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圈与水圈大气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影响: (1)大气污染降低植物的寿命; (2)大气污染降低植物生产率; (3)大气污染导致植物群落的变化; (4)大气污染导致植物的死亡。
第
十
二 章
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
植物还能分泌一些挥发性杀菌物质,例如,丁香酚、桉油、松脂、肉 桂油、柠檬油等,具有杀菌的功能,称之为杀菌素。每hm2松柏树或者松林, 一昼夜可分泌30~60 kg的杀菌素,足以清除一个中等城市空气中的各种细 菌。调查表明,林内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菌量只有300~400个,仅为林边 空地的1%,只有城市百货商店的十万分之一。北京百货大楼每立方米有细 菌400万个,林荫大道上为58万个,绿化公园为1,000个,而林区却只有55个。
植物-土壤-岩石的关系
第
十 第一节 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二 章
三、岩石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岩层性质影响到地表土壤,不同的岩石上发育的土壤会产生不同程度的 差异,例如灰岩地区一般土壤不发育,且土壤的碱性组份较多,因而植被不 发育,且多灌丛;砂岩区则往往覆盖较好的土壤,且土壤呈酸性,有利于喜 酸植物(松等)的生长。
中生植物
第 十 二 章
二、生物分布与水
干湿度分带性——降水的空 间分异与生物分带现象
水生植物 C6H12O6
第 十 二 章
二、生物分布与水
植物的分布形式与地表水、 地下水分布的关系
额尔齐斯河两岸的带状植被 水生植物
C6H12O6
腾格里沙漠的格状植被
第 十 二 章
二、生物分布与水
植物的分布形式与地表水、 地下水分布的关系
制造碳水化合物
C6H12O6
第 二、风与生物
十
二
章
三北防护林
第 二、风与生物
十
二
三北防护林
章
第 三、大气圈的演化与生命的起源及进化 十 二
章 大气中氧气、二氧化碳随时间的变化及其与生
物演化的关系 ) (陶世龙《地球科学导论
大 气 二 氧 化 碳 含 量
第 四、生物与气候变化之间的正负反馈作用
南京阳山北坡石炭纪二叠纪灰岩上生长的 灌丛与五通组砂岩上生长的松林界限清楚
第
特殊土壤环境植物
十
二
章
钙质土壤指示植物
蜈蚣草
芒萁分布于长江以南,大量生长于 酸性红壤的山坡上,是酸性土壤指示植物
柽柳科柽柳属。 灌木或小乔木, 枝条细而下垂, 叶鳞片状细小。 耐干旱耐盐碱, 常生长于盐硷荒 滩
第
十 第一节 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岩石圈的运动导致大陆的漂移,大陆位置变化也会导致生物群落面貌的 巨大变化。例如印度从南极附近的高纬度地区漂移到现在的北半球低纬度地 区,由冻原、冰原变为热带森林、草原环境。
岩石圈的运动引起地面高程的变化,同样导致生物面貌的变化。例如, 青藏高原在上新世海拔相对比较低,植被为亚热带森林;而随着地面的隆升, 高原内部与北部已经演化为干旱草原或寒漠。
第
十 第一节 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二 章
五、生物岩石、生物矿床、生物地貌
自然界许多矿床的形成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甚至一些矿床就是生物作用形 成的。例如,大量植物残体积聚形成泥炭,当泥炭被埋藏、变质就可能形成 煤。大量生物尤其是海洋浮游生物和低等微生物死亡后,在一定的温度、压 力条件下,经过分解、变质,就可能生成石油与天然气。
十
二
生物对气候的负反馈
章
当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增加时,气候将会变暖,与此同时植物 的光合作用加强。光合作用的增强,将会使植物从大气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增 加,从而降低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降低温室效应,使气候变暖幅度减小或变冷。 这就是生物对气候变化或对温室效应的负反馈作用。相反,如果大气二氧化碳浓 度降低,将会导致气候的变冷和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减弱。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 减弱,将使得从大气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减少,从而抑制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减 低的速度和气候变冷的幅度,甚至使气候变暖。
