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八章 观察与实验

合集下载

数学-观察、猜想与证明专题复习

数学-观察、猜想与证明专题复习

第八章《观察、猜想与证明》专项练习专练一:观察猜想知识点一:观察与实验1.观察是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可以得到一些结果;但观察得到的结果是否正确,还需要经过验证。

正如恩格斯所说:“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

”2.实验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有目的的探索过程,一般是为了检验某种猜想或理论而进行的操作或活动。

知识点二:归纳与类比1.不完全归纳法:以上规律是从几个特殊的情况中归纳出来的。

我们可以根据这个规律去解决类似的问题,这种根据一些(但不是全部)特殊情况归纳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叫做不完全归纳法。

2.类比就是结局问题方法、步骤是相同的,但是细节的内容必须依照前面学过的知识内容,由课本上的例子可知: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相同,但是不等式在两边同乘以一个负数时,必须改变不等号的方向,而方程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知识点三:猜想与证明1.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可以得出猜想,这是认识事物的有效途径之一。

2. 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猜想得出的结论还需要通过证明来确认它的正确性。

3.证明:就是由已知条件和前面所学的知识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一个过程,要有因有果。

例题分析1.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孝感市某中学课外科技小组的同学们设计制作了一个电动智能玩具,玩具中的四个动物小鱼、小羊、燕子和熊猫分别在1、2、3、4号位置上(如图1),玩具的程序是:让四个动物按图中所示的规律变换位置,第一次上、下两排交换位置;第二次是在第一次换位后,再左、右两列交换位置;第三次再上、下两排交换位置;第四次再左、右两列交换位置;按这种规律,一直交换下去,那么第2 008次交换位置后,熊猫所在位置的号码是()(A)1号(B)2号(C)3号(D)4号2.探索规律:根据下图中箭头指向的规律,从2 004到2 005再到2 006,箭头的方向是()3.我们常用的数是十进制的数,而计算机程序处理中使用的是只有数码0和1的二进制数.这两者可以相互换算,如将二进制数1 101换算成十进制数应为1×23+1×22+0×21+1×20=13,按此方式,则将十进制数25换算成二进制数应为_______.4.用黑白两种颜色正方形的纸片按黑色纸片数逐渐加l的规律拼成一列图案:(1)第4个图案中有白色纸片________张;(2)第n个图案中有白色纸片________张.5.人民公园的侧门口有9级台阶,小聪一步只能上1级台阶或2级台阶,小聪发现当台阶数分别为1级、2级、3级、4级、5级、6级、7级、…逐渐增加时,上台阶的不同方法的种数依次为1、2、3、5、8、13、21、….那么小聪上这9级台阶共有________种不同方法.6.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发现了下面的单位分数三角形(单位分数是分子为1,分母为正整数的分数):根据前五行的规律,可以知道第六行的数依次是:__________.7.如图,每一个图形都是由小三角形“△”拼成的:……⑴⑵⑶⑷观察发现,第10个图形中需要个小三角形,第n个图形需要个小三角形。

8第八章对氨基苯甲酸和酰苯胺类局麻药的分析

8第八章对氨基苯甲酸和酰苯胺类局麻药的分析
三、UV
注射用盐酸丁卡因的含量
【含量测定】 取本品10瓶,分别加水溶解,并分别定量转移至 250ml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 盐酸丁卡因对照品,精密称定,加水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 中约含0.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与 对照品溶液各3mL,分别置于100mL量瓶中,加盐酸溶液(1200)5mL与磷酸盐缓冲液(pH 6.0)10mL,用水稀释至刻度, 摇匀,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310nm的波长处分别测定吸 光度,计算每瓶的含量,求出平均含量,即得。
Fe + 3HCl
CO NCH2CH2N(C2H5)2 3 O
酯键的水解,可以区 分下述两种药物
五、吸收光谱特征 1、UV:结构中均含有苯环
盐酸布比卡因的鉴别:在263nm与271nm的波长处有最大 吸收;其吸光度分别为0.53~0.58与0.43~0.48. 盐酸普鲁卡因胺片的鉴别:在280nm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盐酸利多卡因与对氨基苯 甲酸酯类药物的区别
二、与重金属离子反应
2、盐酸普鲁卡因胺
2
NH2
+ H 2O 2
+ H 2O
在过氧化氢的存在 下能被氧化成羟肟 酸,再与铁配位
CO NHCH2CH2N(C2H5)2 NH2
3
+ FeCl3
CO NCH2CH2N(C2H5)2 OH
CO NCH2CH2N(C2H5)2 OH NH2
CH3
CH3
高氯酸非水滴定
2
NHCOCH2N(C2H5)2· HCl+Hg(Ac)2 2
NHCOCH2N(C2H5)2· HAc+HgCl2
CH3 CH3

腔肠动物-生物教案

腔肠动物-生物教案

腔肠动物-生物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腔肠动物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激发学生对腔肠动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腔肠动物的定义和分类。

2. 讲述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和生物学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腔肠动物。

2. 讲解腔肠动物的概念和分类。

3. 探讨腔肠动物的特征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第二章:腔肠动物的形态结构教学目标:1. 掌握腔肠动物的主要形态结构特点。

2. 学会识别不同种类的腔肠动物。

教学内容:1. 介绍腔肠动物的主要形态结构特点。

2. 展示不同种类的腔肠动物图片或实物,进行辨识。

教学活动:1. 讲解腔肠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如辐射对称、消化道腔等。

2. 展示不同种类的腔肠动物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进行辨识和观察。

第三章:腔肠动物的生态习性教学目标:1. 了解腔肠动物的生态习性和适应策略。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腔肠动物的生态习性和适应策略。

2. 分析不同种类的腔肠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1. 讲解腔肠动物的生态习性和适应策略。

2. 分析不同种类的腔肠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水母的浮游生物等。

第四章:腔肠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目标:1. 了解腔肠动物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2. 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腔肠动物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2. 讲述不同种类的腔肠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教学活动:1. 讲解腔肠动物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2. 分析不同种类的腔肠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如水母的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等。

第五章:腔肠动物的保护和利用教学目标:1. 了解腔肠动物的保护现状和利用价值。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内容:1. 介绍腔肠动物的保护现状和利用价值。

