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起点考试试题

合集下载

2023年新版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真题及答案

2023年新版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真题及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一、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24分, 每题4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旳成语使用不对旳旳一项是( )A.新设备十分复杂, 理解其构造原理有助于在维修保养中有旳放矢, 防止盲目。

B.这家刚开业旳企业旳业绩持续十个月保持增长, 真可谓江河日下、一日千里。

C.某些食品加工小作坊不顾有关食品安全法旳规定, 仍然我行我素, 违规生产。

D.主管部门应当一视同仁, 让民营剧团享有到国有剧团旳政策补助和优惠待遇。

【答案】B【应试指导】B项中“江河日下”指江河之水一每天由高处流向低处, 比方事物一每天坏下去, 状况越来越糟。

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状况恶化, 与句中语境不符。

2.下列句子有语病旳一项是( )A.收入旳增速放缓没有影响财政支出, 这是上六个月数据记录中展现出旳一大特点。

B.与老式手机和个人电脑相比, 新一代智能手机操作使用旳难易程度介于两者之间。

C.根据隧道视野效应, 一种人假如身处隧道之中, 他所能看到旳就只是非常狭窄。

D.申明称, 这种细菌并不依托砷存活, 而是“能在高砷环境中生存旳极端微生物”。

【答案】C【应试指导】C项成分残缺, 可改为: 一种人假如身处隧道之中, 他所能看到旳就只是前后非常狭窄旳视野。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旳语句, 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旳一项是( )我常常认为, 大地与人之间有一种奇妙旳契合。

山是______, 海是______, 沙漠是, 河流是一种寻求, 一种机智, 一种被辖制旳自由。

A.沉重旳责任与名节旳矜持但愿与失望交错旳等待渺茫旳遐思与变易旳丰富B.但愿与失望交错旳等待渺茫旳遐思与变易旳丰富沉重旳责任与名节旳矜持C.渺茫旳遐思与变易旳丰富但愿与失望交错旳等待沉重旳责任与各节旳矜持D.沉重旳责任与名节旳矜持渺茫旳遐思与变易旳丰富但愿与失望交错旳等待【答案】D【应试指导】题干语句重要体现多种自然景观旳特性与人之间旳关联契合。

就自然特性而言, 有厚重旳山、浩瀚旳海和一望无际旳沙漠。

湖北省届高三起点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湖北省届高三起点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湖北省届高三起点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湖北省2023届高三起点考试(9月)语文试题及答案_文化_相对论_民族这张试卷10页,23道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需要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城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战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文化相对论”认为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因此,在比较各民族的文化时,必须抛弃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我族文化中心主义”观念。

一个种族或群体把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看作是最好的,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评价别的种族和群体的思想和行为,这就是种族中心主义。

种族中心主义把人分成“我们”和“他们”,我们都是对的,他们都是错的。

种族中心主义走到极端,就是大国沙文主义,就会引起种族或国家之间的冲突,甚至战争。

为了避免种族中心论,人类学家对文化采取了相对态度,即主张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否合理,不应当用外部标准来判断,而应当用他们自己所在的社会或群体的价值标准来判断。

比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中亚人吃饭拿手抓,各自有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是否合理,要用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判断;要不要改变,也要由他们自己决定;外人不能说三道四指手画脚。

应当说这是一种客观的、公平的文化价值观,它有利于各民族和国家之间和平相处。

于是文化相对论就成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主流思想。

但是,文化相对论不是无限的,不同文化之间没有共同的标准。

如果文化相对主义无限,一切都是相对的,就会导致世界没有公理,没有交流,阻碍社会进步。

高三年级起点考试语 文 试 题

高三年级起点考试语 文 试 题

高三年级起点考试语文试题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A.奴颜婢.膝麻痹.大意刚愎.自用辅弼.君主B.荷.枪实弹曲高和.寡一丘之貉.涸.辙之鲋C.舐.犊情深箪食.壶浆恃.才傲物势.不可挡D.生杀予.夺鹬.蚌相争老妪.能解卖官鬻.爵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拾掇/辍学腊月/味同嚼蜡赝品/义愤填膺B.重叠/更迭嬉闹/嘻皮笑脸枯燥/不骄不躁C.拆散/击柝杳远/纷至踏来膏粱/一枕黄粱D.脉搏/广博帐篷/朝气蓬勃更换/涣然冰释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上海交大把发展校办企业作为振兴学校的重要策略,突破难点,形成了自我积累的,有力地支持了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

(2)他的男高低音,在同学中是出了名的,这次艺术节,大家一致推举他代表班级表演,但他____身体不好,说什么也不肯出场。

(3)国民党代表团大陆之行,除____南京中山陵和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等地外,还希望就两岸经贸中的一些问题与大陆交换意见。

