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课堂实录
天净沙优秀教学实录
天净沙优秀教学实录第一篇:天净沙优秀教学实录《天净沙*秋思》课堂实录及教后记转载2015-05-17 11:14:48《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该课获2014年(第八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初中组)一等奖上海市民办立达中学殷会荻/执教、整理一、初读:用朗读引起解读的兴趣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散曲小令《天净沙·秋思》,请一位同学把这首小令朗读一下。
(生朗读)师:可否对你刚才的朗读做一个自评?生:不是非常好。
师:哦,你自己不太满意?为什么呢?可否说得再具体一点?生:字音都读对了,只是有点不熟练,还不大投入感情。
师:说得很好,朗读诗歌一定要投入感情,你可以再试试吗?生(摇头):对不起老师,我想再准备一下。
师:没有关系,你先请坐,还有没有谁愿意试试?(生朗读。
)师:这位同学可不可以说说,你的朗读跟刚才那位同学有什么异同?生:我读得比他慢,因为我觉得这样比较好。
师:为什么呢?生:因为我觉得这首小令给人一种忧伤的感觉,读慢一点更能表达这种感觉。
二、解读:通过解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促进朗读的水平(一)从标题入手,初步体会这首曲的情感师:你说得很好啊!我们用怎样的语速去朗读一首诗歌,是跟这首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是有关系的,现在,我们还只是朦胧地感觉到这首小令有些忧伤,至于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忧伤?到底为什么忧伤?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读才能更深入地解读。
请问,你们平时阅读一篇文章会首先关注什么呢?生:先要看标题吧。
师:这位同学有很好的阅读习惯。
的确,阅读一定要先关注标题,因为标题往往会跟文章要写的内容或情感有关系。
(板书:天净沙·秋思)不过,这首小令的标题似乎跟我们平时所学的诗歌的标题不太一样,你们看出来了吗?生:这个标题分两个部分。
课下注释里说,前面的“天净沙”是曲牌,我觉得,后面的“秋思”才是标题。
师:说得好,看来课下注释必须得关注。
那么哪一部分跟这首小令的内容情感有关系呢?生:秋思。
初中语文次北固山下课堂实录
初中语文次北固山下课堂实录初中语文次北固山下课堂实录1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两首诗歌2,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名句所包含的生活哲理3,把握诗歌的意境,并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情分析基础一般,但比较配合老师3重点难点1,背诵两首诗歌2,分析诗歌中所包含的生活哲理3,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同学们小学时候学过李白的《静夜思》,大家还记得吧?(请同学齐声背诵该诗)诗歌体现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呢?(思乡之情)古时候通讯、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
许多诗人将这种思乡的感情倾泻于笔端,留下了许许多多流传千古的佳句,而乡愁也成为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两首关于乡愁的诗词。
活动2【活动】学习《次北固山下》(一)简单介绍作者王湾,唐代诗人,字号不详。
洛阳(今属河南)人。
玄宗先天年间(712~713)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
王湾“词翰早著”,《全唐诗》存诗十首,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次北固山下》。
这首诗是诗人中进士次年出游吴地(今苏州一带)时,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所作。
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逝,油然而生思乡愁绪。
(二)听名家诵读,感受语言之美并正音,注意朗读节奏。
(三)学生自由朗诵诗歌(四)理解诗题“次北固山下”的意思提示:次,停泊的意思,诗题即停泊在北固山下,点明诗歌的内容是写人在旅途中,诗歌是作者在旅途中所作。
(五)理解诗歌主题,品味诗歌语言(该环节由老师边读诗边讲解,并与学生互动学习)活动3【讲授】理解诗歌主题,品味诗歌语言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作者乘着一叶扁舟在绿水中前进,他要驶向青山,而思绪已飘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在这里,诗人为什么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提示:“客路”即驿道,在青山之外,表明船到镇江后,诗人还要乘驿车到其他地方去,暗含旅途奔波之意,章法上引出尾联“乡书何处达”,表达自己羁旅思乡的感情。
天净沙·秋思课堂实录 人教版(精品篇)
天净沙.秋思课堂实录上课地点:绍兴市委党校,绍兴市建功中学初一学生。
一、请同学背诗,生齐背:钱塘湖春行、次北固山下、观苍海二、上课,师生互致问候三、记录师:其实大家已学过这首诗了,那么今天上课之前就请大家先来讨论一个问题,:古代的作品是很多的但流传下来的却不多,什么样的伤口会让人记住呢?生1:论语、四大名著生2:作者用心体验与写出来的作品。
生3:语言朴实不华非常优美的作品。
生4:通俗的老少偕宜的作品。
生5:境界高,内容丰富思想健康。
生6:表达一定的思想,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这个学生讲得比较全面,不能全部记下来了。
)师:好了够了,能达到这个要求的作品已然不多了。
师:展示《枫桥夜泊》,生:生齐读。
师:展示张晓枫的《不朽的失眠》同时重点指出一句“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为我们一语道破”生:齐读这一句话。
师:今天我们将学习的就是这样的一首诗生:齐读《秋思》,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并体会感受。
生:自由读课文生1:深深的思乡之情。
生2:一种悲伤生3:用了一种对比的手法,点出了思乡之情。
师:你们是否经历过旷野中独自一人牵着马,是一不可能的推着自行车吧,在残阳西下后的感受,有否,有的话请谈一下。
生:我的家乡在辽宁,那一次我一个人坐火车来绍兴时,在中间转车,当时只有我一个人心情与这种情况差不多。
师:是啊!这首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感受,但是你们是如何从这首诗中读出这种感情的。
