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知识结构图

合集下载

《六国论》PPT课件

《六国论》PPT课件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 亡。 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 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致于走向灭亡。
• 姜尚渭水钓鱼 • 秦琼长安卖马 • 苏武北海牧羊 • 张飞蜀都卖肉 • 诸葛亮隆中种菜 • 关羽荆州卖豆腐
嬴政吞并六国(苏轼)
探一探
任务一
“向课文学写作”课文就是学习的本质,为了更好 的探究六国破灭的原因,请你化身为六国国君之一, 回望这段历史,请阐述一下本国灭亡的原因。(结合 文本和史实小组交流讨论)
现实意义
历史照进现实
六国灭亡已经成为历史,在新的形势下, 我们从六国破灭的故事学到了什么?
15
总结
本文借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告诫


理 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能重

交 融
蹈覆辙。作者借古讽今,体现了中国
讽 今
传统知识分子,在国家命运面前的深
深忧患之情和责任担当意识。
课后作业
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秦亡论》为题的作文。(不少于800字)
六国论
苏洵
素材积累
1、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兴。 适用主题:团结互助、同心协力 2、失于一物之细,疏于一事之微。 适用主题:注重细节、防微杜渐 3、心有所畏方能行有所止,严以修身方能严以 律己。 适用主题:心怀敬畏、演绎律己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明相魏征去世后, 感慨的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 明得失。”
回顾重点文言知识。


1、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先例,旧事
2、率赂秦耶?
全部、一概
3、日削 月割 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名词作状语

《六国论》优秀PPT课件

《六国论》优秀PPT课件
• 1、暴霜露 “曝”,曝露 •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倘若 • 3、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满足 •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通“勿”,不要
21
古今异义
•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形容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

动词,获得
35
文言虚词
•而 •之 •以 •为 •其 •则 •与
36
文言虚词



(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

(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
在苏洵看来,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
开门见山,直陈观点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7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小邑 得百倍
大城 失百倍
数量上
对 大欲 得难
有限
大患 献易 无厌
程度上
比 奉繁
侵急
不尽
不灭
道理上
赂 秦 力 亏 , 破 灭 之 道
8
不赂者以赂者丧
齐、燕、赵并不“赂秦”,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48
2024/10/15
49
12
• 老泉论六国之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
而卒亡于此,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唐宋文举要》甲编卷八引

《六国论》公开课课件

《六国论》公开课课件
文本解读与赏析
REPORTING
重点段落解读
开篇背景介绍
文章开篇即交代了六国的历史背景和 地理位置,为后文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
论证方法与逻辑
文章采用了对比、举例、引用等多种 论证方法,逻辑严密,使论点更具说 服力。
苏洵的论点阐述
苏洵在文章中明确提出了“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 中心论点,并通过事实论据进行了充 分论证。
能力和文学素养。
下一步学习计划
01
02
03
04
深入学习
继续深入学习《六国论》的相 关知识和背景,了解作者苏洵
的生平和其他作品。
拓展阅读
阅读与《六国论》相关的历史 文献和资料,了解战国时期的
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写作练习
尝试撰写与《六国论》相关的 论文或读后感,提高写作能力
和思辨能力。
交流讨论
参加课堂讨论或线上论坛,与 其他同学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
秦国崛起
经过商鞅变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秦国逐渐崛起为战国后期的强国。
PART 04
思考讨论与课堂互动
REPORTING
思考问题提
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它们各 自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出的“六 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 在赂秦”的观点,你如何理解?
苏洵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他通过 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或
01
02
03
长平之战
赵国与秦国之间的一场决 定性战役,赵国战败,加 速了秦国的统一进程。
邯郸之战
赵国都城邯郸被秦国攻破 ,赵国灭亡,标志着六国 中最后一个国家的覆灭。
荆轲刺秦王
燕国派遣荆轲刺杀秦王嬴 政,失败后被秦国以此为 借口灭燕。

