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的水是哪里来的

合集下载

中国大运河的资料

中国大运河的资料

中国大运河的资料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全长约1794千米,被誉
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大运
河的资料:
1. 建造历史:中国大运河的修建始于春秋时期的东周时期(公
元前771年),至隋朝(公元581年-618年)与唐朝(公元618年-
907年)时期形成主要轨迹,宋朝(960年-1279年)时期进行扩建。

运河1400多年的历史见证了中国古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

2. 路线与连接:中国大运河横贯中国东部,连接了北京市、天
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和浙江省及上海市等地。

它的主要支
流有京杭大运河、山东运河和江苏运河。

3. 功能与用途:中国大运河在古代是一条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
流通道,可运送人员、粮食、石材、盐、茶叶、纺织品等大量货物。

它也促进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商贸繁荣和文化交流。

如今,大运
河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

4. 文化价值:中国大运河沿线有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和古迹,如
北京的天坛、天安门广场、故宫;天津的意式风情区;山东的曲阜孔庙、孔府和孔林;江苏的扬州古城区和南京市区;浙江的杭州西湖等。

这些地方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建筑艺术的瑰宝。

5. 世界遗产地:中国大运河于201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UNESCO认为大运河是“世界历史上最
汇聚中国各个地区文化特色的水道”。

以上是中国大运河的一些资料,它的历史、地理和文化价值使其
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重要遗产。

大运河开通的发展历史简介

大运河开通的发展历史简介

大运河开通的发展历史简介运河营造了城市,城市推动了运河的不断发展,城因运而兴,运因城而凿,运河与城市一起又推动着运河城市经济的繁荣。

接下来就和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大运河开通的发展历史,欢迎阅读!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是中国运河产生和区域性运河体系初步发育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各诸侯国出于争霸战争或经济生活的需要,开始有目的的开挖运河,一批早期运河应运而生。

最早开凿的运河当属楚国庄王时期(前613~前590)孙叔敖主持开凿的沟通江、汉的“荆汉运河”和联系江、淮的“巢肥运河”。

孙叔敖引发源于湖北荆山南流入长江的沮水,与发源于郢都(今湖北荆州北)附近北流入汉水的扬水相接,使长江中游的干、枝流荆江与汉水在郢都附近得以沟通,故称荆汉运河。

后伍子胥率军伐楚,曾疏浚此河,所以又称“子胥渎”。

孙叔敖又将发源于鸡鸣山分别流向淮河和长江的同源而异流的两支肥水在合肥附近凿河连接起来,沟通江、淮两大水系。

因东南流的肥水需汇入巢湖后再入长江,故名巢肥运河。

春秋末期的吴国为攻越、征楚和伐齐,争霸中原,曾先后开凿了堰渎(从太湖西接长江)、胥浦(从杭州湾北通太湖一带)、古江南河(南起吴都北至渔浦)、百尺渎(由吴都通往钱塘江北岸)、浙东运河(又名山阴故道,由绍兴至上虞,一说为越国开凿)、邗沟和菏水等数条运河。

其中,邗沟的开凿在运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筑邗城(今扬州),城下凿河,引江水北行至山阳湾末口(今淮安)入淮河,将江、淮两大水系连接起来,成为后世京杭运河的滥觞。

前482年,吴人又“阙为深沟通于商(宋)、鲁之间,北属之沂,西属之济”。

(《国语;吴语》)即从菏泽引济水东流入泗水,沟通黄、淮两大水系,史称菏水运河。

由吴国开凿的运河,南通钱塘,北入黄河,沟通江、淮、河、济和钱塘,初步将几大江河流域联系在一起。

在东方的齐国,于都城临淄附近开凿了沟通淄、济两水的淄济运河。

因济水西通中原,从而加强了临淄与中原地区的联系。

北京京杭大运河源头在哪里

北京京杭大运河源头在哪里

北京京杭大运河源头在哪里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流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一条古代运河。

它的开凿时间最早,也是持续利用时间最久的人力通航水道。

接下来就和店铺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北京京杭大运河源头,欢迎阅读!北京京杭大运河源头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大运河。

它南起浙江杭州,北至北京通县北关,全长1794公里,贯通六省市,流经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

其开凿经过了三个历史阶段: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首次在扬州开挖邗沟,沟通了长江和淮河。

而至7世纪的隋炀帝时期和13世纪的元代,又先后两次大规模地开凿运河,终于建成了这条沟通我国南北漕运的大动脉。

从天津到通县北关、张家湾一段,叫北运河,又称之路河,全长186公里。

从通县至北京城的一段名通惠河,该河是元代初年由伟大的水利专家、天文学家郭守敬设计修建的。

因北京地势比通县高,在通惠河上修筑了五道闸门,控制水位,使南来的大船才可直达北京城内的积水潭。

那时积水潭"舳舻蔽水",成为一个南北漕运的大港口,附近市场繁荣,盛况空前。

京杭大运河畅通了数百年,这对促进大江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解决南粮北调等问题,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自19世纪后,由于南北海运开辟,津浦铁路通车,加之黄河改道淤塞运河中段,因此部分河段被断航,只有江浙一线仍畅通无阻,并成为旅游热线。

京杭大运河的水系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价值堪比长城。

它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长度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长为苏伊士运河(190千米)的9倍,巴拿马运河(81.3千米)的22倍。

京杭大运河流经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沧州市、衡水市、邢台市,山东省德州市、临清市、聊城市、济宁市、滕州市、微山县,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淮安市、扬州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浙江省嘉兴市、湖州市、杭州市20个市区,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京杭大运河经过的五大水系

