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3版名师张大均讲义和习题解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
[电子书+打印版]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文章来源:才聪学习网/教育心理学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1人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方面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关键期,这表明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
[统考2019年研]A.差异性B.阶段性C.顺序性D.不平衡性【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关键期是指对特定技能或行为模式的发展最敏感的时期或者做准备的时期。
不同时期的关键期体现了人发展的不平衡性,即人的身心发展并不总是匀速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如个体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发展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出现在青春期。
2小组合作学习不同于能力分组教学,它推崇不同背景、能力及倾向的学生共同学习。
为其提供有力支持的理论是()。
[统考2019年研]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认知主义学习理论C.人本主义学习理论D.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社会建构主义关注学习和知识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认为知识不仅是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的,常常也需要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建构。
3根据问题的构成要素特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属于()。
[统考2019年研] A.结构不良问题B.结构良好问题C.一般性问题D.认知性问题【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按照问题的组织程度,问题可以分为结构良好的问题和结构不良的问题。
结构良好的问题具有明确的目标、条件和解答的问题。
结构不良的问题则没有明确的目标、条件和解答的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属于结构不良问题。
4谢老师在班会上问学生:有个同学在上课时对老师说了不敬的话,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学生们自由发言,说出了各种可能的师生互动方案。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第三版教师心理章节总结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第三版教师心理章节总结张大均第三版教育心理学教师心理章节总结教师心理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师的心理特征、心理素养和心理健康。
一、教师的心理特征1. 教师的心理特征教师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教师教育行为的基础,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如素质教育观念、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等。
(2) 教育技能教育技能是教师实施教育行为的必备能力,包括讲解技能、提问技能、演示技能、谈话技能、评价技能等。
(3) 教师气质教师的气质是指教师在性格、情感、言行举止等方面的表现。
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的气质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
2. 教师的心理素养教师的心理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良好的情感特征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情感特征,如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等。
(2) 良好的性格特征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性格特征,如诚实守信、正直无私、坚强勇敢、宽容大度等。
(3) 良好的智能特征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智能特征,如优秀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4) 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能够积极处理好与学生、家长、同事之间的关系。
二、教师的心理素养1. 教师的心理素养教师的心理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良好的情感特征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情感特征,如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等。
(2) 良好的性格特征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性格特征,如诚实守信、正直无私、坚强勇敢、宽容大度等。
(3) 良好的智能特征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智能特征,如优秀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4) 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能够积极处理好与学生、家长、同事之间的关系。
2. 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更好地处理与学生、家长、同事之间的关系,更加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教与学的评价)【圣才出品】
第18章教与学的评价一、选择题1.能够测量学生的陈述性知识的方法是()。
A.概念图B.操作评定C.案卷分析D.观察【答案】A【解析】概念图作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一种测评方法,能够测评学生的陈述性知识。
概念图作为评价学生认知结构的工具,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某个知识的理解,用图的方式来表现其中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
2.与教师自编测验相比,高考则是一种()成就测验。
A.效标参照B.常模参照C.标准化D.正式【答案】C【解析】标准化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心理特征水平的测验。
这种测验的命题、施测、评分和解释都有一定的标准或规定。
高考是一种标准化测验。
3.下列不属于学生学习成效测评结果报告的作用是()。
