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散文二篇课件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部8上】-15 散文二篇 (共19张PPT)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部8上】-15 散文二篇 (共1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f35b16879563c1ec5da71f5.png)
联系实际,怎样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 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 界以芬芳”? 生命像花朵一样,最终必将凋零。但是,生命的
意义不是去哀伤,而是在凋零之前,给世界以色
彩,以芬芳,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样的生命,
将和世界一起,获得永存。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我为什么而活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罗素,整体感知《我为什么活着》的内容。 2.理解作者活着三条理由,感受作者博大的胸怀。 3.思考自己的人生,从文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作者为什么追求知识?
一是可以了解人类心灵;二是可以了解星星为 什么发光;三是能够理解毕达哥拉斯思想的威 力。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 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
作者活着的第三条理由是什么?这表现了作 者怎样的胸怀? 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人 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于 是,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唤,眼前 浮现的是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和孤苦无 依的老人。在表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 类苦难的博大胸怀。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 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 加痛苦。
你是如何理解最后一段话的?
这段话再次重申活着的理由,并表明对自己一生 的肯定。确实,爱情、知识、同情,写在了罗素 生活的旗帜上,高高飘扬。他的追求激情,追求 知识,关爱人类,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伟人罗素。 这篇文章,可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其实也 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共同的人生准则,具有 普遍意义,所以它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走近作者
作者 罗素 生卒年 1872—1970 国籍 英国
评价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获1950年 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理《》幸《福物之的路分》析《》西等方哲学史》《数学原
【人教部编版】2020学年八上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ppt优秀课件
![【人教部编版】2020学年八上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ppt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10f3000561252d381eb6e54.png)
1.贮藏根
贮藏根生长在地下,形态多样,能贮藏养 料,常见于二年或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它 所贮藏的养料,可以供越冬植物来年生长 发育的需要。根据贮藏根是由根的哪一部 分发育而成的,又可把贮藏根分为肉质根 和快根二类。
1)肉质根
肉质直根是由主根发育而成,因而一棵植 株上,仅有一个肉质直根,在肉质直根的 近地面一端的顶部,有一段节间极短的茎, 其下由肥大的主根构成肉质直根的主部, 有一段节间极短的茎,其下由肥大的主根 构成肉质直根的主体,一般不分枝,仅在 肥大的肉质直根上先有细小须状的侧根。 例如萝卜、胡萝卜的食用部分即属肉直根。 根据肉质直根的外形而言,最常见的有圆 柱状肉质直根、圆锥状肉质直根和圆球状 肉质直根,它们又可简称为圆柱状根、圆 锥状根、圆球状根。蒲公英、黄芪就是圆 柱状根,胡萝卜就是圆锥状根,红皮或白 皮的圆萝卜就是圆球状根。
3.寄生根
寄生根是寄生植物所特有的一种根, 它能直接生长在寄主的组织中,从寄 主体内吸取现成的养料,具有这种性 能的根称为寄生根。在识别植物时, 寄生根的用途不大。
1.直根系
直根系由主根和侧根共 同构成,但在外观上, 主根发育强盛,在粗度 与长度方面极易与侧根 区别,这种根系称直根 系,例如雪松、石榴、 蚕豆、蒲公英等植物的 根系。
主题概括
《永久的生命》通过感慨个人生命的短暂, 歌颂生命自身的神奇和不朽,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 的人生态度和对生命的热爱和赞叹。
《我为什么而活着》中,作者以真挚的态度、 朴素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也 为我们彰显了一个思想家博大美好的情怀和崇高的 思想境界。
结构图示
永 生命是有限的
可怜
二、分生区:分生区位根 冠内侧,全长1-2毫米,是 分裂产生新细胞的主要地 方,又称生长点。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散文两篇 (共29张PPT)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散文两篇 (共2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8482f78caaedd3383c4d3ec.png)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
人,作家。他的作品以童话和寓言的影响为大。他的童话
描写生动、构思巧妙,具有很浓的哲理与诗意,被誉为 “一种献给儿童的特殊的诗体”。代表作有《南南和胡子 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 195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 文学家”。主要著作有《哲学原理》《哲学问题》《心的
素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即为了寻求爱情、寻
求知识和富有同情心而活着。
学习了《永久的生命》这篇文章后,请简要谈谈你的感悟。
过去的岁月固然令人怀念,但不必惋惜。因为生命是没有
终点的,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它能 够创造新的生命,并快乐地生长着。生命是易逝的,消逝的 成为过去,永不再来;生命又是长久的,它会以新的姿态, 迎接新的生命的来临。所以我们要更加勇敢、更富热情地去 工作、生活,用我们的满腔热血唱出对生命的赞歌。
2.(吉林中考,T23)如何理解第5段“凋谢和不朽混为