京杭大运河经过的五大水系

京杭大运河经过的五大水系万里长城与京杭大运河,这一撇、一捺,在辽阔的中国版图上组成了一个巨大的“人”字。

下面店铺整理了京杭大运河经过的五大水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京杭大运河经过的水系京杭运河沿途主要与五大水系沟通,由南向北分别为: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与海河。

一.钱塘江目前,京杭运河杭州段从武林门运河码头向东,过艮山门到三堡,由三堡船闸与钱塘江沟通。

历史上,运河则是在六和塔附近,现在仍然叫闸口的地方进入钱塘江。

从闸口向北,到凤山门的水城门(即运河上的城门,目前仍保留完好),这一段叫龙山河,水城门往北,现在叫中河。

中河到体育场路以北与东河汇合后向北到坝子桥。

人力将船翻过坝后进入艮山门的运河口,与现在的京杭运河并轨。

目前,中河,东河已成为城市内河,在河坊街新挖一段河道,使断河头在新宫桥与中河连通,用作城市雨水排放和景观之用。

至于萧山西兴到宁波的浙东运河则是京杭运河派生的一段支流而已。

二.长江运河由南往北到了镇江,江南运河与长江交界口为江南第一闸——谏壁闸。

为了拉直航道,加大运量,1976年1月开挖谏壁闸,至1981年完工,2000年前后又进行了扩建。

运河船由此过长江抵对岸的扬州港继续北上,进入里运河。

历史上,镇江的京口渡口离谏壁10多公里。

京口的老渡口于闸的遗址至今仍在,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他与扬州的瓜州古渡口遥遥相望,成为当地旅游一景。

正如北宋王安石所说:“京口瓜洲一水间。

”三.淮河京杭运河从扬州向北到淮安,这一段叫里运河。

到了淮安,运河理应与淮河相交。

然而,东流入海的淮河不见了。

那么,淮河下游这一段到哪里去了呢?原来这一段淮河在南宋时期(1128年)黄河决口被黄河“夺淮入海”。

即被当时的黄河兼并掉了,成了当时黄河的下游入海口。

而黄河由于走向不定,1855年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后改道经山东入渤海。

原来经江苏入黄海的这一段黄河改称古黄河(或故黄河,废黄河)。

而淮河从桐柏山,伏牛山发源地东流,流入洪泽湖后结束。

中国大运河的非遗

中国大运河的非遗

中国大运河的非遗大运河北京段以白浮泉、玉泉山诸泉为水源,注入瓮山泊,经南长河,引入积水潭,经玉河、通惠河,最终流入北运河河道。

它像一条巨龙蜿蜒在京城大地,繁衍了独特的运河文化,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存。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存与运河沿岸百姓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体现着运河两岸人们的声音、形象、技艺、经验、精神、礼俗,世代以身口相传而得以延续相承,成为运河文化的记忆符号。

北京大运河沿岸有很多衙署官仓、会馆商铺、城镇乡村、古街古寺、湖、桥、闸、仓等。

千百年来,一些街道、村落等,以地名的形式将漕运历史永久记载下来,诸如白浮村、杨闸村、二闸村、高碑店村、皇木厂村等。

以皇木厂村为例,在通州张家湾镇,明永乐年间营建紫禁城时大量珍贵木材从西南山林运至此处存储,再经此运往京城,村庄由此得名。

如今,古村仍有大量的历史古迹,到处散发着运河文化的古韵和气息。

民间流传着许多与大运河北京段有关的传说与故事,如高亮赶水、皇木厂神木、八里桥不挽桅、宝塔镇河妖、饕餮镇水等。

“宝塔镇河妖”讲的是燃灯佛塔降镇河妖的神话故事。

燃灯佛塔创自北周,经多次复建重建。

据《通州志》记载,康熙十八年京师地震,塔身倾圮,塔的天宫中惊现一颗佛牙与十几颗佛舍利,民间俗称为燃灯佛舍利塔。

塔共十三层,全高56米,塔景垂映,构成“郡城塔影落波尖”(乾隆帝)奇景,清代诗人王维珍《古塔凌云》更有“一支塔影认通州”诗句。

民间相传,燃灯佛塔是用来“镇河”的,在舍利塔下层有一口井,可通海,井口有一巨型铁链,“下垂井中,好事者牵之,则簌簌然有风声。

相传此井通海,系者殆蛟龙之属云”。

据说铁链锁着的是两条鲇鱼精,它们经常兴风作浪,无人能降伏,所以请来协办大学士纪晓岚将鱼锁住,才风平浪静,再无水患。

这个传说有着超自然的、神奇的色彩,却被运河人口口相传,记忆至今。

岁时节庆礼俗,是时空、节候、人文等文化要素通过节、令以及百姓群体性活动而呈现出的一幅社会生活风俗画卷。

北京运河沿岸地区的岁时节庆风俗深受传统礼制与京师礼俗的影响,凡逢元旦、冬至、上元、端阳、中秋、重阳、除夕等岁时节庆及诸神诞日,运河沿岸人家都不辞辛劳,或晨起或夜半,用心准备果物食品,拜天地、祭祖宗、祀神灵、拜乡邻。

大运河里的历史知识点总结

大运河里的历史知识点总结

大运河里的历史知识点总结一、大运河的起源和建设大运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秦国曾经在淮河流域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为日后修筑大运河奠定了基础。

