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第一学期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原生动物应激性:指一切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所发生的反应。

包囊:低等动物在环境恶劣时分泌出一种蛋白质薄膜包围于体外。

原生动物在不良环境下,虫体会分泌一种保护性胶质将自己包裹起来,形成包囊。

卵囊:有些原生动物受精后的合子分泌出的一些物质,把自己包住,虫体就在其中分裂繁殖。

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的新个体分类有性生殖: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接合生殖:某些真菌,细菌,绿藻和原生动物进行有性生殖时,两个细胞互相靠拢形成接合部位,并发生原生质融合而生成接合子,由接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光合营养:在细胞质中,有大量的卵圆形的叶绿体,含有叶绿体,因此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过多的糖类以类淀粉粒的形式储存在细胞质中的自养营养方式吞噬营养:原生动物通过胞口吞食其他生物或有机碎片,食物由临时性的膜包围形成食物泡,食物泡在细胞质内被消化和吸收的营养方式。

渗透营养:生物体通过体表渗透吸收周围呈溶解状态的物质,称为渗透营养(osmotrophy),也称为腐生性营养.与吞噬营养合成异养裂体生殖:发生在原生动物的孢子纲动物内(间日疟原虫)的生殖方式,即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schizont),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小个体,每个小个体就称为裂殖子或潜隐体孢子生殖:孢子生殖是结合子在进行减数分裂之后所进行的分裂生殖,也是单倍体时期。

合子形成后能分泌一个很厚的外壁,成为卵囊(oocyst),在卵囊内经过多分裂又形成许多孢子(spore),每个孢子或者不分裂,或者再分裂成2、4或8个子孢子,以后卵囊破裂,子孢子逸出成为传播阶段。

裂殖子:见“裂体生殖”扁形动物原肾管:是很多两侧对称的无脊椎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纽形动物、内肛亚门苔藓动物)的主要排泄器官,在身体两侧由外胚层内陷而成的网状多分支的管状系统,是由焰细胞、毛细管、排泄管和排泄孔所组成,分布遍及全身。

(完整word版)动物学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动物学名词解释

1、组织:是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相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构成的。

2、器官:是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

1. 辐射对称:是指通过身体的中轴可以有二个以上的切面把身体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

2. 两辐射对称:某些腔肠动物,通过中轴,只有两个平面把它们的身体切成相等的两半。

3. 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消化腔内水的流动,可把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兼有循环作用,故也称为消化循环腔。

4.刺细胞:是腔肠动物所特有的,每个刺细胞有一核位于细胞的一侧,并有囊状的刺丝囊,囊内贮有毒液及一盘旋的丝状管,对捕食和防御起作用。

1.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只有一个切面能把身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个部分。

2.皮肌囊:肌肉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形成的体壁成为皮肤肌肉囊。

即皮肌囊。

3.原肾型排泄系统:由排泄管,焰细胞组成,起源于外胚层,并沿途多次分枝,许多分支相互连接成网状,每个分枝的末端有管细胞,管细上覆盖有帽细胞,两者共同组成焰细胞,原肾型排泄系统主要功能是调节体内水分的渗透压,同时也排出一些代谢产物。

4.焰细胞:它是原肾型排泄系统的基本单位,有管细胞及帽细胞组成。

是一中空细胞,内有一束纤毛,经常均匀不断的摆动,通过细胞膜的渗透而收集其中的水分,液体,废物,经收集管,排泄管,排泄孔送出体外。

完全消化道:发育为完善的消化管,即有口有肛门,如线虫消化道,食物由口进入,消化后的残渣有肛门排出。

1. 同律分节:除了前端 2 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体节的形态构造基本相同。

2. 次生体腔:位于体壁内侧中胚层和肠壁外侧中胚层之间的空腔。

3. 疣足:是体壁凸出的扁平状突起双层结构,体腔伸入其中,一般每体节一对。

典型的疣足分为背肢和腹肢,背肢垢背侧具一指状的背须,腹肢的腹侧有一腹须,有触觉功能。

4. 闭管式循环:为较完善的循环系统,结构复杂,由纵行血管和环行血管及分支血管组成。

各血管以微血管网相连,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

动物学(1):名词解释

动物学(1):名词解释

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

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

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

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

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

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

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5.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

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

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1.侧线系统:为鱼类特有的皮肤感觉器官,呈管状或沟状,埋于头骨内及体侧皮肤下面,侧线管以侧线孔穿过头骨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感觉器位于侧线管内。

3.罗伦氏壶腹: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由皮肤衍生的感觉器,是侧线管的变形构造,分布在头部的背腹面。

由罗伦瓮、罗伦管和管孔三部分组成。

为水流、水压、水温的感受器,也能感知电压。

16. 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由基板和棘两部分组成,基板埋藏于真皮中,大多呈菱形,基板底部有一孔,是神经和血管通入的地方;棘着生在基板上,露于皮肤外面,尖端朝向体后,外层覆以釉质,内层为齿质中央为髓腔。

18. 骨鳞:骨鳞为绝大多数硬骨鱼类所具有,由真皮形成。

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具弹性的半透明薄骨板,骨鳞呈覆瓦状排列,前端插入真皮形成的鳞袋内,后端游离于表皮之下,侧缘为相邻的鳞片所覆盖。

骨鳞的结构为上下2层,上层为骨质层,下层柔软为纤维层。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原生动物门1.食物泡(Food vacuole ):食物进入原生动物体内后被细胞质形成的膜包围形成,食物泡随原生质流动,并经消化酶消化,消化后的营养物质从食物泡进入内质,不能吸收的食物残渣由体表或胞肛排出体外。

2.胞肛(Cytopyge):又称肛点,是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从体表固定位置排出体外的胞器。

3.胞口: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的多数动物用以取食的细胞器的一个结构,位于胞咽之前。

4.胞咽: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的多数动物用以取食的细胞器的一个结构,位于胞口之后。

