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三境界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 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 人憔悴。” 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 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王国维《人间词话》
第三,意境以传神为美,重在神似而不在形似 “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③境界的分类
第一,现实主义: “写境“ 写境“ 浪漫主义:“造境” 浪漫主义:“造境”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第二,根据境界创造中的主客体关系,分为“ 第二,根据境界创造中的主客体关系,分为“有我之 境”和“无我之境”。 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壮美乃“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壮美乃“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优美乃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境界之理如同“镜 中花,水中月”。
哲理与情感相融合,体现为一种 情致、情思。审美进入这个层次, 主体的感受就不是狂喜,而是凝 神、会意、退想,进入到审美回 味的心境中,只是感到温馨,再 没有了狂喜。审美初期的大欢喜 变成了恬淡与静穆,心灵是一片 宁静、澄明。
3、境界是空灵的:境生于味外、象外 境界是空灵的:境生于味外、
境界不重在“ 境界不重在“象”与“味”,而是重 在“象外”、“味外”——是没有边界的, 象外” 味外”——是没有边界的, 因而它呈现为动态的空灵的状态。 “空”,意味着通向无限,丰富而不确定, 具有最大自由空间; “灵”,意味着生意盎然,变量丰沛,具 有最大的创造可能。
《苏东坡集·送参寥师》:“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 苏东坡集·送参寥师》 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咸酸杂众好,中有 至味永。” 至味永。” (元)朱德润《林下鸣琴图》 (元)朱德润《林下鸣琴图》: 画面并不虚,但极见层次,景象辽阔,隐隐传达出 一种“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境界。
上图: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写 意图 下图: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写意 图
④创造意境对诗人的修养要求
第一,对人生有深刻的体验 “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 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 乎其外,故有高致。” 乎其外,故有高致。” 所谓“入乎其内”,是指作家对“宇宙人生” 所谓“入乎其内”,是指作家对“宇宙人生”有深刻的 观察和理解,有亲身的实践经验,有丰富的阅历、广博的知 识等; 所谓“出乎其外”,是指作家必须从具体的“宇宙人生” 所谓“出乎其外”,是指作家必须从具体的“宇宙人生” 中摆脱出来,从更高的角度、更物化的角度来看待“ 中摆脱出来,从更高的角度、更物化的角度来看待“宇宙人 生”,对之作出真实的感悟与描写。 第二,在艺术上要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即要掌握艺术的特殊规律,并且有高超的艺术悟性。
二,境界的特征
1、境界是感性的 因为境界的基础仍然是情象,情 象在“深化” 象在“深化”、“泛化”的过程中, 泛化” 并没有将象清除掉。相反,象获得理 性的定性,变得更清晰,更鲜明,更 富有生气,更富有魅力,即“靓化” 富有生气,更富有魅力,即“靓化”。 事实上,有境界的艺术作品,形象 都极为鲜明、生动。
(3)王昌龄:诗有三境 王昌龄:
《诗格》: 诗格》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 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 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 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 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物境”: “处身于境”、 “神之于心”,诗人所见并非目 物境” 处身于境” 神之于心” 前确定之景,而是内观所得的、理想化了的境象。 “情境”:“得其情”,偏重于表现喜怒哀乐之情; 情境” 得其情” “意境”:“得其真”,偏重于表现品格之真,乃一种坦诚的 意境” 得其真” 态度。 “境”,是超越了眼前“色相”的象外之象、境外之境。 ,是超越了眼前“色相”
闲愁最苦: 除了揭示自然界的真实形象外,更重要的 是准确地表达了作品中主人公的复杂情感:怅 惘、迷茫、痛苦、无奈、忧愁,尽在这形象之 中。 秦观《浣溪纱》 秦观《浣溪纱》: “自在飞花轻 似梦,无边丝雨细 如愁,宝帘闲挂小 银钩。”
2、境界是具有哲理意味的
意象结构在经过深化、泛化,实 现了升华与超越,理性的成分加 重了,获得了哲理的意味。
第八节
境界
教学目的: 了解境界的形成和特征,辨析境界类型。
Baidu Nhomakorabea
教学内容: 1、境界的形成; 2、境界的特征; 3、境界类型辨析。 学时安排:2 学时安排:2学时
一,境界理论的形成
1、“境界”辞源说明 境界” (1)从辞源学来说: 境 + 界 = 境界 从辞源学来说: ①空间属性 说文解字》 竟也。 《说文解字》:“界,竟也。” 疆也。 “境,疆也。” ② 时间属性 :(“境”也为“竟”所 :(“ 也为“ 代替) 代替) 《说文解字》:“乐曲尽为竟。” 说文解字》 乐曲尽为竟。 用在艺术上, 用在艺术上,它表示艺术形象在物理上 所占据的时空领域。 所占据的时空领域。
第三,必须有真实的感情。 “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 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 处。” 处。”(评李后主) “词人观物,须用诗人之眼,不可用政治家之眼。” 词人观物,须用诗人之眼,不可用政治家之眼。” 因为“ 因为“政治家之眼,域于一人一事。诗人眼,则通古今而 观之。” 观之。” “赤子之心”:指超功利的、不受利害关系束缚的纯真之 赤子之心” 心。 “我以为‘境界’就作者而言乃是一种‘具体而真切 我以为‘境界’就作者而言乃是一种‘ 的意象的表达’,就读者而言则是一种‘ 的意象的表达’,就读者而言则是一种‘具体而真切的意 象的感受’ 象的感受’。” ——叶嘉莹:《 ——叶嘉莹:《由〈人间词话〉谈到诗歌的欣赏》 人间词话〉谈到诗歌的欣赏》
境界类型及区别:
