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重山漫想(1课时)

合集下载

过万重山漫想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清作者思路,领会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学会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之一—寻找关键语句。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欣赏本文纵横古今的气韵之美。

学习文中讴歌的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教学重难点:1、理清文章漫想的思路。

2、结合课文,体会关键语句的意思。

教学方法:点拨式教学学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三峡是名闻遐迩的旅游胜地。

那里山势险峻,江流湍急,礁滩接踵,峰插云天。

美丽壮观的景色总能让人神采飞扬,神思飞越,这或许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三峡的原因。

古今中外,众多的文人墨客都曾为三峡的美景所折服,留下许多动人的篇章。

李白就曾用一首《朝辞白帝城》表达自己遇赦东归是的欣喜欢快之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位年过五旬的老者面对三峡奇景,又有怎样的感受。

(板书课题)文章不用“三峡”而取“万重山”之意,目的是突出三峡山势险峻,万山重重的特点。

“漫想”是随意、不受约束的畅想。

二、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

1 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语句,并画线。

2生自读第1、2自然段,概括出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

明确:景物特点:雄、险、奇。

(清代诗人何明礼有一首诗写得至为贴切:“夔门通一线,怪石插流横。

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

”)2面对这些雄奇的景色,作者的有什么样的反映?(“头脑里一无所有”——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

)明确:触景生情,即景生思。

这些神奇的景物犹如投进作者心中的石块,“一石激起千层浪”,使作者的思绪潮水般喷涌而出,联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设问句)3接下来,作者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的延展开去。

”文章的哪几个部分是围绕“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展开的?分别提到了哪些内容?明确:5—9自然段。

(1)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时间(比春秋战国还要早一些)(2)使用的工具。

(独木船:陋)(3)他遇到的一些什么样的外界舆论压力?(见课文,压力大)(4)第一个穿过山峡的人是怎样想的呢?(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

市课一等奖《过万重山漫想》课件

市课一等奖《过万重山漫想》课件
《过万重山漫想》课件
目录
• 课程导入 • 课文解析 • 教学方法 • 课程总结 • 作业布置 • 教师自我反思
01
课程导入
课程背景
历史背景
介绍《过万重山漫想》的创作背 景,包括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 氛围和作者的人生经历等。
文学地位
阐述《过万重山漫想》在文学史 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后世文 学的影响。
改进方向
优化时间安排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有充 足的时间进行,避免学生因时间紧凑而无法理解。
加强课堂管理
需要更加注重课堂管理,引导学生保持注意力集中,积极参与课堂 活动。
深入挖掘知识点
对于重要的知识点,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和掌握。
THANKS
发展。
问题式教学
问题导入
通过设置问题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并寻找答 案,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探究
组织学生探究问题,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 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解决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强调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04
课程总结
课堂反馈
学生对课程内容表现 出浓厚的兴趣,积极 参与课堂讨论。
结尾部分
总结全文,表达作者对万 重山的感慨和思考。
重点词句
重要句子
重点词语:万重山、漫想、 历史、文化、自然景色等。
01
“穿越三峡,便进入万重山
的怀抱。”
02
03
“万重山不仅有壮丽的自然 景色,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
和文化。”
04
05
“站在万重山之巅,我感受 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历史的
厚重。”

过万重山漫想(1)..

过万重山漫想(1)..

过万重山漫想(1)..【课型】讲读【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教育学生牢固树立首创精神,在现代化建设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2.学习课文在行文上善于联想、思路开阔的特点。

3.体会文中哲理性极强的议论语句,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教学重点】课文的思路【教学难点】课文的结构特点【教学设想】 [课前准备]墙报上开辟“三峡园地”,介绍三峡风光、三峡工程以及有关三峡的诗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由李白的《朝发白帝城》导入,“轻舟已过万重山”说明船过三峡时速度之快。

课题“过万重山(长江三峡)漫想”,“漫想”指没有限制的、不拘形式地随意想。

“漫想”二字已清晰地告诉我们文章的组材方式。

“过”体现的是空间,线索;“漫想”反映的是时间,组材。

人们一旦面对奇景,惊叹之余,总喜欢追根溯源,遥想当年。

这是很自然的联想。

看长城,会想秦始皇时代人们是怎么造长城的。

同样,过三峡,也会想到很多很多。

想象力的丰富奇幻,思路的活泼开阔,是与一个人的渊博的学识是分不开的。

刘征(原名:刘国正,是当代著名的诗人、作家和教育家、中华学会的副会长、全国中语会名誉理事长)的想象是依据历史知识的推理,有根有据地想象的。

我们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确是思路开阔的重要条件。

二、学生快速阅读,作记号,查三、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1.问:漫想的起点在何处?终点又在何处?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开始漫想的?起点——夔门;终点——船过三峡。