一体,这就是奇迹”这句话的含意? 在这里,“凋谢”是“不朽”的生命的一个过程,一 个节点,生命正是通过不断凋谢、不断衰败的过程来达到 自身的“不朽”的。“凋谢”不只是一个生命的终止,更 是一个生命的开始,生命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条件下做到了 “自身”永不休止的繁殖、蔓延。“凋谢”与“不朽”,
生难字
臼齿(jiù )
牛犊(dú )
洗涤(dí )
茸毛(ró ng)
疲倦(juà n)
凋谢(diāo) 遏制(è ) 肆意(sì ) 俯瞰(kà n)
消逝(shì )
毁灭(huǐ) 飓风(jù ) 濒临(bīn)
多音字 钻 (zuān)钻出 (màn)蔓延 (wàn)藤蔓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散文二篇》课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散文二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cb1ae717e21af45b207a815.png)
拓展延伸----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 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学生 自己探究,自由发言。
① 每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卑微、柔弱的,但整个人类的生 命却是无穷无尽的。 ② 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但它是强大的, 永久不朽,不能被任何的艰难困苦所阻挡。 ③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 限的价值。 ④ 我们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⑤ 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做有意义的事。
张海迪
邰(táіபைடு நூலகம்丽华
海伦·凯勒
生命不息,精彩无限---残疾人 的骄傲和榜样。
课堂小结
:
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感谢生命,生 命是短暂的,易逝的,但它却是永恒 的。我们要感谢生命,尊重生命,向 生命的顽强不息敬礼,我们珍惜生命, 就应向生命的高贵顶礼膜拜,为生命 全过程的每一分钟喝彩,用全部的热 情创造无限的价值。
15 散文二篇
导入新课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 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 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 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 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吧!
永久的生命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
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3、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
2、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撼的 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 的深渊。
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 前边的“孤寂”的感觉。其意思是说,没有爱情滋润 的感觉就象亲身经历过可怕孤寂而产生的战栗的感觉。 处于这种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时会感觉到除了自己, 这世界好象再也没有其他的生命,自己也似乎走到生 命的尽头,沉在没有情感,没有温暖的无底深渊之中。 作者的语言运用得含蓄、深刻。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散文二篇》课件(共26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散文二篇》课件(共2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35a45d7d4d8d15abe234eaa.png)
(9)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 难不可è zhì( 遏制 )的同情,这三种纯洁而无比 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10)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 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bīn lín( 濒临 ) 绝望的边缘。
(11)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 fǔ kàn(俯瞰 )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shēn yuān (深渊 )。 (12)我希望知道xīng chén( 星辰 )为什么闪闪发
(5)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 那些小niú dú(牛犊),它们跳跳蹦蹦,炫耀它们 遍身金黄的róng máo(茸毛)。 (6)那些个体xiāo shì(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7)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fán zhí( 繁殖)着, màn yán( 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8)生命在那些终于要diāo xiè( 凋谢 )的花朵里永 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繁殖fán zhí是生物为延续种族所进 行的产生后代的生理过程,即生物产 生新的个体的过程。
凋谢diāo xiè 指(草木花叶)脱落、 衰落、零落。
臼齿jiù chǐ一般上下颌各六个,其 形如臼。
蔓延 màn yán向四周扩展延伸。
六、快速浏览课文,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1)谈生命的易逝, 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11.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人为什么活着?实际上这是人类始终关心的一个哲 学命题,是人类对自身永恒的追问。罗素作为一个伟 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用文学笔法,对这个永恒的命 题作出了响亮地回答,通俗而生动地亮出了自己的思 想——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人类的苦难。从中
可以窥见思想家罗素的崇高思想和伟大人格。
主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散文二篇 》课件(共53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散文二篇 》课件(共5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b49d8f019e8b8f67c1cb9ee.png)
作者从很多消极、悲观的现象写起,表明
看与标题相去甚远,但这是伏笔,先抑下来, 为后面的扬蓄势。所以这是作者使用了欲扬先
抑的手法。
3
我们应该怎样理解“生命自身”的不朽?