(4)全省十大“孝星”评选结果昨天。

A.机制推托拜谒出炉B.体制推脱参观出台C.机制推脱参观出台D.体制推托拜谒出炉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一些长期有争议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分析、研讨,有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B.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必须加大文化领域科技应用力度,高度重视文化单位的经营管理。

C.资料表明,五月份以来,国家提高房贷利率等一系列调控措施,打压房地产市场,收到了明显成效,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房价虽继续攀升,但成交量大幅萎缩。

D.江南出芳草鲜花、才子佳人,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江南又是英雄辈出的地方,古往今来,这里孕育出无数的骁勇斗士。

5.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染的人群,否则无法传播流行。

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1(含答案)

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1(含答案)

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1(含答案)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思想“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

“礼”的内涵丰富多元。

首先,“礼”强调等级秩序。

在中国古代社会,不同的阶层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而“礼”则是维护这种等级秩序的重要手段。

通过各种礼仪规范,人们明确了自己的身份地位,从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运行。

其次,“礼”注重道德规范。

“礼”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在的道德要求。

它要求人们在行为上遵守礼仪,在思想上秉持道德,做到言行一致、内外兼修。

最后,“礼”倡导和谐共处。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以“礼”相待,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礼”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价值。

一方面,它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遵守“礼”的规范,就能够避免冲突和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另一方面,“礼”思想对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它教导人们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个人的素质和修养。

在当今时代,“礼”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礼”所倡导的尊重他人、遵守秩序、注重道德等价值观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弘扬“礼”的思想,倡导文明礼貌、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公德,共同构建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核心观念,贯穿中国历史发展全过程。

B.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秩序完全依靠“礼”来维护。

C.“礼”思想既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又对个人修身养性有重要意义。

高中起点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中起点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中起点语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穿流不息斟酌箴言斡旋B. 恣意妄为恣肆恣睢恣情C. 桀骜不驯桀傲桀骜桀骜不逊D. 饕餮盛宴饕餮饕餮之徒饕餮之欲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经过这次事件,我们认识到了团结的重要性。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C.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D. 由于天气原因,飞机晚点了一个小时。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B.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 下列成语使用恰当的是:A. 他做事总是半途而废,真是“一曝十寒”。

B. 他虽然年过花甲,但精神矍铄,真是“老当益壮”。

C. 他虽然犯了错误,但知错能改,真是“亡羊补牢”。

D. 他总是喜欢独来独往,真是“孤芳自赏”。

5.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的描述,正确的是:A.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B. 《水浒传》是明代作家施耐庵所著,讲述了宋江领导的一百零八位好汉的故事。

C. 《西游记》是元代作家吴承恩所著,描绘了唐僧师徒取经的艰难历程。

D. 《三国演义》是明代作家罗贯中所著,以三国时期为背景,讲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斗争。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词人______的《水调歌头》。

7.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的《______》。

8.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唐代诗人陆游的名句,出自其诗作《______》。

9.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______》中的诗句。

10.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名句,表达了作者的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1. 请简述《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山东省济南市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山东省济南市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山东省济南市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

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 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

但是,一名水手也许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

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

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

高起点语文高考试卷

高起点语文高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漫步(màn bù)潜移默化(qián yí mò huà)纷至沓来(fēn zhì tàlái)B. 惊愕(jīng è)雕梁画栋(diāo liáng huà dòng)贻笑大方(yí xiào dà fāng)C. 沉鱼落雁(chén yú luò yàn)指点江山(zhǐ diǎn jiān shān)独树一帜(dú shù yī zhì)D. 沥尽心血(lì jìn xīn xuè)碌碌无为(lù lù wú wéi)振聋发聩(zhèn lóng fā kuì)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在航天、电子、生物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B. 为了保护环境,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限制塑料袋的使用、推广垃圾分类等。

C. 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多次获得奖学金,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D.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她在工作中总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深受领导和同事的赞誉。

B. 这本书内容丰富,语言生动,读起来让人如痴如醉。

C. 在这次比赛中,他勇夺冠军,为我国赢得了荣誉。

D. 他的演讲激情澎湃,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我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B. 在这次活动中,他表现出了强烈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高三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真题

高三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真题

高三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一、选择题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流行语生动反映出人们在精神消费方面的愿望。

