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人教版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解决办法:1.通过史料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和过程,并结合现实生活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2.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衰落表现,并引导学生思考其衰落的原因。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历史教训的理解,教师进行总结和引导。
-学生可以研究其他历史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王朝兴衰,如五代十国、宋朝、明朝等,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教训。
-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唐朝衰落后的历史变迁,如五代十国的分裂和混乱,宋朝的崛起和繁荣,以及元朝、明朝、清朝等朝代的更替。
-学生可以探究安史之乱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如对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作品的影响,对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影响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历史教训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引入现实生活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时事分析能力。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听讲,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有了深入的了解。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下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课题《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单元一学科历史年级七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唐玄宗执政政策的转变,帮助学生了解到历史人物对历史的作用,从而警示自身需注重个人素质的提高,居安思危。
通过对唐朝由盛转衰而亡的了解,由史入政,培养学生参政意识。
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表象之中归纳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由小见大。
通过影像资料了解安史之乱的经过。
再由学生论证安史之乱的影响,培养学生历史研究的思维。
通过史料分析得出五代十国的特点。
知识目标:1.知道安史之乱的概况及历史影响。
2.了解唐末农民起义、唐朝灭亡等基本史实。
3.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历史局面。
重点盛世经济的繁荣;唐朝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难点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含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视频《韩熙载夜宴图》,引入课题。
学生看视频,初步感知唐朝后期政治的腐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讲授新课 1.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课本内容。
3.学习第一部分:安史之乱(1)明确“安史之乱”的意思。
“安”:安禄山。
“史”:史思明。
安史之乱是755--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想唐朝中央政府发动的、争夺权力的战争。
(2)播放视频《安史之乱》。
(3)讲解安史之乱的原因。
用材料做引导,得出原因:中央: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日渐腐化,重用奸臣,政治黑暗腐败;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内轻外重之势。
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学课本内容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回答学生看视频,初步了解安史之乱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本内容检查自学情况直观,容易记忆(4)学习安史之乱的过程。
以图片的形式进行讲解。
明确安、史的进军路线和评判安史之乱的路线。
(5)研读材料,总结出安史之乱的影响。
4.学习第二部分: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播放《黄巢起义》的视频(2)讲解黄巢起义的原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原因、影响;(2)了解藩镇割据;宦官专权;(3)唐末农民起义原因、简单经过及历史作用;(4)五代十国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过程、影响的分析,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揭露地主阶级腐朽反动的本性,并说明这一切正是唐朝国势衰落的原因。
(2)理解五代十国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也认识到当今反腐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战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的过程和藩镇割据的概念【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资料研习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唐朝末年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唐荣耀》为导入点,男女主人公在乱世中挣扎,当时的乱世是怎么爆发起来的?PPT展示出大唐荣耀的剧照和安禄山、史思明的相片,引出安史之乱。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第一篇章:安史之乱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书本23-24页,思考①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②安史之乱过程?③安史之乱影响?PPT出示材料材料一:天子骄于佚乐而用不知节,大抵用物之数,常过其所入。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一》材料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材料三:(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结合以上材料,说一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统治情况学生结合书本讨论,教师总结:(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安史之乱的成因和影响;
技能目标:知道唐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唐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难点:知道五代十国局面的成因;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安史之乱吗?它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二、安史之乱:
师:课件出示安史之乱的内容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安史之乱为什么会发生?它对我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复兴》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复兴》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将能够:- 了解安史之乱对唐朝造成的严重影响;- 理解唐朝通过经济、政治、军事等措施实现复兴的过程;- 掌握相关历史术语的基本含义,如安史之乱、唐朝复兴等。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 唐朝复兴的措施和过程。
教学准备- 教材《世纪之战》、《华丽的帝国》;- 多媒体设备;- 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地图引起学生对唐朝的兴趣。
- 提出问题:“你们对唐朝了解多少?”- 通过与学生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2. 正文(30分钟)- 介绍安史之乱的背景和原因,并引导学生分析其对唐朝的影响。
- 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安史之乱的具体情况和背后的政治因素。
- 引导学生思考:“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复兴产生了什么影响?”- 分组讨论并汇报结果。
3. 唐朝复兴(30分钟)- 介绍唐朝复兴的过程和措施,包括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改革。
- 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呈现唐朝复兴的关键事件和改革措施。
- 提出问题:“你认为哪些措施对唐朝的复兴起到了重要作用?”- 学生进行个人回答,并进行讨论。
4. 小结与延伸(10分钟)- 总结研究内容,强调安史之乱和唐朝复兴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相关历史知识,了解其他朝代的兴衰。
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收集学生课堂讨论的结果和小结;- 检查学生对相关历史术语的理解程度。
教学反思本课程通过引入相关历史事件和复兴措施,旨在激发学生对唐朝历史的兴趣,并加深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理解。
可以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增加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是本册的重点章节之一。
本课主要讲述了唐朝中期以后,安史之乱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严重破坏,以及唐朝在经历这场大乱之后逐渐走向衰落的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数据,展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画卷。
