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完整版)《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完整版)《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适用于环境科学专业]第一部分说明一、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环境监测是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通过环境监测能及时、准确、全面的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规划、环境评价、环境治理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保护要先行,环境监测课程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都是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影响重大。

环境监测的教学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独立分析、设计、解决环境监测问题,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境监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环境中水、大气、土壤、固体废弃物的布点采样方法、预处理技术及重要监测指标的分析技术;掌握制订监测方案的方法;掌握监测过程质量保证的内容和方法;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了解环境自动监测、生物监测、遥感遥测等最新环境监测技术与发展前沿。

通过学习环境监测,培养学生解决环境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科学作风,为该课程在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特别在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噪声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1、环境监测对象和目的。

这部分内容,是对“环境监测”这门学科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概括,包括该课程的性质、特点、学习方法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环境监测的概念,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环境标准的概念及分类、制订原则。

2、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质量控制、标准分析方法、环境标准物质、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的表述方法,为以后各环境要素的监测过程质量保证做好铺垫和准备。

3、各环境要素的监测。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共包含七章,水和废水监测、空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质量监测、环境污染生物监测、噪声监测、环境中放射性污染监测。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150学时)一、课程性质和任务《环境监测》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监测与治理及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境监测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测定方法,为学生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 知识教学目标1. 掌握环境监测中的基本概念。

2. 理解环境监测优化布点原则。

3. 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采样仪器、采样方法、分析测定方法。

4. 掌握监测结果的数据处理、表述和质量保证方法。

(二) 能力培养目标1. 正确使用环境监测工作中常用的采样、分析仪器。

2. 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采样、分析测定原理和方法。

3. 正确进行监测数据的处理。

4. 具备一定的环境监测方案设计能力。

(三) 思想教育目标培养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热爱环保、献身环保专业的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理论教学模块(一) 绪论1. 环境监测理解环境监测的概念及其目的。

了解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基本程序、分类、特点、基本原则与要求以及环境监测的主要测试技术。

2. 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了解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体系的构成及常用的环境监测分析方法。

(二) 环境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1. 了解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有关名词术语、意义和内容2. 理解误差的分类及产生原因,掌握减少误差的方法,能够写出各种误差的表示方法正确修约环境监测数据,判断数据的可靠性3. 了解实验室的管理和岗位责任制,能正确使用环境监测实验室的试剂、仪器4. 掌握实验室内和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方法,能正确绘制和使用质量控制图,使环境监测数据规范、可信5. 了解误差的检测方法,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以及实验室间的协作试验(三) 水体监测1. 概述理解水体、水质和水体污染的概念。

了解饮用水、地面水、地下水和海水水质标准,了解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了解水体中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主要污染物,了解地面水和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污染源的主要监测项目。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监测成为了一门重要的学科。

为了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成为了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本文将探讨环境监测实验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一、目标环境监测实验教学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对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可以亲自操作仪器设备,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可以了解实际环境监测的过程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学生通常需要组成小组进行实验操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实验设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内容环境监测实验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样品采集与处理。

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正确采集环境样品,并进行必要的处理和保存,以保证样品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环境参数测量与分析。

学生需要学习如何使用各种仪器设备进行环境参数的测量和分析,如pH值、溶解氧、悬浮物等。

3. 环境污染物测量与分析。

学生需要学习如何使用仪器设备进行环境污染物的测量和分析,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

4. 数据处理与报告撰写。

学生需要学习如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以展示实验结果和分析。

三、方法环境监测实验教学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验指导。

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详细的实验指导,包括实验目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以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2. 实验讨论。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结果的原因和可能的解释,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实验报告。

学生需要按照规定的格式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操作步骤、实验结果和分析等,以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和分析能力。

(完整版)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完整版)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监测课程性质:XXX总学时:64 学分:4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开课单位:XXX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微生物学一、课程性质、目的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与环境、给水与排水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课程。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具有重大影响。

按监测对象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等内容。

按测定项目学习,包括汞、镉、铬、铅、砷等重金属,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含氮化合物,水中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酚类、油类,大气中SO2、NO X、TSP、PM10、CO、O3、烃类等气态污染物,光化学烟雾等二次污染物,颗粒物,多环芳烃类、二噁英类等重要有机污染物,以及酸雨项目监测等。

