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实验教案
微生物生理学实验教案
微⽣物⽣理学实验教案实验⼀酸乳制品中乳酸菌的分离⼀、实验⽬的学会并掌握从酸乳中分离乳酸菌的技术进⼀步巩固⽆菌操作技术。
⼆、实验原理酸乳中乳酸菌的分离采⽤溴甲酚绿(BCG)⽜乳营养琼脂平板分离法。
溴甲酚绿指⽰剂在酸性环境中呈黄⾊,在碱性环境中呈蓝⾊。
在分离培养基(pH6.8)中加⼊溴甲酚绿指⽰剂后呈蓝绿⾊,乳酸菌在该培养基中⽣长并分解乳糖,产⽣乳酸,使菌落呈黄⾊,菌落周围的培养基也变为黄⾊。
乳酸可⽤纸上层析法鉴别。
三、实验器材1、材料:市售酸奶2、培养基:(1) BCG脱脂乳粉培养基:A(溶液):脱脂奶粉100g,⽔500mL,加⼊1.6%溴甲酚绿(B.C.G)⼄醇溶液1mL,80℃灭菌20min。
B(溶液):酵母膏10g,⽔500mL,琼脂20g,pH6.8,121℃灭菌20min以⽆菌操作趁热将A B溶液混合均匀后倒平板。
(2)10%脱脂乳粉培养基:脱脂乳粉10g,⽔100mL,121℃灭菌20min。
2、器材:涂布器、培养⽫、⽆菌⽣理盐⽔/⽆菌⽔四、操作步骤1、制备BCG⽜乳营养琼脂培养基。
①称取脱脂奶粉10g,溶于50mL⽔中,加⼊1.6%溴甲酚绿酒精溶液0.1mL,0.075MPa压⼒下灭菌20min。
②另取琼脂2g,溶于50mL⽔中,加酵母膏1g,溶解后调pH值⾄6.8,0.1MPa压⼒下灭菌20min。
③趁热将上述两液以⽆菌操作混合均匀,倒平板4个。
2、梯度稀释:将样品以10倍稀释法稀释⾄10-6,取其中10-5、10-6 2个稀释度的稀释液各0.1~0.2mL,分别置于上述各营养平板上,⽤⽆菌涂布器依次涂布2个⽫,置43℃培养48h,如出现圆形稍扁平的黄⾊菌落及其周围培养基亦为黄⾊者初步定为乳酸菌。
3、将典型菌落转⾄10%脱脂乳发酵管,43℃培养8~24h,若⽜乳管凝固,⽆⽓泡,呈酸性,镜检细胞杆状或链球状,⾰兰⽒染⾊呈阳性,则将其连续传代若⼲次,43℃培养,挑选出在3~4h能凝固的乳管,保存备⽤。
《微生物学》教案(共6)
结
物
构
原
质
核
生
微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
物
质
的
生
异养、自养、兼性自养
物
代
的
谢
应
方
用
式
04
微生物营养与代谢
营养类型及营养物质吸收方式
营养类型
根据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和利用方式,可分为光能自养型、化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和化 能异养型等。
营养物质吸收方式
微生物通过细胞膜上的特定转运蛋白或通道蛋白,以主动运输或被动运输的方式吸收营养物质 ,如氨基酸、糖类、无机盐等。
显微镜
使用前应检查镜头是否干净、光源是 否正常,使用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避
免损坏镜头。
离心机
使用前应检查离心管是否平衡、转速 和时间设置是否合理,使用过程中要 注意观察离心机运转情况,如有异常
应立即停机检查。
培养箱
使用前应检查温度、湿度等参数是否 设置正确,使用过程中要定期观察培 养物生长情况,及时调整参数。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科学,涉 及细菌、病毒、真菌、原生动物等微小生物。
02 课程内容与体系结构
课程内容涵盖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 传变异、生态分布及分类进化等方面,体系结构 完整,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03 微生物学在相关领域的应用
微生物学在医学、农业、工业、环保等领域具有 广泛应用,对于人类健康、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 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学》教案( 共6)
目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微生物基本概念与分类 • 微生物形态结构与功能 • 微生物营养与代谢 • 微生物生长繁殖与遗传变异 • 微生物生态与环境影响 • 免疫系统与抗感染免疫 • 实验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医学微生物教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掌握医学微生物的培养方法、检测技术和应用。
3. 了解医学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提高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意识。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微生物的定义、特点、分类及与医学的关系。
2. 医学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培养基的选择、配置和灭菌,微生物的接种、培养和鉴定。
3. 医学微生物的检测技术:显微镜观察、染色技术、生化实验等。
4. 医学微生物的应用:病原微生物的诊断、疫苗研发、抗菌药物筛选等。
5. 医学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和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2. 实验操作:培养医学微生物,观察其形态和生长特性。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传染病案例,探讨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发展和预防中的作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和医学微生物研究的最新进展。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备:显微镜、培养箱、生物安全柜等。
2. 实验材料:培养基、染色剂、微生物标本等。
3. 教学课件: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等。
4. 参考书籍:医学微生物学、传染病学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实验操作、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
2. 期中考试:理论知识、实验技能等。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培养方法、检测技术、应用和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教学20课时,实验教学12课时。
2. 教学计划:课时1-4: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课时5-8:医学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及应用课时9-12:医学微生物的检测技术课时13-16:医学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课时17-20:实验操作及实践教学七、教学注意事项1. 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实验安全。
幼儿园科学探索:微生物世界实验教案
幼儿园科学探索:微生物世界实验教案微生物世界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神秘而又充满好奇的领域。
通过实验,可以让幼儿们更好地了解微生物的存在和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介绍一份幼儿园科学探索微生物世界的实验教案,并共享我对这个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一、实验目的1. 让幼儿了解微生物的存在和种类2. 观察微生物的生长和变化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二、实验材料1. 一瓶透明的瓶子2. 白糖3. 酵母4. 温水5. 一个放大镜三、实验步骤1. 将适量的白糖和酵母混合在瓶子中2. 加入适量的温水后,盖好瓶盖3. 让幼儿们用放大镜观察瓶子里的液体4. 鼓励幼儿们记录观察到的微生物的形态和变化四、实验讨论通过上述实验,幼儿可以观察到酵母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生长并产生气泡的情况。