第十二章 生物圈与水圈、大气圈、 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 第一节 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 第二节 生物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 • 第三节 生物圈与水圈的相互作用 • 第四节 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
第
十 第一节 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二 章
一、生物风化与岩石的分解
生物风化作用是指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对岩石、矿物产生的破坏作 用。
第
十 土壤是生物与岩石相互作用的纽带
二 章
土壤不仅是生物与岩石相互作 用的产物,而且还是两者相互作用 的纽带。
植物一般情况下很难直接吸收 岩石中的矿物质,只有经过土壤转 换成离子形式,才能被植物吸收。
只有当生物有机质在土壤中转 变成有机酸时,生物对岩石的化学 风化作用才能发生。岩石中的水 (如地下水)只有转变成土壤水, 才能被植物吸收;大气降水经过植 物淋滤、土壤吸收之后,才会渗入 岩石转变为地下水。岩石与植物之 间的其他物质交换,也大都需要经 过土壤这个中间环节。
但还有一些植物对某些污染物有一定的抵抗能力,称之为抗性植物。不管 是敏感植物还是抗性植物,对污染物都有一定的吸附、吸收与降解的功能, 从而具有净化空气的能力。
第
十
第三节
二
章 一、生命与水
生物和水的相互作用
生命来源于水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水 水的多少决定生物的种类
旱生植物
制造碳水化合物
水生植物
C6H12O6
珊瑚岛与珊瑚礁海岸
基岩海岸
第 十
珊瑚礁岛
二
章
第 十
珊瑚礁岛
二
章
第 十
珊瑚礁
二
章
第 十
牡蛎礁
二
章
第 十
贝壳堤
二
章
第 十
红树林海岸
二
章
第
十 第二节 生物圈和大气圈相互作用
二 章 一、生命活动与大气组分
光合作用与生、气物质交换
绿色植物在不停地吸收 大气CO2进行着光合作用, 通过光合作用来制造养料, 以维持植物的发育与生长。动 物的生命活动或有机体的腐 烂过程,是吸收氧气、放出 二氧化碳的过程;而植物的 生命过程却是吸收二氧化碳、 放出氧气的过程。两者之间 以及两者与岩石圈、大气圈、 水圈之间经过亿万年的演化 达到了某种平衡,才形成了 今天这样的大气圈。
生物机械风化作用是指,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对岩石产生的机械破 坏作用。如根劈作用和动物的挖洞掘穴等。
生物化学风化作用是通过生物新陈代谢和生物死亡后的遗体腐烂、分解 进行的。植物和细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常常形成和析出有机酸、硝酸、碳 酸和其他一些物质,它们对岩石具有较强的侵蚀能力。生物尸体逐渐堆积起 来,在还原的环境中经过缓慢腐烂分解,形成一种暗黑色的胶状物质,即腐 殖质。它一方面,供给植物必不可少的钾盐、磷盐以及含氮的化合物,另一 方面,腐殖质本身就是一种有机酸,对岩石、矿物有着腐蚀作用。
中国老第三纪植被分布示意
东亚
世界
亚洲
中国新第三纪植被分布示意
副热带暖温带 荒漠与荒漠草原
暖温带落叶林
副热带暖 温带草原 与森林草 原
副热带落叶林
第 十
在一些山坡上,由于岩石块体的向下滑动或者蠕动,往往使得山坡 上的树木变得倾斜,有人称之为醉树。
二
章
庐山仙人洞附近滑坡体上的醉汉林
第
十 第一节 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1)无机无毒物:氮、磷、无机酸碱和一般无机盐; (2)无机有毒物:非重金属的氰化物、砷化物及重金属中的汞、铬 等; (3)有机无毒物:多属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自然生成的 有机物 ; (4)有机有毒物:多属于人工合成的有机物,如有机氯农药、合成 洗涤剂等; (5)其他污染物:放射性物质、生物污染物质、热污染等。
第
十 生物对气候变化的正反馈作用 Ⅰ
二 章
海洋生物的兴衰对于地球表层碳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 对世界大多数海域来说,铁的不足是海洋生物生产率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 而落入海洋的风尘则是海洋铁补充的主要途径。干旱区的风尘落入海洋, 提高海洋生物的生产率,增加了海洋对大气二氧化碳的吸收,促使气候变 冷。当冰期来临或气候变冷,风尘沉积速率增大,使海洋生物的生产率提 高,导致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降低,从而使气候进一步变冷。当间冰期来 临或气候变暖,风尘沉积速率减小,使海洋生物的生产率降低,导致大气 二氧化碳含量的升高,从而使气候进一步变暖。(图a,b)
二 章
三、岩石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在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岩石的分布差异导致地壳表面元素分布的 不均一性。这种不均一性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影响着世界各地区人体的发 育和体质的差异,若元素分布的不均一性超过正常变化范围,则将造成人类 的地方疾病。