按监测程序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各类环境监测的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及测定,数据的处理及信息化,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等的内容。

按监测方法学习,主要讲述化学分析、仪器分析以及生物方法;主要为标准方法和正在推广的新的常规监测技术,还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简易监测技术,及迅速发展的连续自动监测技术等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相关法规,监测方法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关键、各类监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掌握监测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和分析测定、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数据处理与分析评价的基本技能;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培养学生今后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与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自然环境及其变化进行长期、系统、动态的监测,以获取环境信息并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环境监测理论与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他们未来从事环境科学与技术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1. 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环境监测的常用方法和技术;3. 能够设计和实施环境监测方案;4. 具备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5. 培养环境监测相关工作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 环境监测的定义与分类- 环境监测的意义与作用2. 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 环境监测过程与要素- 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3. 环境监测技术- 大气环境监测技术- 水环境监测技术-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4.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 数据采集与处理- 数据分析与解读5. 环境监测方案设计与实施 - 监测方案制定- 监测实施与监测报告撰写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2. 实验实践3. 案例分析4. 课程设计五、考核安排1. 平时表现(出勤、课堂讨论)2. 作业与实验报告3. 期中考试4. 期末考试六、教学资料1. 主教材:《环境监测原理与技术》2. 参考书目:《环境监测实践指南》、《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3. 实验指导书:《环境监测实验指导》七、教学评价1. 基于课程目标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2. 鉴定学生对环境监测理论与实践应用的掌握程度3. 通过考核检验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八、教学计划1. 第一周:环境监测概述2. 第二周:环境监测原理3. 第三周:大气环境监测技术4. 第四周:水环境监测技术5. 第五周:土壤环境监测技术6. 第六周: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7. 第七周:环境监测方案设计与实施8. 第八周:复习与期中考试9. 第九周:课程设计指导10. 第十周:课程设计与实施11. 第十一周:教学总结与复习12. 第十二周:期末考试九、备注1. 学生应按教学大纲要求参加课程学习与考核2. 教师负责按时发布课程安排与通知,并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3. 学生有任何疑问或困难应及时向教师反馳,以便得到帮助和指导。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Monitoring课程类型:学科专业课课程要求:必修学时/学分:48/3适用专业:环境工程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必修专业课之一,该课程是在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基础上开设的。

课程主要讲授大气、水体、土壤、噪声、固体废弃物等主要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技术方法,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等,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验技能,初步具备从事环境监测的能力。

课程在本专业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在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上以环境监测理论为指导,是多种理论和技术的集合应用,是衡量本专业学生水平的主要准绳之一。

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验技能,初步具备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能力。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在上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环境化学》、《环境微生物学》《仪器分析》及《环境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对环境、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及分析测定等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上开设的。

通过该门课的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后继课程《环境影响评价》、《土壤污染控制工程》等。

三、课程教学目标1.学习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特点,掌握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和特点等基本知识,了解环境监测的发展和监测技术概述,培养学生鉴别环境监测类别的能力;2.学习水和废水监测,掌握地表水监测方案制订,水样的采集和保存,水样的预处理,金属化合物、非金属化合物和有机污染物等的测定,培养学生水质监测的能力;3.学习空气和废气监测,掌握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空气样品的采集、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的测定,颗粒物的测定,培养学生空气和废气监测的能力;4.学习固体废物监测,理解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5.学习土壤质量监测,了解土壤基本知识,理解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相关内容;6.理解环境污染生物监测和生态监测的相关内容;7. 理解噪声污染监测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五、其他教学环节(课外教学环节、要求、目标)无六、教学方法(1)讲授内容全部用CAI进行,增大信息量。

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一、实验教学内容1、大气中总悬浮微粒(TSP)的测定2、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3、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大气污染监测的布点方法、采样方法、采样仪器的使用方法、污染物的测定方法、监测数据的处理方法以及如何利用监测数据评价环境现状。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掌握大气污染监测的技术,为以后从事环境监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了解大气污染物的布点采样方法和原理;2、掌握中流量TSP采样器基本技术及采样方法。