纵观古今,人类从没有像今天这样于旅游。

一场完美的旅行,必须要选择一家称心如意的酒店。

那么在古代,外出旅行或者出门办事,人们如何解决住宿问题呢?西周早期,统治者在通往都城的道路上广修客舍,便于各地诸侯入朝纳贡和朝觐时休息。

春秋战国时期,名为“传舍”或“逆旅”的客舍也出现了。

西汉初期,各地均在交通要道上设立驿馆。

南北朝时,许多王公贵族发现经营旅馆存在巨大商机,竞相建置,旅馆林立城中。

唐朝繁盛,各国使者纷纷到大唐学习、取经。

为了彰显唐人风度,官方旅馆的建设被提上日程。

与此同时,民间旅馆的发展也相当可观。

据《太平广记》记载了岐州富豪开的设私家旅馆,可以容纳千人食宿,不可谓世所罕见。

宋朝商品经济发达,在临安,私营旅馆临街而立,热闹非凡,尤其是西湖岸边的湖景旅馆,密密匝臣,令人。

陆游那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就是在杭州西湖砖街巷的一家湖景旅馆里写的。

明初,全国要冲均设驿馆、递铺,“十里一铺、六十里一驿”的最常见。

至晚清,中国的旅馆业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取材于刘中才《回到古代住旅馆》)(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组是()A . 热衷左顾右盼局面B . 热衷眼花缭乱格局C . 热心眼花缭乱局面D . 热心左顾右盼格局(2)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 . 据《太平广记》记载,岐州富豪开设的私家旅馆可以容纳千人食宿,不可谓世所罕见。

B . 《太平广记》记载了岐州富豪开设私家旅馆,可以容纳千人食宿,不可谓世所罕见。

C . 《太平广记》记载的岐州富豪开设私家旅馆,可以容纳千人食宿,可谓世所罕见。

D . 据《太平广记》记载,岐州富豪开设的私家旅馆可以容纳千人食宿,可谓世所罕见。

(3)下列与选文相关的文学常识,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绝句B舍相如广成传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散文C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乐府诗D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陆游《卜算子·咏梅》词A . AB . BC . CD . D二、现代文阅读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起点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起点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起点考试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909年,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在研究欧洲某处的地震记录时发现,地震纵波的参数在地表下50千米深度处显著改变。

他认为这是地质结构在此处急剧变化所致。

后来人们证实。

该突变面在全球普遍存在,并将其命名为“莫霍面”。

界面以上的区域称为地壳,界面以下的区域称为地幔。

随后几十年间,关于莫霍面的结构形态和物质组成。

再无革命性的研究发现。

当下,科学家已无法压制对地底世界的好奇.....1957年,美国的地质学家和海洋学家们在会议中提出了“打个洞,直抵莫霍面!”的想法。

会后,“莫霍计划”正式启动策划。

考虑到大陆上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而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仅7千米,策划组织判断,要想钻穿地壳,到达地幔,就得在水下开展。

如今我们已经知道,虽然只是打洞,但钻穿地壳这件事没那么简单,莫霍计划打一开始就难题不断。

面对重重困难,科学家决定先定个小目标——在海底戳几个浅洞,找找感觉。

他们改装了一艘钻探船,于1961年在太平洋西海岸靠近墨西哥的海域钻了5口深度不超过200米的井。

该船返回时,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致电祝贺。

称之为科学史上“历史性里程碑”。

遗憾的是,这几口浅洞几乎是莫霍计划的全部直接成果。

莫霍计划的预算不断增加,取得的成果却寥寥无几,让人感觉很没盼头。

毕竟,在20世纪60年代那会儿,美国还有非常重要的航天事业要发展。

1966 年,美国国会砍掉了拨款,莫霍计划搁浅。

莫霍计划的初衷是钻穿地壳,虽然这个目标没实现,但科学家通过这个项目发现,在海底钻凿采集地质数据和样品,无疑是一种新颖又直接的“窥探”地球的手段。

1968年,美国四大海洋所共同提出“深海钻探计划”,这也开启了已延续数十年的、地球科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计划。

高三上学期语文起点联考试卷真题

高三上学期语文起点联考试卷真题

高三上学期语文起点联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人类对自身和外在自然界相互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主客浑然一体阶段”、“主客体两分对立阶段”、“主客体辩证统一阶段”。

东亚的思维方式未能充分展开主体与客体(或曰人与天)的分离,以中国为例,虽然有春秋时期子产倡言“天道远,人道迩”,战国荀况、唐代刘禹锡论证“天人相分”,但就总体而言,“天人合一”观念占优势,天人相分观念没有获得充分发育。

这一倾向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特别艰难互为因果。

但中国传统的主客一体、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当下正在形成之中的“主客体辩证统一”思维方式显然富于启迪。

这正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东西方哲人注目于东亚智慧的原因所在。

东亚智慧没有也不可能树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资仿效的完备样板,它所提供的只是闪耀着真理之光的某些启示。

东亚智慧没有完成“主客体浑然一体”向“主客体两分对立”的转化,这本是东亚智慧的一种时代性缺陷,但东亚智慧阐扬了人与自然的一体观——从自然规律经过人的自觉而发展出伦理观以达成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统一的观念,如孟子所说“仁民爱物”,主张施仁政于民众,更把爱推及到万物;又如宋代思想家张载的名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视万民为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同伴朋友,整个宇宙是一个大家庭,这种绿色理念对于救正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二元对立导致的种种弊病,无疑具有精神疗治作用。