小草虽然卑微而柔弱,但是每个严寒
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
钻出来,一万年前是这样,一万年以后也 是这样。小牛犊、其他生命也像它一样永
它是“散文”,它不像一般议论文注重理性和逻 辑,它侧重的是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具有
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
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 索和联想的空间。
掌握字音
jiù
臼齿 màn
xuàn
炫耀 diāo
róng
茸毛 dí
蔓延
凋谢
洗涤
理解词义
臼齿: 齿名。在口腔后方的两侧。一般上下颌各六个, 其形如臼。
远延续下去。所以从外在现象来说“生命
自身”是不朽的。
4
第三段中“分开来”“合起来”分别指什么?
“分开来”指的是在整个生命活动中的生
命个体一个个单独来看,它们是暂时的。“合 起来”指的是将所有的生命活动看成一个整体,
生命是永久的。
5
作者说“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这样 表达是否矛盾?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员。主要著作有散文集 《山寺暮》,童话集《南
南和胡子伯伯》《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 寓言集》,长篇小说 《一个人的烦恼》等。
文体常识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
笔法“发议论”,或者说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 心的“散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从“议论”角度看,它是“议论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散文二篇》优秀课件 (共19张PPT)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散文二篇》优秀课件 (共1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66bbe6331b765ce05081491.png)
谈生命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
的凯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感悟?这些感悟矛盾吗? 作者先是感悟到生命的易逝,一个人拥有的一切 包括青春、健康甚至器官都可能失去,这是无可 奈何的事情。作者又感悟到生命的永恒,生命是 生生不息的,个体的生命终将以新的形式永久存 在。这些感悟看似矛盾,其实是不矛盾的。就个 体而言,生命是脆弱的,易逝的,就生命的整体 而言,他又是延绵不绝的,永久存在的。
作者为什么把追求爱情作为活着的第一条理由? 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爱情
可以带来狂喜;第二,爱情可以解除孤寂;第三,
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
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
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
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作者为什么追求知识? 一是可以了解人类心灵;二是可以了解星星为 什么发光;三是能够理解毕达哥拉斯思想的威 力。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 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
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 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写对生命的感悟,使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 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 接着用“不应该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 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 赞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 感情高亢,如金声玉振,给人以磅礴的力量。这样 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深入,同时使 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飓风( jù ) 深渊( yuān )
濒临( bīn ) 嘲讽( fěng )
【遏制】 阻止,禁绝。
整体感知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散文两篇课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散文两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a874360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c0.png)
学习了《永久的生命》这篇文章后,请简要谈谈你的感悟。 过去的岁月固然令人怀念,但不必惋惜。因为生命是没有
终点的,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它能 够创造新的生命,并快乐地生长着。生命是易逝的,消逝的 成为过去,永不再来;生命又是长久的,它会以新的姿态, 迎接新的生命的来临。所以我们要更加勇敢、更富热情地去 工作、生活,用我们的满腔热血唱出对生命的赞歌。
开头两段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对这句话进行了论述。首先,通 过对生命在时间中消逝的种种自然现象,让人对作者的这种观点 感同身受。接着,进一步提出人们在过去了的时间面前的无能为 力,即“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当然在时间面前的这种无 奈感并没有让作者意志消沉,他旋即看到了生命积极的一面,即 “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类文欣赏
紫藤 叶全新 你种下什么,你就得到什么。
在这棵我已种下十五年的紫藤树下,我开始思索。惜春
的人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可我喜欢“人间四月天”这样的 句子。因为闰月,今年春天来得迟,虽然是四月,阴历还
在二月,但不知为什么,这棵紫藤却开花了。
十五年前种下后,便年年盼它开花,一直盼到第五个 年头,已经有朋友说这是不是一棵公紫藤?一棵月季花确 实有公枝和母枝,但一棵花树也有公树和母树吗?我再一 次为这种简单的无知而困惑。是第五年春天将尽的时节吧, 在高大疏朗的花架上,紫藤已按照我为它设计的路线,或 者说按照阳光的引领,将它的身体不可思议地伸长,并生 出无数枝节,尽一切力量抓住它的机遇,抓住它在这块注 定了的土地上被种下了的命运,开始繁殖绵延。现在它已 是一位清淑的少女,抬头望去,青绿的细叶像它的心思一 样一天天地覆盖着这片天空。这心思终于以最美丽的姿态 出现了,它开花了!
2. (吉林中考,T23) 如何理解第5段“凋谢和不朽混为一 体,这就是奇迹”这句话的含意?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件:第15课《散文二篇》 (共26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件:第15课《散文二篇》 (共2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469781676c66137ee0619b6.png)
