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
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特制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
一、总则(一)《能力标准》是规范与引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准则,是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培训和测评等工作的基本依据。
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参照执行。
(二)《能力标准》根据我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实际条件的不同、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情境的差异,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
其中,I.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为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应具备的能力;II.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为发展性要求,主要针对教师在学生具备网络学习环境或相应设备的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
本标准根据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与专业发展主线,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区分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
(一)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能力标准》作为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能力标准》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纳入教师全员培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建立并完善推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机制,切实提升广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全面推动教育信息化,深化课程改革,实现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有关高等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要将《能力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重要依据,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完善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培养培训课程,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和课程资源建设,开展相关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中小学校要将《能力标准》作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解读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标准解读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标准水平标准为中小学老师信息技术应用确定了水平标尺。
从两个方面、五个维度描述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这两个方面分别是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
五个维度,分别是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
五个维度也是标准的主体结构。
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包括一些基本要求,主要是注重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实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练习与反馈等教学活动所应具有的水平;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包括了一些发展性的要求,主要是注重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展开交流合作、探究建构、自主学习与个性发展等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水平。
水平标准有三个特点:面向差异、面向应用、聚焦专项。
首先看我国的教师所在的信息化环境:它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由计算机+电视机、多媒体计算机+实物展示台、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等形式组成,主要是用来表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
第二类是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主要由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摸电视等构成,在支持数字化教学资源表现的同时还能实现连接交互,比如说,教师在上课时能够实行点击屏幕操作,也能够邀请学生实行操作。
第三类为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
在网络教学环境中,学生们或者用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上网本、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IPAD,或者是平板电脑都能够实行上课。
实际上全能的网络机房,也能够做为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使用。
第四类环境是移动教学环境,通过情况下是由无线网络+学生的移动设备,把学生的学习空间扩展到课内课外或者是校内校外,它是移动的,甚至能够支持泛在学习。
那么信息化教学环境是与要求相对应的,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这个基本要求,它与第一类和第二类教学环境相对应;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它与第三类和第四类教学环境相对应。
两者虽然有交叉或模糊,但两者之间的界限很明显,也就是能上网的和不能上网的。
最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
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特制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
一、总则(一)《能力标准》是规范与引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准则,是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培训和测评等工作的基本依据。
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参照执行。
(二)《能力标准》根据我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实际条件的不同、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情境的差异,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
其中,I.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为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应具备的能力;II.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为发展性要求,主要针对教师在学生具备网络学习环境或相应设备的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
本标准根据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与专业发展主线,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区分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
二、基本内容三、实施要求(一)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能力标准》作为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能力标准》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纳入教师全员培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建立并完善推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机制,切实提升广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全面推动教育信息化,深化课程改革,实现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有关高等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要将《能力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重要依据,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完善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培养培训课程,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和课程资源建设,开展相关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中小学校要将《能力标准》作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教育部2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
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特制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
一、总则(一)《能力标准》是规范与引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准则,是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培训和测评等工作的基本依据。
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参照执行。
(二)《能力标准》根据我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实际条件的不同、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情境的差异,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
其中,I.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为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应具备的能力;II.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为发展性要求,主要针对教师在学生具备网络学习环境或相应设备的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
