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地理复习资料-(全)
_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
_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第一章地球和地图1.地球①形状: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②大小:平均值半径: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p3_图1.2)2.纬线与经线的特点(p5_图1.7)3.纬度的分割: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纬,用“n”来表示;以南为南纬,用“s”来表示。
(量测方式:相连度数向南减小则为南纬;相连度数向北减小,则为北纬)(p6_图1.1)4.经度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为界,以东为东经,用“e”来表示;以西为西经,用“w”来表示。
(推论方式:相连经度数向东减小,则为东经;相连经度数向西减小,则为西经)(p6_图1.10)5.特殊经线:(p6—7_图1.10和1.13)本初子午线(0°经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度经线:以东为西经,以西为东经。
本初子午线(0°经线)和°经线是东西经的界线。
20°w、°e就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以东就是东半球,以西就是西半球;°e以东就是西半球,以西就是东半球。
(东半球的经度范围:20°w向东至°e;西半球的经度范围:20°w向西至°e)6.特殊的纬线:(p6_图1.11;p12_图1.12)赤道(0°):以北就是北半球,以南就是南半球;赤道以南就是南纬,以北就是北纬。
五带的分界线:23.5°n、23.5°s、66.5°n、66.5°s;纬线高、中、高纬的分界线:0°30°60°90°极点:90°7.地球的运动:(p9_图1.15)(p11_图1.19)8.五拎分割:(p12_图1.20)①划分依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
②五拎: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9.地球公转中的四个节气:(p11_图1.19)10.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p13_图1.22)11.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12.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地图比较13.地图上方向的表示方法:三种(p13_图1.22)(p14_图1.23)14.图例:地图上则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用以表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则表示山低、水深的数字。
七年级地理第一学期期末复习资料
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地理复习资料第四章天气和气候一、气温及气温分布气温概念:大气的冷暖程度。
单位:℃(摄氏度)测量工具:温度计、百叶箱(白色)一天当中的最高气温:午后2:00(14时)最低气温:日出前后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7月,最低气温:1月;海洋最高气温:8月,最低气温:2月(南半球相反)气温的空间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纬度位置)(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高于海洋;冬季:陆地低于海洋(海陆位置)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地形)——“赤道雪山”—乞力马扎罗山二、降水和降水分布降水:大气降落到地面的固态水和液态水。
单位:mm(毫米)测量工具:雨量器和量杯降水的形式:雨、雪、冰雹等,其中雨是主要形式一个地区降水量的多少,常用多年的平均降水量来描述。
(原因:降水的年际变化大)降水的空间分布:赤道(2000mm)多,两极(200mm)少(纬度位置)回归线附近,东岸多,西岸少中纬度:沿海多,内陆少(海陆分布)山地:迎风坡多,背风坡少(地形)——“雨极”乞拉朋齐(喜马拉雅山的迎风坡)三、天气太原市空气质量,夏秋较好,冬春较差;原因:①夏秋降水多,调节空气②树木茂盛净化空气③夏季排放废弃较少;冬春①取暖燃烧煤炭大量排放废气②天气干燥,降水少③树木少净化作用小。
会天气对影响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人工增雨;人工降雪。
四、气候两个因素: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其中,纬度位置是根本因素1.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日常生活衣:热带地区的人们全年只穿单衣;寒带地区的人们冬季穿厚厚的衣服;温带地区的人们穿衣随季节的变化而增减。
食:热带地区的人们喜欢吃清淡祛暑的食物;寒带地区的人们喜欢吃高热量的食物,喝烈酒。
住:东南亚地区的高脚屋、沙漠地区墙厚窗小的平顶屋、黄土高原的窑洞等。
行:在降水量多的地区,人们用船舶作为传统交通工具;在寒带地区,人们用雪橇运输物资。
苏教版七年级(初一)地理全册知识点(完美排版)
苏教版七年级(初一)地理全册知识点(完美
排版)
苏教版七年级(初一)地理全册知识点
第一章人与地理
1. 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地球的构造和运动
3. 地球的各种自然现象(地理气候、地理水文、地理生态等)
第二章地球的区域
1. 世界地图和地理坐标
2. 世界的大洲和大洋
3. 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的特
点和地理条件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1.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
2. 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域(东部沿海地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台澎金马地区)
3. 中国的气候和地形特点
第四章中国的人口与民族
1. 中国的人口数量和分布
2. 中国的主要民族和其分布
3. 中国的人口问题和民族关系
第五章经济地理
1. 农业和工业的基本概念
2. 中国的农业和工业发展状况
3. 农业和工业对环境的影响
第六章地理与环境保护
1. 环境保护的意义和目标
2. 中国的环境保护现状和挑战
3. 个人应该如何参与环境保护
以上是苏教版七年级(初一)地理全册的知识点概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全新部编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资料(全册)
全新部编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资料(全册)目录1. 单元一:地球与地图复2. 单元二: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复3. 单元三:中国的人口与城市复4. 单元四:中国的交通与通信复5. 单元五:农业与农村复6. 单元六:工业与城市复7. 单元七:地理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复单元一:地球与地图复- 地球的形状和转动-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外部特征-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球的经纬度和地理坐标单元二: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复- 中国的地理位置- 中国的自然地理条件- 中国的气候- 中国的自然灾害- 中国的区域地理环境特点单元三:中国的人口与城市复- 中国的人口分布- 中国的人口问题-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城市分类和特点- 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单元四:中国的交通与通信复- 中国的陆路交通- 中国的水路交通- 中国的空中交通- 中国的管道交通- 中国的通信发展和网络建设单元五:农业与农村复- 中国的农业发展历程- 中国的农业区划- 中国的耕地与耕地保护- 中国的农产品种植- 中国的农村生活与发展单元六:工业与城市复- 中国的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的工业分布- 中国的工业结构- 中国的工业污染与治理- 中国的城市工业化进程单元七:地理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复- 人口增长与资源压力- 环境污染与生态保护- 城市化与城市问题-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问题- 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以上是全新部编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复资料,共包含七个单元内容,详细介绍了地球与地图、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国的人口与城市、中国的交通与通信、农业与农村、工业与城市以及地理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点。