生1:从夕阳西下,读出来,因为这是一个大的背景。
生2:因为我知道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是一个悉怅的作家。
师:元曲未必是愁怅的。
生3:谴词用句方面,如枯、老、昏,体现悲哀。
师:对,还有夕阳的色彩的特点生4:末句,衬托出断肠人在天涯。
师:你说到这儿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的特点。
师:引入对这句话的的两种不同的意见。
(1)、是温馨的,从中可以想见美好的家乡。
(2)、是冰冷的,苦寒冷而寂寞请大家讨论,哪一种说法更准确,请大家随意的讨论一下,(师深入学生中参加讨论)师:请支持前一的举手(大部分),支持后一种的举手(1人)师:请持后种意见的人先发言。
《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
《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第一篇:《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感受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
2、通过“读、写、改”等实践活动,理解散曲用“典型、重叠”的意象传情的写作方法。
3、赏析书法、吟诵作品,感受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一、起——理解单个意象之美师: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被誉为是文学史上几大高峰。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被称为是元散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写的一首元散曲中的小令,题目叫作《天净沙.秋思》(出示题目)师:天净沙是曲牌名,后面的秋思是它题目,中间用一个小圆点隔开来。
我们一起来把这首小令的题目和曲牌名读一下,预备齐!生齐读师:这首小令被称为是“秋思之祖”,它为什么在历史上有这么高的评价呢?我们今天先来细细的品味。
同学们手头也有课文纸,屏幕上盛老师也打出来了,你自个小声的读上几遍,我们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读正确,读流利。
这个要求不高是不是?赶紧开始吧。
生自由朗读师:这么快就读好了?一个人来读,谁?手举得高一点。
生读师:不错,读正确,读流利这个要求已经做到了。
如果你在读的时候稍稍有些停顿,那就能读出味道来了。
谁再来读读?生读师:你们有没有听出一种拖音,一种停顿,有没有听出来?有些味道出来了!咱们一起把这首小令来读一读。
生齐读师:恩,第一次读就能读这么好,已经很不容易了。
同学们,你们在读这首小令的时候,从里边读出了哪几种景呢?赶紧把它圈出来。
师:请您把圈出来的景报出来!然后盛老师帮助你把它贴到黑板上。
生:枯藤师:你说一个我贴一个。
生: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师:人也是景物中的一种,盛老师把它括出来。
谢谢你,你们是不是把这么多的景都画出来了。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刚说到了,这小令当中有一条路,在古代的路叫“道”。
那么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呢?我们放一个视频帮助你们联想。
播放视频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一条怎样的路?你能不能用一个自己的词语来概括一下。
《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课堂实录(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
萦绕于心的乡愁——《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的课堂实录情境导入:师:我先请大家欣赏一首诗歌,看完后告诉我们你的感受。
(课件展示视频余光中的《乡愁》)(欣赏完后)谁来说一说你的感受?生1: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思念之情。
生2:表达了作者心里那种感受。
师:什么感受?生2思乡、思家人。
生3:作者思念朋友、思念家人。
师:你们都说到了老师的心坎里了。
咱们可以从这首诗中提炼出一个主题,那就是(学生齐说):乡愁。
是啊,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
今天,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两首“思乡的诗”,题目是:生:齐说,《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教学过程:师:看大屏幕,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
(板书:吟读、美读、背读、说读)生:齐念:1.吟读,学会朗读诗歌的方法;2.美读,了解诗歌大意;3.背读,积累丰富词汇量4.说读,让神思飞扬。
师:今天的任务很明确,那什么是吟读呢?就是在大声朗读的过程中,要模仿古人,仿佛时空交错,你现在已经是一个远行的游子了。
给大家一分钟的准备时间,请同学来吟读。
开始吧!女生1:吟读《次北固山下》男生1:吟读《天净沙秋思》师:咱们先不点评。
老师再请出两位“大诗人”读,认真听,并试着划分停顿节奏。
(播放诗歌朗读的视频)欣赏完了,咱们来点评一下刚刚四位诗人的吟读吧!谁来点评呢?生1:我觉得徐福林语速读得太快。
师:那这首诗歌适合用什么样的语速来读呢?生1:应该使用稍慢的语速。
再来点评生2:我觉得徐福林读得感情不是很悲伤。
师:你能读一下这首诗吗?用慢一点的语速。
生2:开始读。
师:这一次读得比较慢了。
情感也发挥得比较好。
怎么没有点评第一首诗的?生3:她读的节奏很好,情感很丰富。
生4:虽然第一首诗歌读得感情丰富,但是和大屏幕中的诗人相比还差一点。
师:同学们的点评都很中肯,说到节奏,来看一下老师划分的节奏和你们划分的节奏有什么不一样的。
(出示课件),所以说,读诗要有技巧,需要注意什么呢?生1:要注意节奏和情感。
次北固山下课堂实录
《次北固山下》课堂实录师:离愁别恨,自古有之,古代交通不发达,人事淹蹇,音书滞阻,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由此乡愁成了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
现在学的这首诗,就是写乡愁。
我们要学习诗歌的朗读方法,在读中去理解诗的意蕴。
请同学们先读诗,扫清一下字词。
(学生读书,老师板书题目。
)生:我对第一句的意思不太懂。
师:我们先弄清“客路”、“青山”的含义。
生:客路是旅途的意思,青山指北固山,就是“外”这个字不大理解。
师:不懂不要紧,读后一句就可以有些眉目了。