到了隋朝时期,隋文帝杨坚在位时下令修建大运河,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政府的对南方地区的控制,并促进南北地区的经济交流。

大运河的建设历时6年,耗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终于在隋炀帝时期修建完成。

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贯穿了京杭大运河、徽杭大运河、颍淮大运河、永定河、泗河、沱河、姑苏河、汉水、漳河等重要河段。

它连接了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成为了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水运动脉之一。

二、大运河的盛衰兴衰大运河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期,成为了中国古代水运的重要通道和商贸中心。

隋唐时期,大运河沿线的城市繁荣发展,商业活动频繁,人口密集。

同时,大运河也被用于军事用途,为中央政府提供了重要的后勤保障。

然而,随着宋代的到来,大运河逐渐衰落。

由于宋代中期以后南方经济的发展,海上航运的兴起,大运河的重要性逐渐减弱。

同时,大运河的维护和管理也成为了一个难题,河道淤塞、决口频生,水运效率大大降低。

到了明清时期,大运河沿线的城市逐渐衰落,失去了昔日的繁华,大运河逐渐成为了一条被遗忘的水道。

三、大运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大运河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了中国南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大运河沿线的城市成为了各种艺术、手工业和商业的聚集地,各种文化交流活动频繁。

同时,大运河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众多的文学作品和历史文献中都有关于大运河的记载。

大运河的建设和发展,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斗争和政治权力的变迁,是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重要见证。

因此,可以说大运河不仅是一条水道,更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大运河的保护和利用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运河的保护和利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2005年,中国政府启动了大运河保护工程,对大运河进行了综合整治和保护。

大运河的保护工程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一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

中国大运河的水是哪里来的

中国大运河的水是哪里来的

中国大运河的水是哪里来的提起运河,人们往往会联想到长城。

而开凿运河,却是为了沟通经济文化于南北。

中国大运河的水是哪里来的呢?接下来就和店铺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中国大运河的水是哪里来的,欢迎阅读!大运河的水哪里来的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大多也是呈现出从西向东流的自然地理特征。

但京杭大运河却是在人工干涉下少数的由南往北流动的人工渠道,想知道大运河的水从哪来,还需要我们回溯大运河各段的修造历史。

邗沟是最早见于明文记载的运河,沟通了江淮水系。

邗沟同时也是后来京杭大运河体系中最早修筑的一段,早在公元前5世纪早期就由当时的吴国开凿。

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从今扬州市西长江边向东北开凿航道,沿途拓沟穿湖至射阳湖,至淮安旧城北五里与淮河连接。

这条航道,大半利用天然湖泊沟通,史称邗沟东道。

此一时期邗沟段的水主要是取自沿途的天然河流与湖泊,具体说来有长江、淮河、樊梁湖、博支湖、射阳湖、白马湖等水系。

隋代的大运河隋代大运河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时期,隋文帝时代主要是在关中地区修建了广通渠。

隋炀帝时代为了更好地沟通南北方,于大业元年(605)开凿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

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

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

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

隋代的大运河主要分为四段:广通渠,通济渠,永济渠,邗沟。

这一阶段的大运河取水来自各大主要的天然河流,如黄河、淮河、钱塘江、海河、拒马河、洪泽湖、白马湖等。

元代的时候为了供应北方大都的粮食需求,重新疏通、兴建新的河道。

废弃了洛阳沿线的汴渠,重点在山东地区兴修运河。

元代开凿的重点段一是山东境内泗水至卫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

整体上说北方地区的河道都可以被称为御河,细分则可以分为如下七段:(1).通惠河。

(2)北运河;(3)南运河。

(4)鲁运河;(5)中运河;(6)里运河;(7)江南运河。

这一时期为了运河沿线蓄水供水的需要,在山东地区兴建了许多水库,到清代南四湖和高家堰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大运河的历史与价值

大运河的历史与价值

大运河的历史与价值一、引言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

它起源于春秋时期,贯穿了中国的北方地区,横跨了多个省份,起点是北京的通州,终点是浙江的杭州。

大运河的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经济价值。

本文将探讨大运河的历史渊源以及它所带来的重要价值。

二、大运河的历史1. 来源与出土大运河起源于春秋时期,最早的运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鲁国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人们开始在淮河和黄河之间建设运河,目的是运输农产品和物资。

大运河的完善和延伸是在隋朝时期,当时的隋炀帝下令将现有的运河连接起来,形成了通航的水路网。

在清代,大运河的疏浚和维护工作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2. 建设与发展大运河的建设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由于地理环境的复杂性,运河的修建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包括山川、沼泽、河流等自然地理条件。

历代朝代的统治者们都非常重视这项工程,他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使得大运河逐渐成为一条巨大的交通动脉。

3. 文化与历史遗迹大运河沿线有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和古代建筑,如杭州、扬州、苏州等。

这些城市在大运河的发展和繁荣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此外,大运河沿线还遗留下了许多古老的桥梁、运河码头和水闸等建筑,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体现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成就。

三、大运河的价值1. 经济价值大运河作为一条重要的水上交通干线,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的大运河带动了沿线城市的繁荣与贸易活动,促进了商业和人口流动。

而今天的大运河已成为一条重要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2. 生态价值大运河的修建经验和管理手段,为中国古代治理河流和防洪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河道的疏浚和河网的建设,对改善水环境和水质有着积极的作用。

同时,大运河也是一条重要的水资源供给渠道,为沿线城市和农田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3. 文化价值大运河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沿线的历史遗迹和古建筑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艺术传承。