根据这份资料,你可以对该教材进行全面复,提高自己的地理研究成绩。
祝你学习顺利!。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地理复习资料第一章、认识地球1、第一个完成环球航行的人——麦哲伦。
2、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最长的纬线是赤道,长4万千米。
平均半径6371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
4、经线和纬线的区别:特点经线纬线形状半圆圆长度相等赤道最长,向两极变短。
两极是一点。
方向表示南北表示东西度数范围0°—180°0°—90°分布规律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在中间,向东(右)为东经,用“E”表示。
向西(左)为西经,用“W”表示。
赤道即0°纬线在中间,向北(上)为北纬,用“N”表示。
向南(下)为南纬,用“S”表示。
5、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
东、西经的分界线:0°经线。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和160°E。
即20°w以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以西至160°E 为西半球。
6、0°纬线就是赤道。
南、北纬的分界线和南、北半球的分界线都是赤道。
即赤道以上为北半球,赤道以下为南半球。
7、如何判断东西经线:看数字变化规律,东经向东(右)越来越大,西经向西(左)越来越大。
如何判断南北纬线:南纬向南(下)越来越大,北纬向北(上)越来越大。
8、重要纬线:北回归线——北纬23.5°,南回归线——南纬23.5°,北极圈——北纬66.5°,南极圈——南纬66.5°,北极——北纬90°,南极——南纬90°。
9、低中高纬度地区的划分: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10、东西经、南北纬的判断:从数字来变化来看,经度数向东越来越大为东经,经度数向西越来越大为西经;纬度数向北越来越大为北纬,纬度数向南越来越大为南纬。
初中地理总复习(全册)知识点归纳
初中地理总复习--知识总结(全册)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一、平面上的八个方向:1、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⑴、方向①、平面上的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②、地图上方向的表示法:a、有指向标的地图,应根椐指向标所标方向去辨认(箭头指向北方);b、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c、在经纬网上应根椐经纬网所指的方向确定方向。
图上距离⑵、比例尺:①、比例尺=————实地距离②、比例尺的方式:数字式 1/1000或1:1000;文字式图上1厘米等于实地距离100千米;线段式 0 1 2 3③、比例尺的选择: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
如:学校平面图应选择较大比例尺;画中国政区图应选择较小的比例尺。
⑶、图例和注记:让学生识记一些常用的图例(见世界地理(上册)P 10 面上的表格)。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球体。
依据: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实例。
2、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 万千米。
二、地球仪在地球仪上识记以下内容。
南、北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三、纬线的纬度⑴、纬线:在地球仪上,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的圆圈叫纬线。
纬线有三个特点:①、纬线指示东西方向;②、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最后成一个点);③、自成一个圆。
⑵、纬度:①、赤道为0°,赤道以北为北纬(0°—90°N),赤道以南为南纬(0°—90°S)。
赤道将地球平分南、北两个半球。
纬度数从赤道向北、向南逐渐增大。
纬度最大值90°。
②、人们规定: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整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整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复资料(整理)第一章:地球与地图本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的概念和地图的基本知识。
-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是一个球体,由陆地和水域组成。
- 地图是地球的缩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上的各个地方。
- 地图的制作需要投影和比例尺等技术。
第二章:中国的行政区划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的行政区划。
-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组成。
- 各级行政区划之间有着不同的地理特点和特色。
第三章:地球的运动本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 地球的自转使得我们能够感受到昼夜交替和地球的自然景观。
- 地球的公转使得我们能够体验到四季交替和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第四章:气候与环境本章主要介绍了气候和环境的基本知识。
- 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降水、风力等因素。
- 环境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要保护好环境。
第五章: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 中国地大物博,北方有大漠、华北平原等地形,南方有长江、华南丘陵等地貌。
-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第六章:人口与城市本章主要介绍了人口和城市的发展情况。
- 人口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人口的数量和分布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 城市是人口聚集、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以上是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的简要复习资料整理,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如需更详细的内容,请参考教材或向老师请教。
(完整版)中国地图出版社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复习资料
初一上册地理复习资料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一.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两级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平均半径:6371千米。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经线 纬线 定义 连接南北两极的线 与赤道平行的线 形状 半圆 圆形(两极成点)长度 一样长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纬线等长) 指示方向 南北东西 数量 无数条线圈间关系 所有经线相交于南北极点平行,除了两极点经纬线的关系 一条经线和一条纬线相互垂直,且只有一个交点。