诗人这时在旅途中是步行,还是乘什么交通工具?生:诗人是乘船在江中,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师:很精当,读懂了诗的意思,而且也理清了诗的特殊的结构形式。
而且把“外”和“前”的意思也说清楚了。
我有一问题不懂,想请问一下同学们,诗人的家乡在何方?生:是洛阳人,课文下面的注释已经说明了。
生:(补充)老师,其实诗中就有答案。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师:看来对一个问题可以从多个途径去解决。
看注释,是学会查资料的方法;读诗句,是学会深读课文的方法。
孤身一人在南方,远离家乡,你们能体会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生: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因为与“乡书”、“归雁”遥相响应。
师:感悟颇深,说出了诗中的妙处。
我想问一下,诗人行船江上,又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读一下诗吧!(学生读诗,并且讨论。
)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风平浪静,帆端端正正地挂在桅杆上。
师:说得多么有诗意,同学们能指出这两句诗中哪几个字用得好?生:我想有这四个字:平、阔、正、悬。
因为老师经常提醒我们写文章注意动词的使用。
师:我们知道了船行江上的情景,诗人行舟又是什么时间呢?(学生读诗讨论。
)生:有些糊涂,里面点了几个表时间的字:日、夜、春、旧年。
好像有些矛盾,不好回答。
师:我们先疏通一下几个词。
《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借鉴教师课堂教学经验
《天净沙·秋思》教学实录:借鉴教师课堂教学经验在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教学经历中,我发现:“天净沙·秋思”作为高中语文必修的一篇课文,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存在着诸多困难。
教学实录中,我结合了自身的教学经验,采用直观化、情感化、互动化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了《天净沙·秋思》的意义,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教授《天净沙·秋思》,我在教学前做了大量的准备,了解了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研究了相应的课件及教学案例,准备了教学计划和教学资料,以此提前做好了教学准备。
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我决定采用直观化、情感化、互动化的教学方法,以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天净沙·秋思》的内容和深刻意义。
二、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介绍诗人,以及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天净沙•秋思》的背景和作者,为学生理解诗歌和深刻意义打下基础,并引导学生进入主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讲解课文通过让学生逐句阅读,然后翻译,梳理每句话的意思,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天净沙·秋思”的深刻内涵。
3.分析诗歌的意义通过学生的翻译和我的指导,分析整首诗的情感、情调,以及主要表达的思想。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借用自己的情感,更好地理解诗歌。
4.辅助教具使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天净沙·秋思》的相关图片和音频。
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5.诗词朗读与表演通过饱含情感、抒发感受的诵读和表演,让学生真正地沉浸在诗歌的世界中,领会诗歌之美。
让学生可以通过感受诗歌的意义,表达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6.小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通过小组内讨论和合作,共同理解和掌握《天净沙·秋思》的深刻意义。
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不仅可以引导他们理解和掌握更好,《天净沙·秋思》的深刻意义,也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本节课主要包含以下两首古代诗歌:
1.《次北固山下》:通过对王湾的这首诗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唐代边塞诗的风格特点,品味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 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诗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 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 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古代诗歌的美,分析其艺术特色,并探讨如何在现代生活中欣赏和应用。
5. 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解析诗歌,锻炼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使学生在表达中提升个人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次北固山下》的诗意:重点讲解诗中的关键字词,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让学生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观描绘表达情感。
- 鉴赏《天净沙·秋思》的意象:强调诗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意象的运用,分析其如何构成一幅秋日思乡图。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古代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它通过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特定的格律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它是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诗人的内心世界。