1、精神归依 — 2、对现实态度 — 3、对生命态度 —— 4、超越方式 宗教境界:神(神性)— 否定,来世生命— 否定肉,肯定灵— 宗教境界:神(神性)— 否定,来世生命— 否定肉,肯定灵— 个体与神 (他律性) 道德境界:圣(理性)— 肯定,群体生命— 道德境界:圣(理性)— 肯定,群体生命— 灵压倒肉 — 个体与大众 (他律性) 审美境界:美(感性)— 肯定,个体生命— 审美境界:美(感性)— 肯定,个体生命— 灵与肉融合 — 个体与天地(自律性)
4、境界是自由的
境界所透显出来的精神状态,最为自由。
境界的自由表现: (1)表现在它的开放性。 不同的审美主体可以从中体验到、感悟到不同的 意义。 (2)表现在它的创造性。 境界无疑是最具创造性的,境界本身就是创造的 产物,而对境界的欣赏又给了欣赏者很大的创造自由。
5、境界的含义
境界,是人对“真切而具体的意象” 境界,是人对“真切而具体的意象”的领 悟,具有感性的哲理意味和灵动性特点。
2、形成简程
(1)皎然《诗式·取境》(卷一) : )皎然《诗式·取境》 “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 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 《诗式·辨体有一十九字》: 诗式·辨体有一十九字》 “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 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 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 境,指诗人构思时的情景融合的心境状态。 (2)刘禹锡:“境”与“象” )刘禹锡:“ 《董氏武陵集纪》: 董氏武陵集纪》 “诗者,其文章之蕴耶!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 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 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 审美心境是依附于意象,并存在于意象说产生的回味状态里。
② “境界”的特征 境界”
第一,要有“言外之味” 第一,要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弦外之响” “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 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 第一流之作者也。” 第一流之作者也。”
第二,意境的创造必须具有自然真实之美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 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 则谓之无境界。” 则谓之无境界。” 这种“真景物、真感情” 这种“真景物、真感情”指合乎自然造化,无人工 雕琢痕迹的事物和人心的自然态势。 “‘红杏枝头春意 “‘红杏枝头春意 闹’,著一‘闹’ 字,而境界全出。 ‘云破月来花弄 影’,著一‘弄’ 字,而境界全出 矣。”
(4)佛境 人之感官: 人之感官:眼、 耳、 鼻、 舌、 身、 意 人之六境:眼境、耳境、鼻境、舌境、身境、 人之六境:眼境、耳境、鼻境、舌境、身境、意境 佛经上所说的境: 佛经上所说的境: 指这六种感官与世界上的各种现象接触后, 指这六种感官与世界上的各种现象接触后,人的意 识活动所能达到的范围 → 指人的自我意识所达 到的佛家觉悟境地。 到的佛家觉悟境地。 《大毗婆沙论》:“境,通色,有见,无见,有对, 大毗婆沙论》 通色,有见,无见,有对, 无对,有为,无为,相应,不相应,有所依, 无对,有为,无为,相应,不相应,有所依,无所 有所像,无所像,有形相,无形相。 依,有所像,无所像,有形相,无形相。” 境,既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是感性与理性交融 既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 的一种状态。 境界” 的一种状态。“境”、“境界”指人的主观对客观 的感受、体会。 的感受、体会。
① 以境界为本
《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 “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 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词以境界为最上。” 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本也。” 有境界,本也。”
把境界看作是把握诗词艺术特性的核心术语和 诗词评价的重要标准。 他认为文学是纯艺术的、超功利的,故把“境 他认为文学是纯艺术的、超功利的,故把“ 界”看作是艺术美之源,是文学艺术价值和魅力之 本。
三,境界类型辨析
作为审美范畴的“境界” 作为审美范畴的“境界”与一般意义的境界是不同的。一 般意义的境界通常被看作为一种人生观、一种信仰、一种道德 修养、一种较高层次的人格。只有这种具有感性意味的境界才 是我们说的具有审美意义的“境界” 是我们说的具有审美意义的“境界”。 境界大体上有三种:道德境界、宗教境界、审美境界
(4)王国维的“境界”论 王国维的“境界”
王国维(1877年 1927年),字伯隅、静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 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 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 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 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赞誉: “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 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梁启超:“ 梁启超:“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 所有之学人。” 所有之学人。” 郭沫若:“ 郭沫若:“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 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 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上图:历经8 上图:历经8年,中越陆地边界线全线得到准确 勘定。(地理空间的划分) 下图:音乐演奏(占据时间)
(2)“境界”一词的合成 境界” 刘向《新序.杂事》 守封疆,谨境界。 刘向《新序.杂事》:“守封疆,谨境界。”班昭 东征赋》 到长垣之境界,察农野之居民。 《东征赋》:“到长垣之境界,察农野之居民。” 这里所说的“境界”指疆土界线。 这里所说的“境界”指疆土界线。 (3)精神境界 《庄子》:“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 庄子》 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 就是指一种精神状态。 这“境”就是指一种精神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