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专家共识[1]
《成人口服营养补充专家共识》要点
《成人口服营养补充专家共识》要点【引言】《成人口服营养补充专家共识》是由一群口服营养补充领域的专家共同制定的指导文件。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于维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需求日益增加。
本文将重点介绍《成人口服营养补充专家共识》的要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成人口服营养补充问题。
【要点】1.营养补充的重要性《成人口服营养补充专家共识》强调了成人口服营养补充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饮食不规律、营养摄入不足已成为常态,导致了营养不良和健康问题的出现。
正确的口服营养补充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素,提高免疫力,维持健康状态。
2.针对不同人群的口服营养补充方案《成人口服营养补充专家共识》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提出了相应的口服营养补充方案。
例如,对于长时间工作的白领人群,可以适当增加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的摄入;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应重视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以维持骨骼健康。
专家建议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口服营养补充品,并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
3.补充剂与饮食的关系尽管口服营养补充品在补充营养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替代饮食。
食物中的天然营养素更容易被身体吸收和利用。
《成人口服营养补充专家共识》强调,补充剂应与均衡饮食结合起来,从综合的角度满足人体营养需求。
4.注意剂量和安全性专家共识指出,成人口服营养补充品的使用应遵循剂量和安全性的原则。
过量摄入维生素和矿物质可能会引发问题,如维生素A中毒和矿物质不平衡等。
因此,在选择和使用时应遵循产品说明书的推荐剂量,并避免超过建议摄入量。
5.专家指导下的选择【结论】《成人口服营养补充专家共识》是口服营养补充领域的权威指导性文件。
它强调了营养补充的重要性,提供了针对不同人群的补充方案,并强调补充剂与饮食的结合、剂量和安全性的注意事项,同时鼓励在专家指导下选择和使用口服营养补充品。
通过遵循这些要点,人们可以更好地保持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老年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支持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老年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支持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营养不良是影响老年患者结局的主要负面因素之一;未纠正的营养不良还是导致医疗费用上升的重要原因。
同时亦有证据表明,针对无法正常进食的营养不良患者给予合理的肠外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改善营养状况并最终降低病死率、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医疗经济耗费等。
鉴于老年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2012年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老年营养支持学组(简称老年学组)组织的全国老年住院患者的营养调查(MNA-SF)结果显示,具有营养不良风险的比例的老年患者达49.70%,已发生营养不良为14.67%,高营养不良发生率及其带来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为了规范对老年患者的营养筛查与评估、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循证应用及针对老年疾病进行合理、有效的营养治疗,老年学组的专家们按循证医学要求,参阅国内外大量文献,根据我国目前的老年患者营养治疗情况,结合欧洲临床营养和代谢学会(ESPEN)、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ASPEN)等最新的老年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治疗指南的内容及证据,并广泛征求意见,多次组织讨论和修改,最终形成本专家共识。
附:共识相关定义1.推荐意见:以牛津分类(oxford evidence-based medicine, OCEBM)为基础,对照国际证据分级与推荐(GRADE)工作组的分级系统评价标准原则,确立推荐意见的A、B、C、D级分类标准。
2.营养支持:指经消化道或各种静脉途径为患者提供较全面的营养素。
目前临床上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两种方式。
3.肠内营养:通过消化道途径为机体提供各种营养素。
肠内营养制剂按氮源分为3类:氨基酸型、短肽型、整蛋白型。
根据给予肠内营养方式的不同,分为口服和管饲。
4.经口营养补充剂:有别于普通膳食,是用于特殊医疗目的的经口摄入的营养补充剂。