这些气泡就是酵母呼吸作用的产物,让幼儿们通过实际观察和亲身体验,更好地理解微生物的存在和作用。
五、实验总结通过这个实验,幼儿不仅可以学习到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对微生物世界的好奇心和观察力。
这样的实验教案可以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引导幼儿们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索中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六、我的观点和理解微生物世界是一个神秘而又丰富多彩的领域,幼儿正处于求知的阶段,通过这样的实验教案,不仅可以拓宽他们的科学视野,更能够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科学探索,幼儿们将更加热爱科学,更加主动地探索未知的世界。
幼儿园科学探索微生物世界的实验教案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和实验能力,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发现微生物世界的奥秘。
希望这样的实验教案能够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让更多的幼儿在科学探索中茁壮成长。
幼儿园科学探索微生物世界的实验教案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微生物是孩子们最陌生的科学领域之一。
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可以亲身体验到微生物的存在和作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以及对科学的好奇和热爱。
这样的实验教案也能够引导孩子们主动参与科学探索,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学习兴趣。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命活动。
3. 认识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2. 微生物的基本特征3. 微生物的生命活动4. 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微生物图片,引起学生兴趣,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微生物吗?”2. 讲解:介绍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基本特征、生命活动以及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3. 互动:学生分享他们对微生物的了解,提问解答。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分享和提问解答的情况。
2. 理解度:学生对微生物定义、分类、基本特征和生命活动的掌握程度。
3. 应用能力:学生对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作用的的理解和举例。
微生物学教案(二)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和培养基的制备。
2. 掌握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技术。
3. 认识微生物的鉴别和鉴定方法。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2. 培养基的制备3.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4. 微生物的鉴别和鉴定方法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你们知道微生物是如何培养的吗?”2. 讲解:介绍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培养基的制备、分离和纯化技术以及鉴别和鉴定方法。
3. 互动:学生演示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操作,提问解答。
教学评价:1. 操作能力:学生进行微生物分离和纯化操作的准确性。
2. 理解度:学生对微生物培养方法、培养基制备和鉴别鉴定技术的掌握程度。
3. 应用能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微生物实验。
微生物学教案(三)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和代谢产物。
2. 掌握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优化方法。
3. 认识微生物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和代谢产物2. 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优化方法3. 微生物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中的应用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你们知道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和代谢产物吗?”2. 讲解:介绍微生物的代谢类型、代谢产物、生长条件和优化方法以及其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中的应用。
微生物学实验教案
微生物学实验教案引言: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结构、生长、代谢、生态和应用等方面的科学。
微生物实验是微生物学教学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微生物的特性和应用,提高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理解。
本教案将结合教学目标和实验内容,设计一系列的微生物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巧,加深对微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一、教学目标:1.了解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和特性;2.学习微生物的培养、观察和鉴定方法;3.掌握微生物的常用实验技巧和操作规范;4.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实验一:微生物的分类与观察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类型的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和分类方法。
实验材料与仪器:显微镜、玻璃载片、消毒剂、甲苯、甘露醇、无菌培养皿、细菌培养基、酵母菌培养基。
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1)消毒显微镜和工作台,用无菌培养皿收集微生物样品。
(2)取适量的微生物样品,分别涂抹于玻璃载片中。
2.显微镜观察:(1)对比观察不同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如菌落形态、颜色、大小等。
(2)用不同放大倍数的镜头观察微生物细胞的结构特征。
3.制备细菌涂片:(1)取少量细菌培养液,挖取细菌菌落,均匀涂抹在玻璃载片上。
(2)用火焰烘烤杀灭细菌,用甲苯固定细菌。
4.观察细菌涂片:(1)用40倍镜头观察细菌涂片,观察细菌形态和排列方式。
(2)用100倍镜头观察细菌细胞的结构特征。
5.制备酵母涂片:(1)取酵母菌培养液,从菌落中取适量的酵母。
(2)用甘露醇固定酵母。
6.观察酵母涂片:(1)用40倍镜头观察酵母细胞的形态特征。