(除两极点)经度纬度定义 给每一条经线标注度数 给每一条纬线标注度数标注起点 本初子午线(0°经线) 赤道(0°纬线)度数划分 本初子午线以西(W )以东(E ) 赤道以北(N )以南(S ) 主要的经纬线 本初子午线,180°经线 赤道,回归线(23.5°)极圈(66.5°) 半球划分 东西半球(20°W 和160°E ) 南北 (赤道)特殊线 东经+西经=180°为经线圈 0°—30°低纬度、30°—60°中纬度、60°—90°高纬度 度数范围0°--180° 0°--90°二.地图 (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1.方向:a.一般表示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b.指向标表示法:指向标一般指向北.c.经纬网:纬线指示东西,经线指示南北2.比例尺:a 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b 表示形式:数字式:1:1000000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千米。
线段式:c 大小比较:比例尺越大,内容越详细,范围越小。
比例尺越小,内容越简略,范围越大。
3.图例: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
例如:铁路 山峰 运河 等。
EEWW18090S注记:用来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字。
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全)
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全)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汇总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XXX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地球运动绕太阳公转,自转地轴自西向东约24小时昼夜交替。
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地球表面分为五个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第三节地图地图是地球表面的缩影,可以用来表示地球的各种信息。
纬线是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点。
纬度的变化规律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经度的变化规律是由本初子午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构成了地球的地貌。
地球上有六大洲: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五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洋、北冰洋。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一直在不断变化,包括板块运动、地震、火山喷发等。
这些变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天气是指短时间内大气的温度、湿度、风速、降水等自然现象。
天气的变化是不稳定的,受到气压、风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气温是指大气中温度的高低。
气温的分布受到纬度、海拔、地形、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降水是指大气中水分凝结形成的雨、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
降水的分布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气候是指长时间内大气的温度、湿度、风向、降水等自然现象的平均状况。
世界上的气候多种多样,包括热带雨林气候、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气候等。
七年级(上册)地理总复习资料全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总复习资料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一、地球和地球仪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3中的图1.2)⑴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⑹特殊的经、纬线①特殊纬线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②特殊经线0º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一致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160°E。
⑻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4、利用经纬网定位⑴经纬网的含义: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⑵经纬网的作用: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二、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P9中的图1.15)⑴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资料完整版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一、地球的形状、大小1.地球的形状:(1)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2)认识过程:天圆地方→月亮和太阳→麦哲伦环球航行(首次证实)→卫星照片(确证)(3)生活中的例子:海岸观船、登高望远、月食等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纬线经线形状圆(除极点外)半圆(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圆)长度1.由赤道向两极缩短(赤道最长,极点最短),度数越大,纬线越短;2.同纬度的纬线等长等长(约为2万千米)指示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数量无数条无数条纬度经度起始线赤道(0°纬线)(距南、北两极相等的纬线圈)本初子午线(0°经线)度数范围0°~90°(南北纬)0°~180°(东西经)度数分布规律北纬(N)南纬(S)判定:纬度向北变大的是北纬N,向南变大的是南纬S(北增北纬、南增南纬)东经(E)西经(W)判定:东增东经、西增西经;两条任意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度数相加为180,一条为东经,另一条为西经(除了0°和180°经线)特殊线(点)赤道、回归线、极圈和极点本初子午线0°、20°W、160°E、180°经线划分界线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0°—30°N(S)为低纬度30°—60°N(S)为中纬度60°—90°N(S)为高纬度回归线和极圈是五带的分界线20°W 以东到160°E 为东半球,20°W 以西到160°E 为西半球。
