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分析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的检测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41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43例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FIB、APTT、PT、TT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对照组FIB为(3.02±0.06)g/L、APTT为(26.66±2.34)s、PT为(12.11±1.02)s、TT为(12.25±2.06)s

及D-二聚体为(0.20±0.03)mg/L,观察组FIB为(1.82±0.04)g/L、APTT 为(37.06±3.41)s、PT为(19.46± 1.12)s、TT为(18.26±1.98)s及D-二聚体为(0.71±0.20)mg/L,观察组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APTT、PT、TT、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纤溶机制和凝血系统存在显著异常,FIB水平表现为降低,APTT、PT、TT、D-二聚体水平表现为增高,联合检测FIB、APTT、PT、TT及D-二聚体水平能反映肝脏损害严重程度,在肝硬化的临床诊断和干预中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肝硬化

肝细胞变性及坏死、肝炎病毒造成的血管内皮损伤等均可导致肝硬化的发生[1]。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受到损伤,机体凝血机制随之发生异常改变,因此,研究FIB、APTT、PT、TT及D-二聚体水平对及早发现和诊治肝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比肝硬化患者和正常人群的四项凝血因子和D-二聚体水平,探讨其对肝硬化的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断和干预肝硬化提供数据参考,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5年11月41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选取同期43例于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并排出妊娠期妇女,两组近期均未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其中观察组男20例,女21例,年龄28~63岁,平均年龄(4

2.78±4.46)岁;对照组男21例,女22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4

3.16±

4.51)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嘱咐两组空腹,于清晨采集3 ml静脉血,并与0.1%枸橼酸钠(0.3 ml)进行混合抗凝,以3000 r/min及8 cm半径进行离心分离取得上层血浆并检测。使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四项凝血因子及D-二聚体进行分析,采用Clauss法对FIB进行检测,采用凝固法对APTT、PT、TT进行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对D-二聚体进行检测。按照标准规范操作,确保无菌,且在2 h内完成检测。

1. 3 观察指标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FIB、APTT、PT、TT及D-二聚体水平。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FIB为(3.02±0.06)g/L、APTT为(26.66±2.34)s、

PT为(12.11±1.02)s、TT为(12.25±2.06)s及D-二聚体为(0.20±0.03)mg/L,观察组FIB为(1.82±0.04)g/L、APTT为(37.06±3.41)s、PT为(19.46±1.12)s、TT为(18.26±1.98)s及D-二聚体为(0.71±0.20)mg/L,观察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APTT、PT、TT、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肝脏是合成四项凝血因子和D-二聚体的重要场所,作为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肩负着清除、灭活被激活因子的作用,对纤溶-抗纤溶和凝血-抗凝血系统的动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2]。晚期肝硬化患者多伴有继发感染、消化道出血、门静脉血栓等症状,严重危害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凝血四项是检验科一种临检检查项目,可反映患者凝血功能是否正常。D-二聚体是纤溶酶水解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可反映机体纤维蛋白溶解功能。本研究中,观察组的FIB低于对照组,APTT、PT、TT、D-二聚体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肝硬化患者的FIB水平表现为降低,APTT、PT、TT、D-二聚体水平表现为增高。FIB是肝脏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可反映FIB的含量,在凝血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APTT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PT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TT反映FIB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受损,出现蛋白合成障碍和维生素K吸收障碍,凝血因子和肝素酶减少,引发肝素灭活能力降低,血浆中肝素水平则显著提升,导致类肝素抗凝物质出现在血循环中,使FIB表现为降低,APTT、PT、TT表现为延长。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是由纤溶酶抑制物、纤溶酶原、纤溶酶等组成,是机体重要的抗凝系统,对维持血液流动及组织修复具有重要作用[3]。D-二聚体的生成过程需要多种凝血物质的参与,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是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标志物质,采用免疫比浊法对D-二聚体进行检测,若受体血浆存在D-二聚体,将发生抗体-抗原反应,乳胶颗粒聚集,晚期肝硬化患者伴有出血现象,机体血管内存在活化血栓和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则表现为升高,可反映肝脏损害的严重程度,对诊断肝硬化具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肝硬化患者纤溶机制和凝血系统存在显著异常,FIB水平表现为降低,APTT、PT、TT、D-二聚体水平表现为增高,因此联合检测FIB、APTT、PT、TT及D-二聚体水平能反映肝脏损害严重程度,在肝硬化的临床诊断和干

预中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汉才,李关华.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D-二聚体水平及AT-Ⅲ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5,19(8):1366-1368.

[2] 文金科.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的检测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体会.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1):31-33.

[3] 吴秀继,唐爱国,邓碧兰,等.凝血四项及AT-Ⅲ、D-二聚体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6):755-7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