A.改善教学,激发学习动机B.向外界展示学校的教育水平,为学校宣传C.向家长报告,协调家校教育D.便于管理和指导【答案】B【解析】测评结果报告有三方面的作用:(1)改善教学,激发学习动机;(2)向家长报告,协调家校教育;(3)便于管理和指导。
不包括向外界展示学校的教育水平,为学校宣传。
二、概念题1.信度答: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其中包括时间上的一致和评分上的一致性。
例如,如果在三种互不相干的地方和氛围下,每次的回答都是相同的,那么这样的信息被认为是可信的。
通常,主观题的评分者信度较低,客观题的评分者信度较高。
明确评分标准,对评分人员进行培训,能提高评分者信度,增加题目数量也会提高测评的信度。
2.效度答: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例如,学生在完成一份有10个题目的加减法测验后,他做对了9个题目。
如果这个测验是有效的,那就可以推断出:随便让这个学生完成同样类型的题目,即使是测验题中没有出现过的题目,他都能做得一样的好。
效度的重要性大于信度,因为一个低效的测验,即使有很好的信度,也不能获得有用的资料。
3.测量答:测量是根据教育目标和测量的具体目标,建立测量的量度标准,据此对学生现有的行为水平进行量化描述的方法,它要回答的是“程度”的问题,是评定做出价值判断的主要依据。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学习策略)【圣才出品】
第6章学习策略一、选择题1.学习策略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
A.记忆策略B.资源管理策略C.思维策略D.学习方法【答案】B【解析】麦基奇等人对学习策略的成分进行了总结。
他们认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
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则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它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作用。
2.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等方式来促进学习的策略是()。
A.元认知策略B.资源管理策略C.精细加工策略D.组织策略【答案】A【解析】元认知策略是使学习者在学习时学会使用一些策略去评估自己的理解、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或解决问题。
精细加工策略是指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组织策略是指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
根据定义,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等方式来促进学习的策略属于元认知策略。
因此,答案选A。
3.对学习过程中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实施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的策略,一般称为()。
A.智力技能B.学习自觉性C.元认知策略D.自我意识【答案】C【解析】元认知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使学习者在学习时学会使用一些策略去评估自己的理解、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或解决问题。
本题中通过制定学习计划、自我监督和调控来促进学习的策略属于元认知策略,因此选C。
4.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题目浏览、测查、完成情况的监控及对速度的把握主要采用了()。
A.认知策略B.元认知策略C.管理策略D.复述策略【答案】B【解析】元认知策略控制着信息的流程,监控和指导认知过程的进行,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注意策略)和调节策略。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题目浏览、测查、完成情况的监控及对速度的把握所采用的就是元认知策略。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10-18章)【圣才出品】
第10章教学策略一、概念题1.教学策略[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教学策略是指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有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其含义为:第一,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
第二,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也不同于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推进的措施。
第三,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中要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入手和着眼,要兼顾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的状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保证教学的有效有序进行。
第四,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2.有效教学策略[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有效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情境、教学过程中为最大程度地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是针对教学策略的效果而言的。
有效教学策略的获得与实施是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和条件。
有效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系统综合性、灵活性、启发性等。
影响教学策略有效性的因素包括学习者的状况、教师的自身素质、课堂教学的环境等。
二、论述题1.论述精细加工策略及其教学要求。
[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1)精细加工策略的含义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在简单知识的教学中主要是指导学生对要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做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在复杂知识的教学中,可采用指导学生释义、写概要、创造类比、用自己的话写出注释、解释、自问自答等具体技术。
(2)精细加工策略的内容①记忆术记忆术是指一种通过给识记材料安排一定的联系以帮助记忆,并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它能在新材料和视觉想象或语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比较流行的一些记忆术有以下几种:a.位置记忆法位置记忆法是一种传统的记忆术。
《教育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名师张大均习题详解