5.表膜(pellicle):又称皮膜,是原生动物身体表面一层很薄的原生质膜,使身体保持了一定形状。

表膜的弹性又可使身体适应改变形状。

6.大核:纤毛虫类都具大核和小核两种类型的细胞核,大核负责纤毛虫的正常代谢、细胞分化控制等。

大核可以通过 DNA 的复制成为多倍体核。

7.小核:是纤毛虫类两种类型的细胞核的一种。

一般较小,呈球形,数目不定,小核负责基因的交换重组并由它产生大核,小核均为二倍体,因此又称为生殖核。

8.伸缩泡(contracrtile vacuole ):是原生动物体内水分调节细胞器,兼有排泄功能。

不同种类的原生动物伸缩泡的结构不尽相同,纤毛虫的伸缩泡最复杂,每个伸缩泡有 6-10 个收集管,收集管周围有很多网状小管,收集内质中的多余水分及部分代谢产物,最终由伸缩泡与外界相通的小孔排出体外。

9.收集管(collecting canals):纤毛虫体内与伸缩泡相通的,周期性地将内质网收集的水分集中注入伸缩泡的结构。

10.外质(ectoplasm):原生动物的细胞质靠近表膜的一层,光镜下外质透明清晰,较致密。

在变形虫中可以看到外质与内质相互转化。

外质可以分化出一些特殊的结构,如腰鞭毛虫的刺丝囊(nematocyst),丝孢子虫的极囊(polar capsule),纤毛虫的刺丝泡(trichocyst)等。

11.内质(endoplasm):原生动物的细胞质不靠近表膜的部分,光镜下不透明,含有油滴、淀粉、副淀粉等颗粒,内质中含有各种细胞器:色素体( chromatophore )、食物泡( food vacuola)、眼点(stigma)、伸缩泡(contractile vacuole)、线粒体(mitochondrion)、高尔基体(Golgi apparatus)等。

动物学名词解释一

动物学名词解释一

注:学完原生动物、多孔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假体腔动物后完成名词解释(任选三个完成)1. 吞噬营养2. 渗透营养3. 伪足4. 包囊5. 伸缩泡6. 胞饮作用7. 细胞内消化8. 裂体生殖9. 孢子生殖10. 刺丝泡11. 生物发生律12. 真体腔13. 端细胞法(裂体腔法)14. 体腔囊法(肠体腔法)15. 中生动物16. 原口动物17. 后口动物18. 芽球19. 水沟系20. 两囊幼虫21. 福射对称22. 出芽生殖23. 消化循环腔24. 浮浪幼虫25. 细胞外消化26. 刺细胞27. 原肾管28. 焰细胞29. 幼体生殖30. 再生31. 两侧对称32. 梯形神经系统33. 皮肤肌肉囊34. 假体腔35. 蜕皮36. 非混交雌体37. 孤雌生殖38.咀嚼器39. 非需精卵1.吞噬营养:吞噬固体的食物颗粒或微小生物2.渗透营养:通过体表渗透吸收周围呈溶解状态的物质3.伪足:变形虫在运动时,由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临时性的细胞质突起,称为伪足。

4.包囊:原生动物在不良环境下,虫体会分泌一种保护性胶质将自己包裹起来,形成包囊。

5.伸缩泡:原生动物细胞内的一个细胞器,用于调节水分平衡,收集细胞质中过多的水分(其中也有代谢废物),排入储蓄泡,再经过胞口排出体外。

6.胞饮作用:在液体环境中的一些分子(一般是大分子化合物)或离子吸附到质膜表面,使膜发生反应,凹陷下去形成管道,然后再管道内断下来形成一些液泡,移到细胞质中,与溶酶体结合形成多泡小体(在一个囊泡膜内可有几个胞饮小泡),经消化后营养物质进入细胞质。

7.细胞内消化:食物通过吞噬作用进入细胞内,与溶酶体结合,溶酶体的水解酶将食物分解,营养物质进入细胞质,废物排出体外。

8.裂体生殖:原生生物孢子纲的无性生殖方式。

细胞核先分裂成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面,形成许多小个体。

9.孢子生殖:疟原虫经有性生殖形成的合子在雌蚊胃壁基膜与上皮细胞之间形成卵囊,卵囊里的核及胞质进行多次分裂,形成数百至上万的子孢子,成熟后,卵囊破裂,子孢子出来到体腔里。

动物学名词解释一 ,4页Microsoft Word 文档

动物学名词解释一 ,4页Microsoft Word 文档

动物学名词解释一【细胞器】也称“细胞器官”、“胞器”或“类器官”。

细胞质内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小单位。

持严格观点的学者认为:只有外围具两套膜而又有一定的遗传独立性的构造(如线粒体、叶绿体)才算真正的细胞器。

持宽松观点的学者认为:微管、微丝、核糖体、鞭毛、纤毛和伪足等也是胞器。

【细胞周期】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次分裂结束之间的期限。

【个体发育】指多细胞生物体从受精卵或非需精卵开始,经过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器官形成,直到衰老死亡的过程。

包括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

(注:也有学者认为直到性成熟为止,本人赞同到衰老死亡。

) 【系统发育】亦称“种系发生”。

指整个生物界或某个生物类群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重演律】亦称“生物发生律”,由德国学者海克尔和弥勒提出,认为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按顺序重现其祖先系统发育的主要阶段。

【孢子】脱离母体后能直接或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单细胞或少数细胞的繁殖体。

【孢子生殖】亦称孢子增殖。

指部分原生动物的合子经过分裂依次形成多个孢子母细胞、多个孢子、多个子孢子的繁殖方式。

如鸡球虫和疟原虫。

【配子生殖】通过雌、雄两性生殖细胞(即配子)融合后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两性配子的形状和大小相同的称为同配;两性配子的形状和大小不同的称为异配;两性配子的形状、大小和功能都完全不同的称为卵配。