带着神往之情的作者在穿过三峡时面对奇景感慨之极,头脑出现了空白,然后跳出了古怪的念头。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触景生情”。

写景部分请同学朗读(第2节)2.面对的是怎样的“奇景”?投影填空:“万重山”之景的观感:狂暴的江流,连绵起伏的高山,高山缺口处伸出几道光束所营造的神气境界。

作者在这里用了多种修辞以突出过万重山的观感。

而这观感更详尽的则来自刘白羽的《长江三峡》,请看投影:三峡各自特点总特点瞿塘峡(夔峡)雄、奇风光神奇雄伟壮美巫峡秀、奇西陵峡(巴峡)滩多特险充满险情3.齐声朗读写景部分,体会想像一下这雄、奇、险的万重山。

高一语文新教案之过万重山漫想1

高一语文新教案之过万重山漫想1

过万重⼭漫想教学⽬标1.通读全⽂,认知过度句、段及⽂中丰富的联想,从⽽理清作者的“漫想”思路。

2.结合思路,深⼊领会⽂章的写作意图和中⼼思想。

3.学习我们祖先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的⾸创精神。

教学重点来源:把握⽂章思路,提⾼⽂章贯通、语⾔连贯的能⼒教学难点1.理解⽂章中意义含蓄的句⼦。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中⼼思想。

教具准备录⾳机、投影仪课时安排来源:1课时教学过程[⾃读指导]来源:⼀、导语(同时出⽰投影《三峡》图)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朵奇葩。

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江河,耸峙的⼭峦,给了古今诗⼈画家多少笔意与灵感!郦道元说:“两岸连⼭,略⽆阙处,重岩叠嶂,阴天蔽⽇”,李⽩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已过万重⼭”。

那么作家刘征过三峡时⼜有什么新的感想呢?让我们⼀起来学习《过万重⼭漫想》。

⼆、解题提问:从课题来看,本⽂时⼀篇散⽂,谁能解释⼀下“漫想”呢?明确:“漫想”从字⾯上理解时“不受约束地想”“随便地想”之意,但是从课题来看,它不等于“乱想”“瞎想”。

它受着“过万重⼭”的限制,是作者过万重⼭时,超越时空的遐想。

三、把握课题思路,整体理解内容1.放录⾳。

2.学⽣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开始漫想的?⼜是在什么时候中断“漫想”,拉回现实的?明确:带着神往之情的作者在穿过三峡时,看到了狂暴的江流,连绵起伏的⾼⼭,以及⾼⼭缺⼝处伸出⼏道光束所营造的神⽓境界。

⾯对奇景,作者神经受到强烈的触动。

⼼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头脑⾥⼀⽚空⽩,也就恰在此时,⼀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开始了对三峡的“漫想”。

直到船过三峡,作者才收住“漫想”的野马,回到了现实。

3.学⽣通览全⽂,找出⽂中说明作者产⽣联想的句⼦。

明确:(1)头脑⾥⼀⽆所有。

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中,⼀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2)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边⽆际地延展开去;(3)再想下去;(4)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过万重山漫想》一课。

文章以作者乘船穿越三峡为背景,展开对人生、历史、自然的深刻思考。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读与理解,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2. 通过分析课文,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3. 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2.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外阅读资料、写作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同时,展示长江三峡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a. 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b.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思考?c. 文章的写作技巧有哪些?3. 课堂讲解:a. 分析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b. 详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探讨人生、历史、自然等方面的哲理。

c. 讲解文章的写作技巧,如对比、排比、设问等。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的感悟。

5.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一句话:“人生就像一次过万重山的旅行。

”要求学生运用类似句式,仿写一句话。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仿写一段话。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过万重山漫想》2. 内容:a. 课文结构b. 作者思考c. 写作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人生就像一次过万重山的旅行”的理解。

b. 仿写一段话,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技巧。

2. 答案:a. 略b. 示例:生活就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有时浓墨重彩,有时轻描淡写。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精选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精选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章“散文阅读与写作”,详细内容为《过万重山漫想》一课。

该文章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深度思考,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散文的品读水平。