本课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史料,有助于学生了解唐朝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隋唐时期的历史,对唐朝的繁荣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安史之乱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存在着一些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掌握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的衰亡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和平稳定的环境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的衰亡过程。
2.难点:安史之乱的原因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和过程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再现唐朝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以便于生动展示唐朝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
2.教学素材:搜集相关的历史史料,如论文、书籍等,用于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
3.分组安排:提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便于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唐朝繁荣的景象,然后引出安史之乱,让学生初步感受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中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让学生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唐朝的繁荣时期,对于唐朝的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深化对唐朝历史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的兴衰变迁,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唐朝衰亡的原因。
2.难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史料的阅读和分析,使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和相关史料。
2.教室座位布置,便于小组合作。
3.相关历史地图和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唐朝繁荣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繁荣。
然后提出问题:“唐朝为什么会从繁荣走向衰落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
同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史料,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反馈。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总结等方式,巩固学生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的理解。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兴衰变迁。
七年级历史下册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人教版
(4)历史地图作业将主要评估学生的地理知识和图表绘制能力,以及对学生对唐朝疆域变化原因的理解。
教师将在作业批改后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提供改进建议,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进一步深化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理解。
七年级历史下册 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主要内容包括:
1. 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
2. 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影响以及平定叛乱的措施。
3. 唐朝衰落的表现,如政治腐败、边疆危机、农民起义等。
4. 唐朝衰亡的重要事件,如黄巢起义、朱温篡唐等。
课后作业
1. 简答题:请简述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
答案: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主要有政治腐败、边疆危机、农民起义等。
2. 论述题:请论述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经济的影响。
答案: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得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秩序混乱,财政收入减少,社会动荡不安。
3. 案例分析题:请分析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的主要措施。
答案: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的主要措施有加强中央集权、改革财政制度、加强边疆防御等。
4. 比较题:请比较安史之乱前后唐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答案:安史之乱前后唐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加强中央集权、改革选举制度、设立节度使等方面。
5. 应用题:请结合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历史,谈谈你对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认识。
5. 掌握唐朝衰亡的历史教训,认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人教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2)阅读相关诗文和史料,培养提炼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3)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直观认识五代十国时期政权的更迭与分立,培养从历史地图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难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三部分内容展现了唐朝灭亡前后的基本历史概况,串起这三部分内容的线索是地方上节度使势力的发展变化。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历史的变迁,实质是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的结果。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讲述法、图示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安史之乱1.原因:朝政腐败;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外重内轻2.经过:755年,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763年,在北方少数民族帮助下,唐朝平定叛乱3.影响:唐朝由盛转衰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黄巢起义:黄巢率众起义,攻入长安,建立政权2.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亡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2.实质和影响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1.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高峰时期,有许多诗词流传千古。
其中大诗人杜甫的诗被称为A.诗仙 B.诗史 C.诗圣 D.诗鬼2.2.如果你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南宋都城临安,你的经历中可能有①使用景德镇瓷器②骑骡子出门旅行,携带纸币、住邸店③在在“勾栏”中听说书艺人讲岳飞抗金的故事④与朋友一起踢足球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3.3.下列言论不属于唐太宗治国思想的是A.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绝浮云,诸侯尽西来。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人教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酿成“安史之乱”的情况;知道唐末农民起义及唐朝的灭亡、中国进人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的了解,认识到治理国家要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的重要性;通过思考“强盛的唐朝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也是唐朝政治腐败的结果;理解出现“五代十国”纷乱局面中的统一因素,认识到国家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认识到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r藩镇割据的概念及其所造成的危害。
理解五代十国时期存在的统一因素。
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唐朝安史之乱、反映安史之乱的诗歌及五代十国形势图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突出“开元盛世”。
二、导入新课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们还记得这位诗人的名字吗?(杜甫)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答得很好。
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
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
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
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总结:朝政腐败,预伏着危机。
2.安史之乱:让学生看《安史之乱》示意图。
让学生说出安史之乱的时间、叛军将领。
简单概括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虚。
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