卵配中大配子称为“卵(子)”,小配子称为“精子”。

【孤雌生殖】也称“单性生殖”。

卵子不经受精而发育成子代的生殖方式。

如未受精的蜂卵可发育成雄蜂,夏季未受精的蚜虫卵可发育成雌性蚜虫。

【幼体生殖】亦称“童体生殖”。

幼年期动物体的卵细胞不经受精而发育成胚胎后产出体外。

如中华分支睾吸虫、三代虫。

【接合生殖】纤毛虫类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两个纤毛虫粘接后互相交换较小的雄性核与对方的雌性核融合成结合核,两虫体分开后各自以分裂法进行增殖。

【裂体生殖】 (1) 由亲体分裂成数部分,各部分分别发育成子体。

(2) 孢子虫的营养体细胞核重复分裂,形成一胞多核的裂殖体,然后细胞质也分裂到各个核的周围,并分别产生细胞膜,形成众多裂殖子,裂殖体破裂后放出裂殖子,这一过程也称为“复分裂”或“复裂”。

动物学(上)名词解释

动物学(上)名词解释

动物学(上)名词解释1. 孤雌生殖:在有性生殖的生物中,卵子不经受精而直接发育成为子一代的现象。

后代全为雌性的称产雌孤雌生殖,如,轮虫;后代全为雄性的称为产雄孤雌生殖,如:蚜虫。

2. 物种: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的总称,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位于属之下。

一个物种中的个体不与其它种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产生的子代不育。

3.担轮幼虫:某些海产无脊椎动物的幼体状似陀螺,圆锥形,在赤道附近具两圈纤毛环,口前纤毛环和口后纤毛环,口在其中,具顶纤毛束,肛门在后端,具原体腔,原肾管,不分节,经变态发育后形成真体腔,后肾管,真分节。

很多在外观和分类上不同的动物都可以通过它联系起来。

例如沙蚕的间接发育。

4.世代交替:动物在其生活史中,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轮流进行、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循环出现的现象。

例如,轮虫的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

5.外套膜:软体动物特有的一种结构。

发育过程中由背面皮肤形成褶皱扩大向下包围而成,具保护、呼吸、分泌贝壳等功能,由两层表皮中间夹一层结缔组织构成,与内脏团之间形成的腔为外套腔,具排泄、消化、生殖开口及鳃,足等。

其数量一般1-2个如乌贼、河蚌。

6.马氏管:某些陆生节肢动物(主要是昆虫)的排泄器官,由其肠壁外突形成的一组盲管构成,通过其管壁的渗透作用从血腔里吸收代谢废物,开口于消化道,并排出体外。

如蝗虫。

7.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的一种细胞,分布于体表或内胚层皮肌细胞之间,以触手上为多。

刺细胞内有刺丝囊,囊内有毒液和一盘旋的丝状管(刺丝):遇到刺激,囊内刺丝翻出,注射毒液或把外物缠卷,利于防御和捕食。

根据放出的刺丝性质不同,可分为:穿刺刺丝囊;粘性刺丝囊和卷缠刺丝囊。

例如水螅的刺细胞。

8.胞饮作用:原生动物的摄食方式之一,大分子有机化合物粘附于质膜表面,使膜发生反应,凹陷下去形成管道,然后内端断下来,形成食物泡,并与溶酶体结合形成消化泡,后吸收有用物质。

如大变形虫。

9.吞噬作用:原生动物或其它动物细胞吞食固体物质的过程。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1、生物发生率: 生物发生律含义:生物发展可分为个体发展和系统发展,两个密切相联的部分而个体发展是系统发展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生物发生律意义:生物发生律是一条客观规律,不仅适用于动物界也适用于整个生物界。

当很多动物亲缘和分类位置不能确定时可利用胚胎发育得到解决。

2、细胞器:指细胞质内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小器官(线粒体、高尔基体、叶绿体等)原生动物则指细胞核、伸缩泡、胞口和胞咽等。

这些结构和高等动物的器官相当,也称胞器。

3、物种:物种是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一个物种中的个体一般不与其它物种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生殖隔离)4、滋养体:一般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生殖。

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大滋养体(具伪足)较活泼,能分泌分解酶,溶解肠壁组织以红细胞为食小滋养体个小伪足短,寄生于肠腔,不侵蚀肠壁,以细菌和霉菌为食。

可形成大滋养体或者包囊。

7、原口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口形成口的动物,如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6、后口动物: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口形成动物的肛门,在相反方向的一端由内胚层内陷形成口的动物。

棘皮动物以后的动物属于后口动物。

2、吞噬营养:动物通过细胞内吞作用,摄取固体有机颗粒为食物的营养方式,称为吞噬营养。

代表动物鞭毛纲草履虫。

3 、胞饮:除固体颗粒外,多种细胞,如肠壁细胞以及一些原生生物,如变形虫等,还能吞入液体。

吞入的方法是细胞膜向内褶入,形成细长的管,管内充满外界液体。

管从末端断开而成游离的含有液体的小泡。

这种吞入液体的过程称为胞饮作用。

5、后生动物:除原生动物外所有其他动物的总称。

如多孔动物,扁形动物等。

8、两囊幼虫:中空幼虫亦称两囊幼虫。

是钙质海绵中具有双沟型沟系的樽海绵的囊胚期幼虫9、胚层逆转多孔(海绵)动物受精后发育特殊。

卵裂到囊胚后,小胚泡(动物极)向内生出鞭毛,大胚泡(植物极)形成一孔,后来整个囊胚由小孔倒翻出来,内变外,鞭毛在外,称为两囊幼虫。

动物学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动物学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动物学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1.分化(differentiation)2.平行进化(parallel evolution)3.消化循环腔(gastrovascular cavity)4.腔肠动物(cnidarians)5.皮肤肌肉囊(dermo-muscular sac)6.假体腔(pseudocoel)7.合胞体(syncytium)8.种群(population)9.血窦(blood sinus)10.裂体生殖(schizogony)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根据赫克尔(E·Haeckel)提出的生物发生律,生物发展史可分为两个密切联系的部分,分别是:()和()。