第
十 第一节 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二 章
四、岩石圈运动与生物
二 章
五、生物岩石、生物矿床、生物地貌
生物作用形成岩石可以称之为生物岩石。沉积在海底的主要是生物的残骸, 这些生物残体堆积、固结便形成岩石;硅藻土就是一种主要由硅藻残骸组成 的岩石;珊瑚礁,主要由珊瑚的骨骼胶结而成,是珊瑚生长过程中,残骸不 断堆积而形成的;实际上一些碳酸盐岩的形成也与生物的作用有关。
岩石的结构、构造主要通过其透水性、隔水率和含水率等影响土壤、生 物的水文条件。
第
十 第一节 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二 章 三、岩石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岩石的元素特征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它为生物提供基本的矿物质需求,此 外,一些特殊的元素富集带往往有与之对应的指示性生物,如铜矿带上常生 长铜兰。
第 十 二 章
月牙泉岛状植被 水生植物
祁连山帽状植被 C6H12O6
第 十 二 章
三、 水质与生物
海水、淡水与生物
海洋生物群落结构 水生植物
C6H12O6
湖泊生物群落结构
第
十
三、 水质与生物
二 章
海水、淡水与生物
水生植物 C6H12O6
淡水---微咸水硅藻类型
咸水型湖泊硅藻类型
第 十
三、 水质与生物
二
章
水体污染 :
第
五、大气污染与植物
十
二
章ຫໍສະໝຸດ Baidu
大气污染对植物影响的机制: 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影响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从植物叶片的气孔 进入,溶解在细胞组织的水形成亚硫酸盐,从而干扰植物正常的新 陈代谢;二是二氧化硫在空气中与水作用形成酸雨,酸雨直接破坏 植物枝叶,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氟化氢通过叶片气孔进入,与叶片中的钙反应形成氟华钙,从而 干扰酶的作用,阻碍植物正常的新陈代谢,破坏叶绿素与原生质, 使细胞失水而枯萎。 氯气进入叶肉细胞后,能形成酸性物质,使叶片叶液中的pH值 降低,破坏叶绿素,从而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
这充分说明植物具有除尘灭菌、净化空气的功能。
百货商店
绿化公园
不同地点空气中的细菌数量比例示意图
第
十
植物对保持和改善环境的作用
二
章
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 (1) 除尘灭菌:大气中的尘埃(包括粉尘和飘尘),常含有致癌物质和病原菌,
危害人体健康。植物具有吸附尘埃的作用。 (2) 吸碳吐氧:清新空气。 (3) 对污染物的吸附、吸收:当大气受到污染时,一些敏感植物就会受到伤害,
第
十 第一节 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二 章
五、生物岩石、生物矿床、生物地貌
生物对岩石的破坏或建造,可以形成一些地貌类型。 如珊瑚礁 、牡蛎礁 贝 壳堤等。
第 十
生物海岸
二
章
海岸可以根据海岸的物质组成划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和淤泥质海 岸。但一些海岸比较特殊,很难归属于上述海岸类型中,故又划分出生物 海岸。所谓生物海岸是指主要由于生物作用形成的海岸。例如,珊瑚礁海 岸,主要是由珊瑚作用形成的由珊瑚礁组成的海岸;红树林海岸,主要由 红树林组成,以红树林为特征的海岸。
第
十 第一节 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二 章
二、岩石-土壤-生物
土壤是在一定的水热条件下,岩石与生物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岩石与生 物联系的纽带与桥梁。
生物与岩石相互作用形成土壤: 岩石风化形成风化壳,随着生物化学风化作用的进行和有机质的积累, 风化壳的物质组成与性质发生变化,并且形成一定的结构与肥力,这时土壤 便形成了 。 同时,通过生物的物质循环,才能把大量的太阳能纳入成土过程,才能 使分散于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多种养分聚集于土壤之中,才能使土壤具 有肥力并使之不断更新。 岩石是一切陆地生物的固体支撑,没有固体岩石的支撑,很难想象有陆 地生物的发生与发展。并且许多生物,尤其是植物所需要的矿物元素,都来 自岩石及其风化形成的产物。
第
十 生物对气候变化的正反馈作用 Ⅱ
二 章
上面阐述了生物与气候之间的一种正反馈机制。实际上,生物与气候之间的 正反馈机制还有一些,只是人们对它们的认识不足而已。例如,温度升高对呼 吸作用的影响,尤其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温度升高,引起生物呼吸作用加强, 导致大气二氧化碳的升高,促使温度进一步升高(图c)。温度升高引起的胁迫, 导致生物生长减缓和森林枯萎,从而导致大气二氧化碳的升高,增强了温度升 高的趋势(图d)