3、掌握大气采样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4、学习和掌握重量法测定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方法;5、掌握用吸收液采集大气样品的操作技术;5、掌握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测定大气中SO2浓度的分析原理及操作技术;6、掌握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原理;7、掌握用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大气中氮氧化物的分析原理; 8、掌握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的操作技术;三、实验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方式序号重点:教师讲授实验原理、仪器操作要点,指导学中流量TSP采样器的操作;1 玻璃纤维滤膜的恒温恒湿称重;学生预习、讨论、实验总结相结合。

难点:生完成布点、采样、测定、数据处理工作。

重点(难点)内容简述指导方式玻璃纤维滤膜的恒温恒湿称重;重点:大气采样器的操作及工作原理;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的操作技术;多孔玻板吸收管的使用; 2 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的操作技术。

难点: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的操作技术;多孔玻板吸收管的使用;重点: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操作技术多孔玻板吸收管的使用; 3 难点: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操作技术四、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能力和科学作风等方面的要求概述 1、掌握大气污染监测方案制订的方法; 2、掌握中流量TSP采样器的操作方法;实验操作(技能) 3、掌握大气采样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4、掌握用吸收液采集大气样品的操作技术; 5、掌握大气中TSP、NOX、SO2的测定方法;与哪些教学内容有联系 1、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布点、采样、测定等); 2、大气中TSP的监测方法; 3、大气中SO2测定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4、大气中NOX测定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学时:45 学分:2.5 课程性质:必修实验个数:14 面向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一、实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为环境科学专业必修专业课之一,授课对象是针对环境科学专业三年级的学生,主要讲授大气、水体、土壤、噪声、植物体等主要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技术方法,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加深对理论教学的理解,锻炼学生的独立操作、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从事环境监测、环境污染防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目的与要求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具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及仪器分析等课程的基本知识,以《环境监测》理论教学为基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深对课程所学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

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对环境监测中遇到的问题应有独立分析与解决的能力,针对实验中涉及的项目应能熟练操作,掌握质量控制的方法、实验的关键环节、干扰消除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数据处理,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学习后继课程和未来的科学研究及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验项目及内容提要四、实验内容的安排实验一实验基础及环境水样的采集1.目的要求(1)掌握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程序和注意事项。

(2)学习简易采样瓶的制作。

2.实验内容拟订监测方案,包括监测布点、样品采集、样品保存、样品预处理、采用方法、质量保证等有关内容。

要求学生选定不同环境要素根据不同的监测目的和要求制定出监测方案。

简易采样瓶的制作,水样的采集和布点,水样的现场测定及保存3.主要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台、大玻璃瓶、乳胶管。

实验二水样物理性质的测定1.目的要求(1)学习水样物理性质常规指标的监测方法。

(2)掌握、pH计、电导率仪等仪器的操作。

2.实验内容水温、总残渣、电导率、pH值、色度测定。

3.主要的实验仪器设备分析天平、pH计、电导率仪。

实验三水样COD的测定1.目的要求(1)掌握COD测定的原理和意义。

环境监测大纲

环境监测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监测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一、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由讲课和实验课组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环境监测”在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中的重要性,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掌握大气、水、土壤等主要污染对象中环境污染物的监测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为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污染防治提供可靠依据。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一)教学内容1.绪论1.1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1.2 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1.3 环境标准2.水和废水监测2.1 水质污染与监测: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2.2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地面水水质方案的制定,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定。

2.3 水样的采集和保存:水样的类型,水样的采集及保存,采集水样注意事项。

2.4 水样预处理2.5 物理指标检验:温度、浓度、色度、残渣、电导率等检测,酸碱度、pH值等性质的检测。

2.6 金属化合物的测定:Hg,Cd,pb,Cu,Zn,As等的测定方法及原理2.7 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溶解氧、氟化物、氰化物、硫化物等的测定方法及原理2.8有机化合物的测定:单项指标及COD,BOD,TOC,TOD等的测定方法及原理2.9 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方法及原理3.空气和废气监测3.1 空气污染基本知识:空气污染及其时空分布特点,空气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