《教育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名师张大均习题详解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的学科。
这一定义包含以下三层意思:①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
②施教者(教师)和受教者(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都是心理与行为的承担者和组织者,都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③教育心理学不仅要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和规律,而且要重点揭示有效促进主体健全发展的策略。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教育心理学侧重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的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因此,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a.研究主体(师生)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和规律;b.研究指导教与学、促进主体(主要指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或层面a.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构建学科基础和学科体系;b.研究主体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和规律,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c.研究教与学情境中可促进主体心理发展变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d.研究制约和影响主体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及主体发展的条件和因素;e.新兴研究课题,如美育心理问题、教育社会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等。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与体系(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①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又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兼具有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特点和规范。
②从学科任务看,它既是理论性学科,又是应用性学科,承载着揭示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等方面的理论任务,又肩负着指导教与学并促进学习者健康发展的实践任务。
③从学科属性来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科学的分支学科,又带有明显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色彩,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特点。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版名解简答整理版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题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的心理学科。
一方面要研究主体(师生)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和规律,另一方面要研究如何有效指导教与学,促进主体(主要指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和策略。
2.教育:广义:泛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改进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一切活动。
狭义:一般是指学校教育,它是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育人活动。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名词解释1.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必须走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提出了该理论,即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或与他人合作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2.人格: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社会环境逐渐形成的多种心理特征的有机整合。
人格一旦形成,将会长期影响个体的行为。
3.自我意识:指主体对自身、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和态度,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在自我意识发展中,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尊为重要内容。
4.同伴关系:指个体在交往过程中简历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个体支间的,特别是同龄人之间的一种人际关系。
5.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个体的心理活动发展具有连续性、阶段性、结构性、次序不变性、和交叉性,平且个体认知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
6.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论: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第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7.认知方式:指个体感知、理解、记忆、思维、问题解决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
(场依存和场独立型、反思性和冲动型、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整体性和系列性)二、简答1.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1)成熟与发展: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2) 练习与习得的经验:物理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逻辑—物理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目的在于理解动作间相互协调的结果。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问题解决教学)【圣才出品】
第11章问题解决教学一、选择题1.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