(2)用100倍镜头观察酵母细胞的结构特征。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涂片,学生能够熟悉不同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细胞结构。
讨论与总结:1.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对其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2.不同微生物类群有不同的细胞结构。
3.观察微生物涂片的方法和技巧。
三、实验二: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实验目的:通过微生物的培养和鉴定,学习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鉴别方法。
幼儿园微生物科学实验教案 幼儿园科学
主题:幼儿园微生物科学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微生物的存在和作用;2. 引导幼儿培养观察、探索和实验的能力;3. 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璃片、盖玻片、移液管、培养皿、琼脂培养基、小瓶、棉签等;2. 教具:微生物模型、幼儿科学图书、幼儿启发问题卡;3. 教师准备:制定实验方案,准备教具及实验器材。
三、实验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微生物模型,跟幼儿简单介绍微生物的概念和形态特征,引发幼儿的好奇心;2. 观察:让幼儿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的微生物,包括酵母菌、乳酸菌等,并观察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状态;3. 实验:通过将不同微生物分别移植到培养皿上,让幼儿观察和记录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引导幼儿学会使用移液管和培养皿;4. 总结:带领幼儿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幼儿总结微生物的特点和作用。
四、拓展活动1. 制作微生物手工:让幼儿利用纸板、毛线等材料,制作简单的微生物手工,加深对微生物的了解;2. 游戏互动:设计微生物相关的游戏活动,如“捉微生物”、“微生物大冒险”等,增强幼儿对微生物的兴趣和认识;3. 角色扮演: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幼儿扮演微生物研究员、微生物警察等角色,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评价1. 知识水平:通过观察实验结果,看幼儿是否能够正确观察、记录微生物的特点;2. 动手能力:观察幼儿在实验中使用显微镜、移液管等实验器材的操作是否熟练;3. 综合素养:通过互动游戏和角色扮演,看幼儿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合作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充分利用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2. 实验器材:是否能够提前准备好所需的实验器材,并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3. 教学效果:观察幼儿对微生物实验的反应和成果,反思教学方案和方法,如何更好地引导幼儿学习。
七、教学心得通过本次微生物实验教学,让幼儿不仅对微生物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微生物学实验教案
微生物学实验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微生物实验教案实验一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细菌形态的观察一、实验目的以染色玻片为例,熟练掌握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1 显微镜油镜使用的原理(1)光学部分: 接目镜、接物镜、照明装置(聚光镜、虹彩光圈、反光镜等)。
它使检视物放大, 造成物象。
(2)机械部分: 镜座、镜臂、镜筒、物镜转换器、载物台、载物台转移器、粗调节器、细调节器等部件。
它起着支持、调节、固定等作用。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分辨率(1)放大倍数=接物镜放大倍数×接目镜放大倍数(2)显微镜的分辨率:表示显微镜辨析物体(两端)两点之间距离的能力,可用公式表示为:D=λ/2n·sin(α/2 )式中D:物镜分辨出物体两点间的最短距离。
λ:可见光的波长(平均μm)n: 物镜和被检标本间介质的折射率。
a:镜口角(即入射角)。
3油镜使用的原理油镜,即油浸接物镜。
当光线由反光镜通过玻片与镜头之间的空气时,由于空气与玻片的密度不同,使光线受到曲折,发生散射,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
若中间的介质是一层油(其折射率与玻片的相近),则几乎不发生折射,增加了视野的进光量,从而使物象更加清晰。
三、实验材料1显微镜、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镊子、酒精灯、火柴、玻璃铅笔、蒸馏水等。
2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玻片染色标本。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用前检查:零件是否齐全,镜头是否清洁。
(2)调节光亮度。
(3)低倍镜观察:先粗调再微调至物象清晰。
(4)转入中倍、高倍观察,每一不只需调微调旋纽即可看到清晰的物象。
(5)油镜观察:高倍镜下找到清晰的物象后,旋转转换器,在标本中央滴一滴香柏油,使油镜镜头浸入香柏油中,细调至看清物象为止。
(6)绘出所观察到的细菌形态图像。
(7)、换片:另换新片观察,必须从(3)步开始操作。
初中生物《微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2.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关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调查问卷,选取身边的同学、家人或朋友进行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3.选择一种微生物(如酵母菌、大肠杆菌等),查阅资料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应用领域和防治措施,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科普文章。
b.分析微生物的特殊结构,如鞭毛、荚膜、芽孢等,以及它们的功能。
3.微生物的营养、生长与繁殖
a.介绍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如碳源、氮源、矿物质等。
b.讲解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如温度、湿度、酸碱度等。
c.解释微生物的繁殖方式,如分裂、孢子、病毒复制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4.关注个体差异:针对学生在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微生物的分类、结构、营养与生长条件、生态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难点:微生物的多样性、细胞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微生物的作用。
4.完成课后习题,包括微生物的结构、营养、生长与繁殖等方面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以检验自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5.观察生活中的微生物现象,如发酵、腐败等,记录观察过程和发现,结合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撰写一篇观察日记。