2. 探讨腔肠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

教学活动:1. 讲解腔肠动物的保护现状和利用价值。

2.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腔肠动物的影响,并提出保护措施。

第八章 第3讲 电容器 实验: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直线运动

第八章 第3讲 电容器 实验: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直线运动

第3讲电容器实验: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直线运动目标要求 1.了解电容器的充电、放电过程,会计算电容器充、放电电荷量.2.了解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能利用公式判断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变化.3.利用动力学、功能观点分析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直线运动.考点一对接新高考实验: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1.实验原理(1)电容器的充电过程如图所示,当开关S接1时,电容器接通电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自由电子从正极板经过电源向负极板移动,正极板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负极板因获得电子而带负电.正、负极板带等量的正、负电荷.电荷在移动的过程中形成电流.在充电开始时电流比较大(填“大”或“小”),以后随着极板上电荷的增多,电流逐渐减小(填“增大”或“减小”),当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压等于电源电压时,电荷停止定向移动,电流I =0.(2)电容器的放电过程如图所示,当开关S接2时,相当于将电容器的两极板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电容器正、负极板上电荷发生中和.在电子移动过程中,形成电流.放电开始电流较大(填“大”或“小”),随着两极板上的电荷量逐渐减小,电路中的电流逐渐减小(填“增大”或“减小”),两极板间的电压也逐渐减小到零.2.实验步骤(1)按图连接好电路.(2)把单刀双掷开关S打在上面,使触点1与触点2连通,观察电容器的充电现象,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中.(3)将单刀双掷开关S打在下面,使触点3与触点2连通,观察电容器的放电现象,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中.(4)记录好实验结果,关闭电源.3.注意事项(1)电流表要选用小量程的灵敏电流计.(2)要选择大容量的电容器.(3)实验要在干燥的环境中进行.考向1电容器充、放电现象的定性分析例1(2022·北京卷·9)利用如图所示电路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其中E为电源,R 为定值电阻,C为电容器,A为电流表,V为电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充电过程中,电流表的示数逐渐增大后趋于稳定B.充电过程中,电压表的示数迅速增大后趋于稳定C.放电过程中,电流表的示数均匀减小至零D.放电过程中,电压表的示数均匀减小至零答案 B解析充电过程中,随着电容器C两极板电荷量的积累,电路中的电流逐渐减小,电容器充电结束后,电流表示数为零,A错误;充电过程中,随着电容器C两极板电荷量的积累,电压表测量电容器两端的电压,电容器两端的电压迅速增大,电容器充电结束后,最后趋于稳定,B正确;电容器放电过程的I-t图像如图所示,可知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不是均匀减小至0的,C、D错误.考向2 电容器充、放电现象的定量计算例2 (2023·山东省实验中学模拟)电容器是一种重要的电学元件,在电工、电子技术中应用广泛.使用图甲所示电路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电路中的电流传感器与计算机相连,可以显示电路中电流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甲中直流电源电动势E =8 V ,实验前电容器不带电.先使S 与“1”端相连给电容器充电,充电结束后,使S 与“2”端相连,直至放电完毕.计算机记录的电流随时间变化的i -t 曲线如图乙所示.(1)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S 1________S 2;(选填“>”“<”或“=”)(2)计算机测得S 1=1 203 mA·s ,则该电容器的电容为________F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由甲、乙两图可判断阻值R 1________R 2.(选填“>”“<”或“=”) 答案 (1)= (2)0.15 (3)<解析 (1)题图乙中阴影面积S 1和S 2分别表示充电和放电中电容器上的总电荷量,所以两者相等.(2)由阴影面积代表电容器上的电荷量得q =S 1=1.203 C ,U =E =8 V ,则C =q U =1.2038 F ≈0.15 F .(3)由题图乙可知充电瞬间电流大于放电瞬间电流,且充电瞬间电源电压与放电瞬间电容器两极板电压相等,由E R 0+R 1>ER 0+R 2,解得R 1<R 2.考点二 电容器及平行板电容器的动态分析1.电容器(1)组成:由两个彼此绝缘又相距很近的导体组成. (2)带电荷量:一个极板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 (3)电容器的充、放电:①充电:使电容器带电的过程,充电后电容器两极板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电容器中储存电场能.②放电:使充电后的电容器失去电荷的过程,放电过程中电场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2.电容(1)定义: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与电容器两极板之间的电势差之比. (2)定义式:C =QU.(3)单位:法拉(F)、微法(μF )、皮法(pF).1 F =106 μF =1012 pF. (4)意义:表示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高低.(5)决定因素:由电容器本身物理条件(大小、形状、极板相对位置及电介质)决定,与电容器是否带电及电压无关. 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1)决定因素:两极板的正对面积、电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两板间的距离. (2)决定式:C =εr S4πkd.1.电容器的电荷量等于两个极板所带电荷量绝对值的和.( × ) 2.电容器的电容与电容器所带电荷量成正比,与电压成反比.( × ) 3.放电后电容器的电荷量为零,电容也为零.( × )1.两类典型问题(1)电容器始终与恒压电源相连,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 保持不变. (2)电容器充电后与电源断开,电容器两极板所带的电荷量Q 保持不变. 2.两类典型动态分析思路比较考向1 两极板间电势差不变例3 (2022·重庆卷·2)如图为某同学采用平行板电容器测量材料竖直方向尺度随温度变化的装置示意图,电容器上极板固定,下极板可随材料尺度的变化上下移动,两极板间电压不变.若材料温度降低时,极板上所带电荷量变少,则( )A .材料竖直方向尺度减小B .极板间电场强度不变C .极板间电场强度变大D .电容器电容变大 答案 A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极板之间电压U 不变,极板上所带电荷量Q 变少,根据电容定义式C =Q U 可知,电容器的电容C 减小,D 错误;根据电容的决定式C =εr S 4πkd 可知,极板间距d 增大,极板之间形成匀强电场,根据E =Ud 可知,极板间电场强度E 减小,B 、C 错误;极板间距d 增大,材料竖直方向尺度减小,A 正确.考向2 两极板电荷量不变例4 (2023·河北省高三检测)如图所示,一平行板电容器充电后与电源断开,负极板(M 板)接地,在两板间的P 点固定一个带负电的试探电荷.若正极板N 保持不动,将负极板M 缓慢向右平移一小段距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P 点电势升高B .两板间电压增大C .试探电荷的电势能增大D .试探电荷受到的电场力增大答案 C解析 由C =Q U ,C =εr S 4πkd ,E =U d ,可得U =4πkdQ εr S ,E =4πkQεr S ,因为电容器与电源断开,电荷量保持不变,两板间的距离d 减小,所以两板间电压减小,两板间电场强度不变,试探电荷受到的电场力不变,故B 、D 错误;因φ=Ed ′,d ′为P 到负极板之间的距离,d ′减小,所以P 点电势降低,因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M 板电势为零,所以P 点电势为正,P 点固定的试探电荷为负电荷,电势降低,电势能增加,故C 正确,A 错误.考向3 电容器的综合分析例5 (多选)平行板电容器的两极板A 、B 接于电池两极,一个带正电小球悬挂在电容器内部,闭合开关S ,电容器充电,稳定后悬线偏离竖直方向夹角为θ,如图所示.那么( )A .保持开关S 闭合,带正电的A 板向B 板靠近,则θ增大 B .保持开关S 闭合,带正电的A 板向B 板靠近,则θ不变C .开关S 断开,带正电的A 板向B 板靠近,则θ增大D .开关S 断开,带正电的A 板向B 板靠近,则θ不变 答案 AD解析 保持开关S 闭合,电容器两端的电势差不变,带正电的A 板向B 板靠近,极板间距离减小,电场强度E 增大,小球所受的电场力变大,θ增大,故A 正确,B 错误;断开开关S ,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不变,由C =Q U ,C =εr S 4πkd ,E =U d 得E =4πkQεr S ,知d 变化,E 不变,小球所受电场力不变,θ不变,故C 错误,D 正确.考点三 带电粒子(带电体)在电场中的直线运动考向1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直线运动1.对带电粒子进行受力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1)要掌握电场力的特点.电场力的大小和方向不仅跟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有关,还跟带电粒子的电性和电荷量有关. (2)是否考虑重力依据情况而定.基本粒子:如电子、质子、α粒子、离子等除有特殊说明或明确的暗示外,一般不考虑重力(但不能忽略质量).带电颗粒:如液滴、油滴、尘埃、小球等,除有特殊说明或明确的暗示外,一般都不能忽略重力.2.做直线运动的条件(1)粒子所受合外力F 合=0,粒子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2)粒子所受合外力F 合≠0且与初速度共线,带电粒子将做加速直线运动或减速直线运动. 3.用动力学观点分析 a =qE m ,E =Ud ,v 2-v 02=2ad .4.用功能观点分析匀强电场中:W =Eqd =qU =12m v 2-12m v 02非匀强电场中:W =qU =E k2-E k1例6 如图所示,一充电后的平行板电容器的两极板相距l .在正极板附近有一质量为M 、电荷量为q (q >0)的粒子;在负极板有另一质量为m 、电荷量为-q 的粒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两粒子同时从静止开始运动.已知两粒子同时经过平行于正极板且与其相距25l 的平面.若两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可忽略,不计重力,则M ∶m 为( )A .3∶2B .2∶1C .5∶2D .3∶1 答案 A解析 设电场强度为E ,两粒子的运动时间相同,对电荷量为q 的粒子有a M =Eq M ,25l =12·EqM t 2;对电荷量为-q 的粒子有a m =Eq m ,35l =12·Eq m t 2,联立解得M m =32,故选A.考向2 带电体在电场力和重力作用下的直线运动例7 (2023·云南昆明市一中高三检测)如图,长度为L 的轻质绝缘细杆两端连接两个质量均为m 的绝缘带电小球A 和B ,两小球均可看作质点,带电荷量为q A =+6q 、q B =-2q .将小球从图示位置由静止释放,下落一段时间后B 进入位于下方的匀强电场区域.匀强电场方向竖直向上,场强E =mgq,重力加速度为g .求:(1)小球A 刚进入电场时的速度大小;(2)要使小球B 第一次下落时不穿出电场下边界,电场区域的最小高度H . 答案 (1)5gL (2)3.5L解析 (1)设小球A 刚进入电场时的速度大小为v 0,由动能定理可得 2mg (L +L 2)+|q B |EL =12×2m v 02-0解得v 0=5gL (2)由动能定理可得2mg (H +L2)+|q B |EH -q A E (H -L )=0-0解得H =3.5L .考向3 带电粒子在交变电场中的直线运动1.常见的交变电场常见的产生交变电场的电压波形有方形波、锯齿波、正弦波等. 2.常见的题目类型 (1)粒子做单向直线运动. (2)粒子做往返运动. 3.解题技巧(1)按周期性分段研究.(2)将⎭⎪⎬⎪⎫φ-t 图像U -t 图像E -t 图像――→转换a -t 图像――→转化v -t 图像. 例8 如图所示,在两平行金属板中央有一个静止的电子(不计重力),当两板间的电压分别如图中甲、乙、丙、丁所示时,电子在板间运动(假设不与板相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压如甲图所示时,在0~T 时间内,电子的电势能一直减少B .电压如乙图所示时,在0~T2时间内,电子的电势能先增加后减少C .电压如丙图所示时,电子在板间做往复运动D .电压如丁图所示时,电子在板间做往复运动 答案 D解析 若电压如题图甲时,在0~T 时间内,电场力先向左后向右,则电子先向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即电场力先做正功后做负功,电势能先减少后增加,故A 错误;电压如题图乙时,在0~12T 时间内,电子向右先加速后减速,即电场力先做正功后做负功,电势能先减少后增加,故B 错误;电压如题图丙时,电子向左先做加速运动,过了12T后做减速运动,到T 时速度减为0,之后重复前面的运动,故电子一直朝同一方向运动,故C 错误;电压如题图丁时,电子先向左加速,到14T 后向左减速,12T 后向右加速,34T 后向右减速,T 时速度减为零,之后重复前面的运动,则电子做往复运动,故D 正确.例9 (多选)(2023·四川成都市武侯高级中学模拟)某电场的电场强度E 随时间t 变化规律的图像如图所示.