但很长,两侧支柱的间距不大,形成自入口
哥 半叶起源
架 券 作 拱 导向祭坛的强烈动势。中厅高度很高,两侧束柱柱头弱化
举在拉长的鼓座之上,统率整体
画装饰艺术。
形成中心垂直轴线,形成集中式
构图。
六、 西欧中世纪建筑
类
年代
国家地 结构特
建筑特点
建筑风格 建筑实例
备注
别
区
点
一、
西罗马帝国至灭 拉丁十字巴西利卡。在罗马 体 型 教 简 罗 马 的 型制:巴西利卡长
欧洲建筑发展史
![欧洲建筑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646adbe3dd88d0d233d46afc.png)
欧洲建筑发展史欧洲的封建时代,主要意识是基督教。
教会的统治对当时的建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于是教堂往往代表了当时当地建筑的最高代表,凝聚着当地的文化,象征着一座座的城市和村镇。
西方古典教堂建筑时期一般认为是从公元313年到十七世纪下半叶。
其发展主要经过了欧洲早期基督教时期--拜占庭时期--中世--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时期。
History of European ArchitectureIn the feudal era of Europe, the main consciousness was Christianity. The rule of the church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architecture at the time.The church often represents the highest representative of the local architecture at the time, condensing the local culture and symbolizing the cities and towns.The period of Western classical church construction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from the year 313 to the second half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Its development mainly passed the period of early Christianity in Europe - Byzantine period - Middle Ages - Renaissance - Baroque - Classicism.一.早期的基督教式特点:地下墓窟时期。
西方建筑史的发展历程
![西方建筑史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01df115f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c6.png)
西方建筑史的发展历程一. 古代建筑风格的形成1.1 早期文明的建筑风格•古埃及建筑•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1.2 罗曼式建筑的兴起•罗马式教堂建筑•西方古堡建筑1.3 哥特式建筑的发展•哥特式教堂建筑•哥特式城堡建筑二.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建筑2.1 文艺复兴建筑风格•文艺复兴城市宫殿•文艺复兴教堂建筑2.2 巴洛克建筑的繁荣•巴洛克宫殿建筑•巴洛克教堂建筑2.3 巴洛克花园与室内设计•巴洛克花园设计•巴洛克室内设计三. 工业革命与现代主义建筑3.1 工业革命对建筑的影响•钢铁结构的应用•建筑构造技术的创新3.2 装饰艺术运动与艺术建筑•装饰艺术运动的兴起•艺术建筑的特点与变革3.3 现代主义建筑的崛起•波西米亚式建筑•国际风格建筑与功能主义四. 当代建筑的多样化4.1 后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的特点与表现形式•多元化的建筑风格4.2 生态建筑与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原则与设计理念•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性4.3 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建筑设计•数字化设计工具的应用•智能化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五. 结语西方建筑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兴起。
从埃及的金字塔到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建筑,早期的建筑风格为后世奠定了基础。
在罗曼式建筑时期,教堂和古堡的建筑风格开始兴起,体现了庄严和壮观的特点。
而在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时期,教堂和城堡的建筑风格更加复杂和精细。
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西方建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文艺复兴建筑注重对古代建筑的复制和模仿,具有古典的特点和比例感。
巴洛克建筑则在文艺复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注重空间的变化和装饰的丰富。