2、变形虫的运动形式称为();运动时,由体表任何部位都可以形成临时性的细胞质突起,称为(),它不仅是运动器,也有()的作用;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取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像饮水一样,因此称为()。

3、有些环节动物由体腔上皮形成管子,称为(),多开口于体表;有排除代谢产物功能的称为(),排出生殖细胞的称为();有的还可形成(),既可排出代谢产物,也可以在生殖季节排出生殖细胞。

4、节肢动物是动物界种类最多的一门,他们的身体分节,属于();随着代谢作用的兴旺,节肢动物产生了新的排泄器官,即();陆栖节肢动物形成的呼吸器官为()。

5、昆虫的视觉器官可分为()和()2种。

6、中华鲟是我国珍稀的淡水鱼类,它属于鲟科,()目,()纲。

7、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和()三个层面。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动物四类基本组织的主要特征及其主要机能是什么?2、鸟类骨骼系统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是什么?3、简述鱼类高于圆口纲而更接近于其它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4、根据什么说节肢动物由环节动物演化而来。

5、简述物种的形成过程。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1、试述动物的血液循环系统是如何进化的。

2、试述“化学进化”到“生物进化”的演变过程。

动物学名词解释答案

动物学名词解释答案

名词解释答案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和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3、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细胞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

4、器官——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并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

5、系统——在机能上密切相关的器官联合起来,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机能的结构。

6、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

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7、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和多分裂)——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一些细胞质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

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8、幼体生殖——某些昆虫如瘿蚊,其幼虫卵巢内的卵提前发育为幼虫取食母体组织并破母体而出行自由生活的生殖方式。

9、孤雌生殖——某些昆虫如蚜虫,其不经过雌雄交配而由卵细胞直接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10、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

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和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1、配子生殖——原生动物虫体经减数分裂形成两性配子,配子融合或受精发育为新个体。

12、再生——动物身体一部分损伤或切除后能重新长出的现象。

13、卵生——由母体产出的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

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14、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是幼体。

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5、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是幼体。

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动物学第一学期名词解释

动物学第一学期名词解释

动物学第⼀学期名词解释第⼀章1.物种:是最基本的分类阶元,物种是形态、结构、功能、发育特征和⽣态分布基本相同的⼀群⽣物,能相互繁殖,享有⼀个共同基因库的⼀群个体,并和其他种⽣殖隔离。

2.亚种:种内的⼀部分个体由于分布在各种不同的地区,通过在地理上充分的隔离后所形成的群体。

3.品种:种内由于⼈⼯选择产⽣的具有新形态或新性状的个体的总称。

4.双名法:对每种⽣物采⽤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法进⾏命名,第⼀个词为属名,第⼆个词为种加词。

(属名第⼀个字母要⼤写、种加词第⼀个字母不需要⼤写、⼀般⽤斜体)第⼆章1.组织:是由⼀些形态相同或相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构成的。

2.器官:由不同的组织共同完成⼀定的⽣理功能,⽽且这些组织在⼀起形成了⼀定形态特征和结构的功能单位。

3.系统:当若⼲种器官⼀起共同完成⽣命的⼀项功能时,即构成了动物的系统。

第三章1.类器官(细胞器):是原⽣动物特有的构造,它是由细胞中的部分细胞分化成的若⼲特殊的结构,执⾏着类似于⾼等动物某些器官的功能,故叫细胞器。

2.包囊:在不良的环境下,原⽣动物体会分泌⼀些物质,凝固后将⾃⼰包围,即形成包囊,度过⼲燥、冰冻等不良环境,遇到适宜的环境,包囊破裂,恢复原来的⽣活状态。

3.伪⾜:是⾁⾜纲的最主要的特征,它是⾍体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以形成的临时性的细胞质突起,它不仅是运动类器官(⾮固定的),⽽且兼有摄⾷的作⽤。

4.变形运动:⾍体不断向伪⾜伸出的⽅向移动的运动⽅式。

伪⾜的伸出与细胞趋化性和细胞质的溶胶-凝胶变化有关。

5.世代交替现象:在动物的⽣活史中,有性世代与⽆性世代相互交替的现象。

第四章⽣物发⽣律:⼜叫重演律,是个体发育历史和由同⼀起源所产⽣的⽣物群的发展历史。

第五章1.⽔沟系:是海绵动物特有的构造,它是⽔流进出海绵体的通道,是对其⽔⽣固着⽣活的⼀种适应,海绵动物的摄⾷、排泄、呼吸和⽣殖等⽣理功能,都要依靠⽔沟系中的⽔流来实现。

2.两囊幼⾍:多孔动物受精卵形成囊胚后,动物极的⼩细胞向囊胚腔内⽣出鞭⽑,另⼀端的⼤细胞中间形成⼀个开⼝,后来囊胚的⼩细胞由开⼝倒翻出来,⾥⾯的⼩细胞具有鞭⽑的⼩分裂球,植物极的⼀端不具鞭⽑的⼤分裂球,称两囊幼⾍。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1. 无颌类:无上、下颌和成对附肢的脊椎动物。

如圆口纲动物。

为较低等的种类。

有颌类:具有上、下颌的脊椎动物。

如鱼纲,两栖纲等。

上下颚的出现具有促进咀嚼的功能。

2. 变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低,不能产生足够多的热量和体温调 节机制不完善,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外温动物。

恒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高,能产生足够的热量和体温调节机 制完善,体温不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内温动物。