当t =0时,在该电场中由静止释放一个带电粒子,设带电粒子只受电场力作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带电粒子将始终向同一个方向运动B .0~3 s 内电场力对带电粒子的冲量为0C .2 s 末带电粒子回到原出发点D .0~2 s 内,电场力做的总功不为零 答案 BD解析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带电粒子在第1 s 内的加速度大小为a 1=qE 1m,第2 s 内加速度大小为a 2=qE 2m, 因E 2=2E 1,则a 2=2a 1,则带电粒子先匀加速运动1 s 再匀减速0.5 s 时速度为零,接下来的0.5 s 将反向匀加速,再反向匀减速,t =3 s 时速度为零,v -t 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做往复运动,故A 错误;由v -t 图像可知,t =3 s 时,v =0,根据动量定理可知,0~3 s 内电场力对带电粒子的冲量为0,故B 正确;由v -t 图像面积表示位移可知,t =2 s 时,带电粒子位移不为零,没有回到出发原点,故C 错误;由v -t 图像可知,t =2 s 时,v ≠0,根据动能定理可知,0~2 s 内电场力做的总功不为零,故D 正确.课时精练1.(多选)关于电容器的电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根据C =QU 可知,电容器的电容与其所带电荷量成正比,跟两极板间的电压成反比B .对于确定的电容器,其所带电荷量与两板间的电压成正比C .无论电容器电压如何变化(小于击穿电压且不为零),它所带的电荷量与电压的比值都恒定不变D .电容器所带电荷量增加2倍,则电容增大2倍 答案 BC解析 电容是电容器本身的性质,一个确定的电容器的电容是不变的,与所带的电荷量和两板间的电压无关,故A 、D 错误;根据Q =CU ,对于确定的电容器,其所带电荷量与两板间的电压成正比,故B正确;根据电容的定义式C=QU可知,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与电压的比值是电容,故C正确.2.(多选)(2023·福建省模拟)如图为手机指纹识别功能的演示,此功能的一个关键元件为指纹传感器.其部分原理为:在一块半导体基板上集成有上万个相同的小极板,极板外表面绝缘.当手指指纹一面与绝缘表面接触时,指纹的凹点与凸点分别与小极板形成一个个正对面积相同的电容器,若每个电容器的电压保持不变,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指纹的凹点与小极板距离远,电容大B.指纹的凸点与小极板距离近,电容大C.若手指挤压绝缘表面,电容器两极间的距离减小,小极板带电荷量增多D.若用湿的手指去识别,识别功能不会受影响答案BC解析根据电容的决定式C=εr S4πkd可知,指纹的凹点与小极板距离远,即d大,则C小;指纹的凸点与小极板距离近,即d小,则C大,故A错误,B正确.若手指挤压绝缘表面,电容器两极间的距离减小,则C增大,由于电容器的电压保持不变,根据Q=CU可知小极板带电荷量Q增多,故C正确.若用湿的手指去识别,由于自来水是导电的,则使得同一指纹的凹点和凸点与小极板之间的距离将会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电容器的电容,使得识别功能受到影响,故D错误.3.(2023·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检测)如图所示,将一平行板电容器和二极管串联接在直流电源上,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现将开关闭合等到电路稳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增大两极板间的距离,则电容器电容增大B.若增大两极板间的距离,则两极板间的电场强度减小C.若减小两极板间的距离,则两极板间的电压不变D.若减小两极板间的距离,则电容器的带电荷量Q减小答案 C解析 根据C =εr S 4πkd 可知,若增大两极板间的距离d ,电容器电容减小,A 错误;由于C =QU ,E =U d ,联立可得E =4πkQεr S ,若增大两极板间的距离d ,电容器电容减小,由于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电容器带电荷量保持不变,从而电容器内部电场强度保持不变,B 错误;由C =εr S 4πkd 可知,若减小两极板间的距离,电容器的电容增大,又由C =QU 可知,两极板电压降低,二极管正向导通,继续给电容器充电,最终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仍等于电源电压,因此两极板间的电压保持不变,电容器的带电荷量Q 增大,C 正确,D 错误.4.静电火箭的工作过程简化图如图所示,离子源发射的离子经过加速区加速,进入中和区与该区域里面的电子中和,最后形成中性高速射流喷射而产生推力.根据题目信息可知( )A .M 板电势低于N 板电势B .进入中和区的离子速度与离子带电荷量无关C .增大加速区MN 极板间的距离,可以增大射流速度而获得更大的推力D .增大MN 极板间的电压,可以增大射流速度而获得更大的推力 答案 D解析 由于加速后的离子在中和区与电子中和,所以被加速的离子带正电,则加速区的极板M 电势高,A 错误;由动能定理知qU =12m v 2,解得v =2qUm,所以进入中和区的离子速度与离子的比荷、加速电压的大小有关,加速电压越大离子速度越大,与极板间的距离无关,故D 正确,B 、C 错误.5.(2023·浙江省模拟)据报道,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案例高达55万,而心脏骤停最有效的抢救方式是通过AED 自动除颤机给予及时治疗.某型号AED 模拟治疗仪器的电容器电容是15 μF ,充电至9 kV 电压,如果电容器在2 ms 时间内完成放电,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容器放电过程的平均电流为67.5 AB .电容器的击穿电压为9 kVC .电容器充电后的电荷量为135 CD .电容器充满电的电容是15 μF ,当放电完成后,电容为0 答案 A解析 根据电容的定义式C =QU ,解得Q =15×10-6×9×103 C =0.135 C ,故放电过程的平均电流为I =Q t =0.1352×10-3 A =67.5 A ,故A 正确,C 错误;当电容器的电压达到击穿电压时,电容器将会损坏,所以9 kV 电压不是击穿电压,故B 错误;电容器的电容与电容器的带电荷量无关,所以当电容器放完电后,其电容保持不变,故D 错误.6.(多选) 一质量为m 、电荷量为q 的带正电粒子(重力不计)以速度v 0逆着电场线方向射入有左边界的匀强电场,电场强度为E (如图所示),则( )A .粒子射入的最大深度为m v 02qEB .粒子射入的最大深度为m v 022qEC .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最长时间为m v 0qED .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最长时间为2m v 0qE答案 BD解析 粒子从射入到运动至速度为零,由动能定理得-Eqx max =0-12m v 02,最大深度x max =m v 022qE ,由v 0=at ,a =Eqm 可得t =m v 0Eq ,由对称性可得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最长时间为t max =2t =2m v 0Eq,故选B 、D.7.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 、电荷量为q 的小球在电场强度大小为E 、区域足够大的匀强电场中,以初速度v 0沿ON 在竖直面内做匀变速直线运动.ON 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重力加速度为g ,且mg =qE ,则( )A .电场方向竖直向上B .小球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g2C .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v 024gD .若小球在初始位置的电势能为零,则小球电势能的最大值为12m v 02答案 C解析 小球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合力应与速度在同一直线上,即在ON 直线上,因mg =qE ,所以电场力qE 与重力关于ON 对称,根据数学知识可知,电场力qE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应为30°,即电场方向不是竖直向上的,受力情况如图所示.合力沿ON 方向向下,大小为mg ,所以加速度大小为g ,方向沿ON 向下,A 、B 错误;小球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由运动学公式可得最大位移为x =v 022g ,则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 =x sin 30°=v 024g ,C 正确;若小球在初始位置的电势能为零,在减速运动至速度为零的过程中,小球克服电场力做功和克服重力做功是相等的,由能量守恒可知,小球的初动能一半转化为电势能,一半转化为重力势能,初动能为12m v 02,则小球的最大电势能为14m v 02,D 错误.8.(多选)如图甲所示,A 、B 两极板间加上如图乙所示的交变电压,A 板的电势为0,一质量为m 、电荷量大小为q 的电子仅在电场力作用下,在t =T4时刻从A 板的小孔处由静止释放进入两极板间运动,恰好到达B 板,则( )A .A 、B 两板间的距离为qU 0T 216mB .电子在两板间的最大速度为qU 0mC .电子在两板间做匀加速直线运动D .若电子在t =T8时刻进入两极板间,它将时而向B 板运动,时而向A 板运动,最终到达B板 答案 AB解析 电子在t =T4时刻由静止释放进入两极板运动,由分析可知,电子先加速后减速,在t=34T 时刻到达B 板,设两板的间距为d ,加速度大小为a =qU 0md ,则有d =2×12a (T 4)2,解得d =qU 0T 216m ,故A 正确;由题意可知,经过T 4时间电子速度最大,则最大速度为v m =a ·T4=qU 0m,故B 正确;电子在两板间先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然后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故C 错误;若电子在t =T 8时刻进入两极板间,在T 8~T2时间内电子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x=12·a ·(38T )2=98d >d ,说明电子会一直向B 板运动并在T2之前就打在B 板上,不会向A 板运动,故D 错误.9.如图甲所示,实验器材主要有电源、理想电压表V 、两个理想电流表A 1和A 2、被测电解电容器C 、滑动变阻器R 、两个开关S 1和S 2以及导线若干. 实验主要步骤如下: ①按图甲连接好电路.②断开开关S 2,闭合开关S 1,让电池组给电容器充电,当电容器充满电后,读出并记录电压表的示数U ,然后断开开关S 1.③断开开关S 1后,闭合开关S 2,每间隔5 s 读取并记录一次电流表A 2的电流值I 2,直到电流消失.④以放电电流I 2为纵坐标,放电时间t 为横坐标,在坐标纸上作出I 2-t 图像.(1)在电容器的充电过程中,电容器两极板上的电荷量逐渐____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电流表A 1的示数逐渐____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2)由I 2-t 图像可知,充电结束时电容器储存的电荷量Q =________ C .(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3)若步骤②中电压表的示数U =2.95 V ,则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部分的阻值R =________ Ω.(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4)类比直线运动中由v -t 图像求位移的方法,当电容为C 的电容器两板间电压为U 时,电容器所储存的电能E p =________(请用带有U 、C 的表达式表示). 答案 (1)增大 减小 (2)3.3×10-3 (3)9.8×103 (4)12CU 2解析 (1)在电容器的充电过程中,电容器两极板上的电荷量逐渐增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充电电流越来越小,即电流表A 1的示数逐渐减小.(2)根据q =It 可得图像与横轴所围的面积表示电荷量,每一个小格表示电荷量为q =25×10-6×5 C =1.25×10-4 C ,可知电容器储存的电荷量为Q =26×1.25×10-4 C ≈3.3×10-3 C.(3)电压表的示数U =2.95 V ,根据图像可知放电最大电流为300 μA ,可知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部分的阻值为R =UI ≈9.8×103 Ω.(4)电容器所储存的电能E p =12QU =12CU 2.10.在光滑绝缘的水平面上,长为2L 的绝缘轻质细杆的两端各连接一个质量均为m 的带电小球A 和B (均可视为质点)组成一个带电系统,球A 所带的电荷量为+2q ,球B 所带的电荷量为-3q .现让A 处于如图所示的有界匀强电场区域MNQP 内,已知虚线MN 位于细杆的中垂线,MN 和PQ 的距离为4L ,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大小为E 、方向水平向右.释放带电系统,让A 、B 从静止开始运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求:(1)释放带电系统的瞬间,两小球加速度的大小; (2)带电系统从开始运动到速度第一次为零所需的时间; (3)带电系统运动过程中,B 球电势能增加的最大值. 答案 (1)Eqm(2)32mLEq(3)6EqL 解析 (1)对整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有E ·2q =2ma ,得出两小球加速度大小为a =Eqm(2)系统向右加速运动阶段L =12at 12解得t 1=2mLEq此时B 球刚刚进入MN ,带电系统的速度v =at 1假设小球A 不会出电场区域,带电系统向右减速运动阶段有-3Eq +2Eq =2ma ′,加速度a ′=-Eq 2m减速运动时间t 2=0-va ′=22mLEq减速运动的距离L ′=0-v 22a ′=2L ,可知小球A 恰好运动到PQ 边界时速度减为零,假设成立.所以带电系统从开始运动到速度第一次为零所需的时间t =t 1+t 2=32mLEq(3)B 球在电场中向右运动的最大距离x =2L进而求出B 球电势能增加的最大值ΔE p =-W 电=6EqL .11.如图甲所示,一平行板电容器两板间距为d ,在一板内侧附近有一带电荷量为q 、质量为m 的正离子,为使该离子能在两极间来回运动而不撞在两极板上,在两极板间加上如图乙所示交变电压,此交变电压的周期应有( )A .T <4d m qUB .T >4d m qUC .T <2d m qUD .T >2dm qU答案 A解析 设周期为T 时,正离子从左极板向右运动,先做T 4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再做T4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到达右极板时,速度恰好减为零.根据图像可知,加速和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相同,位移大小相同,是完全对称的运动.其加速度为a =Uqdm,则根据匀加速运动的速度公。