本标准根据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与专业发展主线,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区分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
二、基本内容三、实施要求(一)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能力标准》作为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能力标准》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纳入教师全员培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建立并完善推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机制,切实提升广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全面推动教育信息化,深化课程改革,实现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有关高等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要将《能力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重要依据,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完善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培养培训课程,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和课程资源建设,开展相关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中小学校要将《能力标准》作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
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
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特制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
一、总则(一)《能力标准》是规范与引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准则,是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培训和测评等工作的基本依据。
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参照执行。
(二)《能力标准》根据我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实际条件的不同、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情境的差异,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
其中,I.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为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应具备的能力;II.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为发展性要求,主要针对教师在学生具备网络学习环境或相应设备的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
本标准根据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与专业发展主线,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区分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
二、基本内容(一)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能力标准》作为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能力标准》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纳入教师全员培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建立并完善推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机制,切实提升广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全面推动教育信息化,深化课程改革,实现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有关高等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要将《能力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重要依据,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完善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培养培训课程,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和课程资源建设,开展相关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中小学校要将《能力标准》作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doc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doc一、基本概念本标准包括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和信息技术教育知识标准两个部分,是为了规范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而制定的。
本标准是以中小学教师岗位职责为基础,以“教育信息化”的理念和方法为支撑,根据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制定的。
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一)信息资料的获取与利用能力1.了解如何使用Windows系统进行文件操作;2.掌握搜索引擎使用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检索所需信息;3.掌握网络资源的查找和使用;4.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制作课件、清单等电子文档;5.了解计算机病毒防治的基本知识,能够使用杀毒软件进行安全防护。
1.了解基本的媒体技术原理和技术规范;2.掌握如何使用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活动;3.能够使用一些常用的媒体技术软件,如PPT等;4.掌握音、图、影的制作和编辑技术。
(三)多媒体教学软件应用能力2.能够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具有教育意义的教学软件;(四)计算机硬件与系统维护能力1.能够从硬件层面上进行计算机的基本维护操作,如键盘清洁、风扇清洁、灰尘清洁等。
2.熟练掌握安装和卸载软件的方法。
3.能够分析和解决系统遇到的常见故障。
4.能够进行系统备份和恢复,保证数据的安全。
(五)教育信息化的思维能力1.能够思考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2.具备从信息技术角度审视教育实践的能力;(六)信息化安全管理能力1.具备防范网络攻击的知识和能力;3.能够有效地管理和保护电子信息。
三、信息技术教育知识标准(一)信息化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和方法2.了解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3.掌握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1.理解多媒体教学的原理和特点;2.了解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分类和功能;3.掌握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过程和技术规范。
(三)教学多媒体材料的选择和制作2.了解教学多媒体制作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3.能够制作教学多媒体材料和动画效果。
(四)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网络教育2.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技术规范;3.掌握计算机网络教学的主要特点和运作方式。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初级)1.硬件操作技能:①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和操作,常用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的基本操作(如常用的键盘、鼠标、光驱、U盘、打印机、显示器等);②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与结构;③会正确开关计算机;能够正确使用校内所配备的各类电教教学设备。
2.软件使用技能:①熟悉常用计算机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基本操作(如文件管理、启动运行应用程序);②熟练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每分钟可输入15个汉字;③掌握在计算机上新建、重命名文件夹及复制、粘贴、删除、移动文件等操作;④会使用Winrar、Winzip压缩软件进行压缩与解压处理;⑤会使用Word办公软件进行文字输入并进行简单的内容、格式编排和打印;⑥能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⑦会在互联网上浏览信息,搜索教育、教学资源,会在网上进行上传、下载等操作。
3.信息化教学素养:树立与教育信息化相适应的信息意识;能够对各类信息化教育资源进行价值判断,选择与任教学科相适应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并应用于课堂教学。
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中级)除具备初级能力外,还须达到:1.硬件操作技能:①知道常用硬件媒体设备种类与功能(如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每种设备适用于何种环境以及适用于传递哪一类型的信息);②了解多媒体硬件技术在教学中的发展趋势。
2.软件使用技能:①能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如Word等)熟练编排所任教学科的试卷;②会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等)进行较高级的数据分析、筛选及其它数学运算;③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如PowerPoint等)制作课件,能将声音、图片、视屏、动画等各类素材进行整合运用。
③能初步运用多媒体工具对信息加工处理(如对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形式的信息进行加工、编辑和处理);④熟练使用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BBS)、网络寻呼工具(QQ、MSN等)、个人博客(Blog)进行表达和交流;⑤会安装与卸载常用的应用程序。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引言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的广泛应用,中小学教育领域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旨在明确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以便教师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并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