中国大运河的+发展历史

中国大运河的+发展历史

中国大运河的+发展历史
中国大运河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邗城引江水北行至末口入淮河,将江、淮两大水系连接起来,成为中国大运河的滥觞。

此后,随着秦汉、隋唐、两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大运河经历了多次开凿和修建,形成了现今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之一。

具体来说,中国大运河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春秋战国时期: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邗沟,这标志着中国大运河的开端。

2.隋朝时期:隋炀帝开凿了洛阳到杭州的运河,这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3.唐朝时期:唐玄宗时期开凿了惠通河,连接了长江和淮河。

4.北宋时期:宋仁宗时期开凿了汴河,形成了现今大运河的雏形。

5.元明清时期:元明清三代对大运河进行了多次修缮和扩展,形成了现今的大运河。

总之,中国大运河的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开凿和修建,成为了世界上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中国大运河古代介绍

中国大运河古代介绍

中国大运河古代介绍中国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一条重要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

它的建设历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运河的总长度达到1,794公里,横跨中国的东部和北部地区,连接了北京、天津、济南、杭州等重要城市,是中国古代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国大运河的建设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当时吴王夫差为了便利水运,开凿了一条通往京杭大运河的渠道,这也可以说是中国大运河的起源。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曾下令将吴国的运河与其他河道连接起来,形成了更为完整的运输网络。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运河逐渐扩展和改造,成为了一条纵贯中国东部的重要水道。

在隋朝时期,隋文帝杨坚下令对大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和改造,使其成为一条真正意义上的运河。

隋朝的运河建设规模宏大,涉及到多条河流的整合和修建新的河段,使大运河得以贯通。

这一时期,运河的功能不仅仅是运输货物和人员,还被广泛用于军事和政治目的。

隋朝的运河工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得大运河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交通干线之一。

唐朝时期,大运河进一步扩展和完善。

唐朝皇室和贵族们对大运河的运输和管理非常重视,修建了众多的码头和港口,以方便货物的装卸和交易。

唐朝的繁荣和繁华也与大运河的发展密不可分,运河沿线的城市逐渐繁荣起来,成为了重要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交流的枢纽。

宋朝时期,大运河进一步完善和扩展,成为了一个更加庞大和复杂的运输系统。

宋朝的运河工程主要集中在南方,修建了许多新的运河段和水利设施,使得运河的通航能力大幅提升。

宋代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也离不开大运河的支持,运河沿线的城市成为了艺术、文化和商业的中心。

明清时期,大运河的重要性逐渐下降,主要是因为运输技术和交通工具的进步。

随着铁路和公路的兴起,大运河的地位逐渐被取代。

然而,大运河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

今天,中国大运河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

沿运河的许多古建筑、古城镇和文化景观都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大运河生态河流介绍

中国大运河生态河流介绍

中国大运河生态河流介绍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从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算起,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大运河
从北京通县(今北京市密云县)北运河出发,到天津入海,全长1797公里,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
等8个省市,连接海河、黄河、淮河和长江四大水系,是一条文
化之河、生态之河。

大运河以其独特的航运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世界古代运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特别是对明清时期中国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运河不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长和使用范围最广的人工河道,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大运河沟通了中国北方和南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运河沿线逐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运河文化。

—— 1 —1 —。

京杭大运河概况

京杭大运河概况

京杭大运河概况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

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流经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和浙江,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7千米。

京杭大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均起到了推动作用。

2014年6月22日,在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式通过中国提交的“大运河”申遗申请,“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基本简介京杭大运河全长1797千米,公元前486年开始建造。

春秋末期,吴国为北伐齐国争霸中原,在江苏扬州附近开凿了一条引长江水入淮的运河(称邗沟),以后在这基础上不断向北向南发展、延长尤其经隋朝和元朝二次大规模的扩展和整治,基本上完成了今日京杭运河的规模。

京杭运河的许多河段是利用原来的天然河流和湖泊,部分河段是人工开挖的,运河水流主要从沟通的天然河道中得到补给。

到隋炀帝(杨广)时,据称隋炀帝为了到扬州看琼花,也为了南粮北运,开凿京淮段至长江以南的运河,全长2000多公里。

到元朝时,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须开凿运河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

为此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是中国重要的一条南北水上干线。

肩负着南北大量物资的运输交换,也有助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由于年久失修,目前,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千米,其中北起涿郡(今北京),南至杭州(浙江省杭州市),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

经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和浙江等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山东、河南、江苏和浙江。

[3]京杭大运河沿线是中国最富庶的农业区之一,京杭大运河经济很发达。

详细介绍京杭大运河(图文)

详细介绍京杭大运河(图文)

大地史诗——京杭大运河(图文)2006-7-9,17:53:48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纵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将这五大水系联结起来。

流经北京、河北、天建、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目前通航里程只剩883公里。

是世界上开凿最早、工程最大、航线最长的人工河。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为发展南北交通,沟通南北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它比沟通红海和地中海的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开凿于1859年,1869年通航,全长170公里)长十倍,比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巴拿马运河开凿于1881年,1920年通航,全长81.3公里)长二十多倍。

京杭运河又叫京杭大运河,简称大运河或运河。

它历经2000多年的沧桑,命运从繁华到衰落。

它曾是国家的生命线,维系着封建王朝的兴盛;它更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展现着古人的聪明才智;它又是一条血泪之河,浸透着无数黎民百姓的苦难。