3.2 空气污染监测方案制定:监测网点的布设,监测方法和质量保证。

3.3 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样品的采集,采样效率。

3.4 气态和蒸汽态污染物质的测定:SO2,NO X,CO等污染物的监测原理方法3.5 颗粒物质的测定:降尘、飘尘、总悬浮颗粒物及其主组分的测定分析3.6 污染源监测3.7 准气体的配制:标准气的用途,静态配气法,动态配气法4.固体废物监测4.1 固体废物样品的采样和制备: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样品水分的测定。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水样的采集和保存方法、水样预处理方法、有机污染物综合指标(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5、高锰酸盐指数)和溶解氧DO监测分析方法;难点是水样的预处理及分析仪器的测定原理。
[教学方法]教授为主、兼适当讨论。
[教学时间] 16课时
[教学内容] 1、水质污染与监测
2、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6、准确度、精密度、灵敏度、检测限和测定限的含义及在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中的作用;
7、如何绘制监测质量控制图,监测质量控制图怎样控制监测数据。
第十章自动监测与简易监测技术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学生掌握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和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各部分组成、功能及对环境主要污染物的监测原理;了解工厂企业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和简易监测方法。
[教学重难点]本章教学重点为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和空气污染生物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难点是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兼适当讨论
[教学时间] 4课时
[教学内容] 1、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2、空气污染生物监测
3、污染生物监测
4、生态监测
[考核目标] 1、污水生物系统法监测河水水质污染程度的原理;
4、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的测定
5、颗粒物的测定
6、降水监测
7、污染源监测
8、标准气体的配制方法
[考核目标] 1、制订空气污染物监测方案的程序和主要内容;
2、进行空气质量常规监测时,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对监测点位的优化和选择;
3、空气采样器的基本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影响采样器效率的因素;
4、分光光度法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原理;
本门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其内容包括主要的环境要素监测即:水和废水监测,空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质量监测,噪声监测,放射性监测等内容。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64,学分数:4)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本课程是化工分析与监测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水质、大气、土壤污染状况,掌握水质、大气、固体废物、土壤和噪声等监测实施方案的制订,样品的采集、保存、预处理和测试方法和技能。

使学生初步具备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环境监测打下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一)绪论1. 环境监测的概念、内容和类型(理解)2. 环境监测的目的、原则和特点(掌握)3. 环境标准体系(掌握)重点:优先监测的原则(二)水和废水监测1. 水体监测对象、方法和项目(掌握)2. 地表水、地下水、水污染源、底质样品的采集方法(掌握)3. 水样的运输、保存和预处理方法(掌握)4. 水温、色度、残渣、电导率和浊度等物理性质的测定(掌握)5. 金属化合物的监测(掌握)6. 水的 pH值、溶解氧(DO)、氰化物、氟化物、含氯化合物、硫化物的测定方法和技能(掌握)7. 水中化学需氧量(COD)、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BOD)、总有机碳(TOC)、总需氧量(TOD)、挥发酚类、矿物油的测定方法和技能(掌握)8. 水体污染的生物及底质监测(了解)重点:测定方法的选择原则、水中COD、BOD的测定方法和技能(三)空气和废气监测1. 大气、空气和大气污染的概念(掌握)2. 大气监测网点的布设,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掌握)3. 采样的方法和仪器,采样效率及测定结果表示方法(掌握)4.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臭氧的测定(掌握)5. 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飘尘,IP)、自然降尘的测定方法和技能(掌握)6. 降水监测采样点布设、样品收集及组分分析的方法(了解)7. 大气固定污染源监测(掌握)8. 标准气体的制取和标准气体配制方法(理解)9. 室内环境污染物监测(掌握)难点:汽车尾气中氮氧化物、尘粒浓度、尘粒中铅等重金属的测定(四)固体废物监测1. 固体废物来源与特性(了解)2. 固体废物样品的采样和制备的方法(掌握)3. 有害物质、有害特性的监测及生活垃圾的特性分析(了解)(五)土壤质量监测1. 土壤组成、土壤本底值、监测项目、监测特点(了解)2. 采样点的布置、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和处理方法(掌握)3. 采样深度、采样时间、采样量和采样时的注意事项(了解)4. 土壤样品的消解,汞、镉、铬和铜的测定方法(掌握)(六)噪声监测1. 噪声的特征及叠加、相减原理(掌握)2. 噪声评价量与评价标准(理解)3. 噪声的各种标准,城市、工业企业和机动车辆噪声的测量方法(掌握)4. 常用噪声监测仪器(了解)难点:噪声的度量单位三、学时分配表五、有关说明(一)教学建议本课程涉及较多的环境知识,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应尽量利用多媒体、投影、教学录像等辅助教学手段,以丰富学生的环境知识,同时向学生尽可能详细地介绍环境监测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在以提高本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监测课程性质:XXX总学时:64 学分:4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开课单位:XXX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微生物学一、课程性质、目的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与环境、给水与排水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课程。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具有重大影响。