3.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领会作者的人生观。

重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大自然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自然的感悟,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意境。

3. 讲解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讲解文章的写作技巧,解读文章的主题思想。

4.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典型句子,讲解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难点和重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享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总分总2. 写作技巧:象征、隐喻、排比3. 主题思想:热爱自然、感悟人生、勇敢面对困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以“我心中的大自然”为题,写一篇500字的散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充分理解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需要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描绘自然、表达人生感悟的散文作品,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2. 教学难点中的“理解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领会作者的人生观”。

过万重山漫想(第一课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过万重山漫想(第一课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过万重山漫想(第一课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过万重山漫想(第一课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过万重山漫想(第一课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过万重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体会其价值和意义。

2. 认识山脉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理解其在自然、文化、历史等方面的作用。

3. 学习和掌握有关山脉的基本知识,包括山脉的定义、分类、地形等。

4.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的爱好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 讲授“过万重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加强对山脉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的讲解。

(3) 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山脉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 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 列举一些中国的山脉名称,引出本课主题,让学生感知“过万重山”的特殊性。

(2) 提问:“山脉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言。

2. 学习内容(1) 讲授“过万重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它的价值和意义。

(2) 加强对山脉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山脉的特点。

(3) 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山脉的案例研究资料,让学生动手解决问题并且总结经验。

3. 讲解(1) 讲解“过万重山”是中国三大山脉之一,它从南到北、东到西呈现出“一长、一短、一高、一低”的特点。

(2) 讲解山脉的分类方法,包括按时间先后分布、按性质、按地形等。

(3) 讲解“过万重山”的优美景色、文化遗产、自然景观等,并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展示。

4. 案例研究(1) 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自带一份案例材料(如“黄山”、“秦岭”等),并自行探究其中的文化、历史、自然、地理等相关知识。

(2) 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总结经验和自己的发现。

(3) 每个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发现和得到的启示。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_3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_3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学目的及要求]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蕴涵的哲理体会联想和想象在扩展思路,沟连上下问中所起的作用学习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教学设想]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

让学生充分接触课文,充分思考,发表见解。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落实有关理清思路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教学节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

导入新课以李白诗《朝发白帝城》引入新课。

美丽的景色总是让人神思飞越,神采飞扬。

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三峡的原因。

那么,刘征面对三峡,又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二。

解题漫想:是随意,不受拘束的畅想。

文体特点:写景抒情散文三。

阅读全文,思考问题挑选生字生词,结合课文注解查字典,理解语句筛选有助于理解全文中心的语句或段落,快速理解文意筛选文中议论和抒情的句子,把握文意。

四。

了解本文的学习重点五。

理清全文思路,提高阅读能力"披文入情,缘情而寻":前四个字意思是整体把握,体会全文主旨;后四个字意思是以全文主旨为钥匙,摸清作者的思路。

(一)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学习方法点拨]题目分析法例如:中的"过"------体现了作者行走路线的思路"漫想"------体现了作者联想和想象的思路思路分析法(重点讲叙)思路分析法要注意扣住:"探","循","悟"三个字。

第一步:探路。

找出作者思路的起点,发展和终点的过程。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找出显示作者行走路线的语句。

找出显示作者联想和想象思绪的语句。

图示:起点----------------------------------------------------终点(夔门) (过三峡)现实------- 远古------ --现实------- 未来------- 现实(联想\想象)"第一个"(首创者\开拓者)"三峡"(未知领域)第二步:循路。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2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2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万重山漫想》。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3)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与朗读技巧。

(2)诗歌意象的把握和意境的体会。

(3)作者表达技巧的分析与借鉴。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3)如何把握诗歌中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诗歌内容,了解作者背景,设计教学环节。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歌背景。

3.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歌全文、图片、音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营造良好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诗歌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2)学生合作探讨,解答生字词难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字词、意象、意境等。

(2)分析作者表达技巧,引导学生借鉴。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享学习心得,畅谈感悟。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深入解读诗歌内涵。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感受自然之美。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所体现的作者的思路。

2、能力目标: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中心意思。

3、情感目标:作者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清思路,从作者的思路中领悟怎样使思维条理化。

难点:引导学生掌握把握文章思路的方法。

四、课型:新授课五、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六、教学课时: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解题:“过万重山漫想”是偏正结构的短语,中心词是“漫想”。