2. 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这两个具体的案例。这两首诗分别展示了唐代边塞诗和元曲小令的特点,以及诗人如何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思乡之情。,让学生掌握元曲的基本知识,体会诗人借景抒发思乡之情的表达方式。
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课堂实录
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课堂实录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课堂实录读诗,可以抓诗眼,也可以单刀直入,抑或闲庭信步。
这首诗的教学属于后一种,教学很险。
对于此诗,学生一开始起步非常地艰难。
除了从最后两句感受到诗人的乡愁外,课堂似乎停滞不前。
学生很难从轻松的笔墨里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沉重。
我给了他们时间,当一个学生点开孤独的时候,似乎一下子大家的思路都被打开了。
于是字里行间,他们的眼睛亮亮的。
让我第一次感受到王湾诗歌的魅力,也发现这群孩子的可爱。
课堂上,激动时,我的眼眶甚至有了泪水。
这里感谢张丽那天的质疑与探讨,如果没有她的问题,也许这首诗的路程很难开启。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许可以从这个角度阐释吧。
生读诗师:你觉得诗人此时的情感是怎样的?生:他在思念家乡,内心是伤感的。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呢?生:“乡书”是家信,他在请求大雁给他送信,所以是思乡了。
师:她干嘛不求飞鸽,要求大雁呢?生:大雁在古代代表一种相思,飞鸽有点现代感,和古诗很不和谐。
师:是的,古代有“雁足传书”,这就是诗歌语言的典雅之美,你的感觉很对。
他凭什么就认为这是一只归雁呢?“归”字里有什么深藏的东西?生:因为诗人太想家了,他看到雁,就情不自禁地认为这是一只归雁。
师:好一个“情不自禁”,想家的深情让他不由自主地认为这是“归雁”了。
在最后两句还有哪一个词可以体现“我”的思家情浓呢?生:“何处”,因为他在海上,四顾茫茫,都不知道家在何方。
越不知道就离家越远,离家越远就越思念家乡。
你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一下诗句的意思吗?生:四顾茫茫,我的家乡,你在哪里啊?我的家书该送往何方?归去的大雁啊,请你把我这封信送到洛阳边上我的家吧。
师:一字字,一行行,看似无理,字字情深!让我们深情地读一读最后两句。
(生读。
)师:可是,老师有一个朋友说,这首诗最后两句很明显传递了思念家乡,可是前面六句话的景物描写非常明朗,它和《天净沙.秋思》里的“断肠人,在天涯”比起来,王湾的思念之情显然要淡得多,他的思乡只不过是淡淡的乡愁而已。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设计1《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设计近年来,文学课程的教育教学趋势正在转变中,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创造力,因此,针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方式也随之有所改变,不再是单纯的注重文学知识点的传授,而更加多元、全面和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培养。
本文将以清代诗人文学家林则徐的两篇代表作——《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为例,给出一套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表层意义,抓住文章的主旨2.发现课文中的文学特点及修辞手法3.阅读作品,并感受文章的意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4.通过这两篇代表作品的阅读,培养学生对文学的重视和对文学理解的方法、思路的锻炼,提高其文学综合素养。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次北固山下”篇1.导入:篇首略读与欣赏——为学生传达出一种淡远、恬静的清雅和怡人的感受。
2.朗读与独立思考:请学生独立朗读,然后思考这篇文章为什么被誉为“古文名篇”、它具有哪些文学特点等。
3.信息收集:请抓住本篇的句子从中获取林则徐的思想、情感。
并请学生背诵林则徐的经典名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
4.课外阅读挖掘:通过查询资料和延伸阅读,对本篇作品以及作者林则徐进行更深入的了解,探讨与本篇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前因后果。
5.拓展思考:根据学生的兴趣问答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
第二课时:“天净沙秋思”篇1.导入:篇首略读与欣赏——讲述绿柳如烟、红桥印水的美景,让学生产生共鸣,将情感融入到阅读中。
2.朗读与独立思考:请学生独立朗读,然后思考这篇文章为什么被誉为“古文名篇”、它具有哪些文学特点等。
3.文学特点与修辞手法剖析:讲授文学修辞手法、并请学生寻找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特点,进行简要阐述和对比。
4.直指人心:通过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深入解读,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深层意义,使学生产生共鸣。
《次北固山下》教学实录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
《次北固山下》课堂教学实录乡愁是春日飘飞的柳絮,乡愁是山林如练的晨雾;乡愁是绵绵如丝的长长的铁轨,乡愁是落日天际的一叶孤舟;乡愁是羁旅途中扬起的灰尘,乡愁是明月下窗口仰视的双眸。
思乡是人类最美的情感,它在岁月的心河中愈酿愈香。
在新课程标准环境下,如何进行古诗文的学习,如何引导学生品尝这一香醇佳酿,下面的案例为我们作了一些大胆而有益的尝试。
首先,我想谈一下这次案例的有关背景。
《次北固山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代诗歌》中的一首唐代律诗。
该单元以“自然”为主题,以三个维度为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领略美的景物,感受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