• 2.主题归纳 • 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 但就整体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 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我们 感谢生命,并以自己的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 3.写作特点 • (l)欲扬先抑,章法井然。 • 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如“过去 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采用欲扬先抑的写 作手法;然后再谈生命的永久,以小草、 小牛犊为例,从正面展开,指出“它却永 远存在”;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 的凯歌。
• 4.问题探究 • (1)第一段末尾写道:在这件事上“我 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 因为过去了的时间永远不再回来,任何 人都无法改变。我们个人的力量又是那样 的渺小,生命上的事情丝毫不能由我们个 人做主,只能“听天由命”。从这个意义 上来说,我们都非常可怜。
• (2)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 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 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生命 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不断给世界以色 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生命就是一个奇 迹,所以,作者赞美生命。
• 4.问题探究 •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 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而无 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如何理解 这三种感情间的关系? •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 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追求爱情,是因 为那里有人类所想象的仙境的缩影;追求 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
• 2.作者名片 •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 作家,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罗素与弗 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同创建了分 析哲学。他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 对逻辑学、数学、集合论、语言学和分析 哲学有着巨大影响。代表作品有《幸福之 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 分析》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5.《散文二篇》课件 (共54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5.《散文二篇》课件 (共5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a5499d8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85.png)
8
课堂·小结
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的生命是卑微脆弱 的,但就整体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 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同时要我们感谢生命,并以自己的全 部热情回报生命。
9
10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 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究竟为什 么而活着,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有 的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 间的匆匆过客;有的人搜故寻今,苦思冥 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今 天就让我们来看一看西方的一位伟人是 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他就是本文的作 者罗素。
18
伯特兰·罗素(1872—1970)
“为思想的自由和人道主义的理 想而写作”,《我为什么而活》
一文是他为晚年自传作的前言, 以其饱含情愫的如椽巨笔精要地 概述了支配他一生的三种强烈的
感情: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 以及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 心。
19
既然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而活着的 三个理由,就一定要问为什么。请同学 们从第二三段分别概括作者追寻爱情、 寻求知识的原因。
45
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 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 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46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实际上 表明这三种激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追寻、奋斗的 原动力,而“苦海”、“绝望”则表明这三种激情 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面对追寻 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人只能为自己的渺小感到无奈 甚至绝望。然而,因为这三种激情,使作者永远不 会放弃希望。
6
写法·指导
《永久的生命》在写法上,先谈 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 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 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三 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7
课堂·小结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精品课件:课件-15.散文二篇 (共47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精品课件:课件-15.散文二篇 (共4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3304cfb2cc58bd63186bd9d.png)
15 散文二篇
2019/7/11
1
1、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2019/7/11
2
导入新课
2019/7/11
3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 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 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 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 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吧!
