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经的论文诗经鉴赏论文-论《诗经》的女性心理
浅谈《诗经》中的女性
浅谈《诗经》中的女性作者:李玫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7期摘要:《诗经》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不可或缺的文学著作,生动地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图景。
其中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女性形象,给我们感动的同时也给我们更多思考。
关键词:《诗经》女性美反抗性[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07-0014-02《诗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源远流长,为五千年的文明增加了绚烂的色彩。
在历史传承中,男性占据了时代的主题,女性只拥有很小的角落,但在永不停歇的大时代大趋势面前,我们不得不承认这部分女性所起的巨大作用。
作为一本文学巨著,《诗经》塑造了众多经典的文学形象,女性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她们以弱不禁风的形象,微不足道的命运,给后人更多思考。
一、女性的美《诗经》中的女性都只是一些简单的形象,她们不像男子一样有远大的抱负,也没有建功立业的大志向大理想。
不过,也正因为她们有着与男子且然不同的方向,才成就了自身经典的文学形象。
1.体态美《诗经》中的女性都是美的化身,她们与生俱来就有美的特点,自身就是一个美丽的女神。
因此,在人物外在设计上,作者不忘加入了很严格的审美要求,在作者的笔下没有丑陋女性,她们有着姣好的体态,清新的容貌,在视觉上让人感受到美,让人从内心不由得发出爱怜。
《关雎》中的女性就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子,让人一看就有了视觉的冲击感。
她苗条,大方端庄娴静。
整体感受就是没有任何缺憾,虽然不能用完美来形容,却也可以使人过目不忘。
这么美丽的女性,自然会让人顿生爱慕之情,“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以男主角就将这漂亮的姑娘视作自己理想的交往对象,所以从一开始的描写上,作者就注重女主人公的形象描写,首先在外貌上就给予充分的肯定,作者相信君子所求的定然是美丽的化身,也体现了作者的理想主义。
与君子匹配的定然是一个容貌姣好的女子。
只有这样,才值得君子的思念“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论《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5篇模版]
论《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5篇模版]第一篇:论《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论《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其爱情诗更是体现那个时代人民的情感生活,犹如原野中一股清新的风,令人心旷神怡,更如一株带露的春草,蓬勃鲜亮。
其思想内涵从现代的眼光看来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拥有超越时代的永恒的美学价值与艺术魅力。
《诗经》中爱情诗的女性形象美的色彩是促成《诗经》爱情诗千古不衰的重要原因,历代评论家对此都有深刻的见解。
《诗经》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
它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
对女性美的关注,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
《诗经》中与女性有关的作品占其总数305篇的三分之一,与女性爱情有关的作品占其总数的五分之一。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诗经》是我国女性文学史的第一页,是我国文学作品中最早对女性的关注。
我们从这些篇章中可以体会那个时代女性对待情感、婚姻、生活的基本态度,了解夫权文化背景下女性在婚姻家庭中所遭受的精神痛苦与情感奴役、地位低下的真实境况,进而理解中国女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为争取平等与自由所做出的奋争与牺牲。
后来随着封建宗法制度的逐渐确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些,在诗经作品丰富的女性形象演变中具体体现了出来。
一、《诗经》产生的时代背景《诗经》产生于我国由奴隶社会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我国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人类生活和社会风貌。
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规范社会等级关系的封建礼教正在形成并逐渐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一时期,各种野蛮的婚俗还大量存在,男女之大防还不甚严,但周天子为维护统治,推行宗法制度,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加以约束和规范,出现了礼的萌芽,社会风气也从开放转变到“男女授受不亲”的保守,这些深深地影响了那一时期女性形象的变化。
《诗经》中对于女性的描写真实自然,孔子“思无邪”的形容恰如其分。
论《诗经》中的心理描写
论《诗经》中的心理描写摘要:《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诗歌发展的源头,并以其博大精深灌溉着中国诗歌的百花园,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卓绝的诗人。
成功的人物心理描写是其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诗经》从多个角度刻画人物心理特征,为我们呈现出先秦时期先民的内心世界。
用多种手法描写不同的心理表现,带领我们更深刻地体会诗中的情与意,更透彻地领悟诗中所描述的那个时期的社会面貌,仔细品读《诗经》带给我们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诗经》;心理描写;心理情感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003-01心理描写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对处在一定环境中的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它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
作者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使读者能够直接深入人物的内心心灵,探寻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诞生于二千五百年前的《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自汉儒把《诗经》奉为经典,并以“美刺”来解说诗篇的“微言大义”,这些本来“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朱熹《诗集传》序)的作品,都成了为时政得失,为“美教化”“厚人伦”而说教的工具,《诗经》本身的文学价值被长久埋没。
然而《诗经》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道德上的教化,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接触。