A.刺激情境B.即定疑问C.思维状态D.思维起点【答案】A【解析】问题包含三个基本成分:(1)给定,指问题的初始状态;(2)目标,指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3)障碍,指给定和目标之间必须经过思维活动才能消除的障碍,这些障碍通常是问题解决过程的中介步骤,也称为算子。
也就是说,当情境处于某一状态而问题解决者希望能进入另一种状态,而这时又存在某些障碍物阻碍状态转换的顺利实现,这时就出现了问题。
桑代克认为:问题就是有机体缺乏现成反应可以利用的刺激情境,解决问题也就是有机体获得对新的刺激情境做出适当反应的过程。
所以答案选A。
2.下列任务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A.运用公式S=πR2计算R为15cm的圆的面积B.系鞋带C.写创造性思维的论文D.打电话【答案】C【解析】问题解决一般是指形成一个新的答案,超越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的一个解决方案。
A项只是将已有的定理直接运用于新的情境,不构成问题。
BD两项不是新的问题。
3.个人面对某种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观念的数量,表示的是创造性的什么特征?()A.独创性B.变通性C.流畅性D.新颖性【答案】C【解析】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三个特征。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摈弃以往的习惯思维方法,开创不同方向的那种能力。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那种能力,此外还有重新定义或按新的方式对我们的所见所闻加以组织的能力。
4.下面各项中不属于“问题解决”特点的是()。
A.问题解决是思维过程B.问题解决是学习过程C.问题解决是回忆过程D.问题解决是探究过程【答案】C【解析】问题解决是指个体在面对问题情境而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利用时,将已知情境转化为目的情境的认知过程。
问题解决者需要超越对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将所学规则进行一定的组合,产生一个解答,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教育交往与课堂管理)【圣才出品】
第16章教育交往与课堂管理一、选择题1.能够最小限度地打断课堂的不良行为处理方式是()。
A.非言语线索B.反复提示C.应用后果D.表扬【答案】A【解析】教师使用非言语线索能消除许多课堂上的不良行为,而且不必中断上课。
2.以下不属于课堂教学互动基本特征的是()。
A.教学目标系统的制约性B.课堂环境的制约性C.影响的相互性D.过程的持续性【答案】D【解析】课堂教学互动的基本特征包括:教学目标系统的制约性、课堂环境的制约性、影响的相互性和过程的动态性。
过程的持续性不属于课堂教学互动基本特征。
3.某一班级约定:上课前要静静地等待老师到来,这一约定属于()。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人际关系【答案】B【解析】群体规范是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评价和行为的标准。
群体规范是指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班级约定是已经确立好的规则,是全班同学共同遵守的约定,因此属于群体规范。
4.在教学情境中师生相互交流信息、思想、感情和共享信息的人际沟通活动称为()。
A.师生关系B.师生互动C.教学交往D.师生沟通【答案】C【解析】教学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人际沟通,是指在教学情境中师生相互交流信息、思想、感情和共享信息的人际沟通活动。
教学交往与师生关系、师生互动及师生沟通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学交往发生在教学情境之中。
二、简答题1.简述教学交往的原则。
答:(1)平等与尊重原则平等与尊重原则是指在教学交往中,作为平等的教学主体,师生之间要相互尊重。
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体谅学生的情感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包办代替;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挫伤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一刀切。
②学生要尊敬教师,理解教师的要求,尊重教师的劳动。
(2)互动原则互动原则要求首先接纳、肯定、喜爱交往的对象,保持在人际关系的主动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融洽、愉快的气氛,产生互动效应。
贯彻互动性原则时,要注意:①教学交往的信息与交往意图要协调一致,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意沟通以引起心向或目标的一致性;②师生交往应与具体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协调一致,使师生处于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之中。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
第三章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得培养与激发(一)学习动机得培养1、了解与满足学生得需要,促进学习动机得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得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二)学习动机得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得认知好奇心认知好奇心就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得核心,就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得内驱力,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与掌握行为。
2、运用强化原理,激发学生得学习动机(1)为学生设立明确、适当得学习目标(2)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3、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第四章陈述性知识得学习一、陈述性知识得表征知识学习得结果总就是以某种方式储存于大脑中,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陈述性知识主要就是以命题及其网络或图示等方式在头脑里进行表征得。
(一)命题表征命题指表达判断得语言形式,它由系词将主词与宾词联系而成。
命题在心理学中就是指由语词表达得意义得最小单元。
它一般由一个简单得句子来表达。
(二)命题网络表征若干个命题彼此联系组成命题网络。
它表现为较为复杂得句子或由多个句子围绕一定得意义组成得段落。
(三)图示表征心理学家把有关许多属性组合得知识储存方式称为图式。
图式分两种:一种为事件图式;另一种为做事图式。
图式就是一种组织化得认知结构。
图式理论认为,记忆系统就是由大量得图式构成,因此,图式就是陈述性知识表征得一种重要形式。
二、陈述性知识学习得种类(一)表征学习这种学习又称词汇学习,它就是指学习单个符号得意义,或者说学习单个符号代表什么。
奥苏泊尔认为,对于个人来说,她开始就是不知道某个词代表什么,它得意义如何。
她必须学会这些符号代表什么。
(二)概念学习概念学习就是将具有共同特征得同一类事物或现象以一名词来加以概括。
学习概念就就是获得概念得一般意义,即掌握概念得共同关键属性。