请学生谈对标题含义的理解。

明确:“过万重山”是指1980年乘船穿行三峡时的经历。

“漫想”的“漫”有“不受拘束”之意,作者驰骋想象,思路开阔。

我们从标题可以悟出本文的内容主要是“漫想”而不是见和闻。

这个理解可作为阅读本文,把握作者思路的钥匙。

(二)学生阅读全文,找出表示作者思路的语句,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2段)实写过万重山的所见。

第二部分(3~9段)“漫想”的起点——由三峡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第三部分(10~12段)“漫想”之二——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到远古,想到人类历史。

第四部分(13~16段)“漫想”之三——由历史回到现实,又想到未来。

第五部分(17.18段)“漫想”的终点——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三)分析第一部分两小段的思路。

1.学生读第1段,画出重点语句,说说本段内容。

明确:“小时候”和“直到今年”对应,“一向”“神往”和“直到今年”“才有机会第一次”对应。

本段突出了“穿过三峡”向往已久,可贵。

2.学生读第2节,说说分几层意思。

明确:八句话,扣住题目“过万重山”。

分三层。

1、2句是总写。

3、4句是具体写。

5~8句用设问句由观景过渡到“漫想”。

仔细揣摩3、4句,“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耸峙云霄”的和“横枕江面”的是远景;“迎面扑来”的和“转瞬即逝”的是近景。

过万重山漫想1

过万重山漫想1

过万重山漫想刘征〘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端倪、毫发、耸峙、摧山拆地、以敝帚画西施、洪荒、不盈不益‛等词语的读音及词义。

2、通读全文,认知过渡句、段及文中丰富的联想,从而理清作者的‚慢想‛的思路。

能力目标:1、继续提高理清总体思路的能力。

2、把握局部思路,提高贯通文意、连贯语言的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我们祖先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

〘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思路,提高贯通文意、连贯语言的能力。

2、感受第一个穿过三峡者的英雄气概。

3、学习运用联想、想象开阔思路,活跃思维。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意义含蓄的句子。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教学方法〙1、朗读法:指导学生在激情洋溢的朗读中,把握作者‚慢想‛的思路,采用齐读、默读、重点段落反复读等多种形式。

2、问答法:教学过程中,多设疑,巧设疑,从不同角度设疑,引导学生沿作者的思绪理清文章的思路。

〘课时安排〙四课时。

〘板书设计〙夔门————————————————————————船过三峡第一个过三峡的人↓两岸(联想)无数个第一个(回到)眼前千百年后人们崇敬我们的精神↓奇景(困难)————————————————————喜悦〘教学步骤〙第一、二课时〖预习提纲〗1、利用工具书,排除字词障碍。

2、收集并研读有关三峡的资料,了解三峡有关的人文历史知识。

3、结合课后练习题,反复阅读课文。

〖教学要点〗1、反复阅读课文,从而理清作者的‚慢想‛思路;2、结合思路,理解文中意义含蓄的句子,深入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郦道元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阴天蔽日。

‛李白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那么,作家刘征过三峡时又有什么新的感想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

《语文》第一册教案——过万重山漫想

《语文》第一册教案——过万重山漫想

十七、过万重山漫想【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教育学生牢固树立首创精神,在现代化建设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2、学习课文在行文上善于联想、思路开阔的特点。

3、体会文中哲理性极强的议论语句,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教学重点】课文的思路【教学难点】课文的结构特点【教学设想】[课前准备]墙报上开辟“三峡园地”,介绍三峡风光、三峡工程以及有关三峡的诗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由李白的《朝发白帝城》导入,“轻舟已过万重山”说明船过三峡时速度之快。

课题“过万重山(长江三峡)漫想”,“漫想”指没有限制的、不拘形式地随意想。

“漫想”二字已清晰地告诉我们文章的组材方式。

“过”体现的是空间,线索;“漫想”反映的是时间,组材。

人们一旦面对奇景,惊叹之余,总喜欢追根溯源,遥想当年。

这是很自然的联想。

看长城,会想秦始皇时代人们是怎么造长城的。

同样,过三峡,也会想到很多很多。

想象力的丰富奇幻,思路的活泼开阔,是与一个人的渊博的学识是分不开的。

刘征(原名:刘国正,是当代著名的诗人、作家和教育家、中华诗词学会的副会长、全国中语会名誉理事长)的想象是依据历史知识的推理,有根有据地想象的。

我们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确是思路开阔的重要条件。

二、学生快速阅读,作记号,查字典三、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1、问:漫想的起点在何处?终点又在何处?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开始漫想的?起点——夔门;终点——船过三峡。