8.第八章 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方法

8.第八章 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方法
第八章 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实验动
物的抓取、固定、编号、标记、麻醉、去
毛、给药、采血、采集体液、常见手术操 作、处死等操作方法。
第一节
实验动物的抓取、固定、编号、标记方法
一、小鼠的抓取与固定
二、大鼠的抓取与固定
抓取与固定方法同小鼠,但要防止被大鼠咬伤.
三、豚鼠的抓取与固定
小鼠3cm大鼠或豚鼠5cm大鼠小鼠的灌胃法用左手固定鼠右手持灌胃器安好灌胃针并已吸好药物将灌胃针从鼠的嘴角插入口腔压迫鼠的头部使口腔和食管成一直线轻轻转动针头刺激鼠的吞咽将灌胃针沿咽后壁慢慢插入食管如动物挣扎厉害退出灌胃针待动物安静下来重新插入灌胃针前端达到膈肌水平即可慢慢推灌药液如很通畅则说明已进入胃内
常用实验动物全身麻醉药用法及剂量
药品 动物 给药 途径 剂量
(mg/kg)
浓度
(%) 3 3 2 2
用药量
(mL/kg) 1.0 1.4~1.7 2.0~2.5 2.3 3~4 7.0 7.0 1.3~25 5.0~10.0
麻醉时间
戊巴比妥钠
犬、猫、兔 iv ip ip 豚鼠 大鼠、小鼠 Ip
30 40~50 40~50 45
三、动物麻醉的注意事项 1.有些麻醉药物,如乙醚,是挥发性很强的液体,易燃易 爆,使用时应远离火源。平时应装在棕色玻璃瓶中,储存阴 凉处,不宜放在冰箱中,以免遇电火花而引起爆炸。
2.所有麻醉药使用过量均可引起中毒,应特别注意各种麻 醉药的剂量和给药途径,应准确按体重计算麻醉剂量。由于 动物存在个体差异,文献介绍的剂量仅能作参考使用。 3.注射时,一般要求缓慢,并随时观察动物的肌张力、 角膜反射、呼吸频率、夹痛反射射等指标。
(三)肌肉注射 肌肉注射比皮下和腹腔注射用得较少,但当给动物注射 不溶于水而混悬于油或其他溶剂中的药物时,常采用肌肉注 射。动物肌肉注射时,应选用肌肉发达,无大血管经过的部 位,如兔、猫、犬、猴的两侧臀部或股部。 (四)腹腔注射 大鼠、小鼠腹腔注射时,左手抓取并固定好动物,将腹部 朝上。右手持注射器将针头在下腹部腹白线稍左或偏右的位置, 从下腹部朝头方向几乎平行地刺入皮下,进针3~5mm,再使 针头与皮肤呈45°角斜穿过腹肌,当针尖穿过腹肌进入腹腔时, 有落空感,然后固定针头,保持针尖不动,回抽,无回血,无 肠液、尿液,便可缓缓推入药液。小鼠的一次注射量为 0.1~0.2ml/10g体重。大鼠一次注射量为:1~2ml/100g体重。 兔的注射部位在腹部近腹白线lcm处,犬在脐后腹白线侧边 1~2cm处。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第一章:科学探究1.1 观察与实验学习观察植物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进行植物和动物细胞的临时切片制作,观察细胞结构。

1.2 调查与分析学习如何进行生物调查,了解周围生物的多样性。

进行生物种类的调查,记录并分析结果。

第二章:生物的细胞2.1 细胞的基本结构学习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观察植物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并进行比较。

2.2 细胞的能量转换学习细胞的能量转换过程,包括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进行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光合作用过程。

第三章:生物的多样性3.1 生物的分类学习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了解生物的分类系统。

进行生物分类的实践活动,对身边的生物进行分类。

3.2 生物的保护学习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义,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进行生物保护的实践活动,参与校园或社区的生物保护活动。

第四章:人体的生理功能4.1 人体器官的功能学习人体主要器官的功能,如心脏、肺、肝脏等。

进行人体器官功能实验,观察器官的功能表现。

4.2 人体的调节系统学习人体调节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进行人体调节系统的实验,观察调节系统的功能。

第五章:生殖与发育5.1 生物的生殖方式学习生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观察不同生物的生殖方式,了解其特点。

5.2 生物的发育过程学习生物的发育过程,包括胚胎发育和成长发育。

观察生物的发育过程,了解发育的基本规律。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第六章:植物的生态环境6.1 植物的适应性学习植物如何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如沙漠、水域等。

观察不同植物的适应性特征,了解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6.2 植物的生态关系学习植物之间的生态关系,包括竞争、共生、捕食等。

观察植物的生态关系实例,理解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七章:动物的生态环境7.1 动物的适应性学习动物如何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如森林、草原等。

观察不同动物的适应性特征,了解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8第八章湍流简介

8第八章湍流简介

利用前面推导建立的瞬时函数求时均时的性质,可建立雷诺方程为:
注意Leabharlann 是一个张量:称雷诺应力张量,反映的是湍流涡团所输运动量,可以证明是一个对称 张量,记 ,有 ,由于湍流涡团的尺度远比分子制度大,湍 流涡团脉动运动的尺度也远比分子运动自由程大。所以一般雷诺应力远 大于粘性应力。更为关键的是引入的雷诺应力是未知的,我们尚无法描 述,这样在雷诺方程组中就多出来了六个未知数,使的原来封闭的N-S方 程变的不封闭了。这也是百余年来湍流研究的困难所在。
一、湍流的连续方程
二、湍流的平均动量方程—雷诺方程
认为湍流特征时间的尺度远小于非定常过程的特征时间尺度,这样用 时均法同样可以描述湍流的非定常过程,而时间平均也是雷诺最早使用的 概念。
湍流的N-S方程可以写成(瞬时值流场):
由于
,所以不可压N-S方程可写成:
其中:
对N-S方程求时均:
结论:湍流雷诺应力大于粘性应 力,湍流阻力大于层流阻力。
由于涡的诱导作用,流向涡向下 游突出部分被抬起,被抬起部分 进入速度较高的区域,使这种扰 动进一步被放大,使涡丝出现峰 与谷的不同部分。在速度剖面上 形成一个拐点,造成剪切层的不 稳定。当上抬涡峰被进一步拉伸 时,很快会导致层流状态的崩溃。 这种崩溃首先是形成“湍斑”, 其周围被层流包围,产生后即被 携往下游。由于“湍斑”前部以 0.9U移动,后部以0.5U移动,致 使逐渐发展成剪头状并与原生点 成22.5°夹角。随着湍斑区域扩大 并互相合并,最终发展成完全湍 流状态。这一过程称为猝发。
湍流与分子运动论的比较
项目 1.基元数 2.基元数性质 3.基元数数目 4.特征长度 5.基元数速率 6.运动性质 7.边界影响 8.驰豫时间 分子运动论 分子 稳定,大小一定 常数 平均自由程,只随温压改变 平均速率只随温度变化,不 是空间位置的显函数 随机运动 分子形状与数目不随边界形 状改变 短,没有记忆 湍流 旋涡 大小不一定,不稳定 变数 混合长度,随边界形状改变 涨落速度随空间位置不同起 伏很大 有拟序结构 旋涡结构、形状和数目随边 界形状急剧改变 长,有记忆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第八章 幼儿教学活动观察与指导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第八章 幼儿教学活动观察与指导
5 第八章 幼儿教学活动观察与指导
第一节 幼儿教学活动观察与指导概述
2.活动性与趣味性 幼儿的发展是通过不断获得各种直接经验实现的,这些经验不是
教师通过说教强加给幼儿的,而是要以活动的形式呈现,让幼儿参与 其中,获得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幼儿教学 还应具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婴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幼儿 的学习主要靠兴趣支配,因此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幼儿的兴趣和心理特 点。
想法的幼儿,他经常主动与教师交流,倾诉自己的想法,勇于表达, 善于表现。但在和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他又比较容易与他人产生矛 盾,他性格中要强的部分让他在群体生活中不愿意妥协和迁就,相对 比较自我。他热爱与我交流他想说的事情,但是每当他做错事情我想 要和他沟通时,他就会逃避、闪躲。
32 第 八 章 幼 儿 教 学 活 动 观 察 与 指 导
21 第 八 章 幼 儿 教 学 活 动 观 察 与 指 导
第三节 语言领域教学活动观察与指导
案例一:××幼儿园中六班第十五周幼儿语言领域观察记录
22 第 八 章 幼 儿 教 学 活 动 观 察 与 指 导
第三节 语言领域教学活动观察与指导
案例一:××幼儿园中六班第十五周幼儿语言领域观察记录
评价与分析 本次阅读领域的观察是在每天餐前阅读的时间进行的,活动前我 们引导幼儿提前准备好故事。从本次观察中我们发现:班级31位幼儿 中能独立地讲简单的故事内容的有8位幼儿,能独立讲故事但表达不够 流畅的有5位幼儿,在成人的帮助下能简单讲述故事的有9位幼儿,不 愿意讲述(或不能连贯讲述)故事的有9位幼儿。本次观察中不愿意讲 述故事的幼儿还是比较多的,如陈管泽、王雨晗、陆佳玉等,这跟幼 儿的性格和语言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
第八章 幼儿教学活动观察与指导

第八章-教育实验研究法

第八章-教育实验研究法
第二,后测和前恻必须是同质测验。 第三,保证后测和前测分数的同值性。 4. 工具 ⑴ 自编工具⑵ 量表
五、样本
一般根据实验所要求的精确度来确定。精确度越高,样 本容量越大。但如果样本过大,则增加实验上的困难, 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样本容量的确定可按着以下 规则来进行:控制严密的实验样本可小一些,反之应 大一些;抽样误差大的,样本含量应大一些,反之则 小一些;第一轮实验样本含量可小一些,第二轮、第 三轮实验样本含量应逐渐增大;实验室实验样本含量 可 小 一 些 ( 10 以 上 就 可 以 了 ) , 自 然 实 验 应 大 一 些 (至少要在30以上)。
第八章 教育实验法
本章内容
• 教育实验法概述 • 教育实验的类型 • 教育实验的构成因素 • 教育实验设计 • 教育实验的操作 • 教育实验研究计划 • 实验的评价标准
第一节 教育实验法概述
一、教育实验法含义 (一)广义教育实验法 泛指一切实证性的教育研究方法。
——来自于实验教育学派 (二)狭义教育实验法 通过探索性的工作安排来检验某种教育思想与预期结果关系的方法。
——科学方法论 2. 单项实验
整体实验(综合实验) 无中生有—— 3. 思想实验 4. 建构性实验 5. 国内外其他提法
第三节 教育实验的构成因素
一、被试(subject)与分组(match group) 被试——指参加实验研究的对象。 分组方式:
固定组(G_group)—— 随机组 (RG_random group)——
四、选择实验设计的原则
• 实际性 • 精确性 • 灵活性 • 简单性
第五节 教育实验法的操作
一、准备阶段
选择课题——分析变量——选择样本——制定实 验方案
实验方案的结构:

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5节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5节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比一比:
你 发 现 了 什 么 结 论?