3. 无头类:头索动物因头部不明显,没有明显的感觉器官和脑的分化,如文昌鱼。

有头类:脊椎动物的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

4. 咽式呼吸:两栖动物的呼吸动作主要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并可在口腔黏膜进行部分气体交换,经多次口腔黏膜交换后的空气从口腔进入肺,在肺内完成气体交换的方式称咽式呼吸。

胸腹式呼吸:通过外肋间肌的收缩,提起肋骨,扩展胸腔,吸入空气进肺,当肋间肌收缩时,可牵引肋骨下降,胸腔缩小,空气从肺内呼出。

呼吸作用就是通过胸腔有节奏的扩张与缩小的过程来完成气体交换的。

5.单循环:具单心房单心室的动物,静脉血由心脏经腹大动脉送入鳃内进行气体交换变成动脉血,再经背大动脉送至全身各组织器官进行气体和营养物质交换,交换后的静脉血沿前后主静脉汇集入心脏,整个循环途径只有一条,故称单循环。

见于鱼类及其以前的低等脊索动物。

不完全双循环:从两栖类开始,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2条途径。

体循环是血液从心室压出,通过体动脉到身体各部,再经体静脉回右心房。

这种循环称大循环。

肺循环是血液从心室压出,通过肺动脉到肺,经气体交换后,再经肺静脉回左心房。

这种循环又称小循环。

由于两栖类的心室只有1个,故称不完全的双循环。

因心室无分隔或分隔不完全,肺循环和体循环回心的血液在心室内有混合。

例如蛙类和蛇类的循环。

完全双循环 从鸟纲开始,其心脏四腔,具左右动脉弓,心房与心室已经完全分隔(具左心房与左心室以及右心房与右心室),来自体静脉的血液,经右心房右心室而由肺动脉入肺,在肺内经过气体交换,含氧丰富的血液经肺静脉回心注入左心房,再经左心室送入体动脉到全身。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1.脊索:位于身体背面,为弹性的棒状机构,由富有液泡的细胞组成,外包脊索鞘,在发生上由原肠背侧的部分细胞组成,主起支持身体的作用。

2.背神经管:位于脊索的背面,在发生上是由外胚层下陷卷合而成,是中空的管状结构,是中枢神经系统。

3.咽鳃裂:位于咽部两侧成对的裂孔,直接或间接与体表外界相通,这是呼吸器官组成部分。

4.开放式循环:血液不完全在血管内循环,可以进入各器官的组织血窦。

5.小肾囊:无集中的排泄器官,在肠的弯曲处堆积成团,有排泄功能6. 逆向变态:动物在变态过程中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能加简单的现象。

7. 初生颌器:上颌由腭方软骨,下颌由麦氏软骨组成的这种颌器8.次生颌器:上颌由前颌骨和上颌骨组成,下颌由齿骨和陷骨组成的这种颌器。

9.韦伯氏器:位于鳔与内耳间,由三角骨,间轴骨,舟骨和闩骨组成,功能是感知声波和压力的变化。

10.动脉圆锥:在发生上源于心脏的一部分,内有半月瓣以防止心室压出的血液倒流。

还有螺旋瓣辅助分配含氧血和缺氧血。

11.动脉: 从心脏出来,运送到身体各部分血液的血管。

特点:管壁厚,弹性大。

12. 静脉:静脉是导血回心的血管,起于毛细血管,止于心房。

管壁厚,弹性小。

13. 卵胎生:受精卵在体内发育,但营养来自卵本身,靠卵黄供给,与母体几乎无营养联系.14. 胎生:受精卵在体内发育,营养靠母体供给,形成胎盘.15. 脊柱:脊柱在脊索的周围形成,由相互关节的多个脊椎组成,除支持身体外,脊柱还有保护脊髓的功能。

16.洄游:鱼类在一生的生命活动中有一种周期性,具向性和群体性的迁徙运动。

17.生殖洄游:水生动物在性腺成熟过程中(肥育地和越冬地)按一定路线向适宜产卵的水域(产卵地)所作的洄游。

18.索饵洄游:鱼类等海洋动物从越冬场和产卵场到饵料生物丰富的索饵场的集群迁移。

19.越冬洄游:一些水生动物离开索饵场到温度、地形适宜的越冬场的集群迁移。

20.同源器官:不同动物的某些器官、结构、和起源相同,但在外形上、功能上有差别。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物种:是指具有一定形态和生理特征,是一个繁殖的群体,以及一定自然分布的生物类群,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生物发生律(生物重演律):生物的个体发育能简单而迅速地重演其系统发育的主要过程。

是研究系统发育和自然分类的重要依据和线索。

伸缩泡:原生动物的一种细胞器,由中央泡和收集管构成,可调节原生动物体内的渗透平衡或水平衡接合生殖:草履虫特有的有性生殖方式,二个草履虫以口沟部分相接触,发生胞质融合,各自的小核经分裂形成二个小核,互换小核,并与自身的小核融合,形成新的小核,然后二个草履虫分开,经分裂,每个草履虫形成四个新个体。

消化循环腔(动物界最原始的消化道):又称肠腔,由内胚层细胞所围成的腔,即胚胎发育中的原肠腔。

具有消化(细胞外及细胞内消化)和循环作用,能将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份,有口无肛门。