6.家长辅助:请家长协助学生完成一次微生物实验,如制作酸奶、泡菜等,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让学生亲身体验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3.学生分享自己对微生物的了解和看法,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微生物实验大班科学教案
微生物实验大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幼儿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常见微生物的种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索,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幼儿对微生物的兴趣,培养幼儿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微生物是一种微小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2. 微生物的特征: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繁殖速度快,分布广泛。
3. 常见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酵母菌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幼儿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常见微生物的种类。
2. 难点:让幼儿学会观察微生物,并能够正确操作实验。
四、教学准备:1. 教具:显微镜、显微镜片、实验材料、图片等。
2. 学具:记录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出示微生物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激发幼儿对微生物的兴趣。
2. 基本概念:介绍微生物的基本概念,让幼儿了解微生物是一种微小的生物。
3. 特征讲解:讲解微生物的特征,让幼儿了解微生物的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繁殖速度快、分布广泛。
4. 观察微生物:引导幼儿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教会幼儿正确操作显微镜。
5. 实验操作:进行微生物实验,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幼儿的实验操作能力。
7. 拓展活动:让幼儿分组讨论,思考微生物在生活中的作用,并进行分享。
9. 作业布置: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微生物,并拍照记录,下节课分享。
10.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幼儿回家后完成的作业,了解幼儿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同伴评价:让幼儿相互评价彼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七、教学拓展:1. 微生物展览:组织幼儿参观微生物展览,让幼儿更加直观地了解微生物的种类和特点。
微生物实验教案:酵母培养的教学设计
微生物实验教案:酵母培养的教学设计酵母培养的教学设计一、实验目的通过酵母(葡萄酒发酵酵母)的培养实验,让学生了解酵母生长的条件、培养方式、菌落特征、代数增长等基本知识,提高其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酵母是一种微生物,即真菌类生物。
酵母是发酵工业和食品工业中的一个重要菌种。
在培养酵母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生长基质的准备需要准备好的培养液可以是yeast extract peptone dextrose medium(YPDM),也可以是酵母液,基本配方为葡萄糖、酵母粉、肉汤粉和水。
其中,酵母粉是一个含有营养良好酵母的混合饲料,但不能单用酵母粉来制作培养基。
2、酵母的寿命酵母同样有寿命,它寿命短的原因是存在一定的基因缺陷和代谢毒物。
而以代谢产物进行培养则可以延长酵母的的寿命。
因此,在酵母孵育过程中,可以添加一定的异丙醇等代谢产物以延长酵母寿命。
3、培养条件对于酵母菌落的培养,需要选择适当的培养条件,包括适当的温度、适当的氧气浓度等。
4、培养时间培养时间是影响酵母的生长和代数增长的重要因素。
细胞分裂速度和代数增长速度与温度、细胞密度等有关,在适宜的条件下形成比较容易。
三、实验器材1、试管架2、移液管3、胶头针4、灭菌药水(70%酒精)5、生物安全柜6、显微镜7、光学显微镜8、培养盘四、实验步骤1、接种酵母从冰箱里用胶头针取一块酵母,将其在生物安全柜中接种到已经准备好的YPDM或酵母液中。
2、培养酵母将已经接种过的酵母培养于适宜的温度下,比如说30℃的恒温槽中。
3、鉴别酿酒酵母的特征观察酿酒酵母在YPDM或酵母液中生长的情况,可以根据它的菌落特征、质地等鉴别酿酒酵母。
4、计算酵母的代数增长可以通过观察酵母培养基中倒置培养盘中的菌落,计算酵母的代数增长。
五、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前需要杀菌物品,防止菌群繁殖,保证实验安全性。
2、按操作规范进行实验操作,防止病菌交叉污染。
3、观察过程中需要光学显微镜,防止目光衰减造成伤害。
微生物 教案
微生物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微生物世界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 掌握常见微生物的名称、形态和功能。
3. 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和实验技能。
教学重点:1. 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
2. 常见微生物的名称、形态和功能。
教学准备:1. PPT或教学板书。
2. 实验材料: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染色剂、培养皿等。
3.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4. 实验操作指导手册。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微生物的概念,并引发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微生物图片或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
Step 2: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15分钟)2.1 讲解微生物的分类:细菌、真菌、病毒等,并介绍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2.2 利用PPT或教学板书,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微生物的形态和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
Step 3:常见微生物的名称、形态和功能(20分钟)3.1 列举一些常见的微生物,如大肠杆菌、酵母菌、流感病毒等,介绍它们的名称、形态和功能。
3.2 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这些微生物有更直观的了解。
Step 4: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0分钟)4.1 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如分解有机物、维持环境平衡等。
4.2 通过案例或实例,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在土壤、水体和人体等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Step 5:实验探究(30分钟)5.1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一个微生物进行观察和研究。