永久的生命
2019/7/11
用“是,……而不是” 形成强烈对比,既观点鲜明,又 有节奏和气势使读者容易接受,又沁入心灵。
2019/7/11
12
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学生 自己探究,自由发言。
① 每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卑微、柔弱的,但整个人类的生 命却是无穷无尽的。
② 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但它是强大的, 永久不朽,不能被任何的艰难困苦所阻挡。
2019/7/11
42
五、课后作业:
阅读《外国名家随笔三则》
2019/7/11
43
思维拓展
罗素的一生,是在知识海洋愉快遨游、 不息求索的一生,
是激情澎湃、热情浪漫的一生, 是对人类的苦难充满同情、关爱的一生, 是丰富充实、精彩纷呈的一生。
2019/7/11
44
思索者
2019/7/11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 芦苇
2019/7/11
34
3、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 但是同情心却总把我带回尘世。
这句话点明了爱情、知识和同情心的内在联系。
在这里,作者用含蓄的,充满理性的话语表明了这三 者之间的关系:“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 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 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他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 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 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这一切都源于他
2019/7/11
1
1、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2019/7/11
2
导入新课
2019/7/11
3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 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 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 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 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吧!
永久的生命
2019/7/11
用“是,……而不是” 形成强烈对比,既观点鲜明,又 有节奏和气势使读者容易接受,又沁入心灵。
2019/7/11
12
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学生 自己探究,自由发言。
① 每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卑微、柔弱的,但整个人类的生 命却是无穷无尽的。
② 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但它是强大的, 永久不朽,不能被任何的艰难困苦所阻挡。
2019/7/11
42
五、课后作业:
阅读《外国名家随笔三则》
2019/7/11
43
思维拓展
罗素的一生,是在知识海洋愉快遨游、 不息求索的一生,
是激情澎湃、热情浪漫的一生, 是对人类的苦难充满同情、关爱的一生, 是丰富充实、精彩纷呈的一生。
2019/7/11
44
思索者
2019/7/11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 芦苇
2019/7/11
34
3、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 但是同情心却总把我带回尘世。
这句话点明了爱情、知识和同情心的内在联系。
在这里,作者用含蓄的,充满理性的话语表明了这三 者之间的关系:“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 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 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他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 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 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这一切都源于他
秋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同步课件:第15课 散文两篇(共10张PPT)
![秋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同步课件:第15课 散文两篇(共1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e9e28dc647d27284a73510c.png)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9/152021/9/15Wednesday, Septemb出的人谈话。2021/9/152021/9/152021/9/159/15/2021 3:00:50 A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9/152021/9/152021/9/15Sep-2115-Sep-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9/152021/9/152021/9/15Wednesday, September 15, 2021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9/152021/9/152021/9/152021/9/159/15/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9月15日星期三2021/9/152021/9/152021/9/15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9月2021/9/152021/9/152021/9/159/15/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9/152021/9/15September 15,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9/152021/9/152021/9/152021/9/15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9/152021/9/152021/9/152021/9/159/15/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9月15日星期三2021/9/152021/9/152021/9/15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9月2021/9/152021/9/152021/9/159/15/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9/152021/9/15September 15,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9/152021/9/152021/9/152021/9/15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达技巧分析
