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古诗写景描写角度

合集下载

古诗鉴赏—描写手法

古诗鉴赏—描写手法

④动静互衬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 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词的中心是“说丰年”,而着重表现的是作者因年丰而引起的欢 快情绪。词的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 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动静交混, 而着重于动境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片,又闹又静,烘托出一片浓郁 的“丰年”喜庆气氛。上阕对“面”的渲染,已形成欢快喜悦的氛围。词 的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句写动,而一、二句的“四二”句式, 节奏轻快,跌宕起伏,末句的“转”字、“忽”字,更使作者的喜悦心情 跃然纸上。全词挑选了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星斗、夜 雨、茅店、溪桥等典型的农村景物,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相映,构 成了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富有野趣、丰收在望,欢快活泼、优美动 人的江南乡村月夜图,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愉悦和丰富的。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柳永《雨霖铃》“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析】这 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 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 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 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 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三四联写道:“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 万里情。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诗人由眼前的落日去帆这 一实景而联想到严士元听去之地湖南应是万里草青。这是虚实结合的笔法, 这样虚实结合就拓宽了诗的意境,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思 念之情。

古诗阅读之手法(第一稿)写景角度

古诗阅读之手法(第一稿)写景角度

• 王维 • 《山居秋暝》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 "拳:屈曲貌。"一说"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 [2]拨剌:鱼在水里跳动所发出的声音。拨:一作"跋",一作"泼"。
• 杜甫《漫成一首》
•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1] [2]
[1] "拳:屈曲貌。"一说"联拳"通"连蜷出的声音。拨:一作"跋",一作"泼"。
"化静为动",给静物以流动感。因此,化静 为动,是作者的主观感受,给客观景物以活 动感。一般多用拟人方式,静物人化,表现 为动,使无情物变为有情物。
3、以动衬静
• 以动衬静是写作的一种手法是一种对比的方式。以动态的 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的一种 表现手法。
• 《入若耶溪》 • 南朝王籍
• “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 “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 “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 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 景。
2、化静为动
把静物显示出动态的一种表现手法。诗, 要有情、景。情、景,要有动、静。既 要有动态之美,也要有幽静之美。
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 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 王昌龄《从军行》 •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古诗写景方法与技巧

古诗写景方法与技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 自从您到任以来,夜里听不到狗叫声, 百姓看不到官吏(扰民了)。
9、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 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 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 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 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身 份---南宋移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 之痛自不待言。
古诗词中的杜鹃意象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中国古代 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 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 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 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 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 词中常与悲苦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 《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 血猿哀鸣。”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 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4、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听觉(声)、 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例: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
5、从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度来考虑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注:潇湘:潇水和湘水。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前两句写眼前实景:在一个橘柚飘香的日子, 诗人在江边酒楼上为朋友送别,在秋风秋雨中送 友人上船。 后两句是想象:离别之后,朋友夜泊潇湘之上, 孤月高照,难以入眠。即使入梦,两岸猿啼也会 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宁,摆不脱了愁绪。 虚实结合,写出了与友人分别时的惆怅悲凉的 氛围,表达了对友人不舍和牵挂之情。
8、①亭基 渡口 春草 晚照 杨花 杜鹃 ②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寂 静的渡口,杜鹃啼鸣;春草茂盛,杨 花飘落,充满生机,动静结合。

诗歌写景常见角度(1)

诗歌写景常见角度(1)

诗歌写景常见角度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我们可从下面这些写景角度来鉴赏中国古典诗歌。

1、远近结合:空间角度(观察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

由远及近(远近结合)、由高到低、由上而下、由内而外、俯视仰视等。

通常是两联一句描写近景,一句描写远景。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描写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

2、动静结合:一句描写动景,一句描写静景,常与对比手法相结合,其名为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等等。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比如陆游的《幽居初夏》“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3、声色结合: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也是衬托的一种,可以说是以声衬静,即诗中有对声音的描写,比如《长安晚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有时候和动静可以结合起来看。

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触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