5.2 指导学生进行显微镜操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5.3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记录微生物的名称、形态和观察到的特征。
Step 6:总结和评价(10分钟)6.1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和报告,进行交流和讨论。
6.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给予肯定和指导。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微生物实验和观察,拓宽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
微生物实验教案05(5)厦门大学 微生物 考研电子教案
实验一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一、实验目的1 复习显微镜低倍镜和高倍镜的使用技术2 了解油浸系物镜的基本原理,掌握油浸系物镜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材料和用具细菌三型的染色装片、香柏油、二甲苯、显微镜、擦镜纸。
三、操作步骤(一)观察前的准备1.将显微镜置于平稳的实验台上。
2.调节光源。
(二)低倍镜观察染色装片首先上升镜简,将枯草芽孢杆菌染色装片置于载物台上,用标本夹夹住,将观察位置移至物镜正下方,物镜降至距装片0.5cm处,适当缩小光圈然后两眼从目镜观察,转动粗调节器使物镜逐渐上升(或使镜台下降)至发现物像时,改用细调节器调节到物像清楚为止。
移动装片,把合适的观察部位移至视野中心。
(三)高倍镜观察眼睛离开目镜从侧面观察,旋转转换器,将高倍镜转至正下方,注意避免镜头与玻片相懂。
再由目镜观察,仔细调节光圈,使光线的明亮度适宜。
用细调节器校正焦距使物镜清晰为止。
将最适宜观察部位移至视野中心,绘图。
不要移动装片位置,准备用油镜观察。
(四)油镜观察1.提起镜筒约2cm,将油镜转至正下方。
在玻片标本的镜检部位(镜头的正下方)滴一滴香柏油。
2.从侧面注视,小心慢慢降下镜筒,使油镜浸在油中至油圈不扩大为止,镜头几乎与装片接触,但不可压及装片,以免压碎玻片,损坏镜头。
3.将光线调亮,左眼从目镜观察,用粗调节器将镜筒徐徐上升(切忌反方向旋转),当视野中有物像出现时,再用细调节器校正焦距。
如因镜头下降未到位或镜头上升太快末找到物像,必须再从侧面观察,将油镜降下,重复操作直至物像看清为止。
仔细观察并绘图。
4.再次观察提起镜筒,换上金黄色葡萄球菌染色装片,依次用低倍镜、高倍镜和油镜观察,绘图。
重复观察时可比第一次少加香柏油。
(五)镜检完毕后的工作1.移开物镜镜头。
2.取出装片。
3.清洁油镜。
4.擦净显微镜,将各部分还原。
四、注意事项1.使用油镜必须按先用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再用油镜观察。
2.下降镜头时,一定要从侧面注视,切忌用眼睛对着目镜,边观察边下降镜头的错误操作,以免压碎玻片而损坏镜头。
微生物实验大班科学教案
微生物实验大班科学教案第一章:微生物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和特点。
让幼儿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2 教学内容: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
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种类繁多,生活环境广泛,繁殖速度快。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微生物在土壤形成、物质循环、食品制作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实物等向幼儿展示微生物的特点和作用。
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对微生物的了解。
进行微生物观察实验,让幼儿亲自观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第二章:细菌和真菌的观察2.1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
让幼儿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和真菌。
2.2 教学内容: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细菌是单细胞的微生物,真菌有单细胞和多细胞的形式。
细菌和真菌的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
2.3 教学活动:教师向幼儿介绍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
教师指导幼儿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
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第三章:微生物的培养3.1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微生物培养的基本方法。
让幼儿学会如何培养微生物。
3.2 教学内容:微生物培养的基本方法:选择培养基、灭菌、接种、培养等步骤。
微生物的培养:教师演示微生物的培养过程,幼儿参与操作。
3.3 教学活动:教师向幼儿介绍微生物培养的基本方法。
教师演示微生物的培养过程,并指导幼儿参与操作。
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的培养经验。
第四章:微生物与食品制作4.1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让幼儿学会使用微生物制作食品。
4.2 教学内容: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微生物可以发酵、调味等。
微生物制作食品:教师演示微生物制作食品的过程,幼儿参与操作。
4.3 教学活动:教师向幼儿介绍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教师演示微生物制作食品的过程,并指导幼儿参与操作。
微生物学实验教案
微生物学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了解和熟悉微生物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学习观察和鉴定微生物的基本技能;3.掌握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特性;4.培养学生科学实验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形态、生理特性、发育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的一门基础学科。
本实验主要学习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和鉴定方式。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器材:培养锅、洗耳球、移液管、显微镜、移液枪等;试剂:琼脂、无菌培养基等。
四、实验操作步骤1.实验前准备(1)清洗培养锅、显微镜及其他实验器材;(2)准备无菌试剂,如无菌培养基、琼脂等,保持无菌状态;(3)准备待测样品,如土壤、水样或其他微生物样本。
2.杂菌分离(1)取一支无菌试管,加入10ml无菌培养基;(2)取土壤或水样品,使用洗耳球采集样品,并将样品转移到培养基中;(3)培养管轻轻摇晃,使样品均匀分布;(4)用生物安全柜将培养管拧紧,并培养在25℃恒温器中。
3.培养菌液制备(1)取一支无菌试管,并加入10ml无菌培养基;(2)用移液枪吸取微生物样品(建议使用已鉴定的纯种菌株),转移至培养基中;(3)轻轻摇动试管,使菌液均匀分散;(4)用生物安全柜将试管拧紧,并培养在适宜的温度下。
4.培养基的制备(1)取一瓶无菌培养基,按照说明书的要求精确称量;(2)将称量好的培养基加入适量的蒸馏水中溶解;(3)使用琼脂将培养基点温和保温,搅拌溶解;(4)用生物安全柜将琼脂倒入培养锅中,并冷却凝胶。
5.微生物样本的观察和鉴定(1)将培养物放在显微镜下观察;(2)观察菌落的形态、颜色和边缘等特征,并进行记录;(3)准备挂片,使用适当的染色方法,如革兰氏染色或荧光抗体染色;(4)观察染色后的细胞形态、颜色和结构等特征,并进行鉴定。