巴洛克建筑在宫殿和教堂的建筑中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工业革命的到来对建筑产生了重大影响。
钢铁结构的应用以及工艺和技术的改进,使得建筑的高度和规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装饰艺术运动和艺术建筑的兴起也使建筑表现出更多的个性和艺术性。
随后的现代主义建筑则以功能主义和简洁性为核心,追求形式与功能的结合。
外国建筑史第四讲——欧美现代建筑
![外国建筑史第四讲——欧美现代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76276ca2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05.png)
•第十二章 欧美现代建筑设计探索
新建筑的探索——现代建筑形成与发展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
(一)工艺美术运动(Arts & Crafts Movement)
工艺美术运动是19世纪下半叶 起源于英国的一场设计改良运动,其
实质是针对建筑设计、装饰艺术和室
内陈设品因为工业革命的批量生产所
导致的设计水平下降而开始的一场设
布鲁塞尔埃塞尔饭店楼梯间, 维克多·霍尔塔1893年
布鲁塞尔Wauquez百货商店内 部,维克多·霍尔塔1906年
•第十二章 欧美现代建筑设计探索
新建筑的探索——现代建筑形成与发展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
安东尼·高迪与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 并没有渊源上的实质关系,但在设计形式 上却有共通之处,他汲取了伊斯兰风格与 哥特式建筑的结构特点,凭借丰富的浪漫 主义式幻想,结合自然形式,独创了极富 动势与抽象美感的塑性建筑。
•第十二章 欧美现代建筑设计探索
新建筑的探索——现代建筑形成与发展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
•第十二章 欧美现代建筑设计探索
新建筑的探索——现代建筑形成与发展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西欧国家为首的欧美社会出现了一场以反传统为主 要特征的、广泛突变的文化革新运动,这场狂热的革新浪潮席卷了文化与 艺术的方方面面,其中哲学、美术、雕塑和机器美学等方面的变迁对建筑 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匹兹堡市郊的流水别墅,20世纪30年代
•第十二章 欧美现代建筑设计探索
新建筑的探索——现代建筑形成与发展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
美国匹兹堡市郊的流水别墅内部,20世纪30年代
•第十二章 欧美现代建筑设计探索
建筑简史(外国)
![建筑简史(外国)](https://img.taocdn.com/s3/m/bc3fa35e852458fb770b56fe.png)
奴隶社会-古代王国分布图
爱琴海地区 尼罗河流域
两河流域
黄河、长江流域
印度河流域
3
奴隶社会建筑
古埃及
埃及古王国
古埃及在尼罗河畔,属热带,天气炎热。古 埃及早期建筑材料是土坯与芦苇,以后重要 建筑常用石料。为了防热,墙和屋顶做得很 厚,窗洞小而少
代表性建筑是陵墓。仿照住宅的玛斯塔巴式, 即略有收分的长方形台子 多层阶梯状金字 塔方锥体式的金字塔陵墓
37
建筑技术
建筑材料:除砖、木、石外使用了火山灰制的天然 水泥,并发明了相应的支模、混凝土浇灌及大理石 饰面技术。 结构方面:在伊特鲁里亚和希腊建筑的基础上发展 了梁柱与拱券结构技术。拱券结构是罗马最大成就 之一。种类有:筒拱、交叉拱、穹隆(半球)。创造出 一套复杂的拱顶体系
罗马建筑的布局方式、空间组合、艺术形式都与拱 券结构技术、复杂的拱顶体系密不可分。
29
古风文化时期建筑-波赛顿海神庙,围廊式,多立克柱式
30
雅典卫城-古典文化盛期的代表。根据祭祀庆典活动的路线布臵了山门、胜 利神庙、帕提农神庙、伊瑞克提翁庙以及雅典娜雕像。群体布局自由活泼, 体现了对立统一的构图原则,建筑物安排顺应地势,照顾山上、山下观赏, 综合运用多立克和爱奥尼克两种柱式
31
A.柱础 B.柱身的槽 C.柱颈 D.帽托 E.卷涡 F.卷涡的眼 G.额枋 H.檐壁 I .檐冠
A.帽托 B.檐底托板 C.柱础 D.檐壁上的齿饰 E.卷涡
28
晚期成熟的科林斯柱式
柱头由毛茛叶组成,宛如一个花 篮,其柱身、柱础与整体比例与 爱奥尼柱式相似。
柱身由一段段的石鼓组成, 图为石鼓的连接
D
20
波斯帝国-帕赛玻里斯王宫,两个仪典大厅、后宫、财库之间以“三门厅”为 联系。仪典大厅石柱长细比很大,柱雕精致,艺术水平高,但有损构造逻辑
外国建筑史:欧洲中世纪建筑
![外国建筑史:欧洲中世纪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04b101f90975f46527d3e13f.png)
有两种:一种伺灰浆干了之后画,质量不很好; 一种在灰浆将干未干时画,比较持久,质量很高。
拉温那的圣维达来教堂的马塞克彩色镶嵌是拜占庭
艺术的代表作。
石雕: 发券、拱脚、穹顶底脚、柱头、檐口和其他
承重或转折的部位用石头砌筑,在它们上面做雕 刻装饰,题材以几何图案或呈式化的植物为主。 雕饰手法特点是:保持构件原来的几何形状,而
西欧中世纪建筑
西欧中世纪建筑
早期基督教时期 (西罗马帝国末年 到10世纪)
罗曼时期 (12世纪之前)
哥特时期 (12世纪之后)
早期基督教时期
巴西利卡:长方形的大厅,纵向的几排柱子把
它分为几个长条空间,中央的比较宽是中厅,两 侧窄点,是侧廊。
拉丁十字:一种形式,竖道比横道长的多,外
廊多为巴西利卡,信徒所在的大厅比圣坛和祭坛 长得多,叫做拉丁十字。特点是:它是继承了古 罗马末年的初期基督教教堂的形式,多为巴西利 卡式,教堂的横道短竖道长,且都装饰华丽,并 用柱子向中间集中,人为造就神圣的感觉。