• • • • • • • 思路清晰 结构严谨周密 感情真挚 直抒胸臆 语言优美流畅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从而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和生动性)
• 思考:三种追求的顺序能否调换? • 明确:不能,这三种追求是按照境界、感 情的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排列的。对爱情 的追求是人本能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则 进了一层,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则深化到 了博爱的境界。
•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总结全文,“这就 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它值得活”。 • 思考:虽然罗素一生的追求常给他在人生苦 海上带来绝望,但他仍认为值得活,这体现 了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 热爱人类、热爱生活,具有博大胸襟和高洁 情怀的大思想家。
•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作者对其人生的 三大追求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对爱情的渴望
• 1、罗素渴望爱情的原因。 • 明确:(能够给人带来狂喜; 能够摆脱孤寂;看到古今圣贤 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 影。)
(二)对知识的追求
• 1、罗素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 • 明确:渴望了解人的心灵,知 道星星为什么发光,还有毕达 哥拉斯的思想。第一个方面的 知识,是有关人的;第二个方 面,实际上就是识。
永久的生命
学习目标
读一读
臼齿(jiù) 牛犊(dú) 疲倦(juàn) 凋谢(diāo) 洗涤(dí ) 茸毛(róng) 消逝(shì ) 毁灭(huǐ)
分析文章开头两段是如何围绕“过去了的时间 永不再回来”这句话进行论述的。
开头两段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对这句话进行了论 述。首先,通过对生命在时间中消逝的种种自然 现象,让人对作者的这种观点感同身受。接着, 进一步提出人们在过去了的时间面前的无能为力, 即“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当然在时间面 前的这种无奈感并没有让作者意志消沉,他旋即 看到了生命积极的一面,即“我们应该看到生命 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 同情心
• 罗素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是什么? • 明确:同情人类苦难包括同情 饥饿中的孩子;同情被压迫被 折磨者;同情无助的老人;同 情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 思考:其中哪一种追求令他最执着,也是 最重要的 ? • 明确:同情心。 • 爱情的获得和知识的追求使作者体验到了 如在天堂般的幸福,但世界上触目皆是的 战争、疾病、贫困和孤独又把他从天堂带 回尘世。而且如果没有对人类的同情心没 有爱和悲悯,追求爱情可能会产生爱情恐 怖主义;追求知识可能会成为灾难的帮凶。
本文揭示出这样一个哲理:个体的 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 生命是不朽的,所以我们要感谢生命, 并以自己的全部热情回报生命。这体现 出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我为什么而活着
人活着,为了什么?
• 一个人应当为活着而吃饭,而不是为吃饭而活 着。 ——莫里哀 • 人如果只靠吃饭活着,那饭就不叫饭,叫饲料。 — —佚名 • 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 但丁 • 人是为了自己的希望才活着的。——肖洛霍夫 •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 事物所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 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 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 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余华
• • • • •
1、罗素为什么而活着? 2、文章采用了什么结构? 明确: (爱情、知识、同情心) (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共 分为三部分。)
•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作者提出自己的三种 追求——爱情、知识、同情心。 • 思考:为什么罗素说这三种激情像飓风一样,在 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他吹来吹去,吹到濒临 绝望的边缘? • (“飓风”形象地说明这三种激情是作者在追求 过程中的原动力,而“苦海”和“绝望”则表明 这些激情在给他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安和 痛苦。人生不可能是完美的,一不可能一帆风顺, 当追求过程中遇到挫折,或面对更深的生命奥秘 时,人的确只能为自己的渺小感到无奈甚至绝 望。)
作者为什么说“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 迹”? 在这里,“凋谢”是“不朽”的生命的一个过 程,一个节点,生命正是通过不断凋谢、不断衰败 的过程来达到自身的“不朽”的。“凋谢”不只是 一个生命的终止,更是一个生命的开始,生命就是 在这样的一个条件下做到了“自身”永不休止的繁 殖、蔓延。“凋谢”与“不朽”,“短暂”与“永 恒”,就是这样互相促成,互相构成了一个“奇 迹”。
• 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 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 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他后来成为 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 “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 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 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 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 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 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 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