4、视角结合: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写景色。

比如2011山东卷语文诗歌鉴赏储光羲的《咏山泉》中“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山泉的。

5、点与面结合: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古典诗歌怎么写景 写景的七个角度

古典诗歌怎么写景 写景的七个角度

古典诗歌怎么写景写景的七个角度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动与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一、正与侧(衬托对比)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古诗词鉴赏描写角度知识讲解

古诗词鉴赏描写角度知识讲解

古诗词鉴赏描写角度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诗歌写景的角度分析

诗歌写景的角度分析
的词语)
2、这首诗写景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解析:
1、“野兴长”到“忽惆怅”(喜悦到悲伤),诗人兴味十足, 骑马观赏秋天景色,却触景生情,看到了好似自己家乡的桥 和树,由此思念起家乡来。情感变化突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从多个角度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格调亮丽的 山村秋景图。 ①视觉、听觉、嗅觉相结合。一五句从视觉角度来写,三四 句从听觉角度来写,第六句从嗅觉角度来写。 ②动静结合。颔联前句写“有声”,后句写“无语”,有动 有静。 ③对比。将“万壑有声”和“数峰无语”进行对比。 ④拟人。第四句将青峰人格化。
古代诗歌写景 角度分析
①诗歌的××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②诗歌的第×句写了什么景物,其描写特点如 何? ③本诗写景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 ④诗歌的写景角度是怎样的(或怎样变化的)? ⑤请简要分析本诗景物描写的特点。
一、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 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 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 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 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 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 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 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王昌龄的《从军 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 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 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 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四、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 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 忆与现实。 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 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 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

诗歌的写景角度

诗歌的写景角度

诗歌的写景角度
诗歌的写景角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1.远近结合:写景时既有远处的视角,又有近处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景色的
层次感和空间感。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远望长城,千山万水,如龙盘旋,如蛇蜿蜒”和“近看古道,青苔满地,石径依稀,人迹罕至”,通过远近结合的方式,展现了壮丽的长城和荒凉的古道。

2.高低结合:写景时既有高处的视角,又有低处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景色的
立体感和深度感。

例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和“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通过高低结合的方式,展现了壮阔的草原和悲伤的人情。

3.上下结合:写景时既有上方的视角,又有下方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景色的
立体感和生动感。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万山磅礴来势如山倒,江水翻腾空凌空腾跃”,通过上下结合的方式,展现了登高远望的壮丽景象。

4.前后结合:写景时既有前方的视角,又有后方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景色的
连贯性和变化感。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和“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通过前后结合的方式,展现了黄河奔腾不息的雄伟景象和饮酒作乐的情趣。

5.内外结合:写景时既有内部的视角,又有外部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景色的
多样性和丰富感。

例如,杜牧的《秋夕》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和“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通过内外结合的方式,展现了宫廷女子的闲适和孤寂。

总之,诗歌中的写景角度多种多样,通过不同的角度和表现方式,可以展现
出诗人眼中的美丽和情感。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面与侧面的结合。

(所有的烘托写法都是侧面描写,在回答侧面描写时要具体),比如本题中就是采用了正面与侧面的结合的手法来写景。

二、动静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 诗人为了创造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三、声与色的结合(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古代写景常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受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四、虚与实的结合“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五、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 不是孤立存在的。

描写的景物也一样, 他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静止地写主体物, ,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六、远与近的结合。

看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 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比如本题中运用的是空间角度中的高低结合,山上的树木和山下的泉水,山崖上残雪与山路上出征的骑兵,构成了高低有致,上下错落的画面。

七、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同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 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诗歌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方式入手, 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XXX《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XXX?”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XXX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XXX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2、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述,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类手法的应用中,诗人每每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XXX《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XXX《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XXX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XXX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XXX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古诗歌写景的方法与角度

古诗歌写景的方法与角度
答案: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 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忽起”、“垂杨舞” 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 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 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 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淀:即 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 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 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 说新月“学”扇。
例: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 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 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 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 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 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3、从动静的角度写景: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 以静衬动。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 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 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 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 “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 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 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如王维的《山居秋 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 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 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 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 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 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 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具艺术 感染力。