6.培养条件的影响观察(1)准备含有不同营养成分的培养基;(2)将各种培养基接种相同的菌株,并培养在不同的条件下,如温度、光照、湿度等;(3)观察和记录菌落的生长情况,并比较不同条件下的差异。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教案章节:一、微生物学简介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学的定义、范围和重要性。
2. 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教学内容:1. 微生物学的定义和范围2. 微生物的基本特征3. 微生物的分类和举例教学活动:1. 引入微生物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讲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如体积小、繁殖快、代谢多样等。
3. 介绍微生物的分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生物等,并给出具体例子。
教学资源:1. 微生物学简介PPT2. 微生物图片和视频素材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2. 微生物分类的小组讨论教案章节:二、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生长方式和代谢类型。
2. 掌握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和代谢产物。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生长方式2. 微生物的代谢类型3.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和代谢产物教学活动:1. 讲解微生物的生长方式,如芽孢、丝状等。
2. 介绍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如异养、自养等。
3. 分析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和代谢产物,举例说明其应用。
教学资源:1. 微生物生长和代谢PPT2. 微生物生长曲线和代谢产物的实验数据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2. 微生物生长曲线和代谢产物的实验操作教案章节:三、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和遗传方式。
2. 掌握微生物的变异类型和机制。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遗传物质2. 微生物的遗传方式3. 微生物的变异类型和机制教学活动:1. 讲解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如DNA、RNA等。
2. 介绍微生物的遗传方式,如转化、接合等。
3. 分析微生物的变异类型和机制,如突变、基因重组等。
教学资源:1. 微生物遗传和变异PPT2. 微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实验案例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2. 微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实验操作教案章节:四、微生物的生态和应用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掌握微生物的应用领域和实例。
教学内容:1.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 微生物的应用领域3. 微生物的应用实例教学活动:1. 讲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分解、固定等。
大学微生物学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等基本技术。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
2. 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技术。
教学难点:1. 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技术。
2.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微生物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提出问题: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有哪些特点?二、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1. 解释微生物的概念,举例说明。
2. 介绍微生物的分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3. 分析微生物的特点,如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代谢旺盛、繁殖迅速等。
三、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 介绍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如分解有机物、参与物质循环、维持生态平衡等。
2. 结合实例,说明微生物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医药卫生等方面的应用。
四、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技术1. 介绍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如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等。
2. 讲解微生物的分离技术,如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等。
3. 介绍微生物的鉴定方法,如形态特征观察、生化反应、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五、实验操作1. 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 指导学生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实验。
六、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微生物学的重要性和应用。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微生物学知识,关注微生物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分类、特点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实验操作过程,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技术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对微生物学应用的认识。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初中微生物教案
初中微生物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掌握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方法;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科的兴趣,认识到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微生物的定义、分类、特点及培养方法。
教学难点: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