东方智慧的另一源——印度思想也有此类资源,诗人泰戈尔说:印度人……把世界和人一起包括在一个伟大的真理里。

印度人强调在人和宇宙之间的和谐,这种思想与中国先秦哲人的“赞天地之化育”、“人与天调”一类理念是相通的,它们对现代人克服主体与客体截然两分对立造成的生态危机富于启示性。

当然,这种“克服”决不是否定现代文明,重新回复古代的“主客不分”、“主客浑沌”,而是充分肯认工业化的成就,利用现代科技的巨大威力,将现代生产力引导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绿色运作轨道上。

湖北省宜昌等四市州2025届高三9月起点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湖北省宜昌等四市州2025届高三9月起点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湖北省宜昌等四市州2025届高三9月起点考试语文试卷本试题卷共10页,23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花是春天的象征,花的盛开意味着春天的到来。

然而,日渐发展的城市,与纯真的大自然有了一层淡淡隔膜。

都城内的诗人,未必能第一时间感知春天降临,反倒要经由卖花者的活动来获得春天降临的真实感。

陈师道《和谢公定雨行逢卖花》云:“逢花驻马尚多情,天不违人旋作晴。

不使近诗增纸价,得知春入凤凰城。

”春天来到都城的讯息,是经由被卖的花朵传递到诗人那里的。

对于都城之内的诗人而言,卖花不只是单纯的商业活动,还是春日风物的真实载体。

以卖花书写春日风物,成为城市尤其是都城诗人的常见手法。

“京师巷陌新晴后,卖得风流更一般”(林逋《杏花》),“三月名园草色青,梦回犹听卖花声”(赵葵《柳花》),“海棠阴浅日黄昏……卖花声过忽开门”(吕夏卿《春阴》),等等,这样的诗句实在不胜枚举。

卖花给人带来的不只是视觉的享受,还有听觉上的独特美感。

《东京梦华录》的“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就是真实写照。

叫卖是宋代城市发展起来的特色。

自北宋开封时就已如此,南宋亦仿照北宋。

叫卖声甚至演化为专门的技艺。

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称:“叫声,自京师起撰,因市井诸色歌吟卖物之声,采合宫调而成也。

”卖花声的存在,从听觉上也给予文人一种新鲜的刺激。

湖北省宜昌市、荆门市、荆州市、恩施州2024届高三上学期9月起点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湖北省宜昌市、荆门市、荆州市、恩施州2024届高三上学期9月起点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湖北省宜昌市、荆门市、荆州市、恩施州2024届高三上学期9月起点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最初的“鼎”是一种陶制的烹饪器具,在一些地方是用来煮肉以及贮藏肉类的。

随着青铜冶铸技术的发展,青铜鼎出现了。

青铜鼎被用于重大场合上作为旌功记绩的礼器。

商周时期,等级制度严格,人们崇尚神明,祭祀成为了沟通人神的重要环节,因此统治者推出“鼎”这一礼器,青铜鼎就这样成为了礼器之首。

除了祭祀之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君或者大臣在重要的典礼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造青铜鼎,用来记载盛况。

这种仪式直到现在仍然流传。

那么为什么青铜鼎又成了国家权力的象征呢?《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鼎既成,有龙垂胡髯迎黄帝。

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

”又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

皆尝亨上帝鬼神。

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传说黄帝一统天下后,曾铸鼎荆山;而大禹曾经收九牧之金铸造九鼎,用来象征着九州,成为传国重器。

从“大禹造九鼎”的传说开始,青铜鼎被视为国家以及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了显赫、尊贵的意义。

在商周时期,统治者都将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在商周时期,工匠在青铜器上雕纹;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则改用印纹。

印纹通过一种花纹模具,能够多次连续使用,节省工作时间又能够创造出精美统一的艺术图案,是古代工艺的一大进步。

在装饰的纹样当中最主要的是蟠螭纹,此外还有目羽纹、绳索纹,这些纹路都是由前朝各种野兽纹路的变形演变而成。

随着各地区之间的不断交流,各种铸造方式如失蜡法、模印法制范、镶嵌工艺的进步,让青铜鼎的铸造技术更加成熟;从青铜鼎表面花纹的精良,能够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

而在战国后期,随着冶铁技术的出现,铁制工具逐渐产生,这给了青铜器的装饰一个十分便利的条件,铁制工具可以在青铜器上刻画精致的纹路,从印纹到划纹的发展,使此时的青铜鼎更加精妙华美。

高三上学期第1次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高三上学期第1次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高三上学期第1次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隐逸文化的精神价值“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陶渊明的这一声清啸,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尚令人追慕不已。

其实,这并非陶渊明有卓异之处,而是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

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应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同源,隐士亦不下万余人,有文献记载、事迹可考的就有几千人。

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

孔子当然不是隐士,甚至还明确反对过隐逸,但他的思想里却隐含着许多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