一、基本概念和术语1.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以及与其相关的技术和知识。
2.中小学教师:指在中小学任教的教师,包括教学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
二、核心能力要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核心能力要求:2.1 信息技术知识与理解能力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知识和理解能力:•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包括操作系统、文件管理、软件安装等。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了解常用的办公软件和教育软件,能熟练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Photoshop等。
•理解互联网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了解网络安全知识。
2.2 教育教学应用能力教师应具备以下教育教学应用能力:•能根据教学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开发。
•能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
•能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差异化教学。
•能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估和反馈。
2.3 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应具备以下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信息获取和信息分析能力,能有效地利用互联网等信息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相关问题的研究。
•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持续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技能。
•具备创新精神,能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2.4 伦理和安全意识教师应具备以下伦理和安全意识:•了解信息技术伦理的基本原则,能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
•了解信息技术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保护学生个人信息和学校信息安全。
三、能力评价和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价:1.学历和学位:教师应具备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学历和学位。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也在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作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和评价的重要依据,对于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需要包括教师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教师需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包括操作系统的使用、办公软件的运用等。
此外,教师还需要了解网络知识、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便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其次,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需要包括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够准确、快速地获取和利用信息。
同时,教师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能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再次,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需要包括教师信息技术整合能力。
教师需要能够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设计出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活动。
此外,教师还需要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
最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需要包括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能力。
教师需要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还需要能够指导学生正确、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研究。
总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对于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
希望未来教师们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中30项微能力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中30项微能力以下是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中的30项微能力:A1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教师能够利用技术手段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为教学提供支持。
A2 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教师能够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对其进行评价并选择适合自己教学的资源。
A3 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教师能够制作生动、精美的演示文稿,以提高教学效果。
A4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教师能够对数字教育资源进行管理,以便更好地利用它们。
A5 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教师能够利用技术手段对课堂进行导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A6 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教师能够利用技术手段进行课堂讲授,以提高教学效果。
A7 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教师能够利用技术手段进行总结和提升,以巩固学生的知识。
A8 技术支持的方法指导:教师能够利用技术手段对学生的研究方法进行指导,以提高研究效果。
A9 学生信息道德培养: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方面的培养,以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A10 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培养: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信息安全方面的培养,以保护他们的信息安全。
A11 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教师能够设计和应用适合的评价量规,以更好地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
A12 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教师能够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伴随性采集,以更好地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
A13 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教师能够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呈现和解读,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
B1 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教师能够利用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测验和练,以巩固学生的知识。
B2 微课程设计与制作:教师能够设计和制作适合的微课程,以提高教学效果。
B3 探究型研究活动设计:教师能够设计和组织适合的探究型研究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
B4 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教师能够利用技术手段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B5 研究小组组织与管理:教师能够组织和管理研究小组,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中小学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本标准分两个层次,即水平一和水平二,水平一是所有学生都应具备的标准,水平二是在水平一的基础上,有信息技术特长的学生的标准。
模块
水平一
水平二
信息与信息技术
了解信息的概念及主要特征。建立良好的信息意识;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形式。
初步了解计算机的二进制编方式。
了解常用信息技术的类别及其用途。
学会用Excel的公式与函数对数据进行必要的计算和处理。
学会使用Excel的图表功能,直观地呈现统计结果或研究结论。
设计、制作多媒体作品
初步了解图片在计算机中储存的不同方式,学会用Photoshop处理图片,包括图片放缩、剪切、色彩处理等基本技术。
掌握一些特殊效果的设计制作。
初步的平面构图设计。
能够设计版报或宣传画。
掌握在Dreamwaver中为文字和图片设置超级链接。
能够根据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初步设计和制作具有多个网页的网站。
程序设计
了解计算机程序的基本概念。
理解并掌握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包括语句、数据类型、变量、常量、表达式、函数。会使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顺序、选择、循环三种控制结构。
初步掌握通过设计算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制作演示文稿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合适的信息处理工具或软件(如数码相机、文字处理软件、画图软件、计算机录音软件等),在文稿中插入内容更丰富的文字、图片和声音;能够插入图表、组织结构图,使文稿演示效果更生动,说服力更强。