4.经纬网:准确描述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例如下图注意: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其他地点位置的描述都由一经一纬组成,且要注明东西经南北纬(0°纬线、0°经线、180°经线不需要方向);一般情况下,横纬竖经、上北下南左西右东A (0°,60°E)③(30°N,30°E)B(40°N,70°E)纬线相互平行,经线相交于极点二、地球运动: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自转地球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天(约24小时)一年旋转中心地轴太阳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东边比西边先见到太阳)太阳东升西落季节变化形成五带昼夜长短变化1.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全)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资料目录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节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二节海陆的変迁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一节多変的天气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五章发展与合作一、地球和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Q2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3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1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心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2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Q经线是等长的Q3.纬度和经度1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
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口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2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表示。
3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4经度的変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
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5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吒〃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枇r表小O6东、酉半球的分界线是:20°W组成的经线圈。
、160°E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CTW或大于160吒)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V或小于160°E)4.地球的运动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既无阳光宣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変化明显4低纬:0°-30n ;中纬:30°-60°;高纬:60°--90°5自酉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口5.地图1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囲例。
初一地理上册复习资料
初一地理上册复习资料一、地理概论地理是探讨地球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它研究地球的表面,包括陆地、海洋、大气以及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地理分为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两个主要分支。
二、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椭球体,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
自转使地球日夜交替,公转则造成四季变化。
地球的自转轴倾斜导致了赤道附近气候稳定,而极地附近则呈现寒冷的气候。
三、地球的层次结构地球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层次。
内部层次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外部则包括大气层、水圈和生物圈。
地球板块是地壳和上部地幔的组合,其运动使得地球表面出现了山脉、地震和火山等现象。
四、大气层大气层是地球围绕在它表面之上的一层气体包围物。
它由不同的气体组成,包括氮气、氧气、水汽和稀有气体等。
大气层的变化导致了不同的天气和气候现象,如风、云、降水和温度等。
五、水圈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存在和循环的总称。
它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和冰川等。
水分的存在和运动使得地球的气候和自然环境发生变化,同时也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产生影响。
六、地球上的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体所构成的生态系统总称。
它包括陆地和水域中的各种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与地球的气候、地形和其他自然要素有着紧密的联系。
七、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空间数据收集、处理和展示的工具。
它可以用来分析地理问题、制定规划和辅助决策。
GIS 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八、地球上的资源地球上存在着各种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自然资源包括能源、矿产、水资源和土地等,而人文资源包括人口、文化和旅游资源等。
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对于地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九、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
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如污染、气候变化和生态破坏等,对地球和人类自身造成了威胁。
七年级地理重点知识归纳可打印
七年级地理重点知识归纳第一章大地的形状和运动1. 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形状呈近似于一个扁圆球体,即椭球体。
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离心力使地球的赤道周围略微膨胀,而两极则稍微扁平,因此地球呈椭球体状。
2. 地球的运动a. 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每天绕着地球自转轴旋转一周,造成昼夜交替的现象。
b. 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称为一年,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但近似于圆形。
第二章地球的地理环境1. 地球的层结构a.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薄的一层,主要由矿物质组成,包括陆壳和海壳。
地壳的厚度在陆地相对较厚,海洋区域相对较薄。
b. 地幔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由固态岩石组成,厚度约为2900公里。
c. 地核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由液态铁镍合金组成,内核为固态铁镍合金。
2. 地球的气候a. 气象要素气象要素包括气温、湿度、气压、风速、降水等。
b. 气候类型不同地区的气候由于地理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而各不相同,主要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类型。
3. 地球的水资源a. 水资源的分布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海洋、湖泊、河流和地下水等形式。
b. 水资源的利用人类利用水资源进行生产、生活、农业、工业等活动,但由于过度开采和污染等原因,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第三章陆地地貌与生态环境1. 地表的地形a. 高原高原是地表相对平坦的地区,海拔较高,呈不规则形状。
b. 山地山地是相对较高的地形,山地的形成主要受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的影响。
c. 平原平原是地表相对平坦的地区,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2. 生态环境a.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裙落和非生物因素组成,包括植被、土壤、水文循环等。