带着神往之情的作者在穿过三峡时面对奇景感慨之极,头脑出现了空白,然后跳出了古怪的念头。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触景生情”。

写景部分请同学朗读(第2节)2、面对的是怎样的“奇景”?投影填空:“万重山”之景的观感:狂暴的江流,连绵起伏的高山,高山缺口处伸出几道光束所营造的神气境界。

作者在这里用了多种修辞以突出过万重山的观感。

而这观感更详尽的则来自刘白羽的《长江三峡》,请看投影:三峡各自特点总特点瞿塘峡(夔峡)雄、奇风光神奇巫峡秀、奇雄伟壮美西陵峡(巴峡)滩多特险充满险情3、齐声朗读写景部分,体会想像一下这雄、奇、险的万重山。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教案:《过万重山漫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章第一节《过万重山漫想》。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了解作者在攀登华山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他从中得到的启示。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够概述作者在攀登华山的过程中的所见所闻。

2. 学生能够理解并体会作者通过描绘华山景色,表达出的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3. 学生能够理解并学习作者在攀登华山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通过描绘华山景色,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2. 教学重点:理解并学习作者在攀登华山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华山的美景图片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华山之美在哪里?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回答问题。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分析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在攀登华山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精神品质,讨论作者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4. 重点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5.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攀登华山的困难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攀登过程,体会作者在攀登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六、板书设计1. 华山的美丽景色2. 作者的攀登经历3. 作者的精神品质七、作业设计1. 请根据课文内容,概述作者在攀登华山的过程中的所见所闻。

2.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在面对困难时,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2.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华山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华山的美丽景色,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攀登经历和精神品质。

《过万重山漫想》高一语文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高一语文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高一语文教案【教学目标及重点】1、字词:要求做到读音准确,会解释。

应掌握的字词有:以敝帚画西施、毫发间、不盈不溢、摧山诉他、端脱、翎毛、隧、单路蓝缕,以启山林。

2、重点了解本文想象丰富。

思路开阔的特色。

3、体会文中哲理性极强的议论语句,领会文章的主旨,学习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教学设想】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理清课文的总体思路。

2、采用朗读品味与讨论分析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大自然的景象千姿百态,面对神奇的大自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往往有不同的感受。

如果你到过三峡,会有什么感受呢?(问学生,并请他说说自己的感受。

)那么在刘征同志的笔下,展现了三峡怎样的风貌,抒发自己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一起学习《过万重山漫想》这篇课文。

(本文写于1980年,选自《刘征十年集》)二、教学新课(一)感情朗读全文,可由教师示范读部分段落,而后请学生朗读,正音。

(二)分析课文1~久自然段,设计问题:1、船出了驻门,作者看到了什么奇景?(空间变小,江流变狂,充满神奇的色彩)2、一个古怪的念头缘和跳出来?(面对奇景,惊叹之余,引起联想,“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三)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总体思路。

以学生自读5一18自然段为主,画出文中说明思路展开的句子,教师检查,使自读效果当堂反馈。

(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的延展开去……再想下去……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我的思路被隆隆的爆破声打断……)1、教师抓住“无边无际的.延展开去”这一句,举例描述作者局部的思绪。

(由“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到“那个时候,过三峡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再想到舆论的阻力,再想象“他站在独木船上,拿起竹篱的时候会想起什么呢?”)2、作者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有很有据,表现在什么地方?(以历史知识推导,考诸.文献,从(禹贡)到(巴部下峡图),引科学家的考证,借(庄子·逍遥游)“水击三千里,持扶造而上者九万里”来形容自己的思想活动。

张彦《过万重山漫想》课件

张彦《过万重山漫想》课件

扩展训练:圆的联想
文体:抒情散文
本文的题旨由什么 引发开来?
李白的二句诗:
两岸猿声啼不 住,轻舟已过 万重山
为什么不用“过三峡”而用“过万重山” 呢?
文章不用“三峡”而取“万重山” 之意,目的是突出三峡山势险峻, 万山重重的特点,为下文隐喻经 历千难万险设下一个伏笔。
名胜古迹
瞿 塘 三 峡 峡 第 一 峡 —
无恙(yà ng) 篙工(gāo) 抟(tuá n) 坼(chè ) 燧( suì) 翎(lí ng)
端倪(ní 啃噬(shì 追溯(sù ) ) )