诗文中种种的描述都在向我们诉说那个时代人们内心的情感表达,更多地是在向我们传达先民所生所长的社会环境、风俗习性、人文风情和情感体验。
《诗经》不是个制约我们的情感行为的枷锁,而是带领我们探索心灵深处的呼唤、了解先民内心的真情、感受先秦时期文学氛围的钥匙。
诗歌的源起,也可以说文学作品的源起,历来众说纷纭。
但可以肯定的是,任何一种即成状态,都不可能只有一种因由,事物的多样性后知后觉地彰显出是多种独立起因揉合而成。
在文学的起源问题上,影响较大的理论主要有巫术说、劳动说、游戏说、心灵表现说等。
诗经鉴赏论文--浅谈诗经中的爱情(精选5篇)
诗经鉴赏论文--浅谈诗经中的爱情(精选5篇)第一篇:诗经鉴赏论文--浅谈诗经中的爱情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创作,其中描写爱情的诗篇占了很大的比重。
《诗经》中的爱情诗,有的清纯而自然,有的热烈而浪漫,但也会有“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诀恋及婚姻不幸的痛苦哀怨。
杨老师在授课的时候主要以诗经中爱情为主线,旁征博引,层层递进,带我们重游了古人的情感之路。
接下来我主要从爱情中的“相遇”,“相爱”再到“诀别”浅谈诗经中的爱情。
,相遇:伊人依新装,新颜欢心漾。
最喜欢泰戈尔的那首《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在古代的恋爱中是否亦如诗中所言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诗经·周南·关雎》)这首诗作者热情地表达了自己对一位窈窕美丽、贤淑敦厚的采荇女子的热恋和追求,表达了对与她相伴相随的仰慕与渴望,感情单纯而真挚,悠悠的欣喜,淡淡的哀伤,展现了男女之情的率真与灵动。
因此,孔圣人说:《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有人说,在爱情方面,女方总是处于被动,即使有了心仪的人也无法表白,在古代是否真的如此呢?“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诗经·卫风·淇奥》)这首诗便以一位女子的口吻,赞美了一个男子的容貌、才情、胸襟以及诙谐风趣,进而表达了对该男子的绵绵爱慕与不尽幽怀。
显然,在爱情方面女方也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
落花如有意,流水情亦长。
记得,三毛曾说“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发现你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卫风·木瓜》)描述了古时候青年男女自由相会,集体相会、自由恋爱的美好,女子把香美的瓜果投给集会上的意中人,男子则解下自己身上的佩玉等作为定情信物回赠给心目中的那位姑娘。
论《诗经》的女性心理
( 二) 矛盾踌躇 , 情理冲突 某些有关爱情 的篇章 , 也表现 了情 与理的 冲突, 昭示着封
建伦理观念正趋形成 。 《 桧风 ・ 羔裘》 中的“ 岂不尔思? 劳心切切 ” 、
“ 岂不尔思 , 我心忧 伤” 及“ 岂不尔思? 中心是悼” 等句表现了女子
沉浸在丈夫就在 眼前时的情 景之 中。这是双方相见时的最后一
为核 心的各种微妙复杂的女性心理。从《 诗经》 中那 些以表现女性形 象为主的诗歌进行深入分析 , 女性心理对后世的积极
影 响折 射 出女 性 心 理 的魅 力华 彩 。
关键 词: 婚 恋诗 ; 战争 ; 徭役诗 ; 后世影响
中图分 类号 : 1 2 0 7 . 2 2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5 ) 2 3 — 0 0 1 8 — 0 1
是什么原 因让这位女子无法 与男子相爱 ,但却能真实地感受到
她 内心 的矛 盾 和 忧 思 。
( 三) 青春易逝, 渴望婚姻
诵之、 弦之 、 歌之 、 舞之 , 对后世的文学艺术 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在 中国传统 的文化氛围里 ,女性 的心理依 旧保持着传统的 观念 , 即使是在当今全球文化趋同化的现在社会 , 中国传统文化
依 旧在女性 心理根深蒂固 , 这并不是贬低女性 , 而是褒奖女性心 理 的细腻 , 纯真仍让我们感动 。 参考文献 :
[ 1 】 聂永 华. 《 诗经》 亲情诗 的文化蕴含与 文学母题L 刀 . 郑州 大学学报,
2 0 0 5 ( 0 6 ) .
《 诗经 》中有一些诗歌反映 了女子求偶 盼嫁 的焦 急心理, 最 典型 的是 《 召南 ・ 摞有梅》 全 诗充分体现 了一女子 急切 盼嫁的心 理, 如怨如慕, 悱恻缠绵。 与这首诗相对比 , 《 周南 ・ 桃天 》 则充满 了
浅谈《诗经》中的女子形象
浅谈《诗经》中的女子形象第一篇:浅谈《诗经》中的女子形象浅谈《诗经》中的女子形象摘要:《诗?》中的305篇作品,交织成一幅多层次的、多角度的,从多个方面展现殷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
它的每篇作品,都潜含着无数的可以发扬的文化内容。
它是中国上古文化一部形象化的历史,从远古到周代社会的文化积淀。
在《诗经》所产生的年代,分封制是其上层建筑,而婚姻制又是分封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从《诗经》当中的婚恋诗中,通过不同女子的形象,我们也可以了解到那一个时代的文化与历史。
关键词:《诗经》;端庄淑贤;哀婉悲戚;率性泼辣;周文化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长河中,在中国古代的泱泱文化中,有质朴的《诗经》,绮丽的《楚辞》,博大璀璨的唐诗,豪放或婉约的宋词,灵动、典实的明清小说和散文。
但是《诗经》却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中的305篇诗歌,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也都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诗经从多方面反映了它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我们从农事诗中,看到了在农业生产中辛勤地劳作的农奴;从战争徭役诗中,看到了仆仆风尘的役夫征人;从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中,看到那些关心国家时政的优秀人物;从婚姻爱情诗中,看到了周人的婚姻习俗;从其他诗篇中,我们也看到周代社会各种各样的民俗风情,等等。
可以这样说,诗经不是随意就能够读懂的,许多看似简单的诗句中却包含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下,耸立着由不同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上层建筑。
”所以《诗经》自然也有它所产生的社会条件,反之它又反映这种现状。
《诗经》三百篇的形成,正是西周王朝“制礼作乐”的文化产品。
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是由《诗经》所开创的,而《诗经》流淌的又是周文化的精神血液。
《诗经》中的305篇作品,交织成一幅多层次的、多角度的,从多个方面展现殷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
它的每篇作品,都潜含着无数的可以发扬的文化内容。
试论《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
试论《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前言《诗经》研究已为数不少,而《诗经》的女性探究还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尚待发掘,在《诗经》所描绘的纷繁芜杂的时代画卷中,女性社会无疑是最多姿多彩的一部分,305篇诗歌中涉及女性生活的达到1/3以上,这众多诗歌充分展示了《诗经》女性多情的世界和丰富的生活,或纵情放歌,或向隅低吟。