(三)命题学习命题就是由若干概念、词汇等组成得句子得复合意义。
学习者必须先了解组成命题得有关概念得意义,才能获得命题得意义。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心理素质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圣才出品】
第14章心理素质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一、选择题1.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
A.社会适应B.社会化人格C.精神面貌D.精神状态【答案】A【解析】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答案选A。
2.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
A.积极的社会功能B.应有的责任能力C.应有的责任义务感D.道德精神面貌【答案】A【解析】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答案选A。
3.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
A.怪异观念B.强迫行为C.强迫洗手D.强迫恐惧【答案】B【解析】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强迫思维是指反复出现在脑海里的某些不需要的或闯入性想法、怀疑或冲动等,患者知道这些是没有现实意义的,想要试图忽略、压制或用其他思想、动作来对抗它,但无法摆脱,因而焦虑和苦恼。
强迫行为往往是为了减轻强迫思维产生的焦虑而不得不采取的行动,患者明知是不合理的,但不得不做。
4.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做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
A.什么事也做不下去B.痛苦不安C.感到惴惴不安D.感到极端焦虑【答案】D【解析】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强迫思维是指反复出现在脑海里的某些不需要的或闯入性想法、怀疑或冲动等,患者知道这些是没有现实意义的,想要试图忽略、压制或用其他思想、动作来对抗它,但无法摆脱,因而焦虑和苦恼。
强迫行为往往是为了减轻强迫思维产生的焦虑而不得不采取的行动,患者明知是不合理的,但却不得不去,因为如果不做,就会感到非常焦虑。
因此选D。
5.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创造性培养)【圣才出品】
第12章创造性培养一、选择题1.创造力测量的现代方法不包括()。
A.测验法B.专家评分法C.实验法D.作品分析法【答案】B【解析】专家评分法是由有关专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受测者的创造性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
心理测验法是通过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工具对个体的创造性进行测量的方法。
实验法是通过给受测者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控制和改变一些条件,记录其反应情况,然后加以分析的一种测量方法。
作品分析法是指通过对被试按要求完成的作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来揭示其创造水平的一种方法。
结合不同测量方法的定义和特点,可知,专家评分法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而测验法、实验法和作品分析法能更科学客观地测量个体的创造力水平,因此这三种测量方法属于现代方法。
2.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A.智力技能B.思维品质C.思维程序D.能力或特性【答案】D【解析】创造性是个体具有的一种心理特性,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二、概念题1.创造性答:创造性是个体具有的一种心理特性,表现于创造活动中,活动的结果的标志是个体在一定的可利用的内外条件下,产生新颖、独特、有价值的产品。
这种心理特性是综合的、多维的,是与创造活动密切联系的认知、人格和适应性方面的品质。
创造性的高低以产品的价值为标准。
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包括创造性认知品质、创造性人格品质、创造性适应品质。
2.创造意识答:创造意识是指创造的愿望、意图等思想观念,是创造活动的起点和前提。
创造意识实质上就是一种问题意识,一种对问题的敏感性,也是一种否定意识。
对于创造者来说,创造意识是一种最为可贵的品质,它不仅表现在其能时时、处处、事事想到创造,而且能将创造的原理与技巧化作个人的内在习惯,变成一种自觉行为和生活方式。
3.创造性思维答: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在个人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心理发展与教育)【圣才出品】
第2章心理发展与教育一、选择题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达到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答案】D【解析】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
本阶段中个体推理能力得到提高,能从多种维度对抽象的性质进行思维。
2.自我中心是哪一个阶段的主要成就?()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答案】B【解析】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在思维方面存在自我中心的特点,认为别人眼中的世界和他所看到的一样,以为世界是为他而存在的,一切都围绕着他转。
3.在2~3岁孩子的房间内,所有的桌子、椅子、水盆和壁柜都是儿童尺寸的,以便孩子尽可能自己做事。
在这种房间的孩子可能发展()。
A.自主性B.主动性C.勤奋感D.信任【答案】A【解析】2~3岁孩子正处于自主对羞怯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的儿童已经学会了走路,并且能够充分地利用掌握的语言和他人进行交流。
儿童开始表现出自我控制的需要与倾向,渴望自主并试图自己做一些事情。
4.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自主感对羞耻感B.主动感对内疚感C.勤奋感对自卑感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答案】C【解析】6~12岁的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学习,开始体会到持之以恒的能力与成功之间的关系,开始形成一种成功感。
儿童在不同社交范围活动的经验,以及完成任务和从事集体活动的成功经验增强了儿童的胜任感,其中的困难和挫折导致了自卑感,这些成功的体验有助于儿童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建立勤奋的特质。
因此,这一阶段主要解决的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
5.埃里克森认为,6~12岁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勤奋与自卑”的矛盾,这对矛盾的积极解决有助于发展的优秀品质是()。
A.“胜任力”B.“忠诚”C.“希望”D.“意志”【答案】A【解析】本阶段的儿童面临来自家庭、学校以及同伴的各种要求和挑战,他们力求保持一种平衡,以至于形成一种压力。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学生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圣才出品】