第
十
二 章
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
植物还能分泌一些挥发性杀菌物质,例如,丁香酚、桉油、松脂、肉 桂油、柠檬油等,具有杀菌的功能,称之为杀菌素。每hm2松柏树或者松林, 一昼夜可分泌30~60 kg的杀菌素,足以清除一个中等城市空气中的各种细 菌。调查表明,林内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菌量只有300~400个,仅为林边 空地的1%,只有城市百货商店的十万分之一。北京百货大楼每立方米有细 菌400万个,林荫大道上为58万个,绿化公园为1,000个,而林区却只有55个。
植物-土壤-岩石的关系
第
十 第一节 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二 章
三、岩石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岩层性质影响到地表土壤,不同的岩石上发育的土壤会产生不同程度的 差异,例如灰岩地区一般土壤不发育,且土壤的碱性组份较多,因而植被不 发育,且多灌丛;砂岩区则往往覆盖较好的土壤,且土壤呈酸性,有利于喜 酸植物(松等)的生长。
中生植物
第 十 二 章
二、生物分布与水
干湿度分带性——降水的空 间分异与生物分带现象
水生植物 C6H12O6
第 十 二 章
二、生物分布与水
植物的分布形式与地表水、 地下水分布的关系
额尔齐斯河两岸的带状植被 水生植物
C6H12O6
腾格里沙漠的格状植被
第 十 二 章
二、生物分布与水
植物的分布形式与地表水、 地下水分布的关系
制造碳水化合物
C6H12O6
第 二、风与生物
十
二
章
三北防护林
第 二、风与生物
十
二
三北防护林
章
第 三、大气圈的演化与生命的起源及进化 十 二
章 大气中氧气、二氧化碳随时间的变化及其与生
物演化的关系 ) (陶世龙《地球科学导论
大 气 二 氧 化 碳 含 量
第 四、生物与气候变化之间的正负反馈作用
南京阳山北坡石炭纪二叠纪灰岩上生长的 灌丛与五通组砂岩上生长的松林界限清楚
第
特殊土壤环境植物
十
二
章
钙质土壤指示植物
蜈蚣草
芒萁分布于长江以南,大量生长于 酸性红壤的山坡上,是酸性土壤指示植物
柽柳科柽柳属。 灌木或小乔木, 枝条细而下垂, 叶鳞片状细小。 耐干旱耐盐碱, 常生长于盐硷荒 滩
第
十 第一节 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岩石圈的运动导致大陆的漂移,大陆位置变化也会导致生物群落面貌的 巨大变化。例如印度从南极附近的高纬度地区漂移到现在的北半球低纬度地 区,由冻原、冰原变为热带森林、草原环境。
岩石圈的运动引起地面高程的变化,同样导致生物面貌的变化。例如, 青藏高原在上新世海拔相对比较低,植被为亚热带森林;而随着地面的隆升, 高原内部与北部已经演化为干旱草原或寒漠。
第
十 第一节 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二 章
五、生物岩石、生物矿床、生物地貌
自然界许多矿床的形成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甚至一些矿床就是生物作用形 成的。例如,大量植物残体积聚形成泥炭,当泥炭被埋藏、变质就可能形成 煤。大量生物尤其是海洋浮游生物和低等微生物死亡后,在一定的温度、压 力条件下,经过分解、变质,就可能生成石油与天然气。
十
二
生物对气候的负反馈
章
当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增加时,气候将会变暖,与此同时植物 的光合作用加强。光合作用的增强,将会使植物从大气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增 加,从而降低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降低温室效应,使气候变暖幅度减小或变冷。 这就是生物对气候变化或对温室效应的负反馈作用。相反,如果大气二氧化碳浓 度降低,将会导致气候的变冷和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减弱。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 减弱,将使得从大气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减少,从而抑制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减 低的速度和气候变冷的幅度,甚至使气候变暖。
第十二章 生物圈与水圈、大气圈、 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 第一节 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 第二节 生物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 • 第三节 生物圈与水圈的相互作用 • 第四节 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