女性在《诗经》中如此重要,以至于游国恩先生认为:“与其说‘风骚’代表《诗经》与《楚辞》,倒不如说代表女性”。
《诗经》中很多诗歌可以确知是出自女性,其中包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女性形象,它们是《诗经》女性研究的基点,亦是重点。
《诗经》作品多以直接抒情言志出之,且多以女性为主角,然而从汉代以来的各注家,在解释《诗经》的时候,对诗中女性独特的情感、女性复杂的思想大多从诗教出发,把吟咏性情的民歌曲解为警世的教条,虽论及了《诗经》时代的一些女性观念,但未关涉女性形象。
女性观念与女性形象的区别在于女性观念是指所有与女性相关的认识,而女性形象主要强调女性化的(具有时代女性特征的)角色认知,女性化的思维、判断等。
《毛传》、《郑笺》、《孔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诸家一脉相承均以“美刺”论诗,朱熹等人正视《诗经》中女性情思的存在,朱熹在《诗集传·序》中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歌咏、各言其情者也。
”又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之于咨磋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
”朱熹认为《诗经》中的多数歌谣是男女表情达意的心性之作,承认了诗中存在的女性思想和女性情感,但他在具体的诗篇解读中又用“讳淫”、“刺淫”的态度对待其中的女性的思想与情感,终究不能客观地对待诗中真实存在的女性形象。
此间的《诗经》女性形象研究,还不能称之为研究,只能说一些注家那里看到了《诗经》女性形象研究的萌芽,而《毛传》等注本虽抹杀了《诗经》的女性形象,但其中一些女性教化的注文对于更好地了解《诗经》时代的女性形象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诗经》中女性意识探析
《诗经》中女性意识探析《诗经》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光辉篇章。
在诗经中,女性形象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塑造了古代女性的道德观念、人生价值和家庭责任等。
本文探讨《诗经》中女性意识的特点和意义。
一、女性意识的传统意义在古代社会中,女性地位卑微,男尊女卑的价值观念深刻影响了古代社会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氛围。
然而,在《诗经》中,女性形象充满着温情和睦、贤德和美,是一种非常积极向上的形象。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如女子悲、女子无命、女冠、女曰鲁、女曰荀、女曰子蟜等,通过咏叹、祈祷、协调等手法表达了对女性的尊崇和关爱。
在古代社会中,这种良好的道德风尚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建设都起到了相当积极的意义。
作为中国文化宝藏中的瑰宝,《诗经》中的女性形象,更为现代女性提供了一种美好的人生价值。
在当今社会,女性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女性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传统观念对于女性的影响仍然存在。
《诗经》中所表现出的女性形象,特别是其塑造的女性道德观念、人生价值,都为现代女性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三、女性意识的当代价值在当代社会,女性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地位已被进一步海澄台和提高。
因此,《诗经》中的女性意识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也更为深远。
在Women's Day这一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和思考诗经女性意识的当代价值。
1. 强调女性的尊严和自由诗经中的女性形象表达了对女性独立、尊重、自由的呼唤和渴望。
《诗经》中的女子吟咏、哀思、喜悦,呈现出她们独有的“女性魅力”,这种魅力体现了女性的独立自主和自由性。
对于当代女性而言,如何实现自我价值、保护自身权益、争取社会地位,都需要通过强化自身形象、延伸社交网络等多种途径实现。
诗经中刻画的女性形象,为现代女性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持和启示。
2. 倡导传统家庭观念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
《诗经》中女性意识探析
《诗经》中女性意识探析《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一,包含了大量的女性形象和女性意识的表达。
这些古代诗词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观念和对女性地位的认知,也展现了古代女性在家庭、社会和情感中的种种遭遇和心情。
本文将对《诗经》中的女性意识进行探析,以期对古代女性形象有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第一篇《诗经》中的女性形象《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基本可分为贤妻、温柔、贞节和美丽四种类型。
首先是贤妻形象,如《小雅·节南山》中的“瞻彼南山,有乩其田,有女归来,自卫以室。
”这句诗中,女性被描绘为归家勤劳的形象,展现了古代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勤俭持家和贤淑温柔。
其次是温柔的女性形象,如《小雅·甫田》中的“是将是思,父母之生,室家之好。
”这句诗描绘了女子温柔体贴的形象,她们是家庭的温暖和柔情。
再次是贞节的女性形象,如《国风·邶风·击鼓》中的“三岁贞石,一岁贞女。
”这句诗中的“贞女”形象展现了古代女性坚贞不渝的品格和节操。
最后是美丽的女性形象,如《国风·邶风·击鼓》中的“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美目盼兮。
”这句诗中描述了女性美丽动人的形象,她们如阳光明媚。
《诗经》中的女性意识主要表现为家庭责任、情感纠葛和心灵抒发,反映了古代女性在家庭、社会和情感中的种种遭遇和心情。
首先是家庭责任方面,如《小雅·节南山》中的“有女归来,自卫以室。
”这句诗中描绘了女性回家务农的场景,表现了她们在家庭中承担的责任。
其次是情感纠葛方面,如《大雅·思齐》中的“無瑕取尚,亦有昏以为心。
”这句诗中表现了女性在感情方面的纠结和难以抉择,展现了她们的情感世界。
再次是心灵抒发方面,如《国风·邶风·击鼓》中的“女曰差池,曾是作恃。
”这句诗中反映了女性对于生活、情感的苦闷和抱怨,她们用诗词抒发内心的感受。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意识反映了古代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展现了她们在家庭、社会和情感中的遭遇和心情。
诗经论文(五篇)
诗经论文(五篇)第一篇:诗经论文小论《诗经》的艺术价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诗经》大约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名《诗三百》,其内容深刻地反映了中国这段历史时期各阶层人们的生活.成为了一面反映当时周王朝社会的镜子。
它是中华文化的优秀遗产,是祖先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地位。