能对自己和他人的电脑作品进行评议,并在评议的基础上对电脑作品进行必要的优化以增强表现力。
了解知识产权的简单知识,养成负责地使用技术设备和信息资料的习惯,自觉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计算机结构和工作原理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教师3号)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
行)》(教师3号)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是由教育部制定的,用于评估和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指导性文件。
以下是教师3号的能力要求:
1. 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知识储备,了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教育应用的最新技术。
2. 能够熟练使用常见的办公软件,如Word、Excel、PowerPoint等,在教学中能够灵活运用这些软件进行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教学。
3. 具有基本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了解局域网和互联网的概念和基本原理,能够使用网络进行信息检索、资源共享和教学交流。
4. 具备使用教育信息化平台的能力,能够在平台上备课、发布教学资源,组织在线课堂和学习活动等。
5. 能够使用多媒体教学装备,掌握使用电子白板、投影仪、多媒体学习机等教学设备进行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6. 具有基本的信息安全和网络素养,能够保护学生隐私和信息安全,有效防范网络安全威胁。
7. 具备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能力,能够通过学习自行解决常见的信息技术问题,并能够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需求。
教师3号需要全面掌握上述能力,并能够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学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解读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解读《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解读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日益受到关注。
为此,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旨在规范和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本文将对该标准进行解读,并分析其对教师和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标准内容概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共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应用能力培养目标、应用能力指标和应用能力水平划分。
其中,应用能力培养目标包括技能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应用能力指标包括基本能力指标和拓展能力指标;应用能力水平划分分为三个层级,分别是基本层级、进阶层级和专家层级。
二、应用能力培养目标1. 技能目标技能目标是指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所具备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
包括熟练掌握办公软件的使用、熟悉网络资源的检索与利用、能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
这些技能目标旨在培养教师能够熟练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
2. 知识目标知识目标是指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
教师应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原则,熟悉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同时具备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和法律法规知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
3. 素质目标素质目标是指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所具备的职业道德、创新思维、协作能力等方面的素质。
教师应具备正确的信息伦理观和法律意识,注重信息技术应用的安全和合理性;同时,应积极创新,不断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此外,教师还应具备团队合作意识,能够与其他教师、家长和学生积极合作,共同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三、应用能力指标1. 基本能力指标基本能力指标是指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要求。
主要包括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信息安全与法规观念、教学设计与资源开发、多媒体教学能力等。
通过培养和提高这些基本能力,教师可以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下简称“应用能力”),是指中小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工作效能、促进学生学习成效与能力发展,以及支持其自身持续发展的教师专业能力。
本标准以教师工作为主线,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导向,从应用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和转变学习方式两个方面来描述能力构成。
在I.应用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方面,关注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练习与反馈等教学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在II.应用技术转变学习方式方面,关注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交流合作、探究建构、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发展等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
注:不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所应具备的教师专业能力不在本标准覆盖范围内。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初级)1.硬件操作技能:①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和操作,常用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的基本操作(如常用的键盘、鼠标、光驱、U 盘、打印机、显示器等);②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与结构;③会正确开关计算机;能够正确使用校内所配备的各类电教教学设备。
2.软件使用技能:①熟悉常用计算机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基本操作(如文件管理、启动运行应用程序);②熟练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每分钟可输入15个汉字;③掌握在计算机上新建、重命名文件夹及复制、粘贴、删除、移动文件等操作;④会使用Winrar、Winzip压缩软件进行压缩与解压处理;⑤会使用Word办公软件进行文字输入并进行简单的内容、格式编排和打印;⑥能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⑦会在互联网上浏览信息,搜索教育、教学资源,会在网上进行上传、下载等操作。
3.信息化教学素养:树立与教育信息化相适应的信息意识;能够对各类信息化教育资源进行价值判断,选择与任教学科相适应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并应用于课堂教学。
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中级)除具备初级能力外,还须达到:1.硬件操作技能:①知道常用硬件媒体设备种类与功能(如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每种设备适用于何种环境以及适用于传递哪一类型的信息);②了解多媒体硬件技术在教学中的发展趋势。
2.软件使用技能:①能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如Word等)熟练编排所任教学科的试卷;②会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等)进行较高级的数据分析、筛选及其它数学运算;③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如PowerPoint等)制作课件,能将声音、图片、视屏、动画等各类素材进行整合运用。
③能初步运用多媒体工具对信息加工处理(如对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形式的信息进行加工、编辑和处理);④熟练使用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BBS)、网络寻呼工具(QQ、MSN等)、个人博客(Blog)进行表达和交流;⑤会安装与卸载常用的应用程序。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评估标准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评估标准简介本评估标准旨在衡量中小学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能力水平。
通过评估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可以帮助学校和教育机构确定教师的培训需求,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计划。
评估标准评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标准如下:1. 基础知识教师是否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知识,包括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等。
2. 教学应用技能教师是否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包括使用多媒体教具、编制教学课件、利用互联网资源等。
3. 研究与创新能力教师是否具备研究和创新的能力,能够积极研究和掌握新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式,并能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4. 教育教学管理能力教师是否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辅助管理教学,包括管理学生信息、制定在线作业和考试等。
5. 教育伦理和安全意识教师是否具备教育伦理和信息安全意识,能够正确引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防范网络安全问题和不良信息。
评估流程确定评估标准后,学校或教育机构可按照以下流程进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评估:1. 设定评估目标和评估时间。
2. 选择评估方法和工具,例如问卷调查、观察记录等。