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他还提倡“无道则隐”。

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

庄子则是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他不仅本人是大隐士,而且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

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扰于心,并进一步卸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

这还不够,他不仅要隐身,更重要的是要隐心,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喜怒哀乐的情绪,即使“大浸稽天”也不感到潮湿,“大旱金石流”也不感到炎热,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

这样,庄子就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

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一直起着强烈的破坏作用,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这一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儒道两家的融合互补为传统的隐逸文化奠定了基础。

到了汉代,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强固,隐士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就出现了以东方朔为代表的朝隐,它体现了传统隐逸文化的初期特征:注重现实功利;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治意识形态的解体,出现了林泉之隐,它更多地体现出传统隐逸文化中精华的一面;由于唐代的包容性,反而使得隐逸文化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出现了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的中隐;至宋代,整个传统文化走向内倾,注重精神超越的酒隐就应运而生了。

河南省2024届高三起点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河南省2024届高三起点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河南省2024届高三起点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丰富多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就要从保护和研究这些载体入手。

岩画、雕塑、建筑、器物、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都是这样的载体,而数千年绵延不绝的古代文献则是最主要、最全面、最系统的载体。

无论是出土文献,还是传世文献,都是特定时代的文化产物。

要顺利有效地利用这些古代文献,从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就必须读懂它们,而读懂它们就必须研究历朝历代的语言文字。

这种基于古代文献来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就是文献语言学。

在大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这一学科理应得到更多的重视、更大的发展。

文献语言学主张立足海内外传世文献、出土文献,综合运用文献学、传统语言文字学、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去解决古代文献中的语言文宇问题,去研究古代语言文字的结构规律和演变发展规律。

出土文献,特别是先秦两汉的出土文献,用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等古文字书写而成,文字的形体怪异、构意古奥,需要经过文献语言学专家特别是古文字专家的辨认和考释,才能认识并读懂它们。

出土文献中一个个难题的不断破解,正是一代代文献语言学专家和古文字专家不懈努力的结果。

他们的卓越研究工作使得生活在两三千年之后的我们,仍然能够直接受到中华古代文明和历史文化的熏陶。

同样,传世文献即历代古籍,也需要文献语言学的专门学问家付出不懈努力;否则浩瀚的典籍只能是图书馆、博物馆的藏品,而无法活在当下、服务当下。

可见,文献语言学这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之学,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学科,也是中国语言文字学的基础学科。

前者的基础性体现在应用层面,诸如思想史、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军事史、音乐史、农业史、中医史等诸多历史学科,都需要依赖文献语言学去解决文献史料中的语言文字问题。

后者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理论层面,文字、词汇、语音、语法等语言文字诸要素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中隐含着精微的发展规律,探索并总结出这些规律,不仅能解释复杂的历史语言文字现象,而且可以为世界语言文字学的丰富与发展作出我们的贡献。

高三开学语文考试试题

高三开学语文考试试题

高三开学语文考试试题一、文言文阅读(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 请解释“学而时习之”中的“习”字的含义。

(5分)2. “有朋自远方来”中的“朋”字,在此句中应作何解释?(5分)3. “不亦君子乎”中的“君子”指的是什么样的人?(5分)4. 根据上文,孔子认为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5分)5. 请结合孔子的思想,谈谈你对“人不知而不愠”的理解。

(10分)二、现代文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6-8题。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生活。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文化产品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那就是如何在享受文化产品的同时,保持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6.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哪些现代生活中的现象?(5分)7. 文中提到的“文化产品”具体指什么?(5分)8. 作者认为在享受文化产品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10分)三、诗歌鉴赏(共20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1题。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9.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5分)10. 请分析诗中“明月光”和“地上霜”的意象。

(5分)11.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10分)四、作文(共30分)请以“我眼中的传统文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清晰,语言流畅。

注意:请在答题纸上作答,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新高考2022届高三语文起点考试试题含解析

新高考2022届高三语文起点考试试题含解析

(新高考)湖北省2022届高三语文起点考试试题语文答案1.B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项,新科技文明决定了新艺术形式的诞生和艺术的变革方向”曲解文意,材料一第二段说的是新科技文明对新艺术形式的诞生、艺术的重要变革起推动作用。

C项,“只要.....就.....”说法绝对。

从材料一第四段来看,被新工具“点化”是传统艺术实现“焕发新生.....带给观众全新的艺术享受”的手段之一。

D项,“创作者也能由此把握受众需求,使作品更有针对性”错,材料二第三段说的是“由于及时的在线互动,创作者得以把握用户心态,了解粉丝需求”。

B项对应材料一第三段第一句。

2.D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项,“因此文艺创作将来就没有艺术门类的区别了”无中生有,材料二说“文艺创作成为跨越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行为”,并没有说艺术门类的区别会消失。