《六国论》ppt课件

《六国论》ppt课件
2、本段与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在结构上起什么 作用?
以上两段揭示六国败亡之因,这一段则用假设论证的方法,设想 六国图存之道,这是对中心论点的加深和补充,进一步支撑了中心论 点,具有“豹尾”之妙。
在结构上,这一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 历史教训,过渡到规劝北宋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方针,达到借古讽 今的目的。其中“呜呼……以趋于亡”是承上部分,“为国者无使为 积威之所劫哉”是启下部分。
第三段:
齐人未尝赂秦,终 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矣。燕赵之君,始有 远略,能守其土,义 不赂秦。是故燕虽小 国而后亡,斯用兵之 效也。至丹以荆卿为 计,始速祸焉。赵尝 五战于秦,二败而三 胜。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终于也随 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 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 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 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 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自己 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被灭, 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 燕太子丹用派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 秦国的计策,才招致了(灭亡的) 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 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第一段: 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本段从几个方面提出中心论点并进行了阐释?
两个方面: 一是赂者,“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是针对 直接赂秦的国家而言的,从正面解释由于贿赂秦国导致实力亏损, 最终被消灭;二是不赂者,“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 完”,是针对没有赂秦的国家而言的,从反面解释由于赂秦国家被 消灭,没有赂秦的国家就失去了强援,结果也就不能独自保全。
之不得下咽也。悲夫! 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 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

苏洵《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总结:词语、固定结构、句式和互文

苏洵《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总结:词语、固定结构、句式和互文

苏洵《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总结:词语、固定结构、句式和互文苏洵《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总结:词语、固定结构、句式和互文《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总结:词语、固定结构、句式和互文1.词语智力孤危:智,智谋;力,力量。

孤,孤立,孤单;危,危急。

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咽下;咽,咽喉。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可以;以,凭,凭借。

2.固定结构以为表示处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把作为。

由介词以和动词为构成。

以同它的宾语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

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意思是: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为之所表示被动,相当于为所。

为是介词,所是结构助词,之字无义,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意思是: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别人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啊。

3.句式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

于秦:介宾结构,古汉语用于动词后作补语,现代汉语用于动词前作状语。

五战、二败、三胜:古代汉语数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现代汉语数词用于动词后作补语。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

举以予人是省略句,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

全句含燕虽小国和斯用兵之效也两个判断句,都是用名词短语表示判断。

4.互文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

翻译时要将上句、下句的相对应的词语拼合为一句。

胜负存亡要合译为胜败存亡,数理合译为命运。

数、理同义,另有合成词天数天理理数,都是天命、命运的意思。

《六国论》复习ppt课件

《六国论》复习ppt课件

重视团结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03
呼吁人们重视团结与合作的重要性,共同应对挑战,实现共同
发展。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战略思维差异
东方战略思维特点
注重整体性和长期性,强调“和为贵”和“中庸之道”,注重谋 略和智慧。
西方战略思维特点
注重分析性和短期性,强调竞争和实力,注重科技和创新。
东西方战略思维融合
探讨如何将东西方战略思维的优点结合起来,形成更加全面和有 效的战略思维方式。
《六国论》复习ppt课件
汇报人: 2023-12-31
目录
•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 文章结构与内容梳理 • 重点词句解析与赏析 •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观引导 •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建议 • 互动环节与课堂小结
01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时代背景:战国时期形势分析
战国七雄并立
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并立,相 互争霸。
风格特点
语言简练明快,逻辑严密清晰;同 时,作者以史为鉴,借古讽今,表 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深刻的历史 洞察力。
03
重点词句解析与赏析
典型句式、修辞手法举例分析
并列句式
文章中大量使用并列句式,如“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何哉?”通过并列事实,强调齐 国的灭亡与其他五国有共同之处

反问句式
提问与回答
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进 行回答和解析,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 容。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内容要点
回顾课文
《六国论》的背景、作者、主题、论点、论据等 。
重点讲解
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深入解析,帮助学生 加深理解。
知识点梳理
对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方便学生记 忆和复习。