今天,著名的水利专家郑连第先生将带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从多个角度对京杭大运河进行客观的解读。

京杭运河,是一项华夏儿女都为之自豪的伟大工程。

京杭运河的生命之路曲折漫长,它多次扩建和改建,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

它像时代的记录者,见证了过去的绚烂与平淡。

今天的大运河,基本是清乾隆年间最后一次疏浚的河道。

自隋代开始到清末民初,大运河始终是一条南北交通大动脉,不过到了民国时期,纵贯南北的津浦(从天津到南京的浦口)铁路通车之后,大运河就渐渐失去了南北交通的重要性,下降成为区域性的交通网。

不少河段出现淤塞,一到枯水季节即告断航,在某些时期,甚至造成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用煤告急。

近年来,大运河又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中,大运河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对大运河重新整治的工程正在展开,清淤疏浚已初见成效。

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

京杭大运河从哪里流向哪里

京杭大运河从哪里流向哪里

京杭大运河从哪里流向哪里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一条人工河流。

京杭大运河从哪里流向哪里呢?接下来就和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京杭大运河的流向,欢迎阅读!京杭运河的流向、水源和排蓄条件在各段均不相同,非常复杂,流向总体概括为四个节点、五种流向:节点1 天津(海河)以北的通惠河、北运河向南流;节点1与节点2 东平湖之间的南运河、鲁北运河向北流;节点2与节点3长江(清江)之间的鲁南运河、中运河、里运河向南流;节点3与节点4长江以南的丹阳之间河段向北流;丹阳以南河段(江南运河)向南流。

①通惠运河。

历史性通航河道。

由于清末实行“停漕改折”政策和20世纪以来铁路、公路交通发展,货物转为陆运,加之水源不足,航道失修,至50年代初期,仅有少量船只作间歇性通航。

目前该河主要用作北京市排水河道,已不能通航。

②北运河。

长约180公里,集水面积5.11万平方公里,由天津注入海河。

除屈家店至天津段15公里可供小船作季节性通航外,其余河道均不能通航。

③南运河。

又名御河,长414公里。

四女寺至临清段称卫运河,长94公里。

天津至四女寺段航道窄狭弯曲,底宽15~30米,水深约1米,建有杨柳青、独流、北陈屯、安陵4座船闸,可通航100吨级船舶。

由于上游水库拦蓄,两岸农田灌溉,加之年久失修,现已处于断航状态。

卫运河底宽30米,水深约1米,建有四女寺、祝宫屯船闸,可通航100吨级船舶。

由于上游岳城水库畜水,截走水源,尤当卫运河扩大治理后,航道情况骤然恶化。

④鲁北运河。

也称位山、临清运河,原河段已淤塞。

1958年另选新线,长104公里,但未开挖。

1960~1968年,根据引黄输水要求,开挖了周店至尚店76公里渠道,两头河段尚未开挖。

⑤鲁南运河。

国那里至梁山段称东平湖湖西航道,长20公里,1968年虽经疏浚整治,但河道严重淤积,水深不足,尚不能通航。

梁山至南旺段长33.8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0.5米,每年可通航6个月,为季节性航道。

京杭大运河通水的原理

京杭大运河通水的原理

京杭大运河通水的原理京杭大运河通水的原理主要涉及水流的输送和人工工程建设。

1. 水流的输送:京杭大运河通水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地势高低的差异来实现水的流动。

运河河段的高程依次从南向北递减,即南部较高,北部较低。

最高处为运河的源头——淇水,位于河南省焦作市,由此点沿整个运河线路逐渐下降,直至运河的终点——北京市附近的富丽奥水库。

通过利用所在地势自然高差的特点,运河的水流自然顺流而下,在从南向北的过程中,不断输送水资源。

2. 人工工程建设:为了顺利实现京杭大运河通水,还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工工程建设。

这些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河道开凿和整治:在京杭大运河修建过程中,大量的河道开凿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修筑河道不仅要在水流顺畅的地方挖沟,还要通过调整地势和引导河水,使得水流能够在低洼地带继续向前流动。

此外,还需对河道进行整治,确保河床平整,河堤坚固,以防止水流外溢和泄露。

2.2 斗闸和船闸的安装:经过不同地理区域的运河段,在河道中修建了一系列斗闸和船闸。

斗闸主要用于控制水位的升降,调节水流的流量,确保运河的通航条件。

而船闸则是为了提供船只的过闸通行,使得运输更加便捷和高效。

2.3 水源补给和分水工程:为了保证运河在全线通航过程中能够持续不断地供水,人工工程还修建了一系列水源补给和分水工程。

这些工程包括河水引入和抽水站的建设,用于将水从主要支流引入运河;还有同乡的河段和运河的交汇处,修筑了一系列水闸和分水堰,根据需要将水量分配到各个分支段。

2.4 修建河桥:为了保证京杭大运河的通行畅通,还修建了大量的河桥。

河桥包括通航桥梁和交通桥梁。

通航桥梁主要是为了船只通行而设置的,便于船只的高低水位通行;交通桥梁则是为了陆路交通通行而建的,以方便人们的出行和物资的运输。

通过以上的水流输送和人工工程建设,京杭大运河得以通水。

这条运河的通水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交通和丰富的水资源。

京杭大运河的修筑原理

京杭大运河的修筑原理

京杭大运河的修筑原理京杭大运河是连接中国的首都北京和杭州的一条大型人工运河,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之一。