它开启了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方法,成为文学的典范;奠定了中国诗歌以抒情诗为主的发展方向,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具有政治、历史、文学等多方面的价值与含蕴。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发端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然而历史发展至商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才开始形成。
周代一方面承载了前代的风俗、宗教遗存,另一方面,在因袭夏商两代文化基础上,接受前代覆亡教训,于商周社会大变动之际进行维新,逐渐开始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过渡,并“制礼作乐”,确立了深刻影响后代的礼乐制度。
虽然形象体现周代文化的《诗经》所蕴涵的思想内容是未经系统加工的感性形式。
但它展示了整体的社会背景和氛围,构成那一时代的普遍社会心理。
《诗经》中基于原始宗教和农业文明而形成了浓厚的自然意识、人与自然之间息息相通的亲和关系。
《诗经》的305篇作品,组合成一幅多层次、多角度展现上古历史的立体画卷,对商周以来至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与人的精神风貌、政治观念及民间风俗、社会文化心理作了形象化的展示,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形态。
而其中所蕴含的艺术价值更是对后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一、面向现实,朴实、自然的风格特征《诗经》作品主要产生与我国古代中原和北方地区。
作为文学作品,它的艺术形式体现了殷商和周代那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理性精神,表现出重人事、重实际、重现实的特征。
在艺术风格上,《诗经》三百篇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但从总体上看,不能不说是以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为其基调。
这一艺术风格直接表现为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真率地表达感情。
关于诗经的论文诗经鉴赏论文-论《诗经》的女性心理
关于诗经的论文诗经鉴赏论文-论《诗经》的女性心理在《诗经》的各类诗歌中,以女性的独特视角审视爱情与婚姻的婚恋诗与战争、徭役诗无疑是其中的精彩华章。
它凭借女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触角,深婉细腻地描摹了女性在爱情婚姻生活中以忠贞不渝、情理冲突、重德修身、思念征人等为核心的各种微妙复杂的女性心理一、婚恋诗的女性心理《诗经》婚恋诗中的女性心理是丰富细腻的,既有对丈夫和情人的自然怡情,相思之苦心理,也有畏惧人言的矛盾踌躇,情理冲突;既有担心青春易逝,渴望婚姻的心理,也有遭受遗弃后的痛苦哀怨心理。
那个时代的妇女把全部热情和精力都倾注于爱情、婚姻和家庭,这表现了她们对爱情、婚姻、家庭的至爱和至真。
(一)两情相悦,自然怡情《郑风·子拎》是一首写女子对情人相思期会的诗:"青青子铃,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阀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诗歌末章写出了女子不见情人来时的焦灼心情,她"挑兮达兮",来回走着,虽然和情人只有一日未见,却如同隔了三个月一样漫长。
这种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邺风·静女》是篇优美的民间情歌。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短短的二句诗就充分显示出捕捉形象的能力和刻划人物的艺术技巧。
少女与恋人相约在幽僻的地方见面,可是,当小伙子来到的时候,她也许因为羞怯,也许为了挑逗,却隐蔽起来了;见不到心上人,急得抓耳挠腮,走来走去。
写少女用"暗笔",从男子的内心感受刻划出了一个天真活泼而又美丽多情的少女形象。
全诗笔调明快轻灵,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激荡着动人心怀的美好感情。
(二)矛盾踌躇,情理冲突某些有关爱情的篇章,也表现了情与理的冲突,昭示着封建伦理观念正趋形成。
周民族是一个讲究礼仪的社会。
西周初期,在继承商朝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周民族的生活习惯,开始了礼乐文化的制定。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观》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观》《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殷周社会面貌和人情风貌。
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已经达到文学以外的范畴。
距离《诗经》创作年代两千年以后的今天,它依旧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使得人们在了解诗经年代的同时,也对当下的生活产生了教育和向导的意义。
下面我主要以分析《诗经》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及她们的爱情观展开论述。
第一:对《诗经》婚恋诗的浅谈。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以其特有的艺术特色为读者重现了上古时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体验。
其中的婚恋诗更是独具风格,脍炙人口。
其刻画的女性形象类型丰富,她们在各自人生中演绎着或精彩或悲情的爱情故事,经营着各自或幸福或悲凉的婚姻生活。
按照婚恋的不同阶段可将其划分为两大类:恋爱中的女性和婚姻中的女性。
本文以《诗经》婚恋诗中的女性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诗文对当时社会的女性人物性格进行浅析,使人们在对诗经时代女性形象和爱情生活有更深的了解的同时,对当下女性的婚恋有所思考。
详细了解古人眼中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第二:对《诗经》婚恋诗中女主人公形象的分析。
纵观来讲,《诗经》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恋爱时的女主形象。
另一类是:新婚及婚后的女主形象。
1.恋爱时的女主形象大致有以下五类。
(一)大胆表白勇敢示爱的女主形象。
具有鲜明代表色彩的作品如《王风·大车》这首诗表现了女性大胆追求爱情的热情和执着。
她想和男子私奔,但没有得到男子肯定的答案。
男子犹豫不决、缺乏勇气的表现与女主人公“榖则异室,死则同穴”的决心形成明显对比,也将女性大胆追求爱情的形象,鲜明而生动地表现出来。
“榖则异室,死则同穴。
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女子真情表白还不够,还要对着太阳发誓,生不同室,死则同穴,如果说我撒谎,自有朗朗青天作证。
从中可以感受到女主人公内心如火焰般热烈的示爱。
(二)羞涩忸怩的痴情女主形象。
浅谈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
浅谈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诗经》研究已为数不少,而《诗经》的女性探究还有非常丰富的内酒尚待发掘,在《诗经》所描绘的纷繁芜杂的时代画卷中,女性社会无疑是最多姿多彩的一部分,305篇诗歌中涉及女性生活的达到1/3以上,这众多诗歌充分展示了《诗经》女性多情的世界和丰富的生活,或纵情放歌,或向限低吟。
女性在《诗经》中如此重要,以至于游国恩先生认为:“与其说“风骚’代表《诗经》与《楚辞》,倒不如说代表女性”。