5.肠外营养:经静脉途径为无法经消化道摄取或摄取营养物不能满足自身代谢需要的患者,提供包括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等在内的营养素,以期维护器官功能,改善患者结局。
成人口服营养补充专家共识
152
叶消化肿瘤杂志渊电灶糟燥造渊耘造藻糟贼则燥灶蚤糟 灾藻则泽蚤燥灶冤袁 September 圆园员7袁灾燥造 9袁 晕燥援3
一尧概述
渊一冤ONS 定义 ONS 是以增加口服营养摄入为目的袁将能够提供多种 宏量营养素和微量营养素的营养液体尧半固体或粉剂的制 剂加入饮品和食物中经口服用咱1暂遥 ONS 通常用于在食物不 足以满足机体需求的情况下补充摄入袁 但在很多情况下 ONS 为全营养产品袁也可用作唯一的营养来源遥 ONS 是肠 内营养的一种方式袁其作为专用营养补充配方可以加强食 物中的蛋白质尧碳水化合物尧脂肪尧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 素含量袁 提供均衡的营养素以满足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 求遥 一般当膳食提供的能量尧蛋白质等营养素在目标需求 量的 50%~75%时袁 提供口服营养补充剂作为额外的营养 补充 袁 通常 提 供 1673.6~3765.6 kJ 渊400~900 kcal冤/d袁提 供 方式包括餐间补充尧小口啜服渊sip冤或者对于固体食物进食 困难提供全代餐袁来提供机体所需营养素的供给袁维持或 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遥 咱7-8暂 渊二冤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的识别 营养不良渊malnutrition冤是个广义的定义袁成年人营养不
本文首次发表在中华胃肠外科杂志袁2017袁20(4):361-365
良是指野因能量尧蛋白质和渊或冤其他营养素缺乏或过剩渊或失 衡冤导致对人体的形态渊体型尧体格大小和人体组成冤尧机体功 能和临床结局产生可以观察到的不良影响的一种状态冶遥 该 定义包括营养过剩渊超重和肥胖冤以及营养不足渊undernutri鄄 tion冤袁也包括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的缺乏遥 本文中 的营养不良主要是指营养不足袁 也即传统定义中的营养不 良遥 营养风险渊nutritional risk冤是指野现存或者潜在与营养因 素相关的导致患者出现不利临床结局的风险冶遥
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1
高蛋白膳食模式
轻断食膳食
运动治疗
• 增加有氧运动(如快走)至每周150min以 上(每天30min以上,每周的大多数天)
• 推荐更高水平的身体活动(如每周200300min),以维持体重下降及防止减重后 的体重反弹(长期,1年以上)
运动治疗
认知-行为及心理干预
• 通过调整超重和 肥胖患者的生活环境及心理状态,帮助患者理解和认识体重管理、肥胖及其危害,从而 做出行为改变。其中包括自我监控、控制进食、刺激控制、认知重建和放松技巧。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体重管理
超重/肥胖者合并代谢综合征体重管理
蛋白质
• 提高蛋白质供给量比例1.2-1.5g/kg,或 15%-20%),以在减重过程中维持氮平衡, 同时具有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骨矿 物质含量等作用
• 大豆蛋白的减脂作用优于酪蛋白,且减低 血中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 也更明显
碳水化合物
• 根据蛋白质、脂肪的摄入量来确定碳水化合物的供给量 (40%-55%)。
• 母体孕前及孕期的肥胖与孕期合并症及不 良妊娠结局相关
– 妊娠期糖尿病、妊娠高血压、子痫、早产、死 胎、巨大儿、过期产、剖宫产、先天畸形等
– 远期不良影响:产后母体及子代肥胖、增加母 婴罹患2型糖尿病、高血压、及其它代谢综合 征的风险
围孕期体重管理
• 超重女性生育能力下降8% • 肥胖者下降占18% • 增加自然流产及孕期并发症的风险 • 减重5-10%就可以成功减掉30%的内脏脂肪,更有利
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 共识(2016年版)
廊坊市中医医院 治未病科 李欲来
体 质 指 数(BMI)
计算公式为:体重/身高2(kg/m2) 我国成人正常范围:18.5≦BMI<24kg/m2 超重:24≦BMI<28kg/m2 肥胖:BMI≧28kg/m2
中国卒中患者营养管理专家共识
万方数据史堡凼科塞盔!Q盟生!旦筮堑鲞筮!翅鱼!垫』堕丛鲤:丛型!鲤!:!塑堑:№:三耐受时,应首选EN,因其可获得与PN相同的效果,且能减少感染等并发症,在医疗费用方面也优于PN¨“。
严重卒中患者常合并应激性胃肠道黏膜屏障受损所致的消化功能障碍,故急性期提供普通食物和营养制剂不能使所有患者很好获益。
有研究显示急性期的常规EN并不能阻止患者在病后1周出现的营养不良¨。
因此,建议参考来自急性创伤营养治疗的“序贯营养支持”的方法,即首先提供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当EN耐受困难时,可加上部分PN),逐步过渡到胃肠道功能完整后提供含多种膳食物纤维的整蛋白型肠内营养。
五、卒中营养管理专家共识的建议1.卒中患者存在营养不良的风险,营养不良影响卒中预后:(1)营养管理是卒中患者(急性期和康复阶段)全面管理的一部分,包括在医院对卒中制定的常规工作范围内,并常规记录在患者的医疗文件上;(2)应在入院后48h内制定卒中患者营养风险评定和管理方案,至少每周重复1次,营养风险评定方法推荐2002年欧洲营养学会标准[1“,根据个体化需求由专业营养师与临床医师共同制定可操作的方案;(3)出院时,应该为患者制定饮食计划,指导生活照料者监测患者体重和饮食摄入,并列入随访观察指标。
2.吞咽障碍是卒中后发生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建议对卒中患者常规进行吞咽筛查,床旁饮水试验是有效的筛查方法。