原体腔:它是指体壁内侧中胚层和肠壁外侧内胚层之间的空腔,是囊胚腔的剩余部分假体腔:又称原体腔,指中胚层和内胚层之间围成的空腔,相当于胚胎时期的囊胚腔。

中胚层只有体壁中胚层,无肠壁中胚层与肠系膜。

原体腔内充满体腔液,或含有胶质的物质和间质细胞。

异律分节:躯体不同部位的体节形态和机能不相同,出现分工,形成体区。

同律分节:动物体由形态和机能相似的体节构成(外形分节,内部器官也按节排列)。

(环节动物大多同律分节,节肢动物异律分节程度高。

)真体腔:它位于体壁内侧中胚层和肠壁外侧中胚层之间的空腔,又叫次生体腔。

后肾管:两端均开口,一端开口于真体腔为肾口,一端开口体壁或消化管为肾孔,以肾孔排出废物。

(结构:肾口、排泄管、肾孔。

)马氏管:从中肠和后肠之间发出的细盲管,直接浸浴在血腔的血淋巴中,从中吸收大量尿酸,通过后肠,与食物残渣一起排出体外。

管足:为棘皮动物水管系统侧管末端腹分支,伸出体外,壁薄,末端有吸盘。

其功能:内体腔液通过它呼吸、排泄;辅助运动。

双重呼吸:鸟类在飞翔剧烈运动时,一次吸气和呼气过程,肺部进行两次的气体交换,呼吸效率高。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双名法:每个物种的学名(Science Name)由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组成。

前一个为属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后一个为种名,第一个字母要小写。

命名人附在最后(一般简写),第一个字母大写。

2、物种:物种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物种呈现为同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而且与其他物种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第二章动物的基本结构与机能1. 系统:功能上有密切联系的不同器官,相互协同完成机体某一方面的功能,这样的功能单位称为系统2. 组织:组织是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相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构成的,可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和肌肉组织。

3. 器官:由不同的组织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完成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单位,称为器官。

4. 细胞周期:在细胞增殖过程中,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的过程,为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第三章原生动物门1、世代交替:在动物的生活史中,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交替进行的现象。

2、中间寄主:寄生动物在其体内进行无性繁殖的寄主。

3、终末寄主:寄生动物在其体内进行有性繁殖的寄主。

第四章中生动物门及多细胞动物的起源1、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2、卵裂:受精卵进行的快速有丝分裂, 称为卵裂。

卵裂时细胞不会生长,只是被分割成很多小细胞,这些由小细胞组成的中空球形体称为囊胚。

第五章多孔动物门1、逆转:在海绵动物发育过程中,有鞭毛的动物极细胞内转,形成内层,没有鞭毛的植物极细胞留在外面,形成外层,这与其他动物原肠胚的形成方式正好相反,因此称为逆转。

第六章腔肠动物门1. 辐射对称:通过通过身体的中轴(从口面到后口面)有多个切面(至少有3个)可以把身体分为两个大致相等的部分,这是一种原始的低级对称形式,如大多数刺细胞动物。

2. 消化循环腔:由刺细胞动物内、外胚层所围成的体内腔,这种消化腔既有消化的功能又有循环的功能。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1.自然分类法:依据动物的各种特征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特点作为分类依据对动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2.人为分类法:是以动物形态结构或生活习性上一个或几个特点作为分类依据对动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3.物种:物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有一群又共同的祖先,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相似或相同,能够互相繁殖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个体的总称。

4.亚种:种内一部分个体,由于长期的自然或地理隔离,使它们在形态和性状上与原种或分布在其它地区的同种动物发生了一些差异,将这部分个体称为亚种。

5.品种:种内一部分个体,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和定向培育,使这一部分个体在形态或形状上与原种发生了一些差异。

种内的由人工选择产生了新形态或新形状的群体,即为品种。

6.有性生殖:由2个亲体,各自产生生殖细胞,2种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合子,再由合子发育成幼体的过程。

7.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1个亲体直接产生后代的过程。

8.系统发育:是指在动物界中,动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进化发展的全过程。

9.个体发育:指动物从受精卵开始,经一系列过程形成幼体,再由幼体生长发育至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全过程。

我们通常所指的发育是个体发育。

10.胚前发育:亲体生殖细胞的发生与成熟过程以及精、卵相互接触到雌雄原核完全融合的过程。

11.胚胎发育:从受精卵开始,经卵裂、囊胚期、原胚期、三胚层期直至新个体孵出或从母体产出的全过程。

12.胚后发育:指新个体生长发育至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全过程。

13.完全变态:是指昆虫在发育过程中经过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幼虫和成虫在形态和生态习性上有显著差别,还需经过蛹期,如蚂蚁、金龟子、蜜蜂、蚊、蝇等。

14.不完全变态:是指昆虫在发育过程中经过受精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幼虫和成虫在形态和生态习性上不尽相同或不同,如蝗虫、蝼蛄、蜻蜓等。

15.直接发育:又称无变态发育,指幼体与成体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上没有太大差别,只是性成熟和体成熟的程度不同。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1 细胞器:是细胞生命活动不可缺少,散布于细胞质内,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细胞器官(不同于高等动物的器官),简称细胞器。

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中心粒等。

3 细胞周期:具有增殖能力且处于连续分裂期的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期限,称细胞周期。

4 直接分裂:细胞分裂时看不见染色体的变化,核物质直接分裂成两部分的分裂方式,又称无丝分裂。

6 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细胞群),称组织。

7 内分泌腺:腺上皮细胞的分泌物不经过导管而将分泌物直接分泌到血液中,称为内分泌腺。

9 闰盘:是心肌细胞之间的界线,该处相邻两细胞膜凹凸相嵌,细胞膜特殊分化,呈现具有强折光性的阶梯状横线,对胞间连接的牢固性和细胞间冲动的传递均有重要作用。

10 自动节律性:指心肌细胞在不受神经系统支配的情况下,每隔一段时间就自动发生一次兴奋,使肌肉张缩的性能。

11 反射弧:神经冲动从感受器经过各类神经元直达效应器的全过程称作反射弧。

12 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和另一神经元的树突之间的接触点(或连接处)所形成的特殊结构称作突触(联会)。

13 细胞间质:在组织内除细胞外的所有非细胞形态的物质,位于细胞之间,称细胞间质。

包括基质、纤维等。

14 器官:动物体内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有机地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并担负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称器官。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15 系统:动物体内一些机能上密切相关的器官联合起来,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即成为系统。