《诗经》中很多诗歌可以确知是出自女性,其中包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女性形象,它们是《诗经》女性研究的基点,亦是重点。
一、形之美人类对女性形象的描述总是与美好相联系,而对于女性的美好形象的表述又总是初始于女性的外在形象,即形之美。
形之美是外在的、直观的,即人的外在特征。
《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首先让人领略的就是那种透过迷人爱情背后的形态之美。
(一)健硕自然的形体从美学方面讲,美被解释为“羊人为美”、“羊大为美”。
诗经时代多以“大”、“高”为美,即“硕大为美”,在形体上崇尚那种硕大顽长的女性美,这在当时已经形成了一种审美观念。
如《卫风·硕人》首句便是“硕人其颀”,其中“硕人”见《邶风·简兮》解释,身材高大的样子。
“颀”,身长貌。
《齐风·猗嗟》有“颀而长兮”之句,是古代不论男女,皆以高大修长为美。
由此可见,虽然《卫风·硕人》不是爱情诗,但当时的女子是以身材高大为美。
当然,也有描写女子身材苗条的爱情诗篇《陈风·月出》:“舒窈纠兮”一句中的“窈纠”便是形容女子体态苗条的样子,将这句放入诗中,细读品味,其形体之美不在话下,只是这种美在当时不如“硕大”那样普遍受到认同。
除了上述两种整体描述的形之美外,《诗经》爱情诗中还有许多其它单写某一部位来表现女子美貌的诗篇。
如《郑风·野有蔓草》中表现女子美目流盼的“清扬婉兮”“宛如清扬”中的“清扬”,眉清目秀的意思,侧面烘托女子清秀之美。
简论《诗经》中的女性思想
简论《诗经》中的女性思想
《诗经》不仅是一部传承千古的经典文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承载周代历史信息的珍贵资料。
《诗经》中的女性人物众多,多姿多彩的女性形象丰富了《诗经》的人物画廊,异彩纷呈的女性世界深刻了《诗经》的思想内涵。
从女性形象的解读,感情生活的聆听以及社会地位的分析三方面入手研究《诗经》中的女性思想,不仅可以了解那个时代女性的生活状况,还可以帮助我们领略《诗经》时代女性独特的精神气质与人格魅力。
本文主要以解读《诗经》文本为基础,结合相关的文献典籍,从个人、家庭、社会三个方位洞悉《诗经》时代的女性世界。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回顾了目前学术界对《诗经》女性研究的概况。
指出对《诗经》中女性的探究尚需深入,且有广泛的研究空间,深感有进一步探究的必要。
第二部分为本文的主体。
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主要通过对《诗经》中女性人物群像的梳理,直观的描绘了处在恋爱和婚姻阶段的女性整体形象,进而深入体味她们的情感生活和精神世界。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和把握女性的婚恋观。
第二章,主要透过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意识形态对女性审美的评价和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职责要求,反映《诗经》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女性家庭观。
第三章主要从社会经济、家庭生活和祭祀活动三个方面评价了周代女性在当时的社会地位。
第三部分为结语,是对本文观点的概括总结,同时阐述了《诗经》时代的女性思想对现代女性的启发。
《诗经》中女性意识探析
《诗经》中女性意识探析1. 引言1.1 《诗经》中女性意识探析《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了古代社会各个方面的风土人情,其中也包括了女性的形象和意识。
通过对《诗经》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的多样角色,以及她们的情感表达、权利地位以及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女性意识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变迁与传承,同时也对当代女性提出了一定的启示。
通过研究古代文献,我们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女性主体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历史上女性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诗经》中女性意识的探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还能够启发当代女性在现代社会中追求自我价值和权利。
通过对《诗经》中女性意识的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探索女性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正文2.1 女性形象的多样性女性形象的多样性在《诗经》中得到了丰富的展现。
在《诗经》中,女性形象多种多样,有贤淑温柔的女子,也有坚强独立的女性形象。
在《卫风》中,有如《硕人》中的女性形象,她们聪明智慧,善于辞令,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而在《邶风》中,又有如《桃夭》中的女性形象,她们纯洁贤淑,温柔婉约。
《诗经》中还描绘了勇敢坚强的女性形象,如《周南》中的女子,她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展现出坚毅和勇敢。
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多样性描绘,诗人们展现了女性的多面性和丰富性,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启示。
2.2 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在《诗经》中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诗经描绘了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多种角色,包括母亲、妻子、姐妹等。
在《诗经》中,女性在家庭中承担着照顾家庭、孩子和丈夫的责任,她们被描绘为勤劳、贤良、忠诚的形象。
在社会中,女性则有着辅助男性、助夫辅佐子的角色。
她们在经济活动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在田园劳作、织布等方面表现出色。
诗经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
在一些诗篇中,女性被描绘为受男性控制和摆布的对象,她们往往需要顺从丈夫或家长的命令,缺乏自主权利。
《诗经》的女性人格范式研究——以淑女人格为例
摘要《诗经》是一部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诗歌总集。
我们如果用不同的角度对《诗经》进行解读,将挖掘出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诗经》作为文学史上的“根文学”,影响着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
作为儒家“六经”之首,《诗经》在中国哲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它诞生于中国文化基因形成时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本真的反映。
《诗经》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对《诗经》的研究决不能停留在文学层面,也不能局限于单纯的伦理解读。
本文以女性人格为切入点,分析《诗经》的女性人格范式化,展现其文学伦理化的过程,并揭露这一范式背后的本质。
本文第一章对《诗经》中主要的两类女性人格“淑女”与“游女”进行分析和解读。
第二章展示两汉时期经学家对“淑女”人格的道德化过程,揭露从“淑女”到“后妃之德”背后的统治目的。
第三章阐述“淑女”人格成为社会心理延续至今的原因在于宋明理学的固化。