有吞咽障碍者可根据评估的结果,由专业人员决定是否需要仪器评估。
根据吞咽障碍的严重程度,首先提供个体化的进食方法,调整食物结构和性状(如改变食物黏度),选择进食的体位以及合适的喂食器具。
上述措施仍不能满足营养需求或者仍存在误吸的风险,则应给予管饲营养治疗。
吞咽障碍患者应该定期评估,争取尽早恢复正常饮食。
3.卒中患者均应给予蛋白质.热能营养需求的评估:评估方式建议采用sch06eld公式¨…,并建议参考上述之欧洲公共健康委员会制定的住院患者营养管理指南Ⅲ1。
2022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肠内营养专家共识全文
2022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肠内营养专家共识(全文)摘要重症病人早期肠内营养至关重要,然而其临床实践仍充满挑战。
中国腹腔重症协作组9家医院25位专家,针对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的病因及评估、早期肠内营养实施策略,以及各种临床实践中的具体方案进行讨论,并提出18项临床最为关注的问题,综合循证医学证据及临床经验,最终制订该共识,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及指导,以期改善病人预后。
目前重症病人营养支持治疗相关指南及共识推荐危重症病人入住ICU 24~48 h内尽早启动肠内营养[1, 2]。
肠内营养有助于营养胃肠黏膜,增强神经内分泌功能,有益于保留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和免疫功能。
早期肠内营养与降低感染率,加速伤口愈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体住院时间,以及降低病死率有关[1, 2, 3, 4 ]。
然而在临床实践中,由于ICU病人的个体差异性较大,不同病种或病程病人胃肠功能受损程度不同、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差异很大,胃肠功能障碍重症病人开展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仍充满挑战。
因此,中国腹腔重症协作组9家医院25位专家,针对胃肠功能障碍重症病人如何评估、实施肠内营养,讨论并提出18项临床最关注的问题。
首先每位专家成员选择1〜2个条目,综合循证医学证据以及临床经验给出相关建议,形成共识初稿。
然后通过电子问卷形式将共识初稿发给25位专家,专家根据共识条目的理论依据、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等特征综合评分。
综合评分以1~10分计分,其中1~4分为不推荐,5~7分为弱推荐,8~10分为推荐。
最后统计分析25位专家的评分,确定各条目的推荐强度,最终形成共识。
胃肠功能障碍的基础概念与评估(一)胃肠功能障碍的定义与分级胃肠功能主要包括消化吸收功能、黏膜屏障功能、内分泌功能及免疫功能等,其中消化功能包括胃液、胰液、胆汁和肠液的化学性消化及胃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作用。
临床上胃肠运动功能障碍与胃肠屏障功能障碍是危重症病人常见的两大主要障碍[5]。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营养支持专家共识(完整版)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营养支持专家共识(完整版)营养不良在先天性心脏病住院患儿中较普遍,尤其在合并心功能衰竭、肺动脉高压等高危风险因素情况下,对住院患儿的临床预后及生长发育影响尤其明显[1,2,3,4]。
我们结合国内外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营养评估、支持等相关文献,及国内外儿童、新生儿肠外肠内营养相关临床应用指南,综合中国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相关外科及营养治疗现状,形成了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营养支持专家共识,以期指导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临床治疗及术后长期营养支持,并希望帮助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顺利康复及在生长发育方面尽早赶上同年龄儿童。
一、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营养评估(1)评估时间:推荐入院24 h内、术后3~7 d、出院前各评估1次,住院时间超过2周者应每周评估1次。
(2)评估指标:体格测量包括身高/身长、体重、头围、中上臂围及皮褶厚度等;实验室指标包括总蛋白、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电解质。
必要时监测微量元素、叶酸、维生素B12等(3)评估工具:推荐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儿童生长标准曲线(http://www.who.int/childgrowth/standards/en/),早产儿则推荐采用Fenton 2013(http://ucalgary.ca/fenton/2013chart)。
(4)评估人员:经过统一标准培训的相关专业人员。
二、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营养支持的实施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前首选经口喂养,伴吞咽困难或合并胃食管反流者建议经鼻-胃管饲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摄入不足时应积极补充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