教学准备:实验室用具、微生物培养基、显微镜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微生物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微生物的好奇心。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微生物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教材,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2. 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特点,如微小、结构简单、繁殖快等。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知识。
2. 教师讲解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方法,如平板划线法、液体培养法等。
四、实验操作(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2.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和观察。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微生物的定义、分类、特点和培养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完成课后作业,巩固知识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了解微生物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讲解中,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和培养方法。
实验操作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整体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有趣的微生物实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微生物学实验s5电子教案
消毒:使用理化因素方法杀死物体表面绝大多数微生物的 方法。
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方法杀死物体内外所有微生物的方 法。
干热灭菌法:电热烘箱作为干热灭菌器
加压蒸汽灭菌法其步骤如下: 1.灭菌器内加入一定量的水,将包扎好的物品放入其中。 2.接通电源,进行加热 3. 排除高压锅内的冷空气,可将排气阀打开,待排出大 气后关闭排气阀;或关闭排气阀,待压力上升到 0.5kg/cm2时再打开排气阀,待压力回复到0时再关闭排气 阀。 4.当压力达1.05kg/cm2时,此时灭菌器内的温度为1210C, 维持30min。对热不稳定的培养基如含有葡萄糖、氨基酸 等物时,应适当降低压力,延长时间。 5.灭菌时间一到,切断电源,待压力降至零时,才能打开 排气阀,然后打开灭菌器盖,取出物品。
间歇灭菌法: 待灭菌的物品放在灭菌器或蒸笼里,每天 蒸煮1次,每次煮沸1h,连续3d重复进行。 在每两次蒸煮之间,将物品(指培养基) 放在370C恒温条件下培养过夜,这样可以 使每次蒸煮后未杀死残留的芽孢萌发成营 养体,以便下次蒸煮时杀灭。
过滤除菌法: 不能用加热灭菌的液体物质(如维生素、 血清),一般可用细菌过滤器进行除菌。
实验材料
药品:牛肉膏、蛋白胨、氯化钠、琼脂、马铃薯、蔗糖; 可溶性淀粉、K2HPO4、KNO3、MgSO4•7H2O、
FeSO4•7H2O等。
高压蒸汽灭菌器、恒温干热灭菌箱、细菌过滤器、紫外线 杀菌灯。
其它:天平、牛角匙、电炉、1N HCl、1N NaOH、pH试 纸、刻度搪瓷杯、量筒、漏斗、漏斗架、玻棒、带玻璃珠 的三角瓶、带棉塞的无菌试管、无棉塞的空试管、培养皿、 吸管、各种包装纸、防水纸、绳索、棉花、标签等。
紫外线灭菌法: 一般30W灯管,9m3空间,距地面2m每次打开 紫外线照射0.5h,就使室内空气灭菌。若照射 紫外线时先喷洒石炭酸等化学消毒剂,可增强 灭菌效果。紫外线虽有较强的杀菌力,但穿透 力弱,即使一薄层玻璃或水层就能将大部分紫 外线滤除,因此只适用于空气及表面杀菌。
微生物学实验教案-新乡医学院理论课教案首页
新乡医学院实验课教案首页课程名称:微生物学授课教师姓名及职称:丰慧根教授新乡医学院实验课教案课程名称:微生物学任课教师:丰慧根教授新乡医学院实验课教案首页课程名称:微生物学授课教师姓名及职称:丰慧根教授新乡医学院实验课教案课程名称:微生物学授课教师姓名及职称:丰慧根教授新乡医学院实验课教案首页课程名称:微生物学授课教师姓名及职称:郭伟云讲师新乡医学院实验课教案课程名称:微生物学实验授课教师姓名及职称:郭伟云讲师新乡医学院实验课教案首页课程名称:微生物学授课教师姓名及职称:郭伟云讲师新乡医学院实验课教案课程名称:微生物学实验授课教师姓名及职称:郭伟云讲师新乡医学院实验课教案首页课程名称:微生物学授课教师姓名及职称:刘涌涛副教授新乡医学院实验课教案课程名称:微生物学实验授课教师姓名及职称:刘涌涛副教授新乡医学院实验课教案首页课程名称:微生物学授课教师姓名及职称:高启禹讲师新乡医学院实验课教案课程名称:微生物学实验授课教师姓名及职称:高启禹讲师〔2〕平板制作将无菌培养皿编上10-4、10-5、10-6号码,每一号码设三个重复,用1ml无菌吸管按无菌操作要求吸10-6稀释液各1ml,分别放入编号10-6的三个培养皿中。
同法吸取10-5稀释液各1ml,分别放入编号10-5的三个培养皿中。
再吸取10-4稀释液各1ml,分别放入编号10-4的三个培养皿中。
然后在9个培养皿中分别倒入15ml已融化并且冷却至45℃左右的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加盖后轻轻摇动培养皿,使培养基均匀分布,平置于桌面上,待凝固后即成平板,整个操作过程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见实验1〕。
图1 从土壤中别离微生物操作过程〔3〕培养与移植待平板完全冷凝后,将平板倒置37℃恒温箱中培养24~48小时,检查别离结果。
将培养后长出的单个菌落分别挑取接种到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斜面上,然后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待菌苔长出后,检查菌苔是否单纯,也可用显微镜涂片染色检查是否是单一的微生物,假设有其它杂菌混杂,就可再一次进行别离、纯化,直至获得纯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 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和性能2. 掌握显微镜的正确使用和维护方法二、原理微生物最显著的特点是个体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它们的个体形态和细胞构造,熟悉显微镜和掌握其操作技术是研究微生物不可缺少的手段。
本实验主要介绍目前微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目的在于使同学们通过本实验,对光学显微镜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并重点掌握明视野普通光学显微镜中油镜的使用。
三、显微镜的构造和性能1. 构造(1)机械系统:镜座、镜臂、镜筒、转换器、载物台、推进器、调节螺旋。
(2)光学系统:目镜、物镜、聚光器、反光镜、滤光片。
2. 性能(1)分辨力和数值孔径分辨力用D表示,D=0.5×(λ/N.A)N.A=n×Sin(α/2)N.A为数值孔径;λ为入射光波长;n为介质折射率。
α为镜口角。
(2)放大倍数放大倍数= 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四、实验器材显微镜、标本、擦镜纸、香柏油、二甲苯五、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对光:光强时用平面镜,光弱时用凹面镜,视野明亮即可。
2、镜检:低倍镜——定位;高倍镜——观察;油镜——观察3、镜检完毕后的工作:擦拭镜头(标本)等,还原显微镜,登记,洗手,离开。
4、总流程:安装—调光源—调目镜—调聚光器—镜检—擦镜头——复原—登记。
六、作业(可选)1、哪些方法可以提高显微镜的分辨率?2、2、为什么有时候在低倍镜下可看到的目标,换用高倍镜则无法看到?实验二细菌、放线菌的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 掌握细菌的制片和染色技术2. 掌握放线菌形态观察方法3. 熟练油镜的使用方法二、细菌染色的基本原理1. 革兰氏染色G+与G-细胞壁结构不同,当用结晶紫初染后,像简单染色法一样,所有细菌都被染成兰紫色,碘作为媒染剂,它能与结晶紫结合成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从而增强了染料与细菌的结合力。