1.文章内容中能体现文题中的“过”的语 句有哪些?请找出来。
2.能体现文题中的“漫想”的语句有哪些? 请找出来。
能体现“过”的语句有: 1.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 2.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
3.我凭舷眺望,江水滔滔,一泻千里, 向东流去。
4.船已经穿过三峡。
能体现“漫想”的语句有: A.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 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
B.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 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C.再想下去。 D.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作者在想到“第一个过三峡的人”的时候,又 是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呢?再找关键句。
主讲:新沂市中等专业学校
张彦
第一课时学习要点
1.解读展开思路的句子,理清行文思路
2.研究句子间关系,句序安排,理清局部 思路
漫想:字面理解是 “不受约束的想”, “随便的想”之意, 表明作者并不是只 就眼前所见之景而 写景,而是以过三 峡为缘由,通过引 申、联想来表达某 种理念,呈现思考 的结论。
②舆论方面 → 面临形形色色的舆论阻力。

过万重山漫想(第一课时)

过万重山漫想(第一课时)

过万重山漫想 (第一课时 )课题过万重山漫想课时 1 讲课日期教课目标 1、理清思路,深人理解文章包含的真理。

2、领会联想与想象在扩展思路,勾联上下文中所起的作用。

3、学习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进步精神,激励学生为征服“新三峡’’而努力学习。

教课要点难点要点 :培育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具学具预习要求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方式、内容旁注一、导人新课长江三峡是我国有名的风景胜地;从古到今,以其宏伟壮丽的风景不知迷倒了多少文人墨客。

而面对这奇景奇景,又有哪一个热血男儿能漠不关心呢 ?李白曾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来表达遇赦东归的惊喜高兴之情;毛泽东曾以“神女(神女峰 )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样生动的笔法赞叹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现代作家刘白羽更用“这天,我像在一支宏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翱翔”这一平常浅白的语言形容自己激烈而奇特的感觉。

是啊,漂亮的风景老是让着迷采飞扬、神思飞越,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三峡的原由,美景的“漂亮”所在。

那么,本文的作者刘征,面对三峡,又有什么感觉呢?让我们一同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

二、解题题目中的“漫想”即任意、不受拘束地畅想,由此可知,《过万重山漫想》,是写作者经过万重山时飞越的神思、联翩的浮想。

“过万重山”就是全部思路的触发点,作者是有感于万重山的壮美风景而任思想穿行于历史、今日、将来。

三、文体特色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怀散文。

学习散文必定要领会它“形散神聚”的特色。

“形散”是指内容波及面广、取材自由、表现形式灵巧;“神聚”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集中,行文中它既放得开又收得拢。

阅读本文要领会各样资料之中包含的思想红线是什么,赶快掌握文意。

四、提出问题:若是你就站在甲板上,面对这样壮观情景,你会想到什么呢?⑴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⑵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⑶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第2页/共4页卷起千堆雪。

⑸ 千古兴亡事悠悠。

《过万重山漫想》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学设计学科语文所在章节第5单元第21课课型新授课教学班级学时安排1课时专业航空学生数40 授课时间使用教材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说明《过万重山漫想》这篇散文,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立意深刻。

作者穿行三峡,神思飞越,追根溯源,想到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接着想到远古许许多多的“第一个”;又想到当前时代需要无数敢于开拓创新的“第一个”。

通过漫想,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教师活动课堂上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尽量有机插入与课文主旨有关的新信息,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点拨分析理解一些关键语段,让学生运用各种感觉,发散思维,主动探讨,各抒己见,给“表现”的机会,体验研读文本后的成功的喜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这样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活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时艺术化地涉及,强化朗读、情境模拟表演、即兴演说、系列组图欣赏等综合实践方法。

研究创新通过和专业相关的问题的导入和历史背景的分析,配合《过万重山漫想》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开拓进取,勇于战胜困难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对于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并意识到要在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不断开拓创新,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家人的美好和祖国的伟大复兴明天努力奋斗。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清作者思路,领会作者主旨。

2.能力目标: 结合思路,深入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

3.情感目标: 学习我们祖先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漫想的思路和内容教学难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情分析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18级华航班(高一)的学生。

按常规,他们已有初步的散文知识积累,阅读能力也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在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预习完成。

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哲理性、文学性于一炉的抒情散文,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过万重山漫想目标群体:中学生时间:1个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过万重山漫想》一文,了解山的神奇魅力。