写景角度及方法总结

写景角度及方法总结

写景角度及方法总结【写景角度】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写风景角度的古诗

写风景角度的古诗

写风景角度的古诗
以下是一些以风景为描写对象的古诗:
1.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这首诗描绘了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表现了
诗人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2.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此诗描述了春天的西湖美景,表现了诗人的
愉悦之情。

3.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这首诗描写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展现了诗
人对自然的赞叹和向往。

4.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此诗描绘了作者站在高楼上所看到的景色,展
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和对未来的向往。

5.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这首诗描绘了早春的景象,表达了
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6. 《春晓》唐·孟浩然:这首诗以春天的早晨为背景,描写了鸟语花香、春
雨绵绵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7. 《渔歌子》唐·张志和: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江南水乡的美景,表现了诗人
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8.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此诗描述了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别友
人孟浩然赴扬州的场景,展现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9.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这首诗描述了诗人送别友人元二出使安西的场景,通过对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祝福。

10. 《登高》唐·杜甫: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登高远眺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向往。

古代诗词的写景描写

古代诗词的写景描写

古代诗词的写景描写古代诗词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意境以及独特的描写方式,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赞誉。

其中,写景描写是古代诗词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展示了古人对于自然之美的独到感悟。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古代诗词中的写景描写。

一、山水描写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山水描写,通过对山、水的形态、特征以及周遭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古人对大自然的景色的独特感悟。

例如,苏轼的《赤壁赋》中描绘了长江之美:“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

”这里通过对长江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江畔,感受到了清风拂面的舒爽。

又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通过对山河景色的描绘,读者感受到壮丽的山河之美。

二、花草描写古代诗词中还经常出现对花草的描写,通过对花草的颜色、形态以及香气的描绘,展现了古人对花草之美的独特领悟。

例如,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通过对秋夕夜晚的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银烛下,花团锦簇的景致。

又如,李白的《春夜洛阳城闻笛》:“卧听风吹万树杨,落花时节又逢君。

”通过对春夜的描绘,读者会想象到在杨树丛中醉酒的场景。

三、季节描写古代诗词中对季节的描写也非常常见,通过对季节变化的描绘,展现出古人对季节之美的感悟。

例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通过对春天钱塘湖的描绘,读者仿佛听到了莺啼声,看到了绿树红花。

又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通过对秋夜的描绘,读者可以感受到纷飞的星辰和露水的清凉。

总结起来,古代诗词中的写景描写通过对山水、花草以及季节的描绘,展现了古人对自然之美的领悟。

这种描写方式以简洁而优美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和思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代诗词中的写景描写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也使我们更加热爱和珍惜自然环境。

正如苏轼在《东坡志林·表行志》中所说:“人皆攘攘,然或有情趣于樽俎之间,不以视听为幽独。

诗歌描写景物的角度

诗歌描写景物的角度

诗歌描写景物的角度诗歌描写景物的角度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需要通过对景物描写的形式,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等方方面面的观察和感悟。

因此,诗歌描写景物的角度非常重要,它决定了诗歌作品的质量和深度。

首先,全景式描写。

这种描写方式通常会从一个全景的角度去描写一个地方,通过丰富的细节和丰富的形容词来让读者感受到这个地方的气息、风景和人文特色。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是一首全景式描写的诗歌作品,通过描写楼前的水、远处的山和城市的人文景观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感悟。

其次,局部式描写。

这种描写方式通常会选取一个具体的事物进行描写,通过对事物的形态、颜色、气味等各个方面的描述来让读者感受到它的美感和哲理。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就是一首局部式描写的诗歌作品,通过描写雨点和春花的细节来表现出作者对于自然界万物生长的喜悦和敬畏之情。

再次,意象式描写。

这种描写方式通常会以意象为核心来描写景物,通过对意象的运用和组合来表达作者对于生活、人性和社会的看法和思考。

例如,现代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一首意象式描写的诗歌作品,通过对大海、春天和花开的意象进行组合,来表达作者对于生命、自由和美好的追求和向往。