当用乙醇进行脱色时,G+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壁厚,类脂含量低,乙醇脱色使肽聚糖的网状结构孔径缩小,透性降低,从而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胞内,经脱色处理时,初染剂保留而呈现紫色。
G-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其脂含量高, 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沙黄复染后呈红色。
2. 简单染色细菌细胞小而透明,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识别,必须对它们进行染色。
细菌常用碱性染料来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很容易使细菌结合使菌体着色,经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更易于识别。
三、实验材料1、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巨大芽孢杆菌、大肠杆菌、灰色链霉菌2、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接种针、香柏油、碱性染料等。
四、方法和步骤1. 细菌简单染色取菌(要求无菌操作)——涂片——干燥——固定——染色(1min)——水洗——干燥——镜检(形状、大小、排列方式)2. 放线菌菌落形态观察(1)表面形状大小、颜色、边缘、紧密程度等。
(2)区别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3. 气生菌丝、孢子丝的活体观察将培养皿盖打开,选择菌丝和孢子丝生长较薄的部位,直接用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
4.气生菌丝、孢子丝的印片观察载玻片——滴1滴美兰染液——盖玻片印片——印片面向下置于美兰中——吸去多余染液——镜检(用油镜观察)——维护还原显微镜。
五、作业1、绘出所观察的几种细菌和放线菌的形态并注明名称和放大倍数。
2、放线菌菌落和细菌菌落有何不同之处?3、放细菌的菌体为何不易挑取?实验三酵母菌和接合菌的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掌握酵母菌和接合菌菌落及个体主要形态特征。
2、掌握观察酵母菌和接合菌个体形态的制片方法。
二、实验材料1、菌种啤酒酵母,黑根霉,高大毛霉2、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接种钩,酒精灯,无菌水,乳酸苯酚,吸水纸等。
三、实验方法1. 酵母菌菌落的观察菌落颜色、光泽、质地、表面特征等。
2. 酵母菌细胞形态观察(水浸片法)无菌水滴加于载玻片上——取菌——涂片——盖上盖玻片——镜检(10倍定位,40倍观察芽殖)。
注:亮的区域为液泡,看不到细胞核,核须染色才可见到。
3. 接合菌活体观察(1)肉眼观察(2)显微镜观察打开培养皿盖,将盖倒置,在低倍镜下观察,注意假根和匍匐丝的结构,孢囊结构和孢囊孢子。
4. 接合菌制片观察:载玻片——1滴乳酸苯酚——顺一个方向钩取少量菌丝——盖玻片剥离飘落于乳酸苯酚——加盖玻片——镜检注意:乳酸酚不必加热,孢囊在制片时已大多被破坏。
区别孢囊与气泡在显微镜下的差别:气泡会吸附大量孢子,且中央亮,两边暗,而孢囊中间厚,整个区域都暗。
四、作业1、画出供试菌典型结构(不是在一个视野可全部看到),并注明放大倍数和名称。
2、比较酵母菌、放线菌和细菌的菌落特征。
实验四青霉和曲霉的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1、掌握曲霉、青霉菌落和个体形态特征。
2、掌握观察曲霉、青霉的主要形态特征的制片方法。
二、实验材料1、实验菌种灰绿曲霉,黑曲霉,黄曲霉、青霉等。
2、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酒精灯,乳酸苯酚,吸水纸等。
三、实验方法1. 菌落的活体观察取培养皿用肉眼观察菌落的大小形态,正反面颜色、质地、饰纹边缘、颗粒物(闭囊壳、菌核等)。
2. 制片观察:(1) 制片:取干净载玻片——加1滴乳酸苯酚——在菌落中心与边缘之间钩出少量菌(带培养基)置于乳酸苯酚——加盖玻片煮微沸——镜检.(2) 观察:将制片放在显微镜下,用低倍镜观察菌丝的粗细、颜色、分生孢子头形态;曲霉顶囊大小、形态、可育面积、分生孢子梗粗细、颜色、表面特征,有无横隔,小梗着生情况、大小、层数,分生孢子形态,大小,表面特征。
四、作业1、出供试菌的形态并注明各部分的名称。
2、比较青霉和曲霉属霉菌的个体形态特点。
实验五培养基的制备和常用器皿准备一、实验目的1. 学会培养基的制备和常用器皿的准备方法2. 学会高压蒸汽灭菌及干热灭菌方法二、原理培养基是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代谢的混合养料。
由于微生物具有不同的营养类型,对营养物质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加之实验和研究目的不同,所以培养基的种类很多,使用的原料也各有差异。
但从营养角度分析,培养基中一般含有微生物所需的C源、N源、无机盐、生长因子以及水等。
另外,培养基中一般含有适宜的pH值,一定的氧化还原电位及合适的渗透压。
任何一种培养基制成后应及时的灭菌,以备培养菌使用,一般培养基灭菌采用高压蒸汽灭菌。
三、实验器材1、试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营养琼脂、淀粉等。
2、器皿:移液管(1ml)、培养皿、试管、三角瓶、搪瓷缸、量筒等。
3、仪器:高压蒸汽灭菌锅、干热灭菌箱。
4、其他:牛皮纸、纱布、棉花、棉线绳。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PDA培养基的制备马铃薯削皮——切块——称量——加水煮沸——过滤——往滤液中加葡萄糖、琼脂粉等——煮沸——分装——加棉塞——包扎——灭菌(湿热)。
2、营养琼脂培养基的配制称量45克营养琼脂,加水至1000毫升,煮沸后分装,加棉塞灭菌。
3. 灭菌水的制备(稀释用)取9ml蒸馏水于试管中,塞棉塞,包扎后灭菌。
取225ml蒸馏水于500ml具塞三角瓶中,包扎后灭菌。
4. 常用器皿准备:a. 移液管的包装b. 培养皿的包装五、作业1.高压蒸汽灭菌和干热灭菌各适用于哪些物品?2.两种灭菌技术应注意哪些关键操作?3.培养皿等干热灭菌前包扎的目的?实验六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接种方法一、实验目的1、掌握稀释分离和平板划线获得微生物纯种的方法2、学会微生物接种技术二、原理从混杂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纯化。
平板分离法普遍适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其基本原理是选择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如营养成分、酸碱度、温度和氧等要求,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该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它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
三、实验器材1、材料:土壤、粮食或者食品。
2、培养基:PDA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
3、器皿:三角瓶、移液管、试管、培养皿、玻璃刮铲、酒精灯、接种环等。
4、仪器:电炉、恒温培养箱。
四、实验方法1、微生物的纯种分离(1)稀释涂布分离法:制平板—制菌悬液—涂布—培养—获得纯种微生物。
(2)平板划线法:制平板—制菌悬液—划线—培养—获得纯种微生物。
2、微生物的接种(1)斜面接种五步曲:a.接种环灭菌 b.拔棉塞及试管口灭菌 c.接种 d.塞棉塞e.接种环灭菌(2)培养皿接种:(霉菌形态观察及鉴定用)倒平板—接种(单/三点接)—接种环灭菌五、作业题1、为什么用稀释法和平板划线法能获得微生物纯种?2、霉菌平板接种为什么要使平板倒置?3、要求根据实验结果写一篇论文,字数在20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