《六国论》ppt课件

《六国论》ppt课件

文章概述与主题思想
文章概述
《六国论》通过对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阐述了作 者对于国家兴衰的见解。文章逻辑严密,语言犀利,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六国灭亡的教训,强调了国家应当重视内 部团结、发展经济和加强国防等重要性,以维护国 家的长治久安。
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了解《六国论》的背景、作者及文章 概述;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启示意 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 水平。
阐述坚持的重要性
通过六国的例子,阐述了在战争中 坚持到底的重要性,只有坚持不懈 才能取得胜利。
引申到现实生活
这种精神也可以引申到现实生活中,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坚 定信念、勇往直前。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描述燕赵两国的处境 指出在秦国即将统一天下之际,燕赵两国仍然坚持抵抗。
赞扬两国的勇气和决心 赞扬了燕赵两国在绝境中仍然不放弃抵抗的勇气和决心。
存在问题及改进方向
部分论点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 一步加强思考和讨论。
对文章中的一些生僻字词掌握不 够熟练,需要加强语文基础学习。
在阅读过程中容易分心,需要提 高专注力和阅读效率。
下一步学习计划安排
01
复习并巩固《六国 论》中的重要知识 点和难点。
02
拓展阅读相关历史 文献和资料,加深 对六国时期历史背 景的了解。
因果论证
分析六国破灭的内外因,阐明其 历史教训
逻辑层次与条理清晰
文章按照“总-分-总” 的结构展开,层次分 明,条理清晰
论证过程严谨,逻辑 严密,无漏洞
每一段落都有明确的 中心思想,内容紧扣 主题
语言表达与修辞手法
采用古文风格,语言凝练,表 达准确

《六国论》课件(共57张PPT)

《六国论》课件(共57张PPT)
六 国苏 论洵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 散文家。青少年时不好学习,27岁才发奋读书, 考进士不中,愤而焚稿,而后闭门苦读,经过十 多年的谢绝宾客,闭门苦读,夜以继日,手不释 卷,学业大进。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带领儿子 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谒见翰林学士欧 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 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 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号为“老苏”,与儿 子苏轼、苏辙号为“三苏”。后人有诗称赞:
15.此言得之 得:正确,得当。
背诵第二段,完成下列题目。
1.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先将“ 以攻取之外 ” 和“ 战胜而得者 ”相比,又用“ 诸侯之所亡 ” 和“ 战败而亡者 ”相比,得出“ 秦之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 ”的结论。
背诵第二段,完成下列题目。
2.接着又用两个对比,即先祖父的“ 暴霜 露,斩荆棘 ”与子孙的“ 视之不甚惜,举 以予人,如弃草芥 ”相比;诸侯为“一夕 安寝”而“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与
1.非兵不利
兵:兵器。
2.战不善
善:恰当,得法。
3.弊在赂秦
弊:弊病,弊端。
4.赂秦而力亏 亏:亏损,减弱。
5.破灭之道也 道:途径,原因。
6.或曰
或:有人。
7.六国互丧
互:交互,彼此相继。
8.率赂秦耶
率:都,皆。
9.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因为1不能独完
完:保全,形作。
1.秦以攻取之外 以:用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形作名,小:小的方
面;大:大的方面。 3.较秦之所得 之:取独。
所得:得到的土地。 4.其实百倍 其实:古今异义
它实际上。
5.固不在战矣 固:本来。

六国论 文言知识梳理

六国论 文言知识梳理

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通“勿”,不要)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到……结局今义:连词(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 名词作动词。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义.不赂秦(坚持正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动词,丧失,丢失)(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二、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因果。

《六国论》知识结构图

《六国论》知识结构图

《六国论》知识结构图
本节课的核心知识: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又是运用哪些材料和方法进行论证的?
提示:作者首先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从两方面加以说明:一是从“赂秦”的国家来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一是从不赂秦的国家来说,“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用韩、魏、楚三国赂秦而力亏的材料和齐、燕、赵不赂秦但各自
策略有误的材料加以论证。

作者用例证、引证,特别是对比论证的方法加以论证。

学习方法:
1、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思路,具体分析时要运用材料,扣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结合作文,让学生掌握论证方法。

单元知识结构图 (3)

单元知识结构图 (3)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的角度欣赏古代散文。

为了达到单元教学目标,我设定如下核心知识:
一、理解“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含义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指的是散文形与神、内在与外在的相互关系与特征。

作者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通过字句音节表达出来。

二、围绕主题确定篇目核心知识
1、《六国论》
掌握文言知识:古今异义:其实、明日、故事;特殊句式:被动句
理解论证方法:比照论证
理解虚词表情达意的作用:呜呼、悲夫等
2、《伶官传序》
掌握文言知识:词类活用:函、兴、亡;特殊句式:被动句
学习论证方法:比照论证
理解句式表情达意的作用:本文有陈述句,有感叹句,有反问;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