最后的结论部分对“淑女”这一女性人格范式进行评价,展示其作为统治工具对女性带来的摧残以及女性在面对“淑女”这一人格范式时的不同态度。
人格本无高低之分,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女之间的主从差异皆是人为的、目的性的刻意压制使然。
本文通过了解《诗经》的女性人格范式化的作用原理和影响机制,为回答新时期女性将如何看待传统理想人格的问题以及打破男尊女卑的人格范式领域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诗经;女性人格;淑女;范式化IABSTRACTThe Book of Songs is a poetry collection that includes encyclopedia contents. Different cultural essence and artistic charm will be discovered when we interpret The Book of Songs from different angles. As the root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 Book of Songs has greatly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entire Chinese literature. As the first selection of Six Classics of Confucian, The Book of Songs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Chinese philosophy. It was born at the beginning formation stag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more importantly, it reflects the original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The unique characters of The Book of Songs decided the research should not only focus on its literal aspect, but also interpret its moral aspect. This paper aims at female characteristics, analyzing the format of female characteristics, showing the process of its literal morality and revealing the nature of this format.The first chapter will analyze and interpret two main female characters, which are …traditional ladies‟ and … unconventional ladies‟. The second chapter presents how philosophers in Han dynasty moralized the …traditional ladies‟, revealing the purpose of governance behind the concept of …traditional ladies‟to the …morality of empresses‟. The final chapter concludes comments on the format of …traditional ladies‟, showing how this concept was being used to govern and destroy female and how different women reacted differently towards the format. There are no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e sexism between men and women exist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purely man-made and purposive. Through understanding the function and impact of ladies characteristics format in The Book of Songs, this paper will provide effective solution to answer how 21st century women should perceive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ideal women and break the feudal idea of …men are superior than women‟.Keywords:The book of songs; female personality; Lady; paradigmII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绪论 (1)第一章《诗经》中的“淑女”和“游女” (6)第一节先秦妇女观概述 (6)一、殷商妇女观 (6)二、周代妇女观 (7)第二节“淑女”人格的正统地位 (10)一、君子好逑的“淑女” (10)二、“淑女”的教化功能 (12)第三节“游女”的警示意涵 (14)一、不可求思的“游女” (14)二、“游女”体现的母权制遗风 (16)本章小结 (19)第二章“淑女”的贵族化与道德化 (20)第一节汉代正统妇女观 (20)一、内宠问题与外戚专权 (20)二、“阳尊阴卑”的妇女观 (21)第二节汉儒对“淑女”人格的进一步道德化 (22)一、从“淑女”到“后妃之德” (22)二、“后妃之德”的具象化 (25)本章小结 (27)第三章“淑女”人格的制度依附 (28)第一节程朱理学的妇女观 (28)一、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28)二、“从一而终”的贞节观 (29)第二节女性理想人格范式的完全确立 (30)一、从“淑女”到“烈女” (30)二、以依附、顺从为主的女性理想人格 (33)本章小结 (34)结论“淑女”人格——父权社会的产物 (35)III参考文献 (41)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4)致谢 (45)IV绪论绪论一、研究意义和目的随着“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声音日益增长,社会上立即掀起了一股“文化复古”风。
《诗经》弃妇诗形象论文
《诗经》弃妇诗形象论文摘要:《王风中谷有蓷》写一个妇女被丈夫遗弃于荒年之时,天灾人祸相逼迫,走投无路。
反映了东周时代妇女悲惨生活的片段。
每节开头,都用山谷中的益母草起兴。
综观《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大致具备三类性格标签:第一,痴心痴情;第二,贤淑善良;第三,坚强勇敢。
每一大类中又可细分成不同的小类。
下文将结合具体诗篇的内容,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对《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加以分析。
1.痴心痴情《卫风氓》、《邶风终风》、《郑风遵大路》中的主人公都是痴心痴情的女子。
(1)敢爱敢恨,勇于追求《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在与氓成婚前就是敢爱敢恨,勇于追求的形象。
全诗以女主人公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送子涉祺,至于顿丘”,送过这段路,再送一段路。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她把自己对氓的爱,毫不遮掩地表现出来——看见那个人了,她就高兴地边说边笑,迟迟不见那个人来,她就黯然神伤。