在鼓座上端。
“帆拱”:是对古罗马”穹拱”一种地域性的变异及
重新诠释。在四个柱墩上沿方形平面的四条边长 做券,在四个垂向券拱之间砌筑一个过四个切点 的相切穹顶,它的自重完全由四个券拱下的柱墩 承担,这一结构不仅使穹顶与方形平面的承接过 渡在形式上自然简洁,也将荷载集中至四座面的环廊、礼拜室等,由于形状复杂,不 易用筒形拱或十字拱覆盖。
哥特建筑
以教堂为主,建筑风格完全脱离了古罗马 的影响,而以来自东方的尖券、尖形肋骨 拱顶、坡度很大的两坡屋面和教堂中的钟 楼、飞扶壁、束柱、花窗棂等为其特点。
结构特点:
①使用骨架券作为拱顶的承重构件,十字拱成了框 架式的,其余填充维护部分减薄,材料省了,拱 顶大为减轻,侧推力小多了。
浅谈欧洲建筑史鼻祖——古罗马、古希腊建筑风格
![浅谈欧洲建筑史鼻祖——古罗马、古希腊建筑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b813a1350912a21614792987.png)
题目浅谈欧洲建筑史鼻祖————古罗马、古希腊建筑风格学院专业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2013年11月16日浅谈欧洲建筑史鼻祖——古罗马、古希腊建筑风格高志伟(1043052096)建筑与环境学院摘要:欧洲建筑演变发展史首先应追溯发生在古罗马时期的那一场影响一直有力地保持了两千年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它奠定了欧洲建筑理论的推动哲学,从而产生了仿罗马、文艺复兴塞里奥主义帕拉第奥巴洛克、洛可可,直至18-19世纪田园时代,并不是象人们通常认为的英国式、美式、法式等。
所以,严格的讲,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欧洲建筑,都应属于田园时代建筑。
但是,理论源于帕拉第奥、马尼里奥。
因此,我们只有清楚的认识欧洲建筑史,才可以准确无误的再现它的精髓,从而达到我们向人们提供最为优美,古典的生活环境的目的。
关键词:欧洲建筑古罗马建筑古希腊建筑影响开创欧洲建筑辉煌历史的两个主要时期:古罗马与古希腊,奠定了欧洲文明的基础与建筑的艺术风格,所以,我们就从这两个时期说起。
一、古罗马建筑古代罗马建筑是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承载了古希腊文明中的建筑风格,凸显地中海地区特色,同时又是古希腊建筑的一种发展。
古罗马在公元前2世纪成为地中海地区强国,与此同时罗马人也开始了罗马的建设工程。
到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建立时,罗马城已成为与东方长安城齐名的世界性城市。
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经相对完善,城市逐步向艺术化方向发展。
罗马建筑与其雕塑艺术大相径庭,以建筑的对称、宏伟而文明世界。
古罗马的建筑按其历史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一)伊特鲁里亚时期(公元前8-前2世纪),伊特鲁里亚曾是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强国。
其建筑在石工、陶瓷构件与拱券结构方面有突出成就。
罗马王国与共和初期的建筑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罗马共和国盛期(公元前2世纪-前30年),罗马在统一半岛与对外侵略中聚集了大量劳动力、财富与自然资源,有可能在公路、桥梁、城市街道与输水道方面进行大规模的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洲建筑的发展史(1)古希腊建筑风格,约公元前800年至公元300年。
古希腊的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泉与宝库,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则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
因此,谈西方建筑及其风格,就不能不首先谈古希腊的建筑风格。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
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
这些风格特点,在古希腊神庙的各个方面都有鲜明的表现。
首先是柱式。
古希腊的“柱式”,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部件的形式,而且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建筑规范的风格,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
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
这些柱式,不仅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其比例规范也无不显出和谐与完美的风格。
从外在形体看,三种柱式各有特点,陶立克的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圆锥台,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没有柱础,雄壮的柱身从台面上拔地而起,柱子的收分和卷杀十分明显,力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