术后营养支持需要临床营养师积极参与,尽量缩短禁食时间,一旦患儿血流动力学稳定及胃肠道功能允许即可EN,并根据目标量逐渐加量,PN作为补充,同时需进行吞咽能力评估和胃食管反流治疗[5]。
1. 能量需求由于食物特殊动力学效应和粪便丢失,EN比PN需要额外补充,PN 推荐热卡通常为EN推荐热卡的70%~80%。
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背景近年来,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逐渐受到重视。
早期肠内营养对于重症患者的康复和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目前关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仍存在一些争议和不确定性。
因此,为了规范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特邀请相关专家开展共识达成。
目的本专家共识的目的是为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统一观点,明确操作方法,提高临床实践的规范性和可行性。
素材和方法本专家共识的制定基于最新的临床研究和医学指南,并汇集了来自不同地区的多名重症医学专家的意见。
在专家会议上,通过专题演讲、讨论和投票等方式,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1. 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适应证和禁忌证;2. 早期肠内营养的组成和配方选择;3. 早期肠内营养的输注途径和速度;4. 早期肠内营养的监测和调整标准。
结论经过广泛的讨论和多轮投票,本专家共识得出以下结论:1. 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适应证包括严重创伤、严重感染、手术切除等,禁忌证包括肠梗阻、肠瘘等;2. 早期肠内营养应包括足够的热量、蛋白质、脂肪和微量营养素,具体配方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个体化调整;3. 早期肠内营养的输注途径应优先考虑经肠道途径,如经鼻胃管或经鼻空肠管,输注速度应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4. 早期肠内营养的监测标准应包括肠内营养的吸收情况、肠道功能状态和营养指标的变化等。
实施建议本专家共识提供以下实施建议:1.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评估和判断,合理选择重症患者的早期肠内营养方案;2. 在制定早期肠内营养配方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能量和营养需求,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3. 在输注早期肠内营养时,应逐渐增加输注速度,密切观察患者的耐受情况,并及时调整;4. 对于接受早期肠内营养的患者,应定期进行相关指标的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营养方案。
结束语本专家共识是根据最新的研究和临床实践,经过专家充分讨论与投票形成的指导意见。
2019版:儿童围手术期营养管理专家共识(全文)
2019版:儿童围手术期营养管理专家共识(全文)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营养除了提供基础代谢和活动所需外,还需要促进机体生长发育。
一些疾病导致的营养摄入不足和(或)能量消耗增加,可能造成儿童营养不良。
围手术期的各种创伤所导致的应激和代谢改变,如内分泌激素和炎症介质的释放,糖原、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代谢以及需要额外能量来修复创伤等,都可能加重患儿的营养不良[1]。
研究已经证明,营养不良是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而良好的营养状态和最佳的临床结局相关[2]。
优化的围手术期代谢调理和营养管理,能减轻患儿分解状态和瘦组织的丢失,促进蛋白质合成,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最佳的创伤愈合和恢复提供保障[3]。
目前,我国对儿童围手术期的营养管理越来越重视,但不同地区、医疗机构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为了更好地规范儿外科围手术期营养管理的临床实践,我国儿外科、儿童营养和麻醉镇痛等领域的相关专家组成了"儿童围手术期营养管理专家共识"编写组,按照共识形成的标准和流程制定了本共识,以指导儿童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治疗,使患儿能以良好的状态接受手术,减轻其围手术期的应激,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加快康复进程,提高生活质量。
一、方法通过检索Medline、Embase、PubMed、SCI、Cochrane Library 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1990年1月1日至2019年7月1日期间发表的相关文献。
检索的中文关键词为"围手术期"、"营养"、"肠内营养"、"肠外营养"、"新生儿"、"婴儿"和"儿童";英文关键词为"perioperativeperiod"、"nutrition"、"enteral nutrition"、"parenteral nutrition"、"neonate"、"infant"和"child"。
《中国营养学会益生元与健康专家共识》概要及解读