第15章学生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一、选择题1.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C.冲动型D.沉思型【答案】A【解析】场依存型是指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外在的参照(身外的客观事物)的一种认知风格。
它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大。
2.面向差异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
A.个别化教学系统B.自学辅导教学方法C.分层教学D.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教学【答案】ABCD【解析】个别化教学系统是由凯勒及其同事提出的,目的是避免单一的演讲式教学和代办的时间安排,允许学生学习时在保证对教材真正掌握的前提下按照适合自己的速度前进;自学辅导教学方法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科院心理所卢仲衡等人提出的以中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分层教学是指学习在一个年级内的某些学科上开设几种不同层次的课程,供学生选修;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教学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计算机教学。
上述四种教学方法都是面向学生差异的教学,因此选ABCD。
二、概念题1.个体心理差异答:个体心理差异又称个别心理差异,是指个体在遗传素质基础上,在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基础性、稳定性、持续性、独特性等心理特点。
个体心理差异集中表现为两方面:①认知差异,又包括认知水平、认知类型、认知结构、认知过程等方面的差异;②人格差异,又包括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
影响个体心理差异的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多个方面。
2.计算机辅助教学答: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将程序教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同现代电子计算机系统结合起来的一种个别化教学形式。
它是学生通过与计算机系统相连的终端设备,与计算机系统一系列的教学程序相互作用,从计算机系统中的这些教学程序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计算机辅助教学有七个模式:①个别指导模式;②操练与练习模式;③对话模式;④模拟模式;⑤游戏模式;⑥问题解决模式;⑦发现式学习模式等。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学习动机)【圣才出品】
第5章学习动机一、选择题1.在下列各种学习动机中属于内在动机的是()。
A.获得解答B.获得高分C.获得老师表扬D.获得好名次【答案】A【解析】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内部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
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奖惩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因为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
获得解答是出于自身的兴趣所引起,而获得高分、老师表扬和好名次都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
2.激发、维持和指引个体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称为()。
A.学习需要B.学习期待C.学习动机D.学习态度【答案】C【解析】学习动机是动机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
根据动机的概念,可以把学习动机定义为引起和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以满足某种学习需要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行为的原因和内部动力。
3.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把学习动机分为()。
A.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B.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C.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D.高尚的动机和低级的动机【答案】D【解析】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
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
4.有人把学业失败的原因说成努力不够,这种归因属于()。
A.内部稳定性的归因B.外部而不稳定的归因C.外部而稳定性的归因D.内部而不稳定的归因【答案】D【解析】韦纳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通常将自己行为结果的成败归为以下六种原因:能力强弱、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况和其他(除前五种因素外的外部影响因素,如别人的帮助、教师的教学水平、评分是否公正等)。
这六种因素又分别纳入原因来源、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
其中将能力高低归因于稳定的、内在的、不可控的,将努力程度归因于不稳定的、内在的、可控的。
5.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学习动机属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第3版名师张大均讲义和习题解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的学科。
这一定义包含以下三层意思:①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