如口、咽、食道、胃、肠、肛门等组成消化系统1 指示生物:可用以作为有机物污染环境的生物指标,确定有机物污染程度的生物,称指示生物。

如绿眼虫可作为重度污染的指标。

2 赤潮:有些种类的鞭毛虫,如夜光虫、沟腰鞭虫、裸甲腰鞭虫等繁殖过剩密集在一起时,可引起较大面积海水变色的现象,称为赤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物种:是最基本的分类阶元,物种是形态、结构、功能、发育特征和生态分布基本相同的一群生物,能相互繁殖,享有一个共同基因库的一群个体,并和其他种生殖隔离。

2.亚种:种内的一部分个体由于分布在各种不同的地区,通过在地理上充分的隔离后所形成的群体。

3.品种:种内由于人工选择产生的具有新形态或新性状的个体的总称。

4.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属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种加词第一个字母不需要大写、一般用斜体)第二章1.组织:是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相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构成的。

2.器官:由不同的组织共同完成一定的生理功能,而且这些组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定形态特征和结构的功能单位。

3.系统:当若干种器官一起共同完成生命的一项功能时,即构成了动物的系统。

第三章1.类器官(细胞器):是原生动物特有的构造,它是由细胞中的部分细胞分化成的若干特殊的结构,执行着类似于高等动物某些器官的功能,故叫细胞器。

2.包囊:在不良的环境下,原生动物体会分泌一些物质,凝固后将自己包围,即形成包囊,度过干燥、冰冻等不良环境,遇到适宜的环境,包囊破裂,恢复原来的生活状态。

3.伪足:是肉足纲的最主要的特征,它是虫体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以形成的临时性的细胞质突起,它不仅是运动类器官(非固定的),而且兼有摄食的作用。

4.变形运动: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的运动方式。

伪足的伸出与细胞趋化性和细胞质的溶胶-凝胶变化有关。

5.世代交替现象:在动物的生活史中,有性世代与无性世代相互交替的现象。

第四章生物发生律:又叫重演律,是个体发育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

第五章1.水沟系:是海绵动物特有的构造,它是水流进出海绵体的通道,是对其水生固着生活的一种适应,海绵动物的摄食、排泄、呼吸和生殖等生理功能,都要依靠水沟系中的水流来实现。

2.两囊幼虫:多孔动物受精卵形成囊胚后,动物极的小细胞向囊胚腔内生出鞭毛,另一端的大细胞中间形成一个开口,后来囊胚的小细胞由开口倒翻出来,里面的小细胞具有鞭毛的小分裂球,植物极的一端不具鞭毛的大分裂球,称两囊幼虫。

3.胚胎逆转:幼虫从母体出水孔随水流逸出,然后具鞭毛的小细胞内陷,形成内层,而另一端的大细胞留在外边形成外层细胞,这与其他多细胞动物原肠胚形成正相反(其他多细胞动物的植物极大细胞内陷成为内胚层,动物细胞形成外胚层)因此称为胚胎逆转。

第六章:1.网状神经系统:是动物界里最原始的神经系统。

一般认为它基本上是由二极或者多极的神经细胞组成。

这些细胞具有形态上相似的突起,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疏松的网,因此称神经网。

2.消化循环腔:具有消化的功能,可以进行细胞外消化,又兼有循环的作用,能将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运输到身体的各部分,所一以又称为消化循环腔。

3.皮肌细胞:组成腔肠动物体壁外胚层和内胚层的主要细胞。

它的特点是在上皮细胞内含有肌原纤维,这种细胞具有上皮和肌肉的功能,数目较多、形大,基部扩展。

外皮肌细胞短,基部内的肌原纤维收缩时,使身体及触手缩短;内皮肌细胞长,基部的肌原纤维收缩时,使身体和触手伸长。

5.刺细胞是腔肠动物特有地一种捕食、攻击及防卫性细胞。

第七章1.皮肤肌肉囊:外胚层形成的表皮与中胚层形成的肌肉(环肌,斜肌和纵肌)共同组成了囊状的体壁,包囊全身,既有保护内部器官的作用,又能加强运动功能,这种体壁结构称为皮肤肌肉囊,简称皮肌囊。

2.原肾型排泄系统:由排泄管,毛细胞组成,起源于外胚层,并沿途多次分支,许多分支相互连接成网状,每个分支的末端有管细胞,管细胞上覆盖有帽细胞,两者共同组成焰细胞,它的主要功能是调节体内水分的渗透压,同时排出代谢废物。

3.梯形神经系统:神经细胞逐渐向前集中,形成“脑”及从脑后分出若干纵神经索,在纵神经索之间有横神经相连。

在高等种类(如原腔动物),纵神经索减少,只有一对腹神经索发达,其中有横神经连接如梯形,又称"梯形神经系统"。

4.牟勒氏幼虫:海洋生活中的多肠类,幼虫体呈卵状形,全身被纤毛,边缘有八个游泳用的纤毛也,有肠,眼点等营浮游生活。

原体腔:又叫假体腔,体壁内侧中胚层和肠壁外侧内胚层之间的空腔,是囊胚腔的剩余部分。

第九章1.真体腔:是指中胚层间的空腔,为中胚层裂开形成,又称裂体腔。

2.同律分节:环节动物除前端两节及末一节外,其余各体节在形态上基本相同,称同律分节。

3.闭管式循环系统:由纵行血管和环行血管及其分支血管以及与各血管相连的微血管网组成。

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不流入组织间的空隙中,其血液流动方向固定,血流速度恒定,故称闭管式循环。

开管式循环系统:侄类,真体腔为结缔组织所填充,部分血管退化消失,相应位置形成不同的血窦(即组织间隙或叫腔隙)血液不完全在血管中流动,也进入这些血窦中循环,即开管式循环。

4.索式神经系统:由体前端咽背侧的一对咽上神经节愈合成脑,脑向两侧发出围咽神经并包围消化管形成环状,在消化管的腹面与一对愈合咽下神经节相连,自此向后伸的腹神经索纵惯全身。