A项,对应材料一第二段。

B项,对应材料一第四段,考查例证和观点的对应。

C项对应材料一第五段3.B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新媒介赋能文艺创作生产”讲的是“新媒介对文艺创作生产的积极作用,B项体现的是人们担心人工智能可能会替代人类,与材料二的核心观点不符。

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的能力。

①材料二的论述结构属于总分式结构。

(2分)②开篇先总体提出观点,新媒介对创作生产全方位的重塑和影响,使当前文艺呈现许多新特点、新趋势。

(1分)接着从文艺创作新类型、新形式不断涌现,创作者对受众需求把握更为准确,文艺创作更加有的放矢和文艺创作成为跨越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行为三个方面来分说“新媒介赋能文艺创作生产,使文艺创作生产呈现的新特点、新趋势”。

(1分)(并列结构是论证主体部分的结构,若答并列式结构给1分,相应分析得1分)5.本题考查梳理整合文章论证角度和论证内容的能力。

①从艺术创造者的角度,选择一位视野与艺术灵感因科技要素刺激不断拓展的艺术创造者(导演),②从艺术本身的角度,用新工具的“点化”传统艺术,赋予传统艺术以新生命并创造出新鲜的艺术体验,让艺术表现力和表达形式更震撼、更强大;(或从艺术本身的角度,用新技术,如IMAX和3 D技术拓展传统文化空间及角色环境的立体呈现效果)③从受众的角度,借助大数据技术,精准定位受众需求,让文艺创作更加有的放矢,用新技术营造新艺术场景给予观众前所未有的艺术体验和视觉盛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监利县2018届高三语文起点考试试题本试卷分第I 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I 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历史学家的研究接近尾声之时,他将会面临这样的挑战:你研究的东西究竟有什么用处?你是否只是从自己的工作中找点乐子?你是否比一个很少读书的街头路人对人类本质的认识更深刻?你是否从历史长河中发现了规律,能够用来预示人类未来的行动或国家的命运?有没有这样的可能:归根结底“历史没有任何意义”,它没有教给我们任何东西,它浩瀚无涯的过去只是错误的一再上演,而这些错误注定要在未来更大的舞台上,以更大的规模发生?我们不时会有这种感觉,而且还有许多疑虑冲击着我们的进取心。

我们真的知道什么是过去,过去真的发生了什么吗?或者,过去只不过是一堆鲜有“定论”的“荒唐事”?我们对于过去发生的认识,总是不完整的,很可能还是错误的,因为历史已经被相互矛盾的证据和存有偏见的历史学家所遮掩蒙蔽,或者也可能被我们的爱国心或宗教偏见所曲解。

“绝大部分历史是猜测,其余的部分则是偏见。

”即使一个历史学家认为自己克服了诸如国籍、种族、信仰或阶级等偏见,他在材料选择和遣词造句上的细微差别,都会暴露出他的私人偏好。

其次,我们通过从过去所得到的结论来推演未来,但是由于变化的加剧,导致这一行为会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有风险。

今天一些年轻的物理学博士甚至认为,他们所学习的学科近几十年的改变,超过了此前有历史记载的所有时期。

每一年,甚至每一个月,都有一些新的发明、新的方法或者新的情况迫使人们对行为和观念做全新的调整。

更有甚者,机遇的因素,或者说是自由的因素,似乎会进入到金属和人本身的活动运行中。

我们再也不能确信,原子,更小的有机体,如我们所认为的在过去发生反应那样,将一如既往地会在未来发生相同的反应。

电子,如同库柏的上帝一样,神秘莫测,其奇妙的运行以及一些怪癖的特点或情况,或许就能打乱国家之间的平衡。

正如亚历山大,当他酗酒致死,导致了他的新帝国分崩离析;或者如腓特烈大帝,由于俄国继任沙皇醉心于普鲁士道路,从而避免了一场大的灾难。

显而易见,历史编纂不能算是一门科学。

它只能算是一个行业、一门艺术和一种哲学一个搜集史实的行业,一门通过将混乱的材料有意义地排列起来的艺术,一种寻求预见性观点和启蒙作用的哲学。

“当下乃为成事而拾掇的往昔,往昔尤为解惑而展开之当下。

”这大约是我们所相信的和所期望的。

就哲学而言,我们试图通过整体来了解部分。

就“历史哲学”而言,我们又试图通过过去来了解现在。

我们知道,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总体性视野不过是一种错觉。

我们并不知道人类的全部历史,在苏美尔人或埃及人之前,很可能就已经存在过许许多多的文明。

我们只不过是刚刚开始进行发掘!我们必须从局部知识入手,而且必须暂时接受所有的可能性。

就历史而言,和科学与政治学一样,相对性至上,一切公式皆应受到质疑。

“历史嘲笑一切试图强迫将其纳入理论范式和逻辑规范的举动;历史是对我们概括化的大反动,它打破了全部的规则;历史是个怪胎。

”或许,因为有这些限制,我们才能从历史中学到足够多的东西,去耐心地承受现实,并尊重彼此间的歧见。

(节选自[美]威尔·杜兰特《历史的教训》,倪玉平等译,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有可能归根结底“历史没有任何意义”,它没有教给我们任何东西,它浩瀚无涯的过去只是错误的一再上演。