句式错落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

3、《祭十二郎文》
掌握文言知识:一词多义:致、就、始;固定句式:其···邪
理解文化知识:季父、先人、薨
理解抒情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一在天之涯,一在海之角···”抒发了作者对侄儿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情感。

六国论结构示意图_六国论论证结构提纲

六国论结构示意图_六国论论证结构提纲

六国论结构示意图_六国论论证结构提纲这篇文章的论证结构不是什么难点,不过很典型,尤其是对于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很有帮助,所以我要说一说。

这篇文章的论证结构很平常,是议论文的最常见的模式,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论模式。

文章首段破题,极为简洁,分析论点,层次分明而全面,让自己的立论牢牢站立,这是学生最应该学习的。

分析问题部分有两段,分别从两个分论点的角度进行论证。

第三段是针对第一个分论点进行的论证,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其次还有引用论证。

有三组对比:对比组一:秦战胜得到的土地与和谈得到的土地的对比,六国战败失去的土地与割地失去的土地的对比,“其实百倍”,结论是“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看来秦的目的是很明确的,而六国很糊涂,竟把打仗看的很重要,把土地看的很一般,本末倒置,导致国力受损。

对比组二:六国祖先创业艰难与六国子孙轻易割地的对比,“暴霜露,斩荆棘”写创业艰难,“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写割地的轻率。

这样割地就不仅仅是国力受损的问题了,还是一个道德伦理的问题,这样的子孙简直就是败家子,六国的子孙就不仅仅是目光短浅的问题了。

结果是“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对比组三:地有限,欲无厌;奉弥繁,侵愈急。

结论是“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这三组对比从六国作战目的不明,守土意识不强,割地后果认识不足三个方面,逐层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的观点。

最后一句是引用论证,古人早有此认识,可惜六国的子孙就是不明白。

此段主要是针对韩魏楚三国。

第三段从第二个分论点的角度进行论证。

先说齐国,比较简单,“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以上从正面论证,最后从反面假设论证,总括六国,若能坚持正确的国策,和秦的较量,结果难以预测。

第三是结论部分。

分两层,第一是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第二是借古讽今。

第一层,先假设六国“并力西向”,那么秦无以招架,然后得出六国的失败是“为积威之所劫”,教训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绘图法记忆六国论

绘图法记忆六国论

绘图法记忆六国论想速记原文,需要把每一段拆开,结合原文,弄清楚段落大意,然后联合记忆。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

《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每段段落大意,及内容结合理解:《六国论》一开始,首先提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

劈头四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就斩钉截铁地给六国之所以灭亡定下结论。

苏洵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不在于它们的武器不锐利,也不在于它们仗打得不好,而是在于他们一味地拿土地作为贿赂,向秦国乞求和平。

“赂秦”就是贿赂秦国。

这实际上是削弱自己力量,助长敌人的侵略野心,促使自己走向毁灭。

所以作者接着申述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然而事实上又并不是所有六国都向秦国奉献土地,而那些没有“赂秦”的国家也破灭了的原因是何,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故意这样设问,然后又作了回答:“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因此,归根结底,“赂秦”是莫大的致命伤。

以上这些就是通篇的基本论点,突出强调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是从六国方面来说的。

接着苏洵再从“赂秦”的两个方面来论述这种做法的后果。

苏洵指出:秦国由于接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比秦国打胜仗所得到的土地要多出百倍,其他各国由于送贿赂而丧失的土地,比它们打败仗丧失的土地也要多出百倍。

那末,秦国所最欢迎而对其他国家所最不利的,当然就不在于作战了。

这里的“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是侧重照应开头四句中的“非兵不利,战不善”,是从另一个角度补充和阐发了“弊在赂秦”的论点。