腹神经索是由2条纵行的腹神经合并而成,在每体节内形成一神经节,整体形似索状,故称索式神经。

5.后肾管: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排泄器官,基本结构由肾孔、排泄管、肾口组成。

肾口开口于体内,肾孔开口于体外。

6.疣足:多毛类环节动物体壁向外伸出的扁平的片状突起,每节一对,分为背叶与腹叶,其中有刚毛和足刺伸入支持,主要用于游泳。

第十章1.外套膜:包在内脏团外面的一层膜,由背侧皮肤褶皱向下延伸生成,常包裹整个内脏团并形成外套腔。

2.齿舌:是大多数软体动物口腔里特有的角质咀嚼片构造,为口腔底部舌状突起,具多列角质细齿,似锉刀状,课锉碎食物,齿舌的数目、大小,形状为鉴定物种的重要特征之一。

第十一章1.蜕皮现象:节肢动物在生成发育过程中,由于发达的外骨骼限制了身体的生长,停止取食和活动,脱去旧表皮而产生新表皮的现象。

2.马氏管:是肠壁的外突起而形成的许多细管,开口于中肠和后肠交界处,吸收血体腔中的代谢废物,进入后肠,回收水分后,与食物沉渣由肛门排出。

3.口器:为昆虫的摄食器官,也是其分类的依据,它是由头壳的一部分和附肢特化形成,它的基本形式为咀嚼式,并特化成虹吸式口器,舔吸式口器,刺吸式口器,嚼吸式口器。

4.完全变态:昆虫的一生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幼虫的形态结构以及生活习性都与成虫有很多不同,生活史中有一个不取食不活动的蛹期。

不完全变态:昆虫一生中只具有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成虫的特征随着幼体的生成发育逐渐显现。

第十三章1.水管系统:是棘皮动物特有的结构,有真体腔的一部分演变而来。

2.管足:为棘皮动物水管系统的测管末端的腹分支,伸出体外,壁薄,末端有吸盘。

3.原口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胚孔发育成动物成体的口,由端细胞法形成的中胚层和真体腔的一类动物。

4.后口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胚孔发育成动物成体的肛门或封闭,在其相反端另形成开口,有肠腔法形成中胚层和真体腔的一类动物。

5.棘皮:海生无脊椎动物,除部分营底栖游泳或假漂浮生活外,多数营底栖固着生活,常是某些底栖群落中的优势种,化石类别和种类极多,除现生6纲外,另有15纲之多,始见于早寒武世。

第十四章1.口索:由内胚层演变而来与脊索相像,并始自口腔直至吻腔基部的一条短盲管故称作口索。

因其较脊索短小,所以将具有口索的动物称为半索动物。

2.半索动物:因其较脊索短小,所以将具有口索的动物称为半索动物。

第七章简答:1.两侧对称和中胚层的出现在进化中的意义?答:两侧对称出现的意义:(1)体制上的分化:使动物有了前后、左右、上下的区别,(2)机能上的分化(3)适应性的增强: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两侧对称的出现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重要条件。

中胚层出现的意义:(1)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为动物体结构和机能的复杂化奠定了基础;(2)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3)为消化管复杂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中胚层的出现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2.扁形动物是如何适应寄生生活的?答:1,长长扁扁的身体有利于它们对营养物质的吸收;2,雌雄同体并且具有多个生殖器官有利于后代的繁衍;1它们由于多寄生在动物体中,食用已经消化好的食物或是人体细胞,所以它们的消化系统非常退化甚至完全退化。

2扁形动物寄生种类的生殖能力很强,一次可以产成千上万的卵。

3.吸虫纲适应寄生生活的特征?两侧对称,三胚层,无体腔,无呼吸系统、无循环系统,有口无肛门的动物。

成虫体表无纤毛,肠道较简单,通常有口吸盘和腹吸盘等吸附器官。

第九章.简答:1.归纳比较蚯蚓与蛔虫的特征?相同:都是无脊椎动物,都是多细胞动物2.为什么说环节动物是高等脊椎动物的开始?环节动物身体分节,各种器官开始有自己固定的体节、位置;真体腔;链状神经系统;横、纵肌肉构成运动系统;循环、消化系统完善。

最重要的是身体分节和真体腔,这是以后发展的开始。

1.环节动物门主要特征:1)身体分节,同律分节占优势,2)有真体腔,多具闭管式循环系统,有的体腔退化形成血窦(开放式),排泄器官为后肾管,3)多具刚毛,有的具疣足,4)具链状神经系统,自由生活种类感觉器官发达,穴居种类则退化,5)雌雄同体或异体,生殖腺来自中胚层的体腔上皮。

海产种类多数有担轮幼虫期。

环节动物由于有以上的一些主要特征,使环节动物在动物演化上发展到了一个较高阶段,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

2.身体分节和次生体腔的出现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身体分节,体外分节,体内也相应分节,而且许多内部器官如循环、排泄、神经等也表现出按体节重复排列的现象,不仅增强了运动机能,而且对促进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又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生理分工的开始。

因此分节现象时无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一个极重要的标志。

3.请从蚯蚓的外部形态结构分析其对土壤生活的适应性?1蚯蚓体呈圆柱状,细长,各体节相似,节与节之间为节间沟,2口前叶膨胀时,可伸缩蠕动,有掘土、摄食、触觉等功能。

3蚯蚓的肌肉属斜纹肌,一般占全身体积的40%左右,肌肉发达,运动灵活。

4节间沟开始,于背线处有背孔,可排出体腔液,湿润体表,有利于蚯蚓的呼吸作用进行和在土壤中穿行。

第十章课后题1.软体动物身体分为哪几个部分?软体动物的身体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

体外有外套膜,常常包有贝壳。

2,。

贝壳如何形成,分哪几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