但是,我们知道,在周代社会男女成亲必须要有媒人,所谓“娶妻如何,匪媒不得”。
[1]210在诗经时代,无论谁结婚,都得通过媒人这一关,离开媒人的介绍,就失去了成婚所需要的重要依据。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很显然,女子与氓的恋爱中并没有媒人参与其中,但是这位固执的女子,私自与氓许下“秋以为期”的承诺。
为了爱情,勇敢地冲破世俗的束缚,这种追求爱情的精神是值得赞赏的。
(2)全心全意,无私付出结婚之前,《氓》的主人公给我们留下“敢爱敢恨,勇于追求”的印象,在结婚之后,她又对自己的丈夫全心全意,无私付出。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为了自己的丈夫,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受尽种种折磨而无怨无悔。
再如《邶风终风》,写出了一位妇女对丈夫既恨又恋的心理过程。
首章伤心丈夫对自己的轻薄狂暴;二章却又思念起这个掉首不顾的夫君来;三章更是想得睡不着觉,希望丈夫知其思念而打喷嚏;末章则由己及彼希望丈夫反过来也能思念她。
每一章语气都有一层转折,层层递进,将一种既怨恨又思恋,既知无望又割舍不下的矛盾心理表达得委婉尽致。
《诗经》中女性意识探析
《诗经》中女性意识探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经典,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女性形象的描写和反映。
女性意识是《诗经》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它不仅反映了古代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特点,还展现出了古代诗人对女性的关怀和理解。
本文将从《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和意识出发,探析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从《诗经》中可以看到古代女性形象的多样性。
在《诗经》中,女性形象呈现出了丰富的多样性,既有贤妻良母的形象,也有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
例如《诗经·邶风·击鼓》中的“妇子好合,士夫也合”,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男女平等、相亲相爱的家庭理想。
而《诗经·周南·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则展现了女性倾诉衷情的形象。
这些形象的多样性,表现了古代女性在生活中的不同角色和地位,从而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的包容和尊重。
从《诗经》中可以看到古代诗人对女性的关怀和理解。
古代诗人在《诗经》中对女性表现出了充满关怀和理解的态度,他们不仅赞美了女性的美丽和温柔,还赞美了女性的聪慧和勇敢。
例如《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中的“南有嘉鱼,烝然舞辞”,展现了古代诗人对女性活泼可爱的赞美。
又如《诗经·邶风·绵》中的“自求多福”,展现了古代诗人对女性的勇敢和坚韧的赞美。
这些赞美和理解,不仅展现了古代诗人对女性的关怀和理解,还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的尊重和关怀。
《诗经》中的女性意识是古代社会生活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古代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特点,还展现了古代诗人对女性的关怀和理解。
通过深入挖掘《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和意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对女性的关怀和尊重,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和意识,是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文精神,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诗经》爱情誓言中的女性心理分析
《诗经》爱情誓言中的女性心理分析生产力还没有高度发展的西周、春秋年代产生了《诗经》这部作品。
在其中,我们能够读到不少以女性心理展开描写爱情的诗作,其中不少篇目涉及“誓言”这一举动,本文希望通过对这些篇目分析,从中发现女性面对这些誓言的情感特征,借此探究诗经的社会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人生处境与心理特征。
标签:女性心理;誓言诗;诗经;春秋时期引言从《邶风﹒谷风》中的“德音莫违,及尔同死”到《唐风﹒柏舟》中的“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再到《王风大车》中的“榖则异室,死则同穴。
”一个又一个的坚定誓言,诉说着先秦人的情感故事,描绘出一个个鲜活的女性形象。
她们或是表达对爱人的忠贞不渝,或是表达爱意大胆动人,或是被抛弃后的指责怨怒,因其中伴随着的生死意识和深情呐喊而格外动人。
本文将就诗经中涉及誓言的几首诗歌展开分析。
一、爱情中的誓言解读《邶风﹒谷风》1p135:“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诗集传》中谈到:“妇人为夫所弃,故作此诗,以叙其悲怨之情。
”2p25诗中的女主人公与丈夫在贫贱时候相识结婚,最初的生活幸福和美,有誓言为证“德音莫违,及尔同死”,女主人公相信践行着誓言,任劳任怨。
可是在生活好一点之后,男主人公心却变了,与他人共结“宴尔新婚”,诗中的“德音莫违,及尔同死”的恩爱誓言与后来男主人公的粗暴变心形成一组强烈逆转,成为女主人公的一个强烈的控诉凭据。
《诗经﹒卫风﹒氓》3p17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女主人公受到追求,不凭“良媒”就与对方大胆结合,之后任劳任怨地为家中操劳,可是男子却变心了。
一个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另一个却“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女主角忍无可忍地指责男子当初“信誓旦旦”与如今的轻易背弃。
在这里,我们同样能看到誓言在女子心中的重要地位。
《国风﹒鄘风﹒柏舟》4p154:“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诗经的论文诗经鉴赏论文-论《诗经》的女性心理在《诗经》的各类诗歌中,以女性的独特视角审视爱情与婚姻的婚恋诗与战争、徭役诗无疑是其中的精彩华章。
它凭借女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触角,深婉细腻地描摹了女性在爱情婚姻生活中以忠贞不渝、情理冲突、重德修身、思念征人等为核心的各种微妙复杂的女性心理一、婚恋诗的女性心理《诗经》婚恋诗中的女性心理是丰富细腻的,既有对丈夫和情人的自然怡情,相思之苦心理,也有畏惧人言的矛盾踌躇,情理冲突;既有担心青春易逝,渴望婚姻的心理,也有遭受遗弃后的痛苦哀怨心理。
那个时代的妇女把全部热情和精力都倾注于爱情、婚姻和家庭,这表现了她们对爱情、婚姻、家庭的至爱和至真。
(一)两情相悦,自然怡情《郑风·子拎》是一首写女子对情人相思期会的诗:"青青子铃,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阀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诗歌末章写出了女子不见情人来时的焦灼心情,她"挑兮达兮",来回走着,虽然和情人只有一日未见,却如同隔了三个月一样漫长。