一.浮力
1.浮力的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 液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3.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
举一举:
浮力广泛存在:
氢气球上升
气艇浮在空中
潜艇在水中
水中天鹅
练习:一个盛水的杯中悬浮着一个 小球,杯子放在斜面上,如图,此 处小球受到的浮力方向如何? F浮 答:方向竖直向上。
步骤操作:
1 用弹簧测力计称出石块在 空气中的重力 G
2 将石块浸没在水中,观察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
浮力的大小是多少呢? 应如何来测出?
F F浮
F浮+ F= G F浮= G F
分析:
G
二.称重法计算浮力
求浮力大小的方法一:称重法: (1)先测出物体的重力G (2)当物体放在液体中静止时,读出弹 簧测力计的示数F (3)由力的平衡知识求出浮力: F浮=G – F
液体深度h液
物体重G物
较重(铁块) 较轻(铝块) 较 较 水 大 小
物体浸入体积v排
液体密度ρ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三.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 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 液体所受的重力。 2.公式:F浮=G排
观察与实验
左图
右图
结 论
1、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 下的压力差。 2、求浮力的方法二:原因法(压力差法) 公式: F浮=F向上-F向下.
3、适用条件:形状规则的圆柱体、正方体 等。实验记录表格: 动手实验
猜想浮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有关的划√,无关的划×)
猜想因素 比较条件 较 较 浅 深 G物﹝N﹞ G′物﹝N﹞ F浮﹝N﹞ 是否有关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教案 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教案 北师大版

教学课题:第八章压强与浮力§8-1 压强课时: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2、理解压强的概念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3、知道压强的国际单位时牛/米2,又叫帕斯卡.4、能用压强公式p=F/S,进行简单计算.5、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是改变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大小,了解它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学习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2、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理解比值定义的方法.3、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2、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教学重点:1.压力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2.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回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3.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教学难点: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2.压强概念、压强的计算公式(比值定义的方法)3.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它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具:实物投影仪、橡皮泥、泡沫塑料、压力小桌、200g的钩码教学过程:第八章压强与浮力§8-1 压强一、压力:通过实物投影仪给出教材第36页的图8-1,提出问题:压路机对路面,运动员对跳板、图钉对墙壁有没有力的作用?提出问题:这些力作用点和方向各如何,怎样用共性语言来描述它们?并组织学生讨论,得到结论.学生回答:有进行讨论,总结出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它有"使物体发生形变"的作用效果.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组织学生用手边的铅笔作教材图8-2的实验,体会"笔尖处比笔尾处疼",紧接着提出问题:结合这个小实验分析一下,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进一步设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压力及受力面积有关给出实验器材,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并设计一个验证性实验,选择实验效果最好的器材.学生设计时教师给予适当提示和点评,确立统一的实验方法:在受力面积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在压力大小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安排学生分组完成实验,交流讨论,得出实验结论.完成这个简单的实验,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设计实验,理解选用橡皮泥最好,它能够持久的记录深浅的印记.分组完成实验.交流讨论,得出实验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及受力面积有关".二、压强:在实验结论的基础上用与速度做类比,用比值定义法给出压强的概念,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出例题1,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计算公式、单位.举出实例,让学生感知压强单位的大小.学生动手计算例题1,感悟到压强计算公式、压强单位的推导过程.体会出压强单位的大小.应用压强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出例题2,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人对沙滩的压强是多大?指导学生考虑:"人的体重大于多少?","怎样估测鞋底的面积?",启发学生在白纸上引出鞋印,用画小方格的方法,求鞋底面积.提示学生计算人通过沙滩时对沙滩的压强,只是计算单脚的面积,而对于坦克却注意它是两条履带的面积.分组讨论,用"分割法"求鞋底面积.领悟到用"分割法"求鞋底面积的方法.在讨论基础上,进行计算.三、减小或增大压强的方法:提出问题:"减小或增大压强的方法有哪些?",组织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讨论人们是怎样根据实际需要增大和减小压强的.利用压强公式得出答案.在发言过程中体会怎样将物理的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解决实际问题.⒈当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增大压强;增大受力面积,可减小压强.⒉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可减小压强;增大压力,可增大压强.四、小结:布置作业:P39 1~3练习册本节练习板书设计:第八章压强与浮力§8-1 压强一、压力:(F)⒈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⒉方向:垂直受力物体表面,并指向受力物体.⒊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二、压强:(p)⒈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例题:例1:一块石头重2000N,与地的接触面积是5m2,这台机器重5000N,与地的接触面积是100m2,比较一下石块与机器对地面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⒊公式: p=⒋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 1帕=1牛/米2,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 1牛顿".例题2:人可以安全地通过一个沙滩.现有一辆履带式拖拉机要从这个沙滩上通过.已知这辆拖拉机的质量为5150kg,它的每条履带跟地面的接触面积约为0.75 m2,从压强的角度考虑,这辆拖拉机能否安全地通过沙滩?三、减小或增大压强的方法:⒈当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增大压强;增大受力面积,可减小压强.⒉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可减小压强;增大压力,可增大压强.教学反思:压力与压强的知识历来是教学的难点,本节课的设计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第一位,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自己设计试验、选择仪器、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得出了压力、压强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进行了适当的练习,使学生在课上就能掌握相关知识.并通过分析"减小或增大压强的方法"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的兴趣.本节课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思路和设计实验等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课题:§8-2 液体内部的压强课时: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液体对器壁以及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知道液体内部压强规律.3、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学会使用微小压强计.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用微小压强计对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物理实验是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发展学生由实验数据分析概括物理规律的创造性思维能力.3、经历用"理想液柱法" 推导液体内部压强公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假想模型法的思路,并使学生了解它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使学生体会由探究得到物理规律的喜悦.2、通过对液体内部压强公式的推导,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逻辑性强、科学严密.3、通过对帕斯卡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的情感.教学重点:1. 液体对容器底及容器壁有压强;2. 液体内部压强规律;3. 液体内部压强公式教学难点:1. 用微小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由实验数据分析概括物理规律.2. 利用"理想液柱法"推导液体内部压强公式.3. 液体内部压强与所取的底面积大小没有关系,与液体重力没有大小关系.4. 利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教具:微小压强计、适量的水、盐水.在两侧有开口直玻璃管,橡皮膜、盛水的方形玻璃鱼缸,电脑、教学过程:§8-2 液体内部的压强一、液体压强的特点:提出问题:放在同学桌面的铅笔盒受重力作用,对制成它的物体表面有压强,那么装在杯里的水对杯底会不会有压强?做教材图8-6左图的演示实验证实学生想法.然后将少量水到在玻璃板上并提问:"水不同于固体的是它还具有流动性,那么水对阻碍它流动的杯壁有没有压强?" 做教材图8-6右图的演示实验,证明"有".讲授:液体中有不同的位置,这些点到液面的距离称作:"深度".提问:"随着液体深度增加,压强怎样变化呢."做教材图8-28的演示实验,提问:"橡皮膜发生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左右两图的实验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从观察现象得到初步结论.重力作用,水对杯底有压强.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领会到: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随着液体深度增加,压强增大.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1.探究实验的步骤、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给每组学生一个微小压强计,让学生自学教材的微小压强计介绍,并让每个小组动手探索,向学生提出问题:"微小压强计测量的是液体中那一部分受到的压强?微小压强计时怎样显示压强大小的?"安排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指导学生按以下思路设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的实验步骤,①.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压强大小的关系;②.同种液体中压强随着液体深度变化的关系.③.不同种液体中同一深度压强大小的关系.安排学生设计表格,进行指导给出正确的表格形式(如表1).强调及时记录数据.实验次数深度/cm 橡皮膜方向水盐水液面高度差/㎝液面高度差/㎝1 3 朝上2 3 朝下3 3 朝侧面4 6 朝下5 9 朝下表1比较1、2、3次实验中水或盐水的数据可得:比较2、4、5次实验中水或盐水的数据可得:比较每次实验中水和盐水的数据可得:①作用在橡皮膜上的压强通过U型管液面差能反映出来.②作用在橡皮膜上的压强越大,U型管两侧液面差就越大,并且能从标尺刻度读出液面差是多少厘米.2.完成探究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时,按上述思路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从实验数据中找到结论.在得出规律后,用它来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经验和现象.例如:我们在电视或电影上经常会看到人潜入海中去观看美丽的海底世界,我们在电视上看到海水下面各种新奇的景色的同时,也看到在不同深度的潜水员穿着不同有潜水服.这是因为海水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深水中工作必须有特殊的保护装备,以防压坏身体.介绍帕斯卡实验,要求学生解释其中的原因.提问:"液体在某一深度的压强该怎样计算呢?" 引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分组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发言解释帕斯卡实验的原因:由于同种液体中压强随着液体深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帕斯卡实验中桶上方水的高度很大,使桶中水的深度很大,压强很大,超出了桶的承受能力,桶就被涨破了.三、推导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1.对公式进行分析2.利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补充演示实验:在上端开口、下端贴有橡皮膜的玻璃管中注入一定深度红色的水,橡皮膜将向外凸出,将玻璃管放入盛有水的方形玻璃鱼缸中,直到管内外水面向平,引导学生分析这一现象.利用"理想液柱法"推导液体内部压强公式引导学生用公式来解释上面探究实验总结出来的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结合公式说明液体内部压强与所取的底面积大小没有关系.补充演示实验:用微小压强计测粗细不同但装水深度相同的两个容器底部压强.说明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重力没有大小关系.通过例题1、例题2练习公式的应用观察演示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出:只要求出玻璃管内水对橡皮膜的向下压强,也就求出了这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学习液体压强公式,观察补充演示实验,领悟实验结论.布置作业:P42 1~3练习册本节练习板书设计:§8-2 液体内部的压强一、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二、液体内部压强规律: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它的密度有关系.三、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⒈公式推导:在容器中装有密度为ρ的液体,要计算液体在深度为h处的压强p,可在液体中取底面积为S、高为h的一个圆柱体的液体为研究对象,液体静止时,这个液柱液也处于静止状态,所以液柱底面积所受的竖直向上的压力一定为此液柱所受的重力即:G=F因此有:ρS h g = pS,所以深度为h处液体产生的压强p = ρgh⒉公式:p = ρgh例题1:计算水面下50 cm处水的压强?例题2:如图1容器中盛有某液体,pA, pB, pC分别表示A、B、C三点处液体的压强,则:A. pA=pB=pC;B. pA=pC>pB;C. pA>pC>pB;D. pA=pB<pC例题3:见图2,求液体内各点处的压强:教学反思:研究科学探究活动如何在课堂中实施成为物理课程的改革关键,本节课安排了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另外,根据知识内容和学生情况,教师补充设计一些演示实验,能够使学生的思路由形象过渡到抽象,使学生先有一个实际感受,再进行抽象,搭一个台阶,能够有效地降低知识难度.教学课题:§8-3 连通器课时: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连通器的构造特点.2、了解连通器的原理.3、了解一些连通器的应用实例,了解船闸的作用和工作原理.二、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3、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思维的飞跃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探究连通器原理的过程中,让学生保持对大自然的好奇,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2、通过对连通器的应用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简单的物理原理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大问题,培养学生把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为人类服务的意识.3、通过介绍葛洲坝船闸让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连通器的特点和应用教学难点:用“假想液片”法分析连通器中液体静止液面总相平方法教具:两个小车、长木板、刻度尺、小木块、秒表教学过程:§8-3 连通器引入:师:请大家观察老师手中的茶壶,它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象茶壶这样的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师:生活中还有那些容器是连通器?学生回答师:老师手中的这个玻璃器皿是不是连通器,为什么?它有什么特点生:是连通器.因为它是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它的特点是组成连通器的各个容器长短、粗细、形状各不相同.师:猜想一下,若在这个连通器中倒入水,当水静止时,各容器中的液面会不会平?学生猜想教师演示实验师:为什么各容器的液面是相平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理由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原因设想U形管最底部有一个液片因为液体静止,所以液片处于静止状态,则液片两侧所受压力相等F向左=F向左又因为液片两侧的面积相同根据p=F/S可得液片两侧所受压强相同.有p=ρgh可得,当ρ一定时,p相同则两管液面高度相等,即两管液面相平.师:如果连通器各容器中装的是不同液体,液面还会相平么?教师演示实验生:液体密度小的那个容器液面高.师:为什么?用刚才的方法分析.师:如果连通器中装有同种液体,但是连通器处于运动状态,液面会相平么?教师进行演示实验生:这时液面不相平.师:课本中图8—12中的物品是连通器么?说说它们的工作原理.让学生叙述工作原理,教师补充.师:连通器还有一个重要应用---船闸,你能根据图中的情况说明船闸的工作过程么?放船闸的录像带,增加感性认识学生叙述,教师补充布置作业:P45 1~2练习册本节练习板书设计:§8-3 连通器1、什么是连通器?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2、连通器的特点如果连通器中只装一种液体,则液体静止时连通器的各容器中液面总相平.分析:设想U形管最底部有一个液片液体静止-----液片处于静止状态-----液片两侧所受压力相等----液片两侧所受压强相同-----两管液面高度相等-----两管液面相平3、连通器的应用茶壶、洗手池的回水管、水塔的供水系统、电热水器的水位计、牲畜自动饮水装置、船闸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首位,让学生猜想、观察、思考、分析,层层深入,逐步得出结论.本节课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教学课题:§8-4 大气压强课时: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压是客观存在的.2、了解测量大气压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3、了解大气压强的值和大气压强的单位.4、了解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的工作过程.5、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实例.6、了解在温度不变时气体的压强跟体积的关系.7、了解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大气压强值可用气压计来测量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一些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2、通过一些实验感知大气压强的值很大.3、感知人类对大气压强的利用.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对大气压应用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3、通过对大气压强的认识,使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教学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的测定教学难点:理解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的工作过程教具:易拉罐、针筒、茶杯、硬纸片、大、小试管、砝码、抽水机模型、离心泵模型、托里拆利实验录像带、抽水机和离心泵电脑动画教学过程:§8-4 大气压强引入:用问题引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新课教学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通过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演示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想认识.电脑动画演示分步工作过程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提出问题:我们生活在地球周围的大气层中,气体也像液体一样没有一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同时也受到重力的作用.同学们猜想一下大气是否也像液体一样在它内部存在压强呢?学生讨论并猜想师:你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验证师:请同学们看一下实验,通过这些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演示课本图8—17中的四个实验让学生对每个实验进行解释,教师作补充和纠正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简要介绍奥托*格里克和马德堡半球实验师:大气压有多大呢?想一想如何能测出大气压的值?简要介绍科学家托里拆利放录像:托里拆利实验师:请同学思考以下问题:(1)托里拆利实验中玻璃管上方为什么是真空?(2)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为什么等于大气压的值?(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4)托里拆利实验为什么不用水做?师:大气压是不是总等于一个定值?猜想一下:大气压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师:大气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生产中有哪些应用?引导学生看课本图8—22师:大气压还有一个重要的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演示抽水机的连续抽水动作用电脑动画演示活塞式抽水机的分步工作过程师:为什么活塞向上运动时,阀门A关闭,阀门B打开?活塞向下运动时,阀门B关闭,阀门A打开?演示实验,演示能够连续工作的离心式水泵.然后再用电脑动画模拟分步工作过程.师:为什么工作前要将入水管和水泵内充满水?抽水机中水为什么只能随活塞上升到10m左右?简要介绍大气压发现的历史.布置作业:P50 1~4练习册本节练习板书设计:§8-4 大气压强1、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大气压强的测定托里拆利实验大气压强的值大气压强的值等于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等于1.01×105Pa3、大气压强的变化大气压强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4、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原理:它们都是利用大气压工作的.工作过程教学反思:本节课一开始让学生猜想大气压是否存在,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会不由自主的跟着老师的思路思考.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的介绍,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同时也生动地说明了大气压不但存在,而且很大这一事实.教学课题:§8-5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课时: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知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