B. 我们对于过去发生的认识,很可能是错误的,因为相互矛盾的证据或存有偏见的历史学家已经遮掩蒙蔽了历史,我们也有可能曲解历史。

C. 由于变化的加剧,我们通过从过去所得到的结论来推演未来的行为,会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有风险,更加不可确信。

D. 试图通过整体来了解部分,试图通过过去来了解现在,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所以我们并不知道人类的全部历史。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 历史学家并不确定自己是否从历史长河中发现了能够用来预示人类未来的行动或国家的命运的历史规律。

B.亚历山大新帝国的分崩离析和腓特烈大帝避免了一场大灾难,文章举这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国王的品行和思想对国家命运有重要作用。

C.“历史是个怪胎”,说的是历史和科学与政治学一样,一切公式皆应受到质疑。

就历史而言,概括不出任何规则。

D.我们并不知道人类的全部历史,历史相对性至上,所以我们才能从历史中学会耐心地承受现实,和尊重彼此间的歧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绝大部分历史是猜测,其余的部分则是偏见。

”说明历史已经被蒙蔽或者曲解,我们很难知道真实的过去。

B. 即使一个历史学家认为自己克服了诸如国籍、种族、信仰或阶级等偏见,他的私人偏好仍然会影响他对历史材料的选择和表达。

说明绝对真实地表述历史是不可能的。

C.历史编纂搜集史实,将混乱的材料有意义地排列起来,寻求预见性观点和启蒙作用。

所以它和确定性至上的科学不同,相对性至上。

D.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我们很难知道真实的历史,很难概括出历史的规律。

而这又让我们从历史中学到足够多的东西。

(二)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4~6题。

(12分)杜甫传(节选)冯至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筹划建造草堂,地址选在城郭西郊的浣花溪畔,这里环境清幽,尘事不杂,杜甫十分满意,作《卜居》诗以唱心中之乐,反映出作者久经动荡得以安宁之后的恬静安适的心境。

杜甫有一位表弟此时在成都府任司马,听说杜甫要在西郊建造草堂,便走过来看他,还送了些钱。

杜甫十分感激,作诗酬谢。

关于草堂的建造过程,杜甫无诗记录,我们所见到的是他忙着写诗向各地友人索求各种树苗以美化草堂环境。

另外,他还不辞劳苦亲自去石笋街果园坊的徐卿家要果木苗,不管黄梅绿李,是果木树都要。

这自然是为了装点草堂,同时也有以果备荒的打算,他是挨过饿的人,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深知它们的重要,“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题桃树》)。

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

花果树木之外,他还向友人索要日用家什。

可以想见,他当时安家伊始,支锅立灶,盆碗瓢勺,所需家什向人索取者一定不少,只是没有件件入诗罢了。

这年春末,草堂盖成,树木栽好,老杜坐在院中,有滋有味地欣赏起来了。

他赞美它所面临的青青郊野,赞美遮日吟风的桤林茂叶与和烟滴露的笼竹翠梢,欣喜鸟来暂息,燕来定巢。

细想起来,这些风物不过是寻常农舍之景,却招来如此赞叹,这从反面使我们认识到他的生活境遇已落到十分可怜的地步。

他在秦州山野寻找栖居之地的苦况,他长途跋涉于险山急流、危栈古道的种种艰难,成为他乐此茅宅的生活和感情基础。

定居草堂的初期,杜甫的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如《江村》诗写村居景物和情事最相融洽:“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此诗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作者初居草堂时的心境。

然而这种心境是以“故人供禄米”为条件的,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全靠故人的周济,一旦故人稍怠,立刻就会陷入困境。

他们偶有接济失时,杜甫的生活就成问题。

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

他曾瞻仰过武侯祠,作《蜀相》诗,对诸葛亮一生的磊落功绩做出高度的评价,为其未能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而痛洒千秋之泪。

此诗虽为吊古,却有伤今之意。

当时战乱尚未平息,山河破碎,宇内烟腾,于此国事维艰之际,是多么需要有一位武侯这样的贤相来主持国政!此外,诗中写他羡慕诸葛亮的得遇明主,也含有不满于肃宗的意思,他素怀匡时济世的远大志向,却被冷落与排挤,这种不平之气隐隐透于诗中。

游览古迹的同时,杜甫还交结了一些风雅人士。

还有一个邻居是黄四娘,她家院子里种着成畦的花木,春天一到,万紫千红,杜甫曾去观赏,写出的诗作《江畔独步寻花》声娇色丽,充满无限生机。

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农人时常送给他一些蔬菜,他也常把种植的草药赠予他们。

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朴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在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