②施教者(教师)和受教者(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都是心理与行为的承担者和组织者,都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③教育心理学不仅要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和规律,而且要重点揭示有效促进主体健全发展的策略。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教育心理学侧重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的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因此,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a.研究主体(师生)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和规律;b.研究指导教与学、促进主体(主要指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或层面a.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构建学科基础和学科体系;b.研究主体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和规律,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c.研究教与学情境中可促进主体心理发展变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d.研究制约和影响主体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及主体发展的条件和因素;e.新兴研究课题,如美育心理问题、教育社会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等。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与体系(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①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又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兼具有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特点和规范。
②从学科任务看,它既是理论性学科,又是应用性学科,承载着揭示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等方面的理论任务,又肩负着指导教与学并促进学习者健康发展的实践任务。
③从学科属性来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科学的分支学科,又带有明显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色彩,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特点。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①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a.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例如,关于人的本性的认识、关于教育本质的认识等。
b.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理论,例如,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理论、领域理论等。
c.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如智力发展理论等。
②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体系a.哲学基础,指引教育心理学的诞生和不断发展。
b.科学背景,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为研究有机体的心理活动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c.方法论原则和实证研究方法,是任何科学的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规范和原则。
③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范式,但从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历史回顾(见下表)可看出,从总体上看,其变化呈现出开放性、渐进性和包容性等特点。
a.开放性,指这是一个不断吸收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动态系统。
b.渐进性,指其形成是一个既相对稳定,又不断扩展的渐变过程,偶尔的“突变”也是渐进的量变积累的结果。
c.包容性,指其发展有海纳百川的传统。
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发展阶段3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价值(1)教育心理学的任务①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探索任务a.从学科范畴看,其理论任务应兼顾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两个学科第一,作为心理科学的分支,教育心理学要揭示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丰富和发展心理科学,尤其是教育心理学理论;第二,作为教育科学的分支,教育心理学应研究如何依据教学心理规律设计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方法、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能、培养高素质人才。
b.从学科任务看,教育心理学既有理论学科的特点,又有应用学科的特点第一,作为理论学科,其基本任务是探索教与学情境中主体获得知识、发展智能、形成健全人格的心理机制和规律,为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服务。
第二,作为应用学科,其基本任务是探索如何通过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高效的教学实践。
②教育心理学的实践指导任务教育心理学以研究教与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规律为己任,学校系统的确立和应用必须遵循主体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以教育心理学提供的实施途径、策略等内容作具体指导。
(2)学习和研究教育心理学的价值教育心理学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的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其存在的科学价值,其中,教育心理学对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②完善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加速教师的专业化发展;③认识教与学的特点,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教育效益。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思想方法科学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辩证观、人性观和系统观。
(1)辩证观辩证观主张用发展的眼光多角度、多层次地看待事物,反对经验论和机械论,提倡一切从实际出发,提倡实事求是的、多元辩证的、科学的认识路线。
辩证观是教育心理学在内的一切科学研究应遵循的思想方法。
(2)人性观人性观是指对人(总体)的本质属性的根本观点。
人是地球上最复杂的存在物,人具有生物本性、社会本性、独特的意识性。
因此,研究教育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机制和规律的教育心理学应充分重视对人的意识性的探索。
(3)系统观从系统观出发去研究复杂的教育心理学问题,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①要把握主体心理的整体性;②要了解主体心理的层次性;③要分析主体心理的动态性;④要增强主体心理的自组织适应性。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①客观性原则,是指教育心理学研究要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根据教育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其本质、规律与机制。