我校语文组针对课标实验开展了系列教改活动,“单元整体感知”和“单元整合与反思”是最常规的学习活动。
在“单元整体感知”学习中,我自行设计了一次以“思乡”为主题的小型综合性学习活动。
他们分组搜集的资料包括:1,关于“思乡”的感人的故事;2,古今中外以“思乡”为主题的诗歌;3,吟唱游子思乡的歌曲,并学唱其中的一两首。
课前,根据学习难点,我有目的的通过长途电话请教了江苏镇江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其间,适逢一同学于镇江出差,时值岁末,嘱其亲临北固山,以证实并描述“潮平两岸阔”之实景,释“海日生残夜”关于写景虚实之疑。
另外,在备课时,根据我对“风正一帆悬”的理解,我怀疑书中插图关于“帆向”的错误。
我在长江边长大,父亲是这方面的行家。
于是,我多次打电话向一辈子都未离开过江水河水的父亲请教,请教桅杆所在的位置,请教帆的悬挂技巧及升扬降落旋转的原理,请教风向、帆向与船行方向之间的关系。
在自己这一结论得到证实后,我欣喜万分。
然后,与学生一起找到了几只作为艺术品的帆船,其中有一个模型令我非常满意,因为它的桅杆悬挂与我父亲所讲的一样,帆的方向是可以自由旋转的。
下面的案例描述,我是按照这次课堂学习活动的六个流程进行的。
《次北固山下》课堂实录(5篇)
《次北固山下》课堂实录(5篇)第一篇:《次北固山下》课堂实录《次北固山下》课堂实录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钟焕斌乡愁是春日飘飞的柳絮,乡愁是山林如练的晨雾;乡愁是绵绵如丝的长长的铁轨,乡愁是落日天际的一叶孤舟;乡愁是羁旅途中扬起的灰尘,乡愁是明月下窗口仰视的双眸。
思乡是人类最美的情感,它在岁月的心河中愈酿愈香。
在新课程标准环境下,如何进行古诗文的学习,如何引导学生品尝这一香醇佳酿,下面的案例为我们作了一些大胆而有益的尝试。
首先,我想谈一下这次案例的有关背景。
《次北固山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代诗歌》中的一首唐代律诗。
该单元以“自然”为主题,以三个维度为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领略美的景物,感受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
我校语文组针对课标实验开展了系列教改活动,“单元整体感知”和“单元整合与反思”是最常规的学习活动。
在“单元整体感知”学习中,我自行设计了一次以“思乡”为主题的小型综合性学习活动。
他们分组搜集的资料包括:1,关于“思乡”的感人的故事;2,古今中外以“思乡”为主题的诗歌;3,吟唱游子思乡的歌曲,并学唱其中的一两首。
课前,根据学习难点,我有目的的通过长途电话请教了江苏镇江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其间,适逢一同学于镇江出差,时值岁末,嘱其亲临北固山,以证实并描述“潮平两岸阔”之实景,释“海日生残夜”关于写景虚实之疑。
另外,在备课时,根据我对“风正一帆悬”的理解,我怀疑书中插图关于“帆向”的错误。
我在长江边长大,父亲是这方面的行家。
于是,我多次打电话向一辈子都未离开过江水河水的父亲请教,请教桅杆所在的位置,请教帆的悬挂技巧及升扬降落旋转的原理,请教风向、帆向与船行方向之间的关系。
在自己这一结论得到证实后,我欣喜万分。
然后,与学生一起找到了几只作为艺术品的帆船,其中有一个模型令我非常满意,因为它的桅杆悬挂与我父亲所讲的一样,帆的方向是可以自由旋转的。
《天净沙 秋思》课堂教学实录
《天净沙秋思》课堂教学实录教材分析:两首古诗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古风”和”近体诗”两种诗歌体裁的根底上所要学习的内容,它们是宋词和元曲中的经典之作,为学生领会和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供了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课例。
学生分析:属年级第一层次班,感悟能力强,思维比拟活泼。
设计理念: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情之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欣赏这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的古诗朗读能力,学会如何阅读欣赏古代诗歌。
教学流程:师:诗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
[投影课题并板书:《西江月》(词)、《天净沙.秋思》(散曲)]师:我们知道古代诗人往往借助唐诗、宋词、元曲等多种古诗体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那么,这两首古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呢?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这两首诗歌,细心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和感情。
生:自由朗读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那么,这两首诗歌分别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生:(应答热烈)(答案众多,但都言之有理)师:都答得很好!我想请两位同学读一读这两首诗歌,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西江月》是怎样来抒发作者的快乐喜悦情感的,《天净沙秋思》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悲伤情调呢?生:(踊跃举手,一生起来高声朗读第一首)师:同学们觉得这位同学读得怎样?生:(对此进展评议,并纠正两个错误读音:见、社。
)师:第二首谁来读?我希望读的同学能改正刚刚出现的一些缺乏之处,争取读得更好,谁来?生:(踊跃举手,一生起来高声有感情朗读,完毕,全班学生用掌声给予充分肯定)师:同学们的掌声已经说明了你读得很棒!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们成功地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由此可见,通过朗读,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这两首诗歌有没有直接写到悲伤、喜悦?生:没有。
师: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两种感情的呢?生:借景抒情。
《次北固山下》教学实录
《次北固山下》教学实录《次北固山下》教学实录师:在正式上课之前,先请大家看一个视频。
(播放视频:西单女孩任月丽《想家》)师:在除夕之夜,西单女孩用歌声表达了自己对家的思念之情。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古诗《次北固山下》,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打开书本翻到这首诗。