第
十 第一节 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二 章
一、生物风化与岩石的分解
生物风化作用是指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对岩石、矿物产生的破坏作 用。
第
十 土壤是生物与岩石相互作用的纽带
二 章
土壤不仅是生物与岩石相互作 用的产物,而且还是两者相互作用 的纽带。
植物一般情况下很难直接吸收 岩石中的矿物质,只有经过土壤转 换成离子形式,才能被植物吸收。
只有当生物有机质在土壤中转 变成有机酸时,生物对岩石的化学 风化作用才能发生。岩石中的水 (如地下水)只有转变成土壤水, 才能被植物吸收;大气降水经过植 物淋滤、土壤吸收之后,才会渗入 岩石转变为地下水。岩石与植物之 间的其他物质交换,也大都需要经 过土壤这个中间环节。
但还有一些植物对某些污染物有一定的抵抗能力,称之为抗性植物。不管 是敏感植物还是抗性植物,对污染物都有一定的吸附、吸收与降解的功能, 从而具有净化空气的能力。
第
十
第三节
二
章 一、生命与水
生物和水的相互作用
生命来源于水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水 水的多少决定生物的种类
旱生植物
制造碳水化合物
水生植物
C6H12O6
珊瑚岛与珊瑚礁海岸
基岩海岸
第 十
珊瑚礁岛
二
章
第 十
珊瑚礁岛
二
章
第 十
珊瑚礁
二
章
第 十
牡蛎礁
二
章
第 十
贝壳堤
二
章
第 十
红树林海岸
二
章
第
十 第二节 生物圈和大气圈相互作用
二 章 一、生命活动与大气组分
光合作用与生、气物质交换
绿色植物在不停地吸收 大气CO2进行着光合作用, 通过光合作用来制造养料, 以维持植物的发育与生长。动 物的生命活动或有机体的腐 烂过程,是吸收氧气、放出 二氧化碳的过程;而植物的 生命过程却是吸收二氧化碳、 放出氧气的过程。两者之间 以及两者与岩石圈、大气圈、 水圈之间经过亿万年的演化 达到了某种平衡,才形成了 今天这样的大气圈。
生物机械风化作用是指,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对岩石产生的机械破 坏作用。如根劈作用和动物的挖洞掘穴等。
生物化学风化作用是通过生物新陈代谢和生物死亡后的遗体腐烂、分解 进行的。植物和细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常常形成和析出有机酸、硝酸、碳 酸和其他一些物质,它们对岩石具有较强的侵蚀能力。生物尸体逐渐堆积起 来,在还原的环境中经过缓慢腐烂分解,形成一种暗黑色的胶状物质,即腐 殖质。它一方面,供给植物必不可少的钾盐、磷盐以及含氮的化合物,另一 方面,腐殖质本身就是一种有机酸,对岩石、矿物有着腐蚀作用。
中国老第三纪植被分布示意
东亚
世界
亚洲
中国新第三纪植被分布示意
副热带暖温带 荒漠与荒漠草原
暖温带落叶林
副热带暖 温带草原 与森林草 原
副热带落叶林
第 十
在一些山坡上,由于岩石块体的向下滑动或者蠕动,往往使得山坡 上的树木变得倾斜,有人称之为醉树。
二
章
庐山仙人洞附近滑坡体上的醉汉林
第
十 第一节 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1)无机无毒物:氮、磷、无机酸碱和一般无机盐; (2)无机有毒物:非重金属的氰化物、砷化物及重金属中的汞、铬 等; (3)有机无毒物:多属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自然生成的 有机物 ; (4)有机有毒物:多属于人工合成的有机物,如有机氯农药、合成 洗涤剂等; (5)其他污染物:放射性物质、生物污染物质、热污染等。
第
十 生物对气候变化的正反馈作用 Ⅰ
二 章
海洋生物的兴衰对于地球表层碳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 对世界大多数海域来说,铁的不足是海洋生物生产率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 而落入海洋的风尘则是海洋铁补充的主要途径。干旱区的风尘落入海洋, 提高海洋生物的生产率,增加了海洋对大气二氧化碳的吸收,促使气候变 冷。当冰期来临或气候变冷,风尘沉积速率增大,使海洋生物的生产率提 高,导致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降低,从而使气候进一步变冷。当间冰期来 临或气候变暖,风尘沉积速率减小,使海洋生物的生产率降低,导致大气 二氧化碳含量的升高,从而使气候进一步变暖。(图a,b)
二 章
三、岩石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在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岩石的分布差异导致地壳表面元素分布的 不均一性。这种不均一性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影响着世界各地区人体的发 育和体质的差异,若元素分布的不均一性超过正常变化范围,则将造成人类 的地方疾病。
第
十 第一节 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二 章