2. 培养学生对山的情感态度,激发他们对美丽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电子白板或黑板2. 学生教材《过万重山漫想》一文3. 活动材料:学生笔记本,绘图纸,彩色铅笔等。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教师可通过展示一些著名山脉的图片,介绍山的特点和在人们心中的意义,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导入今天的学习主题。

Step 2 阅读理解(1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配发给每个小组一份《过万重山漫想》一文。

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互相阅读,然后讨论以下问题:1. 作者对山有怎样的感受?2. 你是如何理解“过万重山”的意义?3. 文中提到的例子有哪些山脉?4. 山脉是如何给人们带来美和幸福感的?Step 3 分享讨论(10分钟)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依次分享小组的讨论情况和答案,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Step 4 创作绘画(15分钟)学生拿出绘图纸和彩色铅笔,根据自己对山的感受和理解,创作一幅关于山的美丽、神奇或雄伟的绘画作品。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自己对山的情感表达出来。

Step 5 展示和分享(15分钟)学生将自己的绘画作品进行展示,并分享作品背后的创作意图和感受。

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交流和评论,相互欣赏和学习。

Step 6 总结和延伸(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山脉的美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提醒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珍惜生态资源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延伸阅读,了解更多关于山的文化和知识。

Step 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例如找一篇关于山的文章进行阅读,并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案,学生既能通过阅读理解增加对山的理解和认识,又能通过绘画等方式进行创作和表达。

同时,通过小组分享和讨论,激发同学们互动交流,增强学生对山的情感态度。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第一篇:《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所体现的作者的思路,联系思路理解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二)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中心意思。

(三)作者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二、教学重点:理清思路,从作者的思路中领悟怎样使思维条理化。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五、课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启发学生体会标题的含义。

“过万重山漫想”是偏正结构的短语,中心词是“漫想”。

请学生谈对标题含义的理解。

明确:“过万重山”是指1980年乘船穿行三峡时的经历。

“漫想”的“漫”有“不受拘束”之意,作者驰骋想象,思路开阔。

我们从标题可以悟出本文的内容主要是“漫想”而不是见和闻。

这个理解可作为阅读本文,把握作者思路的钥匙。

二、学生阅读全文,找出可以表示作者思路的语句,说出全文总体可分几个部分。

明确:第一部分(1、2段)实写过万重山。

第二部分(3~16段)漫想的过程 1层:“漫想”的起点——由三峡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2层“漫想”之二——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到远古,想到人类历史。

3层:“漫想”之三——由历史回到现实,又想到未来。

第三部分(17.18段)“漫想”的终点——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三、分析第一部分两小段的思路。

1.读第1段,画出重点语句,说说本段内容。

明确:“小时候”和“直到今年”对应,“一向”“神往”和“直到今年”“才有机会第一次”对应。

本段突出了自己对“穿过三峡”向往已久。

2.学生读第2节,说说分几层意思。

明确:八句话,扣住题目“过万重山”。

分三层。

1、2句是总写。

3、4句是具体写。

5~8句用设问句由观景过渡到“漫想”。

仔细揣摩3、4句,“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耸峙云霄”的和“横枕江面”的是远景;“迎面扑来”的和“转瞬即逝”的是近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万重山漫想
教学要点:
1.通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分析文章思路。

2.通过片断分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分析文章的语句,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思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整体阅读与局部阅读相结合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重庆市当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呢?对,是三峡移民。

三峡移民反映出我国四化建设步伐在迅速加快,也反映出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力量已经非常强大,那么,最初政府三峡的人是谁呢?我们读了刘征《过万重山漫想》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二.预习诊断练习:(补充练习1、2、3题)
三.听朗读录音,用圆点“·”标出自己容易读错的字,并注明拼音;用波纹线“~~~~”画出过渡语句;用横线“——”标出能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句。

附录:.整体阅读方略(阅读要领)
1.把握中心主旨
中心主旨代表着文章的整体意义,统率、贯穿全篇,覆盖文中全部事实,渗透到每一段、每一句、每一词中去。

是思路总的依据和起点。

把握了主旨对文章建构的原由、各个局部的思想意义、语言的艺术特
色、文章的表现手法都会发生敏感。

把握了主旨也就找到了解决阅读中各种难题的门径。

文章的主旨往往是用中心句、关键句揭示的。

为了强调主旨,中心句常常居于显著位置,或标题显意,或开宗明义,或卒章显志,或以特殊文段出现。

2.理清文脉
文脉,即文章的脉络,是作者思路的轨迹。

文脉体现为语脉,语脉指上下文中意义相关的话语相互照应、连接的语言组合标志。

这些标志包括表示或强调同一句话、主题的重复语、同义词、指代语,表示顺序的时间词、方位词、序数词、表示逻辑的关联词,作者提示某一内容的插入语等等。

文脉是思路的外部标志,把握它有助于理清思路。

3.弄清顺序
作者的思路要定性为文章的结构,首先要解决材料的安排问题。

安排、组织材料要“言之有序”、有序体现了思路的条理性、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顺序,记叙文通常有时间推移、空间变换、时空交叉、思想感情变化、逻辑等五种顺序。