b. 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状态。
第四章人类与地球1. 人口与资源a. 人口分布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人口密度在沿海和河流流域相对较高。
b. 资源利用人类利用各种资源进行生产和生活,但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开采导致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第六单元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一、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及河流1.地理位置:①亚洲的半球位置: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但它又同时地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②亚洲的纬度位置:亚洲大致位于10S——80N 之间,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厂的大洲。
③海陆位置:亚洲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分界线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地中海。
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是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2.大小: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
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3.地理分区:习惯上把亚洲分为6 个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和北亚。
各个地区和国家如下表所示:4.地形:①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是世界上地面起伏最大的大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②亚洲的世界之最: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最大的咸水湖:里海;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贝加尔湖;陆地表面最低点:死海;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最大的内陆国:哈萨克斯坦;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最长的运河:京杭运河。
5.河流:亚洲大河受地势影响,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
(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二、复杂的气候气候特点:①气候复杂多样:亚洲地跨寒带、温带和热带,东、北、南三面濒临海洋,西南深人到亚欧大陆内部;地形复杂多样。
受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的影响,亚洲的气候复杂多样。
除温带海洋性气候以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
②季风气候显著:亚洲背靠世界上最大的陆地——亚欧大陆,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气候差异十分显著,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都有分布,其中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惟独亚洲有分布。
③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温带大陆性气候几乎占亚洲的一半):由于亚洲内陆距海远,因此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三.人文特点人口众多1)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亚洲人口占61% 。
2)众多的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影响:2.多样的地域文化:亚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个左右,约占世界民族总数的一半(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和不同的民风民俗。
3.经济发展差异:亚洲除日本是发达国家外,其余国家为发展中国家。
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很大。
主要原因是:除日本外,各国过去长期遭受殖民统治,工业基础一般较薄弱。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A、日本1、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亚洲东部)、纬度位置(经纬度跨度较广)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国土狭长,并与经线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跨纬度最广,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差就大。
2、地形特点:典型的岛国,以四大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如神户、横滨),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不稳定)3、发达的加工贸易型经济: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属加工型贸易型经济,对外依赖严重,要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业区: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濑户内海工业区、阪神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分布特点:日本工业高度集中,主要分布于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区。
B、东南亚5、东南亚的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国家(共11国):越南、老挝、印度尼西亚(千岛之国,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文莱、东渧汶。
地理位置:纬度位置(10°S——25°N)主要位于热带;海陆位置: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国家都是临海国和岛国,受海洋影响较大;交通位置:位于南北两个大洲(亚洲和大洋洲)东西两个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
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是从欧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C、印度6、印度的地理位置: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的邻国有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兰卡,印度的地形可以分为三大地形区:北部为西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
7、印度的人口总数己经超过了10亿,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对一个国家的资源、环境以及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8、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热带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全年高温,雨旱两季。
9、印度粮食迅速增长的突破口在于推行了“绿色革命”。