爱奥尼克,其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则带婀娜潇洒的两个涡卷,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
科林斯的柱身与爱奥尼克相似,而柱头则更为华丽,形如倒钟,四周饰以锯齿状叶片,宛如满盛卷草的花篮。
从比例与规范来看,陶立克一般是柱高为底径的4--6倍,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子的1/4,而柱子之间的距离,一般为柱子直径的1.2--1.5倍,十分协调、规整而完美。
爱奥尼克,柱高一般为底径的9--10倍,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的1/5,柱子之间的距离约为柱子直径的两倍,十分有序而和美。
科林斯,在比例、规范上与爱奥尼克相似。
这些比例与规范,与这些柱式的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它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而它们的比例与规范,则可以说是人体比例、结构规律的形象体现。
所以,这些柱式都具有一种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因为,它们表现了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与高贵。
而以这三种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单体神庙建筑或其它建筑,往往就成为了古希腊艺术乃至人类建筑艺术的典范,如以陶立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帕提农神庙、阿菲亚神庙;以爱奥尼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伊端克先神庙和帕加蒙的宙斯神坛;以科林斯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典型作品列雪格拉德纪念亭等。
正因为这三种柱式如此美妙绝伦而意义重大,所以,有人十分肯定地指出:“古代希腊建筑的美学原则和艺术特征可以归结为三种古典柱式,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
仅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看,这种论断也是十分精确中肯的。
在古希腊的建筑中,不仅柱式以及以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单体神庙建筑生动、鲜明地表现了古希腊建筑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以神庙为主体的建筑群体,也常常以更为宏伟的构图,表现了古希腊建筑和谐、完美而又崇高的风格特点。
这里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群体,恐怕非雅典卫城莫属了。
卫城是古希腊人进行祭神活动的地方,位于雅典城西南的一个高岗上,由一系列神庙构成。
卫城入口是一座巨大的山门,山门向外突出两翼,犹如伸开双臂迎接四面八方前来朝拜“神”的人们。
左翼城堡之上座落着胜利神庙,在构图上均衡了山门两侧不对称的构图,山门因地制宜,内外划分为两段,外段为多立克式,内段为爱奥尼克式,其体量和造型处理都恰到好处,既雄伟壮观又避免了体量过大而影响卫城内主体建筑的效果。
在卫城内部,沿着祭神流线,布置了守护神雅典娜像、主体建筑帕提农神庙和以女像柱廊闻名的伊瑞克先神庙。
卫城的整体布局考虑了祭典序列和人们对建筑空间及型体的艺术感受特点,建筑因山就势,主次分明,高低错落,无论是身处其间或是从城下仰望,都可看到较为完整的艺术形象。
建筑本身则考虑到了单体相互之间在柱式、大小、体量等方面的对比和变化,加上巧妙地利用了不规则不对称的地形,使得每一景物都各有其一定角度的最佳透视效果,当人身处其中,从四度空间的角度(即运动的角度)来审视整个建筑群时,一种和谐、完美的观感就会油然而生,此时,崇高,就不仅仅是这座建筑群本身固有的艺术意境了,而是成为了接受者、审美主体的一种鲜明、强烈的艺术感受。
这座建筑群永恒的魅力,也就通过一代又一代审美者的艺术感受流传下来,成为了一种审美的范本,一种于和谐中见完美,于完美中显崇高,于崇高中见永恒的“高不可及的范本”。
这正是古希腊艺术最杰出的品格和最伟大的价值之所在。
(2)古罗马建筑风格,约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65年,古罗马的建筑艺术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这种“继承”不仅是从时间先后来说的,而且是从建筑艺术的根本风格来说的。
这种根本风格的内容就是人的意识与人的尺度。
不过,这种人的意识与人的尺度,在古罗马建筑中又有了新的含义,正是这种新的含义,推动了古罗马建筑艺术在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基础上的大踏步地前进。
如果说,古希腊人崇拜人是通过崇拜“神”来体现的话,那么,古罗马人对人的崇拜,则更倾向于对世俗的、现实的人的崇拜的直接表现,所表现的人的意识,也已从群体转向个体,“偏重于对个人的颂扬和物质生活上的享受”。
正是在这样一种意识的左右下,古罗马的建筑不仅借助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发展了古希腊艺术的辉煌成就,而且也将古希腊建筑艺术风格的和谐、完美、崇高的特点,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从“神殿”转入世俗,赋予这种风格以崭新的美学趣味和相应的形式特点。