按监测对象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等内容。

按测定项目学习,包括汞、镉、铬、铅、砷等重金属,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含氮化合物,水中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酚类、油类,大气中SO2、NO X、TSP、PM10、CO、O3、烃类等气态污染物,光化学烟雾等二次污染物,颗粒物,多环芳烃类、二噁英类等重要有机污染物,以及酸雨项目监测等。

按监测程序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各类环境监测的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及测定,数据的处理及信息化,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等的内容。

按监测方法学习,主要讲述化学分析、仪器分析以及生物方法;主要为标准方法和正在推广的新的常规监测技术,还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简易监测技术,及迅速发展的连续自动监测技术等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相关法规,监测方法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关键、各类监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掌握监测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和分析测定、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数据处理与分析评价的基本技能;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培养学生今后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为后期课程和将来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环境保护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主要知识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环境监测的目的及分类。

2.掌握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或程序。

3.掌握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的概念。

4.了解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及制订环境标准的作用、分类、分级情况。

5.掌握大气、水、土壤等最新的环境质量标准及其应用范围;了解各类污染物的控制或(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1.主要内容:环境监测的一般程序,环境监测的目的与分类。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监测的概念;环境监测的一般程序;环境监测的目的;环境监测的分类。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环境监测的一般程序,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第二节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1.主要内容:环境监测的发展,环境污染的特点,环境监测的特点,监测技术概述,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污染的特点及监测特点;优先污染物与优先监测。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理解环境污染的特点及监测特点;掌握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的概念。

第三节环境标准1.主要内容:环境标准的作用,环境标准的分类与分级,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水质标准,大气标准,固体废物控制标准,未列入标准的物质最高允许浓度的估算。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标准及环境标准的作用,环境标准的分类与分级;水质标准;大气标准。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环境标准的作用、分类与分级,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掌握水质各类标准的应用范围;大气各类标准的适用范围。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一)目的与要求1. 了解水资源情况及水体主要污染物的分类情况;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监测项目。

2. 掌握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的方案制订。

3. 掌握水质监测的布点、水样采样与保存方法,了解水样的一般预处理方法。

4. 掌握各种污染物国家标准监测方法的原理、监测技术、监测结果数据的处理方法。

掌握主要的监测分析仪器的基本组成、原理和操作方法。

5.了解各种污染物与国家标准方法等效的监测方法的原理、监测技术及结果处理。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水质污染与监测1. 主要内容:我国和我省水资源与水质污染现状;水质监测对象和目的,监测项目的选择;污染物的形态分析。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监测项目,污染物的形态分析。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监测对象和目的及监测项目的确定。

第二节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1. 主要内容:地表水质量、地下水质量、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定。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地表水、地下水的范畴,水污染源的类型;制定监测方案的步骤,内容;地表水质量、地下水质量、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定。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重点掌握地表水质量和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定方法,包括地表水采样断面的设置,采样点的确定等。

1. 主要内容:水样的类型;水样的保存方法;水样预处理的方法;流量的测定。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各类水样的采集方法,水样的保存方法。

流量的测定。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各类水样的采集方法,水样的保存方法。

流量的测定。

第四节水样的预处理1. 主要内容:水样的消解;富集与分离。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消解;富集与分离的目的及常用方法。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水样的消解方法和常用的富集与分离方法。

第五节物理指标的检验1. 主要内容:水温、臭和味、色度、浊度、透明度、残渣、矿化度、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等物理指标的测定。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各项物理指标的概念、用途及测定方法。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各项物理指标的测定方法原理,用途及操作要点。