3. 对教师进行评估,并记录评估结果。
4. 分析评估结果,确定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
5.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计划和措施。
6. 实施教师培训计划,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总结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评估标准是一项有助于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工具。
通过评估教师的能力,学校和教育机构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以提高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水平。
这将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资料文集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资料文集目录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解读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评估基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的分析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评估——基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的分析四、美国《AECT标准》与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的比较研究《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解读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全球爆发,进一步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本文将对这一标准进行解读,以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更好地理解并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是在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出台的,旨在促进中小学教师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信息化教学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该标准从教学、学习、管理三个方面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
在教育教学方面,标准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还应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情分析,制定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在学习方面,标准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还应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在管理方面,标准要求教师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同时,教师还应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家校沟通和资源共享,更好地服务学生和家长。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同时,该标准还将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已成为必要。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
教师厅〔2014〕3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办公厅2014年5月27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
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特制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
一、总则(一)《能力标准》是规范与引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准则,是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培训和测评等工作的基本依据。
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参照执行。
(二)《能力标准》根据我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实际条件的不同、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情境的差异,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
其中,I.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为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应具备的能力;II.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为发展性要求,主要针对教师在学生具备网络学习环境或相应设备的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
本标准根据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与专业发展主线,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区分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
二、基本内容三、实施要求(一)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能力标准》作为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能力标准》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纳入教师全员培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建立并完善推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机制,切实提升广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全面推动教育信息化,深化课程改革,实现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也逐渐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中,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成为了衡量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旨在明确中小学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基本要求,促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
首先,中小学教师应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这包括熟练操作计算机硬件设备和常用操作系统,能够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处理、表格制作和演示文稿制作等基本操作。
同时,教师还应了解基本的网络知识,包括网络的基本原理、网络资源的利用和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
其次,中小学教师应具备基本的信息检索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信息检索能力,能够利用互联网等工具获取教学资源和教学信息,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还应当能够利用各种信息化教学资源,包括数字化教材、教学视频、教学软件等,为教学提供支持。
此外,中小学教师应具备基本的教学设计能力。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仅仅是指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设计中,设计出符合信息时代特点的教学方案。
教师应当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合理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出生动、有趣、富有互动性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中小学教师应具备基本的信息化评价能力。
教师应当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作业批改、利用教学管理系统进行学生成绩管理和分析等。
同时,教师还应当能够对信息技术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旨在要求教师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信息检索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化评价能力。
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教师才能够更好地应对信息化教育的挑战,更好地开展信息化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中小学教师应认真学习和掌握这些能力标准,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为全面提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
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特制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
一、总则
(一)《能力标准》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是规范与引领中
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准则,是各地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应用和测
评等工作的基本依据。
(二)《能力标准》根据我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实际条件的不同、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情境的差异,对中
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
其中,I. 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为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应
具备的能力;II. 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为发展性要求,主要针对教师在学生具备网络学习环境或
相应设备的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
本标准根据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与学习发展主线,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区分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