3.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藩镇割据(1) 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教学设计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背景;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将直接影响历史发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衰亡,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2.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玄宗幸蜀图》图)讲述杨贵妃的死: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怒,陈玄礼认为杨国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杨国忠的意图。
这时吐蕃使者正率领20多人围堵杨国忠,抱怨没食物。
有官兵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死肢解,头被枪挑着竖在驿站门口。
陈玄礼及韦谔请求玄宗杀死杨贵妃。
高力士劝说玄宗保军心安定,杀死杨贵妃。
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
此后,玄宗入蜀。
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
这就是《玄宗幸蜀图》的历史背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以从中汲取教训。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一)背景(原因):(多媒体展示唐玄宗的画像)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
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二)过程(多媒体展示以下列材料)史料解读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
七年级历史下册 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新人教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课标内容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二、学情分析唐玄宗与杨玉环的故事在影视剧中有所涉猎,一部分学生比较了解,知道唐朝灭亡是由于唐玄宗后期的享乐造成的,但是这只是其中一个因素。
分析问题要全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唐后期的政局,让学生知道唐朝的灭亡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培养他们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三部分内容展现了唐朝灭亡前后的基本历史概况,串起这三部分内容的线索是地方上节度使势力的发展变化。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历史的变迁,实质是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的结果。
四、教学准备1.登陆优教同步学习网,在同步备课下,设置版本章节,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人教版;2.在课程目录下选择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3.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浏览《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名师教案;4.在课前预习——名师预习,将《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在我的作业中查收完成学习;(或者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下将WORD版本课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
)5.在同步备课——课堂教学——名师课件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名师课件,并将本课名师课件一键加入我的课件。
6.在同步备课——随堂训练——名师训练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自学检测、互动训练试卷。
7.授课预览处点击进入授课端名师课件或我的课件中进行预览。
注意要在授课端选择本课的对应目录。
五、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史料讲解、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目标1:结合教材,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的基本史实。
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是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唐朝后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插图,帮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史实观念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唐朝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简单经过有一定的掌握。
但他们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深层原因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历史词汇和概念还不够熟悉,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了解唐朝衰亡的主要历程和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资料分析,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理解历史人物的动机和行为,培养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2.唐朝衰亡的主要原因。
3.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复杂性。
3.小组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3.教学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详细介绍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主要历程和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巩固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3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历史事件。
通过分析教材,我们可以得知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和过程。
此外,教材还涉及了一些重要的人物和史实,如唐玄宗、肃宗、代宗等皇帝,以及安禄山、史思明等叛乱首领。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唐朝的一些基础知识,如唐朝的建立、发展和衰落。
但是,对于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具体原因、过程和影响,可能还有一定的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和过程;掌握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相关史实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解释历史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中汲取历史教训,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和过程。
2.难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分析。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运用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唐朝的盛世和衰落,增强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教案:本课教案。
3.史料:与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相关的史料。
4.课件:本课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盛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唐朝的盛世有哪些吗?请大家回忆一下。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人教版
4.虚拟现实技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创设唐朝时期的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唐朝的繁荣与衰落,提高学生的时空观念。
5.互动平台:利用互动平台,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1.安史之乱的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
2.唐朝衰落的原因,如政治腐败、宦官专权、边疆战事等。
3.唐朝衰落的具体表现,如长安陷落、藩镇割据、民变频发等。
4.安史之乱与唐朝衰落对后世的影响。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包括:
1.时空观念:通过学习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历史事件,使学生能够理解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安史之乱的发生、发展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观察评价: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例如,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是否认真听讲,是否积极思考问题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提高教学效果。
3.测试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测试或随堂练习,了解学生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掌握程度。通过测试结果,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视频资源:
-《中国历史》纪录片:播放该纪录片的相关章节,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隋唐风云》电视剧:观看该剧的相关剧集,通过剧情发展了解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历史事件。