《中国营养学会益⽣元与健康专家共识》概要及解读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健康中国⾏动(2019-2030年)》和《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的重要措施,2021年5⽉15⽇,第七届全民营养周拉开了帷幕。
在全国营养科普⼤会上,益⽣菌益⽣元与健康分会发布了《中国营养学会益⽣元与健康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并由分会秘书长向雪松博⼠作了“共识”解读报告。
制定本“共识”的⽬的,是为消费者、营养师、临床医⽣、科研⼈员、⾷品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促进益⽣元产品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应⽤,改善全民健康⽔平。
来⾃益⽣元研究和应⽤领域的专家,分别从益⽣元的定义与种类、特性、如何评估和证实⼀种物质是益⽣元、健康益处、消费者建议等五个⽅⾯,遵循科学和临床证据的原则,在⼤量⼯作的基础上,经反复讨论修改,最终制定了该科学共识。
本次发布的是“共识”的概要,详细内容将按计划陆续公布。
本次发布的“共识”概要全⽂如下:⼀、益⽣元的定义和种类定义根据全球益⽣元科学研究证据现状和我国益⽣元产业发展现状,本次共识的益⽣元定义特指⼀般不能被⼈体所消化吸收但可被⼈体微⽣物选择性利⽤,能够改善肠道微⽣物组成和/或活性从⽽益于⼈体健康的⾷物成分。
种类⽬前证据等级较⾼,得到公认的益⽣元⼏乎都属于碳⽔化合物,包括低聚果糖、菊粉、低聚半乳糖等。
还有些⾷物成分虽然已在通过体外和动物实验中进⾏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但在⼈体研究中却仍然很少。
随着益⽣元相关研究特别是临床研究的不断深⼊,越来越多的⾷物成分会得到认可,益⽣元的种类也会更加丰富。
⼆、益⽣元的特性1.物质属性不是微⽣物或者药物;可以进⾏化学定性和定量分析;通常是⼀种⾷物成分,不在⼩肠内消化吸收;可以是某类膳⾷纤维,但不等同于膳⾷纤维。
2.益⽣(健康)属性益⽣元依赖微⽣物代谢,可被⼈体微⽣物选择性利⽤⽽增进⼈体健康。
尽管许多特定物质也可被微⽣物分解利⽤,但如果这种作⽤不能给宿主带来健康益处,这种物质也不能被称为益⽣元。
【精品】2019年中国儿童钙营养专家共识解读文档版
2019年中国儿童钙营养专家共识解读1钙的来源、生物利用及钙代谢的调控1.1 钙的来源及生物利用人体钙的来源全部依赖于经口摄入,包括食物、强化食品、药物、营养补充剂等来源的钙。
钙的生物利用包括钙的摄入、吸收、排泄三个过程。
影响这三个过程的因素都可以影响到钙的生物利用率。
确定摄入钙量相对容易,钙的吸收受影响因素较多,虽有很多研究钙吸收的方法,但获取准确的吸收率仍较为困难。
一般而言,钙吸收率受机体钙营养状况的影响较大,机体钙营养状况差时,钙吸收率相对较高,反之,机体钙营养状况良好时,吸收率相对较低。
有研究表明:当钙的摄入量为200mg/d 时吸收率为45%,而当钙的摄入量大于2 000mg/d 时,吸收率仅为15%。
肠道是膳食钙吸收的主要部位,钙的吸收有两条途径: 1) 通过跨细胞通路的主动吸收,主要吸收部位位于十二指肠;2) 通过细胞旁路,即肠黏膜细胞间钙的被动扩散吸收,在肠腔各段均可进行吸收。
上述两种吸收途径均受1,25-二羟维生素D的调控。
当肠腔内钙离子浓度较低时,跨细胞途径是钙吸收的主要途径,当肠腔内钙离子浓度较高时,细胞旁途径是钙吸收的主要途径。
钙主要经粪便和尿液排泄,皮肤汗液也有一定量的排出。
钙的生物利用率=[摄入钙一(粪钙一粪内源性钙)一(尿钙一尿内源性钙)]X B/摄入钙。
B=储留中的钙能用以机体构造和功能的程度,吸收率=(摄入一粪钙)/摄入钙。
1.2 钙代谢的调控1.2.1钙平衡和钙稳态钙平衡是指体内钙储存状态的稳定。
因为人体钙主要储备在骨骼,所以钙平衡也主要反映骨钙池的状态。
钙平衡有三种状态:正平衡、负平衡和零平衡。
正平衡指钙进的多出的少,体内存留钙多;负平衡则反之;零平衡则是指钙的进出相等。
钙稳态有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两种形式。
细胞外液的钙稳态主要指血钙稳态,即维持细胞外液离子钙水平的稳定,血钙稳态是通过多种钙调节激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肠道钙的吸收,肾脏钙的再吸收,骨骼钙池的储备与释出钙均起到各自不同的作用。
围手术期营养管理专家共识
05
围手术期营养管理案例 分析
案例一:老年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管理
总结词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管理需特别关注,因为老年患者 往往存在营养摄入不足、消化吸收能力下降等问题,容 易导致营养不良和并发症。
详细描述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管理需注意以下几点
术前评估
对老年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全面评估,了解其营养需求 和饮食习惯。
反应。
详细描述
器官移植患者围手术期营养 管理需注意以下几点
术前评估
对器官移植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全面评估 ,了解其营养需求和饮食习惯。
免疫抑制治疗
根据医生的建议,为患者提供适当的免疫 抑制治疗,以降低排斥反应的风险。
饮食指导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 提供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
术后监测
密切监测器官移植患者的营养状况和恢复 情况,及时调整饮食计划。
围手术期营养管理专 家共识
目录
• 围手术期营养管理概述 • 围手术期营养管理核心原则 • 围手术期营养管理实践指南 • 围手术期营养管理研究进展 • 围手术期营养管理案例分析
01