这种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邺风·静女》是篇优美的民间情歌。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短短的二句诗就充分显示出捕捉形象的能力和刻划人物的艺术技巧。
少女与恋人相约在幽僻的地方见面,可是,当小伙子来到的时候,她也许因为羞怯,也许为了挑逗,却隐蔽起来了;见不到心上人,急得抓耳挠腮,走来走去。
写少女用"暗笔",从男子的内心感受刻划出了一个天真活泼而又美丽多情的少女形象。
全诗笔调明快轻灵,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激荡着动人心怀的美好感情。
(二)矛盾踌躇,情理冲突某些有关爱情的篇章,也表现了情与理的冲突,昭示着封建伦理观念正趋形成。
周民族是一个讲究礼仪的社会。
西周初期,在继承商朝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周民族的生活习惯,开始了礼乐文化的制定。
据《礼记·曲礼》记载:"男女无媒不交";"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
《齐风·南山》中即说:"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豳风·伐柯》中也说:"娶妻如何?匪媒不得"。
表明娶妻子必须依靠媒人,没有媒人就不能成全婚事,正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桧风·羔裘》中的"岂不尔思?劳心切切"、"岂不尔思,我心忧伤"及"岂不尔思?中心是悼"等句也表现了女子"欲爱不能"的矛盾痛苦心理,程俊英认为这首诗是"一个女子欲奔男子,又有所顾忌而不敢,所以内心很优伤"。
我们虽然不清楚是什么原因让这位女子无法与男子相爱,但却能真实地感受到她内心的矛盾和忧思。
(三)青春易逝,渴望婚姻《诗经》中有一些诗歌反映了女子求偶盼嫁的焦急心理,最典型的是《召南·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项筐壁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这首诗充分写出了女子迟婚、惧嫁不及时的心理。
一位女子望见梅子落地,引起了青春易逝的伤感。
从一章到二章,越来越多的落梅仿佛告诉已经失去了一些机会的女子,她失去的机会越来越多。
从首章的从容相待到次章的刻不容缓,再到末章的急不暇择,一层紧似一层,短促的节奏和连续变换的场景把女子待嫁的迫切心情推向了高潮。
"求我庶士,追其吉兮"、"求我庶士、追其今兮"、"求我庶士,迫其谓之",读这些诗句,仿佛感觉一女子在心中默默祈祷机缘的到来,全诗充分体现了这一女子急切盼嫁的心理,如怨如慕,徘恻缠绵。
与这首诗相对比,《周南·桃夭》则充满了对妙龄女郎婚嫁及时的赞美,由此也可见当时人们的婚嫁观念。
是贺新婚歌,也即送新嫁娘歌。
在新婚喜庆的日子里,大家簇拥着新娘向新郎家走去,一路唱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通篇以红灿灿的桃花、丰满鲜美的桃实、青葱茂盛的桃叶来比对新婚夫妇美好的青春,十分贴切地渲染了新婚的喜庆气氛。
(四)婚姻不幸,痛苦哀怨美好的婚姻生活并非毫无矛盾,从《诗经》中可以看出,丈夫的品行不端是矛盾发生的主要原因。
但由于受男尊女卑制度的限制,一般都只能由妻子含蓄的规劝、提醒,促其觉悟。
《陈风·墓门》便是一支由怨愤的妻子唱出的"相警之诗":"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夫也不良,国人知之。
知而不已,谁昔然矣。
墓门有梅,有枭萃止。
夫也不良,歌以讯之。
讯予不顾,颠倒思予。
"诗中的"夫"行为不端正,远近族人对他的行为都"知之",但他仍不加以节制。
妻子无奈,只有一再告诫他,希望他能够醒悟。
《邶风·谷风》写一对患难与共的夫妻,经过辛勤的劳作,家庭生活有所改善,但富裕之后的丈夫却嫌妻子年老色衰,转而喜新厌旧。
妻子虽然悲苦地诉说了丈夫的薄情寡义,但还是对丈夫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说:"泾以渭浊,湜湜其沚",以浑浊的泾水喻己,用清澈的渭水来喻新人,发出了泾河停流也会清的悲叹。
可丈夫丝毫不为所动。
最典型的是《卫风·氓》。
这首诗以女子的口气生动的叙述了女主人公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
表达了她的痛苦哀怨和悔恨决绝心理。
女主人公回想自己婚前对"氓"一片痴情,"乘彼桅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婚后"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然而,她的青春在辛苦劳作中像桑树那样"其黄而陨"之后,她的丈夫却无情的把她抛弃了。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她独自暗暗伤心。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本想与"氓"白头偕老,没想到老而被弃,徒增怨恨。
最后,她发出了无奈的决绝的心声:"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二、战争、徭役诗的女性心理《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不仅写战争和徭役的承担者征夫士卒的痛苦,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
妻子对远征丈夫的思念与征人的作品互相辉映,表达同一个主题的两个方面。
这类思妇的诗篇,凸显了凄婉哀怨的女性心理。
如《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周南·卷耳》等。
《王风·君子于役》刻画妻子对行役在外的丈夫的怀念之情。
丈夫离家已久,杳无音讯,既不知何往,又未谙归妻了居家生活艰苦,终日操劳,长年独守。
白日忙忙碌碌也就不知不觉过去了,每到夕渐落,鸡入窝羊牛归圈时,她仲仲疲惫的腰肢,眺望暮野崎岖的大路直通向远方,这时百千思,自然涌上心头,因而唱出:"如之何勿思',来。
在大动乱的春秋时代,人民长期担负沉重的兵役,夫妻离散,给人民带来无限痛苦。
因此,此诗所反映的内容是周代社会一个遍性的问题。
《卫风·伯兮》表达征妇对其英武的丈夫的无法释怀的思念。
在《卫风·伯兮》中,征妇首先表达对其英勇无比丈夫的赞美,并将其夫出征时的场景定格,完全沉浸在丈夫就在眼前时的情景之中。
这是双方相见时的最后一个画面,也成为征妇心上永远的挂念。
战争的来临使双方分离,虽然此时征妇依然有着强烈的自豪感,因为其丈夫"为王执受",而执受之人则周人军队中的勇力之士,车战中为车上之先锋,其执受在阵前面驰驱开道。
但这些美好的回忆会因为分离而产生思念之情,当这种思念的心情无法在生活中实现时,这种思念就转化成为忧伤。
诗人将因思念而产生心情变化的过程刻画得栩栩如生。
随着时间的流逝,思妇与日俱增的是无尽担心和忧伤。
这种复杂的心理在诗歌中层层递进地表现出来,女为悦己者容先是无心妆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接着痛心疾首:"愿言思伯,甘心首疾","愿言思伯,使我心疼"。
这种一步深似一步的忧伤都是因为征妇对其丈夫的思念所致,是思念在折磨着征妇。
这种刻骨铭心的思念本是人之常情,并不涉及王道政治,而是人间真情,也正是诗人所要表达的诗歌本意。
参考文献:[1]聂永华.《诗经》亲情诗的文化蕴含与文学母题[J].郑州大学学报,2005,(6).[2]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柏俊才.由《诗经》中的女性描写看周民族的文化特征[J].山西师大学报,2006,(2).[4]李鹏.《诗经》中的媒文化[J].巢湖学院学报,2006,(2).[5]冷国俭.诗经婚恋诗研究[J].佳木斯师专学报,1993,(1).[6]郑群,钱宗武.《诗经》研究的盲点:婚恋诗中男性形象的整体观照[J].扬州大学学报,2005,(6).[7]姚小鸥.《孔子诗论》第二十九简与周代社会的礼制与婚俗[J].北方论丛,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