四、岩石圈运动与生物
二 章
五、生物岩石、生物矿床、生物地貌
生物作用形成岩石可以称之为生物岩石。沉积在海底的主要是生物的残骸, 这些生物残体堆积、固结便形成岩石;硅藻土就是一种主要由硅藻残骸组成 的岩石;珊瑚礁,主要由珊瑚的骨骼胶结而成,是珊瑚生长过程中,残骸不 断堆积而形成的;实际上一些碳酸盐岩的形成也与生物的作用有关。
岩石的结构、构造主要通过其透水性、隔水率和含水率等影响土壤、生 物的水文条件。
第
十 第一节 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二 章 三、岩石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岩石的元素特征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它为生物提供基本的矿物质需求,此 外,一些特殊的元素富集带往往有与之对应的指示性生物,如铜矿带上常生 长铜兰。
第 十 二 章
月牙泉岛状植被 水生植物
祁连山帽状植被 C6H12O6
第 十 二 章
三、 水质与生物
海水、淡水与生物
海洋生物群落结构 水生植物
C6H12O6
湖泊生物群落结构
第
十
三、 水质与生物
二 章
海水、淡水与生物
水生植物 C6H12O6
淡水---微咸水硅藻类型
咸水型湖泊硅藻类型
第 十
三、 水质与生物
二
章
水体污染 :
第
五、大气污染与植物
十
二
章ຫໍສະໝຸດ Baidu
大气污染对植物影响的机制: 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影响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从植物叶片的气孔 进入,溶解在细胞组织的水形成亚硫酸盐,从而干扰植物正常的新 陈代谢;二是二氧化硫在空气中与水作用形成酸雨,酸雨直接破坏 植物枝叶,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氟化氢通过叶片气孔进入,与叶片中的钙反应形成氟华钙,从而 干扰酶的作用,阻碍植物正常的新陈代谢,破坏叶绿素与原生质, 使细胞失水而枯萎。 氯气进入叶肉细胞后,能形成酸性物质,使叶片叶液中的pH值 降低,破坏叶绿素,从而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
这充分说明植物具有除尘灭菌、净化空气的功能。
百货商店
绿化公园
不同地点空气中的细菌数量比例示意图
第
十
植物对保持和改善环境的作用
二
章
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 (1) 除尘灭菌:大气中的尘埃(包括粉尘和飘尘),常含有致癌物质和病原菌,
危害人体健康。植物具有吸附尘埃的作用。 (2) 吸碳吐氧:清新空气。 (3) 对污染物的吸附、吸收:当大气受到污染时,一些敏感植物就会受到伤害,
第
十 第一节 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二 章
五、生物岩石、生物矿床、生物地貌
生物对岩石的破坏或建造,可以形成一些地貌类型。 如珊瑚礁 、牡蛎礁 贝 壳堤等。
第 十
生物海岸
二
章
海岸可以根据海岸的物质组成划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和淤泥质海 岸。但一些海岸比较特殊,很难归属于上述海岸类型中,故又划分出生物 海岸。所谓生物海岸是指主要由于生物作用形成的海岸。例如,珊瑚礁海 岸,主要是由珊瑚作用形成的由珊瑚礁组成的海岸;红树林海岸,主要由 红树林组成,以红树林为特征的海岸。
第
十 第一节 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二 章
二、岩石-土壤-生物
土壤是在一定的水热条件下,岩石与生物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岩石与生 物联系的纽带与桥梁。
生物与岩石相互作用形成土壤: 岩石风化形成风化壳,随着生物化学风化作用的进行和有机质的积累, 风化壳的物质组成与性质发生变化,并且形成一定的结构与肥力,这时土壤 便形成了 。 同时,通过生物的物质循环,才能把大量的太阳能纳入成土过程,才能 使分散于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多种养分聚集于土壤之中,才能使土壤具 有肥力并使之不断更新。 岩石是一切陆地生物的固体支撑,没有固体岩石的支撑,很难想象有陆 地生物的发生与发展。并且许多生物,尤其是植物所需要的矿物元素,都来 自岩石及其风化形成的产物。
第
十 生物对气候变化的正反馈作用 Ⅱ
二 章
上面阐述了生物与气候之间的一种正反馈机制。实际上,生物与气候之间的 正反馈机制还有一些,只是人们对它们的认识不足而已。例如,温度升高对呼 吸作用的影响,尤其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温度升高,引起生物呼吸作用加强, 导致大气二氧化碳的升高,促使温度进一步升高(图c)。温度升高引起的胁迫, 导致生物生长减缓和森林枯萎,从而导致大气二氧化碳的升高,增强了温度升 高的趋势(图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