最后,综合式描写。

这种描写方式通常会综合以上三种角度进行描写,通过对全景、局部和意象进行有机的结合和调和来呈现出一幅全面、深刻和富有内涵的描写画面。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一首综合式描写的诗歌作品,通过描写大草原的全景、野花的细节和生命的哲理来表达作者对于人生、生命和自然的思考和感悟。

总之,诗歌描写景物的角度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方式和风格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思考。

通过对不同诗歌作品的学习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魅力和意义,也可以更好地锻炼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古代诗词中的写景描写技巧分析

古代诗词中的写景描写技巧分析

古代诗词中的写景描写技巧分析古代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读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其中,写景描写是古代诗词中的一大特色,它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本文将从古代诗词中的写景描写技巧入手,分析其特点和艺术手法。

古代诗词中的写景描写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情感表达,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首先,古代诗词中的写景描写注重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

诗人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形态、色彩、声音等方面的描写,将读者带入到一个美丽而真实的自然世界。

例如,苏轼的《夜泊牛渚怀古》中写道:“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古人村。

”这里的“牛渚西江夜”描绘了江边的夜晚景色,而“青天无片云”则给人以广袤无垠的感觉。

通过这样的描写,读者仿佛置身于江边的夜晚,感受到了那份宁静与美好。

其次,古代诗词中的写景描写注重对自然景色的意境表达。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情感的抒发。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里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诗人将读者带入到一种深沉而悲凉的意境中,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古代诗词中的写景描写还注重对自然景色的音韵表达。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运用音韵的手法,使诗词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里的“离离原上草”运用了双音节的韵脚,使整首诗词具有了明快的节奏感。

通过音韵的运用,诗人将自然景色与人生的变幻相结合,使诗词更加生动有趣。

古代诗词中的写景描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情感表达,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意境表达和音韵运用,诗人将自然景色与人生的感悟相结合,使诗词具有了深邃的内涵和艺术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之写景艺术常见设题方式:这首诗(词)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变式:1.这首诗是如何描写XX景色的?2.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3.你认为这首词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4.试从某一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某一联(写景)进行赏析。

5.赏析诗中某一联的写景艺术。

关键词:写景特点手法艺术引入:下面这几句诗可以从哪些角度赏析: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3、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可从写作顺序角度来分析:空间(远近,高低,上下,内外,俯仰)、时间(早晚,四季),层次分明/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井然有序如:1、“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一句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

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

2、“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这句由高到低,井然有序。

3、《过故人》描写近景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远景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春日郊行袁枚二月郊行最有情,青山带雨画清明。

杂花香自空中至,野草根从旧处生。

小鸟啼咽催布谷,老牛牵犊学春耕。

劳劳官走江城北,争怪长条目送迎。

4、本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手法和内容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4分)诗人紧扣“春日”,采用了由远及近的手法,首联“二月郊行最有情,青山带雨画清明”从远景写起,写的是二月郊外出行时所见到的;颈联下句“老牛牵犊学春耕”写的又是近景,将田园风光中那幅“老牛牵犊(小牛)”学着春天耕种的融融怡怡的甜美写了出来。

二、可从感觉器官角度赏析: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如:1、“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上句从视觉的角度写景,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下句从听觉角度,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

这一联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将“西溪无相院”环境的清幽宁静写了出来。

2、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诗歌从触觉、视觉、听觉来写雪景。

“衾枕冷”从触觉写出雪夜之冷,“复见窗户明”从视觉写出到处是银白的世界,“时闻折竹声”从听觉写出雪的厚重,压断了竹枝,三方面来表现雪重(大),三句不写一个雪字,却处处写雪之大。

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三、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互文、设问、反问、意象叠加(列锦)等。