它的修筑原理可以分为几个重要的部分:水源调配、水力工程、河道设计和建设。

首先,水源调配是京杭大运河修筑的关键。

由于运河需要源源不断的水来维持船只的通行,因此在修筑过程中必须解决水源问题。

为此,修筑者选取了丰水期水源丰富的太行山脉一带作为运河的水源地。

通过灌溉管理、水库水源等手段,将水源从太行山脉引入到运河中。

这种水源调配的方法,可以说是整个运河系统的基础,为后续的工程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供应。

其次,水力工程是运河修筑的核心环节。

在修筑过程中,不同地理条件下的河流和湖泊需要进行堤坝修建、疏浚河道等一系列工程。

运河的水平高度需要保持一致,因此修筑者通过修建水闸、水坝、水渠等工程,调节和控制水流。

同时,为了保证运河的稳定流量,修筑者还采取了取水口、引水渠道等措施,确保水源充足。

再者,河道设计是京杭大运河修筑的重要一环。

由于运河纵横穿越地理条件不同的区域,修筑者需要进行合理的河道设计来适应不同的地势条件。

在修筑过程中,运河的河道需要根据河流的地理特征,选择合适的路径,通过大规模的挖掘、填土、疏浚等工程,形成通畅的河道。

此外,在河道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到船只通航的需求,确保运河足够宽阔、水面平整,方便船只通行。

最后,建设过程中的劳动力和技术力量也是京杭大运河修筑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完成这庞大的工程,修筑者动用了大量的工人和技术力量,投入了巨额的物力和财力。

修筑者通过组织劳动力,合理安排施工进度,采用高效的工艺和技术手段,有效地推进了运河的修筑工程。

综上所述,京杭大运河的修筑原理涉及了水源调配、水力工程、河道设计和建设等多个方面。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科学的水力调控以及充分发挥劳动力和技术力量的作用,京杭大运河最终得以修建完成。

这条运河不仅成为连接北京和杭州的重要交通干线,也是中国水利工程的一大壮举,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京杭大运河从哪里流向哪里

京杭大运河从哪里流向哪里

京杭大运河从哪里流向哪里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一条人工河流。

京杭大运河从哪里流向哪里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京杭大运河的流向,欢迎阅读!京杭大运河的流向京杭运河的流向、水源和排蓄条件在各段均不相同,非常复杂,流向总体概括为四个节点、五种流向:节点1 天津(海河)以北的通惠河、北运河向南流;节点1与节点2 东平湖之间的南运河、鲁北运河向北流;节点2与节点3长江(清江)之间的鲁南运河、中运河、里运河向南流;节点3与节点4长江以南的丹阳之间河段向北流;丹阳以南河段(江南运河)向南流。

①通惠运河。

历史性通航河道。

由于清末实行“停漕改折”政策和20世纪以来铁路、公路交通发展,货物转为陆运,加之水源不足,航道失修,至50年代初期,仅有少量船只作间歇性通航。

目前该河主要用作北京市排水河道,已不能通航。

②北运河。

长约180公里,集水面积5.11万平方公里,由天津注入海河。

除屈家店至天津段15公里可供小船作季节性通航外,其余河道均不能通航。

③南运河。

又名御河,长414公里。

四女寺至临清段称卫运河,长94公里。

天津至四女寺段航道窄狭弯曲,底宽15~30米,水深约 1米,建有杨柳青、独流、北陈屯、安陵4座船闸,可通航100吨级船舶。

由于上游水库拦蓄,两岸农田灌溉,加之年久失修,现已处于断航状态。

卫运河底宽30米,水深约1米,建有四女寺、祝宫屯船闸,可通航100吨级船舶。

由于上游岳城水库畜水,截走水源,尤当卫运河扩大治理后,航道情况骤然恶化。

④鲁北运河。

也称位山、临清运河,原河段已淤塞。

1958年另选新线,长104公里,但未开挖。

1960~1968年,根据引黄输水要求,开挖了周店至尚店76公里渠道,两头河段尚未开挖。

⑤鲁南运河。

国那里至梁山段称东平湖湖西航道,长20公里,1968年虽经疏浚整治,但河道严重淤积,水深不足,尚不能通航。

梁山至南旺段长33.8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0.5米,每年可通航6个月,为季节性航道。

大运河的基本概况

大运河的基本概况

大运河的基本概况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今天店铺在这里为大家介绍大运河的基本概况,欢迎大家阅读!大运河的基本概况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后经元朝取直疏浚,全长1794公里,成为现今的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利用了隋朝大运河不少河段,缩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

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大运河才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了。

2014年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运河包括明清大运河(京杭大运河 )、浙东运河、隋唐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北起北京,南至宁波,途径天津、河北、山东省、江苏、浙江诸省市。

隋唐大运河则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州,南到杭州,途径现在的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山东、河北诸省。

2006年京杭大运河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将浙东运河和隋唐大运河与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合并,名称改为“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基本概况隋唐大运河是隋代统一南北以后,将以前已有的自然水道加上隋代开凿的运河组成了一条自江南一直到洛阳的路上水道,主要目的是运送首都所需的物资。

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西到大兴,向南到余杭。

隋唐大运河是世界史上最长的运河。

唐代诗人皮日休作诗道:“万艘龙舸绿丛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汴河怀古二首》)但是隋朝大运河在其后部分河段失去通航功能,被元世祖忽必烈所修的京杭大运河(仅古邗沟、江南运河等河段与隋朝大运河有重合)取代。

大运河为后世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大运河修筑成功和此后发挥作用的五百余年时间之内成为沟通隋唐大运河沿线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