《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第八章认知功能的线索

《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第八章认知功能的线索

《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第八章认知功能的线索
摘要:
一、认知功能的重要性
二、认知功能的线索
三、观察与记录幼儿认知功能的方法
四、如何利用认知功能线索进行教育引导
正文:
《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第八章主要探讨了认知功能在幼儿行为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观察与记录来了解幼儿的认知功能。

首先,作者强调了认知功能对于幼儿的重要性。

认知功能是指幼儿对于外部世界的感知、理解和思考能力,这是幼儿进行一切活动的基础。

良好的认知功能有助于幼儿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作者介绍了几种常见的认知功能线索,包括注意力、记忆、语言和思维。

通过对这些线索的观察和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幼儿的认知功能发展情况。

接着,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观察与记录来了解幼儿的认知功能。

这需要我们运用科学的方法,例如设计合适的活动,进行定量的观察和记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作者讨论了如何利用认知功能线索进行教育引导。

根据幼儿的认知功能发展情况,我们可以调整教育策略,例如通过提高活动难度,引导幼儿进行思考,从而促进幼儿认知功能的进一步发展。

第八章(8)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

第八章(8)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
这个学生想根据上述实验记录验证楞次定律,他在实验中漏掉 了什么重要实验步骤?
查明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与线圈B中电流方向的关系
问题2:在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中所用的器材如图38
所示,它们是:(1)电流表,(2)直流电源,(3)带铁芯的 线圈A,(4)线圈B,(5)电键,(6)滑动变阻器(用来控制 电流以改变磁场强弱).试按实验的要求在实物图上连线 (图中已连好一根导线).
有生,也就有了死,没有永恒的物质,正如有聚,一定有离,这是不变的定律。有人说,公平是全面的,不公平却是局部的。是谁,遥控了这样的距离?是谁,挽结了这样的丝愁?是谁,张开了这样的情网?又是谁,营造了这样的氛围? 有时,无言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诠释。我知道,这个世界上,即使是最落寞的角落,也一定有一缕阳光,温暖那个寂寞的灵魂。
B.有电பைடு நூலகம்感应现象,但无感应电流,只有感应电动势
C.不能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动势方向
D.可以用楞次定律判断出感应电动势方向
2.某同学在做上述实验以验证楞次定律时,采用的主要 步骤如下,其中漏掉的重要步骤有______。
A.把电池组、开关和线圈A串联成一个电路
B.把线圈B和电流计串联成另一个电路
C.接通电源给线圈A通电,并记下线圈A中的电流方向, 把A插入B中,停一会儿再取出来,当A在插入和取出的过 程中,以及停止运动时,观察电流计的指针有无偏转,并 记下偏转的方向
可是有一回,我下班回家,母亲不见了。我找遍了整个校园,不见她的拐杖,也没听见那熟悉的叨唠声。我走出校门,看见母亲了。她坐在路边,正在揉着那条萎缩的腿脚。我很生气,大声地凶她:“谁叫你出来的?再摔一次怎么办?碰着车了怎么办?走丢了怎么办?” 母亲怯怯地看着我,像个做错事的孩子:“唉,再不出来了。我就想看看这条路能走到哪里。”我没听她细说,我一把驮起母亲。我直起身的一瞬,心里微微一疼。母亲是那么轻,好像我背着的是一片叶子,又像是我背着的小时候的女儿。 我背着她,轻轻地,走过一片艳阳,走过学生的目光。 这以后,母亲不出去而我上班时,我便锁着母亲了。

第八章 观察法及其应用

第八章 观察法及其应用
2018/9/13 30
图8-1 结构化观察现场
2018/9/13
31
⒉ 设计可量化观察表格 本项目需要了解在网络化环境下进行协作 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式和内容, 为此,可以设计可量化的观察表格
2018/9/13
32
表8-6 可量化的观察表格
2018/9/13
33
三、学生阅览电子出版物的行为观察
教育研究方法
第八章 观察法
2018/9/13
1



第一节 观察法概述 第二节 结构化观察 第三节 参与观察实地研究法 第四节 观察法应用:课堂教 学观察
2
2018/9/13
第一节
观察法概述
一、观察法的意义和特点 二、观察法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三、观察法的类型 四、观察者的角色 五、科学观察的主要步骤和准备工作 六、观察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四种不同的类型的角色:
2018/9/13
10
表8-2 观察者的角色
不透露身份
完全参与者 完全观察者
2018/9/13
透露身份
参与观察者 观察的参与者
11
⒈ 完全参与者 指观察者不向被观察者透露自己是研究者 的身份,却积极参与观察对象活动并进行 观察的观察者。 ⒉ 参与观察者 指观察者向被观察者透露自己的身份,并 与被观察者共同参与活动全过程,在互相 交往活动中进行观察的观察者。
2018/9/13
42
通过进一步分析得知,前半节课学生的积 极性很高,但由于人的注意力保持是有限 的,经过前半节课后,学生开始感到疲惫。 此时,教师能及时地转用了另外一些媒体 进行讲课,如播放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实验,提出思考性问题或让学生自己动手 做实验、做练习等等,转移了学生的视线, 使学生的注意力得以唤起。