我们认识一下作者王湾,他是唐朝洛阳人,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
他成名很早,但留下来的诗不多,《全唐诗》仅存十首。
大家齐读一下这首诗。
(学生齐读)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学生自由朗读)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听老师读一次,请注意听节奏。
(老师范读)师:同学们听出节奏了吗?生:应该这样停顿: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师:很好!同学们按照这个节奏读读。
(学生按节奏朗读)师:这首诗到底讲了什么内容呢?同桌间讨论交流下。
(学生自由朗读并互译古诗)师: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吧?有没有同学给大家说说?生:作者在青山下,坐在荡漾在绿水上的小船上,潮水上涨,两岸显得更加宽阔,风向正顺,船上正悬挂着孤帆。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春天气息进入江南,写好的家书如何才能传到家人手中?只有托给北归的大雁带到洛阳去。
(学生鼓掌)师:意思把握得很准确。
同学们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次齐声朗读一遍古诗。
(学生齐读)师:这首诗哪些句子是写景?哪些是抒情?这是什么写作手法?生:“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是写景,后面的是抒情。
师:声音很洪亮,同学们赞同吗?生:赞同。
师:能不能再思考思考。
生:我不同意,我觉得有写景,同时也表达了一种情感。
师:什么情感?生:诗里有“海日”、“江春”这些代表着希望,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师:讲得很有道理,那我们能不能把这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读出来呢?大家试试看。
《天净沙秋思》课堂实录
《天净沙秋思》课堂实录[课堂实录]课前交流:教师板书“秋”字师:看到这个“秋”字,你能想到什么词?生:秋收冬藏、果实累累师:一个秋字,让大家想到了或喜或悲的画面,这就叫“境由心生”啊。
一、学习《天净沙秋思》,感受悲秋(一)导入:师:秋在古人的眼里,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马致远写的元曲《天净沙秋思》(板书)元曲,是在宋词的基础上,结合民间谣曲形成的新诗体,句句押韵,非常易于传唱。
词有词牌名,曲有曲牌名。
“天净沙”就是这首元曲的曲牌名,“秋思”才是题目。
(二)、初读:师:请同学们放声自由地朗读这首《天净沙秋思》,把它读通读顺,结合下方注释,试着理解感受。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你的朗读能力?生朗读,相机评价。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景,景中有诗。
在这首元曲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呢?请拿起笔,用圆圈在书中表示出来。
生边读边画。
师:谁来说说有哪些景物?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师:前面三句,你发现了什么?生:每句六字,两字一景。
师:刚才老师说到元曲有着句句押韵,易于传唱的特点,现在,老师读前面,你们读后面,感受元曲的押韵。
师生对读。
师:读着读着,你有什么感受?生:我感受到凄凉。
生:我感受到作者很悲伤。
生:我感受到作者很孤独。
师:这些感受都集中在诗中的哪个词上?生:断肠人(三)、品析词句,感受“断肠”师:断肠人,是真的肠子断了吗?那是什么?生:形容人悲伤得肠子都要断了。
师:说到这里,你想知道什么?生:马致远为什么这么悲伤?师:是呀,他何以如此悲伤呢?师出示相关文字,了解作者的生平,怀才不遇。
师:是啊,这是一个仕途不顺,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四处漂泊的游子啊。
境由心生,于是,独行寒秋的他所看到的一切便会勾起他的断肠之痛。
下面,请听老师来读一遍,你们边听边想,你从哪些字眼、词语、句子里看到了作者的悲伤。
生:枯藤老树昏鸦出示课件:藤,是的藤,树,是的树,鸦,是的鸦,穷困潦倒、四处漂泊的游子看到这些,内心多么。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教案教学设计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两首诗歌,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其诗意、诗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两首诗歌,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两首诗歌的意境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两首诗歌的主题、意境、情感等方面的异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 讨论交流法: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景教学法: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和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验诗歌的美。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王湾和马致远,以及《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的背景。
2. 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两首诗歌,感受其韵律美。
3. 翻译诗歌:让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容。
4.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从主题、意境、情感等方面对比两首诗歌的异同。
5. 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分享彼此的见解。
6. 总结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两首诗歌,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2. 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的理解和感受。