第六节金属化合物的测定1. 主要内容:铝、汞、镉、铅、铜、锌、铬、砷等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金属化合物的原理和操作要点;各类测汞仪的原理及操作要点;分光光度法测定各类金属化合物的原理及测定要点;测数据的处理。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各类金属化合物国家标准监测方法的原理、监测技术和监测数据的处理;了解与国家标准方法等效的监测方法的原理、监测技术及结果处理。

第七节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1.主要内容:酸、碱度和pH的测定、DO、CN-、F-、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总氮、硫化物、各种形态的磷等项目的测定方法原理及操作要点。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非金属无机物监测方法原理、水样处理、监测技术、监测数据的处理。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非金属化合物国家标准监测方法的原理、监测技术和监测数据的处理;了解与国家标准方法等效的监测方法的原理、监测技术及数据处理。

第八节有机污染物的测定1. 主要内容:有机污染物综合指标和类别指标(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总有机碳、挥发酚、硝基苯、石油类等)的测定;特定有机污染物(苯系物、挥发性卤代烃、氯苯类化合物、挥发性有机物等)的测定。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总有机碳、挥发酚、硝基苯、石油类等指标的相关概念、监测方法原理、监测技术、监测数据的处理。

气相色谱仪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有机物监测分析中的应用。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熟练掌握有机污染物综合指标和类别指标的国家标准监测方法的原理、监测技术和监测数据的处理;掌握气相色谱仪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有机物监测分析中的应用。

了解与国家标准方法等效的监测方法的原理、监测技术及结果处理。

第三章环境空气和废气监测(一)目的与要求1. 了解大气污染物的存在状态及时空分布特点,污染源的类型。

采样时间和频率。

3. 能够根据污染物的存在状态、浓度、污染源的特点及所采用的监测方法,正确选用合适的采样仪器和采样方法。

4. 掌握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光化学氧化剂、臭氧、总烃及非甲烷烃、氟化物、汞蒸汽等气态、蒸气态污染物的国家标准测定方法的原理及测定技术,了解先进的仪器测定方法的原理。

5. 掌握各种颗粒物的测定方法及测其化学组分时,样品的预处理方法。

6. 了解测定大气降水的目的,并能进行布点采样,对降水中的组分进行测定。

7. 掌握对烟气的温度、压力的测定方法,并能利用测得的数据进行烟气流速、流量的计算。

8. 了解流动污染源各种污染物的采样监测方法。

9. 了解标准气体的两种类型的配制方法及使用范围。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空气污染基本知识1. 主要内容:大气与空气,空气污染;空气污染源;空气污染物的存在状态与时空分布特点;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表示方法。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空气污染源的类型;空气中的污染物及其分布特点、浓度表示方法;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大气污染对人和生物的危害;各种大气污染物的存在状态及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污染源;掌握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表示方法及其换算。

第二节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1. 主要内容:监测目的;调研及资料收集;监测项目的确定;监测站(点)的布设;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

采样方法、监测方法及其质量保证。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的步骤、内容;监测项目的确定;监测站(点)的布设;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的确定。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能够根据监测目的确定监测项目,并根据监测区域污染源的分布特点布设采样网点及确定采样时间和频率。

第三节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1.主要内容: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直接采样法;富集(浓缩)采样;采样仪器、采样效率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常用的空气样品采集的方法和采样仪器的使用。

第四节空气中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的测定1.主要内容:总烃及非甲烷烃的测定、挥发性有机物等指标的测定;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的测定方法;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气态、蒸气态污染物的国家标准测定方法的原理、熟练掌握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光化学氧化剂、臭氧、氟化物、硫酸盐化速率等指标的采样技术及测定技术,了解气相色谱等仪器测定方法的原理。

第五节颗粒物的测定1.主要内容: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自然降尘量等指标的测定;空气中颗粒物组成的测定。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大气中颗粒物的分类,各种颗粒物的测定及其化学组分的测定。

第六节降水监测1.主要内容:降水监测的目的意义、采样点的布设、样品采集与降水组分的测定。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采样点布设的原则;样品采集和降水组分测定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