8第八章重组体的筛选ppt课件

8第八章重组体的筛选ppt课件

④结果 单抗blotting 结果
多克隆抗体 Blotting的 结果
五、DNaseⅠ足迹实验〔footprinting assay)
检测与特定蛋白质结合的DNA序列的 部位及特性
优点:可形象地展示出特殊的蛋白 质因子同特定DNA片段之间的结合区 域
1
10
(a)
32p
*
1 10
(b) *
(c)
1. 抗体与产物的结合方式 根据第一抗体〔一抗〕和第二抗体〔二抗〕 的性质可分为几种作用方式:
固相支 持滤膜
一抗
待测基因 产物蛋白
125I标记的二抗
固相支 持滤膜
一抗
待测基因 产物蛋白
二抗
125I 标记的二 抗结合蛋白
固相支 持滤膜
待测基因 产物蛋白
一抗
125I标记的二抗
固相支 持滤膜
待测基因 产物蛋白
重组子的筛选直接筛选间接筛选dna鉴定载体筛选翻译产物转录产物其他方法报告基因等northernblottingwesternblotting标记补救筛选质粒载体的互补筛选蓝白色斑筛选法噬菌体包装容量的正性筛选质粒载体的抗性标记筛选同源性分析鉴定原位杂交dna序列分析重组子酶切图谱鉴定重组子大小鉴定一遗传学检测法1根据载体表型特征的筛选1抗药性标记插入失活筛选法第一节核酸分子的遗传学与物理检测法半乳糖苷酶显色反应筛选法蓝蓝白白落落蓝白菌落蓝白菌落筛选白色菌落2根据插入基因遗传性状的筛选重组体dna分子转化到大肠杆菌受体细胞之后如果插入在载体分子上的外源基因能够实现其功能性的表达而且表达的产物能与大肠杆菌菌株的营养缺陷突变形成互补那么就可以利用营养突变株进行筛选
4、直接凝胶电泳检测法
利用有插入片段的重组载体的分子量比 野生型载体分子量大。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课件 复习精华版08第八章 实地观察法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课件 复习精华版08第八章  实地观察法

2表现出紧张缓解,说笑话,笑,表示满意 3同意,表现出被动的接纳,理解、赞成,照做 4给予建议、指示,暗示他人以自主
5给予意见、评价,分析表达感情、希望
6给予定向、信息、重复、证实 7探询定向、信息、重复、证实 8探询意见,评价分析,表达感情 9探询建议,指示可能的行动方法 10不同意,表现出消极拒绝,拘谨 11表现出紧张,寻求帮助,退出现场 12表现出对抗,蔑视他人的地位,保卫或维护自己
图:实地观察日全食来临时的大熊猫
3.观察过程是一个积极的能动的反映过程 4.观察对象处于自然状态
二、实地观察法的种类
(一)根据观察的内容和要求 1.有结构观察:控制观察、系统观察 有结构观察:要求调查者事先设计好观察的内 容和项目,制定统一的观察表格或卡片,严格按照 设计要求实施,并现场作好详细记录。(标准化观 察) 2.无结构观察:无控制观察、简单观察 无结构观察:只要求调查者有一个总的观察目 的和要求,或一个大致的观察内容和范围,然后到 现场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进行观察,往往 是事后根据记忆来记录。 (扩散性观察)
委内瑞拉再爆大规模示威游行 16万人反总统 2007年11月30日

/Article/ UploadFiles/ 200711 /20071130155258831.jpg
(三)根据被观察者是否知道正在受到观察
1. 隐蔽观察
2.非隐蔽观察
图:在高处观察情人节的县城广场
二、实地观察法实施的一般步骤
2. 进入观察现场 3. 进行观察和记录
1. 准备
4. 撤离观察现场
太湖水环境观察员
(一)观察准备 通常准备工作包括: 确定调查课题; 拟定观察方案; (观察计划) 做好物质准备。 观察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明确观察目的; 选好观察对象; 拟定观察提纲;* 选准观察时间和场合; 安排观察程序;* 确定观察手段,制作记录工具;* 做好物质准备主要是指: (1)印制观察记录表格; (2)对所需仪器事先进行 使用安排、检查。

08第八章 医学原虫学

08第八章    医学原虫学
2.生活史中需要一个以上的脊椎动物宿主 一种为终宿主,另一种为中间宿主, 如弓形虫以猫为终宿主,在其体内进行裂体增殖和配子生殖。以鼠、猪等动物为中间 宿主,在其体内进行内芽生殖。人因食入卵囊或含有弓形虫的肉类而感染。
3.需要吸血昆虫作为宿主 这类原虫生活史具有宿主转换或兼有世代交替。在人 体内进行无性生殖,在昆虫体内进行无性生殖或兼营有性生殖。如疟原虫在人体肝细 胞及红细胞内均进行裂体增殖;在按蚊体内营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这类原虫的感染 期存在于昆虫体内,通过吸血传播。
红细胞 有核细胞 小肠 肺泡 结肠
所致疾病 黑热病 滴虫性阴道炎等 贾第虫病 腹泻等 牙龈炎、牙周炎等 肠及肠外阿米巴病 不致病 末确定 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 棘阿米巴角膜炎 亚急性或慢性肉芽肿性阿米巴脑炎 疟疾 弓形虫病 隐孢子虫病 卡氏肺孢子虫病 结肠小袋纤毛虫病
叶足虫
叶足虫又称根足虫,滋养体以伪足而运动,形态多变,故称为阿米巴(amoeba)。 寄生人体常见的阿米巴约有 7~8 种,致病的虫种主要为溶组织内阿米巴。
二、生 理
1.运动 原虫的运动方式有伪足运动(亦称阿米巴运动)、鞭毛运动和纤毛运动。 有些原虫无特殊的运动细胞器如孢子虫纲的一些虫体。
2.生殖 寄生原虫的生殖方式分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无性生殖包括二分裂,多 分裂和出芽生殖。二分裂是核先分裂为二,以后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体,如阿米巴 滋养体的增殖。多分裂是在分裂时核先进行连续的、多次的分裂,达到一定数目后, 每个核与一部分细胞质形成新个体,使一个虫体一次增殖为多个子体,如疟原虫的裂 体增殖。出芽生殖是母体细胞先分裂产生一个或多个芽体,再分化成新的子体,有内 出芽和外出芽二种方式。如弓形虫滋养体是以内二芽殖的方式进行增殖的。有性生殖 包括接合生殖和配子生殖。接合生殖是两个形态相同的原虫暂时结合在一起,互相交 换核质,然后分开,各自成为独立的个体,如结肠小袋纤毛虫。配子生殖是雌、雄配 子完全融合为一,形成合子,例如疟原虫在蚊体内的配子生殖。有的原虫以有性和无 性方式相互交替而生殖称为世代交替,如疟原虫相继在人体内和蚊体内进行无性和有 性生殖以增殖。