3. 推荐一首与本节课主题相关的诗歌,下节课进行分享。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设计(续)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认识古代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王湾和马致远的诗歌,以及期其他诗人的作品,拓宽文学视野。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教案教学设计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两首诗歌,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其基本内容,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哲理;《天净沙秋思》中“断肠人在天涯”的悲凉情感。
2. 古代诗歌的韵律、节奏及意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境和哲理的把握。
2.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用词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
3. 采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介诗人王湾和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哲理。
4. 对比分析: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就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哲理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写作鉴赏文章的质量。
3. 自主学习能力: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初一上教案次北固山下、天净沙
课 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共1课时第1课时
班级
2 7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次北固山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
“诗以言志,歌从心起。”在古代,文人墨客都喜欢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学过很多绝句,如《春晓》、《静夜思》等,也学了《观沧海》这首乐府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律诗,那什么是律诗呢?(介绍律诗小知识)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诗意:旅客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延伸,“我”正在绿水中行船向前。
设问:在这里,诗人为什么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明确:“客路”即驿道,在青山之外,表明船到镇江后,诗人还要乘驿车到其他地方去,暗含旅途奔波之劳苦。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常用来形容社会安定繁荣)
设问:这句诗被前人评价为“形容景物,绝妙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明确:(1)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和“入”两个动词使之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散黑暗;江春在旧年将尽时闯入人间,将赶走严冬。(语言上炼字炼句)(2)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时间过得真快,美好的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事情总会向前发展。
明确: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居他乡,久不得归,心中十分惆怅。正好此时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于是诗人触景生情,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了。在此,诗人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思乡之情得到了最好的升华。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1.设问:《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些句子属于写景?哪一句直接抒情?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萦绕于心的乡愁
——《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的课堂实录
情境导入:
师:我先请大家欣赏一首诗歌,看完后告诉我们你的感受。
(课件展示视频余光中的《乡愁》)(欣赏完后)谁来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1: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思念之情。
生2:表达了作者心里那种感受。
师:什么感受?
生2思乡、思家人。
生3:作者思念朋友、思念家人。
师:你们都说到了老师的心坎里了。
咱们可以从这首诗中提炼出一个主题,那就是(学生齐说):乡愁。
是啊,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
今天,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两首“思乡的诗”,题目是:
生:齐说,《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
教学过程:
师:看大屏幕,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
(板书:吟读、美读、背读、说读)生:齐念:1.吟读,学会朗读诗歌的方法;2.美读,了解诗歌大意;3.背读,积累丰富词汇量4.说读,让神思飞扬。
师:今天的任务很明确,那什么是吟读呢?就是在大声朗读的过程中,要模仿古人,仿佛时空交错,你现在已经是一个远行的游子了。
给大家一分钟的准备时间,请同学来吟读。
开始吧!