2.拓展要求: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深入研究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历史事件。
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协助学生完成课后拓展任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2。
教材以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为主题,通过讲述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唐朝晚期的社会矛盾,理解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较浅。
在学习本课时,学生需要掌握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及其对唐朝的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
学生可能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具体细节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相关历史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及其对唐朝的影响,掌握唐朝衰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树立和平发展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及其对唐朝的影响,唐朝衰亡的原因。
2.难点:安史之乱的背景和过程的深入了解,唐朝衰亡的原因的探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相关知识。
2.合作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问。
3.讲授法:教师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辅助教学。
3.历史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视频资料:准备与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唐朝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思考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是本册的重点章节之一。
本课主要讲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历史事件——安史之乱,以及其对唐朝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材从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让学生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安史之乱这一复杂的历史事件,学生可能对其背景、过程和影响等方面的理解尚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安史之乱对唐朝衰亡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的原因及其对唐朝产生的深远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献资料等,生动展示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唐朝盛世景象为背景,引出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安史之乱的原因及其对唐朝产生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课堂讲解,重点阐述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5.案例分析:分析安史之乱中的典型事件,如“马嵬坡之变”,深入理解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
6.历史地图:展示安史之乱时期的历史地图,让学生直观了解唐朝的疆域变化。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精品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安史之乱;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这首诗的前半段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但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
曾以繁荣和开放著称的唐王朝为什么会走向衰亡?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1.指导学生阅读“安史之乱”一目,并回忆第2课中的“开元盛世”相关内容,找出形容唐玄宗前期、后期统治表现不同的关键词。
提示: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2.唐玄宗用人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什么后果?提示:通过比较可以知道安禄山等节度使势力发展与唐玄宗的识人用人有密切关系。
玄宗后期,重用善于逢迎的李林甫,任用番将安禄山等掌管重兵,种下了安史之乱及藩镇跋扈的祸根。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代为右相,他身兼40余职,妒贤嫉能,结党营私,生活奢侈。
其所作所为,引起公愤。
故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
3.材料展示材料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隋唐以来,河北幽州一带民族杂居,契丹、奚、突厥等族的习尚与汉不同,当地官员虐待少数民族,实行高压政策。
材料二: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4.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的爆发还有哪些原因。
提示:(1)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2)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5.指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安史之乱的史实,了解学习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人物、主要经过和结局。
请学生课上与大家分享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背景;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将直接影响历史发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衰亡,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2.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玄宗幸蜀图》图)讲述杨贵妃的死: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怒,陈玄礼认为杨国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杨国忠的意图。
这时吐蕃使者正率领20多人围堵杨国忠,抱怨没食物。
有官兵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死肢解,头被枪挑着竖在驿站门口。
陈玄礼及韦谔请求玄宗杀死杨贵妃。
高力士劝说玄宗保军心安定,杀死杨贵妃。
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
此后,玄宗入蜀。
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
这就是《玄宗幸蜀图》的历史背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以从中汲取教训。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一)背景(原因):
(多媒体展示唐玄宗的画像)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
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
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二)过程
(多媒体展示以下列材料)史料解读
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
国忠忌恨。
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
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1.(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基本过程)教师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
763年被平定)
2.(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影响)读教材,学生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
答案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1.(多媒体展示黄巢起义图)学生读教材和图,抢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
答案提示: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
2.(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
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2.(多媒体出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根据课本知识,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答案提示:唐朝藩镇割据。
2.(多媒体出示五代十国的地图,提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答案提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三、课堂总结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几百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重点是记诵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教训和人生观。
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发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
在就是认识到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从而意识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宿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