第八章 游戏观察与评价

第八章 游戏观察与评价

(6) 可以独立玩游戏,持续(7) 平行游 戏(幼儿通常在一起玩,但各自单独 做他们的活动或游戏;通常在玩相似 的玩具或活动,除非他抢夺别人的玩 具,不然彼此很少有社会性的互动或 影响他人的活动)(8) 联合游戏(幼儿 可在一起玩,但各自拥有自己主题的 深度活动。彼此间有沟通交流,通常 玩的主题是与玩物有关的活动。彼 此之间各自有各自的活动目标与目 的,可以彼此有所关联,但不是一个 完整有组织的活动)(9) 两人的合作 游戏(两个幼儿参与共同目的的活动 ,彼此有组织,能相互协调以达到目 的。通常幼儿是玩一些扮演、竞争, 或做一些作品,彼此相互支持以达目 的)(10) 团体的合作游戏(两个意向 的幼儿能达到的目标)(11) 游戏中有 分享行为(12) 玩时可以等待(13) 能 为他人做事以达到目标的活动(14) 要求同伴与他一起玩(15) 能叫出同 伴的名字并炫耀(自夸其所做的事 )(16) 可与特定的玩伴一起玩并可将 他当作最好的朋友(17) 能对有规则 的游戏或比赛遵守规则,并能轮流共 享玩具
16
4、做好游戏观察记录
• • • • • 记录方式: 表格型 文字型 符号型或图示型 摄像型
17
5、 分析游戏观察结果
• • • • • • • (1)分析的内容 游戏空间 游戏时间 游戏材料 游戏主题 游戏水平:社会性水平与认知水平 游戏规则
18
• (2)分析的技巧 • • • • • 结合儿童心理年龄特点进行分析 结合游戏理论进行分析 结合儿童成长背景进行分析 纵向对比进行分析 横向对比进行分析
3
问题引入 ?
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真实了解儿童?
第一节 游戏观察概述
• 一、游戏观察涵义 • 学前儿童游戏的观察就是成人对学前儿 童游戏中自然表现出来的表情、语言、动 作、交往、使用材料和工具等,加以记录并 分析的过程。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第八章)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第八章)
一、帕顿—皮亚杰量表 (一)相关操作性定义 (二)使用方法
1.熟悉各项操作性定义,能准确对幼儿行为译码 2.适宜采用多次扫描式时间取样法 3.坚持每个幼儿一张表格 4.确定好观察的顺序
二、豪威斯同伴游戏量表
(一)相关操作性定义 (二)使用方法
1.熟悉各项操作性定义,能准确对幼儿行为译码 2.适宜采用多次扫描式时间取样法 3.坚持每个幼儿一张表格 4.累计数次观察结果后,可对幼儿的游戏水平进行分析
幼儿行为观察概述 幼儿行为观察方法—描述法 幼儿行为观察方法—取样法 幼儿行为观察方法—评定法 幼儿行为观察记录 幼儿行为观察记录的整理与分析 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与指导 幼儿园游戏活动中的观察与指导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观察与指导 幼儿园对个别儿童的观察与指导
第八章 幼儿园游戏活动中的 观察与指导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 ❖ 1.学前儿童游戏观察的价值、基本准则及要点和发展提示
。 ❖ 2.观察幼儿游戏的常见方法:轶事记录法、时间取样法、
行为检核法和等级评定法。 ❖ 3.观察幼儿游戏的经典量表,如帕顿/皮亚杰量表、豪威斯
同伴游戏量表、斯密兰斯基社会性主题角色游戏量表,以 及一些自制的观察量表。其中经典量表主要从操作性定义 、使用方法及观察记录表三个方面加以介绍。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 作者:xxx
“观察、观察、再观察” ——[前苏联]巴甫洛夫
“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 内心的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 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 的需要。” ——[意]蒙台梭利
全书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的情境中进行观察。 (三)尽可能既在室内又在室外观察儿童。 (四)等到幼儿相互熟识并习惯环境之后才开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参与观察 参与观察是调查者为了达到深入了解情况的目的,在一定 的时间内深入到被调查者的群体或单位之中,不断地观察和记 录这个群体内部的行动的一种观察方式。 根据参与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完全参与与部分参与。
2013-6-22 浙江财经学院 6
《统计调查方法与实务》
二、观察法的类型
完全参与是观察者长期生活在被观察的群体之中,甚至 隐瞒或改变自己的身份,成为群体中和一员。 部分参与是观察者不改变身份地进入群体中,观察者的身 体虽然显露,但他与被观察者建立了良好密切的关系,已被群 体认为可以容纳的“客人”。如蹲点调查。 2.非参与观察 非参与观察是指观察者以旁观者的身份,置身于调查对象 群体之外进行的观察。编写者象新闻记者一样进行现场采访, 很难有机会同被观察者进行深交往。“走马观花”式的视察或 检查工作,就属于非参与观察。 国外目前采用一种“标准化”的非参与观察,即观察者按照 事先设计好观察对象的语言、姿势、行为等,而不加以解释。
2013-6-22
浙江财经学院
4
《统计调查方法与实务》
二、观察法的类型
观察法按照被观察对象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对无意 识现象的观察和对有意识现象的观察。 (一)对无意识现象的观察 对无意识现象的观察,是指被观察对象不会对观察者的观 察活动发生即时的信息反馈。 这通常是指对自然物品,行为痕迹以及社会环境所进行的 观察,通过这种观察,可以间接地得到调查对象的有关信息。 对无意识现象的观察,可以搜集到有关人类行为的资料, 它也是社会经济调查中搜集资料的一种重要手段。
《统计调查方法与实务》
第八章 观察实验调查
第一节 观察法的概念、类型和方案设计 第二节 观察法的优缺点和运用 第三节 实验法的概念、类型和程序 第四节 实验方案的设计 第五节 对实验法的评价
2013-6-22 浙江财经学院 1
《统计调查方法与实务》
第一节 观察法的概念、类型和方案设计
一、什么是观察法 二、观察法的类型 三、观察调查的方案设计
2013-6-22 浙江财经学院 17
《统计调查方法与实务》
第四节 实验方案的设计
一、单一实验组设计 二、实验对照设计 三、多实验组设计
2013-6-22
浙江财经学院
18
《统计调查方法与实务》
一、单一实验组设计
单一实验组设计,就是只选择一批实验对象作为实验组。 通过实验前后实验对象所发生的变化作出实验的结论。 具体步骤如下:
2013-6-22
浙江财经学院
8
《统计调查方法与实务》
第二节 观察法的优缺点和运用
一、观察法的优点 二、观察法的缺点 三、观察法的运用
2013-6-22
浙江财经学院
9
《统计调查方法与实务》
一、观察法的优点
观察法是一种重要的调查方法,与其他调查方法(如 访问法、邮寄问卷法、电话调查法等)相比,有一些显著 的优点。 (一)实地观察现象或行为的发生 (二)可以搜集调查对象不能自我提供的资料 如果调查对象是没有生命的物体,就只能靠观察法解 决资料的来源。有些调查对象是有生命的人类,但他们无 法提供调查人员所需要的信息。如婴儿、哑巴等。 (三)观察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2013-6-22 浙江财经学院 12
《统计调查方法与实务》
第三节 实验法的概念、类型和程序
一、实验法的概念和特点 二、实验法的类型 三、实验法的程序
2013-6-22
浙江财经学院
13
《统计调查方法与实务》
一、实验法的概念和特点
(一)实验法的概念 实验法又称实验调查法、试验调查法,它是研究人员 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通过控制某些条件,或改变某些社 会环境,使实践活动在特定的环境是发生,以此来认识实 验对象的本质及规律性的方法。 实验法的逻辑是以因果假设为开端,通过控制某些条 件,检验事物现象间或变量间的因果关系。通常,可以把 实验变量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实验法是通过测量由自变 量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寻找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二)实验法的特点 1.需要控制调查环境 2.实验可以重复进行 3.实验对象具有动态性
2013-6-22 浙江财经学院 14
《统计调查方法与实务》
二、实验法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实验调查法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根据调查的不同环境,实验法可分为现场实验和 实验室实验 现场实验是被研究对象所在现场进行的实验。这种实验 一般是在接近现实、自然的生活环境中进行的,研究人员基 本上不干涉实验对象发生发展的过程,而是把实验研究与正 常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其长处是实验结果具有实用意义。 其弱点是研究人员只能部分地控制实验环境的变化。 实验室实验是在人工模拟的环境中进行的实验。研究人 员对实验的环境可以进行严格的有效控制,并使用较为精良 的仪器、工具对实验对象发生的变化进行观察和测量。其优 点是研究人员对实验环境进行严格控制,使观察和测量值较 为精确。其弱点是实验观察所得观察或测量结果的推广有一 定的局限性。
2013-6-22 浙江财经学院 7
《统计调查方法与实务》
三、观察调查的方案设计
观察调查的方案与其他类型的调查方案从结构看有相似 性,它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确定观察目标,即重点视察对象。包括事件的发 起者、事件的推波助澜者、事态发展变化过程中哪些人物起 了关键作用,事件的结束与哪些人物有关。 (二)确定观察内容。包括环境状况、人物活动、影响 因素。 (三)确定观察方式。如参与观察还是非参与观察,若 是参与观察,还要明确是完全参与还是部分参与。
2013-6-22 浙江财经学院 16
பைடு நூலகம்
《统计调查方法与实务》
三、实验法的程序
实验调查法的操作程序由于研究目的和实验对象的不同 而不可能完全相同。但一般来说包括以下一些步骤: (一)将研究的问题转化为有关的变量 (二)选择实验对象 (三)选择实验方案 (四)控制实验环境 (五)搜集实验数据 搜集实验数据,以便根据研究目的,对有关问题进行分 析,寻找其中的规律性。能否有效、准确地搜集到实验数据 关系到调查最后的成功与否。 根据调查内容的要求和实验对象的特点,实验数据的搜集 有的是在实验过程中,有的是在实验结束后。搜集的主要方法 有:1.观察记录;2.笔试;3.自我评估;4.访问和测量。
2013-6-22
浙江财经学院
2
《统计调查方法与实务》
一、什么是观察法
观察法是观察者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利用感觉器官 和其他科学手段,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 以取得研究所需资料的一种方法。 观察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普遍行为。但观察作为一种 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有着本质区别, 它具有以下特点: 1.科学观察的目的是为了调查研究,它是整个研究活 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虽然也有一定 的目的,但却是一种无意识或潜意识的活动,主要是为了 获得有关生活信息并用以安排调节个人的行为。 2.科学的观察需要系统设计,观察员要经过专门的训 练,观察是在有计划、有组织中进行。日常生活中的观察 却不具备这些要求。
2013-6-22
浙江财经学院
21
《统计调查方法与实务》
二、实验对照设计
实验组 对照组 与实验对象匹配的 对照对象 与实验组所处环境相同 或相似 B1:前检测值 不给予激发 B2:后检测值 B=B2-B1 实验对象 实验目标要求的环境 A1:前检测值 给予实验激发 A2:后检测值 A=A2-A1
1.选择对象 2.控制实验环境 3.前检测 4.实验激发 5.后检测 6.测定实验效应
2013-6-22
浙江财经学院
10
《统计调查方法与实务》
二、观察法的缺点
(一)观察者的角色是被动的 (二)观察对象有局限性 (三)观察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的影响 (四)观察结果缺乏明显的统计意义
2013-6-22
浙江财经学院
11
《统计调查方法与实务》
三、观察法的运用
虽然观察法有种种缺点,但只要运用得当,它仍然是研究 人员搜集信息的一种重要方法。运用观察法,重要的是要提高 观察的准确性,提高观察的信度和效度。这就需要解决以下问 题: (一)提高观察者本身的观察能力 (二)注意消除观察中的偏见 (三)灵活安排观察程序 (四)对观察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 (五)充分利用科学的仪器或工具
《统计调查方法与实务》
一、单一实验组设计
单一实验组设计,是最基本的实验设计,它的操作程序具 有实验过程的一般性,其他类型的实验设计,都遵循这个基本 模式,即选择实验对象、前检测、实验激发、后检测、测定实 验效应,进而作出结论。 同时,它也是最简单的实验设计,只选择一个实验组,就 可以进行实验。但这种设计所得的实验结论,可能并不完全准 确。因为在实验过程中,特别是在现场实验过程中,会有许多 因素的干扰。单一实验组设计无法完全排除种种非实验因素对 实验过程及其结果的影响,因此把实验对象前后检测之间的变 化全部视为实验激发的结果是不妥当的。 可见,单一实验组设计,只有研究人员能够有效地排除非 实验因素对实验过程的干扰,或者能够使非实验因素的影响缩 小到忽略不计的情况下,实验的全部效应才能被视为是实验激 发的结果。
1.选择实验对象。 2.实验活动前对实验对象进行测量,可以简称为“前检 测”。 3.进行改变实验对象所处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使实验 对象进入设计的环境之中。对此可简称为“实验激发”。 4.实验结束后对实验对象进行测量,对此可简称为“后 检测”。 5.测定实验效应,其公式为 实验效应=后检测-前检测
2013-6-22 浙江财经学院 19
2013-6-22 浙江财经学院 3
《统计调查方法与实务》
一、什么是观察法
3.科学的观察除了利用人的感觉器官如眼晴、耳朵以 外,还经常借用科学工具将观察结果正确地、详细地记录 下来,这些工具除了在观察中使用的观察表以外,还包括 照相机、摄影机、录像机等。而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主要是 利用人的感觉器官。 4.科学观察的结果必须是客观的,可以被检验的。在 研究中常常采用反复观察,或采用其他搜集资料的方法, 对观察结果加以对照或检验。而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没有这 么高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