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
二、基本内容
I. 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II. 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
教师能够:教师能够:
技术素养1. 理解信息技术对改进课堂教学的作用,具有主
动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意识。
1. 了解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具有主动探
索和运用信息技术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意识。
2.了解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类型与功能,熟练操作
常用设备。
2.掌握互联网、移动设备及其他新技术的常用操作,
了解其对教育教学的支持作用。
3.了解与教学相关的通用软件及学科软件的功
能及特点,并能熟练应用。
3.探索并使用支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网
络教学平台等技术资源。
4.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数字教育资源,掌握加工、
制作和管理数字教育资源的工具与方法。
4. 利用技术手段整合多方资源,实现学校、家庭、
社会相连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5.具备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能够以身示
范。
5. 帮助学生建立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培养良
好行为习惯。
教师能够:教师能够:
计划6.依据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生特征和技术条
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找准运用信息技术
解决教学问题的契合点。
6.依据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生特征和技术条件,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确定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
生综合能力的契合点。
与准备7. 设计有效实现学习目标的信息化教学过程。
7.设计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信
息化教学过程与学习活动。
8. 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选择与使用技术资源。
8. 合理选择与使用技术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
习机会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9. 加工制作有效支持课堂教学的数字教育资源。
9. 设计学习指导策略与方法,促进学生的合作、交
流、探索、反思与创造。
10.确保相关设备与技术资源在课堂教学环境中
正常使用。
10.确保学生便捷、安全地访问网络和利用资源。
11.预见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
订应对方案。
11.预见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可能遇到的问题,制订应对方案。
教师能够:教师能够:
组织与管理12.利用技术支持,改进教学方式,有效实施课堂
教学。
12.利用技术支持,转变学习方式,有效开展学生自
主、合作、探究学习。
13.让每个学生平等地接触技术资源,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保持学生学习注意力。
13.让学生在集体、小组和个别学习中平等获得技术
资源和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
14.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观察和收集学生的课堂
反馈,对教学行为进行有效调整。
14.有效使用技术工具收集学生学习反馈,对学习活
动进行及时指导和适当干预。
15.灵活处置课堂教学中因技术故障引发的意外
状况。
15.灵活处理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发生
的意外状况。
16.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引导他们提升技术素
养并发挥技术优势。
16.支持学生积极探索使用新的技术资源,创造性地
开展学习活动。
教师能够:教师能够:
评估与诊断17.根据学习目标科学设计并实施信息化教学评
价方案。
17.根据学习目标科学设计并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方
案,并合理选取或加工利用评价工具。
18.尝试利用技术工具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信息,并
能整理与分析,发现教学问题,提出针对性的
改进措施。
18.综合利用技术手段对学情进行科学分析,为促进
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依据。
19.尝试利用技术工具开展测验、练习等工作,提
高评价工作效率。
19.引导学生利用评价工具开展自评与互评,做好过
程性和终结性评价。
20.尝试建立学生学习电子档案,为学生综合素质
评价提供支持。
20.利用技术手段持续收集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关
键信息,建立学生学习电子档案,为学生综合素
质评价提供支持。
教师能够:
学习与发21.理解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具有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自我反思与发展的意识。
22.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积极参与技术支持的专业发展活动,养成网络学习的习惯,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23.利用信息技术与专家和同行建立并保持业务联系,依托学习共同体,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展
24.掌握专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提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
25.有效参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研修,实现学用结合。
三、实施建议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能力标准》作为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能力
标准》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纳入教师全员培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
建立完善推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机制,切实提升广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全面推动教育信息化,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有关高等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要将《能力标准》作为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依据,加强相关学科专
业建设,完善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培养培训课程,创新培养培训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和课程资源建设,
开展相关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中小学校要将《能力标准》作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
制定教师信息技术应
用能力提升规划,整合利用校内外培训资源,做好校本研修,为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供有效支持,
完善教师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制度,推动教师在教育教学和日常工作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
(四)中小学教师要将《能力标准》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要主动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充
分利用各种学习机会,更新观念、补充知识、提升技能,不断增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要养成良好的应用习
惯,积极反思,勇于探索,将信息技术融于课堂教学、师生交流等各个环节,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促进学生
有效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拓宽成长路径,实现专业自主发展,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附录术语表
多媒体教学环境:包括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与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主要由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电视机等构成,以呈现数字教育资源为主。
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主要由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式电子白板、触
控电视等构成,在支持数字教育资源呈现的同时还能实现人机交互。
通用软件:是指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通用性软件,例如办公软件、即时交流软件、音视频编辑软件等。
学科软件:是指特别适用于某些学科的软件,如几何画板、在线地图、听力训练软件、虚拟实验室等。
数字教育资源:是指教学素材、多媒体课件、主题学习资源包、电子书、专题网站等各类与教育教学内容相关的数
字资源统称。
信息化教学:是指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泛指以信息技术支持为显著特征的教学形态。
技术资源:是指通用软件、学科软件、数字教育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等资源统称。
网络教学平台:是指能够为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提供支持的网络平台的统称,如网络资源平台、网络互动平台、课程
管理平台、在线测评系统、在线教学与学习空间等。
移动设备:是指便携式计算通讯设备的统称,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
评价工具:是指开展评价所使用的各种支持工具,如试卷、调查问卷、测试量表、评价量规、观察记录表、成长记
录或电子档案袋等。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是指支持教师进行学习、交流、研讨等活动的网络平台,一般具备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等功
能,建立不同类型的学习共同体,汇聚与生成研修资源,支持教师进行常态化研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