围手术期营养管理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围手术期营养管理是指从患者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直至术后康复过程中, 为患者提供科学合理的营养支持,以满足患者生理需求,促进术后恢复的综合 管理过程。
详细描述
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管理需注意以下几点
能量供给
根据患者的代谢状态和体重变化,制定个性化的能量供给 方案。
术前评估
对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全面评估,了解其营养需求和 饮食习惯。
术后监测
密切监测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和恢复情况,及时调整饮食 计划。
成人口服营养补充专家共识
成人口服营养补充专家共识
主要内容
一、ONS定义及适应人群 二、ONS在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 三、ONS在老年人群中的应用 四、ONS在慢性疾病中的应用 五、ONS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六、ONS的组织管理 七、小结
推荐3:合理的ONS使各类适用患者群体在营养上、功能 上、临床上以及经济学方面获益
ONS能够在自由进食的同时提高住院和社区患者的总能量与蛋白质摄入,刺 激患者的食欲1
在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中,80名75岁以上有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随机分人对照组和营养补 充组。结果发现,每日营养补充可维持患者的体重,提高总能量和蛋白质摄入,刺激患者的食欲。
推荐4c:术前ONS可以维持或改善新辅助放、化疗患者的 营养状况,有助于手术的进行和术后的康复;
推荐4d:术后早期恢复经口进食不能满足机体营养需求患 者,推荐实施ONS支持,以增加热卡及蛋白质的摄入量。
成人口服营养补充专家共识
Meta分析发现,ONS能提升血总蛋白浓度,降低伤口、肺部、泌 尿系统等感染并发症率1
Burden ST, Gibson DJ, Lal S et al. J Cachexia Sarcopenia Muscle. 2017成Ja人n 3口. 服营养补充专家共识
ONS能降低患者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1,且有经济学获益2
在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 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中,共 纳入652例营养不良的老年 (≥65岁)住院患者,分为 两组:标准护理+高蛋白口 服营养补充组和标准护理+ 安慰剂组。结果发现,在90 天的观察时间内,高蛋白 ONS可改善患者的死亡率和 营养状况。
成人家庭肠外营养中国专家共识
成人家庭肠外营养中国专家共识成人家庭肠外营养中国专家共识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人家庭肠外营养的需求逐渐增加。
在长期卧床、重病、手术后康复等情况下,肠道营养摄入不足常常成为一个难题,这时候肠外营养的作用便凸显出来。
为了解决成人家庭肠外营养相关的问题,中国专家们通过多次研讨和讨论,终于达成了如下共识。
一、适应症成人家庭肠外营养的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机体无法正常进食,或者通过胃肠道摄入营养不足以满足需要的患者;暂时或永久性肠道功能丧失,无法使用胃肠道的患者;慢性肠炎、胃肠手术后恢复期等需要减少或避免经口摄入的患者。
二、配方成人家庭肠外营养的配方应尽可能满足患者的个体化需求。
一般而言,成人家庭肠外营养的基础配方应包含适当的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以针对性地增加或减少某些成分,达到最佳效果。
三、肠外营养形式选择肠外营养形式选择包括:中心静脉营养(TPN)和周围静脉营养(PPN)。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个体化选择不同的肠外营养形式。
一般而言,TPN适用于肠道无功能或短期不能使用的重症患者,而PPN适用于非重症患者或者需要辅助能量的患者。
四、管理与监测成人家庭肠外营养需要进行细致的管理和监测。
管理方面,要确保肠外营养配方的合理使用和输注速度的控制,避免出现过度或不足的情况。
监测方面,要定期检测患者的营养指标、电解质和肝肾功能等,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五、并发症与预防肠外营养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感染、血栓、电解质紊乱等。
因此,预防并发症非常重要。
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感染;其次要合理控制输注速度,避免血栓形成;此外,要密切监测电解质平衡,及时进行补充。
六、退出肠外营养在一定条件下,患者可以退出肠外营养,通过正常饮食或者肠道轻度助餐逐渐恢复肠道功能。
这个过程需要有专业医生的指导,逐渐减少肠外营养的使用,并适时评估患者肠道功能的恢复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治疗专家共识CSCO肿瘤营养治疗专家委员会2011年9月16日目录前言 (2)肿瘤患者的营养风险筛查及评定 (4)非终末期手术肿瘤患者的营养治疗 (8)非终末期化疗肿瘤患者的营养治疗 (12)非终末期放疗肿瘤患者的营养治疗 (16)终末期肿瘤患者的营养治疗 (20)附表1:NCCN证据和共识的分类和牛津推荐意见分级(OCEBM)对照 (23)附表2:NRS2002评分系统 (23)附表3:病人提供-主观全面评定(PG-SGA)评定量表 (24)CSCO肿瘤营养治疗专家委员会名单 (26)11前言恶性肿瘤治疗技术和治疗方法的不断进步,延长了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使得恶性肿瘤逐步成为一种可控可治的慢性疾病,因此,重视患者的生存质量应该成为现代肿瘤学的重要领域。
