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代小说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向历史: ★或者从漫长的民族历史中,寻找民族脊梁, 发掘民族美德,总结民族历史经验教训, 作为现实的借鉴,由此也形成了以郭沫若 《屈原》为代表的历史剧创作热潮; ★ 或者从生活的再现中去探讨民族文化传统、 民族性格的优劣得失,萧红的《呼兰河 传》、老舍的《四世同堂》、曹禺的《北 京人》、《家》都是这样的代表作。
抗战相持阶段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之后 ):
抗战初期的昂扬乐观主义变成了对民族、社 会、自我的深沉思索,在痛苦的孕育中期 待着一个民族的新生。文学的艺术表现从 抗战初期的单纯明朗急就章而具有了一种 丰富性、复杂性与深刻性。
●文学表现: 文学分为三个走向。 面对现实:不是唱表面的廉价颂歌,而 是深入民族生活的底蕴,深入揭露阻碍抗 战、阻碍民族更新的现实黑暗势力和解剖 民族痼疾。张天翼的《华威先生》等。
三、解放区的文学创作: 创作内容:对新社会新制度的赞美以及对人 民群众斗争生活的热情描绘 人物:普通的农民、士兵、干部成为作品中 重点表现的对象,翻身解放了的“新人” 成为文学的主角 艺术追求:文学民族化大众化的自觉探求 。 创作基调:明朗、素朴
作品: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孙犁《荷花 淀》、李季的民歌叙事长诗《王贵与李香 香》等。
二、国统区文学发展概况: 国统区文学创作是40年代文学的主流。 ●在不同的战争阶段,文坛的变化巨大,呈 现出不同的基调和风貌。 ●抗战初期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到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 ) 整个国统区文学的基调表现为昂扬激 奋的英雄主义 。“救亡”压倒了一切,文 学活动以“救亡”的宣传动员为轴心。
四、沦陷区文学: ●东北沦陷区和华北沦沦陷区的“乡土文 学”。 如山丁的长篇小说《绿色的谷》、 秋萤的《河流的底层》等等。 ● “日常生活”与“永久人性”主题。以张 爱玲为代表。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年5月2日-23日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 《讲话》是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在延安文艺 座谈会上的讲话整理。
各类题材、体裁的作品几乎都笼罩着时代大 转折时期特有的氛围:紧张、愤激、嘲谑 和痛苦,希望、期待、焦躁和不安,从而 呈现出繁复的音响,但仍然可以看出讽刺 的主调。突出的表现是讽刺暴露性的喜剧 增多。
如丁西林的《三块钱国币》、陈白尘的 《乱世男女》、《结婚进行曲》、《升 官图》,宋之的《群猴》 。其他文学题 材也大都突出显示了以讽刺为主要手段 的喜剧性色彩,如小说中的《围城》、 张恨水的《八十一梦》,诗歌中的袁水 拍的《马凡陀山歌》、臧克家的《宝贝 儿》等等都是明显的喜剧性作品。
一是战前并不发达的报告文学和通讯此时成了最 热门的体裁。 二是诗歌朝着广场艺术的方向发展。 三是各种大众化的小型轻便的文艺形式在文坛唱 了主角。如街头剧等。
●作家表现: 在这个时候,作家们普遍地放弃了自己 的个性追求,希望和广大民众一起高唱时代 的进行曲。 “新的年岁带给我们新的力量 祝福!我们的人民 艰苦的人民,英勇的人民 苦难会带来自由解放.” 这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诗.
意义:
《讲话》是“二战”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论中 最有体系色彩且影响最大的论作之一。对 当时的解放区以及建国后相当长时间里发 生着深远的影响。只有理解《讲话》,方 能理解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讲 话》的理论辐射甚至远远超出文艺运动范 围,在思想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视角: 作为一个政治家,毛泽东是从指导革 命事业的政治角度来观察文艺问题的, 《讲话》试图解决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课题, 就是在无产阶级政党执政、有条件推进大 规模的群众运动的历史阶段,应当如何领 导文艺工作,怎样才能创造出适合本阶级 要求的新兴的文艺。
面向自己: 在抗战的广阔背景下,描写爱国知识 分子的苦难历程,于是出现了现代文学史 上又一个知识分子题材作品的创作高潮, 产生了路翎《财主底儿女们》、夏衍《法 西斯细菌》等作品。
美学特点:都自觉地追求历史感,具有史诗 性品格,这一时期的文学在审美风格上具 有沉郁、凝重、博大的风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1944年9月1949年9月) : 文学的主题和题材大体上沿着前一时期的 开拓继续发展,而又更集中于两个领域: 对黑暗的诅咒与对腐朽的现实政治的否定, 以及知识分子在新时代到来之前的自我反 省与历史总结。
《讲话》的基本精神 :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艺为政治服务。
文艺的方向: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明确提 出了文艺“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然后才 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 服务,也就是建国以后我们经常提到的 “工农兵方向”。
文艺的道路:文艺如何服务的问题。明确指 出了实现文艺的工农兵方向,发展无产阶 级革命文学的根本途径,即文艺工作者通 过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 实际斗争,既转 变思想立场又获得创作源泉,实现文艺家 同人民群众,首先是工农兵的结合。
一、抗战后中国政治地理的划分: 抗战后中国政治地理主要划分为三个区域。 解放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 国统区:中国国民党统治区 沦陷区:日本侵略军占领区(东北、北平和上海地 区) 此外还有一个上海“孤岛时期”,1937年11月日军占 据上海,租界处于被包围之中如同孤岛, 1941年 12月珍珠港事件发生,日军进入租界。 这个时段、 区域的文学被称为“孤岛文学”。
第九讲 40年代小说概述
◆四十年代的文学局面 四十年代文学指的是1937年“七七事 变”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 段时间的文学。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 十二年时间都在接连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中 度过,这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影响至大,如 果把第三个十年的文学称为战争中的文学, 虽嫌笼统,但亦无不可。
毛泽东强调文艺不能脱离政治,不存在为艺 术而艺术是正确的,但提出文艺必须从属 于服务于政治往往被理解为文艺为政治任 务服务,宣传党的具体政策,《讲话》之 后作品不注意刻画人物的个性,作家放弃 了自己的独特思考,造成了公式化概念化 的倾向。
在如何对待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问题上,把 小资产阶级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等同起来 采取简单否定排斥态度,是不对的,造成 了文学史上创作题材的狭隘性,把农民身 上落后意识也加以美化。
五四以来新文学作家始终关注的启蒙主题, 包括“个性解放”或“社会革命”的主题, 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也都暂时退出了中心 位置。“救亡”焕发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 昔日因政治或文学观点的不同而彼此对立 的各家各派,此时也都捐弃前嫌,在民族 解放的旗帜下实现了统一。 “文协”中华 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文学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