*列锦,是只用名词或名词短语摹景叙事、抒情言志,从而构成一幅生动感人画面的修辞手法。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千古传诵的名句,仅仅十字就写出了六种景物: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没有一个动词,而人、物的动作尽在此中;未用一个字抒情,而情思尽溢于言外。

这就是列锦的妙处:虽不假雕饰,但能传神描摹事物。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几个名词的排列,勾勒了一幅凄清萧索的清晨景色图,曲折地透露出早行旅人孤独的心境和羁旅行役的艰辛。

四、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描写方式(动静、虚实、点面、正侧、色彩、白描)和抒情方式(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直抒胸臆)等(一)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静为动、化动为静*动静结合:是对景物作正面描写,动态景物和静态景物无主次之分。

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月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

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以动衬静:这种技巧是对景物作侧面描写,属于反衬手法的一种。

诗中所描述的景、物有主次之分,是为了用“动”物来反衬出“静”景,从而达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通过描写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营造出春天的山谷中的一派生机,而这些动景更衬托出一片静谧的意境,以动衬静,韵味无穷。

*化静为动:就是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个“送”字化静为动,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

*化动为静“遥看瀑布挂前川”一个“挂”字化动为静,赞颂大自然的神奇伟力。

(二)虚实:虚实结合*虚是过往的、想象中的景、事;实是指眼前的、现实的景、事;两者交织起来描写事物的手法就是虚实结合。

柳永的《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是眼前的实景,后面又写到:“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一个“念”字,让我们知道这是在写离别后途中之景,很显然是诗人的想象,营造出一种旷远迷茫的意境。

此处写景,实实虚虚,虚实相生,共同渲染出离情的浓重,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虚实结合常见的几种形式:想象、比喻、梦境、已逝之景答题时的一般层次是:阐述哪是实写,写的是什么;哪是虚写,写的是什么;分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主要是:使……形象更丰满;使……感情表达得更充沛,更淋漓尽致;丰富了诗歌内容,扩大了诗歌意境,营构了一种朦胧迷离、亦真亦幻的境界。

《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象别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主题。

(三)点面:点面结合*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前两句写所有的山林与路径呈现出深冬时节,万籁俱寂、人迹罕至的画面,这是“面”的描绘,写出环境的苦寒与孤寂;后两句中,孤舟行船、独钓江雪的蓑笠翁是整个画面的中心,是“点”的描绘。

全诗由面及点,突出人物卓然独立、坚韧不拔的气节与品格。

(四)正侧:正侧面相结合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以“衾枕冷”,衬托出雪夜之寒;以“窗户明”写出大雪已铺天盖地,到处是银白的世界;以“折竹声’,写出大雪之厚重。

全诗无一字一句直接写如何下雪,却句句紧扣诗题,从各个不同侧面衬托出夜间下雪的情景。

(五)色彩:色彩点染(色彩渲染)如:1、“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这一句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

2、《过杨村》杨万里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诗歌从绘色的角度,运用色彩的对比,描写了田园风光中的绿色的杨柳和葡萄,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的麦田和碧蓝的天空,为我们勾画了一幅优美、静谧、绚丽的田园风光,也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六)白描*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诗人连用九个名词,以白描简笔勾勒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描绘出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

田家唐代聂夷中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本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出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筑仓虎视以待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五、从锤炼字词的角度赏析(这是语言描写角度)答题思路:1.明手法(明确点出运用了什么手法)2.析手法(联系诗句分析这一手法是如何运用的)3.点作用(点明使用这一手法所产生的效果)练习: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词的上片写景。

认为这首词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任选两点作简要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南柯子·忆旧仲殊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

数声啼鸟怨年华。

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

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这首词的上阙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两点。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简要赏析诗歌颈联的写景艺术。

(两点即可)(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早春寻李校书元稹款款春风淡淡云,柳枝低作翠笼裙。

梅含鸡舌兼红气,江弄琼花散绿纹。

带雾山莺啼尚小,穿沙芦笋叶才分。

今朝何事偏相觅,撩乱芳情最是君。

本诗写景形象,景物如在眼前,试对其写景手法进行赏析,至少写出三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