大运河相关知识点总结

大运河相关知识点总结

大运河相关知识点总结一、历史沿革大运河的修建始于春秋时期,那时的大运河只是一条连接淮河和黄河的简易水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运河逐渐扩建和改善,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一条重要水利工程。

在隋唐时期,大运河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造和扩建,成为了一条纵贯中国南北的巨大水利工程。

大运河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鼎盛,成为了金融、商贸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大运河的功能逐渐式微,至今已经不再是中国的主要交通运输干线。

二、地理位置大运河起点在北京市的通州区,终点在江苏省扬州市的江都区,总长约1794千米。

它北起黄河流域的运河(今通济河,或称大清河),南至长江流域的运河,横贯中国东部发达地区,流经多个省市。

大运河的经历的地理环境十分丰富多样,从北方的平原到南方的水乡,风景和气候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三、水利工程大运河的修建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其规模和技术水平在当时来说堪称世界之最。

大运河在修建过程中凿开山石,疏浚河道,修建堤坝,修建闸口等工程。

这些工程的完成不仅提高了水利设施的利用率,同时也起到了防洪、通航和灌溉的重要作用。

四、交通运输大运河在唐宋时期是中国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也是中国古代最繁忙的水上交通要道。

大运河上有许多船只,陆地两旁有许多的码头供货物装卸。

货运的主要渠道是大船,但是也有小船。

此外,大运河在历史上还建有多处闸口,以便船只上下溯河。

大运河的畅通不仅促进了经济贸易的繁荣,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五、社会影响大运河的修筑和运营,催生了中国古代的许多繁华大市,如扬州、杭州、苏州等,成为了中国南方经济和文化的代表城市。

大运河也是我国最早的新闻中心和商业中心,各类文化、科技和商业信息通过大运河迅速传播到各地。

大运河带动了中国南北地区的经济繁荣,促进了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也催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

六、文化遗产大运河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其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建筑遗迹。

沿运河地区有许多著名的古建筑和文物景点,如京杭大运河文化带、水乡古镇、名胜古迹等,这些都成为了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大运河的水是哪里来的
提起运河,人们往往会联想到长城。

而开凿运河,却是为了沟通经济文化于南北。

中国大运河的水是哪里来的呢?接下来就和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中国大运河的水是哪里来的,欢迎阅读!
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大多也是呈现出从西向东流的自然地理特征。

但京杭大运河却是在人工干涉下少数的由南往北流动的人工渠道,想知道大运河的水从哪来,还需要我们回溯大运河各段的修造历史。

邗沟是最早见于明文记载的运河,沟通了江淮水系。

邗沟同时也是后来京杭大运河体系中最早修筑的一段,早在公元前5世纪早期就由当时的吴国开凿。

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从今扬州市西长江边向东北开凿航道,沿途拓沟穿湖至射阳湖,至淮安旧城北五里与淮河连接。

这条航道,大半利用天然湖泊沟通,史称邗沟东道。

此一时期邗沟段的水主要是取自沿途的天然河流与湖泊,具体说来有长江、淮河、樊梁湖、博支湖、射阳湖、白马湖等水系。

隋代的大运河
隋代大运河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时期,隋文帝时代主要是在关中地区修建了广通渠。

隋炀帝时代为了更好地沟通南北方,于大业元年(605)开凿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

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

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

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
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

隋代的大运河主要分为四段:广通渠,通济渠,永济渠,邗沟。

这一阶段的大运河取水来自各大主要的天然河流,如黄河、淮河、钱塘江、海河、拒马河、洪泽湖、白马湖等。

元代的时候为了供应北方大都的粮食需求,重新疏通、兴建新的河道。

废弃了洛阳沿线的汴渠,重点在山东地区兴修运河。

元代开凿的重点段一是山东境内泗水至卫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

整体上说北方地区的河道都可以被称为御河,细分则可以分为如下七段:(1).通惠河。

(2)北运河;(3)南运河。

(4)鲁运河;(5)中运河;(6)里运河;(7)江南运河。

这一时期为了运河沿线蓄水供水的需要,在山东地区兴建了许多水库,到清代南四湖和高家堰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以上各时期运河段落的回顾,我们可以总结出运河的水最主要是来自周边的天然河流、湖泊,也有部分是源自蓄水的堤坝等水利设施。

大运河有何历史意义隋炀帝称帝在公元605年,自其父隋文帝杨坚手中继位,至617年,在位12年。

他在位期间做了一件大事,就是举全国之力挖凿大运河,这是他的雄才大略,为国家为民族为历史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业,立下了不朽的伟绩。

现在看来,隋炀帝的大运河,起码在历史上有以下六大功劳:第一,沟通了中国大地的东西南北,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融会贯通和大一统。

在古代,陆路长途迁移,只能靠骑马、坐牛
车和步行,要跋山涉水,行动十分艰难和缓慢。

但是人类早就有认识,水是可以利用的,可以坐船过河甚至跨海,既快捷又能载重,往往比走旱路要方便许多。

把人和物放在船上,或人划,或扬帆,或做水闸提升下降,可以日行数十里甚至百里,真是一种人类行为的飞跃。

船大,可运兵,可运马,可运粮食,可运草料,可运煤炭,可运石材,花样多了,大大拓宽了人类的活动空间,以致可以组织起有效的大规模的国家行为。

不过,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河的流向基本上是自西向东,南北则不行。

隋炀帝决定挖凿南北大运河,干脆把东西南北都用水连起来,组成水网,把几大自然水系(长江、淮河、黄河、海河、钱塘江)变成一个大水系,岂不是一盘大活棋?有了大运河,他可以把整个中国国土真正地完整地纳入自己的王权范围,宛如揣在自己的怀中,牢牢地属于自己。