古罗马的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在其《建筑十书》中曾经指出,建筑的基本原则应当是“须讲求规例、配置、匀称、均衡、合宜以及经济”。
这可以说是对古罗马建筑特点及其艺术风格的一种理论总结。
在这些特点中,显然仍有着古希腊建筑的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内容,但是“合宜以及经济”的杠杆,又显然将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神”意,转变为了世俗的人意。
这一点,可以直接地从建筑类型、建筑外观的设计方面看出。
古希腊最杰出的建筑艺术都与神有关,而神庙的辉煌更集中反映了这一特点。
古罗马的建筑最辉煌、最有艺术价值的则是为经济服务或为人的生活(物质、精神)服务的建筑,如广场、道路、桥梁、高架输水道、隧道、剧场、竞技场、浴场、住宅和别墅等等。
这些建筑几乎全是直接为人的物质生活或精神享受服务的。
在艺术风格方面,它们也追求和谐,追求完美,追求崇高,但已不是一种“神圣”的和谐、完美、崇高了,而是现实人生的一种“合宜”,是经济繁荣,和平安定,和追求现实刺激的“崇高”,有的“崇高”还直接与某种“悲剧”情绪相联系,如著名的古罗马斗兽场,它那完美、和谐、崇高的造型,因与其功能性的悲剧意味相联系着,是沐浴着奴隶血泪的一种崇高,所以,使这种崇高、完美,更具有了世俗性,它能让人赞叹、使人振奋,但难以产生像希腊神庙的那种“神圣”感。
这可以说是古罗马建筑风格中的和谐、完美、崇高与古希腊建筑风格的最大区别。
至于另一些世俗的建筑,如卡拉卡拉浴场,它那和谐、完美而又雄伟的风格,也主要来自于世俗的情感,而不是来自理想主义的神圣意识。
在具体建筑的造型风格方面,古罗马的建筑也是既继承了古希腊建筑的造型风格,又革新、发展了它。
如古罗马大斗兽场的外部立面,特别是高4层的外部立面,就是古希腊柱式构图的复写,它的底层是多立克柱式,第二层是爱奥尼克柱式,第三层则是科林斯柱式,在顶层则围绕着壁柱。
但是,古希腊的这种柱式,在古罗马的这座杰作中已不再像在古希腊建筑中那样起结构作用了,它已蜕变成了一种单纯的装饰,真正起结构作用的部件是隐藏于墙壁之中的结构体。
同时,在屋顶造型方面,古罗马人更是极大地革新了古希腊建筑的造型方式,将古希腊习用的梁柱结构,代之以一种更为有效的拱券支撑方法,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出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
正是这种“穹拱”屋顶,成为了古罗马建筑,特别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明显的区别。
这种拱券结构因经济、实用,且审美效果也很好,故不仅应用于神庙、宫殿等特殊建筑,而且扩展到日常生活的一切领域,如道路、桥梁、输水道、港口、剧场、住宅、仓库和下水道等。
从而使许多雄伟建筑在表现和谐、完美、崇高的同时,具有了一种明显的“圆”味。
但同时,古罗马的建筑又在造型方面有意识地借鉴和继承了古希腊建筑造型的一般特点,特别是柱廊的使用,常常鲜明地表现出古罗马建筑与古希腊建筑的承继关系。
例如古罗马的潘泰翁神庙(又称万神庙),它的主体部分是一个带穹顶的巨大的混凝土圆桶,这种以“圆”为主的风格,是典型的古罗马建筑的特点,而在它的大门入口处,又靠着一个典型的古希腊的柱廊,柱廊由八根科林斯柱式组成,它的上面则是一处三角形的山尖。
整个建筑活脱脱地显示着古罗马建筑继承与创新的形象。
(3)拜占庭建筑的风格“拜占庭”原是古希腊的一个城堡,公元395年,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2个国家,西罗马的首都仍在当时的罗马,而东罗马则将首都迁至拜占庭,其国家也就顺其迁移被称为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建筑,就是诞生于这一时期的拜占庭帝国的一种建筑文化。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地理关系,它又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并对后来的俄罗斯的教堂建筑、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拜占庭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
这一特点显然是受到古罗马建筑风格影响的结果。
但与古罗马相比,拜占庭建筑在使用“穹窿顶”方面要比古罗马普遍得多,几乎所有的公共建筑成宗教性建筑都用穹窿顶,而古罗马建筑虽也有此类形式,如万神庙,但还不普遍。
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
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
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
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第四个特点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在这一方面,拜占庭建筑极大地丰富了建筑的语言,也极大地提高了建筑表情达意、构造艺术意境的能力。
谈到拜占庭建筑,就不能不谈到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因为,它不仅综合地体现了拜占庭建筑的特点(包括风格特点),而且,也是拜占庭建筑成就的集大成者。
这座教堂的整个平面是个巨大的长方形。
从外部造型看,它是一个典型的以穹顶大厅为中心的集中式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