这使他感到在茫茫人世间自己的归宿还是与农民的茅舍相杂为好。

代宗即位后,曾召杜甫回京补京兆功曹参军,他没有赴任,想来与此不无关系。

(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相关链接】草堂在暮春时节落成了……这是760年,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杜甫却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这里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

他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大世界,如今暂得休息,于是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引起他的羡慕。

他在这时期写了不少歌咏自然的诗。

我们把这类的诗句和759年在洛阳道上与秦州道上的诗相比,会发现意境上有多么大的一个悬殊!难道杜甫自己的生活刚刚有了着落,便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却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冯至《杜甫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4.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的时候,杜甫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成都建成了一个栖身的处所——草堂。

B.建造草堂所需一切,有的是亲友赠送,表弟送了些钱;有的是杜甫索求的,他向友人索求了各种树苗、果木苗及所需家什。

C.材料特意介绍杜甫写的《江村》,表现杜甫定居草堂的初期,生活暂时安定,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寻常景象,也能引起他的诗兴。

D.杜甫作《蜀相》,流露出在国事维艰之际被冷落被排挤的不平之气。

作者引用这篇诗作,意在解释杜甫不应代宗召补的深层原因。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在建造草堂时,除了亲友的主动帮助,杜甫也忙着向各地亲友“索求”“花果树木”“日用家什”,以至于无暇写诗记录草堂的建造过程。

B.“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

”这表明杜甫即使在“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的时候,审美观也依然是现实主义的。

C.草堂岁月里,全靠故人接济的经济条件也没有能阻挡杜甫对寻常农舍之景的赞叹,他写了不少田园诗来表达暂得栖身之所时的安适心境。

D.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中原和关内,坐在建好的清幽的草堂院内,杜甫过起了有滋有味的闲适生活,回京做官的机会也因此放弃了。

E.杜甫总是关注身边的现实生活,笔下的诗篇也大都如实地记录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的心灵感受,草堂岁月里写下的诗章也依然如此。

6.草堂岁月里的杜甫真的“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记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3分)铁匠[法]埃米尔·左拉铁匠身材高大,当地没人能比。他肩胛高耸,脸和手臂被炉中飞出的火星和锤下的铁屑染黑。在他的方脸上,乱而密的头发下面,长着一双孩子般的眼睛,又大又蓝,亮如钢铁的闪光。他下巴宽大,笑起来如同他的风箱,声震屋瓦。当他用打铁养成的习惯有力的动作扬起胳膊的时候,他50岁的年纪和那举起的25斤重的铁锤相比,似乎算不得什么。这把锤子,他管它叫“小姐”,是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姑娘,从韦尔农到鲁昂,只有他一个人能舞得动她。我在铁匠家里住了一年,整整一年,使我得以恢复健康。本来我失去了喜怒哀乐,失去了思想。我茫然不知所之,想找一个,给自己找一个平静的一隅,在那里,我可以工作,可以恢复我的精力。一天晚上,我正在路上,已经走过了村子,我远远望见了那个火焰熊熊的铁匠铺,它孤零零地斜立在十字路口。门大敞着,火光照得交叉路口一片通红,连对面小溪旁边的一排白杨树也如同火把一样地燃烧着。在静谧的暮色中,从两公里外的远处,传来有节奏的铁锤声,颇像一支愈来愈近的铁军的马蹄声。我走过去,在敞开的门中站住,被一片光明、一片雷鸣般的响声包围。看到这样的工作,看着人的手把烧红的铁棍弯曲拉直,我高兴,我的心里已经觉得有了力量。那个秋日的晚上是我第一次看见铁匠。他正在打制一个犁铧。他敞着衬衫,露出粗糙的胸膛,伴着每一次呼吸,他的金属一样结实的肋骨骨架便清晰可见。他身向后仰,猛地一使劲,把锤子打下去。他不停地打着,身体柔软而连续地晃动着,肌肉绷得紧紧的。铁锤循着固定的路线上下飞舞,夹带着火星,身后留下一道闪光。铁匠用两只手舞动着“小姐”,而他的儿子,一个20岁的小伙子,钳子头上夹着一块烧红的铁,也在打着,他打出的声音沉闷,被老头子那可怕的姑娘喧嚣的舞蹈声盖住了。当,当———当,当,好像是一位母亲在用庄严的声音鼓励一个孩子牙牙学语。“小姐”舞着,摇着她裙衣上的金片,每当她从铁砧上跳起来的时候,她的腿根便在她所打造的犁铧上印上一道痕迹。一条血样的火焰直冲到地上,照亮了两个打铁人的颧骨,他们长长的身影一直延伸到铁匠铺黑暗的角落里。渐渐地,炉火变白了,铁匠停下手来。他满脸漆黑,依着锤柄站着,甚至没有擦擦他脸上淋漓的汗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