在过去的历史上,还没有一位帝王这么做过。

这是空前的。

第二,一下子诞生了几十座沿河的繁荣城市。

先有河,后有城镇,后者因河而生,因河而旺,纯属拔地而起,这不得了。

大城,意味着人口的相对集中,意味着人才的聚集,而且因需要而都有分工,有搞运输的,有搞搬运的,有收税的,有管理的,有造船的,有搞仓储的,有搞货物集散的,有做买卖的,有旅店,有饭店,有美人街,有唱戏娱乐的,还有学校一类的机构,总之,越聚越多,名气也越传越远,终成气候,在历史上留下了永久的记忆。

大运河就是城市的催生婆,而且多子多福。

第三,隋代大运河造就了扬州(含杭州)、西安(含洛阳、开封)、
北京(含天津)这样三大世界都市。

扬州是大运河的起点,西安是中点,北京是终点。

大运河把这三点造就成了规模宏大的在中国历史上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都市,或是首都,或是经济大城市,成为全国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影响既深且远。

第四,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北方,带到了南方,也把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鱼米桑茶水乡文化带到了中原,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互补化和共繁化。

第五,几大水系的串通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交流以及中外的国际交流。

大运河仿佛为丝绸之路接上了手脚,一方面把地中海周边和中亚的文化和中国内陆的文化链接了起来,辐射开来,另一方面,把北方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汉族文化链接了起来,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生成、巩固和壮大。

此两者的文化大交流因隋代大运河的挖凿而在后代大放异彩,结出具有深远影响的丰硕成果。

隋炀帝开挖大运河的真正原因隋炀帝荒淫手法多多,其在对付风水方面也有奇招。

杨广当了皇帝后,立年号为“大业”,意思是创造一番大事业。

时有擅望气的术士(传说是有占卜之术的耿纯臣)向他禀奏,称西北的龙门地区(今山西河津县西北、陕西韩城东北)出现了十分明显的“天子气”,气势恢宏,一直蔓延到太原。

杨广当年授封晋王,镇守晋阳,山西是他的福地。

起初,杨广未信,后来看到国内政局不稳,形势不容乐观,才听信术士之言。

于是他以自己真龙天子身份,如秦始皇东游“镇王气”一样,数次去山西
汾阳等地巡幸,现身气源地镇压。

为了镇压这股“王气”,又在太原筑晋阳宫,以“厌之”。

不仅如此,为让当地王气尽泄,杨广又在龙门一带掘沟堑山,破坏当地风水。

再后,干脆安排自己的孙子杨侑为太原太守,镇守太原。

杨侑初封陈王,后改封代,杨广如此这么一通安排后,对侍臣称,这股“王气”是杨氏隋室的,不必担心。

此事在正史上没有明说,但可以找到点蛛丝马迹;;
《隋书;炀帝本纪上》(卷三):仁寿四年,“十一月乙未,幸洛阳。

丙申,发丁男数十万掘堑,自龙门东接长平、汲郡,抵临清关,度河,至浚仪、襄城,达于上洛,以置关防。


《隋书;炀帝本纪下》(卷四):大业十一年,“五月,己酉,幸太原,避暑汾阳宫。


“天子姓李”传言
糟糕的是,镇压了“王气”之后,民间又出现了将出真龙天子的传言。

有术士上书杨广,称将出的“天子姓李”。

杨广哪容得下这茬事,大开杀戒,把身边可能与他争天下的李姓官员,斩尽杀绝。

杨广首先怀疑的是当时的权臣李浑,把他及一族三十二人,统统斩首。

很遗憾,杨广偏偏把真正的“李姓天子”李渊给漏了。

李渊与杨广是正儿八经的亲表兄弟,都是独孤信的亲外甥。

但亲情友情往往最具迷惑性,后来让杨广成为亡国之君的,正是他的这位亲表兄弟!
杨侑是杨广长子杨昭的三子。

杨广去江都(今扬州)前,对国防安全做了周密的安排。

让杨侑留守西京,李渊则留守太原。

想不到,杨广自认为安全可靠的李渊,在太原起兵,背后捅了他一刀。

公元617年10月,李渊起兵攻入长安后,立杨侑为帝,改年号为“义宁”。

次年3月,杨广在江都被宇文化及缢弑后,李渊见傀儡杨侑已无用处,便在当年5月逼他退位,代隋称帝,定国号“唐”。

杨侑后被降封为“希国公”,次年被害,谥号“恭皇帝”。

杨广在位时制造的风水事件,疑云最大的还是开凿大运河一事。

大运河,即现在常说的“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城齐名,是中国古代两项最伟大的工程,闻名全球。

大运河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

杨广刚当皇帝不久的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就开始兴修水利工程。

先开凿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再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

大业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

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一个多支流的运河系统。

杨广开凿的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量最大、历史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其所动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巨大的。

隋为何早早亡国,与大兴工程招致民怨,也应该有很大的关系。

为了挖凿大运河,杨广先后动用了几百万民工。

民工人数有明确
记载的有两次;;
《隋书;炀帝本纪上》(卷三):大业元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

”大业四年,“正月乙巳,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


如此之多的人力,即使在今天也是很惊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