肿瘤营养学是一门研究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机制、探讨适合肿瘤患者的营养风险和营养状况的评估方法,通过营养治疗以提高抗肿瘤治疗的疗效,并改善生存质量的新兴交叉学科。
肿瘤营养学有异于一般意义的营养学,因为荷瘤机体的应激状态和肿瘤组织的不断增殖带来了晚期及终末期患者明显的异常代谢状态,而且营养治疗不同于手术、放疗、化疗、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方法,对肿瘤细胞没有直接杀灭作用。
因此,需要肿瘤学家和营养学家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不断推动其研究和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的肿瘤营养学科。
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治疗已成为恶性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规范对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放化疗期间及姑息治疗时期进行合理、有效的营养治疗,CSCO肿瘤营养治疗专家委员会广泛征求意见,多次组织讨论,几经修改,根据我国目前的肿瘤营养治疗情况,结合了欧洲临床营养和代谢学会(原为肠外肠内营养学会,ESPEN)、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ASPEN)最新肿瘤营养治疗指南,从而形成专家共识。
有关本共识中常用的名词解释定义如下:1)营养治疗(nutritional therapy):一般认为包括经口、肠内或肠外途径为患者提供较全面营养素,并起到代谢调理的作用。
2)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是指经消化道给予营养素,根据组成不同分为大分子聚合物(整蛋白)型和小分子聚合物(氨基酸、短肽)型。
3)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是经静脉为无法经胃肠摄取和利用营养素的患者提供包括氨基酸、脂肪、糖类、维生素及矿物质在内的营养素,以抑制分解代谢,促进合成代谢并维持结构蛋白的功能。
4)营养不良(malnutrition):因能量、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素缺乏或过度,对机体功能乃至临床结局造成不良影响。
5)营养不足(nutritional insufficiency):通常指蛋白质-能量缺乏型营养不良(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PEM),指能量或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者,造成特异性的营养缺乏症状。
6)营养风险(nutritional risk):指现存的或潜在的营养和代谢状况对疾病或手术相关的临床结局(感染有关的并发症、住院日等)发生负面影响的可能。
7)营养风险筛查(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是临床医护人员用来判断肿瘤病人是否需要进一步进行全面营养评定和制定营养治疗计划的一种快速、简便的方法。
8)营养评定(nutritional assessment):由营养专业人员对患者的营养代谢、机体功能等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用于制订营养治疗计划,考虑适应证和可能的副作用。
9)恶液质(cachexia):是一种在癌症患者中存在的表现复杂的综合征,其特点为慢性、进行性、不知2不觉的体重下降,经常伴有厌食、饱腹感和乏力等表现,且对营养治疗不敏感或部分敏感。
参考文献[1]August DA, Huhmann MB. A.S.P.E.N. clinical guidelines: nutrition support therapy during adult anticancertreatment and in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J]. JPEN J Parenter Enteral Nutr, 2009, 33(5):472-500. [2]Bozzetti F, Arends J, Lundholm K, et al. ESPEN Guidelines on Parenteral Nutrition: non-surgicaloncology[J]. Clin Nutr, 2009, 28(4):445-454.[3]Braga M, Ljungqvist O, Soeters P, et al. ESPEN Guidelines on Parenteral Nutrition: surgery[J]. Clin Nutr,2009, 28(4):378-386.[4]Weimann A, Braga M, Harsanyi L, et al. ESPEN Guidelines on Enteral Nutrition: Surgery including organtransplantation[J]. Clin Nutr, 2006, 25(2):224-244.[5]Arends J, Bodoky G, Bozzetti F, et al. ESPEN Guidelines on Enteral Nutrition: Non-surgical oncology[J].Clin Nutr, 2006, 25(2):245-259.[6]Fearon K, Strasser F, Anker SD, et al.