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二者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D、俄罗斯10、俄罗斯自然概况:①地形:比较平坦,以平原为主;②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③河流与湖泊: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河,水力丰富,最主要的内河航道。
贝加尔湖为世界最深的湖泊;④自然资源丰富。
种类多,储量大,地区分布不均,东部多,西部少。
主要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煤、铁矿、有色金属等第八章东半球的其它国家和地区一、中东地区成为长期热点问题的原因1、重要的地理位置: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中东地处亚、非、欧三洲交界地带,周围有里海(世界最大的咸水湖)、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土耳其海峡沟通了地中海与黑海,因此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2、丰富的石油资源: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
这也是一些大国争夺的原因。
二、欧洲西部的国家、工业和旅游业1、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欧洲西部占欧洲的一半左右,这里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绝大部分是发达国家。
为了进一步加强联系,本区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即欧洲联盟(简称欧盟)形成了。
它有25个成员国,都有是经济发达国家。
欧盟在世界经济领域和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工业发达,以加工制造业为主。
3、繁荣的旅游业三、欧洲西部的地形、气候与农业1、地形:地势低平,以平原为主。
2、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年降水量较多,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3、三者之间的关系: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的地理位置→温带海洋性气候;以平原为主的地形→多汁牧草、草场广布→畜牧业发达四、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本区位于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低纬度地区,地形以高原为主,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地势东部和南部高,中部和西部低。
2、本区气候以热带气候为主,因此是很多热带经济作物的故乡,如咖啡、可可;此外,本区很多矿产资源在世界中占有有重要地位,如金刚石、铜。
3、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4、本地区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地区。
五、澳大利亚1、地形: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出,澳大利亚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形不同。
东部有自北向南纵贯的大分水岭。
全国最大的河流墨累河,从大分水岭西则发源,向西南注入印度洋。
东北部沿海有世界著名的大堡礁。
西部广阔的低矮高原,占全国面积的一半左右。
中部是大面积的平原,地势最低处有艾尔湖。
平原上河流很少,但地下水丰富,在平原中部地势低的地区凿井,地下水可以自动流出地面,成为自流井,因此人们也把那里叫做“大自流盆地”。
2、地形与农牧业:西部海拔不足1000米的广阔的低高原,中部是大面积的平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大型肉食动物,适合露天围栏放牧。
3、气候与农牧业:澳大利亚的中、西部和北部地区为广大的热带沙漠气候和热草原气候区,较为干燥,适宜牲畜过冬和繁殖。
东南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西南部地区冬季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干燥,这样的气候特点既适宜畜牧业也同样适宜耕作业,因此这些地区发展了混合农业。
4、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
5、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特有的动物有:袋鼠、鸸鹋、树袋熊、鸭嘴兽等。
7、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澳大利亚矿产资料十分丰富,许多矿产储量居世界前列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一、美国的自然地理特征、人口和农业1、地理位置:①经纬度位置:美国本土大部分处在北温带和亚热带,只有阿拉斯加属寒带和亚寒带,夏威夷州在热带,美国位于北半球和西半球。
②海陆位置:美国本土三面临海,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东南临墨西哥湾,美国北与加拿大相邻,西南与墨西哥相邻,阿拉斯加临北冰洋和太平洋,夏威夷临太平洋。
2、领土组成:本土由48个州和一个特区组成,海外州有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3、地形:分南北三大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主要山脉是落基山脉;中部为面积广大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阿巴拉契亚山地。
4、人口:外来移民大汇集。
美国是世界第三人口大国,人口构成主要有欧洲白人后裔(占84%)、亚洲移民后裔(黄种人)、黑人(13%,祖先是被当作奴隶贩卖来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黄色人种),数量已不多;华人和华侨在美国将近240万,华人和华侨最多的城市是旧金山和洛杉玑和纽约。
5、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①地理位置:美国幅员辽阔,本土大部分处在温带和亚热带,夏威夷州位于热带,热量充足,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美国本土三面临海,受海洋影响,气候温暖湿润,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
②地形:美国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2以上,耕地广大,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土壤肥沃,对农业发展有利。
③气候:美国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又有多样性的特点。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美国年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落基山以东地区降水量在500mm以上,水分条件较好。
④美国河湖众多,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长河,它纵贯美国中部,水量大,流域面积广,五大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
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为农业灌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美国农业具有两大特点:机械化和专门化。
二、美国的工业1、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工业现代化的强度高,工业部门齐全,产值世界前列,新产品种类丰富,产量大,许多工业产品量居世界前列,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美国成为第一经济强国有一关键因素,美国始终注重发展知识经济,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
“硅谷”是世界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区。
2、三大工业区东北部工业区:钢铁、汽车、化学等工业。
①纽约:大西洋沿岸最大的商业中心和港口;②芝加哥:工业、交通中心,煤矿、铁矿资源丰富;有许多优良海港,水运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