女生1:吟读《次北固山下》
男生1:吟读《天净沙秋思》
师:咱们先不点评。
老师再请出两位“大诗人”读,认真听,并试着划分停顿节奏。
(播放诗歌朗读的视频)欣赏完了,咱们来点评一下刚刚四位诗人的吟读吧!谁来点评呢?
生1:我觉得徐福林语速读得太快。
师:那这首诗歌适合用什么样的语速来读呢?
生1:应该使用稍慢的语速。
再来点评
生2:我觉得徐福林读得感情不是很悲伤。
师:你能读一下这首诗吗?用慢一点的语速。
生2:开始读。
师:这一次读得比较慢了。
情感也发挥得比较好。
怎么没有点评第一首诗的?
生3:她读的节奏很好,情感很丰富。
生4:虽然第一首诗歌读得感情丰富,但是和大屏幕中的诗人相比还差一点。
师:同学们的点评都很中肯,说到节奏,来看一下老师划分的节奏和你们划分的节奏有什么不一样的。
(出示课件),所以说,读诗要有技巧,需要注意什么呢?生1:要注意节奏和情感。
生2:读诗的时候速度要慢。
师:情感和语速,是读诗必须注意的一个因素。
同学们看大屏幕,看老师给你们归纳的规律。
(课件展示),也可以看导学案,自己读一读。
(看完后),在技巧的指导下,我们再读,这次分男生和女生来读。
先请女生读吧!
女生:齐读《次北固山下》。
男生:齐读《天净沙秋思》。
师:这一次读得比第一次读不论是情感上还是节奏的把握上都有进步了。
希望大家以后学会借鉴这种方法读诗。
诗歌还需要“美读”,你能拿起手中的笔,将诗歌扩展为一幅优美的画面呢?
生:能。
师:任选这两首诗中你最喜欢的一两句进行扩写。
先看老师写的:(出示课件)咱班里谁读得最好呢?
生:(齐说)张美贞。
师:读得真美啊!下面,你们先自己写,写完后小组讨论交流,选出写得最好的,并请读得最好的进行展示。
生1:我选择“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一句话来扩写。
夕阳如流星般陨落,向山的那边滑落,当它即将落到地面时却猛地停住了,似乎产生了对大地的不舍。
无论如何不舍现实总是现实,夕阳始终是逐渐深陷深陷。
夕阳旁的晚霞羞红了脸,变成了赤红色,美得热烈美得惊心动魄,一个人的背影被拉得很长,黑暗中映出了一片悲伤,这人一定是遇到了什么伤心事,断尽了心肠,哭干了眼泪。
师:主要是描写了夕阳,美丽的悲伤啊!(又选择了两位学生的作品展示并点评)师:这个环节大家似乎意犹未尽,还想写的自己写在日记本上。
好的诗歌我们还应该背下来,如何背?先来讨论两个话题,从中任选一个:(课件展示)话题一:诗歌中有哪些景物?作者赋予这些景物什么特点?
话题二: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师:各抒己见:请你们小组任选一个话题,讨论。
(5分钟过后)
生1:《次北固山下》青山、行舟、潮水、海日、归雁等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等
这些景物上都有了作者的情感,思念家乡的情感。
生2:相同点:都有思乡情结,不同点是《次北固山下》前边几句比较乐观,最后才说思乡。
而《天净沙秋思》情感悲伤,思乡之情很浓厚。
师:回答得很好,思乡程度的不同,但是情感都是一样的真实。
看一下老师总结的答案。
(课件展示)。
每组内的记录员把答案记下来。
其他同学开始背一首诗《天净沙秋思》。
(学生准备了3分钟)
生:齐背。
师:已经背得很流利了。
课下把另外一首诗也背过。
是啊,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他们对故乡的眷恋。
在这种氛围下,请你对诗人说话吧!(出示课件:说读要求)。
师:举例说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在清明时节雨雾纷纷的时候,诗人啊,你是不是打着伞在山中的小路上行走?
下面准备和第二首诗《天净沙秋思》的作者对话。
生1:在这余晖脉脉的时候,诗人啊,你是不是想起了远方亲人,看到那炊烟,是不是想起了家中的饭菜?
师:有生活的气息,将冰冷的乡愁化为暖暖的热流。
……
(又找了三位同学的作品进行展示,每个老师都做点评。
场面很激动)
师:大家的想象力很丰富啊!课下,大家把想和王湾说的话写在作业本上。
最后
咱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朗读余光中的《乡愁》。
(读完一遍后,学生的协调不是很好又让学生读了一遍)。
就让我们陶醉在这淡淡的乡愁中把!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