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ancer cachexia: an internationalconsensus[J]. Lancet Oncol, 2011, 12(5):489-495.32肿瘤患者的营养风险筛查及评定要进行合理的营养治疗,首先需要正确评定每个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筛选出具备营养治疗适应证的患者,及时给予治疗;为了客观评价营养治疗的疗效,则需要在治疗过程中不断进行再评价,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评定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需要明确如下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营养不良,包括营养不足和肥胖(超重),营养不足主要以患者体重指数(BMI)<18.5kg/m2,并结合临床情况作为判定标准;第二,营养风险,是指因疾病、手术和营养因素等对患者临床结局(如感染相关并发症、费用和住院天数等)发生不利影响的风险,并非发生营养不良(不足)的风险。
营养风险的概念有两方面内涵:(1)有营养风险的患者发生不良临床结局的可能性大;(2)有营养风险的患者有更多地从营养治疗中受益的机会。
评定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需要分两个步骤: 首先进行初步筛查,然后进行综合评定。
二者是延续的过程,不能混为一谈。
前者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已发生营养不良(营养不足)或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尤其是发现存在营养风险但尚未出现营养不足的患者,结合临床情况,制定营养治疗计划,这一步骤在就诊或入院时即应完成;而后者的任务广泛,要在任何需要时对营养状态的多种指标进行综合评定,发现营养不良(营养不足)引起的并发症,估计营养需要量,制定营养治疗计划,评估营养治疗疗效等。
2.1.营养风险的筛查筛查方法强调简便快捷和高灵敏度,目前常用的营养筛查工具包括:主观全面评定量表(Subjective Globe Assessment,SGA)、病人自评主观全面评定量表(Patient-Generated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PG-SGA)、微型营养评定量表(Mini Nutritional Assessment,MNA)、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Malnutrition Universal Screening Tools,MUST)及营养风险筛查量表(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2002)。
SGA[1]是ASPEN推荐的临床营养状况评估工具,发表于1987年,内容包括详细的病史与身体评估参数,能较好预测并发症的发生率,但作为营养风险筛查工具有一定局限性,如不能区分轻度营养不足,不能很好体现急性营养状况的变化,缺乏筛查结果与临床结局相关性的证据支持,因此,该工具更适合于接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使用,而不是作为大医院常规营养筛查工具。
PG-SGA则是根据SGA修改而成的一种使用较广泛的粗筛量表,是美国营养师协会所推荐的应用于肿瘤患者营养筛选的首选方法。
MNA[2]发表于1999年,具有快速、简单、易操作等特点,其内容包括营养筛查和营养评估两部分,既可用于有营养风险的患者,也可用于已经发生营养不足的住院患者,适用于65岁以上老年患者及社区人群。
MUST[3]由英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多学科营养不良咨询小组于2000年发布,主要用于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及其发生风险的筛查,适用于不同医疗机构的营养风险筛查,尤其是社区。
NRS2002[4]由丹麦肠外肠内营养协会于2003年发表,详见附表2,为ESPEN推荐,适用于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
主要包括3方面内容:①营养状况受损评分(0~3分);②疾病的严重程度评分(0~3分);③年龄评分,在以上评分基础上年龄≥70岁者加1分;总分为0~7分。
根据对128个关于营养治疗与临床结局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的分析发现,在NRS评分≥3分的情况下,大部分研究显示营养治疗有效(能4够改善临床结局),而在NRS评分<3分的情况下,大部分研究显示营养治疗无效。
因此,将是否具有营养风险的评分切割点定为3分,即NRS评分≥3分为具有营养风险,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制定基于个体化的营养计划,给予营养干预; 而NRS<3分者虽然没有营养风险,但应在其住院期间每周筛查1次[5]。
NRS2002基于128个随机临床研究,循证医学证据充分,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营养状况、疾病严重程度,以及年龄因素的干扰,减少了评价时因主观因素引发的误差,较为客观地反应被测者的营养风险,同时简便易行、易于推广,因此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根据一下原则:①以住院患者为对象;②具有循证基础;③相对简单易用,选择和推荐NRS2002作为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营养治疗的筛查工具[6]。
梁晓坤等验证了NRS2002在中国和美国的2所教学医院患者的适应性,分别为94.0%和99.5%[7]。
于康等对肺癌非手术患者的研究也显示NRS2002可以作为营养风险筛查的首选工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