弄清了顺序,也就基本把握了文章的思路,因为文章顺序,是作者思路的外在表现。

4.列出纲目,图示文章思路
图示文章思路,有助于进一步分析领悟文章内容,可以借此进一步体会作者选材、用材及运用语言的特点。

四.整体阅读,理清文章思路。

问1:《过万重山漫想》中“万重山”指什么地方?你能说说这种称说的来历吗?
答:“万重山”指三峡。

典故源于李白《朝发白帝》:“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问2:本文中有很多语句是体现作者联想展开的,请问是哪些句子?答:①“就在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②“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③“再想下去”;④“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这些句子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提示作者的神思产生了飞越。

问3:作者开头何以强调“第一次穿过三峡”呢?
答:一方面为后文写过万重山时的一连串疑问张目,另一方面为引出“第一个”设伏,使联想得以自然展开。

问4:第二段写过万重山时的景物采用了什么手法?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答:采用了排比、比喻手法;突出了景物的“险”的特点。

这为后面的联想准备了感受基础。

问5:第二段中连续三问,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理?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表现了“我”内心淡淡的畏惧、忧虑,为写第一个穿过三峡的忍耐的勇敢精神形成了衬托。

问6:“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这个念头当真是“在原始状态的空白中”跳出来的吗?
答:不是,这正是作者构思的奇妙之处。

他知道若要再像前人一样用“华丽辞藻”去描写三峡奇景自会“黯然失色”,便另辟蹊径以免落
下“笑柄”。

当然作者这样说,是为了表现写三峡文章之多,为自己另起思路理出头绪。

问7:作者神思第一次飞越,联想到哪些事情?你认为哪一句话体现了全文的思路方向?
答:联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时代、使用的工具、他的胆识和想法;“没有第一个,便不会有后来的无数个”体现了全文的思路方向,即主题升华的思路发展方向。

问8:“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神思再次飞越,又联想到什么?
答:联想到更多的“第一个”: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开拓道路的人。

问9:“三峡”何以加上了引号?
答:此时的“三峡”已经不再是实际上的“三峡”了,而是代表了艰难的社会生活历程。

问10:作者跨越时空,神思又一次飞越,又联想到了什么?
答:联想到了千百年后人们对现代人勇于创造的首创精神的崇敬。

继将“三峡”抽象化后,又将“第一个”抽象化,就是说,我们现代人的创造在后来人看来也可能是“第一个”。

问11:文尾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各是什么样的喜悦?
答:“曾经感到的”喜悦是指经历艰险,扩大了生活的世界所获得的
喜悦;“未曾感到的喜悦”指新时代的人们发扬首创精神赢得千百年后人们的崇敬的喜悦。

问12:作者实际上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哲理?
答:是告诉我们闯过艰险的征途就有胜利的喜悦这一深刻的哲理。

问13:通观全文,本文思路有何特点?
答:作者思路是由“第一次”起笔,写景物的“艰险”,中间插以“江水”奔流,使首尾相连,最后落笔于“喜悦”。

游踪在动,神思也在动,首尾呼应,情感升华。

“景”与“情”两条线索同时贯穿全文,使文章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

四.局部阅读,理清思路:(以11段为例)
问1:“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一句在段落中起何作用?答:一是点明游踪,而是引起联想。

问2:作者引三峡来历的资料起何作用?
答:借以赞美自然之力的强大。

问3:“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一句起何作用?答:引出后文对人类力量的伟大的赞美。

问4:本段可以分几层?试概括各层的层意?
答:
①句为一层,点明游踪,引出联想。

②—⑥句为一层,赞美自然之力的强大。

⑦—⑨句为一层,赞美人类的力量的伟大。

问5: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大意。

答:本段通过赞美自然之力引出对人类力量的赞美。

五.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第一个”,请围绕“第一个”,写一段富于想象的文字。

字书在300字以内。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