②贯彻客观性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a.收集资料时,应根据事先的设计,如实详尽地记录被试的各种行为反应;资料的采集过程中,应尽量采用多种方法,确保采集的第一手资料客观、准确、全面。
b.对资料的处理、结果的分析与整理,应尽可能根据客观的标准来进行,当自己的假设、理论不一致时,更应谨慎处理。
c.下结论时,应根据收集的资料,在其允许的范围内做出判断,不应过度推论。
(2)教育性原则①教育性原则,是指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实验手段与方法应能促进被试心理的良性发展,这是心理学研究中基本的伦理道德原则。
②贯彻教育性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a.不可故意隐藏研究目的,尤其是在双盲实验中。
b.不可伤害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要避免外部刺激对被试造成不良影响。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①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教育心理学研究从教育情境,尤其是主体的实际需要出发。
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三种类型包括:基础的科学研究、外推的基础研究、应用水平的研究。
③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应注意:研究重点要由基础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倾斜,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把应用研究放在突出位置。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描述性研究方法描述性的研究方法,是指对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生的特定情境的事实与关系进行详细描述的方法。
它包括以下几种常用的具体方法:①观察法观察法,是指通过直接观察教育教学过程,并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了解学生心理的方法。
观察法对观察情景不加控制,不影响被观察者的正常行为,便于使用,即可单独使用,也可结合其他方法进行。
观察法记录的材料较真实,但不够精密。
观察法的运用要注意以下几点:a.选择特定的观察内容,最好只观察少数或一种行为;b.事先界定需观察的行为;c.观察时应随时记录,可利用录音、录像设备;d.观察时间不宜过长,但对同一类行为可重复观察;e.尽量避免被试知道观察行为,保证被试的行为是真实的,可采用单向玻璃等技术。
②调查法调查法,是指通过多种方式,收集调查对象心理与行为的相关资料的方法。
调查法包括面谈、家访、作业分析等。
调查法中使用最广泛的是利用问卷形式获取资料的问卷法。
其优点在于简便易行,可取样大。
这可以克服小样本资料的缺点,使研究对象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还可对数据资料做统计处理。
编制问卷时,要注意:a.问卷题目不宜过多,且要根据调查目的合理设计;b.问卷应尽量生动有趣,且题目的回答应尽量简单;c.问卷应含探测项目,用以了解被调查者回答的真实性;d.问卷施测前,应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
③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指对一个人或一组人的问题进行研究的方法,有时也与纵向的追踪研究相结合。
个案研究系统记载了被试某些心理活动的发展状况,对分析和解决被试教学心理问题,提供了基本资料。
此外,研究者应注意与被调查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④教育经验总结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指教育工作者总结自己的平时工作经验,以获得理解有关教育心理学现象的方法。
这是教育工作者的常用方法。
(2)实验性研究方法实验性的研究方法,是指在控制严格的实验条件下,操纵教育教学情境中的一些变量而研究其效应的方法。
这一方法具体包括以下两种:①实验室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专门的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仪器进行心理实验,通过实验获得科学依据的方法。
其优点是控制严格,所获数据可重复性高且较可靠。
其缺点是简化了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有明显人为性,且实际推广的应用价值有限。
②自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是指在教育实际中,按照研究目的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某种心理活动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自然实验法兼具观察法和实验法的优点,既能较好地反映教育实际的情况,又可对变量进行一定的控制,使研究达到一定的精确程度。
教育心理学的自然实验的基本形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a.单组实验,指同一组被试,在其他条件恒定时,先后接受不同实验因素影响的实验。
b.等组实验,指根据实验条件,将被试随机分成条件相同的多组实验对象进行研究。
c.循环组实验,是单组和等组相结合的一种形式,各实验因素在各组中轮流施行。
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化为保证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要做到以下几点:(1)教育心理学研究程序的规范化一个完整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式,涉及的内容包括:①理论探讨;②课题选择;③文献资料收集与查阅;④提出研究假设;⑤制订研究计划;⑥选择研究方法和对象;⑦实施具体研究;⑧整理与分析研究结果;⑨检验研究结果;⑩撰写研究报告。
(2)判断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有效性要保证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有效性,必须学会评价研究的有效性。
一般通过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处理来判定,具体评判步骤包括:①被试的分组是否做到了随机同质;②无关变量是否得到了有效的鉴别与控制;③研究过程是否做到了有效合理的控制;④研究结果的数据分析处理是否做到了客观可靠;⑤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是否具有可代表性和重复性。
三、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回顾与发展展望1教育心理学的诞生(1)教育心理学诞生的背景①社会背景a.西方工业革命的期待。
工业化社会要求建立公共教育机构来承担起教育儿童的责任。
b.城市化进程的要求。
西方的城市化特征要求公民都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必须遵守城市的各种规范和制度,从而推动了基础公共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