课件36:第16课 六国论

课件36:第16课 六国论

然后用“然则”一转,由摆事实过渡到讲道理。用“有限”与 “无厌”、“弥繁”与“愈急”,道尽暴秦无厌之欲、诸侯赂秦 之失,并明确提出赂秦的最终结果是亡国。 最后引用古人的话,用比喻准确形象地表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和 根本错误。既对上文的论证进行了补充说明,又能很好地收束上 文,通俗易懂,增强了说服力。
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练隽永;但有时 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最 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犀利,言必中时之过, 对北宋社会的阴暗面进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 鞭挞;但在剖析问题严重性的过程中又会巧 妙地折转笔锋,淡化笔势,改变文章节奏, 缓和文章语气,使人得以接受他的犀利与委 婉,多体现于针砭时弊的文章中。主要作品 有《嘉祐集》。
① 论述思路: 《六国论》是史论,针对历史事件进行评论,前面四段主要运用分 析说理的方式,从“赂秦”与“不赂秦”两个角度来论述“六国破 灭,弊在赂秦”这个观点,并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 历史教训;《阿房宫赋》是辞赋,前面三段用铺陈手法,渲染阿房 宫的雄伟及宫内生活的奢侈,最后一段是议论,指出秦王朝因骄奢 暴敛而亡国。
3.第三段怎样用假设推理的方法论证“弊在赂秦”这一观点的?
文中作了以下假设:韩、魏、楚三国不割地赂秦,齐不亲附于 秦,燕国不用荆轲刺秦王的计策,赵国良将还活着。用假设推 理的方式,将“弊在赂秦”的道理说得更加透彻,说明只有用 武力抵抗才能救亡图存。
4.谈谈结尾段在全文论述中的作用。
本段将北宋与六国相比,劝告北宋统治者应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不可一味乞求苟安,资敌自亡。从文章的结构来看,这是在中 心论点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结论;从写作目的来看,这恰恰是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
4.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这样论证有什么好处?
① 举例论证。如“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通过列举具体史实,充分论述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的道理, 从而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分论点,用铁的事实说话,使 论证更有说服力。 ② 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如“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火不灭’”,作者用这一形象的比喻,雄辩地论证了“赂 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一分论点。

《六国论》文言知识梳理+++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六国论》文言知识梳理+++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六国论》文言知识梳理一、实词暴秦之欲无厌厌:以有尺寸之地尺寸: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数、理:当与秦相较当:或未易量易量:二、词类活用1.不能独完“完”,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3.以地事秦“事”,4.义不赂秦“义”,5.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6.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7.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月”,三、特殊句式1.赵尝五战于秦。

2.苟以天下之大。

3.斯用兵之效也。

四、理解性默写1、《六国论》中设身处地为六国出谋划策,指出要好好对待贤才的句子是:,。

2、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他认为六国的最终灭亡,不是通常所认为的“,”,而是弊在赂秦。

3、《六国论》中苏洵认为,那些没赂秦的国家的灭亡也跟那些赂秦的国家有关,因为他们“,”,最终灭亡。

4、《六国论》中苏洵认为,齐国没有贿赂秦国,结果“”,原因是,“”。

5、《六国论》中苏洵认为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这是“”。

而燕国“”,才招来大祸。

6、《六国论》中苏洵对赵国开始的战略是很赞赏的,最初赵国曾与秦国交战五次,战绩是“”,但非常可惜的是“”。

7、《六国论》中苏洵用精妙的比喻“,”,形象地批判了六国的赂秦行为。

8、《六国论》中苏洵认为用割让土地的方法求得安寝的方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是因为:“,”。

9、《六国论》中苏洵认为燕赵的灭亡令人同情,因为他们““,”,尽管如此也是打了败仗才灭亡的,是非常不得已的。

10、《六国论》中苏洵认为,如果六国国君把贿赂秦国的土地用来“”,把侍奉秦国的心意用来“”,结果一定会大不一样。

11、《六国论》中作者指出秦国靠六国贿赂得到了许多土地的句子是:,,。

12、《六国论》中,指出胜负已定,灭亡是必然的句子是:,,。

13、,,,。

作者提出假设,表达了对齐赵燕三国灭亡的遗憾心情。

14、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六国破灭,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的精辟论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知识结构图
本节课的核心知识: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又是运用哪些材料和方法进行论证的?
提示:作者首先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从两方面加以说明:一是从“赂秦”的国家来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一是从不赂秦的国家来说,“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用韩、魏、楚三国赂秦而力亏的材料和齐、燕、赵不赂秦但各自
策略有误的材料加以论证。

作者用例证、引证,特别是对比论证的方法加以论证。

学习方法:
1、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思路,具体分析时要运用材料,扣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结合作文,让学生掌握论证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